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偷换商家收款码的犯罪行为的定性目录一、引言 5二、一个典型案例引出的思考 6(一)案件介绍 6(二)争论焦点 7三、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 9(一)盗窃罪的构成特征 10(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 101、欺骗行为 102、被害人(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 103、被害人(被骗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 114、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 115、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11(三)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方法 11三、偷换二维码的基本问题探讨 12(一)行为人调换行为的定性 12(二)实质受害人 13(三)顾客是否具有处分意识 13(四)款项占有的归属 13四、偷换收维码案定性之我见 14(一) 偷换收维码案不宜认定为诈骗罪 14(二)偷换二维码案应认定为盗窃罪 14参考文献: 15一、引言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我们可以获悉,因为智能手机的运用,二维码的普及,越来越多用户选择用微信、支付宝这类第三方平台作为日常交易渠道。这种形式的支付为小型商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极大的降低交易支付成本与商业风险。在这种交易模式的发展中,二维码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以便捷的移动智能手机为支撑,在居民日常小额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小型商户中二维码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商家公示其收款码,明示商品价格,顾客自行取物后,自觉主动付款。对于付款模式,无论是对于商家还是顾客,都需要提高警惕,切实履行注意义务,理想状态下,这种方式包容性强,顾客交易的流动性很强,几近完美。但现实情况总是错综复杂的,支付环境充满挑战,偷换商家收款码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支付环境的出现的现象。对于偷换商家收款码是盗窃罪与诈骗罪的争议区分也由此展开,既关系到传统刑法理论中的一些老问题,也涉及到新行犯罪模式下,二者的具体区分,目前,我国实践中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指导案例对研究该问题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于该案件的争议仍无定论,我认为有必要从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基本构成出发,明确两罪的评价目的与判断标准,从而对偷换商家收款码案件明确定性。二、一个典型案例引出的思考(一)案件介绍2017年8月,福建省石狮市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偷换商家收款码案。行为人邹某某先后在当地商场门口的多个街道的店铺、摊位,躲避他人注意,将上述店铺、摊位上的商家收款码换成自己的收款码,利用顾客扫描收款码给付货款这一过程,获取原为商家的钱款。根据本案事实,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邹某某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应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的规定判处邹某某构成诈骗罪。但石狮市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判决被告人邹某某犯盗窃罪。虽然法院已经做出了判决,但因法院与检察院对案件性质的认定存在明显不同,此案的定性仍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虽然盗窃罪与诈骗罪在量刑规定上基本相同,但在实践中二者入罪条件不同、犯罪情形不同,对实际判刑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该类争议会影响法律的统一与权威,因而对于利用新型的技术实施的偷换商家收款码的犯罪行为有必要进行归纳梳理,以便进一步拓展研究,以期指导实践中此类案件的处理。回顾本案例,在石狮市人民法院谨慎调查后,认为邹某某的行为更应认定为盗窃罪。