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在这一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兴建了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A.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B.精耕细作农业特征已出现C.出现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D.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出现需要长时段建设施工的大型水利系统,说明当时组织能力强大,需要依靠较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落实,这体现出良渚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A项正确;良渚时期未出现精耕细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不能说明当时出现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材料中无法看出生态环境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2.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经学逐渐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经学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这表明该时期的儒学()A.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B.成为国家制度性规范C.背离了早期的儒家思想 D.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经学不仅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而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为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相关观点对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国家制度性规范,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并不能保障西汉政权的稳固,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汉代儒学并未背离早期儒学,排除C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这只是儒学的地位表述,并不能说明儒学会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3.魏晋选官制度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这一制度的设计()A.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选官制度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D项正确;这一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科举制保证了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故选D项。4.756年,唐玄宗发布筹划平叛全局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A.加速了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B.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唐朝政府划分各路势力,给予各路节度使增强势力的特权,一方面有利于平定叛乱,但是也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加速了中央政府权威式微,A项正确;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平定叛乱,而非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说法绝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元朝鉴于宋、金钱币短缺的不足,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各人皆乐用此币”。由此可见,元朝纸币的发行()A.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 B.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C.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 D.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发行纸币后,人们接受纸币,用于交换和缴纳赋税,纸币促进了各地经贸往来,C项正确;元朝纸币的发行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差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元朝纸币的发行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未体现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元朝纸币的发行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未体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6.《明史•刘一燝传》记载“(宦官刘朝、田诏等盗内府秘藏被抓)诸奄乃厚贿忠贤为地,而上疏辨冤。帝果免朝、诏死,下其疏法司。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这表明()A.宦官专权名存实亡B.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C.朝廷政治风气败坏D.内阁成为中枢决策机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明代奏疏进呈程序:外官由通政司收,京官由会极门收,所以宦官刘朝、田诏等人通过大太监魏忠贤私人上疏的行为,不符合程序,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运行机制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魏忠贤,这说明当时是明代中后期,当时宦官专权严重,排除A项;刘一燝上书直谏,这种行为说明当时的正值风气并未达到败坏的程度,排除C项;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7.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重臣伊里布的家臣张喜临危受命参与了中英谈判,他在谈判中说到:“我朝以德服人,不在兵威……尔们外夷不知大体,船坚炮利是霸道,非王道也。”由此反映清政府()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利用传统思想抗争C.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鸦片战争时期。据题干可知,清政府表现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而缺乏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虽然材料可体现在谈判中张喜对英国战争行为进行批判和反对,但无法体现清政府此时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而传统思想无法体现,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且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在《资政新篇》开篇喧谕中,洪仁玕说:“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本军师恭膺圣命,总理朝纲,爰综致治大略,编成资政新篇一则,恭献圣鉴。”可见洪仁玕写作《资政新篇》的意图为()A.推动清廷政治改革 B.学习西方先进制度C.解决太平天国危机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5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本军师恭膺圣命,总理朝纲,爰综致治大略,编成资政新篇一则,恭献圣鉴”及所学可知,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变革,意在振兴太平天国,解决天国面临的危机,C项正确;《资政新篇》与推动清廷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属于《资政新篇》在政治方面的主张,并不是目的,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属于《资政新篇》在经济方面的主张,并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9.1906年,考察美国的两位清朝官员户部侍郎戴鸿慈和湖南巡抚满族贵族端方在发给中央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抵美以工商立国,纯任民权,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强同,••••••盖美为新造之国,魄力正雄,故其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这反映出清朝官员()A.虚骄自大反对改革 B.持仰慕美国宪政的态度C.赞成美国的联邦制 D.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和美国)。根据材料可知,考察美国的两位清朝官员认为美国“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强同”“故其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反映出清朝官员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朝官员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未体现他们虚骄自大反对改革,排除A项;清朝官员认为美国“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强同”,并不是持仰慕美国宪政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清朝官员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未体现他们赞成美国的联邦制,排除C项。故选D项。10.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A.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 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借助《公羊传》的“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宣扬“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孙中山借助“先哲之遗业”,宣扬共和制度,两者都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A项正确;两人均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对儒家思想内涵的修正,排除B项;两人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传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A项。11.1921年1月,北京大学的先进学生组织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学校简章规定“以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的完全知识,养成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高尚人格为宗旨”“概不收学费”。