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件_第1页
认知心理学课件_第2页
认知心理学课件_第3页
认知心理学课件_第4页
认知心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的一门心理科学。由于其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特征,故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壮大是近30年心理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对心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人与计算机的类似之处:1、都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储存和提取2、都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1、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进行操纵(1)符号就是模式,如语言、标记等;(2)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3)符号之间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也叫语句。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4)符号结构之间可以互相表征。(5)符号不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程序)2、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1)加工的对象:符号结构(2)加工的构成: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3)关于加工器的组成

A、一组基本信息处理过程。如制作和销毁符号,复制、改变原有的符号结构

B、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过程所输入或者输出的符号结构等;

C、解说器:将A和B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系列。程序:对基本信息过程系列的规则的说明,是信息加工系统的行为的机制。这就是解说器的由来。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Newell&Simon,1972)3、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

(1)基本功能:信息的输入、输出、储存、复制以及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2)勒威尔等认为,有智能行为的系统必然具备这些功能,以符号操纵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就具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出目的性行为。这种系统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连续、逻辑,不会表现出非逻辑、动机、情感等)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1、信息加工观的心理学结论(1)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内部心理活动);(2)心理过程可以理解为信息的加工过程;(3)能够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研究与神经机制研究的关系:心理的认知过程不仅具有自然性特点,而且包括着复杂的社会性特点。认知研究实际高于生理机制水平的研究。认知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学的关系:由于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提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因此,其它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而认知心理学却力图以一种解译性的研究来揭示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特点。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因此,认知心理学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它是关于智力的理论。由于它强调意识和心理机制,因此被称为“心理主义”;又由于它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也被看作一种理性注意的心理学。

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知觉、记忆等4、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的。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在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中,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其中,目前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法,计算机模拟法也颇受关注,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方法应用的条件:快速的信息加工,则用反应时为指标进行实验;较慢的加工则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法两者皆宜。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用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在研究快速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应用这种方法。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要求:能够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使用。解说AA和Aa实验的结论:存在两个心理过程和其过度。先出现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该实验方法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丹德斯(Donders,1968)提出。实验设计为:

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信息加工过程。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例如:被试的进行辩别反应加工所需的时间测定:两种作业如下:

1、简单反应时测验:请被试进行按键反应,看到信号就按键。

2、选择反应时测验:请被试看到黄色信号就按键,但看到其它信号不要按键。经典研究(Clark&Chase,1972)

该实验表明,肯定反应加工要比否定反应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少;在命题表征的加工中,非同一关系的信息加工用时比同一性加工用时要多。两者之差便是否定加工和非同一加工所需的时间。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

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思路为: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数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通过控制某一个假定的独立的信息另加过程可以看到反时的变化。

sternberg的短时记忆提取实验,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

经典实验(Sternberg)

该实验表明,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经过四个阶段:

刺激编码阶段

顺序比较阶段

决策阶段

反应组织阶段

不同的阶段所进行的信息加工是相互独立的。如下图所示:三、开窗实验

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经典实验(Hockeyt等,1981)

实验的设计:向被试出视一个字母加一个数字的卡片,如“E+3”,要求被试说出该字母后数字表示的字母,如被试看到“E+3”,应该说“h”,然后翻看下一张...

实验结果表明:

大脑在进行字母转换加工时,通常经历三个加工阶段,如下图所示:四、出声思考

出声思考研究方法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1945年使用,后经Newell和Simon发展,形成一种以问题行为图为分析特色的研究方法。

反应时研究的要求与局限

反应时研究要求计时的前提是被试进行正确的反应,因此,对于错误的信息加工而言,反应时的测定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实验的进行中,通常需要进行多次的测定才能以平均值的方式求出被试的反应时,进而以此作为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依据,由此引发两个重要的问题:

1、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被试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回答的正确性,或者在反应过程使用猜测的策略,以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问题:一般认为,反应时测验法有利于测量对信息进行系列加工,分析系统加工各阶段的特点。但反应时测量难以反应信息的平行加工及其特点,而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平行加工又是经常发生的,尤其是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更是经常发生。

