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秘密★启用前四川省雅安市2024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妇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至少1.6吨。其中有兵器100多件,显示其重要军事家身份。”这反映了()A.商朝时妇女政治地位高于男子 B.随葬青铜器多少是地位的象征C.青铜兵器的制作工艺水平精良 D.青铜器具的主要作用在于随葬〖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题干“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至少1.6吨。其中有兵器100多件,显示其重要军事家身份。”可知正是因为妇好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且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地位高,故其随葬青铜器数量多、份量重,B项正确;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男子的政治地位高于妇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青铜兵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排除C项;商朝时青铜器具主要是礼器、食器,排除D项。故选B项。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得……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家族谱牒)。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占有)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会导致()A.宗室大户利益得到保护 B.秦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C.奴隶制经济被彻底摧毁 D.知识分子难以进入仕途〖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鞅变法在厉行军功爵制,强调非军功不得享受贵族待遇和政治权利,打击贵族政治的同时,会导致知识分子难以进入仕途,D项正确;宗室大户利益得到保护与“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家族谱牒)”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秦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的信息,排除B项;仅有商鞅变法的一项规定,不能说明当时奴隶制经济被彻底摧毁,排除C项。故选D项。3.“往者(西汉初),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即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豪强),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这反映了()A.盐铁私营政策及其危害 B.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C.郡国并行导致政权不稳 D.汉初地方人口大量流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初期,豪强大族凭借自己的势力,垄断盐铁等资源,威胁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是现象,没有反映本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人口大量流失,排除D项。故选A项。4.司马迁认为:“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他把农业所生产的财富称为“本富”,而把工商业所获得的财富称为“末富”,提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的观点。这反映了司马迁()A.认为商人政治地位高于工商业者 B.提倡人们尽力从事手工业与商业C.没有摆脱“重本抑末”的传统观点 D.彻底否定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司马迁认为,肯定农业致富为“本富”,而工商业致富为“末富”。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司马迁的主张符合重农抑商的政策,C项正确;汉朝工商业者地位都低,排除A项;司马迁主张人们从事农业,排除B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司马迁只是认为工商业是“末富”,排除D项。故选C项。5.唐朝时期创立了殿试制度,把科举制度的大权收归皇帝亲自掌握,变“恩归有司”为“恩由主上”;到宋朝时,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对皇帝谢恩,成为天子门生。这种改变是为了()A.加强君主集权 B.防止考生作弊C.完善考试程序 D.打击士族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唐宋时期(中国)。及第举人由向主考官谢恩到向皇帝谢恩,避免了士人结为朋党,有利于皇帝亲掌取士大权,强化君主专制,A项正确;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对皇帝谢恩,成为天子门生的现象并不能防止考生作弊,排除B项;唐代创立殿试有助于完善科举制度,但是宋代皇帝笼络新及第举人,与考试程序的完善并无关系,排除C项;宋代士族已经衰落,因此宋朝在科举制上的举措并不是为了打击士族,排除D项。故选A项。6.澶渊之盟后,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五个榷场(宋境内四个,辽境内一个)。北宋可以“以我不急,易彼所珍”。辽国则“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榷场的设立()A.增强了辽国的军事实力 B.制约了北宋的经济发展C.改变了宋辽对峙的局面 D.加强了两国的经济联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宋辽时期(中国)。据材料“以我不急,易彼所珍”,“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可知,通过榷场的设立,增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联系,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辽国军事实力的增强,排除A项;榷场对北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改变了对峙局面”,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7.魏源论及元代省域时写道:“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这是为了()A.纠正行省制度自身缺陷 B.防止地方据险形成割据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延续秦朝以来的郡县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元代的这种地方行政区划方式恰恰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的原则,呈现出“犬牙相入”的新特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B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关于行省的内容,是为了通过这种缺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为了纠正行省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边疆地区,且在元代边疆地区通过设置特殊机构管辖,行省设置管辖的较少,排除C项;行省制是一种创新,并不是延续了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8.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丞相 B.六部取代丞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C.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丞相权力 D.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朝、丞相权重、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及所学可知,明朝初期,宰相擅权专政,对皇权产生了严重威胁。由此,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六部取代丞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与题干主旨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表述错误,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皇权产生制约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9.太平天国后期的《资政新篇》,提出了敢于言利,鼓励致富;倡导工商业,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使社会资金转投向工商业生产。这些设想()A.打击了清朝腐朽落后统治 B.抵制了外国军事经济侵略C.废除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 D.