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2变形记》教案【教材分析】《变形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外国小说。《变形记》是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1.探究鉴赏小说的主题;2.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教学准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二、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源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入文学界,到了20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到30年代,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奥尼尔说:“旧的自然主义,或也可以说,现实主义已经不再适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他们主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感受的精神,如对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和《在法的门前》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三、卡夫卡——“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美国诗人奥登)卡夫卡于1883年7月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的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兄妹四人,他是长子。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他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感。卡夫卡曾说:“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而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都在摧毁我。’”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院。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世界里不受欢迎。对犹太人的犹太教持冷漠态度的人,他在犹太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受捷克人的欢迎。作为讲德语的犹太人,他在波希米亚德国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是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是工人。但是在职位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全部精力都是用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终前让挚友马克思·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坛轰动。这位好朋友还创作了《卡夫卡传》。(在《城堡》的另一个稿本的头一章里,主人公K在一家旅馆要求一位女招待帮助他,说他要完成一件紧要任务,为此他必须把其他一切不利于这一任务完成的东西“都要残酷地镇压下去”。这个紧要任务就是前面提及的,他要把世界“重新审查一遍”。这可以说是卡夫卡的终身使命,是他创作的总宗旨。自从他在文学上初露锋芒(1912年),直到去世,始终都在身体力行。时间对他是最宝贵的,工伤保险公司的那个饭碗成为他最大的苦恼,他曾要求父亲资助他两年,以便暂时离开这个职业,以专心于创作,可惜为商的父亲没有这个眼光,未予答应。他只能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为此他恨不得弃绝一切与亲友的往来和社交活动,躲在一个地下室的角落里,除了吃饭,都用来写作。他睡眠很糟糕,失眠还得写作,常忍着头痛。他不愧是个“多情的种子”,先后爱过好几个女子。他也渴望有个家庭,有孩子,为此先后和两位姑娘订过三次婚,但最后都解约了!除了最后一次迫于父亲的反对,前两次都是自己考虑的结果。为什么?笔者研究过他的日记,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文学。他把写作视为“最大的幸福”,实际上把最大的爱献给文学了,他和文学结下了“姻缘”,有排他性了。一切有碍于这一“姻缘”的,都要受到“残酷的镇压”。“残酷”,这里是痛苦的代词。和菲莉斯的马拉松式的“结婚准备”扯拉了五年之久,婚约订了又吹,吹了又订,说明他是多么矛盾,这个决心是多么难下,最后还是吹了,是经过多长的精神折磨的结果!不难想像,这个“残酷”的决定,使他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他自己最清楚,“肺病是菲莉斯”,是“镇压”婚姻欲望造成的后果。问题不仅在于他如何挚爱文学,还在于他对文学要求之高。晚年毁稿之念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这一点他通过晚年的两篇重要小说,即前面提到的《饥饿艺术家》和《歌女约瑟芬》表达得尤为强烈而清楚:前者主人公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后者主人公为了在艺术上“拿到最高处的桂冠”,把身上不利于自己歌唱(即艺术)的一切都“榨干”了,以致一阵风吹来都能把她吹倒。这是卡夫卡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位现代艺术的探险者,仿佛上天降大任于斯,为了文学,他把“一切生之欢乐”都搭上了!这是一个艺术殉难者的形象,41岁的天年为他作了证。过去我们只知道,出于革命信念有人赴汤蹈火,为了科学实验有人不顾安危,自从有了卡夫卡,我们也可以有把握地说:在艺术革新领域也有人为之献身!)