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潍坊市潍坊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综合测评卷语文试题(解析)潍坊七中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综合测评·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于是,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庄子认为完善内在精神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法天贵真”。《渔父》中,孔子问渔父“何谓真?”渔父回答:“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根植于人的内心,是内在的修养。具有真性之人,才有绝尘脱俗之神态。庄子在《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这是对“真”的含义的准确阐释。庄子认为追求完善的内在修养必备的基础条件就是“真”。“真”就是禀自然之本性,保持自然赋予的各种美德,做到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这位画师的行为是人之自然禀性的流露,也无怪乎庄子借宋元公之口称赞他:“可矣,是真画者也。”可见,要做到“真”,就要拒绝世俗之礼,以自然为宗,还淳返朴,与天地合德。庄子对人之真性的提倡,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第二,“德”。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这类人虽然外形残缺丑陋,却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田子方》)这些人受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葆真”,毫不在意自身的外貌,而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秉承自然之性而与天合。庄子认为只有“葆真”才能做到“全德”,从而达到最高的精神修养境界。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庄子在他的作品中以形体之丑来反衬内在精神之崇高。
庄子对形体残缺而内在精神崇高之人的描写,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由对外在之美的关注转向对内在之“德”的重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外形不是最重要的,内在之“德”才是人之魅力所在。
(摘编自孟广慧《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
材料二:
庄子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当时旧的国家制度逐步解体,新的国家制度尚未形成,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政治混乱。庄子对社会中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位位卑形丑的小人物的故事。尽管孔子也珍视人的生命,但他将人分出等级,认为爱有差等,提出“文质彬彬”的要求,反感丑的事物和现象。与孔子不同,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同时,他对最底层的最不幸者——身残形丑的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也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在《序》中明确指出:“古代的纯粹史诗性的诗歌艺术……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加以考察,而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都从艺术中抛弃掉。”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
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庄子的美丑相对论涉及两种美丑转化方式。第一,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变化引起美丑转化。《德充符》中讲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与子产一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申徒嘉因断足遭到子产嘲笑、蔑视。申徒嘉对断足之事从不辩解,忘记自己身有残疾,积极地学习。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而子产以外在形象衡量别人,他虽形全但心灵是丑的。第二,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美丑的转化。《齐物论》载:“毛嫱、西施,人之所是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文学实践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为美丑的转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爱斯梅拉达,但他仍然深爱着她,保护着她,不计回报。卡西莫多身上寄托着雨果的最大愿望: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
庄子和雨果都热烈歌颂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了社会底层的形残貌丑者。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外表美者还是外表丑者,都能成为美的范本。
(摘编自袁昌丽《庄子与雨果审丑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渔父》中,孔子与渔父探讨了“真”这一话题,渔父认为“真”根植于内心,没有真性的人不能显现超凡脱俗的神态。
B.庄子认为,有“德”者有着平静的内心,心志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赢”者是一位画师,他不受世俗之礼的拘束,保持自然秉性,率性而为,庄子对他持肯定态度。
D.庄子和雨果并非同时代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他们两人都关注社会底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徒嘉断足,其外形是丑的,但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
B.庄子提倡真性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C.雨果指出古代纯粹史诗性诗歌艺术在考察自然方面存在不足,强调丑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D.庄子塑造“圣人”“神人”“至人”,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则体现他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的美学(哲学)思想。
3.下列出自《庄子》的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养猴人就喂食之事与群猴商量。养猴人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群猴听了不高兴。养猴人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群猴欣然同意。
B.正考父谦虚谨慎,常人难及。被任命为士,他曲背行走;被任命为大夫,他弯腰行走;被任命为卿,他就俯着身子,沿着墙根行走。
C.有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送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宰牛羊喂它。海鸟目眩心悲,不敢饮食,三天就死了。
D.子舆腰弯背驼,肩膀高过头,但他并不苦恼,他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把他的尻骨变成车轮,把他的精神变为马,他就驾乘着驰骋天下。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5.庄子和雨果的审美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B