出声思考的实验设计要点

出声思考实验设计就是使用特定的方法使被试的信息加工过程由内潜性变为外显性。这种方法一般可用于分析慢速、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这类实验过程中,被试使用外部的言语进行思维。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被试不能停止说话,进行思考,主试可以通过速记或录音的方式记忆被试所所有的言语,以供分析阶段使用。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如问题解决时利用出声思考形式加以观察。与内省法有些相似。问题行为图: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1)知觉状态(2)操作五、计算机模拟基本思路:人脑与计算机一样都是信息处理机构,如果我们对人脑的某个心理过程的规律形成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那么,可以根据该理论编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然后比较计算机处理结果与人脑加工结果的异同来验证理论,或者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人类解决问题的特点,编制一定的计算机程序来对信息进行加工,以帮助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典型的例子诸如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

1、适用范围问题:是不是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全部的信息加工?

2、相似性问题:计算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条件判断,它与人类高效的推理、直觉和具有创新特点的思维活动有多大的差异?

3、替代性问题:计算机与人脑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信息保持和信息输出的过程。但二者在诸过程中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人脑信息加工的多个过程之中,过去的知识经验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计算机模拟中,这种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机制很难表现出来,因此,有人主张没有必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分析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直接以电脑代替人脑进行各种信息加工。然而,这种观点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对于计算机模拟的争论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兴起

1950年代。一般认为,认知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6年Neisser出版的专著《认知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志。1、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是重要的心理学内部原因。华生和格式塔心理学对冯特观念的反批。2、外部原因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1、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2)使研究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2、对研究范式的影响主张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机制,力图以解释的观点来说明心理过程的规律,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的研究应在多层次基础而不应在同一水平或层次进行研究。3、对相邻学科的影响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工智能研究等领域的影响。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人脑作为信息加工系统与计算机有何不同?二者功能、加工特点是否同一?

Norman认为,与机器相比,人脑这一信息加工系统要多出调节系统和情绪系统,它们对认知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30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即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

1、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刻产生的,而且似乎是自动的;2、常人意识不到知觉的过程;3、某些空间特性的知觉受先天制约,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或者学习;4、某些几何错觉甚至不依赖于人掌握的有关概念。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31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既具有直接的特点,也有间接的性质。斑点图的知觉、定势效应等都说明了已有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Warren等(1970年)的音素恢复恢复实验就证明了该观点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321、假设考验说假设考验说认为: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因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Bruner,1957;Gregory,1970),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Neisser,1967)。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33

刺激物说与假设考验说相反,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著名代表人Gibson(1950,1966,1979)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2、刺激物说34三、知觉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就是对感觉信息(刺激信息)进行加工,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参与下,通过信息加工过程而实现对刺激信息意义的理解。这种加工过程有两种:1、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35(一)模板说(二)原型说(三)特征说:“鬼城”模型第二节模式识别36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一、过滤器模型Broadbent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37

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的。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二、衰减模型38一、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和Deutsch提出的,他们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二、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选择模型。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第二节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39第三节中枢能量理论一、双作业操作二、中枢能量及其分配40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这短时记忆和常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第一节两种记忆说41二记忆存在的证据临床和动物实验自由回忆实验42一、图像记忆(一)部分报告法实验:Sperling经典实验(二)记忆的特性:容量大,保持时间短。二、声象记忆听觉得感觉记忆称作声象记忆。最早由Moray做的实验。第二节感觉记忆43一、Atkinson-Shiffrin记忆系统模型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他们将记忆和记忆贮存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这个模型强调记忆结构的区别。第三节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44二、模型的扩展在扩充的模型中,Atkinson-Shiffrin把长时记忆看作一种“自寻址记忆”,认为信息是通过“自寻址”而被提取的。他们还认为,长时贮存的信息是不会消退的,这与以前的模型不同。45

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三个记忆结构加工,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功能,记忆信息所经历的这三个结构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或层次。三、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第一节短时记忆容量

