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762-2017绿色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1页
DB21-T 2762-2017绿色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2页
DB21-T 2762-2017绿色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3页
DB21-T 2762-2017绿色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4页
DB21-T 2762-2017绿色混凝土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080.40DB

Q13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2762-2017

JXXXXX-2017

绿色混凝土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greenconcrete

前言

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1年度辽宁省工

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辽住建【2011】90号文件

的要求,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和沈阳北方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原材料;

5配合比;6制备;7施工;8验收。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辽宁省建设科

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寄送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88

号,邮政编码:110005)。

本规程主编单位: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沈阳北方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中铁九局集团工程检测试验有限公司

大连鑫盛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鞍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分公司

本溪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锦州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葫芦岛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盘锦市建设工程检测中心

鞍山科弘建筑材料检测有限公司

鞍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工程分公司

沈阳泰丰特种混凝土有限公司

1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原材料···········································4

4.1一般规定········································4

4.2胶凝材料········································4

4.3骨料···········································5

4.4外加剂·········································5

4.5拌合水·········································6

5配合比···········································7

6制备···········································8

6.1一般规定·········································8

6.2原材料贮存·······································8

6.3计量与搅拌······································8

6.4构件制作········································9

6.5生产管理·········································9

6.6运输···········································10

6.7排放监测控制····································11

7施工···········································12

7.1一般规定········································12

7.2浇筑成型········································12

7.3养护···········································14

8验收···········································16

附录A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生产碳排放量计算方法··········17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20

引用标准名录········································21

附:条文说明·········································23

--3

1总则

1.0.1为促进辽宁地区绿色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到技术先

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现浇混凝土工程和预制混凝土构件。

1.0.3绿色混凝土工程应用中,除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

1

2术语

2.0.1绿色混凝土greenconcrete

绿色混凝土指应比传统混凝土具有更高耐久性,节约资源、

能源,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实现非再生性资源的

可循环使用和有害物质的最低排放,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

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的混凝土。

2.0.2再生骨料recycledaggregate

将建(构)筑废弃物经过破碎、多道筛分、清洁工艺组合与分

级后,并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形成的骨料称为再生骨料。再生骨料按照

粒径大小分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

2.0.3人工砂manufacturedsand

凡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都统称为人工砂。机制砂指由

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

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混合砂指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

制成的砂。

2.0.4混凝土的碳排放量carbonemissionsofconcrete

混凝土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

气体排放量。

2.0.5回收水recycledwater

回收水是指混凝土在生产、运输、浇筑和养护过程中冲洗设备

及处理废弃混凝土后,经过一定工艺处理后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可继

续使用的水。

--2

3基本规定

3.0.1绿色混凝土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在满足结构承载和

正常使用功能要求下,应提高混凝土的安全使用寿命。

3.0.2绿色混凝土宜选回转窑生产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在

满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前提下应降低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3.0.3绿色混凝土宜选工业废渣作为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宜选用人

