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论第一节宏观调控第二节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宏观调控的其他手段第四节宏观调控体系第一节宏观调控1、宏观调控的性质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2、宏观调控的特点宏观调控的特点就是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经济运行及其走向。3、宏观调控的国际协调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宏观调控已经超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具有全球合作性质,具有国家间或国家与国际金融组织间广泛协调的内涵。4、宏观调控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吸收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立足中国实际,深化改革开放,在总结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和特点的宏观调控理论。第二节宏观经济政策1、宏观经济政策体系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2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宏观经济政策内容的自觉性宏观经济政策运行机制的市场性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方式的法制性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范围的普遍性3、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集中表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原则上的划分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调控及其直接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供给调控4、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质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增加就业第三节宏观调控的其他手段1、计划调控定义是指政府按照预先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运用各种计划形式和力量,有序地调节、控制经济运行的过程、方向。既体现了人类对资源占有的公平要求,又体现了权利对资源配置的意志。特点计划调控的对象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计划调控的意图和要求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形式表现出来,经由宏观经济变量的调节,形成间接的有效调控;计划调控的机制主要表现为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及其调控目标,由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去贯彻计划调控意图,通过反映市场机制基础性调节性作用的计划调控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计划调控的形态是对引导企业经营的市场机制及环境实施必要的调控,计划调控意图要经过市场机制的系统调节来贯彻和实现,要经过市场变量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制约、引导来体现,计划调控在形态上具有总量化和价值化的特点;计划调控的范围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以市场为调控对象,其调控范围扩展到一切经济领域、方面,对所有市场主体及其自主决策行为都具有内在的约束力。2、经营性调控(1)定义是指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直接经营一定数量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以服从宏观调控的意图和要求,实际上是政府利用所掌握的物质力量,直接对市场运行状况、过程实施调节、干预,按照作用领域和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生产性经营调控和流通性经营调控。(2)生产性经营调控遵循的原则a.在政府宏观调控的计划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只享有有限的自主权,也只承担有限的经营责任;b.以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为目标,其亏损由政府承担,其发展基金由政府贷款支持;c.不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而是具有控制功能的调控主体部分,其经营活动受政府直接控制,并始终把经济稳定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3)流通性经营调控最为突出的是以政府采购方式调节市场活动,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以消费者身份进行市场交易活动,通过合约订货关系影响各类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方向,从而实现政府预计的宏观调控目标。两者的不同是政府采购可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方向,而政府直接经营商业企业对企业经营方向的影响是间接的。3、其他调控手段经济调节手段法律调节手段行政调节手段伦理道德调节手段第四节宏观调控体系1、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1)横向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政府综合经济部门、经济监督和检察部门、行业主管部门(2)纵向中央政府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2、转变宏观调控方式转变以行政为主导的调控方式,向依法调控和遵循经济规律的调控方式转变转变宏观调控主体各自独立的调控方式,向宏观调控主体间有序协调的调控方式转变转变金融调控方式,适时、适度地调控金融体系构建宏观调控的风险防范体系3、宏观调控体系的特征实施差别性的宏观调控实施有弹性的宏观调控实施经济性的宏观调控实施法制性的宏观调控实施预警性的宏观调控政府主要职能、基本职能的转变2国有企业市场取向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企业集团3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村脑动力转移和新型城镇化4企业转型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5微观分配过程、宏观调节过程,社会管理体制改革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论第一节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经济体制改革1、政府主要职能的转变经济立法和司法、公平竞争价格机制、国家来干预微观的收入分配政策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制度创新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影响收入分配2、政府基本职能的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A建设责任型政府B建立监管型政府C组建学习型政府DB国有企业转变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转变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国有企业取向的改革把国有企业逐步引向市场国有企业集团推出新举措第二节国有企业改革
1、市场取向改革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3、经营方式多样化企业文化建设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多样化01企业转型发展定位(1)主攻方向: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谋发展(2)关键之处:受制于政府职能(3)误区:政府决定论、企业脱困论、技术升级论、主题分理论4、企业转型发展02
企业转型发展理念
企业转型发展理念的问题主要在于:(1)企业转型发展的定位被从属化;(2)企业转型发展的目标被模式化;(3)企业转型发展的任务被同质化03
企业转型发展机制
企业转型发展的机制在于企业内部,在于企业治理结构优化,而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的内因在于企业组织在学习。治理结构优化与组织学习既表征企业转型发展,又蕴含企业转型发展,构成企业家能力创新的制度基础04
企业转型发展动力企业家能力创新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动力,并与企业组织学习内在相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家能力创新构成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2)企业家能力创新可有序的启动并规范企业转型发展过程(3)企业家能力创新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二、两权分离1985年至1993年,国企改革迈出了“两权分离”的第二步。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营企业从此成为国有企业。承包制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增强,但在国家所有权未到位的背景下,不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活力问题。一、放权让利1979年至1984年,国企改革迈出了“放权让利”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利润包干等措施,调动企业完成计划和增产增收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产权约束、市场竞争和市场化的价格体系,企业产值的增加往往靠大量资金的投入来实现。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标志国企改革全面进入了“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目标,在布局上将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在结构上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4年起,国企改革迈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三步。1994年《公司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企业改革进入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1995年,全国确立了100户试点企业按《公司法》进行制度创新。