这所学校的创办()A.表明救亡理念得到群众认可 B.体现出新文化运动的转型C.得益于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月(中国)。据材料“学校简章规定‘以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的完全知识,养成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高尚人格为宗旨’‘概不收学费’”可知,这体现了先进青年学生组织深入工人宣传教育,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京大学先进学生对工人的宣传教育,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体现“救亡理念”,排除A项;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已经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型,排除B项;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12.中国近代某部法律文献规定:“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该文献颁行于()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可知,红军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即土地革命时期,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而非全面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13.聂荣臻曾指出:“我们是要吃牛肉还是要喝牛奶的问题。吃牛肉痛快?但是这样做,只能是帮敌人的忙。我们认真搞减租减息政策,这是挤“牛奶”的办法,慢慢挤,细水长流。”聂荣臻提到的这一政策()A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C.维护了广大农民经济利益 D.揭示了土地革命实质【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我们认真搞减租减息政策”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时期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最大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战争,因此材料所述聂荣臻政策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A项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项;聂荣臻提到的这一政策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C项不是这一政策的主旨,排除C项;聂荣臻提到的这一政策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未体现土地改革的实质,排除D项。故选A项。14.1947年10月,毛泽东致电华野陈毅、粟裕:“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纵应划定地境,每纵几个县••••••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这说明我党()A.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准备 B.力图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C.动员群众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 D.积极推进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10月(中国)。依据材料“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可知,解放军调整战略,进行土地改革,更关注动员群众,建立政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就已经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国民革命处于1924-1927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并未开始向城市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为1956-1958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年度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元/(千瓦·时)]非工业动力用电[元/(千瓦·时)表灯(1千伏以下)[元(千瓦·时)]电度电价(1~10千伏)[元/(千瓦·时)]基本电费按用电设备计算·月1按受电计算[元/(千伏·安·月)]按用电负荷计算[元/千瓦·月)]19560.0755.56.57.80.130.130.2519570.07556.57.80.120.120.2219580.0755.56.57.80.130.130.25A.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C.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大宗工业等行业电价低廉,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电价相对较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不能反映西安地区电力的“基本普及”,且“基本普及”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B项;通过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不能得知陕西发电量的情况是否增长,排除C项;通过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没办法体现重工业的耗电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6.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向他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这表明我国()A.与美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B.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升了话语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7月(中国)。根据材料“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可知,双重代表权是由美国抛出的,妄图把中国分裂为"两个中国"(即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一个中华民国),但我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B项正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表明两国关系开始缓和,排除A项;材料表明我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1971年10月25日,中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恢复,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1)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迁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海上丝路变迁的认识。【答案】(1)表现:泉州成为重要港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贸易规模大、种类多;外商云集。原因:政府支持: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2)变迁:主导国家,由中国变为葡、西等西方殖民国家;贸易航线,从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3)认识: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外贸易:应积极推动构建海洋贸易新秩序。【解析】【小问1】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可知,泉州成为重要港口;根据材料“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可知,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可知,贸易规模大、种类多;根据材料“涨海声中万国商”可知,外商云集。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可知,政府支持;根据材料“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小问2】变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可知,主导国家,由中国变为葡、西等西方殖民国家;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可知,贸易航线,从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小问3】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可从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外贸易;应积极推动构建海洋贸易新秩序等方面谈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7月3日,光绪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同时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煎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至此,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在二者“会通”、缺一不可的情况下,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马勇《京师大学堂是如何创建的--现代中国的起点》(1)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及意义。【答案】(1)特点:得到各地支持;全国教育最高行政机关;以“中体西用”为办学方针;课程设置多样化;注重培养实用人才。(2)背景:(政治)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变法推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西方文明的传入。意义: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风气的革新;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进步。【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可知,京师大学堂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由材料“光绪批准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可知,中央政府通过诏书或章程的方式确立并直接创办;由材料“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可知,课程设置多样化;由材料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可知,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方针;由材料“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可知,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和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材料中西学课程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传入。第二小问意义:京师大学堂一直被保留,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京师大学堂讲授西学,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风气的革新;作为近代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创办,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进步。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学界关于一战的著述繁多,但中国的地位和角色总是被忽略。本书根据翔实可靠的史料,披露了一段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劳工参与一战的历史。一战期间,14万华工因缘际会地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们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平民参与的代表,为中国参战和加入巴黎和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华工们参与一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惊天之举,也是世界现代史上的动地之事。——徐国琦著,潘星译《一战中的华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答案】示例

