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1页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2页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3页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4页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物质的概念2.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一、世界的物质性复习:哲学原理小结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知识目标4、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诗词赏析探究一:下列古诗共同体现了什么哲理?斗转星移,海陆变迁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铁生锈,事物腐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珠穆琅玛峰每年都在升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运动变化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的认识(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1.运动的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思考: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呢?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错误倾向形而上学(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运动形式运动主体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形式运动主体机械运动宏观物体物理运动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社会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思维运动人的大脑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A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B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它只看到了相对静止,而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回乡偶书(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探究二:诗中哪些东西在运动?哪些东西相对没有变化?诗词赏析(2)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3、相对静止(1)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两种情形性质-基本不变小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竞是一颗子弹。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机的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处在相对静止状态。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1)含义不同。(1)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特点不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区别联系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议一议:——赫拉克利特——克拉底鲁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错误。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2、新陈代谢3、价值规律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注意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不是主观意识赋予的♦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规律是事物的固有联系:1、价格涨落2、价值规律3、苹果落地4、万有引力规律结论: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5、春夏秋冬四季更替6、水往低处流现象规律(本质联系)区别联系多变易逝隐藏于现象之中浮现在事物表面抽象思维把握感官直接感知规律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相对平静稳定现象和规律的关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1.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什么?

2.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方落下。我们能否通过某种办法使太阳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这说明了什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

探究:什么是必然、稳定的联系?三、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主观赋予也不是上帝创造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的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知识归纳A红灯停,绿灯行B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E万有引力F月亮绕着地球转G生物的新陈代谢H苹果落地I兔子撞树J富贵在天,生死由命哪些是规律?BDEG规则,人制定的规律规则不同点含义性质联系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客观的、普遍的、不能创造和废止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废止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正确、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特别提醒: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式等都是主观的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洪水地震飓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的出现是否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2、规律的特征:(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

荀子的话说明了什么?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说:“牛顿创造了万有引力规律,对吗?”有人说:“人们能够引水上山,使水往高处流,说明万有引力规律是可以消灭的。”2、规律的特征:(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太阳系模式图大雁南飞北返青蛙冬眠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低高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保持百分数712345610080604020(天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材料后的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9小时后遗忘64%,1天后遗忘66%,2天后遗忘71%,6天后遗忘75%,31天后遗忘79%,可用坐标曲线表示: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一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要想保持和巩固所学知识,必须趁热打铁,赶在遗忘之前及早复习,及时巩固。例如,每堂课上对所学内容尽量当堂消化巩固一次,晚自习或做作业时再巩固消化一次,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下次上课之前再挤时间回忆印证一次,单元小结再巩固一次,期中期末再纳入知识体系系统复习,这样多次重复,看似烦琐,实则高效,对熟练掌握大有益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2、规律的特征:(2)规律具有普遍性2、规律的特征:(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规律具有普遍性知识归纳新疆官方召开“海水西调”研讨会,探讨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海水,利用玻璃钢管把海水通过内蒙古输送到缺水的西北内陆大省新疆,以治理当地的生态和发展问题。顿时引渤海水入疆的消息成了网络热点。十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致认为:无论是从气象学的角度,还是新疆的地理条件,以及海水淡化的技术难度、经济成本来看,“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想法都是一个“伪科学”。

思考:拔苗助长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建国之初的“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为什么会失败?

“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这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何启示?3、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漫天浮尘扬沙笼罩下的北京城滚滚风沙给出行带来极大不便草原沙化、沙尘暴:思考:那么在规律面前人就无能为力了吗?规律是客观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4、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1)规律定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特征:

①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拓展: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1、人为什么能认识规律?2、利用规律的表现有哪些?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趋利避害,变害为利。思考34页小栏目: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做是改变或创造规律?①人可以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只能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②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修改、消灭、创造等词语在规律上可以用发现、认识、利用等词语注意:归纳1: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必须规律

人不能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