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简言之,东方逻辑研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成长,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③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如:宗(论题):此山有火。因(原因):以有烟故。喻(例证):如灶——并非如湖。合(应用):此山亦如是。结(结论):故此山有火。④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原因在于,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知道烟与火的联系。“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东方逻辑学既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⑤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单从形式角度分析,“白马非马”显然是诡辩,但是,若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则可以自圆其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是“不等于”的意思。中国思想家所考量的难点在于,“公孙龙了解的是一般的马,而他的论辩对手想到的白马,是一种特殊的马”,“属”“不等于”“种”,这是辩者建立“白马非马”论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双重角度看,白马“不等于”马,因此,“白马非马”。(节选自任晓明《东方逻辑的特质》)材料二:①西方逻辑在其发展中特别注意引进人工符号语言,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可以说,西方逻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②西方逻辑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特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在于西方崇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古希腊,人们把求知当作人类的一种本性,人们追求知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纯粹是“为知识而知识”。这种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注重向周围的客观事物作究根究底地探索,把哲学与科学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并为之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这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自然、人事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某一问题,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论证。③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强调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人们在知识问题上敢于拒绝一切个人的和历史的权威,勇于拓荒觅径,追求创新。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在古希腊,人们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基于此,人们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当作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一种知识必须具有结构上的完备性,推导程序的严格性和规范性,以及表达上的准确性。这种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强调分析,追求精确性与确定性,致力于从某个初始的命题出发,按照一定的形成规则而推导出确定的结论。④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节选自赵发海《西方逻辑发展的特点及其文化探因》)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是东方逻辑的起源,东方逻辑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B.东方逻辑强调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因而要求隐晦的推理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C.西方逻辑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它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D.古希腊人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它能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原则,这体现了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这一重要特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东方逻辑学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但对于实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的推理不会进行全然否定。B.《墨经·小取》中的侔式推理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所以《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不言自明。C.“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如果脱离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这一范畴,就不能自圆其说,只能是诡辩。D.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为哲学与科学塑造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所体现的东方逻辑的特征的一项是()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B.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易传·文言》曰:“修辞立其诚。”D.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东西方逻辑的不同。【答案】1.B2.C3.D4.①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概括性提出东方逻辑的起源和特点。③其次,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中国逻辑注重论辩应用的特点。④进而,将东西方逻辑进行比较,指出中国逻辑重视经验。⑤最后,以“白马非马”的例子解释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5.①西方逻辑注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东方逻辑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②西方逻辑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上,东方逻辑则强调“穷理致知”,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在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③西方逻辑的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西方逻辑注重形式化),东方逻辑则讲究形式与实质的结合。