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杨浦区高三一模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
“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19年杨浦区高三二模
“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譬如我盖的那床被子,现
在看来多么奢侈,因为是母亲亲手绣出来的,而且母亲每个星期都会重新缝洗一次。
那个年代没有洗衣机,她要到河边去洗,拿木棒槌打,被单洗完以后,用洗米水浆
过,等到大太阳的时候把被单搭在竹竿上晒。我盖被子的时候,被单上就有阳光和米浆
的味道。我想现在全世界买到最贵的名牌被,大概都没有那么奢侈。”——蒋勋
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20年杨浦区高三一模
一本好书,我们往往先把它买下来,然后抛诸脑后;一首好诗,我们总是先把它收藏起来,
然后再难想到细细地由嚼它、品味它。我们似乎占有了很多东西,但是它们却从未真正丰富过我们
的心灵。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选
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年杨浦区高三二模
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有什么区
别呢?比如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走!到林
子里去找仙女!”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2021年杨浦区高三一模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年杨浦区高三二模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
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年杨浦区高三一模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年杨浦区高三二模
有人说,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这使人获得自由。你对这种说法有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3年杨浦区高三一模
当下,一边是网络新词频频诞生,而另一边是人们时常缺少合适的话语来表达,某
网站“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经常出现的提问是''怎么形容这种青春和夕阳结合的感觉”
“怎么形容学校里大片的马鞭草开了”“如何表达大学毕业了对学生时代的不舍''"如
何形容刚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之后心里的惆怅感”……
对于这个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些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023年杨浦区高三二模
退出朋友圈,卸载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这使人们离这
个世界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杨浦区高三一模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
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L捕捉“繁星”64
在世界的另一端,荷兰人找到了、并捉捕住了梵高百年前洒落在人类历史天
空中的繁星,将它作为灵感,加以利用、创新,一条自行车道便在黑夜中生辉。
而我们,也应善于捕捉这些“繁星”。
这些“繁星”可以说是历史人物为我们留下的至宝与启迪,拾起它们,打磨
它们,能让他们在现代社会重新散发出光芒。百年前的近代中国,正是在这种方
法下踏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60年代浩浩荡荡的练兵利器,90年代的公
车上书,变法救国。这些“有法之士”们,抓住了西方世界器物、制度的“繁星”,
并将之应用于中国社会,他们的救国激情、满腔热血在点点繁星中得以实现。
然而,若只是捕捉到了繁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认为自己如获至宝,不加理
解、不加打磨囱冏吞枣一番折腾,反倒折损了“繁星”的价值。在发现、继承的
基础上,添入自己的元素,才能使“繁星”的光芒亮度最大化、范围普及化。加
里西亚、马尔克斯便是在保留拉美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加入了希腊神话、印度神
话的元素,打造出了《百年孤独》这样一部惊世之作。而他的这颗“繁星”,也
嵌在了夜空中,等待着被他人捕捉、打磨。莫言称马尔克斯给予了他创作极大的
灵感,但在追随在大师身后两年,我意识到必须离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
己的故事。他的《红高粱家族》,也成为了“繁星”中的一颗。就这样颗颗吊联、
启迪、融合,构成了闪耀的人类群星。
回到现代社会,在自媒体横流的今天,海量的信息足以提供给我们足够多的
繁星,而多元的渠道、宽广的舞台也给予了我们更多打磨“繁星”的机会。纵然
有许多诸如上述自行车道一样有趣新颖又有用的发明创造,但更多的发明、更多
所捐的“专利”却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更多人是为了捕捉“繁星”而去捕捉。当
“繁星”成为一种消费品,它们符号价值已远远超出使用价值,当“梵高”们能
在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他们无非只是精致却平庸、千篇一律的复刻品。
所以,在呼吁发现“繁星”时,我们更应关注用怎样的手段去打磨它们。毕
竟,历史已过,繁星犹存,它们能发出灵感微光,启迪我们。重要的却还是我们,
我们将如何利用、打磨它们,使它们能有补于世,使我们这一个时代也能如繁星
般生辉。
【评语】
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属于美术范畴,而晚上能发光的自行车道属于科
技范畴。从梵高的美术作品得到启发,建造了晚上能发光的自行车到,这是跨越
不同领域的想象,是一种创新。作者没有抓住试题提供的这一隐含信息,因此他
所举的例子,都是同一领域的,或是科技领域,或是文学艺术领域。作者举科技
领域的例子还是属于向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创新。举莫言文学创作的例子虽然
