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衢州市2024年1月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命题:白龙飞、刘强、邓芬审题:何其平、陈道香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3.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Z世代”来源于英文“GenerationZ”,指代出生于1996年至2010年之间的青年群体(亦有学者认为Z世代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青年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Z世代人数约为2.6亿。随着青年群体的不断成长,Z世代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步凸显。Z世代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不足为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介所建构的中国Z世代图景中,媒介形象往往是纷繁复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针对中国Z世代,当前大众媒介主要建构了三种与之相关的媒介形象,分别为顺势而生的数字原住民、寻求认同的文化盗猎者以及彰显风格的个性消费者。数字原住民之所以能够成为Z世代最为典型的形象,原因在于Z世代群体的出生与成长时期恰好高度契合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关键发展时期。可以说,Z世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一出生面对的就是数字时代。因此,在大众媒介的报道当中,相较于其父辈与祖辈而言,他们更加谙熟各类前沿科技产品的使用规则,通过技术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为多元,在技术领域体现出强烈的“土著”色彩。除了数字原住民这一最为基本的形象之外,近年来,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Z世代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以文化盗猎者的身份出现。“德塞都将积极的阅读形容为‘盗猎’”,Z世代的文本盗猎者形象则主要体现在他们善于通过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挪用获得文化层面的自主生产权,进而形成相应的亚文化群体。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COSPLAY”“二次元”“耽美”和“电竞”等青年亚文化纷纷在网络空间中涌现,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媒介作为社会的“瞭望塔”,时刻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动向,并会对Z世代群体这种文化盗猎者的媒介形象加以建构与传播。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Z世代以文化盗猎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善于生成具有自身风格特征的文本,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圈层性的亚文化群体。除了前两种形象之外,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Z世代也是一个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群体,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消费取向,在消费行为中彰显其独特个性。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与追求使用价值的父辈不同,消费对于Z世代来说更像是一种品味展演,抑或说是一种彰显自我的手段,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审美与情感追求。相较于产品的使用功能,Z世代往往更在意产品所带来的情感价值,他们也更倾向于购买能够体现自身个性的消费产品。简言之,在媒介建构的中国Z世代各种形象中,数字原住民、文化盗猎者与个性消费者三种最为典型,它们分别对应着技术、文化以及消费三个不同层面。这三种媒介形象在相应的领域内形塑了中国Z世代的不同特征并共同生成了这一群体的整体画像。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Z世代可能是有着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追求自我的“后浪”,是在疫情中不畏艰险、敢于冲锋在前的蓬勃青春力量,也可能是校园中不服从管教的“叛逆者”,是缺乏勇气、喜欢逃避的“社恐”与“佛系青年”等。在纷繁复杂的有关中国Z世代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按照报道的价值与情感,将其分为积极话语与消极话语两种类型,前者建构了中国Z世代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后者则呈现了中国Z世代相对消极的负面形象。