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件_第1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件_第2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件_第3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件_第4页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商业银行的功能及地位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第四节商业银行制度第五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第六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一、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美国学者彼得·S·罗斯认为:商业银行是提供包括信贷、储蓄、支付服务在内的最广泛金融服务功能的金融机构。银行的这种全方位的服务和功能赋予了其本身“金融百货公司”的称号,是一个全能的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一)商业银行的经济性质: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首先具备一般的企业特征:如必须具备业务经营所需的自有资本,并达到管理部门所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必须照章纳税;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有明确的经营对象;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和发展动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货币资本。2、商业银行不是一般的企业:如资本构成资本比率、经营对象等。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资金,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不是生产流通领域,而是货币信用领域,商业银行不是直接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而是为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3、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是特殊的银行商业银行作为特殊银行,首先在经营性质和经营目标上,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讲求营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不受政府行政干预。其次商业银行与各类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广泛,功能齐全、综合性强,尤其是商业银行能够经营活期存款业务,它可以借助于支票及转账结算制度创造存款货币,使其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二)商业银行的法律性质1、商业银行的成立实行特许制商业银行由国家特许成立,如在我国发放银行经营许可证的部门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特许审批过程主要是:首先由申请人提出申请,然后由中国银监会予以审查。形式审查要弄清各种申请文件、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实质审查要弄清申请人是否符合各项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条件。审查通过后,由申请人将填写的正式申请表和法律要求的其他文件、资料,报中国银监会特许批准并颁发经营许可证。值得一提的是,特许批准的权力完全属于国家,符合成立商业银行的各项条件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取得经营许可证。2.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商业银行具有企业性质,拥有法人地位。企业是经济组织,以营利为目的。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的特殊性质商业银行的治理在符合一般性公司治理理论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显著不同于其他行业公司治理的特征。1、风险的审核与控制对于商业银行的治理意义重大。商业银行天然具有风险性。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而言,面临着种类繁多的各种风险,比如,利率风险、信贷风险、衍生风险,等等。2、商业银行具有更加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网对于一般公司而言,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关系主要表现在股东与高级代理人之间。而商业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方面要复杂得多,商业银行就是一个由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组成的网络。商业银行治理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监管者(鉴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各国政府都对银行监管给予了高度重视)、存款人和贷款人的存在而引致的。简单而言,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高级代理人之间、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导致商业银行的治理问题较一般性公司治理复杂得多。除需解决一般性问题外,商业银行的治理还须解决贷款人、存款人、监管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3、商业银行的治理缺少外部债权的专家式监督作为公司融资政策的选择,资本结构不仅会影响公司价值,而且其所包含的股权与债权融资的不同比例,也反映着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不同控制力和他们在公司治理中不同的角色与作用。但是,在这一方面,商业银行与其他行业的公司截然不同,商业银行的运作资金大部分来自储户的存款,它所拥有的资本金所占其资本总额的比重很低。即使是一个大的机构存款者,其存款的份额也只占银行存款总额的极小比例,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和对银行施加额外的控制,这使得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债权约束的作用甚微;也不存在一般公司治理的银行外部监督。众多的储户既缺乏相应的治理信息,也缺乏参与治理的动力,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缺少外部债权的专家式监督是商业银行治理特殊性的重要方面。4、对商业银行实施的一些外部治理可能导致巨大的治理成本(主要是社会震荡)

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股票市场的约束(针对上市银行而言)。(2)来自存款人的约束。(3)来自借款人的约束。(4)来自银行同业的竞争约束。(5)来自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的约束。(6)外部经理市场的约束。

5、存款保险制度的负激励为了避免存款人集体行动导致“挤兑”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在个别商业银行遭遇风险事故时能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利益,并尽量减小金融风险的波及范围和破坏力。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会产生以下两方面的负面效果: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6、制度性风险对于经济转轨期国家的商业银行的治理改革具有特殊意义

按照可控程度,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商业性金融风险和制度性金融风险。商业性风险是指在经济正常运行中形成的风险,它虽然具有不可预知性,但却具有可控性,即可以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或产品创新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或者适度地转移和分散。而制度性风险是指由于体制安排的不合理,经济参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自利行为等形成的风险,具有在既定体制下的可预知性和不可控制性,上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由于体制原因不能得到实现。

制度性风险对于经济转型国家来说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这是由于原有的规则已经废弃,但新规则尚未完全建立。就我国来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国有商业银行过多地承担了经济改革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第二财政的角色,“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现象严重。二、商业银行的产生1、银行的产生银行业的最初形成是在13到14世纪,最先出现在经济贸易比较发达的欧洲,与该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从历史沿革看,商业银行是沿着商品贸易货币保管业货币兑换业汇兑银行汇划银行商业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这一历史轨迹发展起来的。