④西方逻辑走向了形式化、公理化的发展道路,东方逻辑则未获得独立又系统的发展,无力走上该道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因果倒置。材料一第3小节,原文为“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颠倒文意,材料一第4小节,原文“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选项意思与此全然不符。B.强加因果,材料一第5小节,原文以《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的例子证明东方逻辑中也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但不能据此得出《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D.主客异位。原文见材料二第2小节,应该是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为哲学与科学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介绍了东方逻辑的三个特征,分别为应用性、经验性、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A.是名实之辩的具体应用。C.体现了形式和实质的统一,“修辞”为形式,“立诚”为实质。D.体现的是逻辑中的矛盾律。不符合材料一所体现的东方逻辑的特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由“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可知,首先概括性提出东方逻辑的起源和特点。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可知,其次,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中国逻辑注重论辩应用的特点。由“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可知,进而,将东西方逻辑进行比较,指出中国逻辑重视经验。由“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因此,'白马非马’”可知,最后,以“白马非马”的例子解释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可知,西方逻辑注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东方逻辑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由“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可知,西方逻辑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上,东方逻辑则强调“穷理致知”,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在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由“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可知,西方逻辑的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西方逻辑注重形式化),东方逻辑则讲究形式与实质的结合。由“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可知,西方逻辑走向了形式化、公理化的发展道路,东方逻辑则未获得独立又系统的发展,无力走上该道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奶奶走到父亲面前。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鬼子没来?”奶奶问。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父亲说:“擀拤饼。”“没听到打呀!”奶奶说。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父亲跑了。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父亲早就跑回桥头。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汽车。”我父亲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没有人理他。“鬼子的汽车!”我父亲跳起来,怔怔地望着那些像流星一样射过来的汽车。汽车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焦黄的尾巴,车头上劈劈叭叭地晃动着白炽的光芒。“汽车来啦!”父亲的话像一把刀,仿佛把所有的人斩了似的,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余司令高兴地吼一声:“小舅子们,到底来了,弟兄们,准备好,我说开火就开火。”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几十个队员,都哈着腰,提着武器,趴到河堤墁坡上。已经听到了汽车嗡嗡的吼叫声。父亲伏在余司令身边,擎着沉重的勃郎宁手枪,手腕灼热酸麻,手掌汗水粘湿,手虎口那儿有一块肉突然跳了一下,接着便突突地乱跳起来。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汽车飞快地驶近,增大,车头前那两只马蹄大的眼睛射出一道道白光。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临近石桥时,汽车慢慢减速,黄烟从车后漫过车头。父亲把头使劲缩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冰冷从脚底上升到腹部,在腹部集合成团,产生强大压力,父亲感到尿急,他用力扭动着臀部。余司令严厉地说:“兔崽子,别动!”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蜒的墨水河堤上。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奶奶欣慰地对王文义妻子说:“嫂子,总算挨到了。”奶奶出嫁之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的紫印。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还是我父亲最先发现我奶奶,我父亲靠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启示,在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逼近的汽车时,他往西一歪头,看到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父亲高叫一声:“娘——”父亲的叫声,像下达了一道命令,从日本人的汽车上,射出了一阵密集的子弹。枪声沉闷,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那些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散在绿草茵茵的草坡上。王文义妻子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娘——”我父亲撕肝裂胆地高叫一声,身体弹到堤上。他在弹上堤的同时,就扔掉了手枪,手枪落在了一棵叶子折断的金色苦菜花上。父亲张着两只手,像飞腾的小鸟,向奶奶扑去。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奶奶平卧堤上,脸贴着堤边的野草。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父亲扳着奶奶的肩头,把奶奶翻过来。奶奶脸上没有受伤,面容整肃,头发纹丝不乱,五绺刘海下,两条眉梢儿下垂,奶奶半睁着眼,苍翠的脸上双唇鲜红。奶奶睁开眼,满脸绽开天真的笑容。鬼子汽车停在桥头,马达高一阵低一阵轰鸣着。一个高大的人影在河堤上一闪,父亲和奶奶被拉下河堤。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打断了,打碎了。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有删改)【注】①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及我国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形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出现“我奶奶”“我父亲”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下的称呼,“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B.