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中文体考点示例与特练_第1页
高考阅读中文体考点示例与特练_第2页
高考阅读中文体考点示例与特练_第3页
高考阅读中文体考点示例与特练_第4页
高考阅读中文体考点示例与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文体考点示例与特练考点:1.何立伟《小城无故事》——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2.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与邵碧华《策士之文,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散文的“应用性与文学性”3.刘禹锡《乌衣巷》、吴激《人月圆》与赵善庆《山坡羊·燕子》——咏史诗、婉约词、散曲4.莫言《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与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2.散文的“应用性与文学性”3.咏史诗、婉约词、散曲4.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考点示例】一、何立伟《小城无故事》——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考点解读】——汪曾祺说:何立伟是在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2.根据内容风格推测作家作品3.对文章的分析——地方色彩4.多次写到物象的作用文本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小城无故事何立伟护城河绕那棋盘似的小小古城一周,静静蜿蜒。即或是夜黑风紧,也不惊乍一叠浪响,因此就同古城中人的日子一样,平平淡淡流逝,没有故事。好多年前,天一断黑,就要把那无数座青山,关在城门外头。夜里隐隐听得有狗吠,有更鼓;与那月色溶在一起,沿青青石板路四处流。梦呢?或有或无;可有可无。某年,守城门兼打更鼓的老人死了,孑遗下不足岁的一个细孙女。如果硬说有故事,这就是唯一的一个。城门口吴婆婆,毕生专做一种荷叶耙粑。“荷叶耙粑吃热的呐——”能这样尖声锐气喊,自然是年轻时节的事情。如今老了不能喊,兀自弓曲在一张蛤蟆凳上作太公垂钓状,生意难免不有几分冷清。街对面,也有一个凉棚。凉棚里,也有同价的荷叶耙粑,且还兼卖葱花米豆腐。这凉棚主人,因为背驼如锅,人就称他萧七罗锅。癫子是一个女人,三十多岁,并不披头散发。又晓得唱无数新旧歌子。唱到好处时,形容极美丽。且愿意唱就唱,愿意止就止,在这小小世界里,完完全全是一个自由人。那癫子手摆一枝栀子花满城里晃晃摇摇走。间常要停住足,痴痴闻花香好久好久。抬头随意看见一白脸后生,就走拢去柔声细语招手:“你来。你莫走。你答应了我你不走。”后生并不将白脸乍成红脸。只认真摇头道:“唉!”“你莫叹气呐,今晚上你约我到城门外头护城河去,听我唱歌子你听呐——”“唉,走吧,走吧!”走的到是他自己。“答应我你不走啊。啊?‘鸳鸯戏水在河中央’……嘿嘿嘿嘿嘿……”低头闻那花香,低头落泪湿一片衣衫。那栀子花,香得并不酽,只淡淡有些幽远。“送你,好香咧!今夜到护城河边上等我。”又看见了一个白脸后生。又重演出方才的那一幕。满街满巷,到底走得有好多白脸后生?“唉,前世造了孽!”吴婆婆摸两个冷了的荷叶粑粑走出凉棚喊拢来那癫子。“莫发癫!快快同我吃了!”声音好严厉。那癫子全不晓得有什么客气与害怕。极快地抓过来扯散荷叶三两口吞下去,并不细细嚼。复又哈哈脆笑,朝城门口走。头发黑乌乌的梳得好熨帖。栀子花一路的香过去。萧七罗锅侧边喊:“癫子,你拢来!”癫子拢来,收住一脸笑。“癫子,把碗葱花米豆腐你吃!”霍霍霍霍喝下肚,将那蓝花瓷碗往地上一撂,啪地碗碎了。“你回来。你剃半边脑壳。坐班房。吃炮子七七四十九粒!啊哈哈哈哈……”吴婆婆朝癫子背影望去,重重叹息。萧七罗锅呢也不发火,只摇着那精光的脑壳蹲身下去一片一片拣碎瓷。还有用,回去拿它做得甑片子,刨得芋头同南瓜。“今天生意不好,怕要赚只碗钱不回来。”吴婆婆对门搭腔:“我呢,一笼粑粑都没卖得完。整个一早晨。”远远地来了三个年轻陌生男人。从装扮上,一看就晓得是大地方上人。到了这小小县城,发现到处摆得有小吃,几多有味道。拣热的吃罢又喝冷的。“唉唉,只可惜肚子不能再装了!”忽然感觉背后站得有人,同时惊闻一股花香;转脑壳即看到极妩媚极灿烂一朵微笑。那上下牙齿又白又细如珍珠。“到底回来了啊。他们不敢用炮子打你吧?玉皇大帝要你来约我到护城河边去听我唱歌吧?……”三个陌生客情绪上顿时有些振作。又细细将她看来看去,佩服她居然生得美丽。猜这地方上水土必定好。就高声问:“她为什么得了神经病啊?啊!”酒家李二爹猛可一惊。并不因为这喊声高且又打的官腔,是因为他正欲背过身偷偷将一杯白开水羼到新搬出的一坛包谷酒中去。“鸳鸯戏水在河中央,两个龙王——”忽然止住,柔声问,“说,我唱得好么?”“好!好!一二三——”“再来一个。”陌生客心想,与她玩笑玩笑必定能助消化。就同她逗乐,要她唱完那“鸳鸯”,复又鼓掌要她再跳一段舞。街上人远远注目并不拢来。癫子舞毕将乱发抚熨帖,促声促气道:“我好高兴咧。到底回来了。没吃炮子七七四十九粒?答应我你莫走!啊?啊?”“不走。不走。今晚上到护城河边上去等你。”陌生客畅心畅意笑着离开那癫子,就往城里头游去。李二爹说:“造孽。”把那杯白开水泼到青青石板街面上去了。街上人哑默不语。满街满巷都是那桅子花淡淡的香。然而用力一闻,竟又并没有。三个陌生客各买了一个鸳鸯织锦袋,带回去礼赠未婚妻。提议每人必带几个那荷叶粑粑回去给未婚妻们尝新。葱花米豆腐呢,自然带不得,那就再去喝它一碗两碗过足隐吧。走过那爿小酒家,看见李二爹在门前摆一局棋同一个后生对弈。忽然摆手道:“不下了不下了。凤儿,凤儿,过来帮爹关扳子!”后生惊讶得很!“吔,二爹,这是搞么子呐?”“我输了,我输了,好么?凤儿凤儿喊你你不动?三个陌生客并没有意思要再到里头去歇憩。不深不浅一笑,沿青石街面朝前走。看见那个婆婆子了。“一人再买你十个荷叶粑粑。”“不卖了。”“咦,怎么不卖了呢?还有这么多!”“回去自己吃。”真是好笑的事情。有钱还不晓得赚呢!那好吧,对门喝葱花米豆腐去。“啊,啊,这豆腐,万万吃不得呐。”“又怎么不能吃了呢?”“刚才,跌了一条毛毛虫,在里头,邋里邋遢吃了要泻肚子呐。”远山淡淡如青烟。月亮正浮起。护城河粼粼闪闪绕城流。三个陌生客,有几多迷惑,有几多疑云,又有几多怅惘同归思,在河边散步不说话。