造骨料、再生骨料作为粗细骨料。使用无毒、无污染的外加剂。

3.0.4绿色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节省人力、减少振捣,降

低环境噪音,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

3.0.5绿色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技术,生产中应减少环境污染

和废弃物排放。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最低的碳排放量(混凝土碳排

量计算方法见附录A)。

3.0.6绿色混凝土的放射性核素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

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规定。

3.0.7绿色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应进行

利用,水泥应使用散装水泥。

3.0.8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质量分数不应小于30%;当利

用尾矿砂、尾矿石做骨料时,尾矿与矿物掺合料体积之和占混凝土

总体积的体积分数不应小于30%。

--3

4原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绿色混凝土应选用节能环保,资源消耗低的原材料。

4.1.2绿色混凝土应近距离选用原材料,并应减少原材料运输过程

中的能量消耗和污染,宜选择本地化的原材料。

4.1.3绿色混凝土原材料宜优先选用工业废料或再生材料。所使用

材料应安全可靠,对环境和人体无危害。

4.1.4应以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理念进行混凝土的原材料优

选和配合比设计。

4.1.5预拌绿色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

14902标准的要求。

4.1.6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量不应大于0.10%。

4.1.7生产过程中工业废水利用率应达100%。

4.1.8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应达90%以上。

4.1.9生产废水作为拌合用水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对混凝土拌合用水的要求。

4.2胶凝材料

4.2.1绿色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

泥》GB175的规定。

4.2.2绿色混凝土采用的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辽宁省地方标准

《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DB21/T1891的规定。在满足

设计要求和耐久性要求情况下,宜选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工业废

渣作为矿物掺合料。

--4

4.3骨料

4.3.1绿色混凝土采用的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

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

4.3.2采用人工骨料和再生骨料应符合《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

GB/T25177、《混凝土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和《人工砂混凝

土应用技术规程》JGJ241的规定。

4.3.3绿色混凝土不宜采用碱活性骨料。当骨料中含有潜在的碱活

性成份时,应采取预防危害措施。

4.3.4细骨料的含泥量应不大于3.0%、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6%,

对于有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用细骨料的含泥量不应大

于2.0%;对于清水混凝土用细骨料应选择连续级配良好的河砂或人

工砂,含泥量不应大于1.5%,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0%。

4.3.5粗骨料的含泥量不应大于1.0%,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6%,

对于有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用粗骨料的含泥量不应大

于0.5%;清水混凝土用粗骨料应选择连续级配良好,颜色均匀、洁

净,含泥量不应大于0.5%,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2%,针片状颗粒含

量不应大于8%。

4.3.6粗、细骨料的颗粒级配不合格时应通过混掺方式实现颗粒的

连续堆积和空隙率的降低,含泥量偏高时应对砂、石进行冲洗。

4.4外加剂

4.4.1绿色混凝土采用的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

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4.4.2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选用

的防冻剂必须通过国家3C认证。

4.4.3选用的外加剂与胶凝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对设计中有

--5

外加剂的有害物质含量要求时,选用时应严格控制。

4.5拌合水

4.5.1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

规定。

4.5.2绿色混凝土拌合用水宜优先采用回收水和处理后污水,使用

前应经过标准试验方法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

5配合比

5.0.1绿色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

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执行。

5.0.2宜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作为掺合料或骨料,最大限度的取代

水泥、砂石材料,但固体废弃物相关性能、取代量,以及所配制出

的混凝土性能需满足现行相关技术标准及规定要求,对无技术标准

规定的材料需通过试验验证,以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

5.0.3绿色混凝土的矿物掺合料用量不宜大于表5.0.3的规定。宜

采用较低水胶比和水泥用量。

表5.0.3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率

水泥品种

矿物掺合料种类水胶比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

粉煤灰≤0.404535

(Ⅰ级、Ⅱ级)>0.404030

≤0.406555

粒化高炉矿渣粉

>0.405545

硅灰—1010

钢渣粉—3020

≤0.406050

复合矿物掺合料

>0.405040

5.0.4绿色混凝土应根据施工要求和绿色建材的评价要求,对设计

配合比进行调整,以满足经济性,低碳排放和设计要求。混凝土的

碳排放量计算参见附录A。

5.0.5绿色混凝土中,宜掺入功能性材料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

裂性。

--7

6制备

6.1一般规定

6.1.1绿色混凝土制备包括原材料贮存、计量与搅拌、构件制备、

生产管理、运输及排放监测控制。

6.1.2绿色混凝土制备应符合环保的规定。粉料输送及称量应在密

封状态下进行,并应有收尘装置;搅拌站机房宜为封闭系统;运输

车出厂前应将车外壁和料斗壁上的混凝土残浆清洗干净;搅拌站应

对设备洗刷水等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不得排放生产废水。

6.2原材料贮存

6.2.1原材料应分仓贮存,并应有明显的标识。

6.2.2水泥应按品种、强度等级和生产厂家分别标识和贮存;应防

止水泥受潮及污染,不得采用结块的水泥;贮存的水泥用于生产时

的温度不宜高于65℃;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应进行复检,检验合格

方可使用。

6.2.3骨料堆场应为能排水的硬质地面,并应有防尘和遮雨设施;