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使社会资金转投向工商业生产”可知,《资政新篇》鼓励发展工商业,且主张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这些措施如果实施的话有助于促进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天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资政新篇》没有发挥这一作用,排除A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政新篇》未能实施,并未发挥抵制外国军事经济侵略的作用,排除B项;《资政新篇》材料信息涉及工商业,未涉及农业,未体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0.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䜣、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A.太平军雇佣外国人制造武器 B.太平天国起义危及清朝统治C.清朝官员思想有了彻底转变 D.洋务运动的开展得到了推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由于农民军借用了西洋技法,因此清政府的官员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外部势力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援助,排除B项;C项夸大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1.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A.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B.工业革命正在中国进行C.外来经济退出中国市场 D.英国在华经济势力强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后,英商的航运公司损失了400万两白银。说明洋务派的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效。A项正确;工业革命正在中国进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外来经济退出中国市场,说法绝对,排除C项;在华经济势力强大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左宗棠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同时左宗棠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行动。这反映了左宗棠()A.排除来自内部的阻力 B.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C.筹措大军西征的款项 D.做好收复新疆的准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可知清朝西征的目标为新疆地区,再根据材料“左宗棠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行动”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左宗棠已经得到清朝统治者的支持,为之后的收复新疆做好了准备,D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准备”,而“排除内部的阻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等可知,左宗棠已经得到皇帝的支持,排除B项;“筹措大军西征的款项”是表面现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图可以说明()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 B.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侵略的加剧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备了产生条件 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市场”、“生产技术”、“资金”等条件,可知,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在结合材料中的“洋务运动”、“自然经济解体”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有“耕织分离”“纺织分离”等,但是以上现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侵略的加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洋务运动开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是近代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B.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总数有所减少C.列强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D.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是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集中在东南沿海,右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四个通商口岸: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重庆和沙市处于中国内陆,表明列强经济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总数有所减少”只是表象,不能体现其变化的实质,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15.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这说明()A.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B.维新思想因此得到一定传播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的统治难以继续下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此背景下,严复用进化论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维新思想的传播,并不是民族危机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维新思想,并未提及清政府的统治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6.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陆续废止了种种变法政令,但她认识到在领导权以外的各项事业,必须依靠新人去办;而新的人才旧办法是培养不出来的,只有改用新办法,为此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其根本目的是()A.借此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B.培养精通西学的各类人才C.改变自己的政治保守形象 D.认识到新式教育的先进性〖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戊戌政变后,为维护统治,需要新式人才,慈禧太后便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培养新人去办领导权以外的各项事业,可见其根本目的是借此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培养精通西学的各类人才”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不是改变慈禧太后的政治保守形象,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根本目的是利用京师大学堂培养新人,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认识到新式教育的先进性”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7.“当时的罗马城邦领土只有800平方公里,公民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62人。稠密的人口不仅对有限的土地造成了严重的压力,还对古代文明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摆在罗马国家面前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外扩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罗马领土面积狭小 B.指出罗马面临生存压力C.揭示罗马存在扩张动力 D.支持罗马进行对外扩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稠密的人口不仅对有限的土地造成了严重的压力,还对古代文明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摆在罗马国家面前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外扩张。”可知,受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使古罗马人热衷于对外扩张,故材料揭示了罗马存在扩张动力的原因,C项正确;罗马领土面积狭小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古罗马依靠对外扩张来缓解面临的生存压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态度,而是罗马对外扩张的背景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18.