明天一早即要离别这小小古城了。难得再来。小小古城似乎不是小小谜语。不远不近有虫鸣,有水响,有萤火灯笼在草里头移,找寻那已流逝的岁月同故事。忽然看到河边蓝幽幽地坐得一个人影如雕塑。有一种幽香迤逦过来。啊!在什么地方闻到过呢……1983年7月问题1汪曾祺说:何立伟是在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你怎么理解汪曾祺的说法,请阐述。答案①小说语言富有诗意。文中多处景物描写文白间杂,句式长短参差,整散错落,音韵协调,充满诗意。②小说富有诗歌的意境美。文本淡化了情节,不以叙事为中心,而以栀子花香为线索,融入淡淡的哀愁与温情,营造出朦胧淡雅的意境,颇有诗意。③小说富有诗歌的蕴藉美。癫子恋情的始终、本文故事的结局,均未明确交代,而是在半藏半露的只言片语中零星透露,含蓄委婉却给人以更多丰富的联想,让人回味无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抓住关键评价“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分析本文中“诗”的特点呈现在何处。首先是文本语言富有诗意,如“护城河绕那棋盘似的小小古城一周,静静蜿蜒。即或是夜黑风紧,也不惊乍一叠浪响”“天一断黑,就要把那无数座青山,关在城门外头。夜里隐隐听得有狗吠,有更鼓;与那月色溶在一起,沿青青石板路四处流。梦呢?或有或无;可有可无”“唱到好处时,形容极美丽。且愿意唱就唱,愿意止就止,在这小小世界里,完完全全是一个自由人”“低头闻那花香,低头落泪湿一片衣衫。那栀子花,香得并不酽,只淡淡有些幽远”“远山淡淡如青烟。月亮正浮起。护城河粼粼闪闪绕城流”等句子,音韵和谐,长短错落,有整有散,富有诗性美。其次是本文的境界具有诗意。“诗”言志而小说叙事,本文却并不侧重叙事,事件只是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情节,而贯穿在整个故事中的核心,乃是癫子女孩那无疾而终的哀愁恋情和古城其他人淳朴的呵护之心,让故事在淡淡的哀愁中有着暖暖的温情,这在现代社会来说显得弥足珍贵。作者将之融入整个小城的风情、意境之中,让全文笼罩在淡雅朦胧的意境中,宛如一首诗歌。再次是含而不露的含蓄特点,富有诗性。诗歌含蓄,藏而不露;文本含蓄,没有交代癫子的过往,只通过她且歌且唱的只言片语来零星展现,结尾以幽香迤逦引发人联想,却并没有交代最终结局,含蓄蕴藉,余韵无穷。问题2作者何立伟曾说过:“直到今天我对文学最深的理解都来自。”请你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风格推测横线处所填的作家作品。()A.沈从文《边城》 B.鲁迅《朝花夕拾》C.钱钟书《围城》 D.冰心《繁星》《春水》答案A解析本文通过叙写一座小小古城中,人们对一个有着可怜身世的女癫子的友善、同情态度,展现出一种人情美。A项,沈从文的《边城》通过描写边城中情窦初开女孩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淳朴美丽的乡土人情,符合本文风格。B项,鲁迅《朝花夕拾》写自己年轻时的一些经历,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性格、志向如何形成上,与本文主题不一样。C项,钱锺书的《围城》是讽刺小说,与本文风格截然不同。D项,冰心的《繁星》《春水》是诗集,写了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尽管也是歌颂美好,但与本文主题不尽相同。问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吴婆婆“摸两个冷了的荷叶粑粑”给癫子吃,萧七罗锅不因癫子弄碎了他的碗而发火,可以看出他们对癫子的爱护,和对癫子命运的同情、惋惜。B.人们没有围观陌生客戏弄癫子,只是“远远注目并不拢来”,表现小城人的善良:但“哑默不语”的街上人,准备往酒里搀水的李二爹的行为,也表现出小城人些许的冷漠。C.小说构思巧妙、曲折,作者有意模糊癫子的身世,而是将情节发展链中的前因后果隐于幕后,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再创造的艺术空白。D.小说的句式和段落短小,叙述的节奏舒缓;语言中夹杂了不少方言,如“你莫叹气呐”“怕要赚只碗钱不回来”等等,又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答案B解析B项,“‘哑默不语’的街上人,准备往酒里搀水的李二爹的行为,也表现出小城人些许的冷漠”错误,从“李二爹说:‘造孽。’把那杯白开水泼到青青石板街面上去了。街上人哑默不语”“李二爹在门前摆一局棋同一个后生对弈。忽然摆手道:‘不下了不下了。凤儿,凤儿,过来帮爹关扳子’”等句子可见,人们的“哑默不语”和李二爹并不是“冷漠”,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些陌生客戏弄癫子的不满。问题4文中多次写到栀子花(香),有什么作用?答案①烘托人物形象。栀子花洁白美丽而芬芳,癫子喜爱摆着它满城走,烘托出她向往美好、热爱生活的美丽形象;②作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人物的遭遇与情感变化。每当癫子心境有所变化,栀子花香便会出现,伴随着她对爱情甜蜜的向往,对恋人失约的苦涩心酸等,让文章结构完整,且充满诗意。③体现文章主旨。花香满城,并不只是因为癫子拿着它散播芬芳,还有吴婆婆、萧七罗锅、李二爷等所有古城人对癫子的一片怜悯友善之心,花香也象征着古城淳朴美好的风土人情。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物象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栀子花”是癫子经常拿在手里的,她“间常要停住足,痴痴闻花香好久好久”“栀子花一路的香过去”“惊闻一股花香;转脑壳即看到极妩媚极灿烂一朵微笑。那上下牙齿又白又细如珍珠”,这花香衬托出她欣赏美,热爱生活的美丽形象;“低头闻那花香,低头落泪湿一片衣衫。那栀子花,香得并不酽,只淡淡有些幽远”,从癫子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她曾与爱人有过约定,然而订约之人始终未曾出现,栀子花的淡淡、幽远也象征着她无疾而终的爱情;“花香”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与人物的遭遇、心情紧密相连,如“间常要停住足,痴痴闻花香好久好久。