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质检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最好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B.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科准则。C.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则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D.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几个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则是“回到人民”。B.“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C.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D.理论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作用,当调查者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会在理论的指引下,透过表象进入深层,去寻找所谓的“理论真实”。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梳理了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肯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取得的成绩。B.文章在分析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C.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D.文章两次运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的例子,来强调调查者应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4.请概括“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缺点。5.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B3.C4.①“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②“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5.①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②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③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并在其指导下”错误。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可知,文中强调“不被理论所支配”,而且理论也可能存在偏见,选项混淆了是非。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错误,由原文“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可知,文中只是指出“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选项混淆了程度深浅。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错误。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并不是“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而是指明吴文藻与费孝通两者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选项逻辑关系错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由原文“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由原文“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由原文“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 ‘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由原文“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材料二: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②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注】①醮(jiào):嫁。②安乐公:蜀国原皇帝刘禅。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齐桓得管仲A而霸B用竖刁C而虫流D安乐公E得诸葛亮F而抗G魏H任黄皓而丧国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仕蜀”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B.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三年期满除去丧服。C.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禹,也称“大禹”,曾奉舜命治理洪水。D.“而朝廷无援”与“呱呱而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他当时只有几岁,很是感伤,被祖母刘氏抚养,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生病时,他寝食难安。B.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官,曾出使吴国,因才智机辩被吴国人赏识。蜀国灭亡后他被晋朝征召,因祖母年高不应召,向皇帝上疏《陈情表》。C.李密《陈情表》最后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朴实、真切而令人怜悯的语言,让晋武帝感叹李密的名节不虚传。D.李密在温地任职,不喜欢从事,就写信给从事,引用历史典故讥讽从事,从事把这件事告诉上司,上司因李密清廉谨慎,没有弹劾李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10.晋武帝看了李密的诗后为什么愤怒?请简要说明。【答案】6.BDH7.D8.D9.(1)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明明白白知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2)和孔明谈论的人没有跟他水平相当的,他的言教因此琐碎。10.李密在诗歌的末尾表达了对没得到应有的职位的不满,还有指责皇帝之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得管仲而霸”与“用竖刁而虫流”句式相近,各自断开,即在BD处断句;“得管仲”是“霸”的原因,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霸”和“用”是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在B处断句;“得诸葛亮而抗魏”与“任黄皓而丧国”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即H处断句。故选BDH。【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辨析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正确。都是“做官”的意思。句意:年轻时在蜀国做官。/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B.正确。C.正确。D.错误,含义不同。表转折,可是;/表修饰,地。句意:可是在朝廷里没有靠山。/像婴孩一样哭啼不停。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就写信给从事”错误。根据原文“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可知,李密不是写信给从事,是写给别人的信中有讥讽的内容。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非独”,不仅仅;“所见明知”,亲眼目睹、内心明白;“皇天后土”,天地神明。(2)“敌”,同等、水平相当;“是以”,因此;“碎”,琐碎。【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回答此题,先要理解李密所做的诗末章所隐含的意思,“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的意思是“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诗中指出“(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是暗讽皇帝不够圣明。此外,还要联系上文写李密自以为没得到应有的职位而心怀怨恨的内容,即“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得出:李密在诗歌的末尾表达了对没得到应有的职位的不满,还有指责皇帝之意。