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高三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高三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高三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高三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高三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2024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着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传说的历史中在禹之前还有尧、舜和神话性的始祖黄帝。留下的传说大多是关于他们向四围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族团的征伐。黄帝曾击败过蚩尤和炎帝,地点据说都在今河北省境内。据《史记》所载,舜又把反对他的氏族部落放逐到蛮夷戎狄中去改变后者的风俗,也可以说就是中原居民和文化的扩张。到禹时,如《左传》所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此时的地域总称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地区,奠定了日益壮大的华夏族的核心。继夏而兴起的是商。商原是东夷之人,而且是游牧起家的。后来迁泰山,再向西到达河南东部,发展了农业,使用畜力耕种。农牧结合的经济使它强大起来,起初臣属于夏,后来取得了统治九州的权力,建立商朝,分全国为中东南西北五土,《诗经·商颂》有:“邦数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其疆域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安徽以及江苏、浙江的一部分,可能还有江西、湖南及内蒙古的某些地方。继商的是周,周人来自西方,传说的始祖是姜源,有人认为即西戎的一部分羌人,最初活动在渭水上游,受商封称周。它继承了商的天下,又把势力扩大到长江中游。《诗经·北山》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它实行宗法制度,分封宗室,控制所属地方;推行井田,改进农业,提高生产力。西周时松散联盟性质的统一体维持了约三百年,后来列国诸侯割据兼并,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时的统一体之内,各地区的文化还保持着它们的特点。直到战国时期,荀子还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夏是指中原一带的一个核心,不论哪个地方的人,到了越就得从越,到了楚就得从楚,可见,楚和越、夏还有明显的差别。汉作为一个族名是在汉代和其后中原的人和四围外族人接触中产生的。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是从“他称”转为“自称”。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秦人或汉人自认为秦人或汉人都是出于别人对他们称作秦人或汉人。必须指出,民族的得名必须先有民族实体的存在,并不是得了名才成为一个民族实体的。汉族这个名称不能早于汉代,但其形成则必须早于汉代。有人说:汉人成为族称起于南北朝初期,可能是符合事实的,因为魏晋之后正是北方诸族纷纷入主中原的十六国分裂时期,也正是汉人和非汉诸族接触和混杂的时候。汉人这个名称也成了当时流行的指中原原有居民的称呼了。当时中原原有的居民在外来的人看来是一种“族类”,而以同一名称来相呼,说明这时候汉人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民族实体。上面从华夏人开始所追溯的二千多年的历史正是这个民族诞生前的孕育过程。(节选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界各地民族形成都有一个共同的过程,即由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和融合,形成一个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B.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这一发现有助于夏代历史的落实。C.周受商封称周,西周时松散联盟性质的统一体维持了约三百年,在进入春秋战国以后,各地区的文化还未很好融合。D.在近百年来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发生了民族的认同,从而,“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开始“自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存在着多元结构,其中又存在着分分合合、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B.春秋战国征伐融合是孕育汉族作为民族实体的重要时期,而其中战国时期由于争雄竞争而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先是华夏,后来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汉族。D.文中提到的“民族名称的一般规律”,可以理解为,认同是一种特定语境下的“人己之别”的心理观念,认同回答的是“我是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汉族是凝聚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商鞅变法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改官制、禁胡服、说汉话、改汉姓等,使鲜卑族的北魏王朝从游牧狩猎到农耕文明,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C.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熙宁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D.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4.请根据文本简要梳理先秦时期汉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孕育过程。(4分)5.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的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的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自在”和“自觉”的理解,并说明我们是如何实现这一伟大转变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哲贵父亲六十多岁就去世了。