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平高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平高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平高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平高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平高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湖南省长沙市平高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一、选择题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共同体。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A.领先世界 B.多元一体 C.南重北轻 D.农牧同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可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出现不同的文化群,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南北之间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农牧的源头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物质生活充裕 B.等级制度森严 C.餐饮文化发达 D.祭祀活动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根据材料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得出当时西周等级制度森严,B项正确;物质生活充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当时餐饮文化发达说法错误,排除C项;祭祀活动频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记载出处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冬官考工记》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述之守之”“莫不继事”可知,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注重世代相袭,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匠信息,并未提及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4.商鞅在变法中曾颁布一项奖励耕织的法令,“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体现了商鞅变法哪项内容()A.废除井田 B.奖励军功 C.重视商业 D.重农抑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材料中“举以为收孥”的意思是,悉数把事末利及怠贫之人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没收以为官中的奴隶;从事商贾之业是末业,而农桑耕织才是本业,体现了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奖励军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抑制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指出,秦朝皇帝理念上自诩“赏及牛马,恩肥土域”,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以致民生困苦而“天下苦秦久矣”。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灭亡的主因是()A.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 B.郡县体制违背政治需要C.皇帝制度缺乏理论支撑 D.严刑峻法加剧百姓负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可知,秦朝政府给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漫长的兵役、无休的徭役,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秦的灭亡,A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并非违背政治需要,且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位世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滥用民力,并非严刑峻法,排除D项。故选A项。6.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题干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介绍的是董仲舒对夷夏之辨的理解,即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非对地方诸侯的态度,而且观点本身不能削弱诸侯国实力,排除C项;董仲舒承认夷夏之辨,说明其继承了先秦的民族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7.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 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 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反映当时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北方经济依赖南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信息,排除C项;据所学,刘宋政权的统治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的是隋朝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8.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484—539)最初认:“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股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这一变化表明()A.北魏政权更选频繁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北魏虽强盛也不过是五胡之一,汉家正统的传承是在东晋,但是当他亲临洛阳之后看到北魏文化和经济都很发达,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北魏政权更迭频繁,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南北文化隔阂增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如表所示的唐诗诗句反映出当时()诗人作品诗句王维《出塞作》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陈陶《陇西行四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A.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 B.各民族的经济交流频繁C.民族间交往的形式多样 D.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中信息可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方式有:征战、和亲、经济交往和册封等,C项正确;表中信息不能体现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表中信息只有“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能体现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是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表中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对下面唐朝交通路线示意图解读合理的是()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外交流活跃 C.民族交融出现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方式主要是海路和陆路,说明的是中外交流活跃,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交流,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融合及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11.北宋时期,收乡长、镇将之权全部归于县,收县之权全部归于州,收州之权全部归于路的行政机构监司,收监司之权全部归于朝廷。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政策有效实施 B.中央集权得以加强C.君主专制局面基本形成 D.国家统一日渐巩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收乡长、镇将之权全部归于县,收县之权全部归于州,收州之权全部归于路的行政机构监司,收监司之权全部归于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归到县、再到州、监司,最后到朝廷,这反映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结果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项正确;宋朝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轻视武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局面,并且君主专制局面基本形成是在秦朝,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但没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因此“国家统一日渐巩固”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2.《宋史》曰:“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摊派)。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材料意在批判王安石变法()A.导致民众背离故土 B.旨在敛财于民 C.执行过程呆板教条 D.加重民众负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材料批评在推行青苗法过程中,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并且让农民集体担保,利息偏高,穷人无力偿还而逃亡,为他担保的富人就要偿付贷款,加重了民众负担,D项正确;民众背离故土是无力承担贷款利息导致的,A项未能说出本质,排除A项;青苗法初衷是为农民提供粮食和种子,使其免受高利贷盘剥,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措施没有按照原本意图执行,“呆板教条”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3.据史书所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以上记载描述的辽国国家治理的显著特点是()A.民族分化 B.民族平等 C.军事管理 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汉族和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故辽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体现了蕃汉分治、因俗而治,D项正确;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即“四等人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平等,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军事”,还有行政、租赋等方面,且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金朝统治者十分崇拜孔子,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各种官员。除了尊重孔子,重视孔子的子孙之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同时用儒家文化作为标准来教育、录用官员。这反映出金()A.崇尚正统观念 B.步入文明时代 C.彻底推行汉化 D.民族隔阂消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说明女真与汉族在文化上已经具有了诸多的共同性,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体现出金朝统治者崇尚正统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朝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学习,无法得出金朝步入文明时代,排除B项;金朝虽然注重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但依然保留很多本民族的特征,“彻底推行汉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隔阂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5.