从历史上看,银行产生于货币经营业(或铸币兑换业),而货币经营业产生于国际间的商品交换。银行起源于意大利,并于17世纪逐步传播到其他国家。2、商业银行的形成商业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产生:一是旧式高利贷银行转变而来;一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按资本主义原则,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始祖。3、商业银行的发展(1)商业银行概念的形成及内涵的不断丰富概念的形成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商业贷款理论、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表外管理。经营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包含的内涵不断丰富。(2)两种发展模式尽管各国商业银行产生的条件不同,称谓也不一样,但其发展基本上是循着两种传统:一是英国式融通短期资金传统;一是德国式综合银行传统。银行向公众提供的服务:历史上曾提供的服务:货币兑换、贴现商业票据和发放商业贷款、储蓄存款服务、贵重物品的保管、用信用支持政府活动、提供支票帐户(活期存款)、提供信托服务。新业务:发放消费者贷款、金融咨询、现金管理、提供设备租赁、发放风险资本贷款、出售保单、出售退休计划、提供证券经纪投资服务、提供共同基金和年金服务、提供投资银行服务。三、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1、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包括利率、外汇交易、存贷款和投资等各方面。2、商业银行日趋全能化。3、商业银行日趋集中。4、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5、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6、经营手段电子化、网络化。7、金融证券化。第二节商业银行的功能及其地位一、商业银行的功能1、充当信用中介2、充当支付中介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5、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者和作用对象(经济调节功能)美国学者D.B.格拉迪、A.H.斯宾赛尔、W.H.布隆逊在他们的著作《CommercialBankingandthe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中将商业银行的职能概括为:1、创造支付手段,有效地办理转帐结算;2、对小额储蓄户提供二级有价证券(这些证券应具有高度流动性,并且可以细分为适当的单位),以吸收他们的存款;3、发放贷款支持购买商品和支付服务费用;4、对个人和企业单位提供信托服务;5、对国际贸易融通资金;6、保管有价证券和其他贵重物品;7、对公司和个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服务。

我国将该书翻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美国学者彼得·S·罗斯认为商业银行的功能:现代商业银行信托功能信贷功能投资或计划功能支付功能现金管理功能储蓄功能保险功能经纪功能投资银行业务或承销功能并认为当今银行的这些功能可概括为:中介功能支付功能担保功能代理功能政策功能我国有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核心功能和附属功能两大类,其核心功能是风险管理功能,而附属功能则包括支付中介、货币创造功能、政策传导功能和代理服务功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银行将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负债的形式来实现的,它意味着既要重视经营风险,又要在权衡风险与回报的基础上,承担合理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地位1、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2、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3、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4、是国家实施宏观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5、是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第三节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一、商业银行的创立(一)商业银行创立的条件(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章的有关规定)1、经济条件组建一个新的商业银行,或者设立一个新的分支机构,或者决定某一分支机构是否应撤消或转移,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个新银行的成功,尽管取决于银行经营者的能力和水平,但银行所在地的经济资源同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般而言,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应该设立银行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当地的人口人口是决定建立一个银行机构所应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变动趋势,人口特征,受教育的程度等。(2)当地的工商业一个银行通常以工商业为其业务的重要部分。当地工商业的支持,对大多数新银行的设立是一项重要的条件。这一因素包括工商业目前的状况及动向,工商业的特征等。(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银行业务的需求、能够给银行提供的资金来源,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4)地理位置交通是否便利、信息来源。酒香不怕巷子深?济南建行:抢两头卡中间2、金融条件(1)当地已经开设的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当地银行的存款数额。当地银行的盈利情况。当地银行对该地区的融通能力。当地已有银行的政策措施。已有银行未办的服务。已有银行的股东及董事会状况。可供新银行利用的行址。(2)来自邻近地区的竞争。如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以从允许设立的城市向其周边地区延伸。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事件”、杭州庆丰印染事件等。(3)人们的信用意识(4)经济的货币化程度(5)金融市场的发育情况(6)管理当局的有关政策(三)创立商业银行的程序1、申请登记;2、招募股份;3、验资营业。二、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一)设计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应遵循的原则1、效能、效率、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效能是银行内部的各个机构所固有的效用和功能。效率是每一机构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进度。效益是指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能力和水平。银行内部机构的设置应该有利于这三者的统一。2、精干合理原则

这一原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银行配备的人员与应该承担的任务相适应,没有多余的人员;二是职能部门的划分粗细适当,各个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和足够的工作量;三是没有多余的管理层次和环节。3、统一指挥原则

这是银行内部分工协作、充分发挥银行职能作用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银行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逐级授权、分层负责。4、分工协调原则

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银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几个部门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5、权责对应原则

职权和职责是银行组织结构中的两个基本因素。权责必须对应。(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形式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高度部门化的。部门化的程度随着银行规模的不同而变动。银行组织结构的形式可划分为直线型、职能型、直线与职能结合型。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一般都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以三会制度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设计上要求公司“三会”的形式运作,俗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公司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重大的决策机构,监事会(美国等称审计监督)针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进行监督,以维护公司和股东的正当权益。

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就狭义而言,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9年推出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该原则包括五个部分:①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②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中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有机会得到赔偿;③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④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者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状况;⑤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保护小股东利益,保持市场信心,能够防范金融经济风险,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所必需的。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本国企业可以到国外去融资,但是一国能否吸引长期的、有耐心的国际投资者,该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让投资者可以信赖和接受,即使该国的公司并不主要依赖外国资本,坚守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也能够增强国内投资者对投资该公司的信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吸引更稳定的资金来源。