父亲每顿能喝一斤白酒,连感冒药也没有吃过,怎么可能跟死亡发生联系?在梅巴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满头银丝。她觉得父亲生来就是个“白头翁”,父亲这个形象是永恒的,如他的作品一样不朽,她以此为荣。对于梅巴丹来说,父亲突然弃世是个分界线,她的人生由此划分为两段。父亲一直是沉默的。父亲像一块巨大的木头,对,是一块巨大的木头。虽然父亲像木头一样沉默,但梅巴丹不怵他。梅巴丹从他的眼神看出来,他看她的眼神是柔和而温暖的。他们家在信河街丁字桥巷,有个独立小院子,人称梅宅。后院有个仓库,堆满从山上搜来的各种各样的木头。仓库出来有一个工作间,工作间也堆满木头,但跟仓库里的木头已大不一样、这些木头已被锯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木块。工作间有一张大工作台,占了工作间一半位置。那些木料、半成品和成品大多散摆在工作台上。工作台上还有各类雕刻工具,有锯、尺子、敲槌、垫布、方凿、圆凿、斜凿、三角凿、针凿等等。工作间边上是陈列室,陈列室有两排大柜子,隔成大小不一的格子,每个格子里摆着雕刻好的人物、有关公、张飞、刘备、诸葛亮、苏东坡;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南极仙翁、钟馗:还有一类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江上的渔夫、晚归的农人、浣衣的妇人等等等等。梅巴丹从小在工作间玩,她见父亲雕木头,也拿凿子在木头上乱凿,父亲雕什么,她便凿什么。她将凿出形状的木头递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一年之中,父亲会带她出一趟远门,去一个叫神农架的地方。父亲带着她,转了一趟又一趟车,最后,没车可转,他们便下去步行。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梅巴丹问父亲:“我们去哪里?”父亲抬头看了看四周,伸手朝天上一朵白云指了指,说:“去那里。”梅巴丹看了看那朵白云说:“白云飞得那么高,我们上得去吗?”父亲没有回答。梅巴丹走不动了,脚底磨出两个水泡,双腿发酸,不停颤抖。父亲背着她继续翻山越岭。梅巴丹趴在他背上,虽然脚上的水泡还在发热发痒,她心里甚至突然喜欢起它们来。她用手箍住父亲的脖子,温暖从父亲身上传来,弥漫她的身体,让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她喜欢这种感觉,身体越来越轻,越飞越高,飘到云朵上去了。而父亲如一只大鸟,在天地间飞行。梅巴丹大学毕业后,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具体工作是收集和整理信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她很快明白,信河街非遗项目多得像夏天的蚊子,有黄杨木雕、渔鼓、布袋戏、舞龙、做酒、吹打,甚至有哭丧等等等等。根本弄不清楚嘛。梅巴丹兴趣索然。就是嘛,物以稀为贵,你弄得遍地都是,谁稀罕?梅巴丹所在的办公室每天有人找上门,自称是非遗传承人,打草鞋的,修篾的,剃头的,做圆木的,也有做豆腐的,都想报,一旦评上,每月会有一定补助资金。这当然是好事,为什么不报呢。梅巴丹不管这些事,她只负责收集材料。她不愿意坐办公室,有时去露个脸,有时连个脸也不露。梅巴丹突然“决定”跟父亲学黄杨木雕。她没有将这个“决定”告诉父亲。这是她的事。她从懂事起,便拿着凿刀跟随父亲乱划乱刻,父亲从没有指点过她,可是,她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呀,对她来说,雕刻这些木头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日常生活而已,木雕就像她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与生俱来。当梅巴丹整个人沉浸到黄杨木雕里,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结构不同,纹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更是不同。这么说吧,如果说世界是圆形的,人生和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圆搭建而成,那么,黄杨木雕就是一个方形。它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它不与外部世界为伍,不人云亦云,即使沉默,也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声音。瓯江江堤上的塑胶跑道上多了一个身影。每天东方透出第一缕亮光,梅巴丹便一身轻装从家里出发。街道上几乎没有人,显得空旷又萧条。所有人都像死一般地睡着。梅巴丹跑过马路,跑过一条街道,来到了瓯江边。梅巴丹调整了一下呼吸,撒开了步伐,身体笔直,微微前倾,手臂有序摆动,向东方飞驰而去。三公里之后,她忘记了身体的存在,只听见脚步声。再过不久,脚步声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声。再跑下去,潮水声悄然退去,也不是退去,而是那声音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气流,这气流将她托起来,使她飘浮在上面。她飞翔了起来,世界又重新出现了,却变得很小很小,如一颗尘埃。她要忘了这颗尘埃,也要忘记了自己。她这时只有一个念头:一直跑下去,一直跑到海的尽头。她不愿意就此停下来,她要继续飞翔,飞翔到遥远的不可知的地方。可是,她每一次都是在塑胶跑道的尽头落回到现实世界,无可奈何地返身往回跑。半年之后,梅巴丹出现在了人来人往的望江路,她开的是一辆用黄杨木做成的小汽车。最后,小汽车被交警拦住了,交警让她出示行驶证,梅巴丹也没有。交警扣留了小汽车,让她去交警队处理。梅巴丹什么话也没有说,离开小汽车,转身回家,再也没有出来。又过了半年,梅巴丹骑着一匹黄杨木做的木马出现在望江路。木马精神极了,浑身上下散发出七彩光芒,特别是它的眼睛,只要与它对视一下,魂魄立即被吸走。它有一股非凡的魅力,不像人世间应该有的。梅巴丹骑着她的木马,走上了江堤,在江堤上奔驰。半路上,又被上次那个交警拦下了,交警告诉梅巴丹,城市里不准骑马。半年后,梅巴丹用黄杨木造了一条小木舟,她坐着这条小木舟,顺着瓯江水一路向东,刚刚进入东海,被一个浪头掀翻了。幸好有一条渔轮经过,将她捞起来。小木舟一沉下水,了无影踪。半年以后,一天早晨,天微微明,有人看见梅巴丹骑着一只黄杨木做的大鸟,从家里翩然飞出,那大鸟有桑塔纳汽车那么大,两只翅膀像飞机一样张开来,像老鹰在空中飞期。看见的人说,那一天,梅巴丹一身白衣,骑在大鸟上,绕信河街上空一圈,然后朝东飞去,再也没有回来。(有改动)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之所以让梅巴丹从懂事起就跟着自己乱划乱刻,是因为想让梅巴丹能够继承自己的手艺。B.父亲生性孤独,住的是独立小院,连带女儿出趟门,都要选择路途遥远、人迹罕至的神农架。C.父亲一直是沉默的,梅巴丹在沉浸到黄杨木雕里之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亲沉默的原因。D.梅巴丹青出于蓝,技艺胜过父亲,她能用黄杨木做成汽车、木马、木舟以及载人飞翔的大鸟。