奶奶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队伍送拤饼时“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充分表现了奶奶希望尽快支援前线的急迫心理。C.“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充满童趣的表达写出了父亲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独特感受。D.“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与前文“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形成呼应,为奶奶的牺牲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7.关于文中奶奶、王文义妻子牺牲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不是传统革命英雄在中枪后的振臂高呼、豪言壮语,而是借“欢快”一词,用喜来衬悲,加重了悲的表达效果。B.“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这句采用反复、比喻手法,肯定两位女子是牺牲的英雄。C.“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外在环境的“静”渲染了奶奶牺牲时凝重悲怆的氛围。D.奶奶牺牲在漫天的高粱雨中,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在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坦然。8.莫言的老师徐怀中先生在《莫言论·序言》中提到,“《红高粱家族》换了观察战争的角度,改变了以往写抗日战争的陈旧套路”,请就这一看法,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9.文中多次写到“红高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将具有本土农民生活特色的场景融入战争叙事中,如“多卷鸡蛋大葱”“对着太阳晒鼻孔”,增强了战争叙事的真实性和生活化;②将牺牲者设置成两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普通百姓的质朴善良反衬侵略者的凶残丑恶;③采用儿童视角,用儿童天真甚至富有童趣的眼光来展现战争,凸显战争的残酷;④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如画的家乡风景,富有浪漫气息的死亡,表现出了当地百姓对这片土地的热爱。9.①呼应标题,作为文章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紧凑。②渲染氛围。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渲染了热烈浓郁的氛围。③推动情节发展。奶奶和王文义妻子原本准备从高粱地穿过,但后来嫌太慢改道墨水河堤,这为后文两人的行踪被日本鬼子发现作铺垫。④塑造人物形象。高粱酒熏出奶奶水汪汪的眼睛,高粱酒的味道从奶奶背上被击中的地方流出,红高粱孕育了英勇干练的奶奶。⑤暗含主旨。红高粱象征着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错误。《红高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儿童视角,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灵来观察成人世。儿童处于成人世界的边缘,用一种窥探的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成人的世界,剥离了覆盖在生活表面的伪饰,还原一个充满质地感的生活世界,文本的叙述者改变成年人的视角,以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入叙事系统。由于认知的限制,复杂的生活形态使他们不能进行理性价值评判,因而道德化的议论和说教退出文本,“讲述”成了“显示”。“我”并不是事件的亲历者,也不是有限视角。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场景的能力。D.“运用……心理等描写”错误。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原文“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等内容显示了本土农民生活特色的场景,将其融入战争叙事中,增强了战争叙事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原文“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可知,小说的创新点是将牺牲者设置成两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普通百姓的质朴善良反衬侵略者的凶残丑恶;原文“父亲跑了。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可知,采用儿童视角,用儿童天真甚至富有童趣的眼光来展现战争,凸显战争的残酷;原文“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可知,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如画的家乡风景,富有浪漫气息的死亡,表现出了当地百姓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物象含义的能力。原文“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可知,呼应标题,作为文章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紧凑。原文“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可知,渲染氛围。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渲染了热烈浓郁的氛围。原文“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蜒的墨水河堤上”可知,推动情节发展。奶奶和王文义妻子原本准备从高粱地穿过,但后来嫌太慢改道墨水河堤,这为后文两人的行踪被日本鬼子发现作铺垫。原文“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可知,塑造人物形象。高粱酒熏出奶奶水汪汪的眼睛,高粱酒的味道从奶奶背上被击中的地方流出,红高粱孕育了英勇干练的奶奶。原文“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可知,暗含主旨。红高粱象征着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骑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过秦论》)乙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帛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询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忍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B.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C.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D.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为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B.山东,指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而现在则指山东省。C.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D.“不中呈不得休息”的“中”意思和《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的“中”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吞并二周,消灭诸侯,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B.秦始皇钳制百姓思想。统一天下后,他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目的就是为了愚化百姓,控制百姓。C.秦始皇为人残暴。始皇听说侯生、卢生逃走后非常生气,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D.秦始皇独断专行。丞相等各位大臣都必须按照皇帝的意志做事,甚至连公子扶苏也因进谏而被调派到北方。1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2)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14.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取仙药?【答案】10.C11.D12.C13.(1)就派蒙恬到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2)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来加重我的无德。14.①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认为自古无人能及己;
