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新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新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

语文试题

2023.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论。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述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民进城

阿成

古时候称岳父为“老泰山”。这里的老泰山是我的岳父,也是志强的舅舅。志强是老泰山带到城市的农村亲戚当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现在他已经是B市的一家民营医药公司的董事长。

志强是老泰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孩子。对老泰山来说,姐姐的孩子无疑是最亲的了。志强的父亲在乡供销社上班,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志强又是家里的老小,东北农村称“老疙瘩”。父母和两个哥哥大事小事都让着他。志强在家里就相当于现在的“富二代”。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志强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

志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无论你多么年轻,有什么样的美丽梦想和追求,没有时代强力配合,一切都是零。时代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不仅出英雄,也出机会。

志强是最后一批蹽到大庆应聘的青年农民。他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工人,从而完成了他人生征途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大庆油田,志强的工作是看守“磕头机”(泵站)。这个工作总的来说挺轻松的,但夏天蚊子咬,冬天滴水成冰,西北风像飞过来的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刀子,把脸割得生疼……

当浩荡的东风把无边的沼泽地吹干的时候,他决定去省城找大舅(我的老泰山),“探讨”一下关于人生之路的多种可能。

到了省城,志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泰山喝酒。志强选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小饭馆里菜品不多,但全是纯粹的农村菜。志强点了四个菜和廉价的“散搂子”(土烧酒)。此时的老泰山已经从省里的杏林医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老泰山很欣赏志强请吃的这家小饭馆,感觉亲切,让他回忆起当年他刚进城时的情景,况且“散搂子”又是他当年的最爱,包括这四个菜:渍菜粉儿、尖椒干豆腐、鲶鱼炖茄子和酸菜白肉血肠。哎呀,真的是久违啦。

爷儿俩喝得挺开心。志强一边喝一边夸夸其谈,把舅舅当成听众了,畅谈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那一刻他完全进入角色了,他都被自己的演讲感动了。整个气氛显得有些夸张(像舞台剧似的)。老板娘像猫似的伏在柜台上饶有兴趣地听着。

志强说(眼睛里还含着泪花花),大舅,您外甥,就是您姐姐的小儿子,我,在大荒原上的小泵房里的孤灯之下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城里干一番事业。我妈,你姐姐说,老疙瘩,难得你有这份志气,我看你呀就去城里找你大舅吧,让他帮忙给你指指道儿,干成功了,也给咱们老贾家增光添彩。

老泰山叭地一撂筷子,说,臭小子,口才不错,行,是个干事的料。我支持你。然后,老泰山抿了一口酒,问,老疙瘩,知道我为啥要支持你吗?

志强说,大舅,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乡里人”。何况我还是你的亲外甥呢,你不帮我谁帮我呀?是不是,大舅?

老泰山说,你只说对了三分之一。我要说一个啥意思呢?别看你爸在供销社工作,除了你偷吃供销社的小食品,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你没做过买卖,不懂得生意经。懂吗?志强说,不是……太懂。

老泰山说,演员靠什么?靠嗓子,靠表演。工人靠什么?靠技术。吹糖人儿的靠什么?靠手艺。那么,生意人靠什么呢?除了靠头脑,重要的是靠口才。拙嘴笨腮的人干不了买卖,做不好生意。做了也得赔。别说你是我的外甥,你就是我的亲侄子、亲兄弟、平辈儿,不具备我说的这些本事和才能我也帮不了你。你可能要问,为啥呀?不为啥,因为那不是帮你,是坑你。懂吗?

志强腾地站起来说,大舅,我爹死得早,今后您就是我亲爹了。老泰山想了想问,那,你想干什么呢?志强说,我想开一家药店。

大舅说,傻小子,开药店可不像你上下嘴唇这么一碰那么简单。首先你得有资质,比如说你是药剂师,你是医生……这些你都不具备,怎么开药店?