有创新的意思,但与符合试题材料隐含的意思并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
没有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文章的内容还是平面化,没有深度,只举出向别人学习的例子,没有进一步
思考怎样才能创新。
文章倒数第二段是套路,而且“套”得不合适。因为他批评的现象在现实生
活中并不存在。
划线句子是病句。“历史人物为我们留下的至宝与启迪”,“启迪”不是别
人“留下”的,正确的用法是“受到启迪”、“给予我们启迪”等。“他的这颗
‘繁星',也嵌在了夜空中,等待着被他人捕捉、打磨”,“繁星”被“打磨”
是语病;荷兰的那家工作室也没有“打磨”梵高的画作。
2.大自然的距离64
在荷兰有这样一条特别的自行车道一一白天吸上便能利用这自然的能量自
己发热发光,为夜路人指明方向。
在人与自然激烈”斗争”的今日,这样一条小小的自信却拥有震撼人心、温
暖人心的力量。
人与自然的距离有多远?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我们似乎对自然仅有不断的索取和贪求。当一座座
高楼拔地而起,汽车和飞机的轰鸣回响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土地资源有限”,
“能源枯竭”等问题,仿佛让“自然”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对立面。于是
人们开始急于寻找地球以外的可以供人索求的新的“自然”,殊不知这仅仅是在
与自然的斗争中走向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
自然的限度真的是人类文明前进的限制吗?我想不然,据言,这条无能耗的
自行车道,其灵感便来自于梵高那幅著名的“繁星闪烁的夜晚”,繁星点点,是
自然至美至重的珍宝,车道的设计者想必是一群真正愿意接纳自然、走进自然的
人吧,否则又怎会想到以留住自然的方式,回归自然,把自然的力量变成了对每
一个夜行者至温情的馈赠。
我又想起在瓦尔登湖畔筑起的木屋,坐在岸边静默着、沉醉着的梭罗,同样
是一个于熙熙攘攘的世俗愿与自然拉近距离、倾心交谈的人,也许他不曾经历物
质的繁荣、生活的便捷,却在自然的洗礼中被赋予灵感、被净化心灵,捕捉到工
业文明时代碌碌一生的人们无法获取的精神宝藏。
雨果曾说:“物质的繁荣,我们需要;精神的崇高,我们坚持。”当我们一
味追求物质文明的提升,忙于与自然对立,从自然中索取、无尽的贪求时,无形
间拉远了与人本赖以生存的自然的距离,于是在我们心中唯有“利益”与“限制”
的冲突,却未曾看到,人与自然还能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共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
留意,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界事物的热爱,加之一点不难采用的技术,便能将
白日的暖阳变作银鹭的群星。而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令人自豪的科技成就和创意,
更是其下包含的亲近、和谐与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在被物欲蒙
蔽的世界里,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人与自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仍感动于这条小小的资讯,亦在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切实行动出现后相信:
人类终究能够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之中达到与自然相融的美好境界。
【评语】
作者一再问“人和自然的距离有多远?”“人和自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作者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距离与自然很遥远吗?不是。恰恰相反,
人类侵入自然太多,太深!人们忧虑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太多太
多,所以我们正在努力进行修复自然的工作。以中国为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停止砍伐森林,当年砍伐树木的工人转换身份,当起了护林员;绿化沙漠取得了
很大的成效,有效地减缓了沙漠对人类生活空间的侵蚀等等。所以,编者觉得作
者提出这个问题,毫无现实意义。
其次,作者提出“人和自然的距离有多远”与试题有什么关系?荷兰建造的
这条晚上能发光的自行车道,并不是如同作者所说的是“留住自然”,而是利用
太阳能。利用太阳能与“留住自然”不可能划上等号。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不
是人能留得住的。长江黄河总是向东流的,树总是栗往上长的;莺飞燕舞、百花
盛开的春天总会被夏天替代;五谷丰登的秋季之后必定是寒冷的冬天……自然按
照这样的规律运行,怎么“留得住”?
总之,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毫无实际意义,对事情的认识,违背常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编者猜测,作者提出“人和自然的距离有多远”的
问题,可能是他看过类似的文章,此类文章说的是现代城市里的人离开自然很远,
这没说错,可是他没有考虑,试题给出的不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者提出
要“留住自然”,他也没有考虑“自然”是留不住的。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是提炼
观点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词语运用的问题。如果作者在思考
提出什么样的论点时,考虑一下“远”的反义词是什么,是“近”,那么从“人
和自然的距离”就应该变“远”为“近”,也就是要亲近大自然;再思考一下“留
住”的反义词是‘'抛弃",可是试题中没有“抛弃”的含义,也就可以发现自己
立论的错误。
文章中的划线句是病句。第一句是作者没有看清试题。这条自行车道不会发
热,因此也就没有第二个划线句所说的“温暖人心”的力量。这条自行车道是一
家工作室建造的,一家工作室不可能有很多的资金,由此推断,它必定建造在城
市里,也不会很长,所以也不会有给人“指明方向”的作用,因此也就不具备“震
撼人心”的力量。第三个划线句,说了什么,编者看不懂。
总体来说,这位考生的语言功底还是不错的,可为什么他会写出这种文章来?
