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验
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30分)
(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补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乱花渐欲迷人眼④.浅草才能没马蹄
课文原句填上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莺、燕、啄、渐、蹄。
2.依据课文填上空
①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③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④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①.云生结海楼②.归雁入胡天③.清荣峻茂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课文原句填上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结、雁、峻、茂、庭。
3.根据提示默写。
①《龟虽寿》中曹操“以马为喻,表述锐意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桢《赠从弟》中,运用衬托,表述“即使环境严酷,松树也不改本性”意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老骥伏枥②.志在千里③.冰霜正惨凄④.终岁常端正
课文原句填上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骥、枥、惨凄。
(二)(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请简析这首诗表述的思想情感。
4.庭树叶绿花开,主人公折花欲赠远人,持花无所致而思念的画面。(或:见花一折花一赠花一深思的画面。观、折、赠、思。)
5.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
前两句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借着花儿表述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据此分析进行描述即可。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述思想感情的理解。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写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借着花儿表述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据此分析可知,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三)(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A.答谢中书书()B.古来共谈()
C.五色交辉()D.晓雾将歇()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请说说画直线部分的写景顺序。
6.①.信、信件②.共同,一起③.交相④.消散,尽,完
7.不再有能够欣赏它的不寻常的人。
8.仰视、俯视、平视的空间顺序;自晓至晚的时间顺序。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答谢好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信、信件。
B.句意: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共:共同,一起。
C.句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
D.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尽,完。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复,再、又;与,参与,这里是欣赏、领悟的意思。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画线句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先写仰视所见的高耸山峰,再写俯视所见的清澈溪流,后写平视所见的石壁、林木、竹丛,可知是按照仰视、俯视、平视的空间顺序来写景的。
画线句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意思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由“晓”和“夕”可知运用了自晓至晚的时间顺序;“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是静景,分别展现晨雾消散之景与夕阳西下之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分别展现猿鸟此起彼伏的叫声与争相跳跃的鱼儿,从不同角度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描绘了一幅秀美且富有生机的山川图。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四)(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陈太丘与友期行B.相与步于庭中宋人令人问之于丁氏
C.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D.欣然起行其人舍然大喜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叙述的表述方式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缘由。
B.第二段运用描写的表述方式,呈现了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C.第三段以议论的表述方式,抒发有此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的感慨。
D.寻张怀民赏月,说明只与张怀民志趣相投而朋友不多。
9.B10.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11.D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副词,均译为“一起”;
B.介词,在/介词,向;
C.均为副词,均译为“大概”;
D.均为助词,均理解为“……的样子”;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联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寻张怀民赏月说明与张怀民处境与志趣相同,表现两人相知的喜悦;本项“说明只与张怀民志趣相投而朋友不多”分析有误;
故选D。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现代文(4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2.“我”从母亲身上得到哪些教益?
1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14.结合选段内容,简析叙述、议论、抒情如何融为一体的?作用是什么?
12.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3.设问。引起思考,母亲离我而去,哀痛无法补救,我从母亲身上受教益多多,思考报答母亲的方式;表述对母亲的怀念,把这种情感扩大到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
14.叙述从母亲得来教益;议论颂母亲的教益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寓含了对母亲去世的哀痛和怀念之情:叙述是议论、抒情的依据。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①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第②段“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即可概括母亲对“我”的影响。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画线句“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回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③段“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可知,由母亲的离世,内心哀痛进而思考报答母亲的方式,回忆“我”从母亲身上获得的教益,将对母亲的恩情扩大到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深化中心。
考查表述方式的理解分析。
由第①段“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若,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例”和第②段“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可知,叙述从母亲得来教益,运用了记叙的表述方式;
第③段中“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对母亲进行评价,论述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运用了议论的表述方式;
在前两段中出现的“我应该感谢母亲”,直抒胸臆,抒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运用了抒情的表述方式;
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述方式,不仅将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高度评价,而且也真诚恳切地表述了对母亲的感恩和赞美之情;联系第③段“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结尾句“愿母亲在地下安息”可知,蕴含着对母亲去世的哀痛和怀念。叙述是议论、抒情的基础,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生动感人。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扳着孙瑞斌的肩膀,一连串地问:“说什么了,爸说什么了?”孙瑞斌说:“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妹妹说:“什么‘黄河’,你一定听错了。”孙瑞斌无奈地望着父亲的面孔,沮丧地说:“咱爸平时对你最好了,你自己听吧。你就算听不清,也比我懂他心思。”话刚出口,孙瑞斌就有些后悔了:都五十好几的人了,怎么好像还在为旧事赌气似的?
