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诸暨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诸暨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诸暨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诸暨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诸暨市2024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照许慎的解释,“器”字四个“口”代表围栏四角的木桩,彼此之间系以藤条葛(gě)蔓,中间的“犬”字说明围栏内的驯化、豢(huàn)养已使狼变狗。B.太阳在衰老膨涨,将吞噬(shì)整个太阳系,为了自救,人类提出“流浪地球”计划,刘培强毅然前往国际空间站,跟国际同侪(chái)肩负起领航重任。C.父亲点了一支烟,用抹布擦了擦挡风玻璃,再次启动引擎,挂好驱动挡,揣(chuāi)着无限憧憬与些许惶惑,一头扎(zhā)进了驶往北方的茫茫白雾中。D.瑞士库尔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麓,其历史可追溯(sù)到1.1万年前,堪与中东耶律哥城相媲美,徜徉在蜿(wǎn)蜒盘桓的鹅卵石小径,惬意悠然。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国戏曲史上,元代是古典戏曲第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也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悲剧蓬勃出现的第一个高潮时期。终元一代,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血潮火海之中。生产力遭受破坏,人类文明被,文人儒士长期没有出路;法治堕隳,官府昏聩,恶棍横行,生灵涂炭。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使元代文人无奈地放弃了驾驭时代的梦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急迫追求,愤懑、悲观、失意。为他们的思想心态所占据。一部分人因此使精神体验趋于停滞和萎缩,或耽于耳目声色的享乐,或卷入隐逸之风;(),于是于下层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之中,以最为大众化的戏曲为武器,采用悲剧的样式来反映时代的悲剧现实,揭示心灵深处的悲剧意识。所以元杂剧中的悲剧能以超乎前代的思想深度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姿态,成为这个悲剧时代的精神产物。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抛弃置身厚重举世瞩目B.毁弃隐身厚重引人注目C.毁弃置身浓重引人注目D.抛弃隐身浓重举世瞩目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元代文人无奈地放弃了驾驭时代的梦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急迫追求,他们的思想心态占据了愤懑、悲观、失意。B.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使元代文人无奈地放弃了驾驭时代的梦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急迫追求,他们的思想心态为愤懑、悲观、失意所占据。C.这样残酷的现实,使元代文人无奈地放弃了驾驭时代的梦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急迫追求,他们的思想心态占据了愤懑、悲观、失意。D.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元代文人无奈地放弃了驾驭时代的梦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急迫追求,他们的思想心态为愤懑、悲观、失意所占据。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坎坷的经历和压抑的环境,也让一部分人从中深刻悟得了人的生命的悲剧性质,激发了对外部悲剧世界作无情解剖的强烈愿望B.但也有一部分人从坎坷的经历和压抑的环境中,深刻悟得了人的生命的悲剧性质,激发了对外部悲剧世界作无情解剖的强烈愿望C.但也有一部分人从坎坷的经历和压抑的环境中,深刻悟得了人的生命的悲剧性质,对外部悲剧世界作无情解剖的强烈愿望被激发了D.但坎坷的经历和压抑的环境,也让一部分人从中深刻悟得了人的生命的悲剧性质,对外部悲剧世界作无情解剖的强烈愿望被激发了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国内博物馆,连接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涵养着中国人最根本的自信。近年来,深谙这个道理的博物馆人,在馆藏文物上做文章,不仅推出了一系列观众的活动,还将文物与百姓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一方面给博物馆增加了营收,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了观众的文化素养。这种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A.喜笑颜开与日俱增底蕴B.喜闻乐见与时俱进底蕴C.喜闻乐见与日俱增底气D.喜笑颜开与时俱进底气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2)《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又想到自己仕途的坎坷,于是有了“______,__________”的共鸣。(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宛溪馆①李白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却笑严湍②上,于今独擅名。(注)①天宝十二年,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排挤,弃官而去,此诗作于漫游期间。②严湍:指严子滩湍急的水。东汉时严光辅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不肯出仕,在新安江边隐居耕读,后人称其垂钓处为“严子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宛溪美妙风光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百尺照心明,写宛溪水不仅能临水照人,还能澄澈心灵,突出宛溪水色清明的特点。C.颔联写宛溪水虽然不如新安水,但诗人依然爱它千寻见底,从侧面衬托喜爱之情。