编者认为全是应试作文惹的祸。这位考生怎么避免以后的作文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牢记白居易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3.工业时代的瑰宝60
荷兰某工作室利用梵高繁星闪烁的夜晚获得的灵感,创造了一条白天储存太
阳能,晚上发光发亮的自行车道。
我认为,这一创造本身或许并不太新奇,但它创意来源于著名画家梵高的作
品,这对处于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的我们有着不同于任何时代的特殊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科技的发展与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工业化,确实早已为我们的
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便利,让他的势头似乎正变得更甚,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直面这
-潮流,接受它带来的理性严谋的思维模式。现在的创造性早已不是古时“司马
(?南)”“黑火药”,那样的偶然,而是在反复推演,实验中得到的严谨结果,
就像这条自行车道,仅仅靠灵感是不可能诞生的,它的出现必然伴随严谨理性的
思维和实践,对着理性的思维的崇尚,也正是如今工业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要接受。
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回头审视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在满怀热情的向
人类社会的进步前进时,曾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可却很少想到,我们
遗弃了什么,改变了什么?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的一句话,曾让我惊醒,
理性教给我的,最终是理性的苍白,是啊,在理性不可避免的成为时代主导时,
有人转而投入传统艺术寻找灵感,并将之与现代科技结合,不也正是警醒时代的
我们珍视这瑰宝吗?
这些瑰宝也不一定局限于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样的艺术作品,任何重唤起人
们感性的东西,例如诗词乐曲皆可,又或者说在任何时代,无论人类社会,在朝
哪个方向飞速发展,只要我们有意识的站在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回头审视,重拾
我们先前忽视遗漏的前人智慧。那我们捡拾的就是时代的瑰宝,显然那一荷兰工
作室便在无意中扮演了这一角色,我们现在处于工业化时代,理性和感性因而有
着一些矛盾,所以我想建设工作室的创意,呼吁人们珍惜那表现于艺术的感性一
工业时代的瑰宝,但我更想看到的是,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取舍,小心前
行。现在我提到了时代的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但以前它可能是侵略与和平,以后
可能是发展与人性,矛盾永远存在于社会,人类必须以智慧处之,才能走得更远。
希望这一条诞生于画中的自行车道,其包含的智慧,让更多当代人感受理解
的。
【评语】
看了这篇文章,编者的第一感觉,要么作者是见识不多,要么是他故弄玄虚。
一条只是供人们在晚上方便骗自行车的道路,有什么“不同于任何时代的特殊意
义”?白天能储存太阳能,晚上能发光的设备,在中国多了去了,大家只要注意
一下马路边公交车站上的太阳能设备,它能预报后面公交车的行车位置,方便乘
客候车。中国还发明了高效利用太阳能发电的玻墙,在军事、民用等领域都有很
大的价值。中国还发明了可以在高空持续飞行很多年的太阳能无人飞机,还有中
国已经建成了第一条试验性的太阳能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可以在行驶过程中不断
地从公路上获得电能,等等。一条自行车道,充其量也就是太阳能的一种新用途,
而且是不那么重要的用途而已。
如果说,这条自行车道还有一点价值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得
到启发,研制出新的科技产品。但是这是人们第一次从艺术作品得到启发而制造
的新科技产品吗?可能还有待于考证。
作者认为“这条自行车道,仅仅靠灵感是不可能诞生的,它的出现必然伴随
严谨理性的思维和实践”,这也太夸大其词了。这条自行车道的科技含量其实很
低,就是太阳能的利用,而太阳能的利用目前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
作者还提倡“回头审视,重拾我们先前忽视遗漏的前人智慧”,对前人的智
慧,我们的确不可忽视。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
启发。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提,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她由此
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
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醛提取,结果发现,乙醛提取法的提取物
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但是,光靠从前人的智慧中获得启发,
对国家的科技发展意义毕竟有限。我国科学技术颁奖大会至今已经举行了十九届,
几千项获奖的科技发明,有几项是从前人智慧中得到启发的?屈指可数。
从这篇文章来看,我们的部分学生对世界,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实在了
