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诗歌的情感体验(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诗歌的情感体验(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诗歌的情感体验(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诗歌的情感体验(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诗歌的情感体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鉴赏:诗歌的情感体验

(共19题)

一、复合题(共19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一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两小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词中字表达了作者悲愤、不甘的情感。

(2)下列词句中与《诉衷情》所表达的感情最相似的一句是

A.可怜白发生。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C.欲说还秋,却道天凉好个秋。

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猎①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释)①这是王维青年时期的诗作。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的地方。

(1)全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试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你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最富表现力?请说出理由。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

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歌表达的作者情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B.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C.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D.欲建功立业而不能的郁郁情怀

(2)下列主题词不能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一项是一

A.广厦B.寒士C.大庇D.安如山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一

A.该诗属于古体诗中的乐府体,句数与各句字数没有严格限制,不讲究平仄、对仗等。

B.该诗在写法上表现为有较强的叙述性,也有精彩的描写,诗歌末尾属于间接描写。

C."卷、飞渡、洒挂胃、飘转”等连续的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

拨动诗人的心弦。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大笔渲染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对时

局不稳、战火频仍的忧伤心境。

6.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2)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送的一项是一

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B.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

C.主人客人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

D.这首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

7.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765年,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诗写于漂泊

途中。

(1)本诗"书怀""沉郁凄婉",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⑵本诗展现出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力,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小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清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②,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①初眠:蚕规皮期间不会不动称"眠",七日一眼,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②里胥:

一种官职。

(1)采桑女"泪如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答:—

(2)下面两首诗中,哪首与本诗蕴含的感情更为接近?请简要分析。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卖炭翁》C.《贾生》

答:—

9.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B.烦闷C.愁苦D.愤恨

(2)《天津沙•秋思》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一.

⑶《天净沙•秋思》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四小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主要内容。

⑵为什么作者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⑶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含义?

⑷学过这首诗后,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11.古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①,柳色春藏苏小家②。

红袖③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④。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湖为其怨怒所兴,

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员庙。②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

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③红袖:指织绫女。④梨花:酒名。

(1)诗歌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赏析,根据提示将下表补充完整。

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

丰富的色彩一①一

巧妙的修辞"草绿裙腰一道斜”比喻新颖生动,把"湖寺西南

路"比作"裙腰",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茏的

迷人景色,而且形象生动地勾画出西湖的妩媚秀

丽,别有一番情味。

和谐的韵律一②—

(2)请你选择最适合本首诗朗诵的配乐,并阐明理由。

A.《欢沁》(轻快愉悦)B.《风住的街道》(伤感凄婉)

我选____,理由____

12.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1)【我阅读我朗诵】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i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ii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一

A.舒缓B.欢快C.激昂D.深沉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占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

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

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i【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ii【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改为"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13.阅读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成德乐

【唐】王表

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

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1)听者泪流的原因是___。

(2)"一声歌发满城秋"和"此夜曲中闻折柳”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相似之处?

14.古诗阅读。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抵。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唉。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

(1)《兼葭》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B.《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诗为主,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普遍采用风、雅、颂的表现

手法。

C.《邺风•式微》就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用咏叹的方式表达了受奴役的百姓对统治者的满腔

愤懑。

D.《周南•关雎》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语言优

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2)下列对《兼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第一章前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茂盛的芦苇无边无际,早晨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为诗歌

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情境,引起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写伊人在水的另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C.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为含蓄地表现内心

的情感。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3)诗中凄清的秋景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心情浑然一体。在你读过的诗歌中,还有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句呢?

1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萎萎,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徊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城。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唉。

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1)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2)简要分析"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有什么作用?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

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兼葭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蓼,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抵。

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旗。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两题。

凉州词(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

欲饮琵琶②马上催③。

醉卧沙场④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①夜光杯:雕琢精致的玉杯。②琵琶:西域的--种乐器。③催:催人出征。④沙场: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1)第二句中"马上催"说的是什么?