C
3.D
①对比论证。将庄子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比,突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特点。
②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语句,体现了论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③举例论证。以“解衣般礴赢”者、叔山无趾等为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5.(1)相同点:①都关注生活中的丑,认为不应忽视丑,而应通过作品表现丑;②都认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不同点:①庄子认为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②雨果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主张通过美丑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曲解文意。由原文“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可知,原文是说“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不能据此认为有“德”者都会去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错误。由原文“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可知,指出雨果改变了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这不只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肢体畸形残缺之人通过追求真和德能成为精神崇高的人。
A.强调从整体上看,事物都归于一个整体,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
B.通过正考父的事迹,表现他谦虚谨慎的品格,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
C.强调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
D.子舆正视自然的丑陋外表,乐观地面对人生,他外表丑陋但精神崇高,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运用对比论证,将庄子和孔子的美学思想对比,突出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特点。
“庄子在《渔父》中说……”“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这是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庄子》中的语句,体现了论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解开衣服,裸露身体,交叉着腿坐着)……”“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运用举例论证,以“解衣般礴赢”者、叔山无趾等为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材料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这道题,考生要精读材料二,在读懂材料二的基础上提取信息作答。材料二前面三段侧重于阐述庄子和雨果对丑的认识,考生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一个相同点。
结合“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概括出:他们都关注生活中的丑,认为不应忽视丑,而应通过作品表现丑。材料二第四、五段阐述了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考生可以从这两段中找出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结合“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概括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另一个相同点:他们都认为美和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结合“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关、丑者更丑”概括出庄子和雨果审美观的不同点:庄子认为美和丑都不是绝对的,美和丑是相对的;雨果认为美和丑是对立的,主张通过美丑对比,让美的更美、丑的更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己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坟?”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6.不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8.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4分)
9.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6.D
7.A
8.①小说以“雪”开篇,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环境。
②小说中的“雪”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合理性:下大“雪”才会有隐患,因为雪大才会把杨再德尸体掩埋,会引发人们对他死因的猜测。
③小说以“雪”结尾,既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村民们因为失去了好干部内心的悲痛之情,又寓情于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悟,丰富了全旨。
9.不赞同:
①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抵触,此时的张学问,自私自利,固执不化。
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认可,此时的张学问,懂得变通,知错能改。
③张学问站在人群中哽咽,说明张学问经被杨再德的精神感动,此时的张学问,懂得自责,知恩图报。
赞同:
①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生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说明张学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虽然张学问认可杨再德的做法,但是他依然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好处,说明张学问仍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说法错误。这句话可以说明小伍知道他经常不按时回家,但“从不按时回家”说法过于绝对。
B.“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说法错误。从文中杨再德对他的评价“‘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己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可以看出,小伍并不是真的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只是对杨再德有依赖心理,另外,杨再德也没有对他很不放心。
C.“使得张学问折服”说法错误,结合文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可知,张学问此后受益才逐渐折服,此时的张学问未必折服。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夸张的手法”说法错误。“抹成了一片瓷白色”中的“抹成”一词赋予大雪人的动作,是拟人手法;“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是如实展现雪之大,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头对“雪”进行了描写“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雪”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以“纷纷扬扬的大雪”开篇,说明小说是以此为背景展开叙述的,所以“雪”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环境背景。