抬头随意看见一白脸后生,就走拢去柔声细语招手”,癫子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花香是她爱情的一部分;“低头闻那花香,低头落泪湿一片衣衫。那栀子花,香得并不酽,只淡淡有些幽远”,癫子怀想起失约的恋人,花香是她苦涩心境的写照。“满街满巷都是那桅子花淡淡的香。然而用力一闻,竟又并没有”癫子遭到陌生客的戏弄,花香似有若无,是古城所有人对她的维护;“忽然看到河边蓝幽幽地坐得一个人影如雕塑。有一种幽香迤逦过来”,护城河的花香,刻画出癫子痴心守信的态度,也是小城淳朴风情的象征。二、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与邵碧华《策士之文,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散文的“应用性与文学性”【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4.论证手法多样的分析材料1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一种早熟的文体。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大约可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而真正具备了较完备的散文形态的,应是从产生于殷周时代的《尚书》开始。《尚书》之后,就是中国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即是说,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尊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融合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的“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奏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有删改)材料2《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今而上的一个奏议。就文体说,《谏逐客书》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篇透辟、精到的人才论。《谏逐客书》之所以至今还脍炙人口,固然是其思想内容仍能启迪后人,但也还因为它有绵远隽永的艺术魅力滋润着后世。说《谏逐客书》是策士之文的典范,还在于它有既铺张扬厉,又委婉善讽的艺术风格。李斯在分条剖析逐客的过错时,所用的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和复杂,如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三句话就说清了全部论据。但李斯对此却有意加以铺叙,以造成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收到更强更好的说服效果。当然《谏逐客书》也并非仅由气势服人,它委婉善讽,委折入情,使人内心折服,更是其显著的特色。通篇用对比论证法正反相较,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利害得失,烛人眼目,这是委婉善讽的表现。总之,文章将阐述的道理既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增强读者的印象,造成气势,又用曲折入情的手法,使读者觉得周详恳切,于心折服,而两者又如此巧妙地臻于一体,真不愧为策士文辞的典范。在语言上重用排比、对偶,注意语言的色彩和音节的和谐,也是《谏逐客书》鲜明的艺术特色。语言形式为表达的内容服务,表达效果要抉择语言形式,这是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大凡想铺陈事理,往往就重用排比和对偶。大概一个意思用对句或用几个句子来表述,除事理得以铺陈外,还能造成充畅的气势、典雅丽辩的文采、和谐铿锵的音节,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所以,铺张扬厉、复本加奇、踵事增华的策士文辞往往重用对偶和排比。惟其如此,《谏逐客书》才显得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摘编自邵碧华《策士之文,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有删改)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发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但直到先秦才迎来第一个黄金时期。B.先秦散文以磅礴的底蕴成就了自身辉煌,开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奠定了宽阔、宏大的基础。C.在西方文学发展中上,散文长期势弱未成主流,文体基础薄弱,直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不多,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D.策士文辞往往运用对偶和排比表意,因其可以让气势、文采、音节、事理等方面得到更好展现,《谏逐客书》也因此成为了典范。答案B解析A.“可以追溯到”错误,关于散文的起源,原文说的是“据史料记载……大约可追溯到……”,选项表述绝对;C.“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错误,由材料一“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可知,西方散文只是在文体意识方面更逊色,不是不具有;D.“因此成为了典范”错误,由材料二“说《谏逐客书》是策士之文的典范,还在于它有既铺张扬厉,又委婉善讽的艺术风格”可知,《谏逐客书》成为策士文辞的典范,不仅仅是因为运用了对偶和排比。选项以偏概全。