解太少了,以至于过分夸大了荷兰这样一条没有多大科学意义的自行车道。如果
我们要确切的评价这条自行车道出现的意义,只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条自行
车道美化了城市,让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个旅游景点;再加上一句,它能成为这座
城市的地标。意义仅此而已。
【小资料】
青蒿素的发明史
南方的恶性疟疾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瘴气”,历来让人闻风丧胆。但中国
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抗疟疾的研究,源于一场秘密的援外任务。1964年,越南
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越南和美国两军都因疟疾严重减员。越
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领导人答应了这一
请求。此后,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展开。
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今年已85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锦,
对523项目的众多细节记忆清晰。他回忆说,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人
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今年已73岁的施凛荣是当年523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助理员,他当时作为军
事医药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参与该项目。项目由军队抓,管理上比较严格,所有参
与人员必须一心一意搞研究。
施凛荣说,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
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屠呦呦与同事一起查阅了大量药方,从中找出了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中草药或方
剂,其中,青蒿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疟效果。期间屠呦呦从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
后备急方》一书中受到了启发,后发明了用乙髓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此后,经过两年的三次“大会战”,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用青蒿素和青蒿
简易制剂临床治疗疟疾2000例,其中青蒿素治疗800例,有效率100%;青蒿素
简易制剂治疗1200例,有效率在90%以上。
新药于1975年研制成功,并于1979年通过全国鉴定。
这是一场长达13年的艰苦长跑。施凛荣说,当时是特殊时期,其他项目都
停了,只有“两弹一星”和523项目没有停。“大家不为名利,一心工作,跟现
在不一样。发明青蒿素是一场接力赛,当时一有成果,大家就马上拿出来分享。”
李国桥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生
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自行车道下的人类与艺术62.5
荷兰一工作室,受梵高“繁星闪烁的夜晚”一作的启发,利用太阳能,创造
了一条在黑暗中自己发光发亮的自行车道。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对太阳能的储存与利用实在不是什么新奇之事。
虽然乍看如此一则讯息,我心中闪过的两个字竟是''创举"。有点经验,可以推
测的是,不少人即使不以创举二字,也多将以服于其创新之点。这显然与我们对
太阳能技术的常识有利。那么,它新在哪里呢?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中展现的科技、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同在
于应用科技创生的艺术品,也不同于科学本身结果中蕴藏的美感,这一自行车道
是艺术对科技激发的产物。灵感二字是如此奇妙,他在百年前击中梵高,于是人
类有了繁星闪烁的夜晚,又在100年后擦过一家荷兰工作室,带着梵高的产物,
于是人类有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来源于繁星闪烁的夜晚的自行车道。
这便是我心中的一个美的解释,自行车道的美丽不仅在于它是科技与工作室
灵感的产物,更在于你一见到它,一想到它,便想起人类艺术作品繁星闪烁的夜
晚,想起它的来源不只是冷冰冰的科学,而是灵动的,感性的,富有温情的艺术,
在这条自行车道上,艺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注入科学,与它融合共生。
它是一种怎样崭新而奇妙的方式呢?上文提过,它不是科学的艺术光芒,也
不是艺术的科学光芒。在我看来,这条灵感源自梵高名作利用太阳能创生而成的
自行车道,更多的是一种科学与艺术借由人类而完成的结合。他或许有科学与艺
术的元素结合,但并非其最吸引人之处。它最诱人的引力,源于人这一媒介,它
是人类对自身所有的艺术的尊重,欣赏之后再以科学技术的形式反馈呈现出来。
它展示的不是繁星闪烁的夜晚这一艺术本身,而是艺术的性灵,精髓,或者说灵
魂,体现在于自行车道相伴而至、永世依存的灵感于理念之中。与其说它是科学
与艺术的结合,不如说这是人类的科学、艺术的综合。若无人类,这一综合如何
推至灵感之一高妙灵性的精神境界,在这一层次完成,从而达到水乳交融呢?若
非如此,又何以具备惊心动魄,震颤人心之美呢?