小说中间部分关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加合理。如“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正是因为“雪”下得太大,才会导致路滑有安全隐患,杨再德才会不幸遇难;结合“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可知,因为雪大才会把杨再德的尸体掩埋,才会引发人们对他死因的种种猜测。
小说以“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结尾寓情于景。白色的雪花飘落渲染了杨再德去世的悲凉氛围,“无声无息地飘落”烘托了村民们内心的悲痛之情,他们失去了杨再德这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好干部,内心的伤痛之情无法言表。小说以这样短短一句话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悟,丰富了文章内容,升华了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赞同与不赞同都可以,关键是理由要合理。
可以不赞同张学问的形象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如下:
结合原文“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可知,刚开始时张学问因为风水问题阻止村里修路,说明他对杨再德做法的抵触,此时的张学问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集体,是自私自利,固执不化的。
结合原文“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可知,路修好后,证明修这条路是正确的,所以张学问认可了杨再德修路的做法,说明此时的张学问,懂得变通,知错能改,他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结合原文“‘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可知,杨再德出事后,张学问站在人群中哽咽,说明他非常伤心,已经被杨再德的精神感动,此时的张学问非常自责,懂得感恩。他的形象发生了改变。
也可以赞同张学问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原因如下: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的原因是“坏了我家的风水”,即使杨再德承诺给他一些补偿,他也坚决不同意,因为他觉得修路自己的利益会受损,这说明张学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结合原文“桑林致富路铺好,……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可知,虽然张学问后来认可了杨再德的做法,但也是因为路修好后他自身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因此得到了好处,这说明张学问依然是以自身利益为做事情的出发点,他仍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③以示儿子④,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①禨(jī):事神求福的习俗。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tuánshǔ):捏成的饭团。④儿子:指小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B.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C.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D
D.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甚恶,意思是地名很不好,“恶”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恶”字含义相同。
B.去郑,意思是离开郑国,“去”,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亦去之”的“去”含义相同。
C.再拜,意思是再拜一次,“再”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含义相同。
D.每食,意思是每次进食,“食”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意,请求君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员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曾到过许国,许公不用语言而用唾的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
C.江上打渔老人不肯接受伍子胥酬赠的千金之剑,司城子罕不肯接受宋国野人献上的出土宝玉,都是因为他们“所宝者异也”。
D.除了历史事实,本文还以生活实例等为论据,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14.文章中伍员要在吃饭前祭祀江上老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3分)
C
C
D
13.(1)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2)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14.①对江上老人帮助自己行为的感激,
②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
③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情。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
“耕而得玉”是指“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耕”为状语,其后不应断开,排除AD;
“野人”是“请曰”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恶”,不好。句意:地名很不好听/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B.正确。“去”,离开。句意:离开郑国/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离开了郑国。
C.错误。“再”,前者意思是两次;后者意思是第二次。句意:拜了两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二者含义不同。
D.正确。“食”,前者是进食的意思;后者是喂养的意思。句意:每次进食/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错误”,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恶”,厌恶;“所恶”,所字结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的原因;“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判断句式。
(2)“知”,同“智”,智慧;“弥”,越;“所取”,所字结构,追求的东西。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丈人度之,绝江”可知,江上老人帮助伍员渡江,祭祀他以表述自己的感激之情。
由“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可知,江上老人虽然帮助了伍员,却不肯接受他的馈赠,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述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