参考译文:材料一: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材料二: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陈情表》。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二)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畔,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文本二: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陷E主F于危亡G罪之H大者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B.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畔”字意义相同。C.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D.“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15.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1.BDG12.D13.A14.(1)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2)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15.①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②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会招致国家灭亡。【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君主的臣子,面对君主的过失却不谏诤,反而使君主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最大的罪过。“为人臣”是句子的主语,后面B处断开;“而”连接“见主非”和“不争”,中间不断开,“争”后D处断开;“以陷主于危亡”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亡”后G处断开。“罪之大者也”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故在BDG处断句。【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仔细考虑;熟悉。句意: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也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说法错误,原文“不虑不谏之危亡”意思是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过”,超过;“节”,限度;“毁”,损害。(2)“微”,没有;“几”,几乎;“为天下笑”,被动句。【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国内之民将畔”可知,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②由“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四方之士不至”可知,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由“此乃亡国之道”可知,会招致国家灭亡。参考译文:文本一:齐宣公准备实行车裂刑罚,群臣苦谏不听。子高觐见齐宣公,说:“听说您要实行车裂之刑,这可是没有人道的酷刑,您却要付诸实施,我个人认为这是您的臣下的过错。”齐宣公说:“是我自己要这么做的。百姓犯法的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刑罚太轻了。”子高说:“您说得对,加重刑罚使百姓不敢犯法确实是您的好意。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伦常本性,也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犯法的百姓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刑罚过重,百姓不明白该怎么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士人居无定所,君主若有德,士人就会留下效力,君主若无德,士人就会远走他乡。对于想要谋求霸王大业的君主来说,最难得的就是百姓与国家同心同德。而您却要用酷刑来威吓国内外的士人,如此一来,不但国内的百姓会背叛您,就连各方的士人也不肯前来为您效力了,这实在是亡国之道。您的臣下之所以不敢把这个道理告诉您,只是因为他们担心违逆您的旨意,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他们的顾虑戒惧还是小事,但因此不敢进谏而给国家造成损失可就是大事了,所以我说这是您臣下的过错。在我看来,他们的过错还不仅仅在于不劝谏而已。他们心知肚明,知道劝谏君主改变主意是不可能的,却又唯恐将来自己被责难,于是就说:‘君主是因为痛恨百姓犯法才这样做的,如果我诤言相谏,一定会像龙逢、比干那样被杀头。’这就把他自己置于虚忠之地,却不知不觉地把君主等同于桀和纣了。作为君主的臣子,面对君主的过失却不谏诤,反而使君主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最大的罪过。而君主如果痛恨大臣忠心辅佐自己并厌恶他,反而使臣子成为和箕子、比干那样的忠臣,真是最糊涂的做法。”齐宣公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撤掉了车裂的刑法。文本二: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那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春居向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我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官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不敢劝谏的人,并不是不想劝谏。春居想要做的跟别人相同,而他采用的劝谏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大都像宣王一样,然而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春居那样的臣子。所以那些敢于劝谏的忠臣,也应顺势加以劝谏,这是不可不慎重对待的。这是成败的根本啊。(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岳阳①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②;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注】①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17.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6.B17.(1)情感:①欧阳诗后四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②杜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意思答对即可)(2)抒情方式: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借景抒情,月洒清辉,轻舟晚归,歌声传来,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思归之情寄寓其中;②杜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冷寂”理解错误,“正见空江明月来”意思是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故应是“空旷开阔”。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分析情感和抒情方式的能力。情感:欧阳诗的后四句意思是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渔人归家,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杜诗的后四句意思是,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抒情方式:欧阳诗的后四句写静赏江月、倾听歌声,写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句句写景,景景关情。