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散文的起源开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和文体意识。B.材料二分析了《谏逐客书》的策士文辞特点,侧重对其艺术风格方面进行探究。C.材料一借西方文学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D.材料二运用诗句说明《谏逐客书》妙用对比论证手法,委折人情、委婉善讽。答案C解析C.选项分析错误。由最后一段“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可知,借助西方文学中散文的发展、演变历程不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而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并且原文中关于西方文学中散文的发展、演变历程并不突出。

问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中各时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这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B.《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编史方法,其中的“纪”“传”部分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散文。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语言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世称“建安风骨”D.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答案C解析C.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绪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之为“建安风骨”,在此主要指的是建安时期的诗歌,不是散文。问题4材料一论证手法多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①举例论证。例如文中列举《春秋》《老子》《庄子》《孟子》《左传》《国语》等证明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②引用论证。例如文中引用章学诚、鲁迅的话证明我国古代散文较早就具有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③对比论证。例如在论证文体自觉意识时,作者对中西方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

解析“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折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是举例论证。列举《春秋》《老子》《庄子》《孟子》《左传》《国语》等证明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是引用论证。引用章学诚、鲁迅的话证明我国古代散文较早就具有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是对比论证。论证文体自觉意识时,作者对中西方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问题5先秦时期的散文体现了“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的特征,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①应用性体现在《谏逐客书》是讽谏秦王取消逐客令的一篇奏议,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李斯的人才观,并具有启迪后人的思想价值。②文学性体现在《谏逐客书》通过铺叙、对比论证等手法达到气势服人、委婉善讽的艺术效果,语言上重视通过排比、对偶使文章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解析结合“《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今而上的一个奏议。就文体说,《谏逐客书》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篇透辟、精到的人才论……其思想内容仍能启迪后人”可分析概括出,应用性体现在《谏逐客书》是讽谏秦王取消逐客令的一篇奏议,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李斯的人才观,并具有启迪后人的思想价值。结合“有意加以铺叙……由气势服人,它委婉善讽,委折入情,使人内心折服”“通篇用对比论证法正反相较……这是委婉善讽的表现”“文章将阐述的道理既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增强读者的印象,造成气势,又用曲折入情的手法,使读者觉得周详恳切,于心折服”“在语言上重用排比、对偶,注意语言的色彩和音节的和谐,也是《谏逐客书》鲜明的艺术特”可分析概括出,文学性体现在《谏逐客书》通过铺叙、对比论证等手法达到气势服人、委婉善讽的【考题对接】一、刘禹锡《乌衣巷》、吴激《人月圆》与赵善庆《山坡羊·燕子》——咏史诗、婉约词、散曲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一、刘禹锡《乌衣巷》、吴激《人月圆》与赵善庆《山坡羊·燕子》【答案】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译文1】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赏析1】《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译文2】历经千古的北宋已成为伤心的地方,还唱着那《后庭花》曲。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不知道飞到了哪户人家中。