摘自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一卷四、感知故事,把握情节:1.格里高尔突变为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2.格里高尔虫形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3.格里高尔为家人所弃,深感绝望,断食而死。五、品味细节,把握形象:“变形”是小说的主体内容。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使他的家人对他(它?)的态度发生了巨变。1.变形前的格里高尔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个旅行推销员,有一份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早上很早就要起床赶火车,并且不断倒换班车,吃得差,活得累,还缺少朋友。为了还清父母欠的债而克制自己的生活,谨小慎微,害怕被解雇。工作勤奋,有责任感。他内心有着一些愿望:尽早还清债务;时来运转,炒老板的鱿鱼;筹款让深爱着的妹妹进音乐学院深造。从他房间里挂着的那幅贵妇人的肖像上,我们还可以隐约看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某种设想。2.家人如何对待变形前的格里高尔?家人爱格里高尔,感激他,依赖他,但也对他的辛苦赚钱养家的举动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应当。他的父亲在享受安逸的五年里发胖了,行动迟钝了。妹妹十分亲近哥哥,和他讲些关于理想的知心话。3.格里高尔变形后众人的心理和态度、家里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情节心情或态度初变甲虫,众人惊骇清理房间,遭受驱打将被丢弃,绝食死去格里高尔不安→回忆→努力补救担忧家人,习惯甲虫生活,忍受孤独和自责冷静绝望,决意牺牲虫性人心秘书主任惊骇——→逃走父亲恼怒、驱赶打击厌弃→暂时悲伤→憧憬母亲惊骇可怜、躲避、昏厥冷漠→暂时悲伤→憧憬妹妹关心、痛苦精心→不耐烦→生气厌弃→暂时悲伤→愉快老妈子毫不畏惧,像对待蟑螂高兴格里高尔家的生活状态惊骇、混乱艰辛劳苦艰辛劳顿—→新的梦想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1.荒诞: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一情节比照现实生活显然是荒诞的。它的“荒诞”更在于:这种变化是毫无征兆,又找不出确切的原因的。这种“变形”有如下特点:一、突如其来,难以预料;二、来势凶猛,人力无法抗衡;三、能够疾速改变人的命运和生活。这荒诞的情节其实是一个隐喻:作为小人物,作为偶在的个体生命,面对神秘的外在世界,我们永远是渺小的、无助的、无能为力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生活中其实有许多事情与此类似:健康人遭受意外的严重伤残,富翁突然破产,无辜百姓卷入战争或遭受恐怖主义的袭击……无非,卡夫卡笔下的“变形”更诡异而已。2.真实:人物心理的真实,细节描写的真实,人物关系的真实。再加上冷峻、客观的小说语言,显示出一种司空见惯的漠然,营造出荒诞背后的本质的真实感。3.梦魇读卡夫卡的小说犹如经历着一场梦魇,如真似幻,无法摆脱,无能为力。灾难总是突如其来,如影随形。目标总是时隐时现,无法企及。《变形记》的开头部分就是一场噩梦的开始。而《城堡》《审判》(特别是《在法的门前》这一章)更是通篇笼罩着梦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噩梦惊醒;但卡夫卡的梦魇永无止境。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大梦呢?卡夫卡:“乌鸦们宣称/仅仅一只乌鸦/就足以摧毁天空/但对天空来说/它什么也无法证明/因为天空意味着/乌鸦的无能为力。”4.异化马克思对“异化”作过如下的概括:“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侧重于物质生产方式方面)卡夫卡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侧重于心理感受层面)学者袁可嘉在《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里这样解释“异化”:“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简言之,人失去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现代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八、思考、讨论、交流:1.小说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发生了“变形”?格里高尔发生着外形和习性上的“变形”,有着甲虫的外部形态、甲虫的生活习性(特别是他对食物的喜好的转变)。但他始终是“虫性人心”,保持着对家人的热爱和眷恋,至死不变。家人发生着心理和精神上的“变形”。父亲:恼怒、驱赶→狠命打击→厌弃→如释重负,充满希望(也许他身上还有着卡夫卡父亲的影子)母亲:惊骇→可怜儿子,但躲避着儿子→漠然处之→如释重负,充满希望妹妹:关心哥哥,为之痛苦→精心照料→不耐烦→厌弃→轻松愉快看来,真正失去了人的善良本性、人的高尚感情的是那些表面上还保持着人形的家人。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物的“变形”?对于格里高尔而言,他的“变形”毫无征兆,也找不出确切原因。但我们可从字里行间寻出一些踪迹来。他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稀缺,内心苦闷。他受着老板的气,承受着巨大的债务,心理处于重压之下。这些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心理原因都可能导致他的扭曲变形。但卡夫卡恰恰没有按传统情节模式写成格里高尔心理扭曲变态成为“怪人”“疯子”(这样的创作也许更能为大众所接受,但那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让格里高尔在极端现实的环境之中变成了一只极端真实的甲虫!