我国2013年7月起施行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第三条本指引所称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织架构、职责边界、履职要求等治理制衡机制,以及决策、执行、监督、激励约束等治理运行机制。第四条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遵循各治理主体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相互合作、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高效地决策、执行和监督。第五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应当由具备良好专业背景、业务技能、职业操守和从业经验的人员组成,并在以下方面得到充分体现:(一)确保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二)确保商业银行培育审慎的风险文化;(三)确保商业银行履行良好的社会责任;(四)确保商业银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商业银行制度一、建立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原则1、竞争原则基本要求是有利于合理竞争,防止银行垄断。2、安全原则基本要求是保障银行体系的安全,防止银行倒闭。3、规模原则基本要求是注意最合理的规模,降低管理费用。二、商业银行体系及其主要类型1、按资本所有权划分2、按业务覆盖地域划分3、按能否从事证券业务划分4、按组织形式划分三、国际商业银行体系的发展趋势银行业购并(第二章)混业经营混业经营金融混业经营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金融市场主体结构和金融资本结构的重新配置,是国际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突出表现是金融机构功能的重新组合。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十多年来在西方主要国家的一种逐步放松,甚至取消某种金融业务管制的过程和趋势。1929—1933年的大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当时金融监管的指导思想是:限制竞争,保障安全,维护存款人利益。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金融的迅速发展,这些过于严格的管制,受到了金融创新的冲击,阻碍了金融业的正常发展与竞争,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工业国相继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从而形成了一骨波及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这股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核心在于创造公平、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金融业的竞争和金融产品功能的重新组合。各国政府在这次金融自由化浪潮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金融自由化对银行业市场架构、银行机构功能、银行产品功能组合与衍生、银行产品定价体系和价格水平、银行竞争策略与方式,以及银行人才队伍结构和素质要求等提出了全方位的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新技术的运用,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接受不同限制的金融机构开发出大量功能类似的产品,但由于传统的分业限制,开发这些产品的金融机构在税收待遇和破产处理方法上大有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公平竞争,也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放宽限制,允许兼业经营成为各国金融业的潮流,并显示出强劲的活力。此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诞生,他们在理论中提出了混业经营、鼓励竞争的改革方案,对各国的金融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70年代后,欧洲、美洲等国家的金融业先后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保险、证券各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是关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层面上的问题。对其定义的理解,在不同层面上存在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这种定义的本身一般体现在各国金融、乃至经济立法之中,通过法的规定,实施本国金融产业政策与经营思路。一般而言,对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存在以下两个层面的理解。1、第一层面的理解,即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内部的理解。2、第二个层面的理解,即在整个金融业范围的理解。分业经营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都限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领域内经营,不得超越既定的业务范围。混业经营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结构都可以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目前大部分国家都转向了这一层面的混业经营。从20世纪末金融业发展的情况看,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向似乎得到普遍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金融监管当局迫于竞争的压力,默许和明确鼓励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有的国家甚至修订了原有的法律,如美国,有的国家成立了一体化的金融监管机构,如英国、日本、韩国等。这种混业经营的趋势虽然最突出的表现为银行资本向其他领域的渗透,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由于保险业非常发达,所以金融资本互相渗透的势头也十分强劲。一般认为导致混业经营的动因主要有:1、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分散风险的需要3、全球竞争的需要4、金融功能消费成本的最小化趋向5、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6、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衍生产品为风险控制提供了全新手段。7、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变化以及外部监控体系的改进8、金融人才的集聚和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美国的混业经营长期以来,美国银行不论以直接承保、通过中介,或以转投资方式兼营保险业务均受到一个的限制。但在90年代中期后,有一定的松动。到1996年,只有10个州不允许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12日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法案”,这是一部继著名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之后将对美国金融业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法案。该法案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并对已经颁布数十年的“银行控股公司法”进行了修改,其核心内容就是取消银行业与保险业、证券业之间的壁垒,允许组建“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控股公司内部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金融现代化法案”共分7章219条。各章分别是:1、促进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联合经营;2、功能性监管;3、保险;4、单一储贷协会控股公司;5、隐私;6、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现代化;7、其他条款。该法案的立法观念可以归纳为:1、美国任何一个地方,无论中心城市还是偏僻乡村,都需要金融服务;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内部竞争的加剧,有利于消费者以最合理的价格获得更广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3、将保护消费者隐私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主要的位置;4、在加强金融业竞争的同时,必须维护和加强原有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相互分离的美国模式,并堵塞原有的法律漏洞——工商业公司可以控制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储贷协会;5、为实现法律理性化,将现有法律制度之间不衔接的空缺加以弥补,比将法律规范管理的范围扩大更为重要;6、支持美国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在美国的外国机构不应获得比美国机构更优惠的待遇。有关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争论混业经营?合业经营?综合经营?融合经营?对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模式优劣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1、在1933年以前全球金融业普遍实行混业经营,只是到了1933年美国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颁布后,从开始实行分业经营。2、混业经营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但有人认为受范围经济效应)3、混业经营是对金融业分工的否认。(当然也有人认为现代金融体系结构的复杂多样性恰恰是金融市场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4、混业经营的业绩一定好于分业经营的业绩。我国有学者认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要历史的看,辩证的看,不要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从实际上看,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金融资源和金融功能的配置方式,这两种方式不存在绝对优势,也不存在绝对劣势,只是要看哪一种更适合于一个国家或公司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问题一、我国的分业经营1、历史成因改革开放以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营思想下,我国的部分保险公司设立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一些非金融机构。四大国有银行也开办了证券、信托、房地产、保险中介、投资(自营)等业务,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还控股或参股保险公司,我国金融业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混业经营的时代。但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都缺乏应有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外部监管也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结果主营业务没有办好,其他业务也没有几家办成功。而且造成了经济泡沫的生成,加剧了金融业的风险。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思想。1995年金融法律的颁布和实施,确立了分业经营的、分业监管的体制。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新法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分业经营的弊端(1)分业经营会使金融风险加大(2)分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制约二、我国的混业经营1、建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的必要性(1)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际大趋势;(2)混业经营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金的有效合理流动;(3)混业经营有利于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降低保险业的风险(4)组建金融集团,有利于提升保险业竞争力。2、混业经营的方式(1)组建金融集团(2)大力发展银行保险、银证通等业务3、混业经营面对新的挑战(1)混业经营会使保险风险的波动性增强(2)混业经营对我国保险法律构成挑战(3)混业经营对保险管理人才的挑战(4)混业经营使监管难度加大。第五节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上影响最大,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一、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这三者也称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银行按期收回资产本息,避免经营风险,避免资产损失的可靠程度。按期收回资产本息的可靠程度越高,安全性也就越高。实行这一原则对商业银行来讲有着重要意义。2、流动性简单来说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顾客提存和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贯彻实行这一原则对银行来讲有着重要意义。3、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在保证经营安全的前提下,必须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这是其经营的内在动力。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或退出市场。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第六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包括商业银行赖以存在的宏观经济状况、市场情况以及金融管理当局对银行业的管制等。从广义上讲,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环境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它们共同构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制约。一、内部条件,又称经营条件是指商业银行开展经营活动所具备的经营要素,包括银行资本、金融人才、组织机构、营业设施和科学技术等。二、外部因素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制约因素,包括一般环境因素和具体环境因素。(一)一般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制度、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水平、政治和法律环境、历史和文化因素、国际环境因素等,这些因素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二)具体环境因素包括:资金供求关系和市场利率、汇率状况及决定方式、政府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银行客户的需要和行为方式、银行同业竞争对手的实力和经营策略等,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1973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宏观经济波动加剧,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大这使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随之加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增多,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都因经济泡沫破灭而背负着巨额不良资产。次贷危机。