借景抒情、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杜诗的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老病孤舟”的悲与“关山戎马”的哭都是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将秦国前盛后衰进行对比,“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统理八州征服六国,“____________”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2)《石钟山记》中,作者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3)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告诉我们,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4)《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____________”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____________”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答案】(1)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3)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4)而庭阶寂寂今已亭亭如盖矣三、课内文言知识(8分)1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A.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做官)便可白公姥(告诉、禀告)B.谢家来贵门(辞别)三秋桂子(农历九月)C.女也不爽(没有过错)开国何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D.却与小姑别(但是)延伫乎吾将反(久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却:退下。句意:她退下堂来又去向小姑告别。故选D。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西当太白有鸟道②屈心而抑志兮③足以荣汝身④鸷鸟之不群兮⑤三岁食贫⑥使人听此凋朱颜⑦五里一徘徊⑧名余曰正则兮⑨手巾掩口啼⑩纷吾既有此内美兮A.①②/④⑦⑧/⑥③⑤/⑨⑩ B.①⑧/③④/⑤②⑥/⑦⑨⑩C.①⑨/②③⑥/④⑦⑧/⑤⑩ D.①④/②③⑧/⑤⑨⑩/⑥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状语,在西边。句意:在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②使动用法,使受委屈。句意:使自己的心志受委屈,压抑着自己的情感。③使动用法,使荣耀。句意:足以让你的身份荣耀、显贵。④名词作动词,合群,同群。句意:猛禽不与凡鸟同群。⑤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句意:多年来吃苦受贫。⑥使动用法,使凋谢。句意:使人听到此处让朱颜凋谢变老。⑦名词作动词,飞五里。句意:飞五里便徘徊一阵。⑧名词作动词,命名。句意:命名我叫正则。⑨名词作状语,用手巾。句意:用手巾掩口悲声哭泣。⑩形容词作名词,美德。句意:天赋给我很多美德。①⑨名词作状语,②③⑥使动用法,④⑦⑧名词作动词,⑤⑩形容词作名词。故选C。2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为之于未有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句意: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人”。句意: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药的人。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见不贤而内省自也”。句意: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故选A。2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心正而后身修B.人之有是四端也复众人之所过C.天下归仁焉焉能治之D.故攻异国以利其国不足以事父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假设/连词,表承接。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B.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助词,的。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C.语气助词,了/连词,于是。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于是能进行医治。D.都是连词,来。句意:所以损害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故选D。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2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马头墙,又叫封火墙,指墙之间的墙垣高耸出房屋,形如马头,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马头墙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阻断火势蔓延。马头墙的设计颇为讲究,一般为“金印式”或“朝笏式”,以显示主人对读书或做官的追求。天井,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天井檐口有水枧,四周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水枧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寓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①天井的地面石板铺砌,②天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能。③庭院内设置假山、盆池和花坛,④人们置身其中,充满清凉和闲适。⑤白墙黛瓦,黑白辉映,双层屋檐,增加了空间层次和色差呼应的韵律美,⑥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古村落建筑群,⑦其中最出名的以西递、宏村最为著名。⑧2000年,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⑨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①在“石板”前面添加“用”;④将“充满”改为“感到”;⑦删去“最出名的”,或者将“以”改为“是”并删去“最为著名”。五、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杭州亚运会从“潮涌”会徽到“薪火”火炬,从“湖山”奖牌到“青花瓷”礼服,还有“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在杭州亚运会方方面面。传统之外,从采用清洁能源到打造节能建筑,从推出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到开通无人驾驶公交专线,从“能改不建”的场馆建设原则到“亚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贯穿赛事筹备全过程,在保障赛事顺利举办的同时也传递着饱含时代内涵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河北省邢台市四校质检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最好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B.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科准则。C.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则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D.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几个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则是“回到人民”。B.“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C.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D.理论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作用,当调查者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会在理论的指引下,透过表象进入深层,去寻找所谓的“理论真实”。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梳理了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肯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取得的成绩。B.文章在分析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C.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D.文章两次运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的例子,来强调调查者应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4.请概括“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缺点。5.