该法院的判决书释明了判决邹某某盗窃罪的理由:邹某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基本要件,主观方面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故意,客观方面多次采用秘密手段窃取财物,金额上达到了较大,在刑法评价范畴之内;在一定的交易环境下,顾客拿到商家交付的货物后,商家就具有了财产权利,且该财产权利基于交易环境处在商家可以控制的理想范围内,顾客需要且必须支付相应的货款。利用收款码收款虽然借鉴了新型技术手段,但其等同于商家的收银箱,顾客就是在向收银箱中投放对等货款,行为人覆盖商家收款码为自己的收款码,其本质也就是换掉商家的收银箱,从而占有顾客交付给商家的款项。法院认为不能依照公诉机关的起诉书将该行为认定为诈骗罪的原因是,首先行为人并没有对商家或顾客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商家与顾客主观上都没有受骗,而“诈骗”的含义就是因有人“使诈”而有人“受骗”。该案件不符合诈骗罪的基本构造。进一步分析指出,行为人与商家或顾客没有任何联络,包括当面及隔空接触,虽然诈骗罪不以诈骗人与受骗者人交流为必备要件,但在本案中,可以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模式:仅仅掉换收款码外,行为人对顾客的付款没有任何明示或暗示,判断行为人的行为不具有使顾客或者商家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自愿交付财物的可能。顾客支付款项是基于交易习惯与对商家的信赖,扫描错误的收款码从而将货款给予行为人正是被告人采用秘密手段窃取的结果,商家与顾客没有发现收款码被调换的事实,所以并非自愿向行为人交付财物,不可能成立诈骗罪。顾客是当面向商家提供的收款码转账付款,交易风险与交易结果应由商家一力承担。客观来说顾客与商家都没有受骗,顾客取得理想的货物,但商家却没有收到相对应的货款,商家实质上受到了损失。从法院判决来看,本案的定性似乎已经明了,即使犯罪对象为商家收款码这一新兴物体,也并不影响案件的实质判断。但公诉机关与有关学者提出的相关纠纷值得注意。特别是以下两点:首先是关于受害人问题,支持一般诈骗的学者认为,顾客与商家之间成立买卖合同,商家没有收到货款,应向顾客行使债权请求权,在此情形下,顾客为受害人。其次是占有的认定,反对盗窃说的学者认为,盗窃罪中的盗窃行为实质是打破合法占有进行非法占有,而本案顾客扫描收款码之前,商家并未建立对货款的占有,缺乏占有这一要素,成立盗窃罪似乎有些牵强。介于以上分歧以及其他争议,本案虽然已经判决,公诉机关与法院因案件中的复杂难点所产生的分歧,引起了理论界的热烈争论,浏览相关学说,争议恰恰聚焦在本案的刑法定性,也就是诈骗罪或盗窃罪的抉择,判断二者谁更为合适的关键为下面四点:行为人调换商家收款码的行为定性,款项的占有,顾客是否具有处分意识,实质被害人的认定。认为本案应该定性为诈骗罪的学者提出了普通诈骗罪说,三角诈骗说,双向诈骗说等。认为本案应定性为盗窃罪的学者也提出了相关学说,具体细化为普通盗窃罪说,盗窃罪的间接正犯说。从争议焦点入手,我们主要从普通诈骗罪,三角诈骗罪与一般盗窃罪这几个学说不同点上进行讨论。(二)争论焦点关于案件有四个争议焦点。争议焦点一,行为人调换商家收款码获取财物的行为定性,这涉及到本案中两个不同主体的不同行为,一个主体是行为人,进行偷换商家收款码的行为,一个主体是顾客,基于交易支付应付交易货款的行为。持盗窃说的学者认为,从刑法学界主流观点看,秘密窃取是盗窃罪通常的表现形式,偷换商家收款码的行为恰恰符合了秘密窃取这一要素,顾客扫描收款码进行支付是基于商家所要求的交易渠道进行的行为;持诈骗说的学者在此特殊情景下又划分为“一般诈骗说”与“三角诈骗说”,二者都认为,行为人偷换商家收款码是属于诈骗中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将商家收款码调换为行为人自己的收款码,隐瞒收款码归属的真相,从而使商家或者陷入错误认识达到取得货款的目的,“一般诈骗说”认为行为人通过偷换商家的收款码进而使顾客陷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成为受害人。“三角诈骗说”则认为偷换商家收款码是使顾客(受骗人)陷入错误认识处分商家(受害人)应获货款,商家是受害者。二者在顾客支付货款这一行为造成损失的归属上产生不同认知。定性偷换商家收款码的行为需要弄清两个不同主体的不同行为的性质,而不同主体的不同行为需要结合其他三个方面加以认定。争议焦点二,关于款项的占有问题,坚持盗窃说与三角诈骗说的学者认为,根据一般社会人理念,基于本案的场景模式,认为商家占有本案的款项——顾客应支付的金额属于商家。在此问题上,由于本案特殊的情形,盗窃说又分为“盗窃货款说”与“盗窃债权说”,前者认为该款项占有为商家,顾客支付给商家的款项,从社会成员一般概念上,顾客与商家公平交易,顾客拿走货物,支付货款时,货款及为商家所有。本案货款没有实际进入商家的账户,是行为偷换商家收款码进一步将商家的合法占有转化为自己的非法占有,正符合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盗窃罪秘密窃取的一般特征。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修正,基于“占有”一词的定义,占有必须是实际控制,货款未进入商家账户下,商家无法实现对货款的占有,在前者基础上提出盗窃的对象并非货款而是商家所享有的针对顾客的债权即商家的财产性利益。持诈骗罪说的学者,如张明楷教授张明楷.三角诈骗的类型[J].法学评论,2017,35(01).,则从债权角度出发,顾客被欺骗,基于错误的认识将对银行享有的债权转移给行为人占有,符合诈骗罪的基本特征。