志强说,我学。

老泰山说,有两条路,现在你就放弃一切,踏踏实实地开始学,准备考资质。三年五年的时间吧。不过,我猜想你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还有一条,就是由我来担任你这个药店的董事长。别紧张,是挂名儿的。

志强说,紧张啥呀紧张,大舅,那是求之不得呀。

老泰山说,当舅舅的,先替你担一些风险。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开药店的启动资金。

志强的脸唰一下子变了颜色,一半儿黄,一半儿紫,他快速地眨着眼睛说,可是我……老泰山说,是不是褂兜比你的脸还干净?行啦,一切我来张罗,到时候你就当你的经理就是了。有一条,我可不是白投入,一年以后,我所有的投入你要还我。三分利,可以吧?志强说,大舅,啥也不说了,全都是感谢。

老泰山说,还有,你不能给我丢脸,更不能给你妈丢脸。听见没?志强说,大舅,咱们老贾家世世代代啥时候出过孬种?老泰山问,你想在哪儿开药店?哈尔滨还是大庆?志强说,大舅,我觉得B市人民更需要我。我有一个目标……

老泰山心想,这是一句假话,什么B市人民更需要你,扯淡。估计这小子事先都考察好了。便问,啥目标?

志强说,我想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成功人物。

谁都不知道一个人会被对方的哪句话击中。但志强的这句话把老泰山感动着了。尽管老泰山心里明白,这小兔崽子何止要像自己一样,就凭他眼睛里那股凶光,肯定还有更野的目标,保不齐还会变成“扔下棍子打花子”的主呢。但是,话都说到这儿了,一切随缘吧。这些年,老姐姐在农村也不容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解释了“老泰山”的含义,说明志强、“我”和老泰山之间的关系,意在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

B.志强虽然是家里的“老疙瘩”,但是他非常自信,是一个敢想、敢闯、口才扎实的人,这也是他日后能有一番成就的原因之一。

C.志强请老泰山喝酒,选择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说明志强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他在请客之前就做足了功课,摸透了老泰山的心理。

D.老泰山在从志强成长环境、职业需要的能力、创业的条件等方面指导志强时,提出了一年后以三分利收回投入的要求,可见老泰山的狡猾。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志强在父亲在世与去世后的心态变化,暗示了志强一家生活境况的改变,同时也展现了他精神层面的成长。

B.文章语言平易浅切,比喻亲切自然,形象地刻画出人物性格特征,富有表现力和幽默感,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C.老泰山愿意扶持外甥志强,说明血缘、亲缘关系是农民进城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特征。

D.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他们命运的变化,透视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体现了城与乡、时代与人等几组辩证关系。

8.农民进城的推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9.如果《文学评论》杂志社邀请你对《农民进城》进行点评,请从“老泰山”或者“志强”这两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围绕“情怀·智慧”这样的主题写下你的点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解析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2)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

1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18年全国三卷)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述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______________”;而北望故都,又“_______________”,视线常被遮断(2020山东卷)

(2)《报任安书》(节选)与《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表述意思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素养还来自作家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

①生活素养固然包括了见多识广,②也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③真切感受。④应当说,经历和见闻都属于广度方面的问题,⑤而认识和感悟则属于深度和密度方面的问题。⑥广度仅仅是一个侧面,⑦在广度基础上加上深度和密度,⑧才能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鲁迅曾经鼓励作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要求向生活的深度挖掘。作家叶蔚林认为,创作中的熟悉生活,其实就是“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就是说,创造不能停留于生活的表面。茅盾在论创造时,特别强调广度、深度和密度的三位一体化。他说:广博与深入,并不对立,而是A的。很难想象,一个埋头在生活的一角,而对一角以外的生活全无所知的,怎能够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具有普遍性。我们所要表现的,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能使广大读者感到身入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所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不可能不是具体环境中的故事和人物。而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在于既有广博的生活知识,又有B

17.请在文中A处补写合适的成语,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语句不超过10个字。

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被忘却了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①于是《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等都接连地到了他们的手里。