北宋中、后期,汴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瓦舍。而且,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导致“说话”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程朱理学的兴起 B.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及所学可知,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着市民阶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中“说话”演出的盛行,C项正确;“说话”艺术通俗易懂,它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经济繁荣,与程朱理学的兴起关系不大,排除A项;“说话”得以流行主要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关,并不是因为人们审美情趣降低,排除B项;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不是“说话”演出盛行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6.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大变迁:门阀世家瓦解,平民社会取而代之;部曲奴婢制瓦解,租佃制取而代之……,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部曲奴婢制的瓦解,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自中古以降的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这反映了()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社会控制的加强C.科举制度影响阶层变动 D.政治制度的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贱民与良民的身份界限逐步消失,体现了社会身份的日趋平等,A项正确;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阶层的流动,但材料中贱民身份的变化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属于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答案】(1)察举制(2)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崛起;巩固统一的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得出察举制。【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得出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腐朽;据材料“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得出庶族地主的崛起;从巩固统一角度分析,得出巩固统一的需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答案】(1)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2)特征:军政大权集中;受到中央严格约束。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汉初的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第一小问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二“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可得出,军政大权集中;根据材料二“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可得出,受中央的严格约束。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的创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结合起来,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将土地分授给民户耕种,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二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不再另行征收。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析两税法的影响。【答案】(1)条件:无主土地和荒地的大量存在;中央集权的强大;“计口授田”的经验。(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变化:租庸调制主要是根据人口收税,而两税法主要根据田亩和资产收税,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影响: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明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障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条件:根据材料“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可得无主土地和荒地的大量存在;根据材料“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得出,中央集权的强大;根据材料“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可得“计口授田”的经验。【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变化: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及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主要是根据人口收税,而两税法主要根据田亩和资产收税,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影响:据材料“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可知,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明目;据所学重视可知,商人在所在地纳税,扩大了收税对象,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收“量出为入”,保障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可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材料“,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可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据材料“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可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方面,士大夫阶层崛起。在此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学术流派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各家之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辩论,如墨家与儒家,法家与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下的反映,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近代(欧洲)。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设问要求,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根据材料“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其次,关于论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百家争鸣的原因、主要流派、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方面,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上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学术流派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各家之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辩论,如墨家与儒家,法家与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下的反映,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外,根据材料“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可以提出论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反映。湖南省长沙市平高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一、选择题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共同体。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A.领先世界 B.多元一体 C.南重北轻 D.农牧同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可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辽河流域出现不同的文化群,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B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南北之间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农牧的源头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2.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物质生活充裕 B.等级制度森严 C.餐饮文化发达 D.祭祀活动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根据材料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得出当时西周等级制度森严,B项正确;物质生活充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当时餐饮文化发达说法错误,排除C项;祭祀活动频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记载出处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冬官考工记》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工之子恒为工”“述之守之”“莫不继事”可知,先秦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注重世代相袭,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匠信息,并未提及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4.商鞅在变法中曾颁布一项奖励耕织的法令,“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体现了商鞅变法哪项内容()A.废除井田 B.奖励军功 C.重视商业 D.重农抑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材料中“举以为收孥”的意思是,悉数把事末利及怠贫之人和他们的妻子儿女没收以为官中的奴隶;从事商贾之业是末业,而农桑耕织才是本业,体现了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奖励军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抑制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指出,秦朝皇帝理念上自诩“赏及牛马,恩肥土域”,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以致民生困苦而“天下苦秦久矣”。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灭亡的主因是()A.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 B.郡县体制违背政治需要C.皇帝制度缺乏理论支撑 D.严刑峻法加剧百姓负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可知,秦朝政府给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漫长的兵役、无休的徭役,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秦的灭亡,A项正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并非违背政治需要,且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位世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滥用民力,并非严刑峻法,排除D项。