因此我认为这条自行车道背后的,实为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人类创造了
他的艺术,孕育了他的科学,然后在某一个契机,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将他自己
创造的科学与艺术结合,并培育出切实可见的成品。在荷兰的这家工作室,这是
条奇妙的自行车道,在人类历史,是他的文明。
【评语】
这篇文章与众不同之处是,对荷兰这条自行车道作了评述,因此就文章的体
裁来说,是一篇评论,而非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材料作文。
作者在评论中,对这条自行车道体现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用了很多赞美之词,
这些赞美之词体现了作者有不错的审美修养。这种审美修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若没有平日养成了对美的事物欣赏的习惯,审美能力的养成就是一句空话。
文章有两个观点可以商榷。第一是作者认为这条自行车道的出现,“源于人
这一媒介”。编者认为,艺术和科技都是人创造的,因此这条自行车道的出现无
所谓是不是“源于人的媒介”。第二,“与其说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如说
这是人类的科学、艺术的综合”,作者的这种说法是为了彰显这条自行车道的
意义,但科学与艺术本身都是人类创造的,因此这句话也没有道理。
文章的结尾句,”在荷兰的这家工作室,这是条奇妙的自行车道,在人类历
史,是他的文明”,说这条奇妙的自行车道,是车道所在的荷兰城市的文明,还
比较合适,说是“人类历史”上的文明,那是远远排不上号。我们写文章,说话
要有分寸。有分寸,就是不夸大,不缩小,恰如其分。这个文章的结束句,就是
夸大了这条自行车道的意义,缺少了分寸感。
从总体上看,作为一名高中学生能写出这样一篇评论,是很不错的。
10科学与艺术统一60
荷兰一工作室,从梵高“繁星闪烁的夜晚”中吸取灵感,创建出一条利用太
阳能在夜晚发光发亮的自行车道,这条如星空一般闪烁的自行车道,背后无疑是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感悟。
百年来,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争战不断,许多人无法想象身披白大褂的科研人
员与手拿画笔的艺术从业者之间有何联系,便偏执的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的、
冲突的,科学就是科学,艺术就是艺术,显然这一种说法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科学与艺术确实也有很大不同,可是实际上它们却是互相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正如那条自行车道,如果没有艺术,它可能只是装着路灯的一条普通的自行车道,
如果没有科学,要多少的白炽灯以及供电才能创造出这样富有艺术感的车道,由
此可见科学与艺术统一的重要性了。
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现代化高质量产品的关键,试看那些高质量的产品,哪
一件不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苹果公司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子公司,他们的
产品正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他们不仅在产品的质量上精益求精,从内存、
运转速度等各方面追求完美,更实在产品的美术设计上下功夫,其“物简”的设
计理念不仅得到众多粉丝的青睐,每一次的广告设计也吸引全球消费者的眼球。
正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苹果公司的产品热销
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对于二者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艺术是感性的火焰,
那么科学就是理性的寒冰。唯有二者相融,才能相互促进。爱因斯坦作为20世
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其对艺术的追求让许多人难以望其项背。他酷爱古典
音乐,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都是他的最爱,他对小提琴的喜爱,更让他养成了
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拉小提琴的习惯,他在许多场合都承认小提琴对他的科学思维
有重大意义。与其相类似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对科学的研究也十分深刻,这在他
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大的体验,结构明朗,调色鲜明,都是他对人体和物理的研究
所带来的良处。从这些大师上,我们完全可以看见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
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虽有界限,但二者是互相融合的。如果我们将二者剥
离开来,科学的只能搞科学,艺术的只能搞艺术,恐怕对科学与艺术的从业都没
有什么好处。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只有科学与艺术统一起来,才能让我们在更广
泛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评语】
文章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讲了二者的相互融合的意义。这些见解可
能未必是他自己的发现,但是用于作为这篇考场作文的立意,大大提高了文章的
思想性。文章总的来说,写得不错。
但是文章过分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价值,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艺
术和科学这两个人类研究的不同领域来看,各自都在不依赖于对方的前提下取得
了辉煌的成果。不论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力学,
以及依赖于这些科学理论发明的数不清的实用产品,很多都没有如同作者所说的
“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我国魏晋时期的绘画雕塑,则是在中国科学十分落
后的时代创造的艺术奇迹。
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编者觉得它能美化我们的城市,美化我
们的生活。荷兰的这条自行车道意义也不过如此。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最早应该
是出现在建筑领域。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群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这些建筑,不仅
讲究实用,还讲究美感。实用,需要科技去解决;美感,需要艺术去解决。
划线句有问题,作者所说的这些现象并不存在,都是出于他个人的想象,因
此使文章的说服力大大减弱。作者说“百年来,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争战不断,……
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的、冲突的”,这不是事实。“他(爱因斯坦)在许多场
合都承认小提琴对他的科学思维有重大意义”,也不是事实。“科学的只能搞科
学,艺术的只能搞艺术,恐怕对科学与艺术的从业都没有什么好处”,这话也没
有依据,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美术,还是雕塑,在世界上独树一
帜,但是古代中国的科学并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社会地位不高,从事科学技术
的人被称为“百工”,但是中国的艺术成就还是很高。所以作者的这个观点经不
起推敲。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作者的知识面还不够广泛,因此就连他所举的达•芬
奇的例子,叙述也不太准确。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科学家和
发明家,同时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博
学多识、多才多艺的人物,他一面热衷于艺术的创作,另一面深入研究自
然科学,广泛接触多种学科。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同时
他还是伟大的发明家、天文学家、工程师,他精通生理、数学、地理等多
种学科,既聪明又勤奋,保存下来的稿件多达六千页。他全部的科学成果
都保存在手稿中,爱因斯坦曾经高度赞扬了达芬奇创作智慧,他认为如果
当时达芬奇的科研成果能够发表的话,那么科技就会提前至少三十年。他
画的人体肌肉图,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准确无误的,这可能给他画《蒙
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世界名画带来很大的帮助,毕竟现在大学里
学美术的人,是要学习人体解剖图的。
【小资料】
爱因斯坦与艺术(节选)
赵鑫珊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
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
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
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
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
品,弹钢琴者是理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
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
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
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
斯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大家知道,高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
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
重要:“陀斯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
高斯还多!”