D.颈联选取色彩鲜明的意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宛溪秋夜的动人美景。2.尾联中的“笑”字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彼于致福者,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4)__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5)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6)________________,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7)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8)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客语叶圣陶侥幸万分的竟然是晴朗的正午的离别。“一切都安适了,上岸回去吧,快要到开行的时刻了。”似乎很勇敢地说了出来,其实呢,处此境地,就不得不说这样的话。但也是全不出于本心。梨与香蕉已经买来给我了,话是没有什么可说了,夫役的扰攘,小舱的郁蒸,又不是什么足以赏心的,默默地挤在一起,徒然把无形的凄心的网织得更密罢了,何如早点儿就别了呢?并不是懦怯,自然而然看着别的地方,答应“快写信来”那些嘱咐。于是被送的转身举步了,也不觉得什么,只仿佛,心里突然一空似的。随后想起应该上船,便跨上扶梯;同时用十个指头梳满头散乱的头发。没有经验的想象往往是外行的,待到证实,不免自己好笑。起初以为一出吴淞口便是苍茫无际的海天,山头似的波浪打到船上来,散为裂帛与抛珠,所以只是靠着船栏等着。谁知出了口还是似尽又来的沙滩,还是一抹连绵的青山,水依然这么平,船依然这么稳。若说眼界,未必开阔了多少,却觉空虚了好些;若说趣味,也不过与乘内河小汽轮一样。于是失望地回到舱里,爬上上层自己的铺位,只好看书消遣。下层那位先生早已有时而猝发的鼾声了。实在没有看多少页书,不知怎么也朦胧起来了。这不是摇篮里的生活么?婴儿时的经验固然无从回忆,但是这样只有觉知而没有思想没有情绪,该有点儿相像吧。自然,所谓离思也暂时给假了。仓前山①差不多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响,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跟着绍虞夫妇前山后山地走,认识了两相仿佛的荔枝树与龙眼树,也认识了长髯飘飘的生着气根的榕树,眺望了我们所住的那座山,又看了胭脂似的西边的暮云,于是坐在路旁的砖砌的矮栏上休息。渐渐地四围昏暗了,远处的山只像几笔极淡的墨痕染渍在灰色的纸上。乡间的女人匆匆地归去,走过我们身边,很自然地向我们看一看。那种浑朴的意态,那种奇异的装束,都使我想到古代的人。同时又想,什么现代精神,什么种种的纠纷,都渺茫得像此刻的远山一样,仿佛沉在梦幻里了。中秋夜没有月,这倒很好,我本来不希望看什么中秋月。与平常没有月亮的晚上一样,关在书室里,就美孚灯②光下做了一点功课,就去睡了。绍虞走来邀我到江边去散步。水波被滩石所挡,激触有声。还有广遍而轻轻的风一般的音响平铺在江面上,潮水又退出去了。便随口念旧时的诗句:潮声应未改,客绪已频更。七年以前,我送墨林去南通。出得城来,在江滨的客店里歇宿候船,却成了独客,荒凉的江滨晚景已够叫人怅怅,又况是离别开始的一晚,真觉得百无一可了。聊学雅人口占一诗,藉以排遣。现在这两句就是这一首诗里的。唉,又是潮声,又是客绪!点灯以后,居然送来了切盼而难得的邮件,昨天有一艘轮船到这里了。看了第一封,又把心挤得紧一点。第二封是平伯的,他提起我前几天作的一篇杂记,说:“……此等事终于无可奈何,不呻吟固不可,作呻吟又觉陷于怯弱,总之,无一而可,这是实话……”似乎觉得这确是怯弱,不要呻吟吧。但是还要去想,呻吟为了什么?恋恋于故乡么?故乡之足以恋恋的,差不多只有藕与莼菜这些东西了,又何至于呻吟?恋恋于鹁鸽箱似的都市里的寓居么?既非鹁鸽,又何至于因为飞了而呻吟?老实地说,只因一种愿与最爱的人一起的心情,忽然不得满足罢了。除了与最爱的人一起,人间的趣味在哪里?因为不得满足而呻吟,正是至诚的话,有什么怯弱不怯弱?那么,又何必不要呻吟呢?呻吟的心本来如已着了火的燃料,浓烟郁结,正待发焰。平伯的信恰如一根火柴,就近一引,于是炽盛地燃烧起来了……(有删改)(注释)①仓前山,位于福建福州。当时作者受好友郭绍虞之邀,离家前往福州协和大学任教。②美孚灯,即煤油灯,得名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寥寥数笔,既写了交代家人的临别之言,又有依依不舍、郁闷难言的心里话,都照应了标题的“客语”。B.作者渴望像摇篮里没有知觉的婴儿,暂时摆脱离思之苦,这和朱自清“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C.作者善用比喻,如文中写远山“像几笔极淡的墨痕染渍在灰色的纸上”,写出了暮色苍茫中的远山,抒发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D.本文风格深沉含蓄,叙事写景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又夹杂一些议论,带给读者隽永的审美感受。2.结合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唉,又是潮声,又是客绪!3.文章倒数第二段的一连串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中国梦是认知上的,也是行动上的;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因此,既是知,也是行。对于中国梦而言,知行都不易,知难行亦难,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都是失之偏颇的理解,同时也把知与行割裂开来了,唯有知行并进、知行合一,认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才是应取的正确主张。关于“知行合一”,总的意思无非是说,认识事物与实行其事,真知和力行,应是密不可分的。知与行互为表里,不分先后,不能分离。倘若知与行相分离,那么这个知就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同样,倘若行与知相分离,那么这个行也不是笃行而是盲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归根结底,重要的是知的自觉与行的坚定,根本要求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思想具有启发意义。按照现代哲学的理解,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实践观念”形态的创新性概念,既不是纯粹的观念,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观念,是实践的观念形态。实践观念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观念,其本身是知行合一,是真知和力行的统一。