一、有限容量7±2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eorgeA.Miller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1.组块(Chunk):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组块既是过程,也是单位。2.知识经验与组块: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适时记忆中的刺激单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越多。

3.分组:与组块相似,但它不是意义分组,各成份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1.Waugh、Norman和Atkinson等倾向于从贮存空间及其有限的槽道来说明2.Baddeley等(1975)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取决于人在2秒钟内能够复述的信息的数量。3.Klatzky(1975)木匠工作台原理。木匠工作台既要放料又要工作,二者必然存在一个权衡关系,短时记也是如此,它既要贮存,又要加工,实际上是一个工作记忆。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本节要说明的是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以什么形式贮存和被进行加工。一、感觉代码1、编码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Encoding)。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叫做代码(Code)。2、组块在本质上就是短时记忆信息的意义组织或再编码,这表明,短时记忆中也存在语义编码。二、语义代码

除了听觉代码和视觉代码这些感觉代码以外,短时记忆还有语义代码。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不带有任何一种感觉道特性。Wickens(1970,1972)采用前摄抑制设计进行了研究。

前摄抑制为先学的知识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实验采用连续四次组进行。图中实点虚线表示实验组的成绩,空心虚点表示控制组成绩。在前三次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即向被试呈现三个字母(每次实验所呈现的三个字母不一样),然后让被试用20s的时间完成一个计算作业,以防止被试重复所看到的三个字母。在第四次实验中,控制组学生看到的依然是字母,而实验组看到的则是三个数字,在完成一个计算作业之后,两组被试的回忆成绩发生显著的变化。实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组的被试。表明,计算作业对实验组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说明了语义记忆在短时记忆存在的心理真实性。

第三节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由于短时记忆只贮存少数几个项目,而且立即可被提取出来。因而使人感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机制是很简单的。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情况远非如此。实际上,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涉及许多问题,并且引出不同的假说,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Sternberg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通过系列扫描以从头至尾扫描方式来实现的。可以将之理解为扫描模型(ScanningModel)。

SaulSternberg的实验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研究范式。其实验假设为,如果被试要对短时记忆集中所有识记项目进行全部扫描后才能进行测试项目进行“是”或“否”判断的话,那么,被试进行正确判断需的反应时不应随记忆集的大小而变化(图1所示)。而实验结果却如图2所示,被试的反应时会随短时记忆集的增大而延长。这说明,短时记忆是的扫描不是进行全部的扫描,而是进行有序的系列扫描。

三、直通模型

Wickelgren认为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DirectAccessModel)。直通模型(DirectAccessModel)认为,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并不是通过扫描的方式进行的,大脑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该模型认为,短时记忆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可以据此作出某种判定。在大脑内部有一个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这一标准,则作出“是”反应,低于这一标准则作出“否”反应。熟悉值与标准的偏离程度越高,作出是或否反应的速度也越快。

支持实验:Theios等(1970)发现,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非常见词。Baddeley和Ecob(1973)也发现,如果识记项目表中有重复出现的项目,即同一项目几次出现,则该项目的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四、双重模型Atkinson和Joula认为,短时记忆过程中信息的提取既包含扫描方式,也存在在直通方式,简言之就是两头直通,中间扫描。

五、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研究还发现,信息的撮的加工速率与材料性质或信息类型有一定关系,即加工速率随着记忆容量的增大而提高,容量愈大的材料,扫描也愈快。不同类别材料的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加工速率与材料性质或信息类型有一定关系。cavanaugh(1972)通过统计不同的研究对某类材料的平均实验结果,得出扫描一个项目的平均时间,并与相应的短时记忆容量(广度)加以对照cavanaugh进而认为,每个刺激的加工时间与其平均特征数量成正比,平均特征数量大的刺激需要的加工时间多,反之需要的加工时间则少。这种解释还存在不少疑点。但它却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记忆容量和信息表征都联系起来。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加工速率反映加工过程的特点,在不同材料的加工速率差别的背后,可能由于记忆容量乃至信息表征等因素的作用而存在着不同的信息提取过程。