(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银行面临激烈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先后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得直接金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直接金融的极大发展,削弱了银行原来在融资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在金融市场上银行正面临着来自于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来自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压力。(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业形成冲击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互联网金融的特点:1、成本低。2、效率高。3、覆盖广。4、发展快。5、管理弱(风控弱、监管弱)。6、风险大(信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模式:1、第三方支付;2、P2P网络贷款平台(P2P即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3、大数据金融;4、众筹(大意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5、信息化金融机构;6、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银行业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具体体现在: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模式,改变金融格局,零售银行业务面临冲击,助推利率市场化,迫使银行抬高资金成本。当然连平认为: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的业务模式,对商业银行当前冲击有限,但未来影响将逐步加深。尽管商业银行规模优势明显,但互联网业务面临冲击,商业银行转型压力增大。还有学者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从多个方面形成影响:1、服务方面:服务质效、服务意识、服务深度广度、服务方式等。2、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内部流程、人才队伍、风险管理(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信息安全风险、宣传公关风险)等。3、产品方面:产品设计研发周期理念、产品结构类型及产品效果评价方式等。(四)银行监管加强,内控机制改善1、银行监管的意义(1)有利于保护和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2)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和保护存款人;(3)可以弥补银行财务信息公开程度不高的缺点,防止“多米诺效应”。2、银行外部监管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体系是由中央银行和其他管理机构组成。3、改善银行内控机制第一节银行资本的构成

一、银行资本的含义资本,也称资本金,是商业银行在建立之初由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以及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税后留存收益和银行借入的次级长期债务用来转增资本的资金,它代表这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在实践中,商业银行资本涉及以下相关概念:最低资本、注册资本、发行资本和实收资本。二、资本构成1、股权资本(equitycapital)

普通股累积优先股优先股非累积优先股2、资本公积(surplus)

股本溢价资产重估增值捐赠3、留存收益(retainedearnings)