为什么不是“怪人”“疯子”,而是虫性人心的“甲虫”?看来,其中冥冥中还有着神秘的因素在掌控着人的命运。这种神秘的因素高于强于诸个现实因素之上,是上帝,还是魔鬼,是老天,还是宿命,是玩笑,还是惩罚,是秩序,还是混乱?还是什么都不是?这种“荒诞”的变形,是现代主义艺术家对世界、对命运的本能意识的反应。(他们是那么敏感、恐惧、绝望。)对于格里高尔的家人而言,他们的“变形”来自外在环境的变化。灾难突如其来,它揭开了原本笼罩在这一家人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马克思曾用这个比喻来形容资本主义的罪恶),人的自私和冷酷就显示出来了。3.请找找其他作品中的“变形”(异化)的例子(影视、小说、戏剧、诗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ModenTimes):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被流水线弄得麻木机械,把直径一英寸的圆状物体如人的鼻子、钮扣等当螺母拧紧。(人成了工业机器)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蜷缩成了“套中人”。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对金子的“偏执狂”,让他丧失了对宝贝女儿的爱。鲁迅的《狂人日记》: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让“狂人”的家人和周围的人成了“吃人”的人。蒲松龄的《促织》:繁重的赋税、帝王的私人喜好让天真纯洁的孩童变成了蟋蟀,去偿还他不该承受的重债。(这篇可以和《变形记》做一个重点比较,以进一步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色)法国荒诞派戏剧家尤金·约奈斯库的独幕剧《椅子》:满台的椅子展现人被物所奴役、排挤的场景。尤金·约奈斯库的戏剧《犀牛》:全城各色人等都变成了犀牛。主人公贝朗瑞恳求妻子与他一起拯救人类,但她神往犀牛世界,不辞而别。贝朗瑞几乎为次发狂,最后发誓:“我是最后的一个人,我将坚持到底,绝不投降!”英籍美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现代伦敦城里的人们,由于缺乏虔诚的宗教信仰而变得贪婪狠毒,犹如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有的寡廉鲜耻,出卖肉体;有的胡作非为,亵渎宗教;有的招摇撞骗,巧取豪夺;有的花天酒地,挥霍无度。人们处于卑劣猥琐之中,唯求刹那间的享乐和兽性的满足,连爱情的影子也消失了,一切都在不停地崩溃、腐烂。4.请找找生活中的“变形”(异化)的迹象。这一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5.如果你是《变形记》的人物,面对变形,你会怎样,你能怎样?……6.如何抗拒人的“变形”(异化)?卡夫卡并不是一直阴郁绝望的,在他的语录里(书信、日记、笔记),他写下许多光明的句子:“我们有罪不只因为我们吃了知识树,也因为我们没有吃生命树。”“人不能没有一种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人只须有一次转向善的一边,他便得救了,无须顾及过去,甚至无须顾及未来。”“结婚、建立家庭,接受所有降生的孩子,在这不安全的世界上保护他们,甚至给予些引导,这些我确信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极致。”“尽管如此,你们这些沉默、被推动著的、前进的、互相信任到无以复加的人们,尽管如此,我们不会扔下你们不管,即使在你们做了天大的蠢事时也不会,而且尤其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抛弃你们。”上帝不会撇下人类不顾,这是卡夫卡对上帝出于希望和爱的表白。对于我们而言,应坚持去爱,无私地爱。学会舒缓心理压力,抗拒物质诱惑,追求精神上的快乐自由。九、结语:仰望现代文学这座高耸的奇峰,布洛德说得好:“他虽然想做一团火,但他却是一块透视苦难的冰。”《14.2变形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重点和难点】1、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学习过程】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窘迫()咯噔()宥()黏性()下颚()闩死()门扉()窥视()嘈杂()[答案]jiǒngdēngyòuniánèshuānfēikuīcá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中eq\b\lc\{(\a\vs4\al\co1(中肯(),中庸())) 解eq\b\lc\{(\a\vs4\al\co1(通俗易解(),浑身解数()))弄eq\b\lc\{(\a\vs4\al\co1(弄堂(),舞文弄墨())) 澄eq\b\lc\{(\a\vs4\al\co1(澄澈(),澄沙()))[答案]zhòngzhōngjiěxièlòngnòngchénɡdènɡ2.语境辨析法(1)这封邮件本来由我通过快递转()给了他,但过了几天,邮件又原封不动地回到我手里,弄得我真有点晕头转()向。(2)见到格里高尔的样子,母亲惊倒在地,脸完全埋()在里面;父亲则握起了拳头,大声地埋()怨不停。[答案](1)zhuǎnzhuàn(2)máimán二、写对字形eq\b\lc\{(\a\vs4\al\co1(烦zào()不安,zào()热)) eq\b\lc\{(\a\vs4\al\co1(hú()形,gū()独))eq\b\lc\{(\a\vs4\al\co1(bào()怨,bào()酬)) eq\b\lc\{(\a\vs4\al\co1(遮bì(),bì()端))eq\b\lc\{(\a\vs4\al\co1(chǎo()鱿鱼,chǎo()嚷)) eq\b\lc\{(\a\vs4\al\co1(dān()搁,虎视dāndān()()))[答案]躁燥弧孤抱报蔽弊炒吵耽眈眈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如:变换写作方式。“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强调不固定。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2)以致·以至“以致”所引出的结果多是不好的或不如意的,强调原因,可说“因为(由于)……以致……”。