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泰山国际学校2021届高三九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A.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 D.加剧了诸侯割居混战的局面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3.“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4.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A.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C.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C.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6.在—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淸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 B.英国希望建立中英平等外交关系C.清政府外交近代化意识滞后 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7.《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8.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这样一篇评论:“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中国,总之就是这个中国,决心要这样做。中国已经高高兴兴地着手做这样伟大的事情。”材料表明A.英国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B.英国对两种政体的衔接有疑虑C.当时中国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 D.英国十分惋惜晚清政府的失败9.19世纪60~70年代,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都看到“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的优越性。但王韬、薛福成等人只是进行启蒙式的宣传,而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郑观应的这一主张A.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 B.表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时机已成熟C.体现了独尊外邦而轻视传统的观念 D.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0.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信息是()党纲的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B.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C.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11.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些措施A.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B.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C.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 D.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12.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1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纪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A.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B.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C.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D.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14.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15.(题文)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时间大事1840—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新思想的萌发19时期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兴起19世纪末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戊戌变法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1912年到1919年中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五四适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20世纪40年代中共七大、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举制“始于隋,成于唐”,衰亡于明清。作为封建社会中人才录用的典范,科举制度使古代中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唐朝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诗赋、词章,策论即时务等。北宋王安石取消制举、明经等科,仅存进士一科,学校作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明代“科举必由学校”,评价标准就一導于“朱子学”,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考试程序材料二1689年,葡萄牙来华传教士撰文介绍,中国人所获三种科名含义与西方的博士、项士和学士相当,并称其为培养“统治艺术和优良举止的方法”。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科举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已为知识界所熟知。19世纪中叶之前,英、美等国政坛均实行“政党分赃”,即一般由执政党根据录用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忠诚和经济支持来决定官员取舍。于接照单一政治标准的选官制存在明显不足,英国于1853年率先进行官制改革,效仿科举制,但考试试题均为量学、法律、国际关系等与各种文官职位密切相关的学科学问。英国所建立的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的“考选制”,开启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变革之先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确立现代文官制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海峰《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科举制推行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在19世纪中期以后被西方国家接受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西传对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1.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2.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乡村自治政治制度的变化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上是以商鞅变法时期的什伍制度为基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治的治国理念,A选项排除;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与基层自治无关,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机构均有创新,排除。3.A【解析】【分析】【详解】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经济政策。据“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朝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故A项正确;据材料中“对外贸易的繁荣”可得出主要是针对对外贸易,而是国内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阐释的明朝修改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对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制度的落后,而不是题意的原因,故D项排除。5.D【解析】【分析】【详解】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6.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建交互派使节是近代国际关系的重要表现,而清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这说明清政府外交近代化意识滞后,C正确;《天津条约》并非是平等条约,A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7.C【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二者是对立的,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是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为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项错误。8.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以及“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可知,1912年的中国以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从英国报纸的描述来看,其对中国这样的做法持有疑虑,B正确;英国更多的是表达了疑虑而非否定,排除A;C不符合史实,1912年2月《临时约法》尚未颁布,因此不能认定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英国当时主要是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疑虑而非惋惜清王朝的失败,排除D。9.A【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来看,郑观应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说明这一主张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早期维新派开展的活动并没有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机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郑观应轻视传统,排除C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10.B【解析】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是中共二大提出,B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中共一大正确表述。排除。1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故A项正确;B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是指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的做法,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民主权,故D项错误。12.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13.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排除A。国联的设计仍不尽完善,比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投票等,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不可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故选C。当时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稳和的支持力量,排除D。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名师点睛】国联和联合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国联是一个十分松散的,长期操控在英法两国手上的国际组织,而且其条约十分的简陋,不科学,而美苏二国也没有参加,缺少公信力。至于联合国,总的来讲比较公正,起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是世界各国间事务的一个协调中心。【详解】14.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点睛】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15.D【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16.(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自身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对工商业影响和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17.(1)“平铺社会”的表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削弱至消灭;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原因: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宋代采取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的政策;科举制使更多寒门学子入仕,彻底削弱门阀贵族势力;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农村租佃关系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2)特点:提倡自由、平等;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分析:宋代的平铺社会,是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但并没能催生新的经济和新的阶级,依然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调整,因此没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德国的市民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提出的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对德国的社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社会转型。从宋朝的“平铺社会”、德国市民社会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第一小问,宋代“平铺社会”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宋代以后“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及“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门第势力已彻底消灭”,可以阐述“平铺社会”可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削弱至消灭;根据材料“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可知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在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平铺社会”的特点进行分析。宋代“平铺社会”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权力的社会,因此,根据材料“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及所学知识,可以明确“平铺社会”形成原因与宋初以来实行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平铺社会”看似“平等”是因为“社会阶级之更消融”,这与宋代科举考试的改革离不开。此外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产生,而市民文化则进一步推动看似“平等”的“平铺社会”。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导致自耕农土地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而租佃关系的发展,进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促使“平铺社会”形成。(2)第一小问,根据“基于新市民阶层”,可以判断德国市民社会是建立在不同于旧阶级的社会基础上,因此其建立“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可以概括总结其特点为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根据材料“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得出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根据材料“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一宗教原教旨观念”和“全体市民一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一一的自由、平等和参与”,总结出市民社会还具有自由、平等的特点。第二小问,分析两种“社会”时,主要从其出现的背景、性质和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平铺社会”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上,虽然“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但“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就此可以得出“平铺社会”下虽然有新因素发展,但是无法实现中国近代化道路,只是封建社会的内部调整。从时间19世纪判断,这时期的欧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时期德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实力不断增强,带来的是德国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伴随着19世纪初拿仑的对外扩张,启蒙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因此在这样的市民社会下,有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后来的容克地主阶级也产生了影响,因此说19世纪德国自市民社会推动了德国的社会转型。18.(1)特点:科举制持续时间长;逐渐完备,程序严格;考试内容逐渐固定为儒家经典;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逐渐相结合。作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场面。(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较高素质的文官;近代政党政治易于造成官场腐败和政府不稳定,借鉴科举制有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告公司区域承包经营合同
- 2024年xx发电机技术许可协议
- 2024年XX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转让合同
- 2024广告公司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4业务委托合同范文
- 2024年幼儿园租赁协议
- 2024水电安装合同样本常用版
- 2024年城市广场建设项目劳务分包合同
- 2024新建筑安装工程分包合同范本
- 2024家装施工监理合同范本
- 第16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 机器学习 课件 第10、11章 人工神经网络、强化学习
- 北京市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时事政治考点大全(173条)
- 书籍小兵张嘎课件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机械制图》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任务四)试题及答案
- 生鲜猪肉销售合同模板
- 2024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4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通河县所属事业单位招聘74人(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私募基金管理人-廉洁从业管理准则
- 陈玉琴老师在中国中医论坛的最新(2009年至今)回贴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