对于款项占有的归属是否能够按照社会成员一般概念上认为顾客取货扫描即为商家占有,存在争议;同样,诈骗罪说中顾客的错误认识是否基于诈骗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张明楷.三角诈骗的类型[J].法学评论,2017,35(01).争议焦点三,顾客是否具有处分意识,日本理论界通说认为,在诈骗罪中,受骗者必须具有处分意识,处分意识必要说在日本为主流学说。德国刑法理论界,处分意识的规定以犯罪对象为区分,欺骗“特定财产”需要被害人有处分意识,但欺骗“财产性利益”不需要被害人有处分意识。我国通说则认为,欺骗的对象不论是“财产性利益”还是“财产”,成立诈骗罪都需要被害人具有处分意识,处分意识是否存在也常常作为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可靠依据。盗窃说认为,本案中顾客不具有处分意识,扫描商家收款码是在一般交易情况下,商家指定收款码作为收款渠道的交付指令下做出的行为,行为人与顾客并未沟通,顾客没有陷入错误认识,不构成诈骗罪;持诈骗罪的学者,一部分如张明楷教授认为顾客具有处分意识,并在一般诈骗的基础上提出新三角诈骗的主张,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使受骗人产生或陷入错误认识,受骗人处分财产,行为人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损失。另一部分认为并非所有的诈骗罪都具备交流沟通情节,这只是一种通常特征,不能使用案件中行为人与顾客没有交流接触的举动这一理由来反驳诈骗罪的成立。我们认为交流并不是成立诈骗罪的必备要素。争议焦点四,实质受害人的认定,盗窃说认为,本案实质受害人为商家,“一般诈骗说”认为,刑法中的被害人是“合法权益为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人”诈骗罪中的处分人即为受害人,同时,通说认为诈骗罪的基本构造还包括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因此在本案特殊的场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认识。持“一般诈骗说”的学者认为被害人为顾客,持“三角诈骗说”的学者认为本案受害者为商家。具体来说被害者为顾客是指顾客为款项的占有人,该款项并未进入商家账户,商家为占有,顾客是实际被害人。被害者为商家则是从一般的社会观念出发,前者属于形式的个别财产损失范畴,即财产交付损失与财产转移损失本身就是财产损失,后者从实质的个别财产损失角度讨论。三、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在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系的讨论中,不论是国内刑法理论界还是国外刑法理论界,都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盗窃罪与诈骗罪是竞合关系,且多数学者认为行为只侵犯一个法益。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是因法条错综复杂的规定而形成的法条竞合,而非想象竞合;一种观点则相反,其认为,盗窃罪与诈骗罪属于不同的犯罪类型,针对同一被害人的同一财产,二者相互排斥。目前,后一种观点为刑法学界主流观点,结合刑法典的内容与实务案例,我们也认为盗窃罪与诈骗罪不存在交叉或重合,否则两者的适用将更难以区分。在刑法体系上,盗窃罪属于违背被害人的意志取得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犯罪,而诈骗罪则是基于被害人因行为人的欺诈产生的有瑕疵的意志取得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犯罪;从更直观的角度,两罪设立的目的来看,设立盗窃罪是为了保护权利人对于财产、财产性利益的支配占有状态,设立诈骗罪则是保护权利人享有正确信息等相关交易内容,保障权利人在经济社会交往中,在对财产、财产性利益的利用支配中不受侵犯。故在实践中,在两者二择一的情景下,成立前者就否定了后者,反之亦成立。(一)盗窃罪的构成特征在我国,盗窃罪的成立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方面窃取公私财物,达到数额较大,或者具有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情形。判断行为是否成立盗窃罪,主要从以下特征出发:首先是秘密性,虽然目前关于盗窃罪,通说认为盗窃罪并不以秘密性为必备要件,公开盗窃也可成立盗窃罪,但一般而言,盗窃罪中的窃取行为往往是秘密进行的,或者说盗窃罪中行为人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秘密的情况下实施的,被害人没有发觉。其次是盗窃罪中财物的转移必须要违反被害人的意志,即破坏他人的占有状态是非基于他人意思转移财物。结合本案讨论盗窃,我们还需要关注盗窃行为中“占有”的内涵,有学者提出顾客扫码不能认为商家已经对货款进行了占有,否则在顾客进行扫码而后又取消支付是否认定为顾客转移商家的占有呢?