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常常称他做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他自己也常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②在旧社会里,在旧室庭里他是一个墓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19.文中加点的词“贪婪”和“压倒”各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顿号或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1.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一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

(2)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

22.作文。(1)散文《岭上多白云》的称汪曾祺是“一个苍茫远行者”。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远行者”,各自演绎着精彩的故事。

请以“远行者才有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

新泰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检测

语文试题解析解答

2023.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论。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何。”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对土地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述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C2.A3.B

4.(1)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2)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3)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

5.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没有明确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错,原文“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是说这类诗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可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

结合“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可知,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

结合“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可知,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可知,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劳动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民进城

阿成

古时候称岳父为“老泰山”。这里的老泰山是我的岳父,也是志强的舅舅。志强是老泰山带到城市的农村亲戚当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现在他已经是B市的一家民营医药公司的董事长。

志强是老泰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孩子。对老泰山来说,姐姐的孩子无疑是最亲的了。志强的父亲在乡供销社上班,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志强又是家里的老小,东北农村称“老疙瘩”。父母和两个哥哥大事小事都让着他。志强在家里就相当于现在的“富二代”。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志强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

志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无论你多么年轻,有什么样的美丽梦想和追求,没有时代强力配合,一切都是零。时代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不仅出英雄,也出机会。

志强是最后一批蹽到大庆应聘的青年农民。他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工人,从而完成了他人生征途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大庆油田,志强的工作是看守“磕头机”(泵站)。这个工作总的来说挺轻松的,但夏天蚊子咬,冬天滴水成冰,西北风像飞过来的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刀子,把脸割得生疼……

当浩荡的东风把无边的沼泽地吹干的时候,他决定去省城找大舅(我的老泰山),“探讨”一下关于人生之路的多种可能。

到了省城,志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泰山喝酒。志强选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小饭馆里菜品不多,但全是纯粹的农村菜。志强点了四个菜和廉价的“散搂子”(土烧酒)。此时的老泰山已经从省里的杏林医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老泰山很欣赏志强请吃的这家小饭馆,感觉亲切,让他回忆起当年他刚进城时的情景,况且“散搂子”又是他当年的最爱,包括这四个菜:渍菜粉儿、尖椒干豆腐、鲶鱼炖茄子和酸菜白肉血肠。哎呀,真的是久违啦。

爷儿俩喝得挺开心。志强一边喝一边夸夸其谈,把舅舅当成听众了,畅谈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那一刻他完全进入角色了,他都被自己的演讲感动了。整个气氛显得有些夸张(像舞台剧似的)。老板娘像猫似的伏在柜台上饶有兴趣地听着。

志强说(眼睛里还含着泪花花),大舅,您外甥,就是您姐姐的小儿子,我,在大荒原上的小泵房里的孤灯之下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城里干一番事业。我妈,你姐姐说,老疙瘩,难得你有这份志气,我看你呀就去城里找你大舅吧,让他帮忙给你指指道儿,干成功了,也给咱们老贾家增光添彩。

老泰山叭地一撂筷子,说,臭小子,口才不错,行,是个干事的料。我支持你。然后,老泰山抿了一口酒,问,老疙瘩,知道我为啥要支持你吗?

志强说,大舅,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乡里人”。何况我还是你的亲外甥呢,你不帮我谁帮我呀?是不是,大舅?

老泰山说,你只说对了三分之一。我要说一个啥意思呢?别看你爸在供销社工作,除了你偷吃供销社的小食品,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你没做过买卖,不懂得生意经。懂吗?志强说,不是……太懂。

老泰山说,演员靠什么?靠嗓子,靠表演。工人靠什么?靠技术。吹糖人儿的靠什么?靠手艺。那么,生意人靠什么呢?除了靠头脑,重要的是靠口才。拙嘴笨腮的人干不了买卖,做不好生意。做了也得赔。别说你是我的外甥,你就是我的亲侄子、亲兄弟、平辈儿,不具备我说的这些本事和才能我也帮不了你。你可能要问,为啥呀?不为啥,因为那不是帮你,是坑你。懂吗?