课外阅读:我国国企改革之路(四阶段)第三节农业体制改革(1)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市场化(2)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发展过程,必须加大政府指导的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把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自觉指导结合起来(3)大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其附加值1、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2、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重要性: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的发展进程,处于最关键、最重要的地位,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体制条件联系: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链系统化,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化。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农业产业化的要求(1)解决农民成为市场主题的问题(2)解决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效率的问题(3)解决农民扩大经营规模的问题(4)解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参考指标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农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03扩大农村的基层民主,保障农民直接形式民主的权利02深化农业体制改革,长期稳定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01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增加农民收入043、农业、农村发展战略
具体内容:
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点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第四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体制(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体制:从企业总收益中扣除企业积累基金和上缴财政税收之后,其余额按照劳动量标准分配给企业职工,企业职工以工资、奖金等形式取得劳动报酬(2)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中央财政集中企业上缴的利税总额,扣除必要的积累基金之后,其余额再分配给各非物质生产部门,也就是财政分配拨款。一、双层收入分配体制2、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两个原则)
变双层收入分配体制的单一化为市场化坚持效率分配原则,消除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均等化坚持公平分配原则,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二、微观分配过程微观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的,较充分的体现了效率分配原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市场对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的分配(2)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从市场实现过程中获得的经营收益在其内部进行分配微观分配过程的要求:有效性、高效性三、宏观调节过程从全局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确保社会生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求:(1)限制过高收入,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2)促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采取收入保障制度着手点:A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比如美国为65%、日本是60%、英国高达71%B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约为43%C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坚挺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一组数据的思考LOREMIPSUMDOLOR1对象:非营利性机构或组织2突出问题: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仍不清晰:政企不分、政资不分|3重点:厘清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的界限第五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1、政府公共管理改革4目标:推进政府公共管理和体制的创新公共服务5要求:改革政府公共管理的财政结果6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二、社会组织公共管理改革社会组织公共管理改革,即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既要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把具有营利性的组织或机构从事业单位分离出去,彻底根除事业单位办企业的弊端,又要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政府办事业、事业单位行政化问题LOREM三、建立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的含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的本质意义LOREM本章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节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节社会保障1、定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2、要素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社会保险制度,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和非营利的特征,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往往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互助主要形式包括: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3、社会保障关系体现了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的关系,并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兼顾的原则具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相结合的属性既不完全是平等主体间的关系,也不完全是体现国家权力的管理和服从关系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1、定义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2、构成(1)社会保险制度。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2)社会福利制度。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3)社会救济制度。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4)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互助制度。指民间组织对部分劳动者的帮助,主要是解决政府政策规定之外、没有很好解决但仍需获得外界帮助的实际困难。社会互助是社会救助的补充,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是个人或家庭将部分资金存入银行的一种保障形式,是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而必要的补充。3、功能社会稳定促进发展实现经济调节提高经济素质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特性(1)国家统包,就业和福利高度合一的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保障机构多样化(3)社会保障体系分散化和等级化(4)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化,集体化(5)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低层次化第三节社会保障体系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a、以人为本、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b、尊重国情和循序渐进原则C、必要、合理、适度的原则d、统筹考虑、协调推进的原则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a.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b.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c.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d.完善社会救助体系e.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首先,从社会救济方面来说,主要是帮助生活在最低生活标准下的人,社会保障为其提供物资,使其达到基本生活水平,概括之,有利于全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社会保险主要为一般生活水平的人提供生活的稳定性保证,也被称为“第二道防护网”,故而有利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后,社会福利方面主要是较高层次生活水平的人,能够根据具体人的要求来保障其生活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论第一节市场机制第二节市场机制的一般形式第三节市场机制的具体形式第一节市场机制1、市场机制的含义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供求、竞争、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功能。