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获奖说课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1C/01/wKhkGWXi4AqAZxrvAAFXumVnpmQ778.jpg)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获奖说课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1C/01/wKhkGWXi4AqAZxrvAAFXumVnpmQ7782.jpg)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获奖说课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1C/01/wKhkGWXi4AqAZxrvAAFXumVnpmQ7783.jpg)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获奖说课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1C/01/wKhkGWXi4AqAZxrvAAFXumVnpmQ7784.jpg)
![高中必修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获奖说课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0/1C/01/wKhkGWXi4AqAZxrvAAFXumVnpmQ77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邓小平是“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而北宋也造就了一位改革家,那就是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
本文选自《王临川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江西省),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古代历史中,谥号为“文”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中国有“诗言志”传统)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第二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信,列举了新法的弊端,要他放弃新法,恢复了旧制。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按土地多少收税内容目的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免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措施市易法设市易务稳定市场均输法就贱就近采购物资“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富国之法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3、发展生产文体辨析
1、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2、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妻书》(林觉民)、《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答司马谏议书”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解题:王安石与司马光共事多年,私交不错,只是政见每每不合。这篇文章既要照顾到友情又要摆明事实,因而作者采用了寓柔于刚的表达方法,措辞委婉,但在变法原则上寸步不让,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据理力驳而不失委婉,于平和中显出夺人的气势。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因为二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段
品读第一段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因为二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第二段品读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议一议1、第一、二句为何要先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2、对于“致怨谤”这一点,王安石根本没有批驳,是他无话可说吗?为什么?提出辩别是非的原则,提供推理的前提。不是,因为王安石事先已经预知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认为根本不值得驳斥。第二段层次提纲批驳谬论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论证的立足点)2、摆出对方观点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针锋相对无所畏惧可按此思路背诵第三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品读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品读第三段思一思,议一议1、士大夫现状如何?为何要突出其“汹汹然”?2、“盘庚西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2)反衬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使批驳更有针对性事实论证,以古论今3.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4、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1)人——“习于苟且”
(2)士大夫——“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
(3)上——“欲变此”5、王安石认为出现“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6、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第三段层次提纲分析原因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2、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3、以退为进反驳态度坚决措辞委婉可按此思路背诵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文章主题:
本文是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写作特点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论证方法多样。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名句默写名句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
。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名句默写2、对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名句默写3、对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名句默写4、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
,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名句默写5、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名句默写6、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中蕴含锋芒,道出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名句默写7、作者以
,
,为论证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驳斥,表明坚持变法的立场。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句默写8、作者直言
,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不攻自破。(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名句默写9、《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
,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名句默写10、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___、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积累文言知识第一组1、不复一一自辨2、不宜卤莽3、故略上报4、于反覆不宜卤莽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6、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7、故略上报8、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辨”同“辩”,分辩“卤”同“鲁”,鲁莽古:回信/今:向上级报告(古:指书信往返/今:重复再三;翻来覆去。)声势盛大或凶猛动词,顾念,忧虑动词,体恤,怜悯副词,简略,简单交往私下第二组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宁信度,无自信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久不售
大王来何操3、辟邪说,难壬人4、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名词,计划动词,考虑名词制度名词,计量长短的尺码动词谱写持动词,从事拿,持缘故批驳排斥本来方法主张适宜第三组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宽厚而爱人
刀刃者无厚2、终必不蒙见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冀君实或见恕也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则非某之所敢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动词,优待形容词,忠厚名词,厚度表被动认为正确看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预先知道料想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名词,同“智”,见识理解本来第四组1、于反覆不宜卤莽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授之于有司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不为侵官
为天下理财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未能助上大有为介词,在介词,从介词,给介词,表对象介词,向wéi,动词,是wèi,介词,替,给wéi,动词,当作wèi,介词,因为wéi,名词,作为第五组1、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授之于有司
以兴利除弊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2、冀君实或见恕也3、胥怨者民也4、而某……,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连词,表结果,因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目的,来,以便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动词,希望副词,相互对抗动词,招致第六组1、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2、昨日蒙教3、尤在名实4、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5、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6、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7、不为侵官8、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9、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副词,仅仅特别,尤其求以为认为修正是施行兴办缘由不胜敬辞,承蒙谦辞区区之心极第七组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2、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终必不蒙见察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4、以谓受命于人主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名作动办,做名作动施加恩惠“……也”表判断“见”表被动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是宾语前置句)第八组1、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01月天津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3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结核病绩效考核指标介绍课件
- Unit+1+School+things+Lead+in Cartoon+time【知识精研】三年级英语下学期+(译林版三起·2024)
- Unit 1 Meeting new people Part A Let's learn 【知识精研】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路基工程施工》课件
- 《认识职业世界》课件
- 《DIY香皂制作》课件
- 《搜索旅游信息》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地方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铝管编藤椅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后勤安全生产
- (人教版)广东省深圳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项目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藻类、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课件
- 挑战杯-申报书范本
- 肿瘤科疼痛一病一品
- 电子商务视觉设计(第2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测试卷
- 人民医院样本外送检测管理制度
- DG-TJ 08-2451-2024 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和停放场所设计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