事实上,就案情来说,关注商家的占有我们更应关注基于公平交易上的商家主观上的占有意愿,也就是说将商家主观的占有意愿是否存在作为衡量商家占有的重要因素,显然在本案中,在顾客取货这一条件下,商家必然不会放弃占有货款这一意思,调换商家收款码这一行为在本质上是符合盗窃罪的。(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与盗窃罪相同的是,诈骗罪主观上也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方面是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也就是说成立诈骗罪,行为人必须实施了骗取财物的行为,因为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了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实施了处分财产的行为从而使行为人获取了财产或者财产性利益。诈骗罪的构成特征主要有:1、欺骗行为诈骗罪中行为人必须实施诈骗行为即欺诈行为,诈骗行为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关键要素。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欺诈行为手段方法并未限制,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是肢体动作;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欺诈行为通常需要达到使对方被骗人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为被害人“自愿”作出财物处分予以必要铺垫。2、被害人(受骗人)产生错误认识在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作用下,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与受骗者处分财产之前必须有错误认识予以连接,这里的错误认识并不要求是完全意义上的错误认识,即受骗人如果对行为人所称事项有所怀疑,错误认识并不稳固,不影响诈骗罪的成立。3、被害人(被骗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在被骗人陷入错误认识时,基于错误认识,在拥有处分权限、处分地位情况下,被骗人做出了财物处分,通常表现为行为人承诺给予财物,实际给予财物,免除行为人债务等。对于被骗人是否必须具有处分意识,意识到自己在将具有处分权限的财物转移给他人所有,理论上存在分歧,在下文详细讨论。4、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行为人或者第三人取得财产的方式有增加积极财产,减少消极财产两种方式,无论何种方式,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的财产必须与被骗人取得的财产有同一性,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是基于被骗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两者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具有连贯性。5、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在诈骗罪中作为诈骗罪的构成特征主要是区分罪与非罪,在受骗人或被害人获得行为人提供的相近等值服务、产品时,行为人往往不构成诈骗罪,此时的受骗人或受害人实际上并没有遭受财产损失。(三)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方法盗窃罪与诈骗罪作为两种常见的犯罪类型,两者从理论上来说很容易区分,主流观点认为:诈骗罪最显著的特征是被害人因诈骗产生错误并基于错误“自觉自愿地”处分财物或财产性利益;而盗窃罪最明显的特点则是行为人“秘密窃取”被害人的财物,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03页、第506页即前者是自损犯,后者是他损犯,行为表现方式不同。但随着高科技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犯罪行为同时采取欺诈的手段与秘密窃取的行为,除了本文讨论的偷换商家收款码的犯罪行为外,还有“网络钓鱼”,“积分兑换”等等,因而需要我们对待盗窃罪与诈骗罪更为慎重。以一般人印象中的秘密窃取来作为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明显存在不足,秘密性虽然是盗窃罪一般特征,但作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存在局限性的。另外,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诈骗手段也可以以秘密的方式进行,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从两者的实质出发进行区分。