因此,重要的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和完善,而是从认识到行动的自觉和践履。从实践观念看中国梦,其运思与实行,都不外是知行并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中国梦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国家理想,也是一个正在按计划分步骤而不断实施的国家目标,全然摒弃了某些空想家的无限的主观臆想,也超越了某些政治家的有限的权宜考量,我们应努力把理想与现实、认识与行动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提出中国梦概念,无疑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也要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扎实努力,久久为功。1.请根据材料为“中国梦”下一个定义。2.如何辩证看待“知行合一”?请简析。3.请分析“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体现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元素。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湖北的曾国,不见于文献。一般认为,它就是史传中的随国。随国曾经是汉水北岸的姬姓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楚国北上的最大阻碍。《左传》和《史记·楚世家》都讲了楚武王三次伐随的故事,有趣的是,两部书的说法完全不同。公元前706年,楚武王第一次伐随。《左传》写这一战的部分,算是散文名篇。不过写得像是一场辩论赛:楚国反省自己的战略,说我们应该放松对随国的进攻,相反提高随国的地位。这样,随国就会抛弃盟国而妄自尊大,然后我们就可以寻机下手了。随国方面,则有一位贤大夫大谈治国之道,尤其是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结论,堪称早期民本思想的典范。最终结果,是“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看样子随国还略占上风。这些议论,《史记》统统没有。《楚世家》关注的是:这次事件之后,随国向天子转达了楚国想提升爵位的要求。一个诸侯国跑去向天子说这事,当然非常无礼,换句话说,随国应该是已经被楚国打怕了。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再次伐随。《左传》说,随国有奸臣有忠臣,结果国君只听奸臣的意见,被打得大败。但楚国也是倒霉催的,居然在战场把奸臣活捉了,于是觉得,这是上天要替随国治病(因为随国从此要听忠臣的了),可见灭随的时机未到,也就撤了。《史记》则强调,这一年楚国得知了自己称王的要求被天子拒绝,所以这次征伐似乎是对随国办事不力的惩罚。另有个《左传》未提的大事件,楚武王宣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楚国从这年开始称王了。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第三次伐随。《左传》说:出兵前,楚武王告诉妻子:“余心荡。”他的夫人立刻做出判断,国君将不久于人世,但她又说:如果出兵没有失利,那么君王死在行伍之中,也是国家的福分。果然,楚武王在军中去世,但楚国的将军们秘不发丧,继续前进,以楚王的名义进入了随国,最终使随屈服。《史记》又没有这些动人的细节,但交待了这次伐随的原因:因为尊楚为王,倒霉的随国被周天子叫过去数落,而这件事又让楚国认为随国背叛了自己,所以才发兵讨伐。综合起来看就是,《左传》中随国是楚的劲敌,楚国用尽了计谋和武力,才将之征服。而《史记》里,随国只是一个夹在楚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可怜虫,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后两次征伐,其实已经不是收拾敌人,而是教训小弟。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早有学者注意到,“楚国和随国关系在春秋中期以前,互相征伐,战争不已,而春秋中期以后到战国初年,忽然变得十分友好,几乎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就拿曾侯乙编钟来说,其中有一枚楚惠王送的镈钟。楚惠王为什么要给曾侯乙送钟呢?就有学者推测说,当年随国顶住吴国的强大压力,救过惠王的父亲楚昭王的命,因此惠王要对随国表示感激。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转变”,早在春秋初,随国就已经是楚国的仆从国,春秋中期以后,被调教得更加服帖了而已。(摘编自刘勃《小国的生存之道》原载于2018年8月2日《南方周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史记》记载,公元前704年,楚国不顾周天子反对,自立为王。B.关于楚国三次伐随,《左传》的叙述充满了动人的细节,而《史记》则没有这些细节的叙述。C.《左传》中楚随是劲敌关系,《史记》中楚随是大国与仆从国的关系。D.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那么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司马迁的叙事笔法和战国初年的楚随关系这两个因素,本文更认同《史记》的记载。B.有学者提出曾侯乙编钟中有一枚楚国送的镈钟,这证明了楚随关系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好转。C.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史记》中关于楚随关系的记载更可信。D.本文引用了古籍史书的叙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让它们产生了逻辑联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楚国第一次伐随,《左传》借楚人之口,为读者讲述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B.按照《史记》的叙事,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这正是楚国没有灭掉随国的主要原因。C.《史记》把三次楚伐随事件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D.虽然《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但在楚伐随这件事上,《史记》给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史料来源。