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4、资本债券(capitalnotesanddebentures)5、损失准备金(provision)根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由以下项目构成:1、第二十九条核心一级资本包括:(一)实收资本或普通股。(二)资本公积。(三)盈余公积。(四)一般风险准备。(五)未分配利润。(六)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2、第三十条其它一级资本包括:(一)其它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二)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3、第三十一条二级资本包括:(一)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三)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第二节银行资本充足性及其测定一、银行资本充足性及其意义银行资本充足性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增资本的具体目的。因此银行资本的充足性有数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的内容。(一)资本数量的充足性对商业银行来说,如果资本不足,意味着将承担很大的风险。但如果资本过多,又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成本。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的确切含义是资本适度,而不是资本多多益善。

CC*EOr*资本/资产如上图所示,我们用资本与资产比率r作横轴,表示商业银行资本量的大小;用银行经营成本C作纵轴。当商业银行资本很少时,即资本资产比率很低时,资金成本较高,经营成本也较高。当商业银行资本很多时,其经营成本也较高。而在中间的某一点银行的经营成本C*最低,这一点对应的资本量r*便是商业银行的最适度资本量。(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银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是指银行各项资本应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对此《巴塞尔协议》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如1988年《巴塞尔协议》曾规定:核心资本不得低于总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得高于一级资本,债务资本不得高于核心资本的50%。二、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测定(一)测定指标

1、资本与存款比率这一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衡量商业银行资本的方法,在二战前较为流行,当时规定资本必须至少达到存款总额的10%。2、资本与总资产比率这种方法克服了前一种方法没有考虑资金运用的不足,方便直观。但这种方法没有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也有其不科学性。3、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为了克服资本与资产比率的不足,商业银行又设计了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认为至少要达到15%以上,才算充足。所谓风险资产,是指不包括商业银行第一、第二线准备金在内的资产。用这种方法仍然过于简单化。(二)测定方法

1、纽约公式(分类比率法)这是本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设计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根据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把全部资产分作六组,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风险权数。(1)第一组为实际无风险资产;(2)第二组稍有风险资产,权数为5%(3)第三组资产的风险权数规定为12%(4)第四组为较高风险资产,权数为20%(5)第五组为“有问题资产”,权数为50%(6)第六组为亏损了的资产或固定资产,权数为100%。这样把每一级资产金额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再相加,便得出相应的资本数量。这种方法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优点:对表内资产的风险划分比较精确。缺点:没考虑表外资产的风险,没有统一的资本比率要求2、综合分析法这种方法于70年代在美国出现,综合以下8个因素进行分析:(1)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质量(2)资产的流动性(3)收益及留存盈余额(4)存款结构的潜在流动性(5)商业银行股东的信誉与特点(6)各种间接性银行费用的负担状况(7)营业程序的有效性(8)在竞争中,商业银行满足本地区现在与将来需求的能力。综合分析法具有明显的非数量性和不确切性,而且相当繁琐,带有一定的主观性。3、《巴塞尔协议》法20世纪80年代后,见《巴塞尔协议》。附录:《巴塞尔协议》共有1975年、1978年和1988年三个巴塞尔协议,以及后来的《补充协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2004年的《新资本协议》、2009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一、1975年的巴塞尔协议1975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一项文件,全称是《对国外银行机构监督的原则》,国际上称为“巴塞尔协议”,也就是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协议的宗旨是制定国际合作监督的准则,按股权原则确定分行、多数股附属银行、少数股附属银行(或公司)的定义,监督银行的流动性、清偿性、外汇活动和头寸等。协议主要内容包括:1、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督,母国当局和东道国当局共同负有监督的责任;2、实行指导原则,为此监督当局之间双合作,互通情报,克服银行保密法的限制,允许总行直接检查其海外机构,否则,东道国当局代为检查;3、以东道国当局为主监督外国银行当地分行的确流动性和外国银行当地附属银行的清偿性,而总行负责其国外分行的清偿力和国外附属银行的流动性。二、1978年的巴塞尔协议

1978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发表了一项文件《综合资产负债表原则》。该原则把跨国银行的总行、国内外分行、附属银行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角度综合考察其资本充足性、流动性、清偿能力、外汇活动和头寸、贷款集中性和面临的风险。1983年5月,在吸收了《综合资产负债表原则》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修订本(又称第二个“巴塞尔协议”)出台。它进一步明确了监督责任,并力争把“巴塞尔协议”的准向世界,扩大到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之外。修订后的“巴塞尔协议”规定:国外分行的清偿力监督由母国当局负责,国外附属银行的清偿力监督责任由母国和东道国共同分担,合资银行的清偿力监督责任则分属于合资的各国。整个银行集团的资产流动性由母国监管当局负责。国外分行和附属银行的资产流动性监管由东道国监管当局负责。整个银行集团的外汇头寸由母国监管当局监督,国外分行的外汇、敞口头寸由东道国监管当局负责。三、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一)《巴塞尔协议》的产生背景1、银行业务的全球化与国际银行间的激烈竞争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管理商业银行。2、解决80年代初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的需要。3、80年代后市场的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防范风险。(二)内容