这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
最大价值就在于他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
当它用业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
大艺术家有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他们
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
远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越不是占有,而是不断的追
求。
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
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
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
在爱因期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
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
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
们的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
会极力推崇艺术的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
做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
称之为“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
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
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的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
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
成为爱因斯坦。
5.实用之美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
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想象一下那油画:深色画布上明亮浓郁的油彩,这
条路也必定是极美的!且不光是美,它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它
是融合了技术、创意与实用性于一身的。
这样的发明创造是最好不过的,它是实用性与美感的高度统一。又比如中国
的青铜器、青花瓷,在充当食器或礼器的同时堪比艺术品,令美的体验渗入生活
当中。只是在当下这样的实用“艺术品”却不常见了,人们更加注重数学、技术、
实用性、品质。从前温馨的手工小作坊被嘈杂、灰色调的工厂取代,生产出的产
品也是追求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产物。设计师们每天对着诸多技术要求、品质要求
抓耳挠腮。谁能在埋头画三视图、工程设计稿的时候抬头看一看繁星闪烁的夜晚?
不是说现在的产品都只重科技、实用性,但大多产品的艺术价值都在因为人们对
于艺术性的不重视而逐渐减弱。于是艺术越来越小众,开始有了专业的门槛,不
少人也视之为“无用”,甚至不愿上一节美术必修课。
只是艺术真的无用吗?这自行车道便是最好的证明,艺术是有启迪灵感之功
用的!爱因斯坦从小练小提琴,他自己也曾坦言,他最好、最深刻的发明诞生于
他沉醉于艺术之时,他甚至认为:科学与艺术本就是一体的。
王国维先生也强调美育的重要性:“独美之为物,使人入一心灵之境界”,
这乃是“最纯粹的快乐”。艺术带给人心灵的享受,提供了一种美的境界。我曾
在贝加尔湖畔一家极小、极偏僻的餐厅吃过饭,那里店面虽小,却一尘不染,桌
上插着花,墙上贴着店家自绘的水彩画,放着舒缓的音乐,我只觉得在那里吃的
不是食物,而是一种生活的情调和对美的享受!
泰戈尔曾在清华做过一次关于美的讲座,他提醒人们不要被物欲,工具理性
洗刷头脑而变为一个成天只知追求效率的机器,美依然要葆存在我们心中。他本
人也多次写文章讽刺工业文明对美的碾压,他愤愤地说:“粗拙的实用是美的死
仇!”
是的,粗拙的实用确实是美的死仇,但美却不是实用的死仇,它反而能够激
发创造、带来快乐,在科技进步、节奏加快的今天,艺术与美将更能体现其实用
性!
【评语】
不看试题,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对照试题来看,就有遗憾,因为它着重
讲的是艺术的价值,而不是如同试题隐含的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问题。如果作者将
论述的重点放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这一点上,文章就紧扣
试题了。
文章的标题也不太合适,不符合试题含义,也不符合文章旨意。作者的命题
能力有待提高。
2019年杨浦区高三二模
三.写作(70分)
26.作文
“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譬如我盖的那床被子,现在看来多
么奢侈,因为是母亲亲手绣出来的,而且母亲每个星期都会重新缝洗一次。
那个年代没有洗衣机,她要到河边去洗,拿木棒推打,被单洗完以后,用洗米水浆过,
等到大太阳的时候把被单搭在竹竿上晒。我盖被子的时候,被单上就有阳光和米浆的味道。
我想现在全世界买到最贵的名牌被,大概都没有那么奢侈。”
----蒋勋
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祛魅后的温情迷思
木心写过一首《从前慢》,写从前车马慢,书信也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他
是把前祛魅时代笼罩上了玫瑰色的暖色调。蒋勋回忆起被单上阳光和米道,说:“最
贵的名牌被子大概都没有那么奢侈。”我无意惊扰诗人安枕在时代上的美梦,但我想
指出,变化的不只是年代,而是人的心境。是的,变是技术,可是真正重要的是,人
也被技术改变了。
在前工业时代,人们要在生活上花很多时间,被子和鞋袜要亲手去绣,没有冼衣
机就只能去河边洗衣服,拿木棒槌打、捣衣;洗米水,把被单和衣服变硬……是的,
阳光和米浆的味道的确使人温暖,使人感到童年的回溯,使人想起家乡,使人想起母
亲。
我实在无意,破坏气氛一一可是,在刺骨的小河里洗衣服,其实是件很辛苦的事
情,母亲怀着巨大的爱和牺牲揽下这份家庭重任,在洗衣机发明之后,我们总不能打
着阳光和米浆的幌子,再让她去河边一趟一趟的打衣服吧。何况,在辛苦的为孩子缝
补的岁月里,母亲永远被塞进母亲这个角色里。母亲的生活呢?