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阙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日:“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日桂枝里。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擢监察御史,提点益州路刑狱,开封府判官。使契丹,为两浙转运使。徙陕西,未赴,又徙河东,居数月,复徙陕西。以龙图阁待制知梓州。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又言:“项禁命妇干禁中恩,比来稍通女谒,愿令官司纠劾。”从之。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B.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C.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D.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阙,即面对朝廷所在的方向。“阙”本是宫殿前的一种建筑,后常代指宫殿、朝廷。B.服除,指服丧期满除去孝服。古代官员遇父母去世,需要辞去官职归家为父母守孝。C.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与前文“及第"意思基本相同。D.开封,也称东京、汴梁、汴京,是两宋三百多年的国都。“知开封府”即主政开封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逸理政有才,很受推重。他担任邓城县令时以贤能闻名,知州谢泌向朝廷郑重推荐他;皇帝亲自召见,当面询问他希望担任什么官职。B.张逸坚持原则,受到称赞。在开封府任职时,有僧人请求减免田地赋税,张逸坚持原则不予许可,皇帝高度肯定了他奉公守法的行为。C.张逸明察案情,审理有方。他熟悉蜀地民风,有地方官吏杀了人却诬陷他人,张逸安排杀人者看守被冤者,借以观察二人的神情。D.张逸关心民生,救助百姓。蜀地发生旱灾时,他让人们修筑堤坝拦截江水来灌溉农田,又向朝廷请求把杀牛者全部释放回家恢复生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2)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蜀人以为神。5.张逸再次被皇帝召见时提出了什么要求?皇帝为何又答应了他的请求?请简要说明。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光,宇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充媛董氏薨,辗朝成服,葬给卤簿,光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做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士。赵滋为雄州,表以猛得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难州李中药为不材、将代之,光谓:“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来督,又从而姑息之,近者西祸生手高宜,北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口故边臣管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以端明殿学士知水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成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敞,不可举事,而原兆一路皆内郡,继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收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回非司马光不可。又将以为东宫师傅。《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元祜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B.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C.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天曰/非司马光不可D.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汉之后并非天子专用。也作“卤部”。B.西夏,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建立的朝代,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史称西夏。C.戎夷,戎指北方少数民族,夷指东方少数民族,文中“戎夷”泛指少数民族。D.配飨,古代专指帝玉宗庙及孔子庙的祔祀,后通指其他祠庙的祔祀,也作“配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孝老爱亲,能身体力行。父亲在杭州任职,他请求外调苏州,以便待奉父亲;父母去出后,他谨守礼节守丧多年,以至容貌憔悴。B.司马光心系边关,献安边之策。对于边境事务,他认为关键在朝廷政策和用人,他反对赵滋以勇猛凶悍治边,也反对李中祐的姑息纵容。C.马光关心百姓,重休养生息。他主持永兴军务,抵制宜抚使分拨人马、征调百姓戍边的命令,敢于承担责任,呼吁国家和人民休养生息。D.司马光一心为国,得身后荣宠。他去世后,太皇太后和皇帝亲自吊丧,赠封爵位;京城百姓罢市前往吊唁,有的人甚至卖掉衣服来祭奠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2)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论中国》基辛格(2)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作家方方(3)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4)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约翰.肖尔斯(5)我想等灾难结束,穿越人海去拥抱我爱的人。2019年岁末,一场灾难悄悄地侵袭了中华大地。面对肆虐的病毒,有人恐惧、忧虑、隐瞒,但是更多的是迎难而上的壮士,他们是医学院士、医生、护士,是警察、服务人员、捐款捐物的普通人。这场灾难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中国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你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联系上面的言论,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