第四节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

一、遗忘进程通过干扰作业法(Peterson-Peterson方法)发现,1.短时记忆中信息可以保持15——30S。2.如果得不到复述,那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将会迅速遗忘。3.只要短时记忆识记项目的数量不变,识记材料性质的改变对短时记忆的遗忘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第一节

长时记忆的类型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长时记忆要涉及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信息似具有不同的性质,分属不同的类型。依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种: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除Tulving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以外,Paivio(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①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②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贮存言语信息。这两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这个观点称作两种编码说或双重编码说。。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1、模型的结构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是Quillian(1968),Collins和Quillian(1969)提出的。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2、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Collins和Quillia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这个模型。实验材料是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每个句子的主语都是层次网络中最低水平的一个具体名词,而谓语则取自不同的水平,这些句子又可分为两种性质。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1.定位实验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实验设计了三组被试:①知觉-记忆组,②带栅格的表象组,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个小组被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被试的知觉表征和想象表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锐敏度实验(1)边缘视觉锐敏度实验

(2)表象锐敏度实验

3.McCollough效应:红平绿竖McCollough视觉反效现象的实验设计如下:

让被试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镜去观察一张由黑白垂直条纹和黑白水平条纹组成的刺激图形。如此轮换几分钟,使被试对图形产生适应。此为诱导实验。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一张一半为黑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白水平条纹的复合刺激图形。结果被报告,垂直条纹为绿色,水平条件为红色。

4.选择性干扰实验同一信息通道干扰早在上世纪初,心理学家Perky(1910)就发现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表象与想象表象存在干扰现象。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红柿,与此同时,主试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糊的西红柿的图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图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不同信息通道干扰Segal和Fusella(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将被试分为两个小组:听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视觉表象组(要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听觉表象组的视觉信号感觉性高于听觉信号感觉性,而视觉表象组听觉信号感受性高于视觉信号感受性。表象对知觉的选择性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与知觉竞争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

二、表象与表征

1.关于表象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独立的心理图画,是否可以利用表象进行信息表征。两种对立观点的代表人分别是Kosslyn和Pylyshyn。前者认为表象的独立存在的,后者持反对意见。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两种编码说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在情景(表象)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信息表征类型。为此,Paivio(1975)设计一个实验考察表象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实验所用的材料分为言语和图象两种,分为一致型和冲突型两种。实验结果表明,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在某些条件下(如对客体大小进行加工)甚至语言信息还需转化为表象再进行判定。

第二节心理旋转一、心理旋转概述心理旋转的研究于70年代初由Shepard及其同事共同进行。

实验所用材料如右图所示,分为三种情况,A为平面对,B为立体对,C为镜象对。实验验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纪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1.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反时及其发展趋势相同。

2.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信息加工的时间越长。

3.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应时就增加1秒。

由此可见,心理旋转这种心理过程是存在的,旋转的速度为每秒53度。

字符旋转实验结果1.R字符旋转实验

Cooper和Shepard(1973)以字符为刺激材料对心理旋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旋转则是沿顺时针方向的。2.心理旋转的验证1984年,Cooper和Shepard又以多边形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同样设计的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具有前行信息,被试都会进行心理旋转这种操作然后再进行正反位、匹配等反应。它表明了心理旋转的心理真实性。

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从延缓呈现的第二个刺激开始计量的平均反应时旋转时间较少变化的被试,(B)旋转时间较多变化的被试心理旋转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旋转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Metzler(1973)对该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他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法进行实验。延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53度的实验结果进行。实验结果如右图。

实验表明,无论是平面对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判别反应时基本恒定,并随两个刺激材料方位差的增长而有所增长。表明心理旋转是连续进行的。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各同构为“二级同构”。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能上等价。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心理扫描

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为此,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一、距离效应