志强腾地站起来说,大舅,我爹死得早,今后您就是我亲爹了。老泰山想了想问,那,你想干什么呢?志强说,我想开一家药店。

大舅说,傻小子,开药店可不像你上下嘴唇这么一碰那么简单。首先你得有资质,比如说你是药剂师,你是医生……这些你都不具备,怎么开药店?

志强说,我学。

老泰山说,有两条路,现在你就放弃一切,踏踏实实地开始学,准备考资质。三年五年的时间吧。不过,我猜想你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还有一条,就是由我来担任你这个药店的董事长。别紧张,是挂名儿的。

志强说,紧张啥呀紧张,大舅,那是求之不得呀。

老泰山说,当舅舅的,先替你担一些风险。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开药店的启动资金。

志强的脸唰一下子变了颜色,一半儿黄,一半儿紫,他快速地眨着眼睛说,可是我……老泰山说,是不是褂兜比你的脸还干净?行啦,一切我来张罗,到时候你就当你的经理就是了。有一条,我可不是白投入,一年以后,我所有的投入你要还我。三分利,可以吧?志强说,大舅,啥也不说了,全都是感谢。

老泰山说,还有,你不能给我丢脸,更不能给你妈丢脸。听见没?志强说,大舅,咱们老贾家世世代代啥时候出过孬种?老泰山问,你想在哪儿开药店?哈尔滨还是大庆?志强说,大舅,我觉得B市人民更需要我。我有一个目标……

老泰山心想,这是一句假话,什么B市人民更需要你,扯淡。估计这小子事先都考察好了。便问,啥目标?

志强说,我想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成功人物。

谁都不知道一个人会被对方的哪句话击中。但志强的这句话把老泰山感动着了。尽管老泰山心里明白,这小兔崽子何止要像自己一样,就凭他眼睛里那股凶光,肯定还有更野的目标,保不齐还会变成“扔下棍子打花子”的主呢。但是,话都说到这儿了,一切随缘吧。这些年,老姐姐在农村也不容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解释了“老泰山”的含义,说明志强、“我”和老泰山之间的关系,意在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

B.志强虽然是家里的“老疙瘩”,但是他非常自信,是一个敢想、敢闯、口才扎实的人,这也是他日后能有一番成就的原因之一。

C.志强请老泰山喝酒,选择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说明志强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他在请客之前就做足了功课,摸透了老泰山的心理。

D.老泰山在从志强的成长环境、职业需要的能力、创业的条件等方面指导志强时,提出了一年后以三分利收回投入的要求,可见老泰山的狡猾。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志强在父亲在世与去世后的心态变化,暗示了志强一家生活境况的改变,同时也展现了他精神层面的成长。

B.文章语言平易浅切,比喻亲切自然,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表现力和幽默感,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C.老泰山愿意扶持外甥志强,说明血缘、亲缘关系是农民进城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特征。

D.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他们命运的变化,透视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体现了城与乡、时代与人等几组辩证关系。

8.农民进城的推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9.如果《文学评论》杂志社邀请你对《农民进城》进行点评,请从“老泰山”或者“志强”这两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围绕“情怀·智慧”这样的主题写下你的点评思路。

6.B7.B

8.农民对美好、富裕生活的追求;像老泰山这类进城成功人物的榜样;时代浪潮的裹挟。

9.(1)老泰山,接受志强请客,在小饭馆吃饭感觉亲切,非常喜欢土菜,突出了他不忘本以及对家乡的情怀;老泰山,发现志强的野心,点拨支持志强开药店,表现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商机敏锐力;老泰山,主动拿出资金和代理药店董事长,并要求志强一年后以三分利还款,表现了他投资的魄力和为商的精明。