“以至”所引出的结果不限于不好的或不如意的,强调程度加深;它还指“直到”,表示在数量、程度、范围、时间上的延伸。(3)消失·消逝“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包含有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消失”在变化中历时较短,而“消逝”变化时间可长可短,还要注意形容时间、声音、云雾等失去,要用“消逝”。2.明确词义(1)随心所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深思熟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等闲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闻所未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浑身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捕风捉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指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2)反复深入地考虑。(3)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4)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又指胡思乱想。(5)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6)听到了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形容事情新奇。(7)全身的武艺。解数,指武术的架式,也泛指手段、本事。(8)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9)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当格里高尔听到自己回答的声音时,不禁吓一大跳,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cān)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踪,以至听的人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明白了。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掺”应读作“chān”;“不知所踪”应为“不知所云”;“至”应写作“致”。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恰好对面墙上挂着一幅格里高尔服兵役时照的相片,____________,一副要人家一看到他那风度和制服就肃然起敬的样子。A.微笑着,无忧无虑,少尉的装束,手按在剑上B.少尉的装束,微笑着,无忧无虑,手按在剑上C.少尉的装束,手按在剑上,微笑着,无忧无虑D.微笑着,少尉的装束,手按在剑上,无忧无虑C[先说“装束”,再说“动作”,然后是“神态”。]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他重重地靠到就近一张椅子的椅背上,用他的细腿紧紧抓住它的边缘,以此控制住了自己的身体,于是他不说话了,所以他现在可以好好地听听协理说话了。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果关系倒置,“所以”应改为“因为”。[资料链接]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与普鲁斯特、乔伊斯齐名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和大师。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司炉工》《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还有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了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派文学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派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致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课文《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性作品。表现主义重在表现内在世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其特征为:①抽象化;②变形;③时空的真幻错位;④象征和荒诞的手法。[文本鉴赏]《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第2~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具体写出镜框里的画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一方面这是他确定他变成甲虫不是做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写出他内心不知所措的惶恐。2.从选段中看出格里高尔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精神压力很大,债务压力大,职业累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有失业的威胁。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有着怎样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勤奋工作,责任感强,为还清债务而忍辱负重,又有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还清欠债就辞职,争取一身轻松的自由生活。