论题:华工参加一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论述: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十几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战场。在欧洲战场,中国华工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吃苦耐劳、高效勇敢,不少华工献出了生命。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随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总之,一战中华工的付出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国际化进程。【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中国)。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首先,确定论题,根据材料“一战期间,14万华工因缘际会地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们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平民参与的代表,为中国参战和加入巴黎和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提炼论题为:华工参加一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华工参加一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华工在一战期间的贡献角度进行详细论述,如: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十几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战场。在欧洲战场,中国华工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吃苦耐劳、高效勇敢,不少华工献出了生命。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随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一战中华工的付出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国际化进程。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64年到1980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方向研究成果1三线建设决策形成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提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是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主要原因。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分析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和不合理的国防建设布局对三线建设决策的影响。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有关。2三线建设的影响与历史评价部分从工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认为三线建设在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中,因仓促搬迁、建厂等导致浪费严重。3三线建设区域研究既有全国性研究也有分地区研究。全国性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简略,多为概括全国的三线建设成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分地区的研究逐渐盛行,学者回顾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三线建设历程。4(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决策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三线建设。(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成果要具体)。【答案】(1)背景: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借鉴他国的历史经验。评价: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高投入、浪费严重等问题。三线建设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但它的成就与积极影响是主要的。(2)“”的内容:(①、②任答一个即可)①三线建设的企业研究。以某个地区或某个工业部门为研究范围,对三线建设企业的选址、内部格局、分布规律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的研究。②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80年代,中国政府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学界从不同角度对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进行了探讨。【解析】【小问1】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4年到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分析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和不合理的国防建设布局对三线建设决策的影响”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根据材料“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提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是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主要原因”可知,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根据材料“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有关”可知,借鉴他国的历史经验。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4年到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部分从工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可知,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认为三线建设在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中,因仓促搬迁、建厂等导致浪费严重”可知,也存在高投入、浪费严重等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但它的成就与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小问2】“”的内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4年到1980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三线建设的企业研究或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为研究方向。如以三线建设的企业研究为研究方向,可以某个地区或某个工业部门为研究范围,对三线建设企业的选址、内部格局、分布规律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的研究。如以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为研究方向,可以80年代,中国政府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为研究内容,学界从不同角度对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进行了探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良渚先民在古城建设之初,在这一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兴建了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水利体系,具有防洪、农田灌溉和运输等综合功能。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A.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B.精耕细作农业特征已出现C.出现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D.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出现需要长时段建设施工的大型水利系统,说明当时组织能力强大,需要依靠较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落实,这体现出良渚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A项正确;良渚时期未出现精耕细作技术,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不能说明当时出现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材料中无法看出生态环境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2.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经学逐渐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经学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这表明该时期的儒学()A.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B.成为国家制度性规范C.背离了早期的儒家思想 D.