1、资本组成: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二级资本)2、风险加权制:表内资产、表外资产3、目标标准比率:到1992年底资本充足率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4%。4、过渡与实施安排:到90年底要实现资本充足率7.25%,核心资本充足率为3.6%。到1992年底实现目标。5、几个计算公式。总风险资产=表内加权风险资产+表外加权风险资产+衍生工具风险资产(三)对银行业的影响1、经营战略的调整:从注重资产总值转向注重资本与资产的比率;又扩张型的银行战略转化为内敛型的谨慎经营;从追求银行的短期最高收益转向更重视长期稳定发展。2、提高资本充足率:分子对策,即增加资本总量;分母对策,即减少风险资产,优化资产结构。3、对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影响: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4、加快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步伐,有利于银行风险控制5、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非OECD成员国有歧视待遇(四)该协议存在的不足之处1.协议仅涉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其他风险2.粗线条的风险权重档次不能充分体现各种资产之间的信用差别,难以准确反映银行面临的真实风险3.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不一致,导致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监管资本套利四、《补充协议》(第四个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所提出的资本金要求,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而言的,但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股价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主要指黄金、白银及其他金属交易)风险等。基于此,1995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结合市场风险后资本协议修正案》,称为《补充协议》,也有人称为第四个巴塞尔协议。是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延伸,重申了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但由于商业银行在计算风险资产时要考虑市场风险,所以意味着银行要增加资本金。该协议的主要内容1、风险测量框架(1)标准测量法:把总体市场风险和于单个金融工具相关的特别风险分离开,分别按金融工具的不同期限或性质制定不同的风险权数,并规定不同情况下的资本充足率。(2)内部模型法:在监管当局的明确许可下,商业银行可以用内部的风险管理模型来计算自己的市场风险。要求:银行要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要亲自参加风险控制过程、模型要结合每天的风险管理过程、要确定每个模型的资本金要求、要使用回归分析法检验模型的可靠型等多方面。2、资本要求(1)资本范围:在一级资本、二级资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级资本的概念,即原始期限为两年以上的短期债务资本,以用于应付市场风险,要求三级资本与二级资本之和不得超过一级资本。(2)资本比率的计算:将市场风险的预测值(资本量)乘以12.5(8%的倒数),加到原协议中的加权风险资产作为总的加权风险资产,分子是一级、二级、三级资本的总和。资本充足率要求仍为8%。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这是该委员会加强高级银行监管的重大措施。是针对商业银行面临的众多风险、尤其是表外业务风险的现状而提出的。该原则共25条,主要包括:对银行监管体系和必要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的要求、对被监管银行入市和股权结构的审批要求、审慎管理和要求、持续性银行监管的方式、信息要求、监管人员的正当权限、关于跨国银行业。2006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新版《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内容和变化。1、突出风险管理2、增加对监管当局透明度、治理结构和问责制的相关标准3、强调监管当局要具备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整个银行体系的分析能力4、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标准也进行了更新总之,丰富了有效银行业监管的内涵。《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是公认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为应对本轮金融危机,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监管标准和指引,其中大部分内容需要纳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将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和强度的建议纳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使之成为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六、新资本协议(2004年)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正被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10几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和国际银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使得原协议显得无法应付,降低了协议的有效性,所以在许多发达国家,其效力和约束力正在下降。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全面修改巴塞尔协议(1988年版)。经过了无数次的征求意见和修订,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举行会议,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资本充足率框架,现在普遍称之为“巴塞尔新协议”。

巴塞尔新协议详细规定了风险敏感度更高的银行最低资本要求。通过制定一些原则帮助银行评估资本充足率,帮助监管当局审查银行的评估情况,以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新协议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得到了提高。通过提高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新协议还力求加强市场约束。

新协议吸收并且融合了一些主要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且鼓励所有银行继续加强内部控制。通过鼓励银行提高和改进其风险管理系统、业务模型、资本战略和信息披露标准,巴塞尔新协议将提高银行整体的效率和改善抗风险的能力。

巴塞尔委员会计划新协议于2006年底在成员国开始实施。风险计量的高级法将于2007年底开始实施,

新协议的总体目标是促进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努力完善风险管理,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项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引入了相辅相成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纪律。第一支柱对1988年的资本协议所提出的最低资本要求进行了完善,而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则代表着资本监管的创新。这三大支柱将为银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供动力。

新协议的第二支柱明确指出,对银行内部各类风险的有效监督检查十分重要。这样才能确保银行的管理层做出有效的判断,对各类风险安排充足的资本。

第三支柱是指市场约束,即通过提高银行公开报告的透明度来鼓励审慎管理。第三支柱要求银行进行公开信息披露,以使市场更加了解银行的资本充足制度。

新资本协议包括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金融监管(内部和外部)和市场约束(信息披露)。范围扩大到以银行业为主的银行集团持股公司(1)最低资本充足率仍为8%

(2)在衡量资本充足率时引入了操作风险(内部处理程序失误、系统错误、内部员工错误等)和市场风险(市场波动、经济周期)(3)信用风险的评价方法有: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评价提出三个处理方案: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内部计量法在一定的容忍度下,银行吸收潜在总损失所需要的资本率(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