②始皇重刑尚杀,天下莫敢尽忠,不敢言过;
③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事皆决于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远方”修饰“黔首”,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绳之”的主语是“上”,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中’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两个“中”都是“合乎”的意思。句意: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木材笔直,合乎墨线。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不经查问就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错误。由原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知,于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的人知道,来惩戒以后的人。由此可知,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后把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杀在咸阳,而不是“不经查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北”,到北方;“藩篱”,边疆,边疆上的屏障;“却”,使……退却。(2)“尊”,尊重;“乃”,竟然;“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加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原文“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可知,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由此可知,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认为自古无人能及己。由原文“上乐以刑杀为成,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可知,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然而占候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多达三百,都是良士,然而由于害怕获罪,就得避讳奉承,不敢正直地说出皇上的过错。由此可知,始皇重刑尚杀,天下莫敢尽忠,不敢言过;由原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可知,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如此地步,咱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由此可知,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事皆决于己。参考译文:甲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乙侯生、卢生一起商量说:“始皇为人,天性粗暴凶狠,自以为是,他出身诸侯,兼并天下,诸事称心,为所欲为,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他专门任用治狱的官吏,狱吏们都受到亲近和宠幸。博士虽然也有七十人,只不过用来充数并不任用。丞相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经决定的命令,依仗皇上办事。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秦法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然而占候星象云气以测吉凶的人多达三百,都是良士,然而由于害怕获罪,就得避讳奉承,不敢正直地说出皇上的过错。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日夜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就不能休息。他贪于权势到如此地步,咱们不能为他去找仙药。”于是就逃跑了。始皇听说二人逃跑,十分恼怒地说:“我先前查收了天下所有不适用的书都把它们烧掉。征召了大批文章博学之士和有各种技艺的方术之士,想用他们振兴太平,这些方士想要炼造仙丹寻找奇药。今天听说韩众逃跑了不再还报,徐市等人花费的钱以数万计算,最终也没找到奇药,只是他们非法谋利互相告发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十分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来加重我的无德。这些在咸阳的人,我派人去查问过,有的人竟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于是派御吏去一一审查,这些人辗转告发,一个供出一个,始皇亲自把他们从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让天下的人知道,来惩戒以后的人。征发更多的流放人员去戍守边疆。始皇的大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诵读诗书,效法孔子,现在皇上一律用重法制裁他们,我担心天下将会不安定,希望皇上明察。”始皇听了很生气,就派扶苏到北方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元】陈草庵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任从他,待如何。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15.下列对于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元代,人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即使做官,也受到歧视与防范,因此这首元曲慨叹处世之艰难,在元代有其特定的现实意义。B.“着莫”的意思是沾惹、纠缠,具有明显的元人口语色彩。该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时人滑稽可笑又可悲可怜的处境。C.“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句法参差错落,兼以重言叠句,声情活泼,平添了俏皮可笑的色彩。D.这首元曲充满辛酸的幽默。现实惨淡至极,诗人虽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却无奈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是这首诗歌的主基调。16.这首元曲,语多自嘲自解,但在自嘲自解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矛盾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案】15.D16.①自嘲中蕴含着愤懑,纵然事事服输,处处装傻,“是非犹自来着莫”,自嘲之中蕴含着不平之气。②表面洒脱实则无奈,“任从他,待如何”,一个“任”字,既写出了表面态度上的洒脱,又包含了内心的无可奈何。