不同品种、规格的骨料应分别标识、贮存,避免混杂或污染。

6.2.4矿物掺合料应按品种、质量等级和产地分别标识和贮存,不

得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料混杂,并应防潮、防雨。

6.3计量与搅拌

6.3.1固体原材料应按质量进行计量,水和液体外加剂可按体积进

行计量。

6.3.2搅拌机应采用固定式强制搅拌机,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8

《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的规定。

6.3.3计量与搅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

的规定。

6.4构件制备

6.4.1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构

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

6.4.2预制构件混凝土的工作性应根据产品类别和生产工艺要求

确定,构件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50666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

6.5生产管理

6.5.1绿色混凝土生产管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

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的规定。

6.5.2混凝土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应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

6.5.3对集尘、降噪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查维护,检测仪器定期委托

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定、校准。

6.5.4对关键设备和生产过程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防止废品的产

生。

6.5.5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及时清理。

6.5.6对混凝土运输车入料口及卸料斗及时清理。

6.5.7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混凝土运输车出厂后不产生遗

洒。

6.5.8应采取措施,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并对固体废弃物做专门

的处理。

--9

6.5.9粉料上料过程要有专人监控,防止粉料泄露对环境造成污

染。

6.5.10宜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如矿山废石、粉煤灰等),在利用

工业废弃物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各项要求,不得造成二次污染。

6.5.11不得使用各种袋装批量粉状原材料。

6.5.12液体外加剂的储存、输送应采取密闭和防渗漏措施。

6.5.13应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运输车进行运输。

6.5.14运输车辆应采取有效的覆盖措施,并保证该措施有效,防

护性能良好。

6.5.15粉料运输车应保持外观清洁,应用湿式方式进行清洁。

6.5.16运输车辆应采取适当方式装料和卸料,以降低噪声。

6.6运输

6.6.1混凝土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

的规定。

6.6.2运输车辆应达到当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6.6.3粉料及液体外加剂应采用全封闭的车辆运输,车身应保持外

观清洁,宜用湿式方式进行清洁。

6.6.4骨料运输车应采取适当方式卸料,卸料后应清理干净方可驶

离装卸料区域。

6.6.5混凝土运输车入料口及卸料斗在入料及卸料完毕后应及时

清洗。

6.6.6运输车车身应有明显企业标识,并配置有专用设备设施,确

保运输车辆不产生遗洒。

6.6.7混凝土运输前,应合理规划混凝土运输路线。对超时运输及

未能及时浇筑的混凝土,其处理有完整的应急预案。

6.6.8应使用循环水清洗车辆、设备,冲洗废水应与生产废水处理

--10

系统联接。

6.6.9混凝土构件的运输应按照构件的重要程度、运输难度、形状

制定专项运输方案。

6.6.10构件运输时混凝土强度,如设计无要求时,一般构件不应

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0%,屋架和薄壁构件应达到设计强度100%。

6.6.11预制混凝土构件运输宜选用低平板车,并采用专用托架,

构件与托架绑扎牢固。

6.6.12预制混凝土梁、楼板和阳台板宜采用平放运输;外墙板宜

采用竖直立放运输;柱可采用平放运输,当采用立放运输时应防止

倾覆。

6.7排放监测控制

6.7.1绘制厂区污染物排放平面图,标出排放点。排放点有变化时

要及时更新。

6.7.2制定噪声、粉尘、污水、废弃物排放控制程序,内容包括资

源配备、控制目标、控制措施、检查记录、整改措施、应急预案等。

6.7.3对噪声、粉尘、污水、废弃物排放要定期进行自检,不合格

的要立即按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置。

6.7.4有组织排放的排气筒应设置永久采样孔和采样测试平台。3

--11

7施工

7.1一般规定

7.1.1绿色混凝土施工除应按本章规定执行外,尚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预拌混凝土》

GB/T14902、《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HJ/T412及辽

宁省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技术规程》DB21/T1304的规定执行。

7.1.2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拌合物及其他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

