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
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
底消失。现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
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
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就是历来被边
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
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
观众,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
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
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
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之中还会
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
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
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文
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
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要有现代美,这样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性情的艺术欣
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这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
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增《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
形成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
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
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透过屏
幕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
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这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
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意想
不到的负面影响一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5月18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有
一种非常自觉的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
这20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5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
《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
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是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
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
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些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
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
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
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就是在更
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
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
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性,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
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二
者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
时代间的代际感。
D.在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
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
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越是传统的戏曲,其实越是时尚的:就如梨园戏历来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但新戏《董
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
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百老汇最好的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
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
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
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
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
到的轰动效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
①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
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
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
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
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
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朗蹋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
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Q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
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
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
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跑|掰问,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
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播在那
水里。我才播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搭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
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
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
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
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
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⑤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
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②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
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
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
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
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童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
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
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
是个银样徽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
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⑥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
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
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
房换衣不提。
⑦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
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
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
来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回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
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
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
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
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
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
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会真记》,唐代元稹作传奇,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来金元人把这个故事
演为诸宫调和杂剧,称为《西厢记》。也有仍借用唐传奇《会真记》旧名去称杂剧剧本的。②《西
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③“原来姓紫嫣
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汤显祖《牡丹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将茗烟买来的书臧起来看,说明他对封建礼教并不完全认同,具有一定的反抗的意识。
B.林黛玉对落花处置的见解和葬花的行为,可以见出其爱花惜花之心,体现出她敏感细腻的
性情和纯净高洁的品格。
C.宝玉将《会真记》藏起来,说”不过是《中庸》《大学》”,他内心慌张,极力掩饰,表
明他对林黛玉还不完全信任。
D.宝黛二人都对《会真记》爱不释手,也反映了两人思想情趣相投,也为小说后面的情节作
了铺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特
点。
B.本文虽然情节没有太大起伏,但作者笔触细腻,尤其是对林黛玉心理描写细致,颇能吸引
读者。
C.小说多次引用《牡丹亭》戏文,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戏文本身的缱绻缠绵、典雅隽永也
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D.小说前面写宝玉在身边时,黛玉多是“笑”,后面写“见宝玉去了”之后,黛玉尽是“愁”,
这样安排情节巧妙而有深意。
8.小说第②段对落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9.小说第⑤段写黛玉“眼睛圈儿红了”,第⑦段又写黛玉“眼中落泪”,请分析她两次情绪
波动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①,王莽乃遣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地年。邑至洛阳,州郡各选精兵,号百万;余在道
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
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
拔,不能相救;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
诸将怒Eh“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
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秀复为图画成败。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等守昆阳,
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寻、邑纵兵围昆阳,严尤说邑日:“昆阳城小
而坚,今假号者②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围翟义,坐不生
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遂围之数卜重。
岑彭等守宛城,汉兵攻之数月,乃举城降。更始入都之。刘秀至邸、定陵,悉发诸营兵。莽兵大
溃。诸将以刘^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秀谓^曰:“事欲不善。”笑曰:“常如是耳。”
更始大会诸将,取^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女寅舅樊宏谓^曰:“建
得无有范增之意乎?”不应。^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
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
收稷,将诛之,固争。李轶、朱鲍印劝更始并执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咖。司
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服丧,饮食言笑
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
【注】①三月,更始帝更始元年(23年)三月。更始帝刘玄,汉光武帝刘秀族兄。而刘^(字伯
升)则是刘秀同母兄,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②假号者,指刘玄。③公元23年二月,绿林
军领导者王匡、王凤等人拥立刘玄为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
请刘将军计之/
B.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储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
更请刘将军计之/
C.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
请刘将军计之/
D.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
请刘将军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秦汉通指靖山或华山以东,有时泛指战国时秦以外六国领土。
B.妻孥:妻子儿女的统称。“孥”的基本含义为子女,亦指妻子和儿女。
C.“因劝更始并执籍("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因”字含义不同。
D.“自父城驰诣宛谢”与“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鸿门宴》)中“谢”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军势力庞大,汉将都往回跑到昆阳,想从这分散到其他城邑去,刘秀以团结则可胜为
主要理由来劝阻。
B.面对严尤先破宛城汉军而昆阳自会投降的计策,王邑以先前围攻翟义因没有凭批准他而受