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1、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B项,“膨涨”应改为“膨胀”;C项,“驱动挡”应改为“驱动档”;D项,“蜿(wǎn)”应改为“蜿(wān)”故选A。2、1.C2.D3.B【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抛弃:扔掉不要;丢弃。毁弃:指毁坏抛弃。根据语境“人类文明被”,填入“毁弃”。第二组,置身:存身,处在的地方。谓自己处于某种环境或场合。隐身:不露身份。根据语境“于是于”,填入“置身”。第三组,厚重:丰富而贵重。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根据语境“的悲剧意识”,填入“浓重”。第四组,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语境“成为这个悲剧时代”,填入“引人注目”。故选C。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面对……使……”,句子无主语,排除B;“愤懑、悲观、失意”成分残缺,改为“他们的思想心态为愤懑、悲观、失意所占据”,排除AC。故选D。3.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根据句前“一部分人因此使……”,句式一直原则,括号内填入“但也有一部分人……”,排除AD;后半句根据“或耽于耳目声色的享乐,或卷入隐逸之风”,填入主动句,而不是被动句,“激发了对外部悲剧世界作无情解剖的强烈愿望”,排除CD。故选B。【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3、C【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①喜笑颜开,意思是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句中表达活动深受观众欢迎,应选“喜闻乐见”。②与日俱增,意思是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强调不断增长;与时俱进,意思是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句中强调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不断增长,应选“与日俱增”。③底蕴,指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底气,泛指气力或劲头。句中表达人们对文化自信的劲头,应选“底气”。故选C。【点睛】作答成语类题目,考生需对成语本身含义、使用范围、情感色彩特别重视。成语应用需要结合语境,不能一味强记。归纳解答成语题的几个注意点,褒贬失当、望文生义、对象误用、轻重不当、谦敬错位、修饰失当等,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解析】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陟”“臧否”“菌”“晦朔”“蟪蛄”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5、1.C2.①“笑”世人只知道新安江水水质佳美,却不知道宛溪虽小,与新安江相比毫不逊色,不但水色清澄,连溪边沙滩月色的洁白、竹林风声的清爽,都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②“笑”世人以为只有隐居在新安江边的严子陵才是高洁之士,其实,只要(像自己这样)有一颗高洁的心,处处都是风景,都可以成为隐居之地。【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写宛溪水虽然不如新安水”分析错误;“何谢”是“哪里逊色于”的意思,反问句,意思是说“不逊色于新安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尾联“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中“笑”的对象虽是严子滩,但也包含了一直以来把严子滩当做最美之水的人;严子滩是严光隐居垂钓之处,由于他的名声,才让严子滩的名声传扬出来;但实际上宛溪的水根本不逊色于严子滩,人们却被声名所惑,只知夸耀严子滩,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嘲讽的事吗?隐居不求名的严光留下的严子滩,在后世却因他而独擅美名,这又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结合注释来看,诗人当时被权贵排挤,他的不被赏识也正如这宛溪水被“知名”的严子滩夺去所有风光一样,所以嘲笑中应该还包含着对上位者不懂得赏析真正人才的含义。【点睛】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歌赏析:唐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这时,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的李白,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他从新安江到铜陵、池州,来到宣城。这首五古《题宛溪馆》就作于此时。开头两句“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直接写自已站在宛溪馆的感受,如此怜爱宣城宛溪的美妙风光,百尺深潭,水色清明,临水照心,益照益清晰。这两句是总写。第三、四句“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具写宛溪河水的清明。新安水,本来以水色佳美著称,这是人人皆知的。新安水四季澄碧,清澈见底,李白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宛溪河水。宛溪河水怎样呢,他说:“何谢新安水”。诗人用了一个“谢”字,说一点不比新安江逊色。谢,用言辞委婉地推辞与拒绝新安水的美好。“谢”再加一个疑问词“何”,组成反问句“何谢”,说“不需只说新安水好”,因为宛溪河水也“千寻见底清”。宛溪河水真的如李白说得那样水色清纯吗?有宣城明朝太守杨珂《宛溪赋》为证:宛溪水“可以濯缨,可以乐饥。或修楔而流觞,或临清而赋诗。”杨珂是说宛溪河水可以淘水洗菜,可以直接饮用,甚至可以充饥。“千寻见底清”,是李白对宛溪河水的赞誉。这里“千寻”的“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是名词,不能理解为动词。第五、六句“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用一联描写秋天宛溪的夜景。白沙,也许是李白借助新安江上的一处美景白沙滩来叙述宛溪河上的白沙滩。这两句是说白色沙滩弥漫着皎洁的月光,翠绿的竹丛和着秋风吟唱,宛溪秋天月夜的景色多美啊。这副对工整,两个动词“留”与“助”,写出了天宛溪上秋天月夜的动人美景。