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8/05/wKhkGWXlHXeAS0KkAAIFN0VGFfc239.jpg)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8/05/wKhkGWXlHXeAS0KkAAIFN0VGFfc2392.jpg)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8/05/wKhkGWXlHXeAS0KkAAIFN0VGFfc2393.jpg)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8/05/wKhkGWXlHXeAS0KkAAIFN0VGFfc2394.jpg)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8/05/wKhkGWXlHXeAS0KkAAIFN0VGFfc23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辩白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反驳司马光观点,表示出作者坚持变法,绝不动摇的决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题解“答”,解释为“答复”;“司马”,司马是复姓,指司马光;“谏议”,官名,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书”,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3、写作背景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有“布衣宰相”之美誉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上书批评王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世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天下必受其祸”。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批评王安石变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批评王安石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补充文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拜相后尽废王安石新法。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配享宋哲宗庙廷,画像入昭勋阁国家功勋图;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二、预习检测1、字音游处(chǔ)强聒(guō)重(chóng)念难(nàn)壬(rén)人胥(xū)怨怨谤(bàng)2、成语积累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三、初读课文,概括段意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四、逐段细读,分析讲解1、第一段文言知识点: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每:常常。操:持。术:方法,主张。强聒: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见察:被理解。“见”此处表被动。略:简略。上报:给您写。辨:同“辩”,分辨。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具道:详细说明。所以: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冀:希望。内容分析: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拉近情感距离;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又不伤感情。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2、第二段文言知识点:名实:名义和实际。怨谤:怨恨,指责。以谓:认为。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不为:不是,不算。举:施行。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批驳。难(nàn):排斥。壬(rén)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前:预先。内容分析: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分别对司马光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所以作者避实就虚,只谈理念,不谈事实,以此为变法正名。3、第三段文言知识点:恤:顾念,忧虑。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乃:却。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仅。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正确。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事”是动词,后一“事”是名词。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内容分析: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认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然后,王安石继续抬出皇帝“欲变此”作为变法大旗,找出变法合法依据,说自己变法是为了“助上抗之”,始终把变法和皇帝绑定,这就有了“谁反变法谁就是反朝廷”的预设,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变法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4、第四段文言知识点: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向往:仰慕。内容分析:文末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字面上是说自己不敢听闻“不作为”“墨守成规”这样的字眼,实则反讽司马光不作为,因循守旧。绵里藏针。第二课时一、文言知识点分类总结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第一个“事”:名词作动词,做。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4.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二、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结合课文分析其反驳的方法有哪些?明确:(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2、结合课文具体分析: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明确:先驳“侵官”,作者不谈具体现象,而是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朝廷”,抬出皇帝作为挡箭牌,使对方无话可说。封建时代,有几个人敢指责皇帝呢?有谁敢于认领“皇帝侵官”这个坑呢?于是乎“侵官”这个话题就自然消解了。次驳“生事”。王安石把推行新法解释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宣传变法是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举先王之政”也是王安石变法的金字招牌,在封建时代,“先王之政”更具不可动摇性,轻易动不得的,王安石以此为理论根据,在舆论场几乎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王安石这里只谈理念,不谈事实。“为天下理财”是理念,这一理念在理论上是无比正确的,也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对方对此也无话可说,“征利”的责难也消解了。然后驳“拒谏”。王安石说之所以“拒谏”是因为他要“辟邪说,难壬人”,王安石的意思是说来进谏的都是奸佞小人,奸佞小人说的都是歪理邪说,既然如此定性谏者和谏言,就洗白了自己“拒谏”的罪名。王安石的招数是------不是我不想听谏言,而是那些谏言都是歪理邪说;不是我排斥异己,而是来进谏者都是奸佞之徒。一句话,不是我不行,是他们都不行。最后讲到“怨诽之多”,也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三、拓展宋人和后世对王安石的评价:《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15.2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教材分析】:本文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辩白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反驳司马光观点,表示出作者坚持变法,绝不动摇的决心。[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学习过程】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题解“答”,解释为“答复”;“司马”,司马是复姓,指司马光;“谏议”,官名,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书”,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3、写作背景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有“布衣宰相”之美誉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上书批评王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世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天下必受其祸”。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批评王安石变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批评王安石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补充文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拜相后尽废王安石新法。