由“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可知,伍员再也找不到江上老人,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述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情。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此江上丈人伪言也,因揣知必伍员,故作此言以拒之耳)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①超然台: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取名。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由特写镜头导入——“风细柳斜斜”,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光未尽,生动地描写出柳枝随风轻拂、摇曳生姿的样子。
B.“试上”二句,直接点明词人登临望远。“半壕春水一城花”,将春水、春花的大场面铺排开来,然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C.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展示了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既表述对思乡之情的摒弃,又抒发不负韶光、活在当下的情怀。
D.全词意境清丽,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婉约与豪放兼具。
16.请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特色,并结合整首词加以分析。(6分)
C
16.①拟人,“春未老”,即代表春天的意象——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充满春意,生机蓬勃。
②色彩对比鲜明,春水、春花为明丽的图景,烟雨笼罩为暗淡的图景,以明暗相衬的手法,将春天不同时空的唯美景色和色彩变化传神地表述出来,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③乐景衬哀情(反衬、借景抒情),上片写春未老,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寄寓了思乡之情、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述对思乡之情的摒弃”错误。这是诗人内心矛盾的体现,不是真想摒弃,而是思归不得,无奈之下的自我宽慰,本质上传达了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写出春已暮而未老,柳枝随风轻拂、婀娜动人;“半壕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暗千家”,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运用拟人修辞,从“春未老”说起,针对时令,说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赋予暮春景物人的情感色彩,生动地描写出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色彩上,“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春水、春花写眼前明丽的图景,以烟雨笼罩写朦胧的意态,以明暗相称的手法将春天不同时空的唯美景色和色彩变化传神地表述出来,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上片之景充满春意,生机勃勃,以乐景衬哀情,寄寓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根据提示默写原文语句。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与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鸿蒙”操作系统是由华为自主的。鸿蒙之境重要的文化含义在于开辟二字,为后人开辟一条专属于自己的道路,向知识空白区域延伸,人们美好的向往。
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除了鸿蒙之外,据说华为公司用上了一本《山海经》给科技成果命名: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激动,不仅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更因为它们拥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谋而合研究展示俯拾即是B.不谋而合研发寄托比比皆是
C.见仁见智研究展示比比皆是D.见仁见智研发寄托俯拾即是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动,不仅因为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更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
B.激动,不仅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深重的历史,更因为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C.激动,不仅因为它们拥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而且因为那段深重的过去一百年历史。
D.激动,不仅因为它们拥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而且因为一百年那段沉重的过去的历史。
18.B19.D20.A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语境是说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是一致的,故“不谋而合”符合语境。
“研究”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语境是说华为自主研究与开发,所以应选用“研发”。
“展示”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寄托”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此处是说向往这种感情,“寄托”符合语境。
“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此处是说浪漫情怀在科研领域很常见,“比比皆是”更符合语境。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后文“激动……”,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与后文衔接更紧密,这样可排除BC;
A项“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子语病有:
语序不当,递进分句的内容颠倒,应该调换过来;
成分残缺,“气息”前缺少动词“具有”,改为“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埋的满足。唯有曹禺、屈原、曹雪芹、杜甫、孔尚任、鲁迅等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
仿照下面的例句,从上面所举的人物中选取合适的对象写两个句子。(5分)
例:曹雪芹不想大团圆,于是辛酸哀痛作《红楼梦》,以昭示封建家族的衰落。
(1)
(2)
示例:(1)屈原不想大团圆,于是忧愁幽思作《离骚》,以表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杜甫不想大团圆,于是抑郁悲痛作“三吏”“三别”,感叹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要从所给的人物中选取两个人物进行仿写,要联系所选人物的作品及作品的主要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根据例句“曹雪芹(人物)+不想大团圆,于是……(行为),以……(目的)”可知,本题仿写句式为“……不想……,于是……以……”;而根据题目要求“从上面所举的人物中选取合适的对象”可知,选取的作家应是杜甫、屈原、孔尚任、鲁迅中的人物。写时要联系相应的作品及其主要内容,展现“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即不想“大团圆”的主题。
22.阅读下面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的两段文字,然后总结出“乡土社会”中“礼治”得以实行的三个条件,每个条件不得超过4个字。(6分)