这是Kosslyn等进行心理扫描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被要求注视图上某一物体并形成表象点,然后请被试判定主试所说的另一物体是否为图中的物体,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在另外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从心理的注视点“画”一条最短的线路到达目标点,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越长,反应时越大,说明心理扫描的心理真实性。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为此,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二、大小效应

在客体知觉过程中,小的客体总不如大的客体看清楚。表象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则为心理扫描提供另一个心理真实性。

Kosslyn(1975)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实验通过训练使被试形成四种颜色正方形,它们之间各相差6倍。三、表象的计算理论Kosslyn在他上述多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象的计算理论。该理论尝试具体说明表象过程的如何进行的。指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可以为本义表征和命题表征两种类型。

该表征所提供的信息是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在计算模拟中,常用于作坐标表征。2、表象的生成过程(1)图示过程

(2)发现过程

(3)放置过程

(4)表象过程图示过程(PictureProcess)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发现过程(FindProcess)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放置过程(PutProcess)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表象过程(ImageProcess)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程的活动。

第四节

表象的功能与作用

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

Hayes(1973)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当前要知觉的字母的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一致时,识别所需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不一致的字母。表象所携带的方位信息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知觉加工。可以说,表象为知觉相应的客体做了准备,成为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节概念形成一、假设考验说1.基本观点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经存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2.人工概念形成实验3.策略应用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4.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学习的方式、记忆的作用二、假设考验说的发展1.空白实验法2.假设库大小3.策略类型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的心理学描述1.归纳结构问题2.转换问题3.排列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指向性2.操作序列3.认知操作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

一、问题空间与问题解决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达到的全部这些状态(起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及算子)称为问题空间或状态空间。1.问题行为图2.树形图

二、问题解决的阶段1.问题表征2.选择算子3.评价当前状态三、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第三节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和启发法算法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明解题的步骤;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

二、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2.逆向工作3.计划第一节语言的结构

言语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言语活动包含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与多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Chomsky(乔姆斯基)提出生成转换法则,对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种语言都是音形意的结合,其基本语音单元自然数为音素,音素按一定的方式结合则可构成各种各样的语音。语音按一定方式结合则构成词素。词素是每个语言的最小的意义单元。由词素构成词、句、篇、章。对应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形成不同水平的研究,心理学对言语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句水平的研究。在这方面Chomsky(1957)提出的生成转换语法最为有名。

一、生成转换语法生成转换语法理论包括短语结构语法(PhraseStructureGrammar)和转换语法两部分,后者最为有名。

1.短语结构语法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由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重要的结构。如右图所示。各成分按一定的重写规则构成短语、句子。

2.短语结构的心理真实性Fodor(1965)进行声音位移实验表明:被试通常把在句子中任意位置听到的声音理解为在短语边界处听到,出现了声音“位移”现象。3.转换语法

Chomsky认为,句子结构两种类型:表屋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是句子意义的抽象表征。转换法则可以将两种结构联接起来,并可实现多种表层结构与多种层结构的联接。4.转换规则的心理真实性二、语义的心理学理论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言语的意义即语义是语言的重要成分。1.普遍认同的语义理论语词是要领的形式,概论是语词的内容或意义,命题是句子意义的基本单位。2.联想性质的语义理论

Deese(1965)提出,认为一个字词的意义是由它所能引起的其他反应词(联想词)的范围来决定的。若两个字词有相同的反应词的分布,它们就有相同的意义;而两个字词的反应词的分布在什么程序上相重叠,其意义就在什么程度上相似或相近。3.语义标记理论Katz和Fodor(1963)提出,认为字词的意义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由一组语义标记或特征所组成,每个标记说明字词的一部分意义。字词的另一部分称为选择性限制,其作用是对记号的可能的组合的限制。第二节

语言的理解和产出听懂别人说的话或看懂文字材料,即所握言语或文字所表达的思想,都称为言语的理解。言语理解实际上是一个由表层加工到深层加工的过程。一、言语的理解言语的理解包括对话和阅读两种情况,而以对话时的言语理解显得最为突出。可以有下列模型说明其信息加工过程