求和有关规定。

7.1.3施工现场宜在开工前配备废水、废料处理设施,降低环境污

染,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7.1.4施工现场的路面应进行硬化。

7.1.5浇捣剩料应运输至指定场地处理,严禁随意处理。浇筑余料的

处理措施及清洗管道污水的排放和回收应符合相关要求。

7.1.6施工现场的出入口应有冲洗设备和场地,对进出施工现场的

混凝土运输、浇捣设备进行冲洗,冲洗污水应经过沉淀、过滤后循

环使用或按规定排放,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时集中处理。

7.1.7应使用低噪声混凝土泵送及振捣设备。

7.2浇筑成型

7.2.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接缝的密合情

况,并应保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失稳、不跑模和不漏浆;

天气炎热时,宜采取遮挡措施避免阳光照射金属模板,或从金属模

板外侧进行浇水降温。

7.2.2当天气炎热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不应高于35℃,

宜选择晚间或夜间浇筑混凝土;当冬期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物入模

--12

温度不应低于5℃,并应有保温措施。

7.2.3泵送设备和管道的选择、布置及其泵送操作应按现行行业标

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的有关规定执行。

7.2.4当泵送高度超过100m时,宜采用高压泵进行混凝土泵送。

7.2.5对于泵送高度超过100m、强度等级不低于C80的混凝土泵

送,宜采用150mm管径的输送管。

7.2.6向下泵送混凝土时,输送管与垂线的夹角不宜小于12º。

7.2.7当无高强混凝土泵送经验时,施工前宜进行高强混凝土试

泵。

7.2.8在向上泵送混凝土过程中,当泵送间歇时间超过15min时,

应每隔4min~5min进行四个行程的正、反泵,且最大间歇时间不宜

超过45min;当向下泵送混凝土时,最大间歇时间不宜超过15min。

7.2.9当泵送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时,应清空输送管道中存留的原

有混凝土。

7.2.10当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大于3m,或浇筑结构配筋较密的大

体积混凝土时,宜采用溜槽或串筒等辅助设备。

7.2.11混凝土浇筑的分层厚度不宜大于500mm,上下层同一位置

浇筑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20min。

7.2.12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现浇对接处应设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

构件中,与高强度等级构件间距不宜小于500mm;现浇对接处可设

置密孔钢丝网拦截混凝土拌合物,浇筑时应先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

后浇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不得流入高强度等级混

凝土构件中。

7.2.13绿色混凝土可采用振捣棒捣实,插入点间距不应大于振捣

棒振动作用半径的一倍,泵送高强混凝土每点振捣时间不宜超过

20s,当混凝土拌合物表面出现泛浆,基本无气泡逸出,可视为捣实;

连续多层浇筑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拌合物约50mm进行振捣。

7.2.14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应采取温控措施,温控应符合现行

--13

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的规定。

7.2.15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

超过表7.2.15的规定。

表7.2.15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min)

施工气温

混凝土施工情况

≤25℃>25℃

泵送高强混凝土150120

施工现场12090

非泵送高强混凝土

制品厂6045

7.3养护

7.3.1绿色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及时用塑料薄膜等对混凝土暴露

面进行覆盖,防止表面水分损失。混凝土初凝前,应掀起覆盖物,

用抹子搓压表面至少二遍,使之平整后再次覆盖。

7.3.2绿色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宜采用养护剂、覆盖保湿的方案,不

宜采用蓄水、浇水、喷淋洒水等方案。

7.3.3当采用混凝土养护剂进行养护时,宜采用饱水膜型混凝土养

护剂,其有效保水率应不小于90%,7d和28d抗压强度比均应不小

于95%。养护剂有效保水率和抗压强度比的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地

方标准《混凝土养护剂应用技术规程》DB21/T1843的规定。

7.3.4在风速较大的环境下养护时,应采取适当的防风措施,避免

养护条件的破坏。

7.3.5混凝土构件蒸汽养护可分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四个阶段。

静停时间不宜小于2h,升温速度不宜大于25℃/h,恒温温度不应超

过80℃,恒温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降温速度不宜大于20℃/h。混

凝土构件或制品出池或撤除养护措施时的表面与外界温差不应大于

20℃。

--14

7.3.6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宜采取保温养护等控温措施;混凝土内

部和表面的温差不宜超过25℃,表面与外界环境温差不宜大于

20℃。

7.3.7冬期施工时,绿色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宜采用带模养护;

2.混凝土受冻前的抗压强度不得低于10MPa,且满足《建筑

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的规定;