如此一来一往,我们就发觉了,在现代工业文明语境下温情的祛魅,这也就是说,
其实在传统语境下,我们对温情的定义有些过分神话,有不自然的成分,再比如卧冰
求鱼的肉麻故事,在说起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批判,或许我做的不是陷入对阳光
和米浆的集体怀旧,而是去思考:为什么人人都念起了“从前慢”的旧以及在怀旧以
后,去那以后,我们究竟还可以做些什么。
应当说,大家纷纷开始念旧,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感受到了“阳光和米
浆”上的一个时代的温情的消亡,可是,难道洗衣机竟有如此威力,可以一己之
利,消解掉人们从《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的一脉文化气韵吗?不。是人
改变了。是技术文明以其简单、即时的操作方式规训们了我,使我们也同样习惯了生
活中的一切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把不能祛除的亲情,爱情,
温情的都给自行祛除了,想想蒋勋的话吧:再贵的名牌被大概都没有那么奢侈。可是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把外婆织的毛衣扔进了角落,却对昂贵的名牌潮流的物件
追逐不休呢?当我们怀念着“慢”,我们又是否有勇气停下脚步去花半天时间喂猫种
薄荷或者给友人写一信呢?因而怀着对黄金时代无限怀萦与留恋的人们,其实是在通
往过去与未路途上迷失了自我和所应肩负的责任,不是时代的错,不是技术的错,而
应考思考我们自己。
毕竟没有任何事物阻挡在我们和我们去创造温情给予他人温情的这一的行为之
间,阳光和米浆的温柔依旧存在着被主动寻回的可能,那温暖的第欧根尼的阳光,其
实也温柔地照耀着大地上的每一个人。
生活将芜,胡不归?
蒋勋称他儿时睡过的一床有阳光和米浆味道的被子为一种莫大的奢侈。与其说他
是在怀念一床被子,我想,他更可能是在怀念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愿为生活花
时间的态度。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个年代的父母和人己经不愿意在生活上花太多的时间
了。
什么是生活?我以为生活就是人行走的方式和道路。不愿意在生活上花时间其实
是对行走的一种疏懒和忽视,意味着人往往只能在生活的外围打转,而不能真正的沉
入生活本身去体验。人可以买许多鲜嫩的切花,并称他为生活,可依旧不肯为那枝盛
放的浅紫色睡莲驻足一会儿,而是匆匆的穿梭在它面前。
可为什么人不能再拥有那散发着“阳光和米浆味的生活”呢?可为什么我们又如
怀念这种生活呢?