责备等理由拒绝。
C.在被汉军围攻几个月之后,宛城投降,更始帝在此建都:刘秀则到了鄙、定陵等地,调发
各营的全部军队。
D.昆阳之战后,刘^兄弟威名日盛,众将领暗中建议更始帝除掉后患,面对这种危局,两兄
弟均无防范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
②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
14.文末讲述的是东汉刘经历的“鸿门宴”。樊宏认为申徒建的意图和范增有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二人意图的相似之处并指出更始与项羽对此不同的反应。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王威古
崔顾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醉,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注】①解:结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至六句以清新俊逸的笔调写主人公及其战友走在去游猎的路上,充满着新生力量的蓬勃
朝气。
B.七至十句以深谷射麋、溪涧饮马、马上对饮、割肉下酒四种举动概括了游猎的经过、豪气
纵横。
C.“烽火”两句以借代、夸张手法写敌人气焰之盛,从反面衬托出主人公及其战友们的勇敢
善战。
D.从开头对主人公身份介绍到游猎醉中紧急出征,诗歌赞颂了为保家卫国而勇敢战斗的崇高
品质。
16.“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是全诗警策之句,请简要赏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篇中,子路认为对于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中等诸侯国,如果出现“,
”的情况,他只需三年便能成功治理。
(2)元代周德清《塞鸿秋•潺阳即景》有句“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王安石《桂
枝香•金陵怀古》中相类似的句子是“,”。
(3)“轩”是古诗文常见意象,或为一种前顶较高,供大夫以上乘坐的有帷幕的车子;或为有
窗槛的长廊或小室等。如“,”。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古往
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材料二: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燃尽一生,终成巨制。历尽人生百态,道尽世事
无常,醒来终是空梦一场。《红楼梦》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是一本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
材料三:”汲取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结
局,或平淡,或激烈,或渺小,或凄凉……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
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红楼梦》像是一个富矿,永远也开采不尽,
其意蕴之深,永远值得我们去发掘。”
学校将举行“汲取红楼文化,芬芳精彩人生”的演讲比赛,请你根据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姑娘就特
别o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
样,到了春暮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酒与仙茶,“万艳同杯,千红一窟”,
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
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
香丘?”她诗一般的灵魂,不但觉得红尘•无是处,没有归属感,而且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
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
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
自哀,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的
事。
《葬花吟》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
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伤春悲秋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
地方。
B.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
地方。
C.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
地方。
D.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
地方。
21.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时所吟,一首
《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之间,即为泱泱中国•作为承载文明历史悠久和国土空间广袤的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需
要破除大规模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应对时空压缩的复杂条件。十年奋斗,收获满满:头顶重现碧
空如洗、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全面回升、十年禁捕修复长江渔业资源……可以说,这十年,坚
持以绿色惠民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充盈,美丽中国①_____o
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同于一般的劳动产
品,生态产品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更高,容忍度更低。党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令出必信,法在必行。秦岭的违
建别墅终被拆除,少数人“跑马圈地”营造的后花园,终被整改为洋溢蓬勃绿意的公共花园。大
江南北、长城内外,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②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国疆域辽阔,“西北负昆仑,东南襟沧海”,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极大。但只要立足自身
资源禀赋,③找定位、定举措、蓄动能,绿水青山就能转化为金山银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D、A、、
【解析】(1)A.“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现实的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这是
原因之一,文中并没有说是“主要原因”。
B.“只要……就能……”错误,过于绝对化。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
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只要戏
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
状……”,文中说“有可能”。
C.“……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错误,选项错置因果。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
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
拓展”和“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都是“科学技术每一次进步”
的结果,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D.正确。
故选D。
(2)D.“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
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
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为例来
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最传统的表演