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2、市场机制的功能自发平衡供求功能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功能自发传递市场信号功能自发促进技术创新功能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自发降低交易成本功能3、市场机制的特点相对独立性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是各层次市场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在自发性不仅自发调节、引导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决策行为,而且自发调节、引导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品牌、信誉和竞争力的交易决策行为普遍运动性4、市场机制的作用条件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法制转变政府职能第二节市场机制的一般形式1、竞争机制(1)竞争机制是商品经济最重要的经济机制。它反映竞争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它同价格机制和信贷利率机制等紧密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竞争包括买者和卖者双方之间的竞争,也包括买者之间和卖者之间的竞争。竞争的主要手段,在同一生产部门内主要是价格竞争,以较低廉的价格战胜对手。(2)竞争机制的前提条件1)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不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只有在生产者和经营者有权根据市场状况去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的变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缩小、投资规模和方向的情况下,竞争才能展开。2)承认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所获得的相应的利益。只有承认经济利益,才能使竞争者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竞争的内在动力。3)要有竞争所必需的环境,关键是要有一个结构配套、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商品和资金流通才不受阻,竞争才能正常展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竞争机制显示的作用日益明显。完善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也成为推动我国改革深入的一项重要内容。(3)竞争机制的作用1)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得以贯彻和实现。2)可以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可以促使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和安排生产,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2、供求机制(1)定义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2)功能供求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供求机制可以调节商品的价格,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方向和规模;供求结构的变化能调节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在功能和作用上是一致的。(3)供求机制的直接作用表现第一,调节总量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而吸收更多的投资,供过于求时,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迫使部分滞销企业压缩或退出生产。第二,调节结构平衡。供求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转移,导致经济结构的平衡运动。第三,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它促使统一大市场的各个地区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使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得到具体落实。第四,调节时间上的平衡,它促使部分劳动者从事跨季节、跨时令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温室种植、跨季节仓储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3、风险机制定义风险机制是市场运行的约束机制。它以竞争可能带来的亏损乃至破产的巨大压力,鞭策市场主体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提高自身对经营风险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风险与竞争密不可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风险,没有风险也不需要竞争。竞争存在着风险,风险预示着竞争,两者密不可分,以致于有时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统称为风险竞争机制。4、资本机制(1)资本形成机制涉及的三个问题:必须有储蓄可资利用。作为经济社会新增产出用于消费部分的互补——储蓄是资本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形成的供给力量;必须有投资需求。投资需求是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的动力;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相互结合、由此达彼的途径、形式。其效率显然是资本形成的供需双方得以实现的制约。笔者仅限于对转化途径中资本市场相关内容的讨论5、一般运行机制创新竞争机制创新供求机制创新风险机制创新资本机制创新6、市场风险问题(1)定义市场风险是指未来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的不利影响。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这些市场因素可能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也可能是通过对其竞争者、供应商或者消费者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2)主要种类1)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2)汇率风险:外汇交易风险、外汇结构性风险3)股票价格风险4)商品价格风险第三节市场机制的具体形式1、价格机制(1)定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基本机制。所谓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作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体现在推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节约;调节资源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协调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发展。价格机制调节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或下降调节市场的消费需求的规模;商品比价体系的变动,调节市场的消费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一方面,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根据;另一方面,价格机制推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3)功能1)传递信息:价格以其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传递市场商品供销等经济信息价格机制,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2)调节资源配置:价格高低,影响供求,引导生产与消费,因而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3)是竞争的有力工具2、利率机制(1)作用1)调节整个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并使二者趋于平衡;2)体现资金成本,促进企业合理运用资金、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3)在利率与利润率的比较和对立运动过程中,使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4)利息与价格共同调节宏观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5)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2)主要因素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2)资金的供求状况3)物价变动的幅度4)国际经济的环境5)政策性因素3、工资机制(1)定义工资机制是激励机制的主要部分和基础,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机制。工资机制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和工资水平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劳动力的供求变动会引起工资水平的变化,而工资水平的变化又会调节劳动力供求,工资机制运行的突出特征是工资变动的刚性,即工资水平一般只能不断提高。显然工资机制的运行,要求工资必须通过市场调节,只有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的工资差别才会成为劳动力流动的信号。(2)作用1)工资机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2)工资机制可以促进劳动者展开就业竞争,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3)工资机制可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减少劳动投入,降低成本。