我们在积极话语中认识到的Z世代,是“长大”的一代,是拥有崇高道德理想与个体能动性的一代。而我们在消极话语中看到的Z世代却是“另类”的一代,是过度追求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代,这显然与积极话语中所描述的Z世代呈现出极大的反差。这两种话语的同时存在及相互冲突直接导致Z世代媒介形象的内在矛盾。诚然,大众媒介借助Z世代这一理想模型,为我们了解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路径,但针对Z世代的报道却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当“Z世代”变成一种被大众媒介普遍征用的话语时,或许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Z世代的内涵与建构路径,赋予Z世代更多自我表达的空间。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呈现出更加真实的Z世代,进而找回这一青年群体的自我主体性。(摘编自蔡骐刘嘉佳《中国Z世代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其反思》)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众媒介为中国Z世代主要构建了三种媒介形象,形塑了这一群体在技术、文化和消费层面的不同特征,并形成了整体画像。B.“文化盗猎者”这一媒介形象,凸显了Z世代在文化创造力方面的特点,形成了善于创造和主动表达的青年亚文化群体。C.Z世代的消费潜力体现在个性化表达上,相对于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更关注的是消费产品能否彰显自己的审美和个性。D.大众媒介针对中国Z世代的话语冲突,体现了大众媒介报道的不客观、不全面,这也导致青年群体的形象变得消极负面。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COSPLAY”“二次元”“耽美”和“电竞”等青年亚文化的出现,源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而最终形成了壮观的青年亚文化景观。B.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关键期与Z世代的出生成长期高度契合,所以,在大众媒介的眼中,“数字原住民”就是指Z世代。C.中国Z世代的话语分为积极话语与消极话语两种类型,这两种话语的同时存在及相互冲突直接导致Z世代媒介形象的内在矛盾。D.当中国Z世代青年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我们可以更清晰、更真实地了解这一青年群体形象,有助于找回这一群体的自我主体性。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媒介关于Z世代的积极话语的一项是()A.去年卡塔尔世界杯举行期间,活跃在上海的Z世代民间团体“自得琴社”创制的世界杯主题曲视频,在海内外视频平台获得了数十万网友的点赞。(《文汇报》)B.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他一直以“热爱”之名,热衷“种草”再“拔草”,喜欢测评分享,追逐潮玩手办,崇尚颜值经济……(《中国质量报》)C.疫情期间,上海数十万青年志愿者挺身而出,提供全方位的爱心服务。特别是在社区一线,不乏出生于1995年以后的“Z世代”志愿者。(《新华每日电讯》)D.“Z世代”既是网红经济内容的“产消者”,也是网红经济的参与者,他们擅于借助海内外社交媒体,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内容。(《中国社会科学报》)4.大众媒介关注Z世代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请根据文中Z世代的媒介形象特点,分析以下新闻现象。1998年出生的袁沛承是当地最年轻的民宿主。年轻给他带来了更独特的想法,他在院子里搞了一个小型露营地,客人可以在营地的天幕下喝茶聊天。现在,除了管理自己家的民宿,他还开始做民宿运营,在线上同时为14家民宿做网页建设,进行内容优化和推广,增加民宿的曝光量。袁沛承告诉中青报记者:“我不想做枯燥乏味的工作,哪怕能给我带来丰厚的报酬。在民宿工作最适合我,这里是我的家,是我的生活,接待客人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答案】1.D2.D3.B4.①中国Z世代人口基数大,社会影响力逐步凸显。②Z世代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③Z世代已经形成了壮观的青年亚文化景观④大众媒介承担着观察社会、关注青年的责任。⑤Z世代呈现的复杂(矛盾)的形象,受到大众媒介的关注。5.①Z世代更熟悉前沿科技产品的使用。袁沛承在线上同时为14家民宿做网页建设,体现了他数字原住民的形象特点。②Z世代善于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经营群体亚文化。袁沛承用“露营”吸引顾客,表达自己,这是文化盗猎者形象的体现。③Z世代更在意产品表达情感和彰显个性的价值。袁沛承对民宿行业工作状态的认知,正是他表达个性情感价值的方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这也导致青年群体的形象变得消极负面”错,原文“这两种话语的同时存在及相互冲突直接导致Z世代媒介形象的内在矛盾”,“内在矛盾”不等于“消极负面”。