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潍坊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信、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述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述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述,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人们可能被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述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3.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3分)()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文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4分)

5.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嘞,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

B.“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

C.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序幕。

D.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回忆。

7、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子以“那时”“此时”对举,承上启下,体现了父亲此时的失落和烦躁。

B.口头禅“老子毙了你(们)”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

C.文中两处“破天荒”写出父亲态度的变化,由此看出父亲对天伦之乐的渴盼与珍惜。

D.文末客厅的“空荡冷清”与父亲的“踏实”形成反差,凸显出父亲内心的喜悦。

8、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9、父亲是一名军官,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斯论[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②,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③无与者④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①燔:焚烧。②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③宴然:安逸的样子。④无与:不参与,即不在其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卿: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B.《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C.三代:文中的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D.五刑:本义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这里指李斯受腰斩之刑。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B.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D.认为“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是李斯“趋时”的有力证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2)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14、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亥年残秋偶作①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②。

老归大泽菰蒲③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④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⑤。

①亥年,即乙亥年,公元1935年;鲁迅于翌年去世。残秋,秋末冬初。此诗于同年12月5日,书赠好友许寿裳。②千官:众多的官员。③菰蒲:菰,一种水生植物。蒲,一种水生植物。④《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写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⑤阑干:指星斗横斜貌。比喻夜将尽,天将破晓。

15、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题“残秋”既写出当时自然环境的特点,又喻指当时时局。

B.首联中的“春温”指的是春天的消息,和“秋肃”形成对比。

C.颈联表述年老归去水畔和菰蒲一起的梦想也不能实现的痛苦。

D.全诗情感与“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一句有共通之处。

16、本诗是鲁迅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有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根据语境填写下列空白处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王富仁先生对此做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精神素质便使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搜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这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这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1月3日,顾诵芬和王大中两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包括这两位获奖者在内的历届获奖者,如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程开甲、于敏、赵忠贤、侯云德、王泽山等等,其中许多人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们几十年埋头耕耘,对外界而言,似乎名气很小;他们即使受国家表彰,享有崇高荣誉,依然心怀谦逊,把自己看得很小。但同时,他们身上还有着很多“大”∶他们贡献巨大,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他们志向远大,奋勇争先赶超国外;他们胸怀博大,不计名利,一心为国为民。

中国科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小”和“大”,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潍坊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语文试卷·解答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信、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述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述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述,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D

A项,“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可见并不是“记忆退化”,只是“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也不是“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而是“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B项,“借助抽象符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象征符号”不是“抽象符号”,选项偷换概念。C项,“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将家庭的教育角色边缘化和冲击、挑战学校教育,不等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人们可能被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述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B

B项,“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可见人可能被新技术控制不一定是由“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导致的,选项强加因果。3.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3分)()

A.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文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C

C项,“有人曾用手机……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不能体现“媒介素养”。原文中说的是:“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选项中的内容属于个人克制力,是个人品格素养,不属于媒介素养。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4分)

①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新媒介影响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从正反两方面阐述;②材料三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媒体的重要性,再说明媒体的具体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解决的办法。

5.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①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

②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

③政府运用好制度的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

④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嘞,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莱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和儿女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

B.“无可奈何”“坐卧不宁”等词语形象地写出父亲离休时以及离休后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

C.父亲渴望见到孩子们,却不知如何去做,母亲给孩子们打电话,为后面的家庭欢聚拉开了序幕。

D.父亲觉得小儿子“顺眼而亲切”并“拍了一下”他,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回忆。

D

“是因为小儿子一身戎装勾起了父亲的回忆”说法错误,父亲对孩子的亲热,既有“军旅情绪”这个原因,同时也是父亲拉近与孩子距离的表现。

7、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子以“那时”“此时”对举,承上启下,体现了父亲此时的失落和烦躁。

B.口头禅“老子毙了你(们)”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

C.文中两处“破天荒”写出父亲态度的变化,由此看出父亲对天伦之乐的渴盼与珍惜。

D.文末客厅的“空荡冷清”与父亲的“踏实”形成反差,凸显出父亲内心的喜悦。

B

“表现出父亲性格上的简单粗暴”说法错误,当兵时的口头禅体现出的更多是父亲作为军人的刚毅果决,不能简单理解为性格上的简单粗暴。

8、在得知孩子答应回家后,父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①激动:“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听得很认真”,反映出父亲想要了解孩子一切的迫切心情,对孩子的归来显得相当期待与兴奋;

②不安:不停地“照镜子”“梳理头发”“坐不住”,父亲的“不知所措”,反映出父亲对与子女沟通交流的陌生,以及不知子女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忐忑不安;

③高兴、满意:对小儿子感到“顺眼而亲切”,对女儿做的菜饶有兴趣,指示大儿子“关了手机”,这些都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给他带来的亲情表示满意与珍惜,“最后的指示”更是表现出普通父亲在年老后对亲情和天伦之乐的渴盼。