(2)第三、四两句是写征人的心里设想,从语气上看,这位军人有着—的胸襟,但表达的感情

却是—、一(用两个双音节词回答)的。

19.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兼葭

蒸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抵。

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旗。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扯。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一、复合题(共19题)

1.【答案】

(1)c

(2)军马都像那传说中的古代名马"的卢"一样跑得如风似电,拉弓引箭射出的箭有如霹雳一般势不

可挡,所向披靡。箭出之后,弓弦在这惊天一射下不由自主地震动,发出响声。

【解析】

(1)A.不接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借典故发出等待再次被朝廷重用的心声。B.不接近。

"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借助环境描写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C.接近。这两

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出作者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D.不接近。这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

法,用梦来表现现实中的悲凉,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放眼望去,茫茫戈壁绵延千里,暮霭沉沉,

日落千嶂,荒芜的大漠里只有孤零零的城池紧闭城门。

(2)深切的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厌恶战争的情感。外出征战的人长年累月的在外作战,头发花

白战争都没有结束,对自己归期遥遥无期的伤心落泪。也暗指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期。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解答本题应抓住诗句中写景物的形象性词语,比如"角声""千嶂""长

烟""落日""孤城",发挥想像,从声音、形态描写场景,突出边塞大漠的荒凉的特点有战争环境的

气氛。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

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

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因为心中悲伤激愤,才会有"泪",原

因有,一是思乡,二是功业未成,三是对朝廷软弱的愤懑。据此可作答。表达了将士们强烈的思乡

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3.【答案】

(1)空

(2)A

【解析】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A选项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心

情;B选项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C选项含蓄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D

选项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A项与本诗表达的感情最为相似,故答案选A»

4.【答案】

(1)着力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将军形象。表达了诗人崇尚古代英雄,

志存高远的情感。

⑵是"疾""轻"两字。"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

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5.【答案】

(1)D

(2)B

(3)C

【解析】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这时诗人己经五十岁。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

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

崇高理想。没有谈到"欲建功立业而不能的郁郁情怀”。

(2)"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

腾前进的气势,表现出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而寒士:出身低微的读书人;贫困的人。则不能表现

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

(3)A.乐府诗每一句的字数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最基本的限制是受歌曲音韵本身的限制。乐府诗

同样讲究排偶对仗,只不过不像近体诗固定要求在某一句对仗,随意性相对较大。所以"不讲究平

仄、对仗"错。

B.”诗歌末尾属于间接描写“错。诗歌末尾属于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

蒙渐渐黑下来了。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没

有表现对“时局不稳、战火频仍”的担忧。

6.【答案】

(1)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2)B

【解析】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

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

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

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比作

"梨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欣喜之情。富有浪漫

色彩,意境壮美,比喻贴切。据此理解作答。

(2)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此诗描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

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

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这可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会出来。

所以B项"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的理解是的。故选Bo

7.【答案】

(1)(1)基调凄凉悲怆。本诗刻画了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飘零者形象,不但写出了诗人当下旅途

情景和孤寂、悲怆心境,而且高度概括诗人一生的坎坷旅途,凝聚了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2)含

情深沉凝重。既有眼前境遇的凄惨,又有人生际遇的悲凉;既有理想难以实现的痛楚,又有年老多

病的优愁。这就令本诗具有了足够的情感重量和深厚的思想意蕴。(3)传情曲折有致。首联将景物

浓缩于狭小空间,传达微弱孤寂之情;颔联赞叹"天地壮阔""江月安详"而使孤寂之情变得强烈;颈

联以自解自嘲婉曲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悲凉;尾联以沙鸥自喻,将寂寥悲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全诗情感迂回曲折,顿挫有致。(4)达情含蓄蕴藉。诗人为传达孤寂、愤懑、悲怆之情,找到了恰

当的载体和独特视角,以"细草"和独舟映射孤独之情,以星月、江野映衬寂寥之感,以自嘲隐含愤

懑之情,以沙鸥自况括尽人生悲苦。

(2)示例一善于选取和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由草、风、岸、橘、舟、夜构成的特写镜头与