③自解中有深深的悲哀,连“天公”尚有过,阴晴都是错,更何况是人呢?诗人借天公自解实则悲叹处世之艰难。【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曲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D.“诗人虽才高八斗,兼有凌云之志,却无奈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错。不能体现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诗人写出的是当时汉人难以立身处世的尴尬处境和无奈命运。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伏低伏弱,装呆装落,是非犹自来着莫”意思是说哪怕我伏低做小,哪怕我装痴卖傻,我不想沾惹是非,麻烦却自来缠扰,自嘲中蕴含着愤懑不平。“任从他,待如何”意思是说既然如此,让它去吧,任从摆布,看能把我怎么了!表面洒脱豁达,内里充满了消极无奈之情。“天公尚有妨农过,蚕怕雨寒苗怕火。阴,也是错;晴,也是错”大意是说你不见老天爷尚且顾此失彼,“妨害农事”的罪名左右难逃:下雨吧,阴阴冷冷,坏了蚕桑;放晴吧,日头高照,干了禾苗。阴也犯了过,晴也不讨巧,真不知如何才好!自解中有深深的悲哀,造化尚且弄人,人力更是难为,诗人借天公自解实则悲叹处世之艰难,壮志之难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好学之人不仅要降低对饮食、居处的要求,还应当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以两个问句的形式领起下文对游子和思妇的相关描写,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这部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概括,他认为《离骚》兼有《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三、语言文字应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时有个说法,已经在七国传开: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张仪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一直渴望得到赏识;而秦惠王同样也想干出一番事业。他们二人①,张仪顺势做上了客卿,主持外交。几年来,他一直紧紧盯着楚国。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洞若观火,屈原出使齐国,引起他的高度警觉。他动开脑筋了。在他看来,军事上一时的得失是小事儿,外交才是事关长远的大事儿。现在,齐楚联手击败秦军,他却大摇大摆到了郢都。楚怀王以礼相待,亲自接见他,要在秦国的“外交部长”面前摆摆谱。他一向怵秦王,怕秦军,终于打了一次胜仗,不摆谱说得过去吗?泱泱楚国,怎能怕你又小又穷又偏僻的秦国呢?楚怀王的傲慢劲儿,真是②。张仪恭维他,他更高兴了,唤来跳舞的美女、唱歌的巫师助酒兴。酒过三巡,张仪才打着酒嗝提醒他,齐国的军事援助是有限的,打一仗可以,但要帮楚国收复失地,那不太可能。楚怀王正有这个心病,不觉停下酒杯。齐楚两国虽是合纵,但也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对于结盟,两国其实也是③。怀王坐立不安了,张仪才说,这一次到楚国,是带来了秦惠王的一番美意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全部归还楚国,条件是楚与齐断绝邦交。商於之地,相传那是楚文化的“摇篮”之一,是楚国人的精神高地。怀王一听,兴奋得从座位上蹦起来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19.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微雪清寒的夜晚,有客踏雪来访,生火煮茶,纵然相对无言,舍外雪压寒枝,数点梅花映窗,也是一种静坐喝茶的情趣。B.近年来,电视剧行业整体减量提质,现实题材作品比重持续攀升,本次“飞天奖”提名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占到所有提名作品的半数以上。C.平凡是人生的常态,但只要有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哪怕是“刮腻子”这样的小事,照样能干出精彩,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D.年轻人之所以会想象一个象征着低房价、低压力的“桃花源”,是因为他们在激烈竞争之中,需要有地方给自己的心灵歇一口气。【答案】18.①一拍即合\志同道合②溢于言表③各怀鬼胎\貌合神离19.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张仪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一直渴望得到赏识;而秦惠王同样也想干出一番事业”可知二人想法一致有合作的可能性,填成语“一拍即合\志同道合”,“一拍即合”,意思是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志同道合”,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第二空,根据“摆谱”可知,“楚怀王的傲慢劲儿”不用说也能让人感受到,填“溢于言表”,指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第三空,根据前文“楚怀王正有这个心病,不觉停下酒杯。齐楚两国虽是合纵,但也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可知楚国和秦国有各自的想法,填“各怀鬼胎\貌合神离”,“各怀鬼胎”,意思是各自藏着不可告人的心事。“貌合神离”,也说貌合心离。表面上关系不错,实际上是两条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波浪线的“摇篮”中引号作用是比喻修辞,也就是特殊含义。A.引用。B.特定称谓。C.强调。D.特殊含义。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取暖需求日渐旺盛,挖掘细分市场成为取暖家电行业的发展新方向。暖手宝、暖脚桶、暖脖宝……从过冬神器的类型中能发现,当下的新型取暖家电照顾到了身体不同部位,让人们全身上下都能暖起来。①,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比如,一种新型便携暖手宝融合了充电宝的功能,既能暖手又能充电。由此可见,生产上的“变”可以实现卖点上的“新”,②,方能打开市场新空间、掌握竞争主动权。取暖家电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带来了舒适;但倘若使用不当,③。一方面,取暖家电一般功率较大,使用中要格外注意用电安全,防止漏电、起火。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体局部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物体,容易在不知不觉间烫伤深层皮肤,有害健康。此外,市场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而且企业违法成本也要提高。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市场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而且要提高企业违法成本。B.市场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而且企业违法成本也要提高。C.市场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而且要提高企业违法成本。D.市场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产品生产者、销售者诚信追溯机制,企业违法成本而且也要提高。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A21.①有些过冬神器还有取暖之外的功能②家电企业唯有锐意创新③也很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成分残缺。“诚信追溯”后面加“制度”或“机制”,排除C;二语序不当。“而且企业违法成本也要提高”改为“而且要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排除B;D.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主语应放在关联词后。