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经学不仅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而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为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相关观点对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国家制度性规范,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并不能保障西汉政权的稳固,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汉代儒学并未背离早期儒学,排除C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这只是儒学的地位表述,并不能说明儒学会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3.魏晋选官制度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这一制度的设计()A.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选官制度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也就是把地方大姓控制的乡论转由朝廷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D项正确;这一制度的设计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科举制保证了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排除C项。故选D项。4.756年,唐玄宗发布筹划平叛全局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A.加速了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B.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唐朝政府划分各路势力,给予各路节度使增强势力的特权,一方面有利于平定叛乱,但是也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加速了中央政府权威式微,A项正确;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平定叛乱,而非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说法绝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元朝鉴于宋、金钱币短缺的不足,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各人皆乐用此币”。由此可见,元朝纸币的发行()A.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 B.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C.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 D.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发行纸币后,人们接受纸币,用于交换和缴纳赋税,纸币促进了各地经贸往来,C项正确;元朝纸币的发行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差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元朝纸币的发行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未体现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元朝纸币的发行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未体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6.《明史•刘一燝传》记载“(宦官刘朝、田诏等盗内府秘藏被抓)诸奄乃厚贿忠贤为地,而上疏辨冤。帝果免朝、诏死,下其疏法司。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这表明()A.宦官专权名存实亡B.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C.朝廷政治风气败坏D.内阁成为中枢决策机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明代奏疏进呈程序:外官由通政司收,京官由会极门收,所以宦官刘朝、田诏等人通过大太监魏忠贤私人上疏的行为,不符合程序,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运行机制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魏忠贤,这说明当时是明代中后期,当时宦官专权严重,排除A项;刘一燝上书直谏,这种行为说明当时的正值风气并未达到败坏的程度,排除C项;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7.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重臣伊里布的家臣张喜临危受命参与了中英谈判,他在谈判中说到:“我朝以德服人,不在兵威……尔们外夷不知大体,船坚炮利是霸道,非王道也。”由此反映清政府()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利用传统思想抗争C.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鸦片战争时期。据题干可知,清政府表现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而缺乏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虽然材料可体现在谈判中张喜对英国战争行为进行批判和反对,但无法体现清政府此时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而传统思想无法体现,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且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在《资政新篇》开篇喧谕中,洪仁玕说:“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本军师恭膺圣命,总理朝纲,爰综致治大略,编成资政新篇一则,恭献圣鉴。”可见洪仁玕写作《资政新篇》的意图为()A.推动清廷政治改革 B.学习西方先进制度C.解决太平天国危机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5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照得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本军师恭膺圣命,总理朝纲,爰综致治大略,编成资政新篇一则,恭献圣鉴”及所学可知,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变革,意在振兴太平天国,解决天国面临的危机,C项正确;《资政新篇》与推动清廷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属于《资政新篇》在政治方面的主张,并不是目的,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属于《资政新篇》在经济方面的主张,并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9.1906年,考察美国的两位清朝官员户部侍郎戴鸿慈和湖南巡抚满族贵族端方在发给中央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抵美以工商立国,纯任民权,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强同,••••••盖美为新造之国,魄力正雄,故其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这反映出清朝官员()A.虚骄自大反对改革 B.持仰慕美国宪政的态度C.赞成美国的联邦制 D.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和美国)。根据材料可知,考察美国的两位清朝官员认为美国“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强同”“故其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反映出清朝官员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朝官员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未体现他们虚骄自大反对改革,排除A项;清朝官员认为美国“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强同”,并不是持仰慕美国宪政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清朝官员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未体现他们赞成美国的联邦制,排除C项。故选D项。10.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A.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 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借助《公羊传》的“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宣扬“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孙中山借助“先哲之遗业”,宣扬共和制度,两者都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A项正确;两人均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对儒家思想内涵的修正,排除B项;两人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传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A项。11.1921年1月,北京大学的先进学生组织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学校简章规定“以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的完全知识,养成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高尚人格为宗旨”“概不收学费”。这所学校的创办()A.表明救亡理念得到群众认可 B.体现出新文化运动的转型C.得益于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1月(中国)。据材料“学校简章规定‘以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的完全知识,养成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高尚人格为宗旨’‘概不收学费’”可知,这体现了先进青年学生组织深入工人宣传教育,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京大学先进学生对工人的宣传教育,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体现“救亡理念”,排除A项;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已经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型,排除B项;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12.中国近代某部法律文献规定:“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该文献颁行于()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可知,红军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即土地革命时期,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而非全面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13.聂荣臻曾指出:“我们是要吃牛肉还是要喝牛奶的问题。