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

【典例分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

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

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坚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

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

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

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

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

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

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

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

层寒霜,眼皮也奔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

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

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

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

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

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

‘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

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续缕下来。我

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

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

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凤从林间穿行的声音,

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

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

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

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

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

似在轻吟。她口中的“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

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

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莺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

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

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

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甚殷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

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和小女孩熟悉之后,“我”才有机会了解她的心声,才看到了她对

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B.第5段中“寒霜”一词,本是一种自然现

象,在这里是小女孩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内心极度失落的情绪的外化。C.本文有

较多细致的环境描写,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突出山中是一个

让人向往的地方。D.因为外公的去世,山里没了教师,小女孩不能继续上学,

她对此很失落,而在文章最后她的心中又重新燃起上学的希望。

【小题2】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伯的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写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

质,突出了山里的教育现状,又引出小女孩的出场。B.“头发扎得松松垮垮……

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描写,写出山里孩

子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C.在小女孩来送“我”的情节中,她的步腰、语

调烘托了她此时的心情,一问一答,引人深思,引用名句,描写小女孩的形象,

升华了主旨。D.本文既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有十分细致的神

态描写,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行文充满诗意。

【小题3】

1.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4】

1.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结构,概括主题,分析标题的

含义和作用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①从表层含义上看,“山音”指山里的声音,如流水的声音、风从

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以及小女孩和“我”说话的声

音;

②从深层含义上看,“山音”应该是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山里的留守儿童对教育

和关爱的呼唤。

【小题4】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来安排材料。“我”因外公去世回乡,见

到外公的学生小女孩并且和她聊天,小女孩送“我”离开。

②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安排材料,“我”和一个大伯的对话引出了小女孩的出场,

“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突出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

地方”错。在作者眼中,大山是宁谧、幽静且令人向往的,但文中一些环境描

写如“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

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突出的

是大山的封闭和落后。

故选Co

【小题2】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

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

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

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

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对照

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B项,“麻木”错误,从后文“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

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可知,小女孩有自己的想法,并不麻木。

故选Bo

【小题3】

本题考查了赏析标题丰富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

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

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

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

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

的联系等。

本文的标题是一个词语•,答题时注意应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入手分

析。分析表层含义时,应注意结合情节,文中主要写了在山里听到的自然界的

声音和小女孩的话,“山音”指的是山里的声音,如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

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以及小女孩和“我”说话的声音;分

析深层含义时,要注意结合主旨,文章主要通过对小女孩的内心想法和成长环

境的描述,表现山里留守儿童对读书、对走出大山的渴望,因此“山音”也是

留守儿童对教育和关爱的呼唤,他们期待更多人关注他们。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回顾小说结构

上的特点,如线索、铺垫、伏笔等等,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解答本题,要考虑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梳理文本可以发现,开头交代“我”

回乡,中间写“我”回乡的见闻,结尾写“我”离开,所以文本以“我”的行

踪为线索来安排材料。再分析文本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文本有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以对话来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就是,小说以“我”和一个大伯

的对话引出了小女孩的出场,“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

叙述特点,即情节手法,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

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

在安排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

照应等技巧。考生往往因为对情节手法不熟悉,从而遗漏答题要点。

【对策】熟识小说的线索、叙述方式,具体技巧具体分析

1.叙述方式: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

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叙(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有助于更好

地表达主题)、平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叙述人称及视角: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代入感强烈,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情感,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有限视角(以第一人称为主)。

3.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

托、突转等。

4.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

织、时空集中等。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

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

少年0内。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

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

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作“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

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

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

怕离开车后,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

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

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

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她,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

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

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走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

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

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

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

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

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

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

雪一片片扫向悬崖。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往后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

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

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

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

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

子女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在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有删改)

【小题U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含有贬义。小说却以“大兵”为题,这

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大人

格。B.“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将自己裹得更紧了”,兵的举动仿佛

让他们感到冷上加冷,这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自私。C.作

者善于设置悬念,如开篇写“大兵”穿得最保暖,后面却写到“他肯定是最感到

寒冷的一个人”,引起读者的思考的同时,塑造了人物形象。D.小说紧紧围绕

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御寒衣物,用最后能保暖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

正面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小题2】

1.文中描写的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有什么特点?与“大兵”、《百合花》

中的通讯员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3】

1.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梁晓声Q949-)

[答案]

【小题1】D

【小题2】(1)文中那个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在危急时不但不尽一

个成年人应尽的职责,反而为一己之利,去剥夺他人权益,完全不顾别人死活,

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2)而文中的“大兵”是舍己为人的形象,《百合花》中的通讯员也是一个

