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_第1页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_第2页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_第3页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_第4页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

一、积累运用

1.(2018高一上·大庆月考)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诚:的确,实在

C.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D.沛公起如厕如:如同

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敢以烦执事阙秦以利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大块假我以文章

4.下列各句中,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朝济而夕设版焉

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6.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既东封郑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共其乏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二、文言文阅读

9.(2017高一下·单县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戴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沿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住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②⑤⑥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泰,将馬取之?

③顾吾念之,强泰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三、翻译

10.(2018高一上·辽源月考)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1.(2018高一上·牡丹江月考)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四、语言表述

12.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解析解答部分

1.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D,如:到,去。

故解析为:D

实词和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如何正确理解或者推断它们的含义极为重要,可采用的方法有: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字形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等。结合语境上下文判断和借助学习过的内容迁移联想,这两种方法最为常用。

2.A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B项,介词,拿/连词,表并列;

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表商量;

D项,动词,作为/动词,给。

故解析为:A

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3.B

古今异义;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题干要求选出“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情感变化等几类。B项,“况阳春召我以烟景”,“阳春”古今意思一致,都指“春天”。A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是指“出使的人”;今义是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古义是指人,今义是指物。C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是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处境艰难”;今义是指“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项,“大块假我以文章”,“文章”古义是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今义是指“篇幅不是很长的单篇作品,也泛指著作”。

故解析为:B

考查古今异义。古今异义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转移。

4.A

文言句式;烛之武退秦师

例句与A项均为判断句;

C项,为宾语前置句;

B、D均为状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A

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我们现在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所以根据不同的句子的特点判断不同的句式。

5.B

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

A项,“共”通“供”;

C项,“说”通“悦”;

D项,“知”通“智”。

故解析为:B

通假字做题方法:①当一个字按其常见义讲不通时考虑与其音近或同的字。②通假有固定,不能随便通假,不能互逆。高中教材常见通假字100个左右,要求归纳。③由于语音的发展,按今音读不同,古音同。

6.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例句中“远”意为远地(此处指郑国),形容词作名词;

A项,“盟”意为结盟,名词作动词;

B项,“东”意为向东,名词作状语;

C项“赐”意为恩惠,动词作名词;

D项“乏困”意为缺乏的东西,形容词作名词。

故解析为:D

推断文言实词必须将该词放入句中,将句放入语段中,结合前后文进行推敲理解,不能孤立去理解这个词,更不能以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常见义项来代替它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7.C

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8.B

文学常识;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故选项B错误。

9.(1)C

(2)B

(3)C

(4)①我不能提早重用你,现在有了危机却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呀。②已经向东边把郑国作为边邑,又想向西扩张领地,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他所想要的土地呢?③只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武力,是因为有你我二人健在。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古今异义;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B项,行李:古今异义词,外交使节;C项,版:防御工事。(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题干是要求选出“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我们要围绕“高超的说服艺术”来选。①⑦是对事件的叙述,可以用排除法即可。(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说反了,是晋对秦许诺割让焦、瑕二邑。(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急”、“过”“是……也”判断句;第二句得分点:“封”、“肆”、“西封”、“阙”;第三句得分点:“顾”、“所以”、“加兵”、“徒”。

本题考的是课内文言实词,需要课堂认真学习掌握。但一般情况下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将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选项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理解错误。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0.(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3)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翻译;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厌”,同“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贪求的土地。(2)“皆”,全、都;“上”,向上(名词作状语);“就”,靠近;“而”,连词,表修饰;“顾”,看。(3)“方”,表比喻,像;“为”,是;“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辞”,推辞;“何……为”,是固定句式,为什么……。

故解析为:⑴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⑵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⑶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翻译时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判断三大采分点: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和特殊句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留、换、删、补、调、变”的方式。

11.(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2)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翻译;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及”,到;“因”,依靠;“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2)中的“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宾客;“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表目的;“既”,……之后;“既祖”,祭过路神之后;“取道”,指就要上路。