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意思是过冬神器除了取暖之外的功能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充电宝”等,故可填写“有些过冬神器还有取暖之外的功能”。第二空:语境意思是商家要善于发现商机,并善于创新产品,才能开拓新的市场,故可填写“家电企业唯有锐意创新”。第三空:语境意思是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隐患和风险,依据后文的“漏电、起火”和“烫伤深层皮肤,有害健康”,故可填写“也很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四、经典阅读(5分)2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题目。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姐姐就请,让我去写回帖。”(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三回》)(1)选文中自称“槛外之人”的是______,宝玉之所以要回帖,是因为他生日收到了此人的拜帖。(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岫烟口中这位人物的形象特点。【答案】(1)妙玉(2)①清高孤傲:妙玉认为“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凸显出她性格中清高孤傲的一面(学生如从“槛外之人”去分析亦可)。
②想超脱世俗又未能脱俗(云空未必空):自称“畸人”“槛外之人”体现了妙玉自认为超脱世俗的一面,但是她又在宝玉生日时给宝玉写拜贴,足见其难以做到真正的超脱世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整体把握的能力依据“宝玉之所以要回帖,是因为他生日收到了此人的拜帖”可知此情节来自小说第六十三回。贾宝玉在怡红院吃醉了酒,倒头睡到天亮。醒来后,忽然一眼发现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路遇岫烟点拨后得知贺信自出妙玉,故“槛外之人”指妙玉。(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以及小说中的情节“妙玉要拿杯子给黛、钗二人喝茶之际,下人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因嫌姥姥用过的杯子脏,特命那道婆不要收那成窑的茶杯,搁在外头就行”,将妙玉的清高孤傲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以及小说内容“宝玉生日,妙玉派了老妈妈送来一张粉笺子”可知,妙玉自称“畸人”“槛外之人”体现了妙玉自认为超脱世俗的一面,但是她又在宝玉生日时给宝玉写拜贴,足见其难以做到真正的超脱世俗。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变现”,本义为把非现金形式的资产换成现金。而在当下,变现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有人经过长期学习和探索后将知识、才艺变现,还有人能轻松将颜值、恶搞甚至爱国情怀以流量的形式变现……但知识、才艺等存在着不能即时变现、甚至有时无法变现的尴尬,特别是某些人无底线变现成功,使得有些青年学生对于该推崇怎样的“变现”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求学求知产生了动摇。读了以上材料,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对“变现”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简言之,东方逻辑研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成长,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③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如:宗(论题):此山有火。因(原因):以有烟故。喻(例证):如灶——并非如湖。合(应用):此山亦如是。结(结论):故此山有火。④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原因在于,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知道烟与火的联系。“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东方逻辑学既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⑤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单从形式角度分析,“白马非马”显然是诡辩,但是,若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则可以自圆其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是“不等于”的意思。中国思想家所考量的难点在于,“公孙龙了解的是一般的马,而他的论辩对手想到的白马,是一种特殊的马”,“属”“不等于”“种”,这是辩者建立“白马非马”论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双重角度看,白马“不等于”马,因此,“白马非马”。(节选自任晓明《东方逻辑的特质》)材料二:①西方逻辑在其发展中特别注意引进人工符号语言,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可以说,西方逻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②西方逻辑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特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在于西方崇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古希腊,人们把求知当作人类的一种本性,人们追求知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纯粹是“为知识而知识”。这种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注重向周围的客观事物作究根究底地探索,把哲学与科学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并为之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这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自然、人事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某一问题,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论证。③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强调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人们在知识问题上敢于拒绝一切个人的和历史的权威,勇于拓荒觅径,追求创新。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在古希腊,人们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基于此,人们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当作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一种知识必须具有结构上的完备性,推导程序的严格性和规范性,以及表达上的准确性。这种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强调分析,追求精确性与确定性,致力于从某个初始的命题出发,按照一定的形成规则而推导出确定的结论。④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节选自赵发海《西方逻辑发展的特点及其文化探因》)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是东方逻辑的起源,东方逻辑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B.东方逻辑强调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因而要求隐晦的推理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C.