总资本资本充足率=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市场风险计量方法风险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标准法标准法基本指标法初级IRB内部模型法标准法高级IRB内部计量法新资本协议结构见下图:

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监管当局监督检查

市场纪律

风险加权资产

资本定义

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内部计量法标准法内部模型法巴塞尔新协议中的标准法可使用外部评级在许多国家,企业接受评级数量少和缺乏国内评级机构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难以实施标准。如果使用外部评级,监管当局应该需要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的资格标准来评估评级机构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借助外部信用评级确定资产风险权重,权重层级包括0、20%、50%、100%、150%等五级。逐步采用高级法,在巴塞尔新协议中规定的各种方法中,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和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

对国家及中央银行债权风险不再按是否属经合组织成员国划分,而按外部出口信用评级结果核定;七、巴塞尔资本协议Ⅲ(2009年)2009年中以来,基于本轮金融危机的教训,巴塞尔委员会对现行银行监管国际规则进行了重大改革,发布了一系列国际银行业监管新标准,统称为“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III)。BaselIII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维,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

1、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资本监管在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框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1)提高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2010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监管资本工具改革的核心要素。一是恢复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对普通股、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分别建立严格的合格标准,以提高各类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三是引入严格、统一的普通股资本扣减项目,确保普通股资本质量。(2)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本轮金融危机表明,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交易头寸、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权重方法不能充分反映这些业务的内在风险。为此,2009年7月份以来,巴塞尔委员会调整风险加权方法以扩大风险覆盖范围。一是大幅提高证券化产品(特别是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权重;二是大幅度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包括增加压力风险价值(S-VaR)、新增风险资本要求等;三是大幅度提高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定量影响测算结果表明,加权风险的修订导致国际化大银行资本要求平均上升20%。(3)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2009年9月12日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总资本充足率为8%。为缓解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效应,打破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巴塞尔委员还建立了两个超额资本要求:一是要求银行建立留存超额资本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留存超额资本全部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二是建立与信贷过快增长挂钩的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银行在信贷高速扩张时期积累充足的经济资源,用于经济下行时期吸收损失,保持信贷跨周期供给平稳,最低要求为0~2.5%。待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与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密切对话,推动建立前瞻性的动态损失拨备制度。2、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本轮危机之前,金融工具创新以及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导致银行体系积累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的背离程度不断扩大。危机期间商业银行的去杠杆化过程显著放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负面影响。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引入基于规模、与具体资产风险无关的杠杆率监管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2009年12月发布了杠杆率计算方法的征求意见稿,2010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就杠杆率计算方法与监管标准达成共识,自2011年初按照3%的标准(一级资本/总资产)开始监控杠杆率的变化,2013年初开始进入过渡期,2018年正式纳入第一支柱框架。3、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危机爆发的前几年,全球金融市场较低的利率水平以及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增强了资本市场活力,银行融资流动性和资产流动性同时扩大,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依赖性明显增强。本轮危机暴露出欧美大型银行过度依赖批发型融资来源的内在脆弱性。为增强单家银行以及银行体系维护流动性的能力,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引入了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量化指标:一是流动性覆盖率(LCR),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境下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的弹性。二是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用于度量中长期内银行解决资金错配的能力,它覆盖整个资产负债表,目的是激励银行尽量使用稳定资金来源。4、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鉴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为防止过快引入新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对经济复苏潜在的不利影响,巴塞尔委员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国际新监管标准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2009年9月12日召开的中央银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GHOS)会议决定设立为期8年(2011年-2018年)的过渡期安排。各成员国应在2013年之前完成相应的国内立法工作,为实施新监管标准奠定基础,并从2013年初开始实施新的资本监管标准,随后逐步向新标准接轨,2018年底全面达标。2015年初成员国开始实施流动性覆盖率,2018年初开始执行净稳定融资比例。5、强化风险管理实践。除提高资本与流动性监管标准外,危机以来巴塞尔委员会还发布了一系列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监管原则、指引和稳健做法等。2008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原则》,从定性方面提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审慎监管的建议;2009年4月发布了《评估银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监管指引》;2009年5月发布了《稳健压力测试实践及监管指引》;2009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大幅度强化了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建立集团层面的风险治理框架、加强对各类表外风险的管理、重视对各类集中度风险的管理等;2010年发布了《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和《薪酬原则和标准的评估方法》等,推动商业银行提升风险治理有效性和风险管理能力。附:中国资本充足率办法2004年3月1号实施中国银监会负责人说,中国银行业应对新资本协议挑战的基本策略可以概括为“两步走”和“双轨制”。所谓“两步走”就是先执行好1988年资本协议,与此同时鼓励大银行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当条件成熟时采取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双轨制”就是2007年以后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不搞“一刀切”,具备条件的大商业银行采取《新资本协议》进行资本监管;对其他银行,继续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资本监管。2009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实施新资本协议的一系列文件(从2010年实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模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指引》、《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做了规定。(2013年起上述大部分文件已陆续废止)附录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根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由以下项目构成:1、第二十九条核心一级资本包括:(一)实收资本或普通股。(二)资本公积。(三)盈余公积。(四)一般风险准备。(五)未分配利润。(六)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2、第三十条其它一级资本包括:(一)其它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二)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3、第三十一条二级资本包括:(一)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三)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计提储备资本。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特定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逆周期资本的计提与运用规则另行规定。第二十五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当计提附加资本。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认定标准另行规定。若国内银行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适用的附加资本要求不得低于巴塞尔委员会的统一规定。第三节商业银行的资本筹集一、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量的因素1、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银行的业务活动有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银行资本必要量。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商业银行对资本金的需求会有不同特点。2、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状况包括银行的负债结构、资产质量、经营规模以及银行信誉的高低等几个方面。3、银行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4、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资本的要求二、银行资本管理策略(一)分子对策:提高资本总量1、内源资本策略留存盈余:利润留成和内部积累优点:是最便宜的资本金来源缺点:受资产利润率和股东分红比率要求的压力,以及自身规模的限制2、外源资本策略