③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孙瑞斌听了,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气。
④说他妹妹贴心,还真没错。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⑤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⑥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⑦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一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⑧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⑨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⑩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革命胜利后不久,他父亲离开家,先后在南京和北京读书,毕业到了西北军区工作,转业后又在天水、平凉的气象、交通部门工作过。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换了好几个单位,还在军区干过,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如今他已退休多年,回眸过往,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人民曰报》2022年08月01日第20版)
15.请依序列举军毯的主人。
16.补全故事情节。
孙士田病重念叨黄河→()→病重父亲讲军毯来历嘱找军毯主人→()
17.本文有三处插叙,选一处概括其事。
18.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
15.不知名解放军战士、孙士田、孙瑞斌、博物馆
16.①.妹妹找到军毯②.把军毯送给博物馆
17.示例一:父亲当局长画掉儿子的招干名单,最后也不要求照顾。
示例二:渡河时,孙士田送解放军渡河冻倒,解放军派人送至家并赠毯。
示例三:解放后父亲在多地工作找军毯的主人,都没找到。
18.要点:军毯承载的军民鱼水关系感动了几代人;军民鱼水关系代代传。(意合即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第⑦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一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第⑧段“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给他做个纪念”可知,军毯由不知名解放军战士转到了孙士田手中;
根据第⑨段“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父亲孙士田离世后,军毯到了儿子孙瑞斌手中;
根据第段“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可知,最后孙瑞斌将军毯送给了红色博物馆。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①②段写孙士田病重念叨黄河;
根据第④段“说他妹妹贴心,还真没错。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可概括为:妹妹找到军毯;
第⑥到⑨段写病重父亲讲军毯来历嘱找军毯主人;
根据第段“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可概括为:把军毯送给博物馆。
本题考查插叙内容概括。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根据第③段“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可概括为:父亲当局长画掉儿子的招干名单,最后也不要求照顾;
根据第⑦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一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第⑧段“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给他做个纪念”可概括为:渡河时,孙士田送解放军渡河冻倒,解放军派人送至家并赠毯;
根据第⑩段“想当初革命胜利后不久,他父亲离开家,先后在南京和北京读书,毕业到了西北军区工作,转业后又在天水、平凉的气象、交通部门工作过。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换了好几个单位,还在军区干过,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可概括为:解放后父亲在多地工作找军毯的主人,都没找到。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结尾段“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联系第⑧段“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给他做个纪念”,第段“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可知,渡河时,孙士田送解放军渡河冻倒,解放军派人送至家并赠毯,找寻未果,孙瑞斌把军毯送给红色博物馆,红色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将军毯的故事讲给屋子里的老人、中年人、戴红领巾的孩子听,他们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的象征,意味着军毯承载的军民鱼水关系感动了几代人,军民鱼水关系代代相传。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灯火