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03页、第506页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先决条件:被骗人的错误认识。诈骗罪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步步:行为人采取欺诈手段、被骗人陷入错误认识、被骗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处分具有一定处分权限财产的行为,被害人承担财产损失的结果。一般诈骗认为被害人既是产生错误认识,作出处分行为的主体,又是遭受财产损失的对象;而在三角诈骗的行为模式中被害人则与受骗人分离,各主体关系更为复杂。首先在被害人概念的总结上,存在多种说法,相同的是,刑法学中的被害人与犯罪学上的被害人不同,不同的是被害人概念范畴,基于张明楷教授的观点,财产犯罪中被害人这一概念一般被限缩解释,指财产权利直接受到侵犯因此承受损失的单位与个人。因为三角诈骗的复杂性,单纯定义被害人对于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是远远不够的,将被害人放在诈骗罪的整个连贯的行为中,受害人与受骗人我们可以作模糊界定处理,二者可以重合也可以分离,但均需要出现由于行为人隐瞒或者虚构关键信息的欺诈行为导致二者陷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形成被害人损失这一犯罪结果。与之相比,盗窃罪则简单的多,被害人无需陷入某种错误的认识,仅仅需要不知情或者认知清楚地被盗窃(公开盗窃),因此,判断盗窃罪与诈骗罪应该区分是否存在被骗人(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关键:处分行为。处分行为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受骗人由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具有了将拥有处分权限的财物予以处分的意识。客观上受骗人做出了将自己财产减损的处分行为。处分意识与处分行为二者紧密相连,在诈骗罪中不可分离。处分行为是诈骗罪的必要构成要件理论界并无争议,但在处分意识必要与否上却存在诸多分歧,国内外刑法理论界有处分意识必要说、处分意识不要说与处分意识折衷说(处分意识缓和说)。结合本案有关学者提出,顾客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扫描了错误的收款码,与无处分意识的处分行为(受骗人认识到自己被诈骗而停止相关行为,但实际上财物已经遭受损失)相似,似乎也符合处分意识折衷说,即处分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应当具有处分意识,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包括处分意识,故讨论处分行为中处分意识的有无对本案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处分行为的构成应该包含处分财产的意识。主要是结合现实情况,存在使用欺骗手段取得幼儿、精神障碍的人的财物构成盗窃罪,受骗人对自己的处分行为缺乏认识,不能构成处分行为,因而不能成立诈骗罪。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对象具有重合关系,在盗骗交织情况下,由于盗窃罪间接正犯的存在,使得盗窃罪与诈骗罪更加难以区分;此外由于处分行为可以以不作为的形式呈现,处分意识不要说可能会扩大诈骗罪的适用范围,限制盗窃罪的成立范围;坚持处分意识必要说更有利于解决本案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窘境。处分行为必须包括处分意识,但对于处分意识的内容无需做严格限制,被骗人只要知道自己的行为将会财产转移给行为人占有,财产会受到减损,就可以认定被骗人具有处分意识,无需被骗人对自己处分的财产具有全面、清晰、正确的认识。三、偷换二维码的基本问题探讨(一)行为人调换行为的定性我们站在完全客观的角度看,顾客扫描商家收款码支付货款是扫错了收款码,但如果从顾客本人的视角看,顾客扫描商家收款码纯粹是基于交易规则,扫描商家指定的收款码,这个收款码可能是商家的,也可能不是商家的,在商家为主导的交易环境下,需要商家负责提供安全的支付渠道,即正确无误的商家收款码,也负有检验电子货款数额是否正确的义务。通常情况下,在以商家为主的交易环境中,利用以快捷方便著称的二维码实施收款,不能苛求顾客对商家的收款码尽到实质审核义务,尤其是在第三方交易平台对相关信息隐私保护加强的情况下,更应将安全保障义务寄希望于商家。(二)实质受害人在诈骗罪的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受害者(受骗者)因误解而处分财产,诈骗罪的对象自然而然只能是自然人,为了实践中刑法更清晰明了的适用,不应该将受害人的范围扩大,因而本案中的受害人集中讨论在商家、顾客上。结合上述讨论,认定商家为实质受害人更为妥当,形式的个别财产损失说会扩大财产损失的范围,若诈骗罪依照此标准,仅从形式判断,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成熟的今天,反而不利于保护被侵害的法益,与大众一般观念背道而驰,不利于加强司法的权威性。