故选A项。6.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题干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介绍的是董仲舒对夷夏之辨的理解,即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非对地方诸侯的态度,而且观点本身不能削弱诸侯国实力,排除C项;董仲舒承认夷夏之辨,说明其继承了先秦的民族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7.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 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 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朝时期,荆州、扬州物产丰富,纺织业发达,反映当时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北方经济依赖南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的信息,排除C项;据所学,刘宋政权的统治是在南北朝对峙时期,结束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的是隋朝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8.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484—539)最初认:“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股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这一变化表明()A.北魏政权更选频繁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北魏虽强盛也不过是五胡之一,汉家正统的传承是在东晋,但是当他亲临洛阳之后看到北魏文化和经济都很发达,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北魏政权更迭频繁,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南北文化隔阂增大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如表所示的唐诗诗句反映出当时()诗人作品诗句王维《出塞作》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陈陶《陇西行四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A.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 B.各民族的经济交流频繁C.民族间交往的形式多样 D.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中信息可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方式有:征战、和亲、经济交往和册封等,C项正确;表中信息不能体现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表中信息只有“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能体现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是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表中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0.对下面唐朝交通路线示意图解读合理的是()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外交流活跃 C.民族交融出现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方式主要是海路和陆路,说明的是中外交流活跃,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交流,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融合及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11.北宋时期,收乡长、镇将之权全部归于县,收县之权全部归于州,收州之权全部归于路的行政机构监司,收监司之权全部归于朝廷。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政策有效实施 B.中央集权得以加强C.君主专制局面基本形成 D.国家统一日渐巩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收乡长、镇将之权全部归于县,收县之权全部归于州,收州之权全部归于路的行政机构监司,收监司之权全部归于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归到县、再到州、监司,最后到朝廷,这反映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其结果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项正确;宋朝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文官,轻视武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局面,并且君主专制局面基本形成是在秦朝,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但没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因此“国家统一日渐巩固”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2.《宋史》曰:“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摊派)。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材料意在批判王安石变法()A.导致民众背离故土 B.旨在敛财于民 C.执行过程呆板教条 D.加重民众负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材料批评在推行青苗法过程中,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并且让农民集体担保,利息偏高,穷人无力偿还而逃亡,为他担保的富人就要偿付贷款,加重了民众负担,D项正确;民众背离故土是无力承担贷款利息导致的,A项未能说出本质,排除A项;青苗法初衷是为农民提供粮食和种子,使其免受高利贷盘剥,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措施没有按照原本意图执行,“呆板教条”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3.据史书所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以上记载描述的辽国国家治理的显著特点是()A.民族分化 B.民族平等 C.军事管理 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汉族和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故辽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体现了蕃汉分治、因俗而治,D项正确;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即“四等人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平等,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军事”,还有行政、租赋等方面,且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金朝统治者十分崇拜孔子,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各种官员。除了尊重孔子,重视孔子的子孙之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同时用儒家文化作为标准来教育、录用官员。这反映出金()A.崇尚正统观念 B.步入文明时代 C.彻底推行汉化 D.民族隔阂消除【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说明女真与汉族在文化上已经具有了诸多的共同性,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体现出金朝统治者崇尚正统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朝对于儒家文化的尊重和学习,无法得出金朝步入文明时代,排除B项;金朝虽然注重学习汉族制度文化,但依然保留很多本民族的特征,“彻底推行汉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隔阂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5.北宋中、后期,汴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瓦舍。而且,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导致“说话”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程朱理学的兴起 B.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及所学可知,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着市民阶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中“说话”演出的盛行,C项正确;“说话”艺术通俗易懂,它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经济繁荣,与程朱理学的兴起关系不大,排除A项;“说话”得以流行主要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关,并不是因为人们审美情趣降低,排除B项;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不是“说话”演出盛行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6.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大变迁:门阀世家瓦解,平民社会取而代之;部曲奴婢制瓦解,租佃制取而代之……,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部曲奴婢制的瓦解,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自中古以降的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这反映了()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社会控制的加强C.科举制度影响阶层变动 D.政治制度的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贱民与良民的身份界限逐步消失,体现了社会身份的日趋平等,A项正确;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阶层的流动,但材料中贱民身份的变化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属于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期的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确立的原因。【答案】(1)察举制(2)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崛起;巩固统一的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得出察举制。【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得出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的腐朽;据材料“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得出庶族地主的崛起;从巩固统一角度分析,得出巩固统一的需要。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答案】(1)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2)特征:军政大权集中;受到中央严格约束。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汉初的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第一小问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二“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可得出,军政大权集中;根据材料二“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可得出,受中央的严格约束。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的创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结合起来,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制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将土地分授给民户耕种,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二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