最后两句“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仍然把宛溪河与自己经历的新安江作比较,再次赞美宛溪河一点不比新安江逊色,诗人在这里反讥新安江“今独擅名”,老头卖瓜,自卖自夸。“却笑”,却,副词,是“还笑”的意思。严湍,严子滩湍急的水。严子滩,典出东汉时严光(字子陵),早年随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刘称帝后,他却不肯出仕,在滩上垂钓,人称其滩为“严子滩”。湍,急流的水。这是说新安江上严子滩湍急的水虽然有名,而今宛溪河水也湍急。“旋潾盘涡以岸转,惊波吸谷而山移。”“凌千岩以激湍,历万壑而游浔,拟江河而绕带,匪丝革其成音。”(明杨珂《宛溪赋》)这是说宛溪河水急剧湍流,升腾在千岩之上,它随堤岸而旋转,因盘旋而成涡宕,随山势、狭谷而掀起巨大的波涛,可见当时宛溪河水的急不可耐。这首五古,在写作上主要采用联想与比较。诗人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新安江水清的特点来写宛溪河水,从而赞美自己热爱的宛溪河。写景壮阔优美,抒情直白热烈,诗表现了诗人对宣城的热爱之情。诗人用典,匠心经营,并设反问句式,问事有意,问中含情,问态憨掬,丰富全诗意境。6、未数数然也肇锡余以嘉名重岩叠嶂蝉噪林逾静荡胸生曾云烟斜雾横塞上燕脂凝夜紫在明明德【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本题中的数、肇、锡、余、嘉、嶂、噪、逾、曾等词,都要格外留意。7、1.C2.①“唉”字之叹,包含了潮声引起的浓重的思家之情;②也包含了本想借吟诗排遣,却无处可遣的烦闷之情;③“又是”“又是”勾连今昔,往事今情,更添惆怅。3.①从表达上看,既有设问,又有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浓烈的抒情意味;②从内容上看,反应了作者此时激烈的心理斗争,在不要怯弱的呻吟和大胆的表达之间挣扎,最后选择了勇敢表达心中“至诚的话”;③从结构上看,作者此前一直压抑、郁结的情感,终于迸发出来,形成了文章的高潮,也为下文以“炽烈的燃烧”作结做了铺垫。【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对比喻的表达效果分析不当,“抒发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分析不正确,结合文章语境,前后文并没有写到对故乡的思念。故选C。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句子丰富含义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需要整体把握。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这是一道理解句子含意题,应该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表层意和深层意。“唉,又是潮声,又是客绪!”是一个抒情的句子,集中表现了作者此时复杂的心情。联系上下文,既有对如今处境,无法归家的感伤,又有今昔交织,难以派遣的惆怅。“唉”字是一个感叹词,既有了潮声所引起的浓郁的思家之情又表达了原想吟诗排遣却无处可遣的郁闷、怅惘之情。“又是……又是……”连用表述了一种无奈、伤感、苦闷的乡愁,客居异乡,人在天涯,令人产生共鸣。3.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关键语句的表现手法,品味其精彩语言艺术效果的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本题可从表达、内容、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表达上来看,这一连串问句,前五个问句是设问,作者在追问“呻吟”的意义;后三个问句是反问,表明作者已经在挣扎中得出了结论,这是“至诚的话”,并不是怯弱的呻吟。从内容上看,这是作者在进行激烈的心理斗争,在反复拷问挣扎中说服自己的过程。从结构上来看,这是文章情感的高潮,此前一直压抑、郁结的情感,因为平伯的一封信,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通过这一连串问句,如洪水般冲泄而出。也为尾段以“炽烈的燃烧”作结做了铺垫。8、1.中国梦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内容,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以“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按计划分步骤不断实施,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国家理想(国家目标)。2.①将知与行割裂开来是片面的做法②知行分离,那么知就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行也不是笃行而是盲动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3.“志”即“知”,“勤”即“行”;这句话是说要取得伟大的功业,就要将“志”和“勤”紧密结合,即“知行合一”。【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给指定内容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筛选出关键语句;最后按照定义的基本格式要求整理答案。“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为‘中国梦’下一个定义”。答案涉及内容主要在首尾两个自然段。结合关键语句“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中国梦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国家理想,也是一个正在按计划分步骤而不断实施的国家目标”,可确定被定义对象的属概念是“国家理想或国家目标”,定语部分包括内涵、目标、核心内容、及特征。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然后回归原文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最后分点整理作答。本题要求回答如何辩证看待“知行合一”。答案内容在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关键语句“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都是失之偏颇的理解”“唯有知行并进、知行合一,才是应取的正确主张”,可知将知行割裂是片面错误的看法。结合语句“倘若知与行相分离,那么这个知就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同样,倘若行与知相分离,那么这个行也不是笃行而是盲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可归纳整理怎样正确辩证看待知行合一。3.