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源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表述有误,原文第5段“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并不能推出“源于”之意。B.“‘数字原住民’就是指Z世代”的表述过于绝对,依据原文意思,“数字原住民”只是Z世代的典型形象之一,其他还有“寻求认同的文化盗猎者以及彰显风格的个性消费者”。C.“中国Z世代的话语”对象错误,应该是“大众媒介有关中国Z世代的话语”;同时根据原文“按照报道的价值与情感”,这一前提也不可缺少。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C、D项建构的是中国Z世代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B项呈现的只是形象特点,看不出积极或消极倾向。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Z世代人数约为2.6亿。随着青年群体的不断成长,Z世代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步凸显”可知,中国Z世代人口基数大,社会影响力逐步凸显。②由“Z世代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不足为奇”可知,Z世代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③由“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COSPLAY’‘二次元’‘耽美’和‘电竞’等青年亚文化纷纷在网络空间中涌现,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青年亚文化景观”可知,Z世代已经形成了壮观的青年亚文化景观④由“大众媒介作为社会的‘瞭望塔’,时刻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动向,并会对Z世代群体这种文化盗猎者的媒介形象加以建构与传播”“诚然,大众媒介借助Z世代这一理想模型,为我们了解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路径”可知,大众媒介承担着观察社会、关注青年的责任。⑤由“我们在积极话语中认识到的Z世代,是‘长大’的一代……而我们在消极话语中看到的Z世代却是‘另类’的一代……这两种话语的同时存在及相互冲突直接导致Z世代媒介形象的内在矛盾”可知,Z世代呈现的复杂(矛盾)的形象,受到大众媒介的关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中说“可以说,Z世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一出生面对的就是数字时代”,Z世代更熟悉前沿科技产品的使用。袁沛承“在线上同时为14家民宿做网页建设,进行内容优化和推广,增加民宿的曝光量”,在线上同时为14家民宿做网页建设,体现了他数字原住民的形象特点。②材料中说“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Z世代以文化盗猎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善于生成具有自身风格特征的文本,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圈层性的亚文化群体”,Z世代善于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经营群体亚文化。袁沛承“年轻给他带来了更独特的想法,他在院子里搞了一个小型露营地,客人可以在营地的天幕下喝茶聊天”,用“露营”吸引顾客,表达自己,这是文化盗猎者形象的体现。③材料中说“相较于产品的使用功能,Z世代往往更在意产品所带来的情感价值,他们也更倾向于购买能够体现自身个性的消费产品”,Z世代更在意产品表达情感和彰显个性的价值。袁沛承“我不想做枯燥乏味的工作,哪怕能给我带来丰厚的报酬。在民宿工作最适合我,这里是我的家,是我的生活,接待客人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对民宿行业工作状态的认知,正是他表达个性情感价值的方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秸垛铁凝①太阳很白,白得发黑。天空艳蓝,麦子黄了,原野骚动了。一片片脊背亮在光天化日之下。男人女人们的腰朝麦田深深弯下去,太阳味儿、麦子味儿从麦垅里融融地升上来。镰刀嚓嚓地响着,麦子在身后倒下去。队长派了杨青跟在大芝娘后头拾麦豄儿捆麦个儿。大芝娘边割麦子边打豄儿,麦豄儿打得又快又结实,一会儿就把杨青丢下好远。杨青咬牙追赶着大芝娘,眼前总有数不清的麦豄儿横在垅上。一副麦豄儿捆一个麦个子,麦个子捆绑好,一排排躺在裸露出泥土的秃地上,②好似一个个结实的大婴孩儿。杨青先是弯腰捆,后来跪着捆,后来向前爬着捆。手上勒出了血泡,麦茬扦破了脚腕,麦芒在脸上扫来扫去,给脸留下一缕缕红印,细如丝线,被汗蜇得生疼。大芝娘在前头嘎嘎地笑,她那黑裤子包住的屁股撅得挺高。前头一片欢乐。四周没有人了,人们早涌到前边欢乐里去。杨青守着捆不尽的麦个儿想哭。要是四年以前,杨青就会在心里默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然后身上生出力气,或许真能冲上去。那时她故意不戴草帽,让太阳把脸晒黑。那时她故意叫手上多打血泡——有一次最多是十二个,她把它们展览给人看。大嫂们捏住她的手,心疼得直“啧啧”。杨青不觉疼,心直跳。那时候过麦收,她怕自己比不过社员,有一回半夜就一个人摸到地里先割起来,天亮才发现那是邻队的地块儿。那时候就是那时候。现在她好像敌不过这些麦子,这块地。日子挨着日子,是这样的一模一样,每一个麦收却老是叫端村人兴奋。人们累得臭死,可是人们笑。汗水把皱了许久的脸面冲得舒展开来。