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3 人口结构与人口迁徙(原卷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3 人口结构与人口迁徙(原卷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3 人口结构与人口迁徙(原卷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3 人口结构与人口迁徙(原卷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3 人口结构与人口迁徙(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话题03人口结构与人口迁徙【链接热点】2024年1月17日上午,国新办举行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其中提到2023年末全国人口总量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这是中国人口连续第二年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此中国政府已经逐步放开人口生育限制,增加鼓励生育的政策,以期能够缓解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维持中国社会经济稳定的最基本要素。高考近年来对人口增长、人口迁徙问题也多有关注,2024年相关主题问题仍然值得认真备考。【链接知识】一、古今中外的人口问题(一)古代人口问题1.基本政策方向:鼓励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数量成为考核官员的标准。2.影响因素:社会安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税收、福利)、宗教和文化观念、科技。3.特点:人口总量呈螺旋式上升;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人口密集区;南方人口发展迅速,并逐渐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4.典型问题(1)明清人口激增①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精耕细作,农业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高产物种的引入;粮食产量的提高;统治者的政策和制度调整。②消极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耕地、粮食的增长速度,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国穷民困,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2)古代人口统计①目的:加强人口控制;打击地方势力;保障赋役征发。②局限:统计技术落后和地方瞒报谎报严重导致统计数据与实际数据往往差异较大;(二)近代西方人口问题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口锐减的原因: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剥削;伴随欧洲人到来的疾病传播。2.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城市化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粮食产量增加;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3.工业革命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贫困人口增加,政府财政开支增大,城市病丛生(生态问题、犯罪问题)。(三)新中国时期的人口问题1.概况: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20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人口减少: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以后,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长迅速;改革开放以后,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加相对平缓;21世纪10年代以后,人口趋势由增长放缓到开始减少。2.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政府的鼓励支持、科技医疗状况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杂交水稻,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等等。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育观念变化;国家生育政策调整等。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居城市的影响: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也产生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急剧减少不利于农业发展,产生粮食安全问题。二、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一)古代中国人口的迁移1.类型及表现类型表现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这类移民在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是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引发的三次北方人民南迁高潮以行政手段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秦汉迁豪强到中央以加强集权,移人口到边疆促进边疆开放;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大规模移民到山东进行屯垦,以配合国家推行的“安养生息”政策;推动湖广填四川。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这类移民往往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徙至赣南、闽西、粤东等山区或其他边疆地区,被称为客家人,这对于开发我国的山区和边疆地区,及与当时的民族交融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较著名的还有“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现象少数民族内迁这类移民主要表现为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几十万人逐渐向内地迁徙并定居生活。东南沿海地区向海外的迁移唐朝就有下南洋向东南亚地区移民的现象,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出现下南洋高潮2.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经济谋生、战后逃生、政治需要)(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3.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二)近代中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原因影响农村-城市侵略、战乱、天灾、剥削等;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工业化、城市化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关系变迁(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华工出国侵略、战乱、天灾、剥削等;《北京条约》特权;西方在工业化大背景下需要超强度劳动力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西方社会的开发外国来华伴随着侵略,西方人(商人、军人、使臣、传教士等)纷纷来华,定居在通商口岸半殖民地化、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民主化等)(三)新中国时期的人口迁移1.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1977年-1984年,回升时期(2)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3)迁移原因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2.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1)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2)流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3)原因: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3.新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1)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政策的深刻影响。(2)政策引导性移民多于自发移民。(3)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因素影响超过政治。(四)世界古代史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五)世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区转移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变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在此期间,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贩卖黑奴。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2.英国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遭到屠杀,人口减少,白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9世纪初,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法令,迫使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形成苦力贸易。