4.课文第6段主要描写了格里高尔的心理过程,在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五个疑问句,试揣摩这五个疑问句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这五个疑问句揭示了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后的惊慌、忧郁的心理状态。说明了格里高尔虽然异变成大甲虫,但他的内心仍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因此,从这一点上看格里高尔虽是虫形却有人心,反映了他在社会上工作压力之大,求生之艰难。二、阅读课文第7~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第7段写了家中几人来催格里高尔上班?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母亲、父亲、妹妹三人;说明他在家中的地位,他是挣钱养家的主力。6.格里高尔起床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从文中看,格里高尔起床艰难,主要原因在于他身子宽,无法控制无数细小的腿,腿不能屈起。为了生活,格里高尔反复试验,想方设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断挪动身体,最终得以成功。三、阅读课文第16~2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7.第24段中描述了父母与协理看到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的态度,请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①协理看到格里高尔,惊慌失措,想要逃走;②母亲“先是合着双手看着父亲,而后朝格里高尔走了两步,随即倒了下去”;③父亲“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不安地环顾了一下客厅”“用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8.在第26段中,格里高尔向协理的诉说主要包含哪几层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①喜欢自己的工作,会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②外勤人员很辛苦,容易成为闲言碎语、捕风捉影的牺牲品;③请您在公司里帮我多美言两句。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9.试比较《促织》和《变形记》的异同,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不同点:①《促织》重在叙事,笔墨主要集中在寻虫—得虫—失虫—复得虫—贡虫的事件叙述中。《变形记》重在表现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个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②《促织》大框架真实,而细节中则有较多的怪诞成分。《变形记》大框架荒唐,而细节逼真。前者处于小说叙事的初级阶段,后者已进入了剖析人物深层心理的高级阶段。【自我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深受中国人崇拜的德国制造其实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完美,130多年前,当时的世界市场还被英国、法国、美国等强国主导,刚刚建国的德国还太过弱小,因此“不择手段”想从中分一杯羹。1886年1月20日,英国调查员发现德国索林根城有上百家“山寨”作坊,大肆仿造英国刀具,并在刀具上打上“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他们,先将货品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到世界各地。丑闻曝光后,英国企业家愤怒地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在抗议和“白眼”中,很多索林根城的企业倒下了。德国人没有抗议,没有辩解,而是开始彻底反省:()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而开始,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后来德国通过增加工资、缩短工作时间、改变工作环境等方法促使工人,在这场质量斗争中,德国的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从保质到保量德国用了130年,而130年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历史来说,只是很小的一段时间而已。一旦意识到了,下决心去改变,痛苦的顽疾其实并非那么可怕,而这样一个历经磨砺后锻造而成的德国制造,!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B.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C.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D.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才能占领全球市场!B.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低价格,不是廉价产品,而是高质量!C.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好质量,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D.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高质量!