故解析为:⑴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⑵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此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2.①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②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③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本题对于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烛之武采用含蓄的语言达到了很好的说辞效果,本题要全面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翻译的基础上,通过人物语言的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的言外之意。

故解析为:①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②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③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立足烛之武站在郑国立场上规劝秦伯退军这一意图分析其说话的艺术。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试卷

一、积累运用

1.(2018高一上·大庆月考)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诚:的确,实在

C.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D.沛公起如厕如:如同

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D,如:到,去。

故解析为:D

实词和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如何正确理解或者推断它们的含义极为重要,可采用的方法有:语境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字形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等。结合语境上下文判断和借助学习过的内容迁移联想,这两种方法最为常用。

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敢以烦执事阙秦以利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B项,介词,拿/连词,表并列;

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表商量;

D项,动词,作为/动词,给。

故解析为:A

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大块假我以文章

B

古今异义;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题干要求选出“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情感变化等几类。B项,“况阳春召我以烟景”,“阳春”古今意思一致,都指“春天”。A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是指“出使的人”;今义是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古义是指人,今义是指物。C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是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处境艰难”;今义是指“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项,“大块假我以文章”,“文章”古义是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今义是指“篇幅不是很长的单篇作品,也泛指著作”。

故解析为:B

考查古今异义。古今异义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转移。

4.下列各句中,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夫晋,何厌之有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

文言句式;烛之武退秦师

例句与A项均为判断句;

C项,为宾语前置句;

B、D均为状语后置句。

故解析为:A

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与我们现在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所以根据不同的句子的特点判断不同的句式。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朝济而夕设版焉

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B

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

A项,“共”通“供”;

C项,“说”通“悦”;

D项,“知”通“智”。

故解析为:B

通假字做题方法:①当一个字按其常见义讲不通时考虑与其音近或同的字。②通假有固定,不能随便通假,不能互逆。高中教材常见通假字100个左右,要求归纳。③由于语音的发展,按今音读不同,古音同。

6.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既东封郑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共其乏困

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烛之武退秦师

例句中“远”意为远地(此处指郑国),形容词作名词;

A项,“盟”意为结盟,名词作动词;

B项,“东”意为向东,名词作状语;

C项“赐”意为恩惠,动词作名词;

D项“乏困”意为缺乏的东西,形容词作名词。

故解析为:D

推断文言实词必须将该词放入句中,将句放入语段中,结合前后文进行推敲理解,不能孤立去理解这个词,更不能以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常见义项来代替它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

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B

文学常识;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故选项B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

9.(2017高一下·单县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戴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沿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住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②⑤⑥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泰,将馬取之?

③顾吾念之,强泰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C

(2)B

(3)C

(4)①我不能提早重用你,现在有了危机却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呀。②已经向东边把郑国作为边邑,又想向西扩张领地,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他所想要的土地呢?③只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武力,是因为有你我二人健在。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古今异义;课文理解;烛之武退秦师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B项,行李:古今异义词,外交使节;C项,版:防御工事。(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题干是要求选出“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我们要围绕“高超的说服艺术”来选。①⑦是对事件的叙述,可以用排除法即可。(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说反了,是晋对秦许诺割让焦、瑕二邑。(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急”、“过”“是……也”判断句;第二句得分点:“封”、“肆”、“西封”、“阙”;第三句得分点:“顾”、“所以”、“加兵”、“徒”。

本题考的是课内文言实词,需要课堂认真学习掌握。但一般情况下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将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选项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理解错误。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三、翻译

10.(2018高一上·辽源月考)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3)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鱼和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翻译;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厌”,同“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若”,如果;“阙”,侵损;“焉”,哪里;“之”,代词,贪求的土地。(2)“皆”,全、都;“上”,向上(名词作状语);“就”,靠近;“而”,连词,表修饰;“顾”,看。(3)“方”,表比喻,像;“为”,是;“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辞”,推辞;“何……为”,是固定句式,为什么……。

故解析为:⑴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⑵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⑶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