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六)世界现代史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1、概况来源及变化阶段劳动力来源流动目的地原因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西欧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20世纪70、80年代非洲、亚洲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西欧、北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西欧、北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2、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原因:①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②工业生产方式确立③交通、通讯发展④跨国公司推动⑤战后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2)特点:①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数量低。②人口迁移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③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下降。三、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一)社会救济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①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②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表现: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朝: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③宋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④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4.意义:保障民生;稳定经济;利于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凝聚5.特点:宗族和政府结合;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民间主导——政府主导;体系逐步完善(二)优抚政策(1)秦汉时期:皇帝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2)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3)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1.发展历程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④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⑤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影响弊端①积极影响: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②弊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二)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限时检测】(建议用时:45分钟)1.(2024·辽宁高三12月联考·2)秦国在商鞅变法时,颁布《傅律》,秦始皇继承了《傅律》中关于人口管理的制度。即百姓从出生后登于名籍,死后削籍;另有役册,称傅籍,均由乡官掌握,严惩诈伪者。这说明秦朝()A.国家权力开始延伸到了乡村 B.注重对基层社会的控制C.重视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感 D.地方实权握于豪强手中2.(2024·四川雅安“零诊”·3)“往者(西汉初),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即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豪强),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这反映了()A.盐铁私营政策及其危害 B.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C.郡国并行导致政权不稳 D.汉初地方人口大量流失3.(2024·云南大理一模·25)如表是两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南方人口增长情况。据此推知两汉时期南方地区()郡国元始二年永和五年增长率(%)户口户口户口丹阳郡10754140517113651863054526.955.6豫章郡674623519654064961668906502.6374.2桂阳郡28119156488135029501403380.2220.4武陵郡341771857584667225091336.635.1合计23729910993827247153051767205.4177.6A.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B.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分化C.北方人口大量迁入 D.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4.(2024·河北模拟·2)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况()A.缘于南方政治动荡不安 B.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C.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对峙局面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个政权中,魏国人口数量最多,蜀国人口数量最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人口多寡(含生产技术等附加值)。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后,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人户数量远超南方的吴、蜀两国。曹魏在266年被西晋取代,据此可知这为西晋最终灭吴、蜀,重新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当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三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加速”说法错误,排除C项;人口数量的多寡不会直接导致魏、蜀、吴三国对峙局面的形成,且三国鼎立对峙局面在229年已经正式形成,排除D项。5.(2024·重庆一模(康德卷)·3)研究表明,两汉时期人口总数大体在5000万上下波动,其峰值约为5600万;经三国到西晋统一时期人口总数约2000万;到隋朝初年人口增长到3500万左右。从魏晋到隋初三百余年间人口的回升,主要得益于()A.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B.南方地区的持续开发C.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D.均田制度的全面推行6.(2024·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4)表1开元至天宝时期(713—756年)户口数(部分)。州名户数增长率(%)口数增长率(%)密度(人/平方公里)常州102631384.5690673518.881.5苏州76421544.46326551061.445.8杭州86258182.2585963281.272.3台州838681174.04890151282.040.2湖州73306418.6477698525.074.1据表1可推知,这一时期()A.户籍管理的水平显著提高 B.政局动荡带来人口南迁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赋税制度实现根本变革7.(2024·福建达标学校期中检测·6)南宋时,淮南路人口户数只及北宋神宗时的六分之一。《尊白堂集》记载:“所占虽多,力实不给,种之卤莽,收亦卤莽……大率淮田百亩所收不及江浙十亩。”这可佐证()A.经济重心南移受阻 B.战乱区耕作技术粗放C.政府执行重商政策 D.宋辽战争致人口减少8.(2024·广西北海一模·4)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宋太祖重申了唐朝考课令中对地方官员增损户口的考核标准,对“抚育有方,户口增益”的地方官,按户口增长比例给予不同的奖赏;对“抚育无方,户口减损者”,按减少比例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地方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B.人口数量决定经济发展C.官员政绩成为升迁依据 D.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发展9.(2024·河北张家口张垣联盟11月月考·1)下表为《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部分)材料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省份1393年1542年人口增减数增减比%北直隶192659545682592641644137.1山东52558767187202246232646.8福建39168692111027—1805779—46.1广东30079322052343—995589—31.8A.经济重心的南移遭遇到阻碍 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C.南北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废弛10.(2024·河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5)下表是中国古代较大区域人口比重的演变(以合计数为100)这说明()区域