文猛
①照亮我人生第一声啼哭的灯火是煤油灯,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乡村。
②那时的煤油灯是父亲亲手制作的,在一个墨水瓶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再用薄铁皮卷一个小筒,筒中装着棉花捻成的灯芯,一盏煤油灯就制作完成。后来,家里有了多余的钱,开始从供销社买回工厂制作出来的煤油灯。有铁做的灯盏,灯盏里竖着棉花制成的灯芯,旁边横着铁丝扭成的旋钮,带动灯芯里面的小齿轮调节灯芯的长短,进而调节房内的灯光。灯盏上配有玻璃罩,可以遮风挡雨。
③我家兄弟多,又都是读书的年纪,是“费油”的大户,村代销店供应给家里的煤油总是不够用。于是,我们吃饭时就改用桐油灯、菜油灯。油灯也会开花,油灯开花时,光线就会突然暗下来,母亲就用针挑灯芯。母亲挑着灯花,我们唱着童谣,那是幸福的童年时光。
④乡村也有好一点的灯火,比如马灯。但拥有马灯的家庭并不多,一般是生产队里才有那么两三盏。我家曾有一盏马灯,其实就是升级版的罩子灯,只是玻璃罩子更大,灯芯更粗,灯火更明亮,关键是能够提着走。有的乡村还有汽灯,但是身价昂贵,使用时得请专门的技术人员。汽灯高挂,灯光明亮晶莹,如同白昼。县里剧团下乡演出,或是家境特别好的人家办喜事,我们才能看到一次点亮的汽灯。
⑤后来,乡村的灯火发生了变化。我不知道别的乡村关于电灯的记忆,我们重庆安溪村第一次看到电灯,是在1975年5月。那是映山红开满山野的季节,县里电影队来到我们村。
⑥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水库边老祠堂院坝上竖起了两根竹竿,竹竿上挂着一方白布,一根竹竿上还挂着一个黑匣子。一阵轰鸣声之后,放映机扁担上那颗亮晶晶的玻璃唰一下亮起来,院坝上一片惊叫。灯光亲抚着每一个人的肌肤,温暖着每一个人的笑容。
⑦那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放映结束了,院坝上没有一个人愿意走。
⑧一个叫“电”的灯火种子从此在乡村里种下。把乡村点亮起来,成为大家最渴盼的事情。
⑨1985年5月,又是映山红开遍山野的季节,乡里的小电厂建成了,电线牵到村里,拉进家里,电工把所有线路装好,合上电闸那一刻,村庄一下就亮啦!那是乡村里前所未有的亮堂。大人们在欢笑,小孩子们叽叽喳喳跑到各家各院看灯,村里家家户户都让电灯亮到深夜,大家的心里从来没有这么亮堂过。
⑩乡村走入电灯时代。大家买来打米机、面粉机、脱粒机、粉碎机,让乡里的电站一下叫苦起来。电动机一响,家家的电灯就一闪一闪的,成为“南瓜花”,后来电站干脆改成隔天供电。
从乡村灯火到乡村灯光的彻底飞跃,是在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那一年。我们的长岭乡升级为长岭镇,镇里的电站也并入国家电网,我们乡村的电网改造升级到全国的大电网中。离开家乡多年,我没有亲历那史无前例的工程,但是我知道,我所在的城市和我遥远的乡村,沐浴着同样的“电之光”。打开电灯,打开电视,我会和乡亲们感受到一样的光明和温暖。
前不久回老家安溪村,村里利用当年建设的安溪水库自然风光,把安溪村打造成安澜谷乡村旅游度假区。乡亲们开起了农家乐,游客可以荡舟湖面,品尝农家美食。乡亲们耕耘着庄稼地,经营着农家乐,大家的心里格外亮堂。
灯亮啦,湖亮啦,山亮啦,心亮啦!这是对乡村灯火时代的彻底告别,这是对乡村灿烂前景的美好展望……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11日第20版)
19.通过哪些事写了乡村灯光的变化的?
20.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一个叫“电”的灯火种子从此在乡村里种下。
(2)灯亮啦,湖亮啦,山亮啦,心亮啦!
21.请写出本文的两条线索。
22.“乡村灯火”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19.从前村里用煤油灯,1975年村里第一次见电灯,1985年村里第一次装电灯,从乡村灯火到乡村灯光的飞跃,是镇电站并入国家电网。
20.(1)把“电”的灯火比喻成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把乡村点亮起来,成为大家最渴盼的事情。
(2)该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长岭镇电网并入国家电网的意义,是是对乡村灯火时代的彻底告别,这是对乡村灿烂前景的美好展望………
21.示例:物线索:煤油灯变电灯。时间线索;上世纪60年代末到前不久的时间变化。事线索:村里的生活的变化。
22.要点:表面写乡村灯火的变化,实写乡村生活的变化。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照亮我人生第一声啼哭的灯火是煤油灯,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乡村”可知,从前村里用煤油灯;
根据第⑤段“后来,乡村的灯火发生了变化。我不知道别的乡村关于电灯的记忆,我们重庆安溪村第一次看到电灯,是在1975年5月”可知,1975年村里第一次见电灯;
根据第⑨段“1985年5月,又是映山红开遍山野的季节,乡里的小电厂建成了,电线牵到村里,拉进家里,电工把所有线路装好,合上电闸那一刻,村庄一下就亮啦”可知,1985年村里第一次装电灯;