考查理解文章观点并进行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然后分析题干中所提供的具体内容如何体现作者观点;最后结合文意及个人理解进行作答。“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知是认知上的,行是行动上的;知是理论上的,行是实践上的。所以“志”即“知”,“勤”即“行”,我们要取得伟大功业,应努力把理想与现实、认识与行动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即知行合一。9、1.D2.C3.A【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D项,“如果按照《史记》的叙事”错误,依据最后一段“转变何以发生?按照《左传》很难解释。但如果接受《史记》的叙事,这个问题就无需费心了”可知,应该是按照《左传》的叙事,楚随关系后来的转变就不合情理了。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C项,“正反对比论证”错误,依据第九段“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原文没有用正反论证。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随国可以调解楚国与周天子之间剧烈的正面冲突”中的“调解”表述不当,依据第八段“楚国不灭随,只是想留着它作为缓冲和中介,让他去和天子对话,比自己出面更方便而已”可知,应当是“缓冲”;C项,“不符合《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有误,依据第九段“难得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却把三次征伐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梳理得非常清晰。而且,联系到后来的楚随关系,《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这里只说司马迁毫无讲故事的热情,没说“《史记》忽视故事情节间联系的写作特点”,故C项于文无据;D项“《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错误,依据第九段“讨论春秋的历史,学者们通常重视《左传》胜过《史记》。但这件事上,《史记》恐怕另有很有分量的史料来源”和“《史记》这种讲法显得更合理”可知,“《左传》的史学价值大于《史记》”的表述以偏概全,与原文不符。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10、1.B2.D3.D4.(1)张逸回答说:“我母亲年老在家,希望得到靠近家乡的一个幕僚职位,能回去用美食奉养母亲就满足了。”(2)囚犯这才敢说真话,看守的人果然认了罪,张逸立刻处死凶犯,蜀地人把他看作神人。5.①张逸希望做一个京官。②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主要是因为皇帝一向看重谢泌,而张逸又是谢泌推荐的人,张逸先前以有才能闻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句中,“时王嗣宗留守西京”,“时”表时间的状语,用在句首,排除AD;“既至县”,“县”是“至”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张逸任长水知县,当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对他很好。等到张逸调任青神县,穷得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王嗣宗借给他半年俸禄让他治办行装。到青神县以后,他兴办学校,教授学生。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D项,“两宋三百多年的国都”说法错误。“两宋”即北宋、南宋,南宋定都临安。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D项,“全部释放”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张逸是将杀牛活命的饥民与盗杀者区别开来,是请求将饥民释放回家。故选D。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愿”,希望;“奉”,奉养;“甘旨”,美食。第二句得分点:“始”,才;“果”,果然;“立”,立刻。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张逸再次被皇帝召见时提出了什么要求?皇帝为何又答应了他的请求?请简要说明。然后回到文章中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圈定答题区间,注意首位段落,往往是重点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注意分条作答。第一问,张逸再次被皇帝召见时说“愿得京官”,于是“特改大理寺丞”,可见张逸希望做一个京官。第二问,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结合“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可知,张逸先前以有才能闻名,又是谢泌推荐的人,结合“真宗问所欲何官”“帝又固问之”可知,皇帝一向看重谢泌。所以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他考中了进士,低位高就担任了秘书省校书郎。后任襄州邓城县知县,以才能出众闻名。知州谢泌打算推荐张逸,先摆设几案,把推荐的奏章放在案上,望着朝廷的方向拜了又拜说:老臣我为朝廷选到了一个好官。”然后才呈上奏章推荐张逸。后来真宗召见张逸征询建议,问张逸想要担任什么官职,张逸回答说:“我母亲年老在家,希望得到靠近家乡的一个幕僚职位,能回去用美食奉养母亲就满足了。”朝廷任命他做澶州观察推官。几天后,他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服丧期满,真宗再次召见他征询建议,又坚持问他想做什么官,他回答说:“希望做一个京官。”朝廷特地改任他为大理寺丞。皇帝一向看重谢泌,之所以两次召见询问张逸,是因为谢泌推荐他。张逸任长水知县,当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对他很好。等到张逸调任青神县,穷得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王嗣宗借给他半年俸禄让他治办行装。到青神县以后,他兴办学校,教授学生。后来当地人陈希亮、杨异相继考中进士,张逸将他们的居地改称“桂枝里”。张逸两次调职做了太常博士、尉氏知县。被提拔担任监察御史,提点益州路的刑狱事务,做开封府判官。出使契丹,做两浙转运使。转任陕西,还未赴任,又被徙转河东,过了几个月,又被徙转陕西。以龙图阁待制的身份担任梓州。多次升迁做了尚书兵部郎中,任开封府尹。有个僧人请求由皇帝直接下令免除田地赋税,张逸坚持原则不答应。