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赏析写法特点。难点:把握孟子“仁政”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1.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2.《孟子》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从《孟子》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三、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书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四、解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五、检查预习1.积累字音怵惕(chùtì) 恻(è)隐 内(nà)交 要(yāo)誉 羞恶(wù)2.理解词语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运:运转,转动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内交:结交。“内”,同“纳”。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乡党:同乡。辞让:谦逊推让。贼:伤害。保:安定。六、研习文本(一)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读准句读,初步感知文意。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难点。3.展示翻译,讨论难点。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难点: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斯:才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所以:用以,用来由是观之 是:这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谓:认为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赡养(二)文意理解1.读课文,分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2.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用排比句,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3.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三)思考探究1.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七、拓展延伸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4.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八、布置作业你读过孟子的哪些文章,根据你的理解,写一段对孟子及其思想的评价文字。300字左右。《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导学案【课前预习】一、读准字音孺子(rú)怵惕(chùtì)恻隐(cè)二、辨识通假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2.若火之始然(“然”,同“燃”)三、一词多义1.是eq\b\lc\{(\a\vs4\al\co1(由是观之(代词,这),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关系词,表肯定,判断),无是非之心(形容词,正确)))2.事eq\b\lc\{(\a\vs4\al\co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名词,事情),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名词,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3.辞eq\b\lc\{(\a\vs4\al\co1(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动词,谦让),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动词,谦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名词,借口,理由),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并序》)(动词,推辞),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辞别)))4.之eq\b\lc\{(\a\vs4\al\co1(人之有是四端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代词,它)))四、词类活用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名词作动词,伤害)2.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名词作动词,侍奉)五、古今异义泉之始达古义:流通,涌出。今义:到达。六、文言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判断句)译文: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判断句)译文: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状语后置句)译文: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七、文白对译eq\f(孟子曰:“人皆有,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eq\f(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不忍的心情。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eq\f(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的政治;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eq\f(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人都有)eq\f(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怜恤别人的心情,(道理就在于)如果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eq\f(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将要掉到井里面,那么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eq\f(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是因为要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在乡里朋友那里)eq\f(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由此)eq\f(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看来,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恶之心,就不是人;)eq\f(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没有谦让之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同情)eq\f(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eq\f(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仁、义、礼、智之发端,)eq\f(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eq\f(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是自己伤害自己;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的人,)eq\f(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是伤害他们的国君。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eq\f(充之矣,若火之始然,,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eq\f(泉之始达。,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eq\f(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成大江大河)。假如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eq\f(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假如不能把这四种发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eq\b\lc\[(\a\vs4\al\co1(乍:忽然。怵惕:惊骇,恐惧。内:同“纳”。要:求取。,乡党:乡里,这里指同乡的人。羞恶:对自身的不))eq\b\lc\\rc\](\a\vs4\al\co1(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推让,,谦让。端:萌芽,发端。然:同“燃”。))【学习探究】一、认识作者“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他的先祖迁到邹国。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他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非常崇拜孔子,悉心钻研孔子的学说,后来成了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游历各国,并一度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主张未被各国采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孟子》共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二、写作背景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去齐、鲁、宋、滕、梁等国游说诸侯,齐宣王、梁惠王等尽管对他十分礼遇,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被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当时行不通。三、文学常识雄辩滔滔的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整体感知】本文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作者还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文脉梳理】eq\a\vs4\al(人皆有不,忍人之心)eq\b\lc\{(\a\vs4\al\co1(\a\vs4\al(摆明看法: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①之心),对比论证\b\lc\{(\a\vs4\al\co1(发扬(足以保四海),不发扬(②)))))答案:①是非②不足以事父母【文本深读】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2.你对孟子的“四端”是如何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四端”说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任务二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3.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lng安全管理协议书
- 产业园租赁意向协议书
- 轿车运输合同协议书
- 防水维修责任协议书
- 通信基站经营协议书
- 银行执行和解协议书
- 酒店月结挂账协议书
- 门面卖出免责协议书
- 退还临时用地协议书
- 车辆抵押欠款协议书
- 2024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课件
- 中石化员工礼仪培训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护士个人现实表现材料范文个人现实表现材料范文
- 【MOOC】大学日语-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老年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
- 《旅游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儿童重症患儿护理
- 相似三角形中的辅助线与常见模型
- 考点1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原卷版)
- 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复习课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