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
本讲学习要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二、儒家思想概说三、道家思想概说四、先秦诸子语录赏析五、《秋水》赏析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士阶层的解放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相礼贤下士,稷下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开展出现多种经济根底并存局面。②政治状况: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③阶级根底: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④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开展时机。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十家九流”《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二、孔子及儒家思想
〔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局部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像〔唐吴道子画〕“仁者爱人”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孔子办教育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有很大奉献。他破除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子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善诱”来赞扬他。后人评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那么荣,没那么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论语》十那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孟子和儒家思想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先秦诸子语录·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是动词,第二个“老”和“幼”是名词。教材解释为“恭敬地奉养自己的长辈,慈祥地养育自己的子女”,更精确翻译应该是以恭敬老人的礼数来奉养我的父辈,以关爱孩子的态度来养育我的子弟。
○以及,以这样的态度来推及〔别人的老人和孩子〕。
○运于掌,运转于掌心,比喻很容易就能治理天下。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行宫〕。
○非,非其上的“非”即非议,非也的“非”即不对,错误。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答复说:”当然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国君。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设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设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设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
○孟子答非所问,转换话题,利用一切时机劝谏君王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那么变置。〔《孟子·尽心下》〕
○社,土神;稷,谷神。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后世以社稷指代国家。
○丘,田野。丘民,田野之民,草民。想要为天子必须得到草民的拥护,而得到天子欢心最多也就能当诸侯,得到诸侯欢心最多也就能当大夫。
○诸侯假设危及社稷,那么应撤换他们另立新君。
○补: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那么变置社稷。”〔社稷假设不能庇佑百姓,那么就连社稷坛都要变置重修。考:历史上有过毁坛变置的记录吗?〕粢zi1,古代供祭祀的谷物。
○这是最能集中反映孟子民本思想的一段话。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孟子同时代人,纵横家。人姓名。公孙衍、张仪,也都是纵横家。公孙衍合纵,张仪连横。公孙衍先在秦国为相,后又离开秦国筹划合纵,一度身佩楚、韩、赵、魏、燕五国相印。张仪先说楚,楚相失玉,门人诬之,张乃说秦,说从前我没有偷你的玉,无限我窃玉,今天小心点,我要来偷你们的城了。纵横家们多类此,没有一定行为准那么,所以孟子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资格称大丈夫,只配称小妇人。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说大丈夫应该立足高远,立身正大。道,即仁政。
○“得志”两句,得志便率领百姓一起走上大道,之代道。这两句演变为后世儒家著名的两句话: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
○富贵不能淫,淫,《辞海》解“惑乱”,有的人“一阔脸就变”,迷惑了本心,不知自己是谁。贫贱不能移,移,改变节操。如《论语·雍也》载: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威武不能屈,屈,使动用法,使之屈。后世最典型的例子有苏武、文天祥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空,穷也;乏,绝也。使其一无所有。
○行拂乱句,言使为事总是出错,不能成功。
○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折磨其心绪。坚忍其性,以难以忍受之事磨练其性,使其坚忍。
○曾,通"增"。以上述方法来增加其原来不具备的品质。
○恒,经常。人总是在屡次错误后,才能知道应该怎么做。
○衡,权衡。人总要在心力交瘁,权衡再三后,才会有所作为。
○征,表征。这样的脱胎换骨过程,最终一定会从神情上表现出来,从语言上表达出来,而后必然为人们所了解。
○法家拂士。法家,非百家之法家,乃制定法度坚持法度的大臣。拂bi4通弼,弼士,辅弼的贤士。
○入,指国内;出,指外部。内无人敢于忤逆,外无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很快会亡。
○然后,然,这样,指上面这些话。
○日后司马迁有一段话可是说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注解。《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you3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三〕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著作保存在《荀子》中。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荀子“重法”,他的思想在实质上和法家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根底,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思想家。三、老庄及道家思想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图老子讲道图一、以“道”为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道”在《老子》中出现了七十屡次。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那么和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章二十五)《老子》的哲学思想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章七十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章五十八)《老子》的哲学思想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章二)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章四下八)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四、独特的美学观: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方法表达。《老子》的哲学思想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那么不一,与论语的纯散文体不同。谷神不死,是谓玄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假设存,用之不勤。(章六)《老子》的艺术特色《老子》的艺术特色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章七十七)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古代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章五)三、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六十四)《老子》的艺术特色〔二〕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学说比老子更消极。秋水赏析(1)(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那么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假设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区分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假设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渤海神假设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说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说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刚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主旨】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全文分文两段: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1、展现一幅秋水应时而降的景象,河伯见而自喜。2、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何伯见而自识其丑。第二段:写北海假设以自然之广阔、宇宙之无穷开导何伯,使之开阔眼界,不敢自满。1、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2、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缺乏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3、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道理。4、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层次结构】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2、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假设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艺术特色】
法家和韩非
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是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鞅注重“法”,申不害注重“术”,慎到注重“势”。《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亦称《春秋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的纪事编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与春秋相同;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直到悼公十四年。战国的史学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260年间周王朝及各国诸候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与西汉初年写定的《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简介关于作者身份说法不一。司马迁、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为鲁太史。唐以后学者多有异议。然作者为战国初年或稍后之人,且为一个充分掌握春秋时代各国史料的学者那么无疑问。关于《左传》的作者《左传》的思想倾向1、民本思想。记述根据人民利益发表的政见。2、爱国思想。记载表现爱国主义的事例。《左传》的艺术特色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2、善于写战事。3、行人辞令之美。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文偏重记言。全书二十一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十二年至战国初年这一历史时期内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等七国的重要史实。与《左传》相为表里,故后来又名《春秋外传》。司马迁认为此书是左丘明所作;现代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初期之人整理的史料集,具体的作者已不可考见。《国语》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由注重天命转而对人事重视,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国语》的艺术特色一、以记言为主,同时注意描述人物的精神面貌。二、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三、非出一人之手,文章风格并不统一。《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二百四五十年间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作者不可考,大概是战国时各国史官或策士所辑录。西汉刘向重加整理,按国别整理为十二策,定名为《战国策》。1、崇尚计策策略,尊奉机巧权变。2、宣扬争名逐利的人生观。《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曾被视为“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一、长于说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三、运用譬喻、寓言增强论者的说服力。课外阅读提示1、结合所学文章,了解先秦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状况,进一步理解先秦散文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局部,泛读一些儒家文化的主要作品,体会儒与道的思想精华。3、先秦散文经历了散文最初的开展过程,注意体会不同时期散文创作方法的演变。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___散文和___散文两大类。2、老子为我国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3、《左传》是我国很早的一部____体史书。4、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___、___和___。5、____和___是先秦时期两部国别体史。6、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________言行的史料汇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 3 Unit1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大修与安装监理合同
- 舌癌手术护理配合
- 2025年度食品配送与食品安全追溯技术合同
- 2025年度生态农业园区委托招商代理合同
- 2025年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2025年度标准劳动关系解除与离职员工关怀及经济补偿协议
- 2025年手房买卖定金协议及房产产权过户协议
- 2025年度棋牌室与棋牌文化展览馆合作承包经营协议
- 2025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2025年工贸企业春节复工复产方案
- 第二十一章会阴部美容手术讲解
- 2024年金华金开招商招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道法】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025年度iPhone手机租赁与虚拟现实体验合同3篇
- 2025年度消防工程安全防护措施设计固定总价合同范本3篇
- 苏北四市(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民办中学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
- 2024年初三数学竞赛考试试题
- 20G520-1-2钢吊车梁(6m-9m)2020年合订本
- 2024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