仁宗说:“官员能如此守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张逸又说:“不久前才有不允许妇女干政的禁令,近来出现了妇女谒见的情况,希望能让有关部门纠察劾正。”仁宗同意了。他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益州知州。张逸总共四次到蜀地任职,熟悉那里的民风。华阳县掌管车马的官吏杀了人,却诬陷一位过路人,县中官吏接受了贿赂,案子已经审定。张逸特意让杀人者看守囚犯。他说:“囚犯满脸冤气,看守的人心虚气短,是不是看守的人杀了人呢?”囚犯这才敢说真话,看守的人果然认了罪,张逸立刻处死凶犯,蜀地人把他看作神人。恰逢这年大旱,张逸让人们修筑堤坝拦截江水,灌溉农田,又拿出公家积蓄的粮食减价卖出赈济百姓当初,百姓因饥饿多有人杀耕牛吃肉,因之获罪的人都发配关中。张逸上奏章说:“百姓杀牛来救活将要死的性命,与偷盗杀牛情形不同。可是如果不禁止杀牛,又会荒废农事。今年稍稍有点丰收,请求将他们一律释放回来,恢复他们的产业。”朝廷答复批准。不久,他死在官任上。11、1.B2.C3.C4.(1)应该给边境的官吏下令,在边疆处理小事动辄用武的人,按犯罪论处。(2)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患言语不流畅的疾病,自己怀疑将离开人世,便预先写了遗书,将其放在屋内卧房里,打算一旦病情加重,就将它托好友送给皇上。官制施行,皇帝指着御史大夫说:“非司马光不可。”其中,“豫作”意思是“预先写”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当以畀所善者上之”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官制行”意思是“官制施行”,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排除D项。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戎指北方少数民族”错,“戎”古代指西方少数民族。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征调百姓戍边”错。原文为“调民造干糒”,即征调百姓造干粮。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敕”,皇帝的命令,此处为“下令”;“细故”,小事,小的缘故;“辄”,动辄;“罪”,名词作动词,处罚,按罪论处。(2)“相率”,纷纷,相互效仿;“都中”,京城;“像”,名词作动词,画像;“祝”,祭祀。【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朝廷授予他奉礼郎,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父母亲去世后,他守丧多年,以至容貌憔悴。他谨守礼制,守丧期满,枢密副使庞籍推荐他为馆阁校勘,负责礼院事务。充媛董氏死后,大臣停止上朝,为她服丧。送葬时为其配备仪仗队。司马光说:“董氏的位次本来低微,病危时才拜为充媛。仪仗队本来是用于奖赏有军功的人的,从来没有用于妇人。”起初,西夏派使者来参加祭祀,延州指挥使高宜负责护送作伴,他对西夏使者很傲慢,并出言侮辱西夏国王。使者回去之后,报告了朝廷。第二年,西夏人犯边,杀掠官吏和平民。赵滋在雄州为官,只是凭他的勇猛和强悍治理边境,司马光先前就认为这样很危险。此时,契丹人在界河捕鱼,在白沟的南面砍伐柳树,朝廷认为雄州知州李中祐没有才能,准备派人取代他。司马光说:“我们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归附我们的时候,我们和他们计较细枝末节;等到他们桀骜不驯的时候,又听其所为,姑息他们。近来西边的祸害起于高宜,北边的祸害因为赵滋,可是时下却认为这两个人是贤人,所以边境的官吏都以惹是生非为本事,渐渐发展到不可阻挡。应该给边境的官吏下令,在边疆处理小事动辄用武的人,按犯罪论处。”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出知永兴军。宣抚使下命令分拨义勇戍守边疆,挑选军队中的骁勇武士,招募市井中那些不怕死的少年为奇兵,并征调百姓制作干粮,全部修筑城池望楼,关辅一带因此而被骚扰,不得安宁。司马光极力呼吁:“国家和人民都困弊疲乏,不可以再生事,京兆一路全部是内郡,修缮并不是当务之急。宣抚的命令,不敢听从,如果说在军事方面缺乏什么,我担负责任。”于是一路独免骚扰。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患言语不流畅的疾病,自己怀疑将离开人世,便预备了遗书,将其放在屋内卧房里,打算一旦病情加重,就将它托好友送给皇上。官制施行,皇帝指着御史大夫说:“非司马光不可。”又打算让他担任东宫太子的师傅。这时《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这本书,多次催促他快些完稿。书写完后,加授他为资政殿学士。元祐元年,司马光又患病,这年九月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司马光去逝的消息,非常悲痛,和皇帝立即去吊丧。赠封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到建炎年间,将他供奉在哲宗的庙里,与哲宗一起享受祭祀。12、【范文】最美逆行者,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你的位置奋笔写下“请战书”的医护工作者、争分夺秒鏖战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施工人员、为生命接力星夜驰援运送医用物资火车司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时作出防控部署,各相关部门和地方迅速行动,一场疫情防控战正在进行。选择逆行,选择坚守的你们把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放在心底,用坚定的手印,表达着担当与承诺;用最美的身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用坚守的背影,演绎着泱泱大国生生不息。这是疫情中最富勇气的奔跑——不是朝着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安全的后方,而是去往最危险的战场。他们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无怨无悔的选择,用自己行动书写着人生中最精彩的,也是最美的韶华篇章。“疫情不止,我们不散”。一位疫情“红区”90后护士的话语让无数人感动泪目。大灾当前不退缩,越是艰难越向前,他们是新时代最美的“逆行者”,更是我们心中最可敬的时代英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从领袖的系列重要指示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各地方各部门的快速跟进到专家医生的全身心投入,从城市之间的守望相助到民众之间的相互鼓励,从企业的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