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D2.B3.C4.①“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②“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5.①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②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③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并在其指导下”错误。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可知,文中强调“不被理论所支配”,而且理论也可能存在偏见,选项混淆了是非。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错误,由原文“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可知,文中只是指出“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选项混淆了程度深浅。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错误。文章通过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并不是“突出了调查对象在调查中的重要性”,而是指明吴文藻与费孝通两者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选项逻辑关系错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优点是能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由原文“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可知,“朴素经验主义”的缺点是缺少分析辨别。由原文“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点是具有理论的指导,能在田野现场中发挥作用。由原文“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可知,“抽象经验主义”的缺点是容易用理论“裁剪”现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由原文“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 ‘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要有反思意识,对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能加以分析辨别。由原文“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可知,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材料二: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②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注】①醮(jiào):嫁。②安乐公:蜀国原皇帝刘禅。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齐桓得管仲A而霸B用竖刁C而虫流D安乐公E得诸葛亮F而抗G魏H任黄皓而丧国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仕蜀”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B.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三年期满除去丧服。C.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禹,也称“大禹”,曾奉舜命治理洪水。D.“而朝廷无援”与“呱呱而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他当时只有几岁,很是感伤,被祖母刘氏抚养,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生病时,他寝食难安。B.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官,曾出使吴国,因才智机辩被吴国人赏识。蜀国灭亡后他被晋朝征召,因祖母年高不应召,向皇帝上疏《陈情表》。C.李密《陈情表》最后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朴实、真切而令人怜悯的语言,让晋武帝感叹李密的名节不虚传。D.李密在温地任职,不喜欢从事,就写信给从事,引用历史典故讥讽从事,从事把这件事告诉上司,上司因李密清廉谨慎,没有弹劾李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10.晋武帝看了李密的诗后为什么愤怒?请简要说明。【答案】6.BDH7.D8.D9.(1)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明明白白知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2)和孔明谈论的人没有跟他水平相当的,他的言教因此琐碎。10.李密在诗歌的末尾表达了对没得到应有的职位的不满,还有指责皇帝之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得管仲而霸”与“用竖刁而虫流”句式相近,各自断开,即在BD处断句;“得管仲”是“霸”的原因,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霸”和“用”是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在B处断句;“得诸葛亮而抗魏”与“任黄皓而丧国”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即H处断句。故选BDH。【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辨析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正确。都是“做官”的意思。句意:年轻时在蜀国做官。/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B.正确。C.正确。D.错误,含义不同。表转折,可是;/表修饰,地。句意:可是在朝廷里没有靠山。/像婴孩一样哭啼不停。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就写信给从事”错误。根据原文“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可知,李密不是写信给从事,是写给别人的信中有讥讽的内容。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非独”,不仅仅;“所见明知”,亲眼目睹、内心明白;“皇天后土”,天地神明。(2)“敌”,同等、水平相当;“是以”,因此;“碎”,琐碎。【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回答此题,先要理解李密所做的诗末章所隐含的意思,“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的意思是“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诗中指出“(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是暗讽皇帝不够圣明。此外,还要联系上文写李密自以为没得到应有的职位而心怀怨恨的内容,即“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得出:李密在诗歌的末尾表达了对没得到应有的职位的不满,还有指责皇帝之意。参考译文:材料一: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材料二: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陈情表》。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二)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畔,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文本二: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陷E主F于危亡G罪之H大者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B.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畔”字意义相同。C.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D.“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B.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C.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D.文本一中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喜怒哀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2)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15.