(1)发行股票

优点:永久性的,高度稳定的资金来源。成本支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缺点:控股格局发生改变;原股东利益被稀释;来自于股东的成本压力较大,成本高

股票成本率=股东要求分红率/(1-边际税率)

可发行优先股股票债券互换(2)发行债务资本

优点:利息支付在税前发生,成本较低;股东控股格局不变

缺点;本息偿还具有强制性,存在流动性压力;银行的损失不能以债务资本来抵消;高财务杠率导致股东收益率不稳定3、其他策略出售资产和出租设施次级债券(SubordinatedDebentures),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债务形式。各种证券的求偿权优先顺序为:一般债务>次级债务>混合债券>优先股>普通股,求偿权优先级越高的证券,风险越低,期望收益也越低,反之亦然。(二)分母对策压缩银行资产规模通过主动放慢资产扩张速度,销售部分高风险,或市场价值较高的金融资产,来压缩银行资产规模。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银行在资产规模不变情况下,通过资产组合的调整,来降低资产的风险权数,从而达到缩小分母~风险资产的目的2006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个文件编号为第11号的公告,对混合资本债券的特征、申报文件、信息披露、信用评级、投资人内部批准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为国内即将试点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先行创造的政策条件。9月27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发行了总额为人民币40亿元的15年期混合资本债券。该债券按照面值平价发行,通过簿记建档集中配售方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该债券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个品种,其中固定利率品种30亿元,浮动利率品种10亿元。

《巴塞尔资本协议》按照资本质量及弥补损失的能力,将银行资本划分为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和三级资本。针对二级资本中的混合资本工具,《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其包括一系列同时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特性的工具。混合资本债券就是参照《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于混合资本工具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创新债券形式。与次级债相比,混合资本债券的一些特征使它具有了更强的资本属性,对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券其主要区别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1、期限长混合资本债券的期限在15年或15年以上,而长期次级债的期限只需在5年以上。在公司流动性遭遇困难时,可以充当吸收损失的缓冲器。2、资本品质高混合资本债券的索偿权位于长期次级债之后,还可延期支付利息,遇到偿债能力不足时可先于弥补亏损,不能启动破产程序,这就使得混合资本债券较长期次级债券具有更高的资本品质。而长期次级债不能用于弥补日常经营亏损,但可以启动破产程序。3、拥有一次赎回权10年后银行行使赎回权,再重发混合资本债券可以避免最后5年计入附属资本时的累计折扣,获得更高的收益。4、计入附属资本的上限更高长期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而混合资本债券的理论上限可以直逼核心资本的100%(如果其他附属资本为零)。5、发行条件更宽松公募发行长期次级债须满足核心资本充足率5%以上的条件,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只需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即可。三、商业银行的资本计划随着银行业务的增长和经营变化,其资产量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就决定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增加资本,需要制订资本增长计划。银行的资本计划包括两个步骤:估算资本需求和选择筹资渠道。

1、估算资本需求商业银行估算资本需求时一般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资产增长目标、银行预期的利润和股息政策、目前和预期的资本结构、资本乘数的变化(资本乘数等于资产总额与银行资本之比)。

2、筹资渠道的选择商业银行筹措资本金的渠道主要有两种,即从内部筹资----未分配利润和从外部筹资--主要有发行股票和长期次级债务。银行在选择筹资渠道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监管当局的规定、银行利润的高低、股东的观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要求、进入资本市场的难易程度、资本结构状况等。举例:某银行资料如下:初始资产总额为932212万美元,资本额为49548万美元,资本对资产的比例为5.32%,即股权乘数为18.8(5.32%

的倒数)。假如该银行下一年度资产增长率为8%,净收入的40%发放股息。问要保持这样的资本充足率,该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应是多少?该行能否从内部补充所需资本。计算如下银行资本增加额:53561-49548=4013若从内部补充资本,银行需取得利润为:

4013÷(1-40%)=6688所需要达到的资产收益率为:6688÷932212=0.717%资产总额资本49548932212万万美元美元其他882664

万美元资产总额资本:1006789932212××5.32%(1+8%)=53561=1006789其他953228第二种情况:假如管理部门认为原来的资本比例太低(风险太大),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