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练习(总分:100分时长:60分钟)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三倍体无子西瓜的产生属于可遗传变异B.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增加D.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对等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答案〗C〖祥解〗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详析】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但基因突变不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B正确;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发生改变,但是基因的数目不变,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对等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2.图表示一动物细胞某一分裂时期,①〜④表示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B与基因b的分离属于基因重组B.若①上的基因B与②上的基因b发生交换,则属于染色体“易位”C.若①上的片段与③上的某片段发生互换,则属于基因重组D.③和④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答案〗D〖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析】A、B和b是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分离不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若①上的基因B与②上的基因b发生交换,属于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C、若①上的片段与③上的某片段发生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D、③和④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能相同,对应位置的基因也可以不同,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间期发生了突变,也可能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D。3.据英国《每日却报》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根据两块头骨化石碎片鉴别了一个新的小型鳄鱼物种,它与恐龙共同生活在1.26亿年前,其体长仅61厘米,却长着锋利的牙齿。下列叙述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恐龙与小型鳄鱼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小型鳄鱼的进化与恐龙没有关联B.突变为小型鳄鱼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小型鳄鱼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群体D.自然选择决定了小型鳄鱼的进化方向〖答案〗A〖祥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A、恐龙与小型鳄鱼生活在同一时期,它们之间的进化可能是相互影响的,A错误;B、由分析可知,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鳄鱼为一个种群,C正确;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D正确。故选A。4.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Ⅱ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D.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A〖祥解〗分析题图可知,在Ⅰ阶段,AA=40个,aa=2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a=(20×2+40)÷200×100%=40%,在Ⅲ阶段AA=20个,aa=4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a=(40×2+40)÷200×100%=60%。【详析】A、在Ⅱ段,AA减少、aa增多,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A正确;B、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型的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C、在Ⅰ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则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C错误;D、在Ⅲ段,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则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而在I段内,A的基因频率=60%,即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错误。故选A。5.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下图甲是内环境的结构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体液中的不同成分,下图乙表示体液中这几种成分相互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A、B、C、DB.B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中C.图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D.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答案〗B〖祥解〗分析甲图:①为淋巴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分析乙图: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详析】A、甲图中,①是具有盲端结构内的液体,表示淋巴液;②表示细胞内的液体,表示细胞内液;③是组织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表示组织液;④是血管内的液体,表示血浆。乙图中A与D、A与C之间都可以相互渗透,B单向渗透进入C,据此判断,A是组织液,D是细胞内液,C是血浆,B是淋巴液,因此图甲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图乙中的B、D、A、C,A错误;B、B(淋巴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流到C(血浆)中,B正确;C、图甲④(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C错误;D、氧气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而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图甲中③④处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大小关系应该分别是③<④和③>④,D错误。故选B。6.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等B.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能够维持身体平衡C.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水平衡、呼吸等中枢D.脊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答案〗C〖祥解〗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详析】AB、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等,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能够维持身体平衡,AB正确;C、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D、脊神经共31对,脊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主要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D正确。故选C。7.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轴突1、2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B.图2表明刺激轴突1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神经元MC.轴突2释放的递质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D.轴突1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2和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答案〗A〖祥解〗分析图甲,有2个突触,轴突2与轴突1之间为一个突触,轴突1和细胞体构成一个突触;图3的电位差值小于图2,所以图3情况下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量减少,导致Na+内流减少,电位差变化小。【详析】A、由以上分析可知,轴突2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轴突1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两者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A正确;B、图2可说明刺激轴突1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B错误;C、根据图3的结果可知,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动作电位降低,说明轴突2抑制了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轴突1,并未直接抑制神经元M产生兴奋,C错误;D、轴突1释放的递质只能与神经元M的受体结合,D错误。故选A。8.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通常情况下,经图中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经图中过程②进行调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雌激素的分泌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B.GnRH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雌激素的靶细胞包括Kp神经元1和Kp神经元2D.