根据第段“从乡村灯火到乡村灯光的彻底飞跃,是在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那一年。我们的长岭乡升级为长岭镇,镇里的电站也并入国家电网,我们乡村的电网改造升级到全国的大电网中”可知,从乡村灯火到乡村灯光的飞跃,是镇电站并入国家电网。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一个叫‘电’的灯火种子从此在乡村里种下”,将“电”的灯火比作种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⑧段“把乡村点亮起来,成为大家最渴盼的事情”可知,此句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大家渴盼乡村早日被“电”的灯火点亮。
(2)“灯亮啦,湖亮啦,山亮啦,心亮啦”,连续运用四个相同句式“……啦”,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联系第段“我们的长岭乡升级为长岭镇,镇里的电站也并入国家电网,我们乡村的电网改造升级到全国的大电网中”,第段“这是对乡村灯火时代的彻底告别,这是对乡村灿烂前景的美好展望”可知,此句生动表现了长岭镇电网并入国家电网的意义,是对乡村灯火时代的彻底告别,这是对乡村灿烂前景的美好展望,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本题考查文章线索。文章线索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可以是人、事、物、景、情、时间、地点等。
本文“物”的线索是“煤油灯变电灯”,从前村里用煤油灯,1975年村里第一次见电灯,1985年村里第一次装电灯,最后写从乡村灯火到乡村灯光的飞跃,镇电站并入国家电网。
本文的还有时间线索,根据第①段“照亮我人生第一声啼哭的灯火是煤油灯,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乡村”,第⑤段“后来,乡村的灯火发生了变化。我不知道别的乡村关于电灯的记忆,我们重庆安溪村第一次看到电灯,是在1975年5月”,第⑨段“1985年5月,又是映山红开遍山野的季节,乡里的小电厂建成了,电线牵到村里,拉进家里,电工把所有线路装好,合上电闸那一刻,村庄一下就亮啦”,第段“从乡村灯火到乡村灯光的彻底飞跃,是在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那一年。我们的长岭乡升级为长岭镇,镇里的电站也并入国家电网,我们乡村的电网改造升级到全国的大电网中”,第段“前不久回老家安溪村,村里利用当年建设的安溪水库自然风光,把安溪村打造成安澜谷乡村旅游度假区”可知,写了上世纪60年代末到前不久的时间变化,同时也反映了村里生活的变化,含“事”的线索。
本题考查文题的理解。
本文写从前村里用煤油灯,1975年村里第一次见电灯,1985年村里第一次装电灯,最后写从乡村灯火到乡村灯光的飞跃,镇电站并入国家电网;可见文题指乡村灯火的变化;
联系第③段“母亲挑着灯花,我们唱着童谣,那是幸福的童年时光”,第④段“县里剧团下乡演出,或是家境特别好的人家办喜事,我们才能看到一次点亮的汽灯”,第⑥段“一阵轰鸣声之后,放映机扁担上那颗亮晶晶的玻璃唰一下亮起来,院坝上一片惊叫。灯光亲抚着每一个人的肌肤,温暖着每一个人的笑容”,第⑩段“乡村走入电灯时代。大家买来打米机、面粉机、脱粒机、粉碎机,让乡里的电站一下叫苦起来”,第段“离开家乡多年,我没有亲历那史无前例的工程,但是我知道,我所在的城市和我遥远的乡村,沐浴着同样的‘电之光’。打开电灯,打开电视,我会和乡亲们感受到一样的光明和温暖”,第段“乡亲们开起了农家乐,游客可以荡舟湖面,品尝农家美食。乡亲们耕耘着庄稼地,经营着农家乐,大家的心里格外亮堂”等语句可知,乡村灯火的变化体现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乡村灯火”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三、写作(50分)
23.请以“疫情期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例文:
疫情期间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无数的医疗工、军人、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等,他们在人人自危的疫情期间选择了逆行,开展抗疫、防疫、互助工作,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和动容。
在我身边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很小,但却平凡中见伟大。为了防范疫情,我们小区也采取了封闭措施。社区工作人员、安保人员每天在小区各门口开展登记、测量体温等工作。春节期间天比较寒冷,无论下雪或是刮风,他们都坚持在线。由于人手有限,他们吃饭也只能自己带点馒头、面包,在门口迎着寒风对付一口。小区里的一位老奶奶看到这种情形后,为了让他们吃上一口热乎饭菜,中午在自己家里做一大锅饭和菜,用保温饭盒盛着,做好防护后,带给在门口做防疫的工作人员。之后的每天中午,我都能看到这位老奶奶的身影。工作人员们不好意思接受老奶奶每天送饭,就给老奶奶送钱,但老奶奶每次都拒绝了,她对防疫工作人员说:“在这么危险的时刻,你们在门]口做检查,为小区消毒,虽然你们不是医生护士、不是警察,但你们和他们都是在保护我们啊,我一个老太太年龄大了不中用了,做不了啥,就会做点饭,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后来有人把老奶奶送饭的事情发到了业主群里,很多人都为奶奶的行为点赞,还有人买了米,面、肉、菜等食品悄悄送到老奶奶家门口,默默地支持她。
老奶奶送饭的这件事,在疫情期间可谓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她通过这种方式表述了对工作人员的感谢,表述了对防疫工作的支持,这也是为防疫做贡献的种方式。想想,我们的疫情之所以控制的这么好,不正是无数个像老奶奶这样的人的默默支持,和无数个工作人员、志愿者无私奉献与努力的结果吗?