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偷天换日宵衣旰食精益求精名副其实B.偷天换日卧薪尝胆精雕细琢实至名归C.掩人耳目卧薪尝胆精益求精实至名归D.掩人耳目宵衣旰食精雕细琢名副其实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4~6题。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他想。但是完全办不到,平时他习惯于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也不能采取那样的姿态了。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他试了至少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到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到后来他的腰部感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隐痛,才不得不罢休。“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头抬起来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着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起了一阵寒战。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定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4.为什么强调“试了至少一百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工作的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觉醒来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作者却用它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请从虚与实的手法上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法律门前[奥地利]卡夫卡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我现在不能允许你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我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B.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8.请概括乡下人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10.仔细观察下边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传统社会,季节的转换不只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汉代以来,封建王朝便有了“秋后问斩”的司法惯制。这一惯制的形成与古人的观念有关:在古人看来,处决犯人是代天行罚,“天罚”就一定要遵循天意、顺应四时,否则就会招致祸患。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宜行庆赏之政;秋冬是万物肃杀蛰藏的季节,宜行刑罚之政,因此才会在秋冬季节处决犯人。辛亥革命以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后问斩”也成了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A(分析本题:“都需注明”错误,应改为“都须注明”以强调其必要性。从语意上来看,是“必须”注明,而非“需要”注明。“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语序不当,应改为“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因为句子是以德国产品为中心展开的,要将德国生产的产品特别标明,以此来表示其不是英国的产品。“发起”和“行动”搭配不当,可将“行动”改为“运动”。故本题选C)2.【答案】D(结合下文“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可知,反省内容是对之前错误做法的否定,应该强调质量的重要性。A.不恰当,原文中德国仿制产品的目的是占领全球市场,因此要将其放在句首以示强调。B.不恰当,低价格和高质量形成对比,应该放在一起。C.不恰当,语序不当,应该先否定错误的做法,然后再指出正确的做法)3.【答案】C[偷天换日:比喻暗中玩弄手法,改变重大事物的真相来欺骗别人。掩人耳目:遮着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句中德国人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刀的本质。所以应选用“掩人耳目”。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语境说的对象是德国人的工作,所以应选用“卧薪尝胆”。精雕细琢:精心细致地雕刻。多用于比喻,形容做事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名副其实: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一致。实至名归: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4.【答案】虽然“试了至少一百次”,但最终却毫无结果,表明格里高尔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异无可奈何。5.【答案】①长年累月的奔波。②有经常出门的担心与烦恼。③低劣的饮食。④缺乏朋友。6.