于异国重见故国宫姬,世事如梦呀,肌肤胜过白雪,见其昔日豪贵,发式如旧。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啊!【赏析2】吴激的这首词,通篇借用唐人诗句借景抒情,笔姿盘旋空灵、唱叹有情。当然也必须有一两句实写,才不致使人感到扑朔迷离。因此,过片几句推出前面对暗示的”商女“形象:“仙肌胜雪,宫髻堆鸦。”这两句描写不只是单纯写这位歌姬之美貌,而是从她的容颜梳妆,勾起了词人对北宋故国旧事的回忆和怀念。所以词人抚今追昔,而有“恍然一梦”之感。昔日皇家女子,今朝却是市井歌妓,这个反差太强烈了,不禁又触发了词人故国之身悲,身世之同感。吴激想自己如今羁身北国,“十年风雪老穷边”(刘迎《题吴激诗集后》),自己和这位歌女不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么?这自然使他想起当年白居易于浔阳江头夜遇琵琶女的情景,想起白居易的悲叹:“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吴激在《人月圆》的结尾三句融合白居易的诗意境,借意抒怀,把自己和这位歌姬,比作白居易之于琵琶女了。北宋中叶以后,填词渐趋工巧,隐括前人诗句填词蔚为风气。贺铸、周邦彦、陆游、吴文英等人都擅长此道。而其中吴激这首词将古人诗句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如自其口出,能以人巧与天工相吻合,不愧是一首成功的“隐括体”。【译文3】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上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赏析3】在此曲中,作者托情于燕,抒历史兴亡之叹。燕子有飞迁的习性,秋天飞往南方,春暖花开时再返回北方。作者用燕子的来去喻示时间的流逝,又赋予燕子以人的视角。接着写燕子喃喃细语,忙碌争飞,似乎在寻找王谢繁华旧迹,诉说人间兴亡之事,实际上是移情于燕子,将燕子的本能活动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在只有“巷陌乌衣夕照斜”的无奈失望中,作者更是借燕子的口吻直接诉说历史兴亡的慨叹。全曲紧扣咏燕来怀古,继承了古人却又不拘泥、重复,立意新颖。尤其是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此曲更具婉转、曲折之妙。“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一个对偶句,依旧借助燕子的视角慨叹历史,文学上将这种手法称作“移情”,即将人的主观感受转移到某样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强化情感的表达。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兴亡往事最终都付与评说,人世喧嚣也都归于“喃喃”之语。曲的结尾很有一种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二、莫言《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与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莫言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大王,炸好了。”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西门闹,你还闹吗?”“冤枉!”我喷吐着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间王扔下一块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用颇不耐烦的腔调说:“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掖了令牌的那位鬼卒,搡了那个扯我胳膊的鬼卒一把,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教训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的口吻说:“你的脑子里灌水了吗?你的眼睛被秃鹫啄瞎了吗?你难道看不见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了吗?”在他的教训声中,那个年轻的鬼卒翻着白眼,茫然不知所措。掖令牌的鬼卒道:“还愣着干什么?去取驴血来啊!”那个鬼卒拍了一下脑袋,脸上出现恍然大悟般的表情。他转身跑下大堂,顷刻间便提来一只血污斑斑的木桶。他将木桶沉重地蹾在我的身边,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我嗅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腥气;一股热烘烘的腥气,仿佛还带着驴的体温。一头被杀死的驴的身体在我脑海里一闪现便消逝了。持令牌的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鬃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的、暗红的血,往我头顶上一刷。那鬼卒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将驴血涂遍了我的全身。到最后,他提起木桶,将其中剩余的,劈头浇下来。我感到生命在体内重新又汹涌澎湃了。我感到力量和勇气又回到了身上。没用他们扶持,我便站了起来。在两位蓝脸鬼卒挟持下,我们穿越了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幽暗隧道。