3.模板和保温层应在混凝土表面温度到5℃以下时方可拆

除,或在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相差不大于20℃时拆模,

拆模后的混凝土亦应及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4.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0%时,方可撤除养护措

施。

--15

8验收

8.0.1绿色混凝土工程质量和强度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4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规定。

8.0.2绿色混凝土生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

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的规定。

8.0.3绿色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50640的规定。

8.0.4对工程设计有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应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规定检验评定。

8.0.5对工程设计有特殊要求的绿色混凝土,应符合双方合同规定

的要求。

--16

附录A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生产碳排放量计算方

A.0.1计算范围

混凝土的生产全过程包括:A、原材料选择;B、产品设计;C、

生产管理;D、供应管理;E、成品要求;F、其他。

以上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碳排放可分为:(1)混凝土产品

设计及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导致的间接碳排放,记作CE1(包括

A、B);(2)机械设备使用消耗的电、油导致的直接碳排放,记作

CE2(包括C、D);(3)员工生活等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碳排放,

厂区绿化吸收的碳排放,记作CE3(包括F)。

A.0.2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混凝土生产全过程中的碳排放分析,将单位立方米混

凝土碳排放计算公式归纳为:

CE=CE1+CE2+CE3(A.0.2-1)

CE1=C×D1+F×D2+K×D3+G×D4+S×D5+W×D6+AD×D7

(A.0.2-2)

CE2=O×D5+E×D9(A.0.2-3)

CE3=Q(A.0.2-4)

A.0.3公式中代号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下表A.0.3-1列出了公式A.0.2-1~A.0.2-4中各代号的含义。

表A.0.3-1公式代号含义释表

代号单位含义

CEkg/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碳排放量

Ckg/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

Fkg/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粉煤灰用量

--17

Kkg/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矿粉用量

Gkg/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粗骨料用量

Skg/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细骨料用量

Wkg/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拌合水用量

ADkg/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外加剂用量

OL/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油耗

E度/m3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电耗

Qkg/m3员工生活等导致的平均碳排放量

D1kg/t生产1t水泥的碳排放量

D2kg/t生产1t粉煤灰的碳排放量

D3kg/t生产1t矿粉的碳排放量

D4kg/t生产1t粗骨料的碳排放量

D5kg/t生产1t细骨料的碳排放量

D6kg/t生产1t拌合水的碳排放量

D7kg/t生产1t外加剂的碳排放量

D8kg/L消耗1L柴油的碳排放量量

D9kg/t消耗1度电的碳排放量

各种材料能耗数值统计或计算见下表A.0.3-2。

表A.0.3-2材料能耗数值统计/计算表

代号单位数值统计/计算

D1kg/t生产1t水泥排放约0.8tCO2。

当粉煤灰属于发电厂的废弃资源分选而成时,生产1t粉煤灰排放的CO2忽

D2kg/t

略不计。

据不完全统计,生产1t矿粉的能源消耗为:煤耗21.66kg/t,柴油0.12L/t,

D3kg/t电耗76.93度/t,折算成CO2的排放量为21.66×2.6+0.12×2.7+76.93×

0.997=133.34kg。

D4kg/t据不完全统计,生产1t碎石的能源消耗为:电耗1.17度/t,油耗0.723L/t,

--18

折算成CO2的排放量为,1.17×0.997+0.723×2.7=3.12kg。

据不完全统计,生产1t机制砂的能源消耗为:电耗1.5度/t,油耗0.8L/t,折

D5kg/t

算成CO2的排放量为,1.5×0.997+0.8×2.7=3.66kg。

D6kg/t生产1t自来水排放0.192kgCO2。

据不完全统计,生产1t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能源消耗为:电耗2.5度/t,

D7kg/t煤耗0.01t/t,折算成CO2的排放量为,2.5×0.997+0.,01×2.6×

1000=28.49kg。

D8kg/L消耗1L柴油排放2.7kgCO2。

D9kg/t使用1度电排放0.997kgCO2。

注:据资料记载,燃烧1t标准煤排放2.6tCO2,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18.3kgCO2。

--19

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

1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对要求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20

