第五讲 品析字词题-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检测(解析版)_第1页
第五讲 品析字词题-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检测(解析版)_第2页
第五讲 品析字词题-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检测(解析版)_第3页
第五讲 品析字词题-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检测(解析版)_第4页
第五讲 品析字词题-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检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品析字词

考点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

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

评述。

常见题型

1.某句诗或某联诗中,哪一个字(词)用得精妙?请找出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某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诗中的某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请赏析某字的妙处。

精题回放

例1(202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落,波涛如孥,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

点字。

例2【2021年湖北省十堰市】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析:答题前仔细研读原诗,准确理解诗词主旨或情感;认真审读试题,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的赏析角度和

相关要求,对原诗中相关的表现形式,(例如叠词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建构、动静结合等手法的

运用等)。注意不仅要分析其语言形式,更要结合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例1示例一: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生动形象地勾勒出

来,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示例二: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通过“聚”和“怒”的动态描写,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例2.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

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例3.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

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例4.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解题方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

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

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L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

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

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

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

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

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

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

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

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

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

“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

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

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

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

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

“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

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

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

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

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

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

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

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

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

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

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

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

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

“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

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

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

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

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

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

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

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

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

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

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

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

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

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

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

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第一步,明确考点,辨别要求。首先要明确品析语言的类型,是品析词语的妙处,还是鉴赏句子的妙处。

鉴赏句子还要明确是否有鉴赏的指向,如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哲理内涵等。如例2,就要求先判断,然后

分析两句的表达差别。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理解词语或句子,探究“妙”在何处。对于炼字,往往先要释字义,即解答所炼

字的含义,这一步包括字的本义和在诗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其次还要考虑这个字是否运用

了表达技巧,如果有技巧就要对技巧进行解读;最后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对于句子,一般要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等)再鉴赏。如抒情名句应

从抒情方式、情感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言理名句应从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进行赏析。

语言特色型首先要了解诗歌题材风格,把握诗人独特的诗风,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

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陆游的悲壮爱国等,再用评价诗歌语言特色的一些术语进行评价,最

后要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第三步,根据考点按照答题模式答题。

炼字:X字原意是……,在句中的意思是……,运用这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富有表现力。

赏句:运用了……手法(修辞、写作技巧等),写出了……(通过联系和想象说明名句字面意思及画面美),

表达了……(深层含义、作者情感或哲理),具有……的表达效果。

理解风格: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

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

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

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闯关检测

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

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

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

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

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解箍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蚱蟠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杜甫《望岳》,完成1~2小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O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5.(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古诗类。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橘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

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⑴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驷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⑵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橘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下片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不是以静衬动,故选C。

2.B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

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江风劲吹,船行快速”表述错误,应为“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迅速”:

E项分析不准确,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3.“只恐双溪解航舟,我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

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解析】“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模,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

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