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1.BDG12.D13.A14.(1)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2)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15.①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②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会招致国家灭亡。【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君主的臣子,面对君主的过失却不谏诤,反而使君主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最大的罪过。“为人臣”是句子的主语,后面B处断开;“而”连接“见主非”和“不争”,中间不断开,“争”后D处断开;“以陷主于危亡”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亡”后G处断开。“罪之大者也”判断句,中间不断开。故在BDG处断句。【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仔细考虑;熟悉。句意: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也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说法错误,原文“不虑不谏之危亡”意思是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过”,超过;“节”,限度;“毁”,损害。(2)“微”,没有;“几”,几乎;“为天下笑”,被动句。【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国内之民将畔”可知,会让百姓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国内的人民将会背叛)②由“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四方之士不至”可知,会让士人远走他乡。③由“此乃亡国之道”可知,会招致国家灭亡。参考译文:文本一:齐宣公准备实行车裂刑罚,群臣苦谏不听。子高觐见齐宣公,说:“听说您要实行车裂之刑,这可是没有人道的酷刑,您却要付诸实施,我个人认为这是您的臣下的过错。”齐宣公说:“是我自己要这么做的。百姓犯法的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刑罚太轻了。”子高说:“您说得对,加重刑罚使百姓不敢犯法确实是您的好意。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伦常本性,也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喜怒哀乐的表达不可超过限度,超过了限度就会有损于道义。犯法的百姓之所以越来越多,是因为刑罚过重,百姓不明白该怎么做。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士人居无定所,君主若有德,士人就会留下效力,君主若无德,士人就会远走他乡。对于想要谋求霸王大业的君主来说,最难得的就是百姓与国家同心同德。而您却要用酷刑来威吓国内外的士人,如此一来,不但国内的百姓会背叛您,就连各方的士人也不肯前来为您效力了,这实在是亡国之道。您的臣下之所以不敢把这个道理告诉您,只是因为他们担心违逆您的旨意,不是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他们的顾虑戒惧还是小事,但因此不敢进谏而给国家造成损失可就是大事了,所以我说这是您臣下的过错。在我看来,他们的过错还不仅仅在于不劝谏而已。他们心知肚明,知道劝谏君主改变主意是不可能的,却又唯恐将来自己被责难,于是就说:‘君主是因为痛恨百姓犯法才这样做的,如果我诤言相谏,一定会像龙逢、比干那样被杀头。’这就把他自己置于虚忠之地,却不知不觉地把君主等同于桀和纣了。作为君主的臣子,面对君主的过失却不谏诤,反而使君主陷于危亡之境,这就是最大的罪过。而君主如果痛恨大臣忠心辅佐自己并厌恶他,反而使臣子成为和箕子、比干那样的忠臣,真是最糊涂的做法。”齐宣公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撤掉了车裂的刑法。文本二: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那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春居向宣王说:“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宣王说;“没有贤明君主。”春居说:“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如今您修建大宫室,宫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宣王说;“没有贤臣。”春居说:“我请您允许我离开吧!”说完就快步走出去。宣王说;“春子!春子!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官室。春子阻止了我。”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不敢劝谏的人,并不是不想劝谏。春居想要做的跟别人相同,而他采用的劝谏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大都像宣王一样,然而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春居那样的臣子。所以那些敢于劝谏的忠臣,也应顺势加以劝谏,这是不可不慎重对待的。这是成败的根本啊。(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岳阳①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②;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注】①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17.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6.B17.(1)情感:①欧阳诗后四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②杜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意思答对即可)(2)抒情方式:①欧阳诗的后四句借景抒情,月洒清辉,轻舟晚归,歌声传来,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思归之情寄寓其中;②杜诗的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羁旅漂泊,年老多病,孤舟为伴,亲朋故旧杳无音讯;而诗人还关注着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忧思国家安危。(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冷寂”理解错误,“正见空江明月来”意思是江面空阔,明月渐渐升起,故应是“空旷开阔”。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分析情感和抒情方式的能力。情感:欧阳诗的后四句意思是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渔人归家,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感;杜诗的后四句意思是,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老病漂泊、孤舟为伴的悲伤,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抒情方式:欧阳诗的后四句写静赏江月、倾听歌声,写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技术研发合作合同标的具体规定2篇
- 2024年土地流转合同书-土地流转项目风险评估补充协议3篇
- 2024年度国际保险合同9篇
- 2024年度个人住房贷款贷款合同终止及后续处理协议3篇
- 2024年版酒店及地产综合开发合同
- 2024年二手车抵押贷款合同3篇
- 2024年度双方知识产权保护与网络安全防护合同3篇
- 2024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咨询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度粉煤灰炉渣新型环保产品购销协议3篇
- 2024年度人工智能研发团队外包合同
-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课件
- 空白货品签收单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85171
- 建筑电气施工图(1)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奖惩考核办法课案
- 泰康人寿养老社区介绍课件
- T∕CSTM 00584-2022 建筑用晶体硅光伏屋面瓦
- 2020春国家开放大学《应用写作》形考任务1-6参考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生活中的法律第二单元测验答案
- CAMDS操作方法及使用技巧
- 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