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方面是相同的。
故选D。
(3)首先要把握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的观点是“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A.谈的是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来传承这些戏曲艺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不能证明“越是传统的,
就越是时尚的”这一观点。
B.“吸引大批年轻观众”可以证明地方戏曲轮番上演收年轻人欢迎,因此“越是传统的,就越是
时尚的”这一观点。
C.“座无虚席”可以证明“青春版”《牡丹亭》受到很多的年轻人的青睐,因此“越是传统的,
就越是时尚的”∙
D.“轰动效果”可以证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故选Ao
(4)材料一出自《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这则材料探讨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之间的关系,关键
词就是“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
第一段:“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的形成……有历史……”“现实的
原因有很多……”,这些信息告诉我们,第一段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第二段在第一段
年轻人疏离戏曲的基础上指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提出观点;
第三一一四段:“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
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以
及第四段“同时,我们不应把……”是分析戏曲如何才能吸引年轻观众,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
年轻观众,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
第五段,根据“一要美……二要真与善……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
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可知,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戏曲做到真善美结合才能
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的美好未来。
(5)如材料一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是现状;接着在材料一第三段指
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
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
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如材料一第四段“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
代美他们都需要……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二
点: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
如材料二“在全媒体时代,……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
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
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答案:
(1)D
(2)D
(3)A
(4)①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用
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的事例加以佐证;
②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
③最后得出结论:戏曲做到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的美好未来。
(5)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戏曲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
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
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
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
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
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答案】C、A、、
【解析】(I)C.“表明他对林黛玉还不完全信任”错误,由宝玉”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这段话可知,宝玉之所以要藏并且谎称《中庸》《大学》是怕黛玉
说出去带来麻烦,不是“不信任”。
故选Co
(2)A.“本文运用了肖像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特点”错,文中没有对贾宝玉
得肖像描写和侧面烘托,对宝玉只有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故选Ao
(3)从情节上看,第②段描写的是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的落花情形,而宝玉就坐在此处读《会真
记》,看到“落红成阵”的时候,“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
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
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风过花落满身满书满地,
景象优美,此处落花许多,所以才有了下文宝玉将花搭到水中,黛玉葬花等情节,所以此处对落
花的描写为下文这些情节作了铺垫。
从环境上看,下文宝黛就在这样落花纷飞的情形之下共读《西厢》,如“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接书未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
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
国倾城貌’”,宝玉表达对黛玉的情意,所以这优美的意境烘托了宝虐爱情的美好纯真。
从艺术效果上看,宝玉所见之景与所读之文巧合,如文中写道“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
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
地下还有许多”,增添了浪漫气息。
(4)第⑤段中,结合宝玉的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看,宝
玉是借书中的话来传情,表达自己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意,结合黛玉的表现“不觉带腮连耳通红,
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以及宝玉慌了之
后黛玉的表现“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
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镣枪头’”来看,林黛玉明白了宝玉的意思,所以黛玉“眼睛圈儿红
了”看似是受到宝玉轻薄言语后的委屈,实际上是明白宝玉借书中话传情的感动。
第⑦段中,此处是黛玉听到唱词并想到书中的诗句的反映,结合唱词的内容来看,“原来姓紫嫣
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间”,这些唱词给人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之感,而且词句优美,所以林甯玉首先是
受到这些词句的感染,同时林黛玉曾有父母疼爱,而现在只能寄人篱下,自己又是病弱之身,这
些词句让林黛玉想到自己的身世,充满伤感,所以“眼中落泪”。
答案:
(I)C
(2)A