①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②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①规律拘束(社会约束)②传统有效(传统效力)③环境不变(环境稳定)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干明确要求总结出“乡土社会”中“礼治”得以实行的三个条件,所以,除了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外,还需要调动我们语言概括能力。
第①段有三句话,第一二句是对错误观点的否定,从反面说明“礼治”需要“规律拘束”,第三句用“孔子”的“克”“约”进一步做了补充,说明是“社会”的约束才能让礼治实行。故可知“社会约束”是最恰当的概括。
第②段共有4句话,前两句强调“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这一观点,故而从“礼治”的可能需要的条件角度可以提炼出“传统有效”“传统效力”等关键词。后两句强调的是“环境是否变化”对于“礼治”的影响,故而可以提炼出“环境稳定”“环境不变”等关键词。
四、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结束一场测试,开始一段新的征程。过去的,有的让人回忆,有的让人感念,有的让人遗憾……青春的列车不会停下,第一次离家求学的孤独,夏夜操场上嘹亮的军歌,课本上青春激昂的诗篇……新征程中你有哪些困惑,又有哪些有价值的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从备战中考到开学近一个月的时光中,选取你感触最深的片段,表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主立意,中心明确;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略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备战中考到开学近一个月的时光,你可能有对过往的深情回忆,或是对新学期有热烈的期许,有困惑,有遗憾,有感念,或更有信心,要求选取你感触最深的片段,表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审题立意时,结合曾经的中学生活,可以考虑值得骄傲的收获:有知识,还有友情;有分数还有见识;有老师和同学,他们让你发现生命中有比分数和测试更重要更美好的东西;走过这一段也许难熬也许压力山大的岁月,让你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在奋斗中留下的汗水,终成珍珠让你珍藏,成为你生命中闪耀的美好;元气满满的拼搏过程展示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构思行文时,在众多可以选取的日常材料中,选取典型的素材,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用回忆式、片段组合式组织情节,来表述求学备考的友情、亲情、师生情以及感悟等。可以选择一个小切口,表述一个大主题,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组织材料。如师生间几个美好瞬间的串联,和同学之间略有波澜的几个片段,奋战备考时彼此的温馨鼓励等……都可以组合到文中的情节之中,具体又丰厚的情节打底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抒情、议论,更能凸显情深意浓。
参考立意:
1.测试圆满结束,人生再次起航。
2.奋斗者,正青春。
3.用笑脸和自信踏上青春的列车。
4.实力不允许青春低调。潍坊七中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综合测评·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中既描写了一些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神人”“至人”,也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但精神高尚的人,这充分说明庄子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庄子的这种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即外在与内在合一)的思想不同。于是,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庄子认为完善内在精神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法天贵真”。《渔父》中,孔子问渔父“何谓真?”渔父回答:“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根植于人的内心,是内在的修养。具有真性之人,才有绝尘脱俗之神态。庄子在《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这是对“真”的含义的准确阐释。庄子认为追求完善的内在修养必备的基础条件就是“真”。“真”就是禀自然之本性,保持自然赋予的各种美德,做到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田子方》中写了这样一位画师,他观摩宋元公作画去晚了,无法就近观摩,就回到住处,“解衣般礴赢”。这位画师的行为是人之自然禀性的流露,也无怪乎庄子借宋元公之口称赞他:“可矣,是真画者也。”可见,要做到“真”,就要拒绝世俗之礼,以自然为宗,还淳返朴,与天地合德。庄子对人之真性的提倡,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第二,“德”。庄于在《人间世》与《德充符》中描写了一群肢体畸形残缺、外貌丑陋之人,如支离疏、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这类人虽然外形残缺丑陋,却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田子方》)这些人受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葆真”,毫不在意自身的外貌,而注重自我内在修养,秉承自然之性而与天合。庄子认为只有“葆真”才能做到“全德”,从而达到最高的精神修养境界。庄子在《德充符》中写道:“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庄子认为,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精神谓之“德”,有“德”之人会产生一种力量,引人亲近、依附。庄子在他的作品中以形体之丑来反衬内在精神之崇高。
庄子对形体残缺而内在精神崇高之人的描写,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由对外在之美的关注转向对内在之“德”的重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外形不是最重要的,内在之“德”才是人之魅力所在。
(摘编自孟广慧《庄子美学的生态精神》
材料二:
庄子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当时旧的国家制度逐步解体,新的国家制度尚未形成,诸侯争霸,战争频仍,政治混乱。庄子对社会中的小人物寄予同情,他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一位位卑形丑的小人物的故事。尽管孔子也珍视人的生命,但他将人分出等级,认为爱有差等,提出“文质彬彬”的要求,反感丑的事物和现象。与孔子不同,庄子正视各种丑,庄子对丑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儒家崇美思想的背离。同时,他对最底层的最不幸者——身残形丑的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也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在当时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还占据重要地位,其延续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强调美与丑的对立。但雨果在《序》中明确指出:“古代的纯粹史诗性的诗歌艺术……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加以考察,而毫不怜惜地把世界中那些可供艺术模仿但与某种典型美无关的一切东西,全都从艺术中抛弃掉。”他认为,生活中不仅有美,还有大量的丑,文学艺术应当也要描写丑。