西方逻辑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它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D.古希腊人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它能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原则,这体现了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这一重要特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东方逻辑学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但对于实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的推理不会进行全然否定。B.《墨经·小取》中的侔式推理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所以《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不言自明。C.“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如果脱离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这一范畴,就不能自圆其说,只能是诡辩。D.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为哲学与科学塑造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所体现的东方逻辑的特征的一项是()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B.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易传·文言》曰:“修辞立其诚。”D.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东西方逻辑的不同。【答案】1.B2.C3.D4.①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概括性提出东方逻辑的起源和特点。③其次,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中国逻辑注重论辩应用的特点。④进而,将东西方逻辑进行比较,指出中国逻辑重视经验。⑤最后,以“白马非马”的例子解释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5.①西方逻辑注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东方逻辑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②西方逻辑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上,东方逻辑则强调“穷理致知”,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在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③西方逻辑的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西方逻辑注重形式化),东方逻辑则讲究形式与实质的结合。④西方逻辑走向了形式化、公理化的发展道路,东方逻辑则未获得独立又系统的发展,无力走上该道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因果倒置。材料一第3小节,原文为“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颠倒文意,材料一第4小节,原文“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选项意思与此全然不符。B.强加因果,材料一第5小节,原文以《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的例子证明东方逻辑中也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但不能据此得出《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D.主客异位。原文见材料二第2小节,应该是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为哲学与科学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介绍了东方逻辑的三个特征,分别为应用性、经验性、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A.是名实之辩的具体应用。C.体现了形式和实质的统一,“修辞”为形式,“立诚”为实质。D.体现的是逻辑中的矛盾律。不符合材料一所体现的东方逻辑的特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由“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可知,首先概括性提出东方逻辑的起源和特点。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可知,其次,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中国逻辑注重论辩应用的特点。由“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可知,进而,将东西方逻辑进行比较,指出中国逻辑重视经验。由“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因此,'白马非马’”可知,最后,以“白马非马”的例子解释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可知,西方逻辑注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东方逻辑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由“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可知,西方逻辑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上,东方逻辑则强调“穷理致知”,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在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由“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可知,西方逻辑的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西方逻辑注重形式化),东方逻辑则讲究形式与实质的结合。由“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可知,西方逻辑走向了形式化、公理化的发展道路,东方逻辑则未获得独立又系统的发展,无力走上该道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奶奶走到父亲面前。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鬼子没来?”奶奶问。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父亲说:“擀拤饼。”“没听到打呀!”奶奶说。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父亲跑了。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父亲早就跑回桥头。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汽车。”我父亲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没有人理他。“鬼子的汽车!”我父亲跳起来,怔怔地望着那些像流星一样射过来的汽车。汽车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焦黄的尾巴,车头上劈劈叭叭地晃动着白炽的光芒。“汽车来啦!”父亲的话像一把刀,仿佛把所有的人斩了似的,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余司令高兴地吼一声:“小舅子们,到底来了,弟兄们,准备好,我说开火就开火。”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几十个队员,都哈着腰,提着武器,趴到河堤墁坡上。