(3)①情节上,为后文宝玉摆花、黛玉葬花的情节作铺垫。②环境上,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衬托
出宝黛爱情的纯真美好。③艺术效果上,宝玉所见之景与所读之文巧合,增添了浪漫气息。
(4)①第⑤段中黛玉“眼睛圈儿红了”,表面是因为受宝玉言语轻薄后的委屈,其实是黛玉明白
宝玉爱意之后的感动。②第⑦段中黛玉“眼中落泪”,表面是戏文和诗句的感染力所致,其实是
联想到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描写的具体内容以及小说
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语境进行分
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B、C、D、、
【解析】(1)句意:刘秀笑而起身。正在此时,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说:“敌人大军即将来到
城的北面,军阵达几百里,看不到它的尾巴。”将领们一向轻视刘秀,到了这样紧急的时候,才
互相议论道:“再去请刘将军谋划这件事。
“会候骑还言”,“还”和“言”是两个先后发生的动作,意为“正在此时,侦察的骑兵回来,
报告说”,应断开,排除AD;
“大兵且至城北”,“城北”是“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2)A.正确。
B.正确。
C.错误。两个“因”都是“趁机”的意思。句意: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趁机把沛公(杀死)
在座位上。
D.正确。两个“谢”都是“道歉”的意思。句意:从父城奔回宛城,向刘玄道歉/明天早晨不能不
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故选C。
(3)D.“两兄弟均无防范之心”错误。从原文“秀谓^曰:'事欲不善。’”可见刘秀已有防范
之心。
故选D。
(4)①“将”,带领;“所以”,用……的;”非……也”,判断句。译文:如今带领百万之众,
遇到城邑却不能攻占,这不是用来显示军威的方法。
②“秀不与交私语”,省略句,“与”后省略“之”;“伐”,夸耀。译文:刘秀不与他们谈一
句私话,唯有深深自责罢了,从不夸耀自己保卫昆阳的战功。
(5)原文中“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二人都是举玉块示意,要主公下令,杀掉对方。
原文中“更始不敢发”,《鸿门宴》中“项王默然不应”,可见,二人反应不同:更始不敢下令,
项羽默不作声。
答案:
(1)B
(2)C
(3)D
(4)①如今带领百万之众,遇到城邑却不能攻占,这不是用来显示军威的方法。
②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私话,唯有深深自责罢了,从不夸耀自己保卫昆阳的战功。
(5)①二人意图相似之处:都是举玉玦示意,要主公下令,杀掉对方。②更始与项羽的不同反应:
更始不敢下令,项羽默不作声。
参考译文:
三月,王莽派遣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一起发兵去平定靖山以东地区。王邑到了洛阳,各州郡选
派精锐的士兵,号称百万;其余的正在路上走,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汉军的将领们看到王寻、
王邑兵多势众,都往回跑,进入昆阳城,惊慌不安,担忧妻子孩子,想从这里分散到其他城邑去。
刘秀对他们说:“现在城内兵、粮既少,而城外敌军又强大,合力抵抗敌军,也许可以立功;如
果分散,势必不能一一保全。况且还没有攻下宛城,其他部队不能前来救援;假如昆阳被敌军占
领,只要一天的功夫,我军各部也就都完了。现在怎么能不同心胆,共举大业,反而想要守着妻
子财物呢?”将领们发怒说:“刘将军怎么敢这样说!”刘秀笑而起身。正在此时,侦察的骑兵
回来,报告说:“敌人大军即将来到城的北面,军阵达几百里,看不到它的尾巴。”将领们一向
轻视刘秀,到了这样紧急的时候,才互相议论道:“再去请刘将军谋划这件事。”刘秀又给将领
们描述成败因素。这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王凤等守卫昆阳,自己夜里同五威将军李轶等
十三人骑马驰出昆阳城的南门,在外面收集士兵。王寻、王邑纵兵包围昆阳,严尤向王邑献策说:
“昆阳城小而坚固,现在假冒皇帝名号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大军迅速向那里进兵,他必定奔逃;
宛城方面的汉军一旦失败,昆阳城里的汉军自然向我军降服。”王邑说:“我以前围攻翟义,因
没有活捉住他而受到责备,如今带领百万之众,遇到城邑却不能攻占,这不是用来显示军威的方
法。”于是把昆阳包围了几十重。
岑彭等守宛城,汉军围攻了几个月,于是全城报降。更始皇帝进城,并在宛城建都。刘秀到了
哪、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王莽军大溃。将领们因为刘^兄弟威名日盛,暗中建议更
始帝刘玄除掉他俩。刘秀对刘演说:“看情况,更始帝打算跟我们过不去。”刘^笑着说:“一
向就是如此。”不久,刘玄集合全体将领,教刘^拿出他的宝剑,接过来仔细观察。这时,绣衣
御史申徒建跟着呈上玉玦,暗示更始帝早下决断,但更始不敢发动。刘^的舅舅樊宏对刘^说:
“申徒建莫非有范增的意图?”刘^不作回答。刘^的部将刘稷勇冠三军,听说刘玄即位的消息,
大怒说:“当初起兵图谋大事的,是刘^兄弟。而今更始是干什么的呢!”刘玄任命刘稷当抗威
将军,刘稷不肯拜受这一任命。刘玄于是与将领们部署数千军队,先逮捕刘稷,准备诛杀。刘^
坚持反对。李轶、朱鲍趁机建议刘玄同时逮捕刘并于当天跟刘稷一齐斩首。刘秀听到这个消
息,从父城奔回宛城,向刘玄道歉。刘^的部属都来迎接刘秀,表示哀悼,刘秀不与他们谈一句
私话,唯有深深自责备罢了,从不夸耀自己保卫昆阳的战功,又不敢为刘^服丧,饮食言谈欢笑
跟平常一样。刘玄因此惭愧,任命刘秀当破虏大将军。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
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
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
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
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
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
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5~16.【答案】D、
【解析】(I)D.“游猎醉中”错误,原文是“相看未及醉”,还没来得及喝醉。
故选D。
(2)“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句意:当国家有危难时,人们为报效国家而慷慨奔赴杀敌前线,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这两句借主人公之口倾诉了其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以保卫国家安
宁为己任。以身报国,甘死无怨。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都是这样做的,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衍
衍不息,绵绵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种崇高的品德。诗句将这种为国献身的爱
国精神追溯到远古,指出其在我们民族中的悠久性与继承性,深化主题。
结构上,卒章显志,“古来皆共然”与“出身常事边”相照应,点明戍边将士不以戍边为苦,时
刻准备为国捐躯的思想基础。
答案:
(1)D
(2)①内容:两句大意,作为边将,在国家危难之时前往解救是其本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②主题:将这种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追溯到远古,指出其在我们民族中的悠久性与继承性,深化
主题。
③结构:卒章显志,其中“古来皆共然”与第二句“常”相照应,点明戍边将士不以戍边为苦,
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思想基础。
译文:
有一位年方三十的羽林将军,一生多次为国戍边。
春风和煦,吹拂着原野上的浅草,马蹄踩在上面,轻盈快捷。
战士们看到插着羽毛的军书,两两相顾,并在弓上装上新弦。
进入深深的山谷去射杀麋鹿,又到荒野的溪涧里饮战马0
在马上频频取酒对饮,又在田野上姑且割取猎获的野兽肉下酒。
喝酒还未尽兴,有消息传来说一队少数民族军队正进犯我幽州郡。
战火连绵不息,胡人军队扬起的尘土漫天盖地。
接到命令后立即向东北长驱进军,去救援幽州,经过奋战,终于打败了敌人。
战斗胜利结束,幽州城也保住了。
作为边将,在国家危难之时前往解救是其本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并结合内容、手法、感情、结
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17•【答案】【小题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