4)工资机制能够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4、具体运行机制的创新价格机制创新,包括生产价格创新和交易价格创新利率机制创新,包括利率总水平机制创新和差别利率机制创新工资机制创新,重点在于工资形成机制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基本工资机制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论第一节市场规则第二节市场规则的运作过程第三节市场规则的监管第一节市场规则1、市场规则的构成(1)定义是国家为确保市场经济运行,依据市场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是市场运行过程各层次活动行为准则的总和及规则体系。(2)分类1)一类是市场的外在规则,属于正式的制度安排,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以外在强制的形式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可称为正式约束;2)另一类是市场的内在规则,属于社会所认可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构成对市场主体非强制性的约束,可称为非正式约束。(3)市场进出规则1)规范进入市场的资格2)规范经营功能3)规范责任和义务4)规范退出市场行为(4)市场竞争规则1)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胁迫、利诱、诋毁以及其他违背公平竞争准则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利益的行为。2)禁止限制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滥用其拥有的市场优势地位和市场权力,或两个以上经营者通过协议等方式就交易价格、销售、交易条件等方面协调一致,妨碍公平竞争,损害竞争对手利益的行为。3)禁止垄断行为垄断行为是指通过独占、兼并、独家交易(只允许经销商销售某一家企业的商品)、股份保有(占有其他企业的股份)、董事兼任等形式,以达到完全、永久地排斥竞争对手,取得独占、控制和支配市场的目的。(5)市场交易规则1)职能一是交易公开化,即一切交易活动都要在有组织的市场上公开进行,明码标价,公平交易,不容许幕后活动与黑市交易;二是交易货币化,即交易以货币为媒介,让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以防止不等价交换和不公平交易,使交易建立在货币价值尺度的基础上;三是信用票据化,即通过信用票据而促进商品交换,并使商业信用规范化;2)内容公开交易原则:除涉及商业秘密外,一般交易活动都要在市场上公开进行,明码标价、禁止黑市交易、公平交易原则:出售商品必须实行明码标价,一切交易都必须在自愿、等价、互惠的基础上进行,严禁欺行霸市和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合同自由原则: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关系合同化。2、市场规则的实质就是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公约、契约等形式严格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准则,或者说是将市场活动合理化、有序化、契约化的特定制度标准。市场规则本质上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具体表现为:等价交换的要求、平等竞争的要求、第二节市场规则的运作过程1、市场规则的功能(1)具体表现:1)市场活动关系、行为、秩序的制度标准2)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制度基础3)市场体系能够合理运行的制度手段(2)发挥市场规则作用的条件1)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是市场规则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2)完善相关的体制条件是市场规则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3)建立完善的市场法治是市场规则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4)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素质是市场规则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2、市场规则的具体运作四个方面:判断市场参与者资格,严把市场准入关甄别市场活动关系,规范市场交易关监督市场活动走向,控制市场退出关公平处理经济纠纷,完善仲裁制度关第三节市场规则的监管1、市场经营主体监管(1)原则1)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始终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首位2)正确处理奸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注重市场经营王体的发展质量。3)正确处理好监督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2)意义1)有利于市场经营主体增强自我约束机制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3)维护国家利益及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行业主管部门监管(1)侧重点对所属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进入市场之前的申报进行审批;进入市场之后的行业规范和政策指导;依据法律法规规范其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其他经营组织的运营状况、经济效益和治理结构等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2)范围对所属企业组织的形式进行审批对所属企业组织的活动进行规范对所属企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3、经济监督和检察部门监管功能政府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市场运行状态进行必要的适时调节主要包括:随机性调节,在市场运行出现紊乱时,政府适时地干预,消除紊乱现象,恢复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宏观性指导,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市场运行规律,事前对市场运行实施指导,使之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市场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形式3计划与市场相结合4市场经济与多种分配方式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论第一节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
1、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尊重经济规律和尊重价值法则的思想20世纪70-80年代,国内理论界先后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观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多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办法,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2、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兼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兼容,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能够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兼容、统一,市场经济能够与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兼容、统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兼容、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兼容、统一,具有现实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还存在着公有制经济的差别,仍然需要采取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兼容、统一,不是一方改变另一方的基本属性和要求,而是在保持各自基本规定和要求得前提下,通过对方的基本属性和要求来实现自身的基本属性和要求,从而实现二者的有机兼容、结合、统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就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通和相似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因而也就必然会形成一些自身的特点”第二节市场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形式1、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1)定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多种形式的联营、参股、混合等经营形式。经济制度公有制非公有制(2)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必然性其一,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LOREM其二,这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公有制形式的客观选择LOREM其三,这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LOREM(3)公有制经济的两种基本形式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经济形式,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类型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经济形式,指生产资料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类型2、市场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关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利益的提高和实现;(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完善3、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1)要求:要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要立足国情,自力更生;要积极探索,不搞争论;要抓住机遇,把握重点;要不搞形式,不搞趋同;要发展自己,形成特色。第三节市场经济与多种分配方式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为主体、为主导,多种分配方式与之并存。