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形象。这个男人的表现,从反面衬托出“大兵”的形象,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3】(1)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2)①对人物的细节做补充交代。“大兵”入伍的时间和年龄等细节丰富了

人物的形象。

②交代了“大兵”的家庭背景。“大兵”家境贫寒,但始终不忘“我是兵”的

初心,这突显出“大兵”的牺牲奉献精神,使读者对这个年轻士兵的舍己为人

精神更加感佩。

③暗示“大兵”憧憬向往美好生活。大兵的未婚妻以及其未婚妻的期待等细节,

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与感染力,深化了小说主旨,提升了小说的社会价值。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

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

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

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项,选项概括不全,“大兵”顶住将要滑下

悬崖的汽车,是最能表现他牺牲精神的情节,是在献出衣物基础上的升华。故

选D。

【小题2】

第1问,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

合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理解作者意图,可以从对小说人物形象、主旨、情节

等方面的作用思考。根据“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

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可知,这个想买大兵鞋子的男人虽然很

富有,却十分吝啬自私,他与大兵舍己为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衬托出大

兵的伟大;从第24段可知大兵一开始是不想卖鞋的,因为他“要冻掉了双脚,

就没法儿再当兵了。”而买鞋人却不管大兵的今后还能不能当兵,强行要买鞋。

通过对一个自私的人的描写,批判了这一类不顾他人死活、极端自私的人,突

出了小说批判人性丑陋,赞美人性光辉的主旨。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第2问,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主要结合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找

出人物形象的区别点。分析可知,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是反面形象,“大

兵”和《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则是正面形象。这一反面形象反衬出“大兵”舍

己为人的形象。

【小题3】

本题考查对段落的写作手法以及在文中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该题时,首

先要明确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补叙手法,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对“大兵”的事迹

进行全面解读,进而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

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分析段落的作

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小说主旨,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他入

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对这个大兵的生平细节做了补充交代。虽然他

入伍时间不长,年龄不大,但已经是一位具有舍己为人伟大精神的优秀军人了,

这段补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付的农家的长子”交

代了他的家庭背景。虽然他家境贫寒,但坚守着军人的初心,更显示出他的牺

牲奉献精神,令读者更加感动和钦佩;“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

员后做他的贤妻”让读者知道了如果他不为了这场火车事故而牺牲,他会有一

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一细节增强了小说的悲剧

性和感染力,深化了小说主旨,使小说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综合上述分析,

整理得出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

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

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

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

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

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

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阕无人迹。

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

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

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

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

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

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

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

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

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

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

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

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

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

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

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

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

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

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

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

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

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

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

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

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

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

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

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

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

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

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

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

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

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

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

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

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

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

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

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

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

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

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

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小题1】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

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

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

己的双亲。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

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

按照“受伤一一回家一一归队一一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

感人至深的力量。

【小题2】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

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

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

了伏笔。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

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

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

富有艺术性。

【小题3】

1.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小题4】

1.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

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

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

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小题4】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

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

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

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

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

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

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

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

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

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

故选Bo

【小题2】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

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作者运

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

误。作者并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

故选D。

【小题3】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

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3种情形:第三

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

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

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

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

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

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

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

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

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是啊,这就是俄罗

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

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

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

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小题4】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

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

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

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

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

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

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

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

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她(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

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

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

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

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

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

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

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

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全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

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

公公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

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

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

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

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

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

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

7,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

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

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

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

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

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

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

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

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

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

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

高翔过来把她抱起。

秋分又逗她。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

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嗽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

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

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

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

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

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

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

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

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她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

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

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

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改动)

【小题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翔、高庆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们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

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和保家卫国的激昂情绪。B.秋

分没有一天不牵挂庆山的安危,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可秋分看到他“忽然一阵心

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十年中积聚的怨愤情绪也迸发出来。C.小

说主要刻画了高翔、庆山、秋分等志同道合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他们朴实无华的

谈话中让人感受到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精神。D.小说的结尾借高庆

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

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小题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的作品侧重表现农村青年女性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

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秋分是孙犁的小说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B.小说

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

拒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

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造成

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D.这篇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

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

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小题3】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

潮湿了。”请结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

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

[知识点]

其他小说,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孙犁

(1913-2002)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①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战士的情怀。②孩子是祖国的

希望,他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

高兴;当他怀着庄重、神圣的心情抱起孩子,心里涌起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

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

决心。

【小题4】①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秋

分、高翔、高庆山等人之间的故事,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