【答案】①作者通过虚构荒诞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混乱荒诞的世界,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②卡夫卡采用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和技巧,通过变形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披上一层奇异的色彩,以此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同一事物,进而探究其本质。卡夫卡在作品中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的思考,在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并不荒诞的情感表达,虚实结合寄寓的恰恰是卡夫卡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索。7.【答案】B(B.“诸多拜访者”有误,因为通过结尾处乡下人的问话,可以知道许多年来没有其他人来要求进去。)8.【答案】①不安于现状,他愤恨命运的不公,并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②老实忠厚,单纯幼稚,他想进入法律之门,却在守门人的恐吓下停下脚步,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9.【答案】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10.【答案】(1)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2)(示例一)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看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示例二)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国民教育的脊梁。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11.【答案】①节气一过秋天也就结束了②甚或影响着封建王朝政令的实施③斩首这一血腥的刑罚被废止《14.2变形记》同步练习一、基础考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B.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一只破靴子[英]高尔斯华绥剧本《顺流而下》巡回演出的第二天中午,演员吉尔勃特·凯斯特从东海岸的海滨寓所走出来。他刚刚度过六个月的失业生涯,现在在《顺流而下》的最后一幕扮演杜密纳克医生这个角色。他明白,他的年龄已让他辉煌不再,一周四镑的薪金也不能使他再发财了,但是一想到终于又获得了工作,他的举止神情就轻松活泼起来。他走到鲜鱼铺的前面,带着淡淡的笑容注视一只大龙虾。多少年不吃大龙虾了呀!接着,他顺着街道走去,在一家成衣铺前面又停了下来。映在橱窗上的一个长期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人的英姿,架在柔和的棕色眼睛前面的优美的眼镜,和他在1912年参加《教育西蒙》演出得来的雅致的丝绒帽,却给了他一丝淡淡的美感。他站在橱窗前面,脱下帽子,露出他头上的新玩意儿:一绺白发。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他继续向前走去,发觉一张熟悉的面孔从他的身旁掠过,一转身看见一个矮小的衣冠楚楚的人也转过脸来——一张又红、又亮、又圆的脸。“凯斯特?对了,就是你。从你离开疗养所以来还没有碰过头呢。你记得我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多有趣呀!我起誓,真的很高兴见到你。走,我请你吃饭。”这个人就是布列斯·格里恒,南海岸疗养所娱乐界的阔东家和灵魂。“好吧!”凯斯特稍稍拉长声调慢吞吞答道。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是褴褛得别致,另一个是衣冠楚楚,胖乎乎的一团。“请坐!堂倌,来一只又好又大的虾,一盘色拉,另外——嗯——一小块牛排加炸得脆酥酥的土豆片,一瓶我喜欢喝的白葡萄酒。”房间里摆着两张小桌子。他们两个人占了一张,面对面坐下。凯斯特突然滔滔不绝地大谈戏剧、音乐和艺术。那矮小鄙俗的东道主把眼睛睁得滚圆,不时发出惊叹声,这些显然大大地鼓舞了凯斯特。“哎哟,凯斯特,”格里恒突然叫起来,“你有白头发啦!这是突然有的吗?”“不,是慢慢长出来的。”“怎么回事呢?”有一句话已经滚到凯斯特的唇边:“你挨挨饿看看。”可是他回答说:“我也不晓得。”“我觉得你那绺白发好极了!我常想拥有像你那样的天才,像从前一样过演员的生活一定美极了!”“今晚我来看你的戏。你在这里总得待上个把星期吧!”美极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凯斯特先生的演技真是尽善尽美了,他……他……得了……的真传!”格里恒坐在那里,嘴唇微微张开,衔着雪茄烟,他那像小圆石般明亮的眼睛盯住桌布外边,接近地板的什么东西。格里恒的眼皮跳了几下,然后说道:“我说呀,老兄,你手头真的很——很紧吗?我是说,如果我帮得上忙,你就直说吧。咱们老朋友,你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又一次,格里恒眼睛睁得滚圆,注视地板上的什么东西,凯斯特的眼光跟着扫了过去。悬在地板上空的是——他那只破靴子。因为他跷起腿坐着,这只靴子在离开地面六英寸光景的空中摆动着——破了——两道裂缝横在鞋头和鞋带之间。对!凯斯特自己明白,那是他靠扮演《傻瓜》一剧中贝蒂·卡斯戴斯得来的一双靴子中的一只,那是在大战就要爆发时的事。他的视线从那只破靴子移到格里恒身上,看到他头发梳得光光的,带着关注的神情。凯斯特苦笑了一下说:“不,不要,谢谢。”格里恒的眼睛又——可是凯斯特已经将他那只脚放下。格里恒付了账,站起来。“老兄,对不起,我两点半钟还有约会,见到你真太高兴了,再见!”“再见,”凯斯特说,“谢谢你。”现在只剩下凯斯特一个人了。现在他是单独和他的心灵、他的破靴子、他的未来的生活在一起了……侍者轻轻地溜过来,好像就要收拾桌子。这时两个年轻的女人走了进来,就在他和房门之间的那张桌子的旁边坐下。他瞧见她们在看他,他的灵敏的耳朵听见她们在絮絮低语:“没问题——是在最后一幕。你瞧瞧他那绺白头发!”“噢!对了,对了!不就是那一绺白头发——不就是他!”凯斯特挺起腰板,微微一笑,端了一端他的眼镜。她们居然已经认出剧中的杜密纳克医生就是他。他挺挺身子站了起来,那两个年轻的女人抬头望望他。