(2)志强,从小就有志向,不甘于现状,表现了他的目标意识强;志强,先蹽到大庆应聘完成身份转变,后去省城找大舅帮忙开药店,表明了他能抓住机遇和充分利用条件;志强,得到大舅的帮助,非常感激,表明他懂得感恩。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意在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过度解读,解释“老泰山”的含义并不能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

C.“说明志强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错误,志强请老泰山喝酒,选择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说明志强是一个朴实的人。

D.“可见老泰山的狡猾”错误,老泰山在从志强的成长环境、职业需要的能力、创业的条件等方面指导志强时,提出了一年后以三分利收回投入的要求,可见老泰山的聪明。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讽刺意味”错误。“老板娘像猫似的伏在柜台上饶有兴趣地听着”“保不齐还会变成‘扔下棍子打花子’的主呢”语言幽默风趣,没有讽刺意味。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

结合“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志强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可知,农民对美好、富裕生活的追求;

结合“此时的老泰山已经从省里的杏林医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老泰山说,有两条路……”“我想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成功人物”可知,像老泰山这类进城成功人物的榜样;

结合“无论你多么年轻,有什么样的美丽梦想和追求,没有时代强力配合,一切都是零。时代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不仅出英雄,也出机会”可知,时代浪潮的裹挟。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老泰山:“老泰山很欣赏志强请吃的这家小饭馆,感觉亲切,让他回忆起当年他刚进城时的情景,况且‘散搂子’又是他当年的最爱”接受志强请客,在小饭馆吃饭感觉亲切,非常喜欢土菜,突出了他不忘本以及对家乡的情怀;“开药店可不像你上下嘴唇这么一碰那么简单。首先你得有资质,比如说你是药剂师,你是医生……这些你都不具备,怎么开药店?”发现志强的野心,点拨支持志强开药店,表现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商机敏锐力;“一切我来张罗,到时候你就当你的经理就是了。有一条,我可不是白投入,一年以后,我所有的投入你要还我。三分利,可以吧?”主动拿出资金和代理药店董事长,并要求志强一年后以三分利还款,表现了他投资的魄力和为商的精明。

(2)志强:“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从小就有志向,不甘于现状,表现了他的目标意识强;“志强是最后一批蹽到大庆应聘的青年农民”“当浩荡的东风把无边的沼泽地吹干的时候,他决定去省城找大舅(我的老泰山)”先蹽到大庆应聘完成身份转变,后去省城找大舅帮忙开药店,表明了他能抓住机遇和充分利用条件;“大舅,啥也不说了,全都是感谢”得到大舅的帮助,非常感激,表明他懂得感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稿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解析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2)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

1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0.BDI11.B12.D

13.(1)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死抠,所以读不懂。

(2)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自然可以端端正正地坐着。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

14.文本一:选文《传习录》中“稿木死灰”“盗贼”“猫之捕鼠”等比喻将抽象难懂的哲学道理化为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哲学的道理豁然开朗。

文本二:《劝学》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使读者容易接受;运用了博喻,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

“明不得”与“行不去”两句结构相同,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式,其间断开,选B;

“行不去”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须”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属于下一个句子,其前断开,选D;

“须反在自心上”是状语,“体当”作谓语,其后断开,选I。

故选BDI。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两者都用作动词。懂得;亲近。句意:读不懂书。/亲近贤臣。

B.错误。间断;参与。句意: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C.正确。句意: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马上纠正。

D.正确。句意: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错误。文本二节选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穿求”,搜寻、寻求;“故”,所以;“不明”,不懂。

(2)“私”,私欲;“克”,克制;“端拱”,正身拱手,恭敬有礼,庄重不苟。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理解能力。

文本一:

《传习录》是本哲学类型的书籍,很多篇章记录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书中的许多睿智、巧妙的比喻更是贴切,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信手拈来便能作比,常常把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点拨得通体透明。如选文的“如稿木死灰亦无用”“如去盗贼”“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很难一时悟透的一些道理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比喻令入顿时豁然开朗。

文本二:

节选《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博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陆澄)问:“读不懂书,怎么办?”先生说:“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死抠,所以读不懂。像这样,还不如去学旧时(程朱)的学问。他们倒是读得多,也解释得通。只是他们求学虽然讲得很清楚明白,但终生没有什么收获,必须在心体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因为《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这心体,这心体就是所谓的道,心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别的。这是求学的关键所在。”一天,(师生)探讨做学问的功夫。先生说:“教导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思不专,精力不集中,其(心中)考虑的大多是人的本能欲望方面的事。所以先教他静坐安定思绪。时间久了,等待他心意稍微安定(的时候)。(这时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像槁木死灰,也没有什么用,必须教他审察克制私欲邪念。审察克制私欲邪念的功夫,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好比铲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闲来无事的时候,要将好色、贪财、求名的私欲逐一省察,务必要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这才叫痛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睛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私心妄念一起,马上纠正。态度必须坚决,不能姑息纵容,不能给它方便,不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算是真真切切地下苦功,才能够将私欲扫除干净。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自然可以端端正正地坐着。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初学的时候,必然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就是思诚,心中所思都是天理,等到心中天理浑全,那就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了。”

文本二: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18年全国三卷)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述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A

(2)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述;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述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比如D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解析,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解析都可视为正确。这里介绍两种观点:观点一: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述了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

点睛:这是一道主观性答题的试题。组织解析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述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解析要明白无误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______________”;而北望故都,又“_______________”,视线常被遮断。(2020山东卷)

(2)《报任安书》(节选)与《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表述意思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间多少行人泪②.可怜无数山③.屈原放逐④.乃赋《离骚》⑤.但见悲鸟号古木⑥.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能力。

易错字有:逐、赋、雌、溪、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素养还来自作家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

①生活素养固然包括了见多识广,②也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③真切感受。④应当说,经历和见闻都属于广度方面的问题,⑤而认识和感悟则属于深度和密度方面的问题。⑥广度仅仅是一个侧面,⑦在广度基础上加上深度和密度,⑧才能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鲁迅曾经鼓励作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要求向生活的深度挖掘。作家叶蔚林认为,创作中的熟悉生活,其实就是“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就是说,创造不能停留于生活的表面。茅盾在论创造时,特别强调广度、深度和密度的三位一体化。他说:广博与深入,并不对立,而是A的。很难想象,一个埋头在生活的一角,而对一角以外的生活全无所知的,怎能够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具有普遍性。我们所要表现的,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能使广大读者感到身入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但我们所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不可能不是具体环境中的故事和人物。而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在于既有广博的生活知识,又有B

17.请在文中A处补写合适的成语,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语句不超过10个字。

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7.A.相辅相成B.深入的生活经验

18.②可修改为:但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

③可修改为:感受真切。

⑥可修改为:广度仅仅是一个平面。

本题考查填写成语及补写语句的能力。

A.根据前面“并不……”以及“而是……”可知,该句为转折关系复句,因此横线处句子的意思是与“对立”相反的,又由于限定填成语,因此可以填写“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的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B.根据“既有……”和“又有……”可知,该句为并列关系复句。全段是对“生活”相关知识的讨论,所以横线处可以填写“深入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切实的生活经验”等。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中“固然……”以及②中“更为……”等可知,两句为转折关系,而非并列或递进关系,因此②中“也”应改为“但”。

③语序不当,“真切感受”与②中“认识深刻”可知,两者应并列关系,同为主谓结构,故③应为“感受真切”。

由下文“才能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可知,没有在广度基础上加上“深度和密度”,就既不“立体”,也不“完整”,因此只能局限于“平面”的层次;而“侧面”显然和“正面”对应,前后都缺乏与“侧面”对应的词语,故⑥可修改为“广度仅仅是一个平面”,与“立体”相对应。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被忘却了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①于是《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等都接连地到了他们的手里。

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常常称他做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他自己也常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②在旧社会里,在旧室庭里他是一个墓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19.文中加点的词“贪婪”和“压倒”各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