引用标准名录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混凝土外加剂》GB8076

《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

《预拌混凝土》GB/T14902

《混凝土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

《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50640

《混凝土结构施工规范》GB50666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混凝土拌合用水》JGJ63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

《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241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HJ/T412

--21

《预拌混凝土技术规程》DB21/T1304

《混凝土养护剂应用技术规程》DB21/T1843

《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程》DB21/T1891

--22

辽宁省地方标准

绿色混凝土技术规程

DB21/T2762-2017

条文说明

2017沈阳

--23

目次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原材料

5配合比

6制备

7施工

--24

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政策,引导绿色混凝

土行业健康发展,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绿色混凝土,规范辽宁地区

绿色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绿色混凝土推广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制定本规程。

1.0.2本条规定了本规程适用范围。

1.0.3绿色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制备、施工和验收设计不同标

准和管理制度规定内容,使用过程中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

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25

2术语

2.0.1绿色混凝土

本条对绿色混凝土做了定义。

2.0.2再生骨料

粒径大于4.75mm的颗粒叫做再生粗骨料,粒径不大于4.75mm

的颗粒叫做再生细骨料。

2.0.3人工砂

凡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都统称为人工砂。在2002年起

实施的《建筑用砂》GB/T14684中,才首次增加了机制砂种类,并

由此确定了机制砂的定义、技术要求以及检验方法等。

2.0.4混凝土的碳排放量

混凝土的碳排放包括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碳排放、生产碳排放、

运输碳排放等。其生产碳排放主要混凝土产品设计及生产所需各种

原材料导致的间接碳排放,机械设备使用消耗的电、油导致的间接

碳排放,员工生活导致的间接碳排放及厂区绿化吸收的碳排放。

2.0.5回收水

在混凝土日常生产、运输及浇筑和养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

废水,这些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泥、粉煤灰等悬浮颗粒,以及细砂等

粉料,PH值一般在11以上。未经处理的废水向外排放不仅会对周

围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对水资源的产生极大浪费,不利于绿色生

产的推广应用。经过系统的工艺处理后,只有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

水方可继续使用。

--26

3基本规定

3.0.5规程提出了混凝土生产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旨在引导混凝

土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根据企业自身生产情况计算碳排放,以不断提

高混凝土生产绿色化水平。

3.0.7、3.0.8内容出于《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

(HJ/T412)。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减少混凝

土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更好的节约能源、

资源,保护环境,制定了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预拌混凝土》

(HJ/T412),该标准对预拌混凝土的放射性、水溶性六价铬、矿

物掺合料掺量以及释放空气污染物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27

4原材料

4.1.1为确保混凝土实现绿色生产,混凝土本身在组成上应该是绿

色、低碳的,在性能上应该是高耐久、高抗裂的,绿色高性能混凝

土应符合这些要求。虽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但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考虑尽量少用水泥熟料,代之以工业废

渣为主的矿物外加剂,以减少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CO2对大气的污

染,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尽量多用工业废弃物,以减少污染,保

持混凝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最大限度发挥高性能混凝土的优势,

减少构筑物的水泥与混凝土用量,以减少结构尺寸,减轻自重,提

高耐久性,保证或延长建筑的安全使用期,使材料和工程充分发挥

其功能。

--28

5配合比

5.0.2~5.0.3固体废弃物包括粉煤灰、矿粉、石灰石粉、尾矿、

石屑、建筑垃圾等。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预拌混凝土时,除关注混

凝土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外,还应着重关注其硬化后的耐久性能,

以确保构筑物的耐久年限。

5.0.4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构筑物的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

能环保。因此,预拌混凝土的绿色生产管理中应将混凝土的耐久性

作为重点的对象进行管理与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50476)中对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作用等级、结构设计

使用年限、耐久性指标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除目前常用的外加剂

外,还可根据工程需要掺入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掺入减缩

型聚羧酸外加剂以抑制混凝土的收缩;掺入阻锈剂来预防混凝土中

钢筋的锈蚀;掺入引气剂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入纤维提高混

凝土的抗裂性能等。

--29

6制备

6.5运输

6.5.1运输车辆包括混凝土运输车和原材料运输车。尾气排放根据

各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