9、父亲是一名军官,在创作时却没有着力描写其作为军人果敢刚毅的一面,而是选择了其离休后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写,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父亲”是军人,却选择了其作为“普通人”一面来组织材料,这样的选材不落俗套,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文本通过父亲叱咤风云无视孩子和家庭聚会拘谨亲和的对比,展现父亲身份转变后期盼融入家庭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

③“普通人”的角度使“我们该如何做好父亲角色”的主题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传统文化内涵。

④“父亲”本来就是“普通人”,这样的角色定位更具有普适性,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更能引发共鸣。⑤文章笔墨着力于展现“父亲”这一身份特点,选材更集中,故事情节的表述更加舒缓、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斯论[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②,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③无与者④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①燔:焚烧。②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③宴然:安逸的样子。④无与:不参与,即不在其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B.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C.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D.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A

“学识甚当”是主谓结构,意思是“学问见识很恰当”,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疾首频蹙于私家之居”与“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是对称结构,中间应该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卿: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B.《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C.三代:文中的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D.五刑:本义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这里指李斯受腰斩之刑。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A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轼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B.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D.认为“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是李斯“趋时”的有力证据。

D

“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为商鞅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2)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1)知道国君不施仁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做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

(2)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间将会出现混乱,然而最终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用谋取富贵的计谋,招致天下的混乱。

(1)劝:勉励。谅:谅解。罪:怪罪,归罪。“不吾罪”,宾语前置句,即“不罪吾”。(2)且:况且。易:改变。贻:造成,招致。

14、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

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揣测探寻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放纵的君主从而扩大对自己的恩宠,最终会导致国家发生祸乱。

注意文章的结尾句“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尤可畏哉”,由此可分析概括出的写作意图。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并非如此。秦扰乱天下的法度,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

在秦中期,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以求官的人。凭借着秦便利的地形,采用商鞅的变法,秦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实施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便利,更加酿成了秦的混乱,然而即使李斯不说它便利,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的。为什么呢秦视刻薄寡恩为甘美,以严刑峻法为适宜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沿袭且认为是好的做法了。李斯揣测验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认为)不这样做就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思)而扩大自己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都无所顾忌地取来治理国家,焚烧《诗》《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只不过是迎合形势罢了。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效仿商鞅。他不施仁政,也是为了迎合形势罢了。

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贤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们的学问见识不对,就算有很恰当的学问见识,他们看到自己的国君行事不合道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自满夸耀、企求美誉。知道国君不施仁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谅解我对国君这样做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知道国君那样做将使国家灭亡却仍让他去做,说是对我自身或许可以免于灾祸。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间将会出现混乱,然而最终不因此而改变眼前的富贵,而用谋取富贵的计谋,招致天下的混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逸没有任何损失。唉!秦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腰斩之刑,被灭了三族!上天要惩罚恶人,也是有一定时候而且很灵验啊!

再说有的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一定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在述说先王时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间或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得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这不也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的人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的人是李斯。商鞅禁止(他国人到秦)游说以求官,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产生了相同的结果,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意愿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建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术之学足以亡国,确实如此啊。我认为臣僚中善于探察国君的内心,一味采取曲意迁就变化的手段来顺从世俗喜好的人,他们的为人特别可怕啊!特别可怕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亥年残秋偶作①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②。

老归大泽菰蒲③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④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⑤。

①亥年,即乙亥年,公元1935年;鲁迅于翌年去世。残秋,秋末冬初。此诗于同年12月5日,书赠好友许寿裳。②千官:众多的官员。③菰蒲:菰,一种水生植物。蒲,一种水生植物。④《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写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不乏有识之士。⑤阑干:指星斗横斜貌。比喻夜将尽,天将破晓。

15、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题“残秋”既写出当时自然环境的特点,又喻指当时时局。

B.首联中的“春温”指的是春天的消息,和“秋肃”形成对比。

C.颈联表述年老归去水畔和菰蒲一起的梦想也不能实现的痛苦。

D.全诗情感与“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一句有共通之处。

C

C项,“梦想也不能实现的痛苦”错误,此联驰骋想象,以上下求索而不可得,比喻时局极为艰险

16、本诗是鲁迅先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有哪些情感。(6分)

①尘海浮沉、世事变幻的感慨。颔联直抒胸臆,表述了这种情感。

②栖身无地、梦想无着的孤独悲哀。颈联借栖身之地菰蒲凋残含蓄地表述落寞之感,用梦想坠落形象地表述了人生的失意。

③苦斗益坚、对未来可期的熹微希望。尾联用典故虽然也表现了阵营零落的哀伤,但巧用黎明、破晓寄托了愿望。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解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中的词语“沉百感”“走千官”分析尘海浮沉、世事变幻的感慨;根据“菰蒲尽”“梦坠”分析栖身无地、梦想无着的孤独悲哀;根据“起看星斗正阑干”分析苦斗益坚、对未来可期的熹微希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根据语境填写下列空白处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族秦者秦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