时间2年140年742年1102年1491年1820年黄河下游69.757.943.225.725.723.9晋、陕10.74.715.913.414.08.0甘、宁2.40.91.93.41.83.2淮南5.47.413.915.823.622.7两广、江西1.34.64.910.110.613.4两湖、江西4.413.88.320.219.620.4四川6.110.79.811.54.78.4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跨区域贸易逐渐繁荣C.农耕文明向边疆延伸 D.国家版图的日益拓展11.(2024·湖南高三第一轮复习诊断·9)下表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据此可以推断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403年1600年1741年1762年1790年人口0.66亿1.0亿以上1.4亿2.0亿以上3亿A.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 B.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提高C.明清赋税制度变革促进增长 D.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传入12.(2024·河北张家口高三上期末·6)中国近代最早离乡入城的人员,在经济地位上说是较富的,在教育程度上说是较优秀的。“财富和人才离了乡,再加上都市工业势力的压迫,农村开始穷困,小康之家降而为穷户,穷户就站不住脚,开始离乡。”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城乡人口自然结构发生变化 B.城市化加速农村人口的流失C.耕读传家的观念被人们抛弃 D.城镇化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13.(2024·江苏泰、连、宝高三联考二·11)1956年到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共增加3888万人,其中自然增长1034万,其他原因增长2854万;1957年全国只有176个市,1960年达到199个市。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发展战略性调整的影响 B.经济困难迫使农民进城谋生C.人民公社化推进城市化进程 D.鼓励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增长14.(2024·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五)·12)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此举()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5.(2024·河北邢台高三上期中联考·10)1961—1963年,原先从农村招收的2500万职工被精简下放到农村,由此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人口逆向流动。同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减少4.8万家,相当于1960年全部企业数的44.8%。这表明党和政府()A.意在结束人民公社化运动 B.开始冲破苏联模式束缚C.试图纠正“左”倾错误 D.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16.(2024·重庆11月调研·15)下图示意1978—2019年我国乡村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变化趋势,这反映出我国()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A.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B.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C.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D.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均衡17.(2024·河北张家口高三12月测试·3)建国以来我国户籍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58年以前的自由迁徙阶段;1958年—1978年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人口流动逐步松动阶段。这些变化反映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 B.社会管理与发展战略相适应C.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了调整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18.(2024·湖南株洲一模·15)据统计,16—19世纪约有1200万非洲人被贩卖,占当时非洲总人口的10%—15%。在奴隶贸易高峰时期的1701—1810年,殖民者从非洲贩出600多万黑奴,这些黑奴大部分被卖到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这一时期的奴隶贸易()A.加速欧洲资本积累进程B.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体现C.使拉美地区的人口锐减D.是非洲陷入长期贫困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19.(2024·河南开封一模·14)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达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总人数的34.3%。由此可知当时英国()A.女工在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B.保障了女工的政治地位C.工业革命实现了男女平等 D.开创机械化生产的先河20.(2024·四川广安等九市一模·33)1522年,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是一个土著印第安人国度,之后其人口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如表1所示。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表1年份总人数土著人口非土著人口人数占比人数占比1611年155381490895.9%6304.1%1700年192931548980.3%380419.7%1751年240221010942.1%1391357.9%1801年52591828115.8%4431084.2%A.工业革命加速了人口迁移 B.拉丁美洲社会转型出现逆转C.殖民者在拉美的残暴统治 D.列强加紧对拉美的资本输出21.(2024·广东佛山一模·16)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表2)。该数据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表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年12.2%23.2%50.7%19902.8%5.1%7.2%工业1950年34.7%42.2%22.2%1990年25.8%40.5%33.6%服务业1950年48.9%32.4%26.6%1990年71.4%54.4%59.2%A.产业结构的失衡 B.福利国家的建立C.工业农业的衰退 D.社会结构的变化22.(2024·河南华师联盟高三12月检测·18)赫鲁晓夫时期,由于垦荒人口剧增,必须加快住房和医疗、教育设施的建设。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口涌入哈萨克斯坦,一些牧民失去牧场,被迫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转为农耕或进入城市。另外,大量俄罗斯人前往哈萨克斯坦并在当地定居,改变了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结构。赫鲁晓夫的措施()A.突破了旧的经济发展模式 B.改善了苏联的社会面貌C.保证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D.强化了苏联社会凝聚力23.(2024·湘豫名校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二·2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例如:德国与东部邻国的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1700万人口大规模迁移;苏联与波兰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300万人口的迁移;1947年印巴分治,造成1400余万人口在印巴之间迁移。这些现象反映出()A.大国“冷战”使人口分布失去平衡 B.世界人口的迁移加速了全球化C.人口迁移主导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D.国际政治性人口迁移规模巨大24.(202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4)下图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人口分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D.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二、材料分析题25.(2024·山东菏泽高三上期中·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汉代的移民实边材料一西汉形势图材料二河西水源丰沛,河沟众多,草木茂盛,土地肥沃,雄关、险津环峙,是屏蔽关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势力强盛之时所锐意经营的西进道路上的重要中继站,是西汉都城长安的御守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摘编自刘玉球《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材料三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主屯田殖谷”。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28万多人。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据《汉书》《后汉书》整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地区的移民实边进行合理的历史阐释。(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6.(2023·湖南九校联盟联考·18)2032年左右,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将达到2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的原因,谈谈古代养老制度对今天养老制度建设的启示。(9分)27.(2023·湖北腾云联盟高三12月联考·19)【人口老龄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