凯斯特神态英俊,带着浅浅的笑容,从她们的身子旁掠过,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他那只破靴子。(【答案】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集》,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格里恒一见凯斯特,因为记起他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有趣的情景,所以就邀请他吃饭,表现了格里恒的热情好客。B.凯斯特长出白头发,是因为他经常挨饿;他穿着破皮靴,则是出于他演出的角色的需要,这出现在身为演员的他的身上并不奇怪。C.因为凯斯特跷起腿坐着,那只破靴子在空中摆动着,所以坐在对面的格里恒比较容易看到它,凯斯特看到这种情景后面露窘态。D.两个年轻的女人走进餐馆后,很快就认出了凯斯特。为了尽可能不让她们看见自己那只破靴子,凯斯特匆匆起身离开了餐馆。5.凯斯特从一位著名演员陷入落魄潦倒境地,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6.小说题为“一只破靴子”,但也有人认为以“一绺白头发”为题好,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三、语用创新7.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②《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③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1)《变形记》是(2)卡夫卡是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①卡夫卡的《城堡》与《审判》中的主人公都叫K,不仅名字简化为符号,性格也几乎荡然无存②这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③怎样看待现代小说人物个性的消失呢④在无法获准进入城堡和莫名其妙强加的审判面前,人物被一种莫名的体制所驱使,到处碰壁,又甘受摆布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小说与其说是消灭了人物,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答:《14.2变形记》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考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B.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D.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答案】B。【解析】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修饰“迁徙盛举”,用“波澜壮阔”正确。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结合“坚守和执着”“驻地”分析,用“随遇而安”正确。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宵衣旰食:形容政务忙碌。结合“科学家”“进行探究”分析,用“全力以赴”正确。引人入胜: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修饰“故事”,用“引人入胜”正确。综合B项正确。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B.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通过”与“作为”句式杂糅,故排除B项、D项。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此处用“辨别”更合语境,排除C项。故答案A。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答案】C。【解析】A项,“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的说法错误;B项,叙述主体“它们”与上文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吻合;D项,叙述主体“上一代”与上文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吻合。故答案C。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一只破靴子[英]高尔斯华绥剧本《顺流而下》巡回演出的第二天中午,演员吉尔勃特·凯斯特从东海岸的海滨寓所走出来。他刚刚度过六个月的失业生涯,现在在《顺流而下》的最后一幕扮演杜密纳克医生这个角色。他明白,他的年龄已让他辉煌不再,一周四镑的薪金也不能使他再发财了,但是一想到终于又获得了工作,他的举止神情就轻松活泼起来。他走到鲜鱼铺的前面,带着淡淡的笑容注视一只大龙虾。多少年不吃大龙虾了呀!接着,他顺着街道走去,在一家成衣铺前面又停了下来。映在橱窗上的一个长期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人的英姿,架在柔和的棕色眼睛前面的优美的眼镜,和他在1912年参加《教育西蒙》演出得来的雅致的丝绒帽,却给了他一丝淡淡的美感。他站在橱窗前面,脱下帽子,露出他头上的新玩意儿:一绺白发。这是一宗财产呢,还是一生结局的开端呢?他继续向前走去,发觉一张熟悉的面孔从他的身旁掠过,一转身看见一个矮小的衣冠楚楚的人也转过脸来——一张又红、又亮、又圆的脸。“凯斯特?对了,就是你。从你离开疗养所以来还没有碰过头呢。你记得我们演《戈塔·格兰姆伯斯》的时候多有趣呀!我起誓,真的很高兴见到你。走,我请你吃饭。”这个人就是布列斯·格里恒,南海岸疗养所娱乐界的阔东家和灵魂。“好吧!”凯斯特稍稍拉长声调慢吞吞答道。两个人并排走着。一个是褴褛得别致,另一个是衣冠楚楚,胖乎乎的一团。“请坐!堂倌,来一只又好又大的虾,一盘色拉,另外——嗯——一小块牛排加炸得脆酥酥的土豆片,一瓶我喜欢喝的白葡萄酒。”房间里摆着两张小桌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