由星、月、江、野构成的远景画面,形成微渺与阔大、孤寂与旷远相融为一的意境。(或如诗人将

自我融入自然之境,构成雄浑阔大又孤独凄凉的审美意境。或如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

意境。在“孤独"的统领下,近岸见风草,暗夜见橘舟,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

示例二情景相生。首联诗人以微渺处境、孤寂心境选取萧索之景,萧索之景又助添孤寂之情;而

"细草微风"与阔大平野,"危橘独舟,,与奔流大江相比照,将诗人微渺、孤寂表现得更为突出。(或

借景抒情。颈联由眼前草风橘舟、星月江野触发愤激不平之情;尾联借助飘飘于天地之间的沙鸥传

达漂泊无依的感伤)

示例三善用修辞。衬托。首联以细草等意象正衬诗人孤寂之情和漂泊之感;颔联以宏阔境界既正

衬心怀天下之胸襟,又反衬自我形象的微渺、对前途的无奈和孤寂无依的凄怆。(或对比。自然的

宏阔与诗人渺小对比。将用以自况的沙鸥等置于宏阔境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天地辽阔和诗人内

心的孤独、凄凉。或"赋"中兼"比诗人是在叙述旅途夜中所见,但景物又成为诗人的隐喻。细草

暗喻诗人身世,任凭风雨侵袭与洗劫;独舟、沙鸥暗喻诗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通过隐喻抒发了

理想不得实现、报国无门的哀痛与悲怆。或注重字词锤炼。颔联中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面相接,

是谓之"垂";月色使水天浑一,又随水而动,是谓之"涌"。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无以

知大江奔流)

示例四构思缜密,描写层次丰富。前两联写所见之景,照应诗题“旅夜",后两联抒情,照应"书

怀";前两联景物一渺小一宏大,尾联“天地一沙鸥",又一宏大一渺小,与前两联形成关联。全诗结

构严谨,构思缜密。首联为近景,颔联为远景,层次分明;颔联一动一静,动静相谐。描写层次丰

富。

8.【答案】

(1)①春寒桑叶生长的迟,无桑可采;②丝茧收成难卜,里胥却早早上门催交新丝。

(2)B;与本诗感情更相似,本诗写采桑女被里胥催交新丝,《卖炭翁》写老翁被官吏强买碳两首

诗都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茅屋》则更侧重抒发自己更广济苍生的博大胸

怀)

9.【答案】

(1)C

(2)断肠

⑶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烘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写游子乡愁的浓重,

可以起到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更深的效果。

10.【答案】

(1)第一节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第二节写要永远

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2)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是:"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因为"快乐的日子将

会来临"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

⑶艰难困苦都会过去,当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

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4)示例: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和挫折,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去面对,就不会被挫

折打败。(言之成理即可)

11.【答案】

(1)这首诗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青旗、红袖、彩绫加以

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散发着浓郁的春意;《杭州春望》押韵是a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2)A;全诗构思巧妙,诗人从描写景点开始,最后又以描写景点结束,用白描手法将精心选择的

景物写入诗中,寓情于景,着力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表现了游湖时的喜悦之情。因此应该选择

轻松愉悦的《欢沁》。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杭州春望》的赏析能力。①可以从“丰富的色彩”"巧妙的修辞""和谐的韵律”等方

面来回答。在"丰富的色彩"层面,作者以"望"统领全文,通过诗人之眼,展现了杭州城春柳、春草、

春树以及江水等的颜色,呈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②霞:×ia沙:ShS家:jia花:hua斜:

Xia(古音)押韵的是a韵律。

⑵本题考查对《杭州春望》的理解能力。在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中,首联中"照"楼曙色和霞光

属客观现象,"踏"堤遨游则是游人的兴趣,一静一动,皆从诗人眼中见出,紧扣题目的"望"字。颔

联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着深沉悠远的历史内容的"伍

员庙""苏小家"里,使古老的胜迹超越时空,带上了现实感,并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颈联"红袖"

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

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整首诗表现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