已经听到了汽车嗡嗡的吼叫声。父亲伏在余司令身边,擎着沉重的勃郎宁手枪,手腕灼热酸麻,手掌汗水粘湿,手虎口那儿有一块肉突然跳了一下,接着便突突地乱跳起来。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汽车飞快地驶近,增大,车头前那两只马蹄大的眼睛射出一道道白光。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临近石桥时,汽车慢慢减速,黄烟从车后漫过车头。父亲把头使劲缩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冰冷从脚底上升到腹部,在腹部集合成团,产生强大压力,父亲感到尿急,他用力扭动着臀部。余司令严厉地说:“兔崽子,别动!”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蜒的墨水河堤上。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奶奶欣慰地对王文义妻子说:“嫂子,总算挨到了。”奶奶出嫁之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的紫印。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还是我父亲最先发现我奶奶,我父亲靠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启示,在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逼近的汽车时,他往西一歪头,看到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父亲高叫一声:“娘——”父亲的叫声,像下达了一道命令,从日本人的汽车上,射出了一阵密集的子弹。枪声沉闷,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那些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散在绿草茵茵的草坡上。王文义妻子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娘——”我父亲撕肝裂胆地高叫一声,身体弹到堤上。他在弹上堤的同时,就扔掉了手枪,手枪落在了一棵叶子折断的金色苦菜花上。父亲张着两只手,像飞腾的小鸟,向奶奶扑去。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奶奶平卧堤上,脸贴着堤边的野草。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父亲扳着奶奶的肩头,把奶奶翻过来。奶奶脸上没有受伤,面容整肃,头发纹丝不乱,五绺刘海下,两条眉梢儿下垂,奶奶半睁着眼,苍翠的脸上双唇鲜红。奶奶睁开眼,满脸绽开天真的笑容。鬼子汽车停在桥头,马达高一阵低一阵轰鸣着。一个高大的人影在河堤上一闪,父亲和奶奶被拉下河堤。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打断了,打碎了。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有删改)【注】①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及我国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形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出现“我奶奶”“我父亲”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下的称呼,“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B.奶奶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队伍送拤饼时“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充分表现了奶奶希望尽快支援前线的急迫心理。C.“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充满童趣的表达写出了父亲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独特感受。D.“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与前文“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形成呼应,为奶奶的牺牲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7.关于文中奶奶、王文义妻子牺牲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不是传统革命英雄在中枪后的振臂高呼、豪言壮语,而是借“欢快”一词,用喜来衬悲,加重了悲的表达效果。B.“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这句采用反复、比喻手法,肯定两位女子是牺牲的英雄。C.“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外在环境的“静”渲染了奶奶牺牲时凝重悲怆的氛围。D.奶奶牺牲在漫天的高粱雨中,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在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坦然。8.莫言的老师徐怀中先生在《莫言论·序言》中提到,“《红高粱家族》换了观察战争的角度,改变了以往写抗日战争的陈旧套路”,请就这一看法,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9.文中多次写到“红高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将具有本土农民生活特色的场景融入战争叙事中,如“多卷鸡蛋大葱”“对着太阳晒鼻孔”,增强了战争叙事的真实性和生活化;②将牺牲者设置成两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普通百姓的质朴善良反衬侵略者的凶残丑恶;③采用儿童视角,用儿童天真甚至富有童趣的眼光来展现战争,凸显战争的残酷;④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如画的家乡风景,富有浪漫气息的死亡,表现出了当地百姓对这片土地的热爱。9.①呼应标题,作为文章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紧凑。②渲染氛围。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渲染了热烈浓郁的氛围。③推动情节发展。奶奶和王文义妻子原本准备从高粱地穿过,但后来嫌太慢改道墨水河堤,这为后文两人的行踪被日本鬼子发现作铺垫。④塑造人物形象。高粱酒熏出奶奶水汪汪的眼睛,高粱酒的味道从奶奶背上被击中的地方流出,红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四川省公共营养师之三级营养师提升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
- 中国减肥连锁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自查报告
- 项目管理的铁三角与核心能力提升培训课件一
- 2025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示例
- 2025年有关陶瓷实习报告4
- 电锯锌钢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汽车专用挡泥板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广播影视新媒体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中国电动船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绿植租摆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童话知识竞赛课件
- 一氧化氮让你远离心脑血管病第(全书回顾综合版)
- GB/T 12574-2023喷气燃料总酸值测定法
- 2022年天津三源电力集团限公司社会招聘33人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2023-2024学年广东广州番禺区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抑郁病诊断证明书
- 对话大国工匠-致敬劳动模范期末考试答案
- 财务总监绩效考核表
- 压缩语段之语段要点概括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