【小题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小题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故答案为: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重点字:馍)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重点字:澄、练、簇)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重点字:涕、泗)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
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
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
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他i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蟾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以上句子中的“Iffi”"幌"就极易写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
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
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
成荫”,易误为“岸”。
3.区分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
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
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
18.【答案】红楼梦、少年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红楼梦、少年情”。
现在的我们当谈到爱情时总是退避三舍、谈虎色变。但我个人认为在我们这个年纪对于爱情
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是很重要的。
青春年少的悸动是美好的,我们都会为自己幻想一段或轰轰烈烈或溪水长流的爱情。殊不知,
这世界本就是残缺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圆满结局呢?许多时候,你看到的开始有多么美好,它的
结尾就有多么凄凉荒芜。
《红楼梦》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离散,读过后心中总是泛着难以言说的痛感。这就是悲剧的
力量,越是美丽的事物,毁灭时越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书中最让我遗憾的是宝玉和黛玉的有缘无
分。明明是天造地设的木石之盟,最终却一个芳魂归天,一个遁入空门。
以前总觉得黛玉和宝玉应该像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和王子一样,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毕竟麓
玉死前的凄凉以及那句未完的“宝玉,宝玉,你好……”实在是太令人心酸。但现在我觉得他们
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书中有写,神瑛侍者下凡时,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便在警幻仙子案
前说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凡为人,我也跟着下凡去,把我一生的眼泪
还给他,也算偿还得过他了。”所以说,从一开始,便注定了黛玉宝玉之间是一场悲剧。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黛玉的性格并不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和她那多愁
多病的身体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时不时还会耍耍小脾气,即便才情过人,又有着倾国倾
城的貌,但到底少了宝钗的温婉大气、通达世事、她更适合恋人的角色。可夫妻是要朝夕相对的
两个人,当最初的热烈渐渐蹉吃于岁月,两人之间的一点小矛盾也可能被扩大化。更何况贾宝玉
是孩子一样的性格,相较于“林妹妹”,“宝姐姐”才会更加包容他。
所以说合适这个词很重要,合适意为合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
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少年之情有着小雨朦胧的美好;少年之情有着桃花吐蕊的青涩;少年之情
有着雷雨过后的清爽宜人。我并不否认年少悸动的美好,但更应正确认识早恋带给我们的影响,
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这些众所周知的我们暂且不谈,稚嫩的我们没有余力承受感情的
悲欢离合,缺乏冷静的思考,正确的判断,画地为牢使双方失去真诚的朋友和纯洁的友谊。
人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段时光,也更该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少年的
脚下是泥泞坎坷,少年的前路是蜿蜒曲折,少年的未来是诗和远方。我们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踏踏实实去走。
做出合适的选择,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
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题目紧扣课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单元是有关《红楼梦》名著的内容。而
这个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红楼梦》,并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其中,材料一从宏观角度,
总体概括了《红楼梦》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意义。材料二则从曹雪芹辛苦著书的经历谈起,说明书
中蕴含了诸多人生百态指经验,从而是一本必须要读的书。材料三则引用后人对《红楼梦》一书
的相关评论,说明《红楼梦》、大观园中不同人的不同命运与结局,可以让我们常读常新,也可
以让我们对人生有诸多启示。而写作主题“汲取红楼文化,芬芳精彩人生”说的也就是我们可以
从《红楼梦》一书中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经验的主题。
写作时,可以从《红楼梦》一书整体的艺术效果与社会发展启示来讲,也可以结合其中具体的某
些人物或某一具体情节来谈其对自己的启发。比如,可以从薛宝钗写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
大志向这一情节,说明我们的人生也要善借外力,成就自我,志向高远,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比
如,可以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出发,说明我们要学习她宁愿像花朵一样维持自己的高洁,即使死
去,也要清清白白的高洁傲岸,人格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或者,也可以从史湘
云”英豪阔大宽宏量”“也宜墙角也宜盆”等的隐义说她无论是在史家绮罗丛中受到娇养,还是
投靠贾府寄人篱下,说明我们要懂得适应环境,随地而宜的启发。写作时,要注意,一定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中介服务项目协议
- 2024适用房产中介购房协议格式范本
- 2024年期建筑工人劳务承揽协议
- 2024年专利技术许可格式协议
- 2024年化玉米购销协议模板
- 2024届安徽省安庆二中、天成中学高中数学试题竞赛模拟(二)试题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三高考冲刺第一次考试数学试题
- 2024年安全烟花爆竹零售协议样本
- 2024年材料采购协议典范
- 2024年度商品采购协议样式
- 原油电脱盐电脱水技术
- 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细则
- 专业工程分包业主审批表
- XX公司员工跟投管理办法
- 道路运输安全事故报告、统计与调查处理制度
-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钢结构(本)不计分-3.3小测验答案
-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疏散应急预案(精选14篇)
- 不合理处方登记表
- 养老机构护理管理制度与规范
- 国内外利用活性炭处理硫化氢的原理
- 京津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