我想人们怀念的是生活的种种细节中流露出来的人的心力的投入与自妥帖相处
的和谐。这样一种“人味”是当代人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复刻,不能通购买流水线上统
一模具生产出来的产品所获得的,因而它独一无二,烙上的是属于个人和个人
历史中出现过的人的气味和印记,比起时代的宏大叙事,是富有温情的个体叙事。
而我们之所以不能使自己沉入生活本身的一个重大原因,也是因为技术的利和消
费的盛行。技术的出现,如洗衣机和洗碗机,虽然方便了人的生活,使人以生活本身
琐碎的那一部分抽离出来,却并没有能够将人导向生活的真正价值,而消费的强势逻
辑成为了人们的选择,广告商告诉我们买了一栋豪宅和四座SUV就可以更好的生活,
强调和诱导物质消费所堆砌出来的生活假象,却使现代人生活日益地迷惘、虚无,因
为真正的生活失落了,人像亚当和
夏娃一样,只不过是被骗离开了伊甸园。
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我们也不再拥有我们父母濯洗的河流,寒冬十二月破的冰
层下鲜红的鲤鱼……我们永远的告别了阳光和米浆味的生活,我们不能再使车马都很
慢,但是我们仍可以选择回归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追。而回归属于我们的
生活的关键,仍然在于人本身和那些使我们走下林中路的技术和消费。
技术和消费不应主导人们的生活,使人的生活变得技术理性,效益原则祛魅,而
应当由人们回归生活的愿望引导技术的展开和消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一些“美物”
引导人们关注生活本身可以酿造出的无限精彩可能,愿意早起一刻钟为自己准备一份
早饭,对着曦微的晨光塑造自己生活的美好形状,而不再把有一百条名牌被子当作满
足自己美好生活需要的唯一途径。
当然,要求人人像陶渊明归耕南亩也是不现实的,而且将时间花在生活上当下仍
旧是一种奢侈和一种可欲不可求。只是我希望有人有一天在一个世界里能够停止对过
去的怀念,因为他已找到新的坦途和回归之路。
成为他人的阳光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蒋勋将孩提时代一条透着阳光和米浆味道的被子认作是比现
如今全世界买到的最贵的名牌更为奢侈的东西。这一句在今人看来可笑又难以理解的
评价,其背后却戴着何其珍贵的人性中的温情,这是我们在这个荒凉的世界中汲汲以
求的阳光。
在从前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大多取之于自然,
那时候的人们对自然既存有敬畏又怀极度的感恩,也正是这份与本源的接近,这份依
托于自然长养出的敬畏与感恩使得人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也正是由于这自然的
长养教会了以爱的方式回馈。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那个年代的人们大多处在于生理需求中挣扎的底层人
民,虽说物质的匮乏使其对于生活的需求无法跳脱出最底层的需要,可也正是源于对
自然馈赠的感恩使得人与人之间超越人性本质中的孤独而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得人不
再是一座孤岛。费孝通于《乡士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传统社会是以人情味为纽带
而连接成的”。在那个时代中,我们依旧可以窥见人性中涌动着的真、善、美,我们
依旧可以看见人们在单调枯燥的循环是生活中的那份自恰,与苦难达成和解后的欣然
自适,我们依旧可以体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那股安贫乐道又不止于此的精
神性的力量,这是一个个体无论何时都需要的前行的力量。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大时代,便是一个不是生便是死的时代。”生活的苦难没
有成为压倒人的稻草,却反倒使人身上的温情、爱与希望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或许
从严格来讲,那并不算是一个家国动荡,牵扯个人安危的大时代,但这其中不变的是
人情中的情味与暖意。
反观当今,当物质逐渐丰腴,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早已不成问题的时候,我们
似乎看不见往日的温情了。宏大时代的分崩瓦解催生着现如今许许多多的“小时代”
和事不关己的时代病症,冷漠侵蚀着我们的性格使我们变得羞于热情了,消费主义的
盛行颠覆了我们已有的对价值的定义,人性中的真情早已从精神层面退化为了物质商
品层面甚至需要放到市场上被消费。人们多年来苦心经营编织的人情网在一夜之间被
打破,顷刻间荡然无存,人们宁愿要商店里一条奢侈的被子也不愿意盖母亲亲心万苦
缝制的、做工略显粗糙的那条。我们的心凉了,这个世界也变得温情不再了,这不禁
令人心塞:在这个世界真情究竟算什么?这个连真情都被异化了的世界人究竟又能寄
身何处?
海德格尔曾说:“人是被抛入到存在这个澄明之地的。”可是不曾想过,工业机
械复制、网络化的时代中,人心会被异化到如此。因而我们渴望一缕阳光来驱散人性
中的冷漠的阴霾,我们在汲取他人阳光的同时也应当为他人送去阳光,像巴金先生
说的那样:“就让我做一根火柴吧,将我烧得粉身碎骨也要为人间带去一点温暖!”
愿人心不再冰凉,愿我们都能成为他人的阳光。
2020年杨浦区高三一模
杨浦区(6篇)
一本好书,我们往往先把它买下来,然后抛诸脑后;一首好诗,我们总是先把
它收藏起来,然后再难想到细细地咀嚼它、品味它。我们似乎占有了很多东西,但是它们
却从未真正丰富过我们的心灵。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药事培训
- 体育设施工程健身房设计与施工考核试卷
- 刺绣技艺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考核试卷
- 便携式能源管理考核试卷
- 儿童乘骑玩具车功能与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健身器材制造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战略规划考核试卷
-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考核试卷
- 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考核试卷
- 儿童节关注儿童道路交通安全培训考核试卷
- 档案管理制度培训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牛油果人格与清水型人格写作指导
- 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困难救助登记表
- 公司组织架构图汇编
- 修文县年产4万吨再生HDPE环保颗粒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生育服务证办理承诺书
- 国标舞曲大全
-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范例)
- 特种设备宣贯
-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小水滴的诉说》评课稿
- 2023年三审三校制度
-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浙江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