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2)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为主导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在分配方面的表现,受制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但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及其不同所有制经济利益的实现,又会调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只有通过相适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及其反作用,才能获得各自的经济利益,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促进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层次、规模、水平不断提高。(3)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公有制为基础,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占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进一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在多种分配方式中,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占主导地位。在其他多种经济形式的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起主导作用,其他分配方式与按劳分配相互补充。2、市场经济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关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供了客观依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要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集中体现。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对象不是在一国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进行,而是在不同经济形式中特别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事业单位中按统一标准进行;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直接指每个劳动者的具体社会劳动,而是指劳动者的平均社会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劳分配的形式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劳动证书形式,每个劳动者不可能直接向社会领取消费品,而必须通过工资、津贴、奖金等货币形式。第四节计划与市场相结合1、计划与计划功能(1)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首先,计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与市场相联系、相统一,计划不姓社也不姓资,计划与计划经济一样,是经济机制与手段概念;其次,计划属于经济机制范畴,构成任何类型市场经济都必须遵循和运用的宏观调节体系,特别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具有原则性指导和战略意义。(2)计划功能在宏观方面的表现首先,宏观规划功能,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基于经济发展及总体运行情况,制定符合特定时期经济发展规律的具有全局意义的经济战略及规划;其次,宏观调节功能,即在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宏观上运用计划手段对经济总量运行予以必要的组织、协调、调整、控制;最后,宏观指导功能,即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依据市场基础性调节的要求,对经济整体运行实施各种方向性、原则性的指导。2、市场与市场功能(1)市场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首先,市场与市场经济一样,属于经济手段概念;其次,市场是基础性调节手段,由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经济杠杆构成,称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解机制;最后,市场、市场经济与计划、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特定经济社会制度下的两种经济运行体制。(2)市场功能在微观方面的表现市场微观引导功能市场微观约束功能市场微观调节功能3、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特征(1)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必然性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实行宏观经济指导和微观经济引导的客观需要最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两种基本的配置资源形式和手段的结合,构成当代社会特定样式的资源配置基本方法。(2)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两种基本手段的结合、互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两种调节机制的结合、统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两种运作模式的结合、融汇。(3)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具体表现计划宏观指导与市场微观调节相结合,计划适时控制与市场优化配置相结合,计划公平规制与市场效率原则相结合,计划统筹规范与市场公平竞争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第一节效率优先第二节公平竞争第三节社会责任第四节道德诉求第一节效率优先1、价值主题价值主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中心问题,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变革的结果,同时影响其价值及价值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更关注资源的配置效率及优化问题,把效率优先作为其价值主题。效率优先是市场经济普遍性的价值追求,是市场经济基本属性之所在,与社会分配问题不能等同。2、市场准则效率优先是普适的市场准则,既是企业运行的准则,也是政府改革、发展的导向性准则。市场准则以效率优先为基础,以市场交易关系为保证,是一种审慎的契约关系准则。以效率优先为基础,就是强调市场准则的效率性和规范性,必须以有效制度机制与价值观的高度一致为依托,制度机制是市场规范的一般形式,而价值观决定了市场规范的一般形式及行为的方向,表示市场准则是制度机制与价值观的内在统一。3、检验标准效率优先是检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发展水平、比较优势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是一个规模概念,其规模的大小、高低由效率尺度来检验,体现了效率优先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则是一个层次概念,其发展层次、水平不是主管测定的,而是由客观的效率优先标准、效率程度来检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优势是一个纵横比较概念,其相对的比较优势是客观的纵横比较的结果。第二节公平竞争1、价值原则公平竞争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和客体之间在公开、平等、公正的规则或条件下展开的行业竞争、部门竞争、规模竞争、水平竞争等竞争形式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公平竞争强调市场活动关系的平等性、公平性,强调市场活动过程的公开性、公正性,强调市场活动监督系统的公正性、执法性、2、交易准则公平竞争以公平交易为基础,公平交易以公平执法为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易准则。交易准则作为市场交易或等价交换的基本规制,通行于各类市场主体活动的全过程,称为维系公平竞争的基础,是各种市场交易谈判、签约、履约、违约究则的基本准则,构成公平交易的本质。交易谈判是公平交易的前提,而交易谈判又以合同或合约的拟定、解释、修改、意向共识达成为条件,这种谈判过程就是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依据合同或合约艰难地讨价还价的过程;交易签约是公平交易的实质性展开,交易签约以交易谈判为基础,是交易谈判的既定展开形式;交易履约是公平交易的履行或执行及其结果,是公平交易的核心内容和意义所在;交易违约必究责,这是公平交易准则的铁律,反映公平竞争这一市场价值原则的本质性要求。3、互利互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更关注公平竞争原则的普遍性及其依法执行、落实,更强调公平竞争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其公开性和透明性,无论是熟悉人之间交易,还是陌生人之间合作,都应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坚持公平交易准则,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互利互惠和实现双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原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轴心,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第三节社会责任1、价值目标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活动,并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经济责任:指公司生产、盈利、满足消费需求的责任。其核心是公司创造利润、实现价值的能力。公司的经济责任表现可以通过财务、产品服务、治理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持续发展责任:指保证企业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责任。该项责任可以通过环保责任和创新责任两方面进行考察。法律责任:指公司履行法律法规各项义务的责任。该项责任可以通过税收责任和雇主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道德责任:指公司满足社会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回报社会的责任。该项责任可以通过内部道德责任和外部道德责任两个方面考察。