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传统大学除了在数量、地域分布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外,在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内容、科学研究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欧洲传统大学()A.恢复了古希腊教育形式 B.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C.从神学转变成科学教育 D.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据材料“欧洲传统大学……向世俗化、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并结合文艺复兴时期注重人的价值等知识可知,这时的大学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D项正确;此时的教育受到人文主义影响,但并非恢复古希腊教育形式,排除A项;“摆脱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欧洲在17世纪出现近代自然科学,材料所涉及时期的大学只是注重人的价值,并非科学教育,排除C项。故选D项。19.“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的动机之一是在西班牙岛(海地岛)定居,建立商业殖民区。他把旧大陆的农具和牛马、小麦、葡萄及各种蔬菜种籽运进新大陆。新大陆的玉米、花生、土豆、橡胶也陆续传入旧大陆。”这导致的后果是()A.建立了遍布美洲的殖民地 B.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整体C.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系统 D.与殖民地的矛盾日益激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5世纪的西欧。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建立了一些殖民地,并且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物种的交流。因此哥伦布发现美洲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整体,B项正确;“遍布”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促进新旧大陆的紧密联系,而不是反映破坏新大陆的生态、欧洲与殖民地的矛盾,排除CD项。故选B项。20.《权利法案》大体分为三部分:首先列举了詹姆士二世的种种恶行;其次宣布关于权利和自由的十三条款(其中第一条为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最后确定王位继承顺序。法案制定的目的是()A.否定詹姆士二世的统治 B.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C.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明确英国国王的世袭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其次宣布关于权利和自由……最后确定王位继承顺序”可知,《权利法案》扩大了议会的权力,限制王权,且国王不得停止法律执行,反映了议会的立法权要高于王权,且王位继承顺序由议会确定,也体现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C项正确;列举罪行不代表全面否定其统治,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国王无权停止法律只是其部分内容,表述不全,排除B项;材料没有清楚说明王位继承顺序,“世袭”通过材料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21.1787年,麦迪逊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发言:“如果行政官要讨好议会才能再次当选,依赖心就会使行政官独立不起来……就会把议会弄成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这是因为()A.美国中央政府内部存在矛盾 B.联邦政府部门权力分配不均C.联邦议会权力大于美国总统 D.要求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据题意可知,麦迪逊的发言意在强调行政官不能对议会由依赖心,行政官和议会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他就要求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独立,D项正确;麦迪逊之所以这样发言是为了实现三权分立,并不是因为美国中央政府内部存在莫顿或者政府部门权力分配不均,排除AB项;美国的议会和总统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并不存在联邦议会权力大于美国总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2.1793年雅各宾派颁布了三项土地法令,规定出售小块土地,分10年付款,扩大了土地出售的规模,使小农购买土地成为现实,从而巩固了小农经济。正因如此,至19世纪上半期,法国农业的发展并没有任何改善,农民的生活仍然举步维艰,农业近代化进程也因此受阻。这说明()A.土地法令的目的与效果产生差异 B.按照农民的愿望来解决土地问题C.雅各宾派的做法违背了历史潮流 D.法国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3年(法国)。据题意可知,雅各宾派颁布的土地法令起到了巩固小农经济的作用,但也使法国的农业近代化进程受阻,实际上是阻碍了法国的经济发展,说明结果不符合雅各宾派最初颁布法令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并不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B项;雅各宾派的做法也起到巩固小农经济的作用,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历史潮流和彻底摧毁法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23.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8月15日对村长们说:“风传你们等待着其他的自由,除了我给予你们的那种自由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自由了。去履行法律和2月19日法令吧!”15个月后,他在农民代表会议上再次重申了这番话。这说明()A.解放农奴的法令没有得到执行 B.农民对改革措施并不感到满意C.亚历山大二世的权威受到挑战 D.改革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1年(俄国)。根据材料“风传你们等待着其他的自由,除了我给予你们的那种自由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自由了。去履行法律和2月19日法令吧!”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不彻底性,仍然存留在大量的封建残余,奴隶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占有制度,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仍然被地主和资本主义压迫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并没有实质的改本俄国的现状,而是使农民生活得更困苦,故材料反映出农民对改革措施并不感到满意,B项正确;根据1861年改革的情况,农民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亚历山大二世的权威受到挑战,排除C项;正是因为改革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农民对改革措施并不感到满意,排除D项。故选B项。24.明治维新后,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男人修剪发髻,剪成西式短发。一千多年前,仿照唐朝长安建造了奈良,日本又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仿照欧美街市。这说明日本()A.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全面推行西方教育C.学习西方生活方式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据材料“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男人修剪发髻,剪成西式短发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仿照欧美街市”可知,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衣食住行和习俗等方面西化,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措施,无法说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教育方面,排除B项;材料也未提及西方先进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系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载《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答案〗(1)发展变化: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评价: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发展总体已落后于世界潮流。