终于走出隧道,然后登上高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伸出白胖细腻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手,从一只肮脏的铁锅里,用乌黑的木勺子,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鬼卒端起碗递到我面前,脸上浮现着显然是不怀好意的微笑,对我说:“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我昂然下了高台……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难道她们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二位兄弟,一路辛苦!”我看到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的含义,他们就抓着我的胳膊猛力往前一送。我的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水里一样,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生下来了!”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选自《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有删改)】文本二:创作于2005年的《生死疲劳》,是莫言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用莫言的话说,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这本书,才把这个殊荣授予了他。《生死疲劳》讲述了一个冤死的地主西门闹,在历经了六道轮回,依次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一个带着先天缺憾的大头婴儿的故事。故事主要以动物们的独特视角,来体悟和审视1950到2000这几十年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下,一个叫做高密的乡村,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的变迁与改革。而引发这一次次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便是土地这个沉重却不可逾越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几代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汹涌澎湃的社会变革,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和坚守,以及中国式农民的朴实、勤劳与坚韧。这是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然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却又带着浓烈的中国风韵味,它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作者深受影响的乡土文化相融合。诸如作为本书主线的“六道轮回”,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穿插引用,和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方言,都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另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更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致敬与发扬。总之,在风格上,这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摘自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虽无“下回分解”这一说,但是结尾“我睁开眼睛……竟成了……小驴子”,对读者也有无限的吸引力。B.西门闹打翻孟婆汤、走下高台一段,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他想要与家人相聚,也为下文写他真的转世回到家里做了铺垫。C.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俏皮,成功化解了故事的沉重感,但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复杂情愫。D.小说运用了荒诞的笔法,通过写西门闹的转世轮回,反映了世事沧桑、社会变迁,给读者带来“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的感受。2.文本一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说明。3.孙克艳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足一部具有浓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巨著。请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二、莫言《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与孙克艳《飘零而执着的人生之舟——读莫言<生死疲劳>有感》【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他想要与家人相聚”错,根据原文“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可知,他想回去的主要是想为自己打抱不平。故选B。

2.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心理活动叙述故事,随时点评人物,展示情节,揭示真相,引导读者的感知。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