2、责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目标是双重责任制度的表征形态,一方面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追求利润,祈求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或其他营利性组织承担创造文化、提供就业机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社会责任或企业使命。社会责任制度化,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目标双重责任制度的具体化,具有普遍的意义。3、责任规则法律规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目标及责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依法履行社会的规则系统;诚信规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目标及责任制度的信用及信誉依据,是诚信、守信的规则系统;履约规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目标及责任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依据,是关于社会责任的履约规则系统;监督规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目标及责任制度的监管、监督依据,是关于社会责任的监督规则系统。第四节道德诉求1、价值宗旨道德诉求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价值终极目标追求,是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反映,以相对独立的整合形态或道德重塑既继承以往伦理道德之精华,又批判先前伦理道德之缺陷,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并与其反映的社会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凸显了特定结构的道德诉求机理。2、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是各层次市场主体利益诉求的伦理基础和道德原则。道德自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规范机制,主要靠市场主体价值判断和行为自律来维持,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及规范,要由市场经济的价值原则、道德舆论和评价机制予以判定,成为市场经济活动关系和秩序的无形规范系统。3、理性诉求理性诉求与市场经济的伦理定位相关,市场经济的伦理定位是经济伦理的根本理论之一,取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社会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理性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宗旨的风向标,内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并始终致力于批判、扬弃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性问题,为市场经济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确立一种新模式、开拓一条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准论第一节理论标准第二节政府标准第三节企业标准第四节市场标准第一节理论标准1、理论标准的范畴
理论标准的范畴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理论体系、理论借鉴、理论创新、理论辐射、理论实践等关系的总和,涉及市场经济理论标准是否成熟或成熟程度的诸多理论机理问题,是一个多层面的理论标准范畴系统。2、理论标准的划分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成熟程度,可把理论标准划分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非市场经济理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理论即是成熟的理论标准之一,并被世界各国或地区较为广泛地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标准之一,有待于进一步发展。3、理论标准的相对性理论标准是相对的,意味着成熟的的市场经济理论标准也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经济体,无论是发达的还是发展中的,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标准加以衡量,来判断其市场经济及理论的属性。理论标准的相对性本身也是粗略的、差异的、弹性的、变化的,现实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市场经济标准理论。第二节政府标准1、政府控制标准政府控制标准是市场经济的具体标准之一,具有特定的指向性。政府控制标准的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的根本分离,而且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核心就是一个国家的资源主要由政府配置还是由市场配置,政府控制标准与市场经济标准如何协调及处理,这成为政府控制标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2、政府标准弹性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问题而言,政府作用程度的大小、强弱是有特定区别的,或者说,政府控制标准是有弹性的。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而言,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的作用太小了,但对市场间接影响的作用大了。尽管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和经济转轨国家都存在政府适度干预和市场自由运行相结合的现象,但政府作用的大小和对市场干预程度的强弱是有差异的。第三节企业标准1、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权,即社会主义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中国改革开放后,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落实企业自主权,搞活社会主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2、企业自由度所谓企业自由度,是企业自主决定经济活动发展空间和选择空间的现实反映。它主要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给各种类型的企业(尤其是以个人为产权主体的企业)的自由发展空间,主要包括贸易、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司法制度以及激励因素等等。在一般意义上,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对企业的干预程度越低,企业自由度就越大;相对于较为稳定的法律框架和金融结构而言,不透明的和不稳定的行政指令和政策预期越少,则企业自由度越大。3、知识产权基本特征第一,知识产权是基于人的智力创造性劳动而产生的权利,具有先进性、创造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财富。知识产权具有人对智力劳动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在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即知识产权。第二,知识产权是基于人的智力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结果而产生的权利,具有物质性特点。第三,知识产权是基于法律调整而产生的权利。作用⑴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调动了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⑵为智力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传播提供了法律机制,为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生产建设上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⑶为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则,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⑷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为现代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中国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第四节市场标准1、市场经济地位表示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状况。按照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一般可区分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此外,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国际贸易各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2、市场经济标准五条标准:政府作用问题、企业权利与行为问题、投入要素的成本与价格问题、贸易问题和金融参数问题。两大特点:不强调市场经济的完整性,突出分类指标的标志性,即把市场经济中对贸易影响最大的五因素作为判断的标志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不强调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性分类,而是强调按与公平贸易的相关性分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论第一节市场经济发展第二节市场经济结构第三节市场经济战略第四节开放战略的格局第一节市场经济发展1、开放式发展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是具有普遍联系的经济,是合理配置资源的经济,是多元化竞争的经济,是追求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开放式发展的市场经济必以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为背景,开放式发展离不开世界,其具有四种功能: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素质、控制经济均衡增长、增强经济活力。