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系列之史铁生选文_第1页
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系列之史铁生选文_第2页
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系列之史铁生选文_第3页
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系列之史铁生选文_第4页
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系列之史铁生选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系列之史铁生选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墙下短记

史铁生

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

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

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

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

了无比的重量。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

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

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

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

珍爱的东西送给他。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

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

那件东西。

回家时,我贴近墙根走。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晚风轻柔得让人无

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

道墙里去。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

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树顶上

曾有鸟窝,现在没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

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

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

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记

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

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没有门,但是母

亲走过去了,在那里面,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

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我现在有很多时间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有

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没有多少事可以放心到光天化日

下去做。规规整整的高楼叫人想起图书馆的目录柜,只有上帝可以去

拉开每一个小抽屉,查阅亿万件心灵秘史,看见破墙而出的梦想都在

墙的封护中徘徊。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

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

牵动思念。

把所有的墙都拆掉的愿望自古就有。我坐在窗前用很多时间去幻想一

种魔法,涮啦一下墙都不见。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

热油淋在蚁穴),上哪儿的不知道要上哪儿了,干嘛的忘记要干嘛了,

漫山遍野地捕食去和睡觉去么?毕竟又趣味不足。然后大家埋头细

想,还是要砌墙。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

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

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

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

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

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

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老柏

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踏草丛,野草

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

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

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空旷的夕

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

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

冤屈。喊醒了,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谁,并不能惊动什么,

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葬,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

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

3.1415926…

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

些麻烦: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

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

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

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

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

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

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

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

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典一路至今光

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地吐纳之声亦可悉闻。一

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

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

是神来引领。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

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

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

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

想逃离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以为

这样才更虔诚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

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

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

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

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以议论入手,从总写有关往事与记忆的人生感悟出发,

引出墙。与墙有关的少年时代的一段往事是有一些无奈和悲伤的,奠

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B.“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作者

在遭遇人生的劫难后充满痛苦、不甘、怨愤,始终无法正视。

C.在本文中,“墙”沿着作者流动的心绪,象征着史铁生对于精神

困境的一系列生命体认。同时一,它又不仅归属于个体生命,亦是人类

生存窘境的精神写照。

D.“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伟大的墙之所以伟大,因为它的

存在无法抗拒,无法左右,人们只能无奈接受。

E.史铁生散文以意象苍渺著称。本文“墙”的意象,充分体现了

史铁生散文意象的意义多重化的特点,遥指作者充满哲思的、回归生

命本真的深邃内心世界。

2.文章为什么描写《苏武牧羊》的曲调和吹奏的老人?

3.请结合全文,分析“墙”的内涵。

答案:

1.BD(B."始终无法正视”错误。从后文作者对箫声的描写,“直

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

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从中可知,作在参透生

命的本质之后,对现实是能够正视的,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D.“伟

大的墙之所以伟大,因为它的存在无法抗拒,无法左右,人们只能无

奈接受”错,墙的伟大在于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难免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墙,或不幸,或恐惧等。墙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

并且也无需摆脱。那么就只能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

2.①悠沉的乐声烘托作者凄怆的心境。

②《苏武牧羊》讲述苏武流放绝地,持节坚守十九年始终不渝的故事,

借哀而不死的咏叹营造顽强的氛围,使作者鼓起战胜不幸的勇气。

③吹奏乐曲的老人给作者带来启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

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战胜挫折。

3.①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制造者,象征着人性中的孤独体验。文章记

述了我童年时与同窗好友的一件小事,墙成为友情产生间离的见证。

②是人内心恐惧的构筑者。“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

分外恐怖”,幼儿园时的回忆成为作者人生中对于无助、冷漠、恐惧

感受的最初思想来源。

③象征着人思想的樊篱,心灵的城墙。每个人都有秘密,秘密需要墙

的封护。

④“墙”象征着生命中无可选择的苦难与缺憾,象征着个体生命无法

摆脱亦无法掌控的命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

史铁生

(1)这个被称为老家的地方,我是直到四十六岁的春天才第一次见

到它。此前只是不断地听见它。从奶奶的叹息中,从父母对它的思念

和恐惧中,从姥姥和一些亲戚偶尔带来的消息里面,以及从对一条梦

幻般的河流一一拒马河一一的想象之中,听见它。

(2)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

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几乎铺开一条街,但都久

失修整,残破不堪。“这儿是六叔家。”“这儿是二姑家。”“这儿

是七爷爷和七奶奶。”“那边呢?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简

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以致那一座座院落也似毫无生气,

一片死寂。

(3)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

(4)但他们都不下车,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

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

(5)离开那里,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

吐了一口气:想见她,又怕见她,哎,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

这样的恐惧吗?