(2)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孟德斯鸠推崇宋儒的法治主张,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目的: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作为反教会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制度,谋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中国)。第一小问发展变化,据材料“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思考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第二小问评价,综合以上问题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评价明清社会发展可得出,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社会发展总体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世纪(法国)。第一小问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据材料“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等信息可知,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据材料“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可知,孟德斯鸠推崇宋儒的法治主张,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第二小问目的,综合材料“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思想、政治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作为反教会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制度,谋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点石成金』】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工业革命与其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密切相关。……瓦特和斯蒂芬孙悄悄告诉人类一个秘密:14克左右的煤可以运载两吨煤行驶一英里。煤就这样自己运输着自己,驰过铁轨,漂过海洋……并雪中送炭般地给工业提供了动力。瓦特1769年改进蒸汽机,1782年发明复式蒸汽机,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动力问题。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恩格斯指出:“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舒小昀:《工业革命:从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载《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的发展一则史实。(要求:体现工业革命的进展或扩展,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答案〗示例:论点:工业革命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进展论述:十八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动力问题;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运输煤,给工业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是以机器取代人力,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也是能源转换的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解析〗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可以得出观点:工业革命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进展。论述: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工业革命的过程以及影响角度展开论述。背景方面:如市场因素的推动:十八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过程方面:结合材料给出的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及相关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可知,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动力问题;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运输煤,给工业提供了动力。最后从影响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是以机器取代人力,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也是能源转换的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遣唐使和大多数的留学生、学问僧等回国后都作出了贡献。推动日本社会进一步发展,还表现在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政治方面,日本孝德天皇的大化革新的出现,就是在高向玄理等遣唐学生推动下进行的。他们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仿效唐制,为强化提高天皇的权威建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645),是为日本天皇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革的名称的由来。随后全面学习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为样板。在文武天皇(701年,唐大宝元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名称和内容都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太政官下辖八省,各省又下辖若干察、司分理政务,一台为弹正台(相当唐的御史台);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全日本国置六十余“国”,长官叫“国守”。军队在中央设五卫府。随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孙宏:《简论日本遣唐使》,载《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大化革新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革新的内外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化改新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答案〗(1)措施:仿效中国唐制设立年号;参考唐律颁布律令;改革了官制,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机构;传播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原因:日本发展落后;中国唐朝社会文化先进,并接纳了日本的遗唐使和留学生。(2)特点: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作用: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推动了中日友好交流。(答出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措施:依据材料“他们改革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仿效唐制,为强化提高天皇的权威建立年号,称孝德天皇元年为大化元年(645),是为日本天皇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革的名称的由来。”可知,仿效中国唐制设立年号;依据材料“随后全面学习唐律令,主要以唐《永徽令》为样板。在文武天皇(701年,唐大宝元年)所颁布的《大宝律》中的《田令》规定有关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等名称和内容都与唐朝均田法令一样。”可知,参考唐律颁布律令;依据材料“设立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太政官下辖八省,各省又下辖若干察、司分理政务,一台为弹正台(相当唐的御史台);地方行政组织为国、郡、里。全日本国置六十余“国”,长官叫“国守”。军队在中央设五卫府。”可知,改革了官制,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机构;依据材料“随着《论语》等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儒家思想被注入政治之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学科分为明经、经传、明法、书、算等科,基本与唐相仿。”可知,传播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