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配享宋哲宗庙廷,画像入昭勋阁国家功勋图;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二、预习积累1、字音游处()强聒()重()念难()壬()人胥()怨怨谤()2、成语积累兴利除弊:无所事事:三、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结合课文分析其反驳的方法有哪些?2、结合课文具体分析: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参考答案二、1、游处(chǔ)强聒(guō)重(chóng)念难(nàn)壬(rén)人胥(xū)怨怨谤(bàng)2、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三、1、明确:(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2、明确:先驳“侵官”,作者不谈具体现象,而是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朝廷”,抬出皇帝作为挡箭牌,使对方无话可说。封建时代,有几个人敢指责皇帝呢?有谁敢于认领“皇帝侵官”这个坑呢?于是乎“侵官”这个话题就自然消解了。次驳“生事”。王安石把推行新法解释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宣传变法是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举先王之政”也是王安石变法的金字招牌,在封建时代,“先王之政”更具不可动摇性,轻易动不得的,王安石以此为理论根据,在舆论场几乎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王安石这里只谈理念,不谈事实。“为天下理财”是理念,这一理念在理论上是无比正确的,也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对方对此也无话可说,“征利”的责难也消解了。然后驳“拒谏”。王安石说之所以“拒谏”是因为他要“辟邪说,难壬人”,王安石的意思是说来进谏的都是奸佞小人,奸佞小人说的都是歪理邪说,既然如此定性谏者和谏言,就洗白了自己“拒谏”的罪名。王安石的招数是------不是我不想听谏言,而是那些谏言都是歪理邪说;不是我排斥异己,而是来进谏者都是奸佞之徒。一句话,不是我不行,是他们都不行。最后讲到“怨诽之多”,也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③④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5.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两项有()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译文: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二、探究提升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3.翻译句子。(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D项的“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B。A表被动;B缘故,原因;C用来;D①“为”,因为;②“为”,是。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能力层级C。①说的是“儒者”,而非王安石。③说的是假设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而认罪,非说“名实”问题。这两句都不能选。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与中心思想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能力层级C。本题中,B项: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摆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所以,B项说“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是错误的。5.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两项有()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译文: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答案】A、C【解析】A.“术”不是方法,这里指政治观点、主张;C.“特”,不是特别之意,这里是“只”之义。二、探究提升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答案】A【解析】“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答案】B【解析】“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3.翻译句子。(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答案】(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解析】关键词:当国——掌管国政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都、大致祖——效法、尊崇。(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解析】关键词:中外——朝廷内外,儇xuān慧——浮浅慧黠,洎——等到,岁余罢——被动句。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时作业一、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惽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B.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C.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D.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解析根据句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断句。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文”是皇帝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B.“椁”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从周朝开始,椁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C.“陛下”是下属与帝王面对面时对皇帝的敬称,类似的称呼还有皇帝、皇上等。D.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庶”就是对百姓的一种称呼。解析C项中“类似的称呼还有皇帝、皇上”说法不当,“皇帝”是下属未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称呼。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解析A项,“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不是文帝最终薄葬的理由。答案A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2)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解析(1)句中的重点词,“躬亲”“始”“制”“约”;(2)句中的重点词“去”“坟”“神”“则”以及省略句的句式。参考答案(1)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2)孝文皇帝不起坟,实行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作为您的准则。参考译文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泛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椁,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椁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椁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椁,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棺椁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阴,坟墓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传之无穷的打算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曲,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人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丢了羊,羊进入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越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等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资一亿零几百。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非标零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硫酸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喂料阀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厨房金属器具的环保与节能技术考核试卷
- 娃娃玩具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实施考核试卷
- 宠物策划活动执行服务考核试卷
- 2025-2030年户外羽毛球场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城市天际线动态照明系统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塑木生态浮床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农机租赁市场国际标准对接考核试卷
-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及填表说明
- 2024年全国高考真题新课标理综生物试卷(山西、河南、云南、新疆)(解析版)
- 中石化高级职称英语考试
- 小学五年级英语阅读理解(带答案)
- 2024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解读
- 2-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 2024年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数学+英语试题(真题+答案)
- (正式版)YS∕T 5040-2024 有色金属矿山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标准
- 2024年全国甲卷高考化学真题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 焦煤集团5MW10MWh储能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