2、创新型发展(1)市场经济手段或方法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有了这条主线,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的诸如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财税体制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就有了明确的路径,都应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和推进。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对其他领域的改革有着牵引和带动作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具体制度改革创新;重点在于推进适应市场经济的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构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是长期的、稳定的、不变的,而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构建的具体制度则是短期的、相对的、可变的。3、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特指市场配置资源必须遵循资源禀赋总量及规模、水平的客观状况、要求,在资源禀赋总量结构及水平一定的基础上,不透支资源,不浪费资源,节约环保,合理配置,使市场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折叠阶跃性原则意义作用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4、发展路径选择走特色化之路走科技化之路走国际化之路第二节市场经济结构1、供给结构市场经济供给结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之一,表现为从价值方面反映的最终进入市场交换过程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标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一般由资源禀赋、供给价格、地理位置、经济体制和市场效率等因素构成。设r为资源禀赋、p为供给价格、g为地理位置、t为对外贸易、s为经济体制、ef为体制效率,则市场经济供给结构(SRP)为:SRP=f(r,p,g,t,s,ef)图13-1中的自右上至左下的曲线为供给线,弯折曲线为经济体制和体制效率线。PR0P1R1图13-1供给结构SRPs+ef2、需求结构市场经济需求结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又一种基本方式,表现为根据支付能力通过市场所要购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或者说,是最终进入市场交换过程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由资源禀赋、需求价格、地理位置、经济体制和体制环境等因素构成。基于资源有限或消费品的资源有限,需求结构可用集合表示为DMP+(s+en)≦R,R表示资源禀赋总量图13-2中的自左上至右下的曲线为需求线,弯折曲线为经济体制和体制环境线。PR0DMP图13-2需求结构P1R1s+en3、区域结构.PR0DARPSARPs+ef+enAR1P
区域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市场经济区域结构整合、优化水平不平衡;市场经济区域结构及产业分布不平衡;市场经济区域结构及供求层次不平衡;市场经济区域结构及人均收入水平不平衡。4、总量结构市场经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联系,制约及平衡,是市场经济的总量结构问题。市场经济总量结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总体结构,属于宏观经济范畴。市场经济总量结构决定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市场经济总量结构变化制约宏观经济总量变化第三节市场经济战略1、市场经济战略要义市场经济战略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原则、方针的指导下,为保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确定的具体战略措施的总和。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一定时期内有关经济和社会发挥在那的全局性战略体系和策略体系,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的基本原则和相关举措。2、市场经济战略的原则和特征原则适合国情的原则、利用国际环境的原则、符合经济规律的原则、适度宽松的原则特征市场经济战略规定的目标是具有全局性的目标体,由总目标和系列分目标构成;市场经济战略的任务是长期内有待实现的重大任务集合体,有一列重要任务组合而成;市场经济战略目标、任务所要解决的是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是具有制约全局效果的重大的约束性问题链。3、市场经济战略目标模式如何建立必须建立一整套阶段性和局部性发展战略并与市场经济总战略相配应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确保市场经济战略实施的经济体制必须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目标模式,即是对市场经济战略的仿真与总括,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模式相比,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强调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发展的协调性,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强调经济增长总量与增长速度的比例性,强调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与消费质量、水平的统一性,强调经济发展与市场开放的一体性。4、市场经济战略的具体措施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第四节开放战略的格局1、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2、经济特区3、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4、内陆开放区和沿边对外开放区5、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6、国家级新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7、自由贸易试验区8、“一带一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论第一节市场主体活动第二节市场经济秩序第三节宏观经济调控第四节市场法制监督第一节市场主体活动1、企业法人活动(1)企业法人分类从性质上分:公有制企业法人非公有制法人从内容上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由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出资设立,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优点是设立程序比较简单,不必发布公告,也不必公布账目,尤其是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一般不予公开,公司内部机构设置灵活。其缺点是由于不能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范围和规模一般都比较小,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特征:a.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b.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有最高人数的限制,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1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c.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公开募集股份,不能发行股票。d.有限责任公司是将人合公司与资合公司的优点综合起来的公司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公司资本为股份所组成的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以下为发起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主要有:发起设立即所有股份均由发起人认购,不得向社会公开招募招募设立即发起人只认购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招募。特征(1)、股份有限公司是独立的经济法人;(2)、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不得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如法国规定,股东人数最少为7人;(3)、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其限度是股东应交付的股金额;(4)、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的股份,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办法筹集资金,任何人在缴纳了股款之后,都可以成为公司股东,没有资格限制;(5)、公司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6)、公司账目须向社会公开,以便于投资人了解公司情况,进行选择;(7)、公司设立和解散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手续复杂。2、自然人经济活动在中国主要指非法人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活动,也包括合伙人的经济活动,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比较典型的形式,尤其是私营经济更具有典型意义。个体工商户的权利:财产所有权、财产经营权、横向联合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相邻关系权利、签订合同的权利、享有起诉、应诉等诉讼权3、企业破产制度(1)破产程序a.债务人在提出破产申请时可以选择适用重整程序、和解程序或者清算程序,债权人在提出破产申请时可以选择适用重整程序或者清算程序。b.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的案件,在破产宣告前,债务人可以申请和解,债务人或者其出资人可以申请重整。c.债务人申请适用破产清算的案件,在破产宣告前,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出资人可以申请重整,债务人也可以申请和解。d.债务人进入重整程序或者和解程序后,可以在具备破产法规定的特定事由时,经破产宣告转入破产清算程序。e.债务人一旦经破产宣告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则不得转入重整或者和解程序。第二节市场经济秩序1、规范市场活动程序合同的订立和效力: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和约定附期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2、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权利:安全的权利、了解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公平交易的权利、损害赔偿的权利、成立社会团体的权利、获得相关保护知识的权利、尊重的权利、监督的权利经营者义务:依法履行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说明、解释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标明名称、标记的义务、出具购货凭证、服务单据的义务、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义务、贯彻规定、履行约定的义务、不得作为的义务第三节宏观经济调控1、国家预算制度改革与完善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