庄子和雨果都非常关注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深深地同情他们,都用浪漫的笔法塑造了外表丑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丑的认识都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观念的反拨。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所有的美者和丑者,一旦达到“道”的境界,便都成为大美。庄子的美丑相对论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都关注美丑转化的过程。庄子的美丑相对论涉及两种美丑转化方式。第一,审美对象的内在属性变化引起美丑转化。《德充符》中讲述了申徒嘉的故事。申徒嘉与子产一同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申徒嘉因断足遭到子产嘲笑、蔑视。申徒嘉对断足之事从不辩解,忘记自己身有残疾,积极地学习。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而子产以外在形象衡量别人,他虽形全但心灵是丑的。第二,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引起美丑的转化。《齐物论》载:“毛嫱、西施,人之所是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强调美丑的对比。雨果主张将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它们相反的本质特征,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在文学实践中,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为美丑的转化。《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知道自己貌丑位卑,配不上爱斯梅拉达,但他仍然深爱着她,保护着她,不计回报。卡西莫多身上寄托着雨果的最大愿望: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
庄子和雨果都热烈歌颂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了社会底层的形残貌丑者。在他们笔下,无论是外表美者还是外表丑者,都能成为美的范本。
(摘编自袁昌丽《庄子与雨果审丑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渔父》中,孔子与渔父探讨了“真”这一话题,渔父认为“真”根植于内心,没有真性的人不能显现超凡脱俗的神态。
B.庄子认为,有“德”者有着平静的内心,心志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有“德”者探寻宇宙人生的根源,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赢”者是一位画师,他不受世俗之礼的拘束,保持自然秉性,率性而为,庄子对他持肯定态度。
D.庄子和雨果并非同时代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他们两人都关注社会底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徒嘉断足,其外形是丑的,但庄子认为,申徒嘉外表残缺丝毫不影响他的内在美。
B.庄子提倡真性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性解放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看,则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C.雨果指出古代纯粹史诗性诗歌艺术在考察自然方面存在不足,强调丑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是对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D.庄子塑造“圣人”“神人”“至人”,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塑造肢体畸形残缺者,则体现他重视内在美而轻视外在美的美学(哲学)思想。
3.下列出自《庄子》的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庄子的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养猴人就喂食之事与群猴商量。养猴人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群猴听了不高兴。养猴人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群猴欣然同意。
B.正考父谦虚谨慎,常人难及。被任命为士,他曲背行走;被任命为大夫,他弯腰行走;被任命为卿,他就俯着身子,沿着墙根行走。
C.有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送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宰牛羊喂它。海鸟目眩心悲,不敢饮食,三天就死了。
D.子舆腰弯背驼,肩膀高过头,但他并不苦恼,他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把他的尻骨变成车轮,把他的精神变为马,他就驾乘着驰骋天下。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5.庄子和雨果的审美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己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坟?”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6.不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8.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4分)
9.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③以示儿子④,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①禨(jī):事神求福的习俗。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tuánshǔ):捏成的饭团。④儿子:指小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B.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C.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D
D.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甚恶,意思是地名很不好,“恶”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恶”字含义相同。
B.去郑,意思是离开郑国,“去”,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亦去之”的“去”含义相同。
C.再拜,意思是再拜一次,“再”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含义相同。
D.每食,意思是每次进食,“食”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意,请求君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员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曾到过许国,许公不用语言而用唾的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
C.江上打渔老人不肯接受伍子胥酬赠的千金之剑,司城子罕不肯接受宋国野人献上的出土宝玉,都是因为他们“所宝者异也”。
D.除了历史事实,本文还以生活实例等为论据,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办公墙纸装饰协议
- 商场摊位租赁合同:鲜花绿植租赁
- 市场营销总监聘用协议律师
- 假山医院景观施工合同
- 酒店清水池防水施工合同
- 海南省博物馆聘用合同指南
- 皮革行业合同管理样本
- 智能医疗弱电综合布线施工合同
- 眼镜专柜租赁合同模板
- 商务中心会议厅翻新合同
- 开展老人防诈骗知识讲座
- 汕头大学汇报模板
- 《重庆森林》都市的孤独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矿山行业创新与科技进步
- 2024心肺复苏培训课件完整版
- 优化献血服务流程
- 未来医疗2024年的AR手术眼镜
- 严重心律失常的急救处理
- 放射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
- 低压电器-认识低压电器(电气控制与PLC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