1.系列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言语理解的系列模型系列模型认为,言语理解经历着顺序相对固定的一系列加工阶段(右图)。它从语音开始,再到词汇、句法和语义。相互作用模型认为,系列各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一些加工水平也是可以重叠的。相比较而言,相互作用模型更接近于实际的言语理解过程。2.言语理解的策略①语义策略根据语义来确定各种词类。“猴子水果吃”②词序策略利用词序的模式来加工言语信息。名-动-名③句法策略对句子进行分解和组合,变复杂句为简单句3.言语理解中的信息整合与推理已有知识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是起着语境和上下文作用。此外,推理在言语理解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二、语言的理解和产出言语的产出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Aderson(1980)提出了比较简化的三阶段模型(右图),认为言语的产出要经历构造、转换和执行等三个阶段。人们讲外语时的情景1.构造阶段言语产出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为了影响别人,达到一定的目的。言语产出的第一阶段是确定要表达什么信息。2.转换阶段

人们决定以何种语言、以何种规则将自己要传递的信息表现出来。人们在平时交流中的一些语病说明转换阶段的存在:词不达意心欲言而口难开一般说来,在事先有准备的说话中较少出现语法错误,而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由于人们将注意力放在第一阶段而出现较多的转换错误。3.执行阶段

通过发音器官或其它方式将已构建的言语形式以外在的方式表达出来。如说出来或写出来。人们交流中的口误或笔误表明这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许多资料表明,言语产出是以短语为单位的,一次产出一个短语。短语间的较长停顿为计划下一个短语提供必要的时间。第二节

双语

一、双语及其类型除了母语外还能熟练地使用另一种(或多种)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叫双语,这种交流的主体叫双语者。双语者可分为两种类型:合成性双语者:在相同的环境中同时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有严格的语义等价。并列性双语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两种语言没有严格的语义等价。二、共同存贮说

该学说认为,双语者从两个语言通道获得的言语各有其信息编码、句法和词汇分析以及信息输出组织的单独系统。两者彼此联系,可以相互转译,但两个通道的语言信息有共同的意义表征,共贮于一个单一的语义记忆之中。

Taylor(1971)的自由联想发现,两种语言的联系处理于语义水平。●Glanzer(1971)的自由回忆实验表明,语义可以通过不同的通道得到强化。

三、单独存贮说

该学说认为,从两个语言通道获得的信息各有进行加工和存贮的单独系统,不仅信息编码、语法分析等是分开进行的,而且各有自己的语义表征和存贮,也即存在两个语义系统和记忆库(如左图所示)。两个语言的记忆库的联系通过两个语义系统之间的转译来实现。而语言的产出,而由各自的系统输出。语义的编码各自独立。单独存贮说与共同存贮说是相互对立的,但也有自己的支持实验。第一节语言的结构

言语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言语活动包含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与多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Chomsky(乔姆斯基)提出生成转换法则,对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种语言都是音形意的结合,其基本语音单元自然数为音素,音素按一定的方式结合则可构成各种各样的语音。语音按一定方式结合则构成词素。词素是每个语言的最小的意义单元。由词素构成词、句、篇、章。对应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形成不同水平的研究,心理学对言语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句水平的研究。在这方面Chomsky(1957)提出的生成转换语法最为有名。

一、生成转换语法生成转换语法理论包括短语结构语法(PhraseStructureGrammar)和转换语法两部分,后者最为有名。

1.短语结构语法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由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重要的结构。如右图所示。各成分按一定的重写规则构成短语、句子。

2.短语结构的心理真实性Fodor(1965)进行声音位移实验表明:被试通常把在句子中任意位置听到的声音理解为在短语边界处听到,出现了声音“位移”现象。3.转换语法

Chomsky认为,句子结构两种类型:表屋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是句子意义的抽象表征。转换法则可以将两种结构联接起来,并可实现多种表层结构与多种层结构的联接。4.转换规则的心理真实性二、语义的心理学理论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言语的意义即语义是语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