雌激素对Kp神经元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其激素含量〖答案〗D〖祥解〗Kp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1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而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综合上述分析,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详析】A、雌激素的分泌由下丘脑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产生相应的激素作用于性腺,体现了分级调节,而雌激素的增多可以抑制Kp神经元1和促进Kp神经元2,体现了分级调节,A正确;B、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C、雌激素的靶细胞包括Kp神经元1和Kp神经元2,C正确;D、雌激素对Kp神经元的作用效果取决于雌性动物是否处于排卵期,D错误。故选D。9.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它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B.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C.胰岛中的B和C两种细胞虽然分泌的激素不同,但它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D.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类似〖答案〗A〖祥解〗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析】A、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A错误;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B正确;C、胰岛中的B(胰岛B细胞)和C(胰岛A细胞)两种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它们的核基因是相同的,C正确;D、图中显示,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A。10.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胰岛素激活InR后,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细胞坏死C.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能抑制GLUT转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D.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增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使血糖升高〖答案〗D〖祥解〗分析题图:胰岛素和InR结合,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坏死;可以促进GLUT转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详析】A、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是胞吐作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误;B、胰岛素激活InR后,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抑制神经细胞的坏死,B错误;C、由图可知: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能促进GLUT转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C错误;D、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D正确。故选D。11.下列有关免疫失调所引起的疾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B.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C.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刺激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产生组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D.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而自身免疫病会使导致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答案〗B〖祥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析】A、HIV侵入人体后,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蛋白相结合进入辅助性T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A正确;B、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而引发的疾病,B错误;C、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与吸附在细胞(如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C正确;D、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属于免疫功能过强,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B。12.下图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示意图(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细胞bB.细胞c的活化通常需要③④两个信号的刺激及物质甲的作用C.新冠病毒第二次进入机体时可引发的免疫过程有⑨⑦⑧D.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物质乙可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答案〗D〖祥解〗题图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是细胞因子,物质乙是抗体。【详析】A、细胞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细胞b,b能分泌物质甲即细胞因子,说明b是辅助性T细胞,A正确;B、细胞c是B淋巴细胞,需要抗原的直接信号以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改变的信号,同时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进而完成增殖分化的过程,因此细胞c(B淋巴细胞)的活化通常需要③④两个信号的刺激及物质甲(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C、新冠病毒第二次进入机体时可引发二次免疫,细胞d即记忆B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形成细胞e浆细胞,进而形成大量的抗体,即图中的⑨⑦⑧过程,C正确;D、物质乙是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不能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13.一种名叫“中地雀”的鸟主要以吃种子为生,它用喙把种子咬啐。生态学家曾对某个岛上中地雀种群的进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种子的数量(种子多度)会随着植物的枯萎和死亡而猛然下降。剩下的种子通常是最硬的,很难咬碎,在种子产量高的时期,中地雀都不去吃它,然而在种子匮乏时,中地雀没有了选择余地,只能尝试着把坚硬的种子咬碎。中地雀的数量从1975年的大约1400只减少到了1977年的大约200只。据图分析,引起这段时间中地雀种群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___。(2)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___的结果。在1976和1978年间,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___(填“增加”“降低”或“不变”),推测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从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3)假定控制中地雀喙大小的基因用R、r表示,R控制大喙,r控制小喙,从种群遗传水平分析,在1976~1978年间,中地雀种群中R、r基因频率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4)研究表明,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而喙较小的中地雀取食小种子的效率更高,能更好地生存,产生的后代也比喙较大的中地雀多。由此推测,这种条件下,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的变化趋势是___,由此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___决定的。〖答案〗(1)种子多度(数量)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或食物减少)(2)①.协同进化②.增加③.上升④.中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程度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有机会繁衍后代(3)R基因频率变大,r基因频率变小(4)①.喙的平均大小会降低②.环境条件/自然选择〖祥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小问1详析】分析题图可知,1975到1977年间种子多度(数量)下降,种子硬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所以中地雀因为食物不足而导致数量下降。【小问2详析】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种子的平均硬度随着干旱程度和软种子的消耗而增加,喙较大的中地雀因具有较大的咬力能咬碎更大的种子,因而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是中地雀和为其提供食物的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据图分析,在1976和1978年间,喙大小指数逐渐上升,说明存活的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逐渐增加;中地雀种群中存在喙大小程度不同的个体,当只剩下硬度大的种子时,只有喙大的中地雀能取食这些种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得以有机会繁衍后代,所以该类中地雀后代数量比例将上升。