(6)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

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的家了。”

(7)拒马河在太阳下面闪闪发光。母亲的家在城外的张村。那村子

真是大,汽车从村东到村西开了差不多一刻钟。拒马河从村边流过,

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

(8)我们走上桥,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

(9)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

夕阳下尤其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

(10)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一个问题:那时候

我在哪儿?那时候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之后她的儿子才会来看

望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1948年,母亲19

岁,未来其实都已经写好了,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

在那一阵喜庆的喷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

(11)那喷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

今天才听出它的哀惋和苍凉。

(12)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

19岁的少女走出这个院子的时候历史与她何干?她提着婚礼服的裙

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

(13)她小心或者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

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伫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

(14)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

片浩渺的苍茫之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

拒马河悲喜不惊,必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

前程……

(15)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经就在这儿玩耍,就在这儿长大,也

许她就攀过那棵树,也许她就戏过那片水,也许她就躺在这片草丛中

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

一团说不清的历史。

(16)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着: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

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望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

事呀。

(17)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

鼓声渐渐远了,锁呐声或许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

样的心情?

(18)一个人,离开故土,离开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大约都是一样一

一就像我去串联、去插队的时候一样,顾不上别的,单被前途的神秘

所吸引,在那神秘中描画幸福与浪漫……

(19)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

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

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

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锁呐声中,有

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还有,随

后的若干年中,她对她的爱情是否满意?

(20)我所能做的惟一见证是:母亲对父亲的缺乏浪漫常常哭笑不得,

甚至叹气连声,但这个男人的诚实、厚道,让她信赖终生。

(21)母亲去世时,我坐在轮椅里连一条谋生的路也还没找到,妹妹

才十三岁,父亲一个人担起了这个家。

(22)二十年,这二十年母亲在天国一定什么都看见了。二十年后一

切都好了,那个冬天,一夜之间,父亲就离开了我们。

(23)他仿佛终于完成了母亲的托付,终于熬过了他不能不熬的痛苦、

操劳和孤独,然后急着去找母亲了一一既然她在这尘世间连坟墓都没

有留下。

(24)老家,涿州,张村,拒马河……这一片传说或这一片梦境,常

让我想: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

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

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

(25)当然,我只能是我,但却是另一个我了。

(26)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

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

(27)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

(28)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一条线

索,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嗔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

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到达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

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叙写了作者回到老家的见闻和感想,表达了对世事变迁、

物是人非、命运无常的恐惧。

B.父亲和伯父回到老家却都不下车,只坐在车里看,是因为他们“近

乡情更怯”的复杂情感,想念越深、恐惧越深。

C.文中对母亲老家院墙破败的景象进行白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流露出寂寞悲凉之感,表达了对母亲逝去的伤感和怀念。

D.拒马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母亲生命历程的见证,是引起作者对

母亲人生联想的触发点,也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5.请赏析第(11)段文字的艺术效果。

6.母亲、父亲的人生经历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请结合文章内

容探究“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

4.A项,“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命运无常的恐惧”理解

错误。文章结尾说“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想

念与恐惧”应是对母亲和父亲的深切怀念,对他们一生操劳坚忍的赞

美与感激以及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坦然。

所以选项理解成“命运无常的恐惧”说法错误。

5.①拟人,赋予啖呐声情态,饱含作者对母亲苦难一生的感慨。②

“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短句的铺排叠加,

突出了母亲生活的不易,是母亲一生艰辛的写照。③虚实结合,极具

抒情性,意蕴隽永。母亲的经历借想象中的喷呐声悠扬传来,写出了

时间的流淌,深化了对母亲的情感。

6.①“命运”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必须面对无常与变迁,老家如

此,父亲母亲也是如此。②“恐惧”的是命运必然会安排我们经历坎

坷与苦难,我们只有去煎熬、担起责任。因为无常与变迁,我们会陷

入无尽的“想念”。但也因为有过这些与命运的抗争经历,它成为值

得“想念”的经历。③对命运安排的坦然:作者回到老家,是历经命

运不幸后回到生命的起点;父母亲是历经一生悲苦和操劳后让儿子感

激与敬佩;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坦然、感恩于命运的安排。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①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

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②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老瞎子想赶着多说

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老瞎子一天

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

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③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

今,有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

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

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娱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

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

把琴弦一阵紧拨,唱到:“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

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

无声。

④“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

年就这么跟我说。”

⑤“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

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⑥“你信不信?”

⑦“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⑧“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

成。”

⑨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

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

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

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⑩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

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11)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老瞎子的琴声却很

乱.....

⑫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

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

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⑬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

问自己。

(M)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

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小瞎子吓了一跳:“怎

么了,师父?”

(15)“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

⑯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

槽时,自己才二十岁。

⑰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⑱“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⑲“他弹断了多少根?”

⑳“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21)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22)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

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

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

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23)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24)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

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

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

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