(2)强化部门预算改革
(3)实施政府采购制度2、税收征管制度原则⑴依法办事,依率计征的原则。⑵促进生产与组织收入相结合的原则。⑶群众办税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3、金融监管制度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从体制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属于"一元多头",即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设立的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部分国家职能。第四节市场法制监督1、行政监督定义: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基本特征(1)行政监督的主体是享有行政监督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行为的对象是作为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其内容是相对方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执行决定、命令的情况。(4)其性质是一种依职权、单方的、相对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5)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行政相对方的违法行为,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和行政目标的实现。2、司法监督定义:一是监督主体依照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二是司法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功能:司法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定分止争”,即通过处理各种纠纷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同时,司法机关履行职权处理纠纷的活动,也是一个对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是否依法享有权利(力)和履行义务的法律监督的过程,我们把这种由司法机关所实施的监督称之为司法监督。3、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判断其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机构审计监督,只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受托承担的对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审计监督。4、计量监督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监督计量行政部门的监督职责5、劳动监督国家劳动行政部门监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监督各级工会依法监督劳动合同监督6、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公众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伦第一节市场主体第二节国有经济第三节非国有经济第四节混合经济第一节市场主体1、市场主体的内涵广义的市场主体包括各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家庭;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从事资产运作、委托经营、中介服务的投资机构、咨询机构、服务机构;从事税收、转移支付、投资、采购商品的政府部门及研发部门、非政府组织;金融服务部门和外国部门。市场主体的内涵从狭义的角度看,市场主体特指市场活动关系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总和,原则上必须经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核准注册,包括具有法人资格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工商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是关于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的经济实体的统称2、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主体的活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中心,主要涵盖市场经济活动目标和经营方式的选择、市场主体创新意识和活动行为、市场活动关系和环境氛围。就广义的角度而言,市场主体活动还包括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或从事投资的广大消费者的市场活动。3、市场主体的地位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市场主体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最积极因素,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处于前导地位市场主体是决定市场经济运行取向的最主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第二节国有经济1、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是以国有资产为基础或控股的各类工商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总和。国有经济在中国属于门类齐全的占有核心地位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基础,是最具强大实力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国有经济,虽然与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和国际化运营,越来越显示出其发展的规模、实力和水平。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势不仅仅表现在量的方面,更要体现在质的方面。国有经济要在改革发展中凝聚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国提高活力,在系统管理中增强效率,在结构优化中提升速率,应该而且必须推进质的发展,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优势。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国民经济运行的全局和方向,占据根本性主体地位。2、国有经济的控制力(1)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及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起支配作用,在企业控股或产权转让等方面可在更大范围内支配更多的资本;(2)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具体表现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行业、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处于决定性的优势主体地位。确立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条件(1)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多种方式的股份制经营,尤其要生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依法监督机制,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运行体制、机制,这是确立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2)加强经济立法,确认和推动国有经济运营方式的多样化,依法保护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纳入法治轨道,这是确立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外部条件;(3)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运营的成功经验吗,建立与完善企业家市场,形成国有经济依法委托或授权经营管理的运行体制,把国有经济真正重组、激活起来,实行科学的运作程序、规则、方法,将其纳入相关制度建设轨道,这是一项最关键的制度及体制条件;(4)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西瓜买卖详细协议模板
- 2024年预付款垫资协议格式草案
- 地质勘查工作协议2024
- 二手房交易北京协议样式2024年
- 2024年精装地暖施工协议范本
- 2024年国内集装箱运输协议样本
- 2024商业地产续租协议范本
- 2024年度农产品专项采购协议样本
- 2024年学校周边商业租赁协议样本
- 2024年借款居间服务协议模板2
- 人教版2022-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 GB/T 20001.1-2024标准起草规则第1部分:术语
- (正式版)QBT 2174-2024 不锈钢厨具
- MOOC 计量学基础-中国计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监控维修施工方案
- 7-12个月婴幼儿教案
- 2024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乡镇行政管理》作业1-5参考答案
- 盛唐诗中“长安”意象及其文化底蕴的研究
- 电商渠道拓展与销售增长策略
- 《1+X幼儿照护(中级)》课件-气管异物急救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