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内容上多有呼应。后文写梅巴丹决定学黄杨木雕时,“哪里需要父亲的指点”,其实前文已有相关交代。B.文章写到梅巴丹在信河街文化馆当馆员的内容,这增加了叙事的宽度,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C.小汽车被扣,木马被拦,小木舟被掀,反复写梅巴丹的失败,更好地体现了梅巴丹意志的笃定,态度的决绝。D.全篇按时间顺序来写人叙事,表现了梅巴丹的成长,塑造了一个用行走和飞翔的方式来反抗孤独的人物形象。8.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父亲形象的。(4分)9.文章题目为“骄傲的人总是孤独的”。请从梅巴丹的角度谈一谈你对本文中“骄傲”和“孤独”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栽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家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苟子》材料三:赵柔,字元顺,金城人也。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沮渠牧键时,为金部郎。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柔呼主还之。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于市。有从柔买,索绢二十匹。有商人知其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遂与之。绪绅之流,闻而敬服焉。——《魏书·赵柔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而后G其君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与“王何必曰利”中的“利”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B.材料二“故义胜利者为治世”中的“治”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意义不相同。C.材料二“有国之君不息牛羊”中的“息”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息”意义不相同。D.材料三“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中的“以”是凭借之意,与《邹忌讽秦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说“万乘之国、千乘之家、千乘之国、百乘之家”这几句话,意在指出如果先利后义,贪婪的人心得不到满足,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就会危险。B.荀子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性的本能,人有逐利的冲动,在价值判断上,“义”要高于“利”,要用“义”来约束和引导“利”的冲动。C.荀子认为,在重义的前提下,要正视和满足人们的求利欲望。先王“制礼义”,就是用“礼”作为区分界线,适度满足人们的欲望。D、赵柔同儿子善明去集市上走锉。有个人要买赵柔的铧,赵柔向他要价20匹绢。另一商人见他的要价低,出价30匹绢来买,赵柔与儿子都坚决地拒绝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14.请根据前两则材料,评价材料三第二段中赵柔的行为。(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兴八首(其七)杜甫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②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③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汉时功”“武帝旌旗”所表现的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实,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C.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表现出清秋的冷落凄凉,哀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D.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16.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典明志,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和仰慕,又表达了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前人有关石钟山的得名原因进行了分析,批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严谨的求实精神。(3)在表现思乡怀人主题时,古代诗人常采用“对写”手法,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数字科技为个性化训练赋能,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是数字科技的功能之一。以简单的跑步热身为例,由于每个学生的体能水平各不相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无法关照每个学生的心率需求。然而,(1),体育老师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活动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热身。数字可穿戴设备还能精确地记录除心率以外的多项生理数据,帮助体育老师更仔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并提供个性化的活动方案。(2)。例如,有许多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特殊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而提高其学业水平。过去这些学生需要专人指导进行运动干预才能监控中等强度的运动量,而现在随着数字可穿戴设备的普及,(3),这大大降低了运动干预的执行门槛,使运动干预与普通体育课程相融合成为可能,更先进的数字可穿戴设备带有神经生物反馈和眼动追踪,不仅能精确地反馈错误的来源,还可以监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每个步骤的脑电波活动水平和眼动轨迹,并指出哪些动作需要进一步强化。这意味着学生可以形成个性化锻炼计划,按照自己的步调和目标锻炼,从而显著提高训练效果,并将锻炼坚持下去。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