所以对我来说,老奶奶送饭的这件事,就是近期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但却是最令我感动的事。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疫情期间的故事”为题进行创作。我们要写的内容是和疫情有关的,可以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多件事情。在疫情期间发生了许多令我们感动或难过伤心的事,既可以写自己亲历的故事,亦可以写在新闻中了解到的事情,围绕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感来立意。
第二,选材。选材时一定不能脱离疫情期间这几个字,然后锁定自己熟悉的,最能表述自己情感的事件来写,如被隔离的家中,社区的志愿者不惧危险给我们送来事物;医务工不畏艰苦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即使工作了一天也要连夜为隔离在家的人员上门做核酸,即便防护服有很多不便,也没有任何抱怨,依旧坚持;一些爱心人士为坚守在卡点的工作人员和被困的外地朋友送来温热的饭菜,钟南山院士在疫情爆发时告诫人们没事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逆行武汉指导疫情工作等等,都是我们选择的素材,写作时,注意描述事件一定要写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表述人物形象要可以运用一些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完整的事件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同时也能将请情感的表述的更加淋漓尽致。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验
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古诗文(30分)
(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补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依据课文填上空
①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③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④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根据提示默写。
①《龟虽寿》中曹操“以马为喻,表述锐意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桢《赠从弟》中,运用衬托,表述“即使环境严酷,松树也不改本性”意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4.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请简析这首诗表述的思想情感。
(三)(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A.答谢中书书()B.古来共谈()
C.五色交辉()D.晓雾将歇()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请说说画直线部分的写景顺序。
(四)(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陈太丘与友期行B.相与步于庭中宋人令人问之于丁氏
C.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D.欣然起行其人舍然大喜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叙述的表述方式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缘由。
B.第二段运用描写的表述方式,呈现了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C.第三段以议论的表述方式,抒发有此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的感慨。
D.寻张怀民赏月,说明只与张怀民志趣相投而朋友不多。
二、现代文(4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④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2.“我”从母亲身上得到哪些教益?
1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14.结合选段内容,简析叙述、议论、抒情如何融为一体的?作用是什么?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扳着孙瑞斌的肩膀,一连串地问:“说什么了,爸说什么了?”孙瑞斌说:“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妹妹说:“什么‘黄河’,你一定听错了。”孙瑞斌无奈地望着父亲的面孔,沮丧地说:“咱爸平时对你最好了,你自己听吧。你就算听不清,也比我懂他心思。”话刚出口,孙瑞斌就有些后悔了:都五十好几的人了,怎么好像还在为旧事赌气似的?
③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啥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孙瑞斌听了,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气。
④说他妹妹贴心,还真没错。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⑤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⑥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⑦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一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⑧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⑨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⑩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想当初革命胜利后不久,他父亲离开家,先后在南京和北京读书,毕业到了西北军区工作,转业后又在天水、平凉的气象、交通部门工作过。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换了好几个单位,还在军区干过,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如今他已退休多年,回眸过往,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金融科技领域创新产品研发合同
- 第一编-合同法
- 2024年个人股份出让协议模板:权益转移细节版B版
- (2024版)新型材料研发与专利许可合同
- 2024年度商业机密保护协议一
- 2024业务外包合同
- 2024年企业劳动合同法专业培训实施计划
- 2024年展会专用展位设计与装修服务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个人借款协议条款详细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同
- 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美术新课标学习解读课件
- 2024年秋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3.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学课件
-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1 形形色色的生物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 21.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课件
-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
- 2024年10月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小学一年级20以内数学口算练习题大全
- 水泥预制构件购买合同范本(2024版)
- 2024版个体诊所聘用合同范本
- DL∕T 5766-2018 20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算规范
- DL∕T 5362-2018 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