(三)顾客是否具有处分意识在前文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过程中,我们指出两者的区分关键点是处分行为的有无,而处分行为成立的前提是处分意识,即顾客或者商家因欺诈陷入错误认识而自愿想要做出减损财产行为的意思。顾客在本案中表面上属于财产占有者,扫描错误收款码而错误地将财产转移,实际上,扫描错误的收款码并非基于错误的认识,从顾客角度,其是在进行正常的交易,没有损失自己财产的认识,恰恰相反,顾客为了正常取货而支付货款,推动交易的顺利进行与完成。顾客及商家本意都是交易,没有货款会进入行为人账户的认识。顾客的行为都是基于商家给予的交易信号,顾客没有处分意识。(四)款项占有的归属本案中款项的占有,应以事实性判断为前提,在本案,公平交易下,顾客取得商品,在商家店铺内支付二维码,商家应提供正确的收款码并进行核查,顾客是基于一般交易规则做出扫码支付对应价款的行为,而非因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从事实性占有为核心出发,即可认定顾客扫码支付时,款项占有已经发生了转移,商家对于款项享有合法占有,行为人通过偷换商家收款码使这种占有进行了转移。结合本案,普通诈骗罪学者认为顾客是被害人,金钱在顾客账户中,即便买卖合同成立,顾客在履行合同中依然是占有货款的人,货款只要未进入商家账户,商家就不能对该货款成立合法占有,只能说行为人骗取了顾客的财产性利益——对银行的债权。这种观点属于形式的个别财产损失说的观点认为,只要具备财产交付与财产利益的转移就是财产损失,而不考虑实际的具体损失,与我国实践中所坚持的从法益侵害角度判断的法理实情有所偏差。从实质的个别财产损失说来看,商家是财产损失人,符合社会成员的一般观念,较为合适。四、偷换收维码案定性之我见偷换收维码案不宜认定为诈骗罪通过本文讨论,偷换商家收款码既不符合普通诈骗,也不符合三角诈骗。前者坚持受害人、占有款项的主体均为顾客,顾客扫描收款码是处分行为。但从我们分析出发,不管是从交易习惯还是实际情况来看,商家都是实际的受害人,顾客虽然实施了扫描收款码付款的行为,但是是在获取对等货物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法律存在滞后性,对于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犯罪并没有相关立法,只能参照已有的理论和司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社会一般观念恰恰认为商家是实质受害人,商家是款项的占有者,表面上看,顾客扫描商家收款码支付是一种处分行为,但实际上顾客仅仅是在履行交付货款的义务,主观上并没有陷入错误认识,更非基于行为人的调换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进行处分财产的行为。后者关于三角诈骗模型的讨论,其实不管是新型三角诈骗还是传统的三角诈骗,基本构造都与本案情况不相吻合,具体表现在顾客没有处分行为,不具有处分地位,并不能代表商家处分其财产,商家与顾客的关系只是民法上的买卖合同关系。三角诈骗中受骗人与受害人的分离与联系正是基于受骗人对受害人的财物具有一定的处分权,在本案中顾客作为受骗人,商家作为受害人,基于买卖合同,二者有财产上的联系,但仅仅只是顾客按照商家要求支付商家相应货款,显然顾客并不能对商家的财物进行处分,明显二者关系不符合三角诈骗中受骗人与受害人的关系,扩大解释三角诈骗的模式,只会造成诈骗罪的滥用。通过上述情况,本案不宜认定为诈骗罪。(二)偷换二维码案应认定为盗窃罪从本案的讨论焦点来看,本案的款项占有者与实质受害人都是商家,顾客的扫码付款行为并不是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中的“处分行为”,这些因素为从反面论证偷换商家收款码维码成立盗窃罪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详细来讲,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现场护坡安全管理方案
- 机器人定位系统课程设计
- 机关大讲堂课程设计
- 本地房屋改造方案
- 木门油漆施工方案
- 非营利组织群文阅读推广总结
- 佳木斯大学《西方音乐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数字媒体与制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食品分析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德州地沟盖板采购合同模板
- 广东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机构申请表
- 第三章-自然语言的处理(共152张课件)
- 2024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卷
- 国开2024年秋《经济法学》计分作业1-4答案形考任务
- 【中考英语】中考看图写话质量分析
- 关于生态美育的思考-生态美育3篇
- 钻杆油管套管扣型对照表
- 数据、模型与决策案例及分析报告
-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高、低压设备讲解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