【小问3详析】由③可知,在1976~1978年间喙大的中地雀的数量将逐渐增加,喙小的中地雀的数量将逐渐减少,因此RR和Rr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将增多,而rr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将减少,所以R基因频率将会变大,r基因频率将会变小。【小问4详析】由题可知,到1983年气候极湿润时,小种子的产量丰富,喙较小的中地雀数量将会增多,而喙较大的中地雀的数量将会减少,所以中地雀种群的喙平均大小将会降低;据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中地雀喙的平均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4.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甲图中a、b、c代表的系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下进行。(3)图乙中,B液为内环境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其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主要缓冲物质_____________有关。(4)图甲表明:细胞必须通过______________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1)①.呼吸系统②.消化系统③.泌尿系统(2)神经—体液—免疫(3)①.血浆②.HCO3-/H2CO3(4)内环境##细胞外液〖祥解〗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淋巴液、血浆、组织液等成分。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例如,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摄入体内,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泌尿系统把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循环系统把各种物质运输到机体的相应部位。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小问1详析】通过系统a,循环系统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所以a是呼吸系统;通过系统b,养料进入循环系统,所以b是消化系统;通过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c是泌尿系统。【小问2详析】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网络下进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小问3详析】B液是存在于毛细血管中的内环境成分,B液是血浆。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一些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小问4详析】图甲可看出内环境介于外界环境和细胞之间,细胞通过内环境(或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5.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填字母),由___组成。(2)图3中,兴奋部位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进入膜内的方式是___(填“协助扩散”、“主动运输”)。(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4)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4中,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图4的指针发生___(向左/向右/不)偏转。(5)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电位变化过程),图5中C→D过程中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为___。〖答案〗(1)①.B②.传出神经末稍及其支配的肌肉(2)协助扩散(3)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4)向左(5)负电位→正电位〖祥解〗分析题图: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A所在的神经元具有神经节,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效应器;图2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间隙、c表示突触后膜、d表示突触小泡、e表示神经递质、f表示神经递质的受体;图3表示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h表示兴奋区,g和i表示未兴奋区;图4表示静息电位;图5表示动作电位产生图,AB表示静息电位(极化状态),BC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CD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DE表示一次兴奋结束后(Na+-K+泵主动运输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小问1详析】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中A所在的神经元具有神经节,则A表示感受器,据此判断B是效应器;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稍和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的。【小问2详析】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Na+顺着浓度梯度,由载体蛋白协助进入膜内,故兴奋状态时,Na+通过协助扩散流入膜内。【小问3详析】图2表示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小问4详析】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则该神经纤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图4的指针向左偏转。【小问5详析】图5表示动作电位产生图,AB表示静息电位,BC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CD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DE表示一次兴奋结束后(Na+-K+泵主动运输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图5中C→D过程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为负电位→正电位。16.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布氏田鼠体内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示意图。回答有关体温调节的问题:(1)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___,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2)据图可知布氏田鼠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内的___能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3)在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抑制ATP的合成,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___。(4)据图可知,布氏田鼠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的生理调节过程是布氏田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___加快和合成ATP减少,以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5)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可以通过运动抵御严寒。如果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将___,___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答案〗(1)①.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甲状腺激素和cAMP(3)热能(4)脂肪分解(5)①.升高②.抗利尿〖祥解〗据图分析:图示表明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促进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中脂肪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而参与有氧呼吸以达到增加产热的目的。【小问1详析】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cAMP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脂肪分解成甘油、脂肪酸,以及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小问2详析】据图分析,布氏田鼠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内的甲状腺激素和cAMP能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小问3详析】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合成ATP,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如果无法合成ATP,则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转化成热能。【小问4详析】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于BAT细胞,促进BAT细胞中脂肪的分解和减少ATP合成,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小问5详析】运动过程中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将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17.经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功能。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