吃牛肉痛快?但是这样做,只能是帮敌人的忙。我们认真搞减租减息政策,这是挤“牛奶”的办法,慢慢挤,细水长流。”聂荣臻提到的这一政策()A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C.维护了广大农民经济利益 D.揭示了土地革命实质【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我们认真搞减租减息政策”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时期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最大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战争,因此材料所述聂荣臻政策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A项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项;聂荣臻提到的这一政策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C项不是这一政策的主旨,排除C项;聂荣臻提到的这一政策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未体现土地改革的实质,排除D项。故选A项。14.1947年10月,毛泽东致电华野陈毅、粟裕:“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纵应划定地境,每纵几个县••••••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这说明我党()A.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准备 B.力图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C.动员群众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 D.积极推进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10月(中国)。依据材料“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可知,解放军调整战略,进行土地改革,更关注动员群众,建立政权。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就已经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国民革命处于1924-1927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并未开始向城市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为1956-1958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年度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元/(千瓦·时)]非工业动力用电[元/(千瓦·时)表灯(1千伏以下)[元(千瓦·时)]电度电价(1~10千伏)[元/(千瓦·时)]基本电费按用电设备计算·月1按受电计算[元/(千伏·安·月)]按用电负荷计算[元/千瓦·月)]19560.0755.56.57.80.130.130.2519570.07556.57.80.120.120.2219580.0755.56.57.80.130.130.25A.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C.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大宗工业等行业电价低廉,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电价相对较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不能反映西安地区电力的“基本普及”,且“基本普及”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B项;通过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不能得知陕西发电量的情况是否增长,排除C项;通过大宗工业、普通工业和非工业动力用电的电价没办法体现重工业的耗电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6.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向他表明了中国的严正立场: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这表明我国()A.与美国的关系日趋紧张 B.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升了话语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7月(中国)。根据材料“第一、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第二、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断交;第三、不参加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可知,双重代表权是由美国抛出的,妄图把中国分裂为"两个中国"(即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一个中华民国),但我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反对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B项正确;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表明两国关系开始缓和,排除A项;材料表明我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1971年10月25日,中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恢复,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1)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迁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海上丝路变迁的认识。【答案】(1)表现:泉州成为重要港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贸易规模大、种类多;外商云集。原因:政府支持: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2)变迁:主导国家,由中国变为葡、西等西方殖民国家;贸易航线,从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3)认识: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外贸易:应积极推动构建海洋贸易新秩序。【解析】【小问1】表现: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泉州成为内连晋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可知,泉州成为重要港口;根据材料“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可知,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可知,贸易规模大、种类多;根据材料“涨海声中万国商”可知,外商云集。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可知,政府支持;根据材料“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小问2】变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可知,主导国家,由中国变为葡、西等西方殖民国家;根据材料“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可知,贸易航线,从区域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小问3】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可从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对外贸易;应积极推动构建海洋贸易新秩序等方面谈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7月3日,光绪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同时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煎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至此,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在二者“会通”、缺一不可的情况下,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马勇《京师大学堂是如何创建的--现代中国的起点》(1)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及意义。【答案】(1)特点:得到各地支持;全国教育最高行政机关;以“中体西用”为办学方针;课程设置多样化;注重培养实用人才。(2)背景:(政治)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变法推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西方文明的传入。意义: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风气的革新;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进步。【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可知,京师大学堂既是国家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统辖全国教育;由材料“光绪批准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可知,中央政府通过诏书或章程的方式确立并直接创办;由材料“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可知,课程设置多样化;由材料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可知,体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方针;由材料“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30岁以下者必修一门外语”可知,注重培养实用人才。【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和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材料中西学课程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传入。第二小问意义:京师大学堂一直被保留,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京师大学堂讲授西学,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风气的革新;作为近代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创办,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与政治的进步。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学界关于一战的著述繁多,但中国的地位和角色总是被忽略。本书根据翔实可靠的史料,披露了一段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劳工参与一战的历史。一战期间,14万华工因缘际会地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们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平民参与的代表,为中国参战和加入巴黎和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