太阳更白了,黑得人睁不开眼。队长在更远的地方向后头喊话,话音穿过麦垅扑散开去:“后头的,别絍懈着!地头上有炸鱦子、绿豆饭汤候着你哩,管够!管饱!”年年都一模一样。年年麦收最忙的几天,各队都要请社员在地头吃炸鱦子。四年前,杨青插队的头一年麦收就赶上吃鱦子。那时社员们在地头围严了鱦子笸箩和绿豆饭汤大桶,杨青就躲到一边儿去。队长喊她,她说不饿;大芝娘把鱦子塞到她手里,她说钱和粮票都在点儿上。人们被逗乐了,像听见了稀罕话儿。后来一切都惯了。甚至,每逢麦收一到,杨青首先想到的就是炸鱦子。现在她等待的就是队长那一声鼓动人心的呐喊。在知青点,她已经喝了一春天的干白菜汤。杨青没有往前赶,就像专等大芝娘过来拉她过去。大芝娘到底小跑过来。杨青抬起脸,大芝娘已经站在她跟前。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从太阳那里吸收的热量好像格外充足,吸收了又释放着。她身材粗壮,但活计利索。杨青望着大芝娘,腿上终于生出些劲。她擦了擦眼,站起来。“忙走吧,还愣着干什么?”大芝娘招引着杨青。杨青跟上去,发现前边净是捆好的麦个儿。③分明是大芝娘劫了她。地头上,人们散坐在麦个子旁边那短浅的阴影里,吃鱦子、喝汤,开始说闲话解闷儿。那解闷儿的闲话大多是从老光棍栓子大爹那双翻毛皮鞋开始。那皮鞋的典故,端村人虽然早已了解得十分详尽,但端村总有新来人。比如谁家从外村请来了帮工,比如谁家的新媳妇在场,再比如城里来插队的学生。皮鞋是真正的日本货,硬底,翻毛。那是闹日本时,栓子大爹从炮楼上得来的。村里派当长工的栓子给鬼子送过一趟麦子,栓子赶着空车回来,就捎带回这么一双鞋。刚得到这鞋时,栓子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年代久了,皮底掌了又掌,走起路来变成了咯噔咯噔。日本投降了,栓子还一直穿它。解放了,栓子还一直穿它。人们问:“栓子叔,你恨日本鬼子不?”“兴许就你不恨。”“那还穿这鞋?”“谁叫它是鞋呢。”“这可是日本货哩。”“你叫它应声儿?我不恨鞋。”栓子大爹的回答理直气壮却并不周密。许多时候,端村人就是从这双鞋上来审度形势的。那鞋有时也会变得理不直气不壮起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前,那鞋便销声隐迹过好一阵。后来,公社的造反派到底为鞋来到端村,勒令栓子大爹三天之内必须交出。否则他也将被踏上一只脚,闹个永世不得翻身。栓子大爹受了些皮肉之苦,造反队却终究没有找到那鞋。再后来,本村造反队包下了此案。栓子大爹把鞋亮给本村的造反队,他们却没有把它当作胜利果实拿走,就因为那是端村的造反队。眼下他们虽然造反披挂,但端村人的习性难变,他们生性心软。寒来暑往,栓子判断了形势,端村终于又响起了那鞋声。这是栓子和鞋的故事。鱦子笸箩被人们吃得露了底。众人四散开,一片脊背朝着太阳。黄昏,大片的麦子都变成麦个子,麦个子又戳着聚拢起来,堆成一排排麦垛。那由远而近的一挂挂大车频频地托起她们,她们呼吸着黄昏升腾起来,升腾起来,开始在柔暗的村路上飘动。④杨青独自站在麦田里,只觉着脚下的大地很生。她没有意识到麦垅里原来还有这样多的细草野花。毛茸茸的野草虽然很细、很乱,但很新;大坂花宛若一面面朝天的小喇叭,也欢欣着响亮起来。被正午的太阳晒蔫了的她,现在才像蓄满了精力。那精力似从脚下新地中注入,又像是被四周那些只在黄昏才散放的各种气味所熏染。又仿佛,是因了大芝娘那体态的施放。杨青在黄昏中挪动着脚步,靠了那矗立着的麦个儿的牵动。远的、近的、那被太阳晒得熟透的麦个子。她朝它们走去,一整天存进的热气立刻向她袭来。她感应到那里对她的召唤,那召唤渗透她,又通过她扩散开去。(节选自《麦秸垛》第一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描写烈日下的麦收场景,调动视觉、嗅觉、听觉来表现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渲染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气氛。B.杨青捆麦个儿从“弯腰”到“跪”到“爬”,最后“想哭”,说明她体力渐渐不支,对艰苦的劳动心生不满和抗拒。C.杨青四年前刚来端村时,“故意不戴草帽”“故意叫手上多打血泡”,两个“故意”写出了她想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愿望。D.本文中的杨青与《哦,香雪》中的香雪都有着好强坚定、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都以成长与蜕变传递出生命的美好。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是环境描写,表明麦收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了端村人麦收劳作的艰辛。B.句子②用拟人手法,形象表现了人们看到硕大饱满的麦个子时内心的满足与喜悦。C.句子③中的“劫”字贬词褒用,一字传神,生动呈现了大芝娘干活时利索的样子。D.句子④中的“生”是“陌生”的意思,写出了脚下这片土地带给杨青的全新感受。8.面对端村这片土地,杨青的心理感受发生了多次转变,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9.文章写栓子和鞋的故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6.B7.B8.①四年前麦收时杨青渴望证明自己到发现自己敌不过麦子和土地。(从“吃炸鱦子”的情节入手答出“从陌生到熟悉”的意思亦可。)②由白天收麦时的挫败失落到黄昏时蓄满了精力。③由觉得脚下的大地很陌生到感受到麦个子对她的召唤。9.①表现了端村人的仁爱包容、淳朴民风,交代了杨青的生活环境。②运用插叙手法,丰富文章内容,拓宽历史空间。③为杨青最后融入这片土地作了铺垫,提供了可能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心生不满和抗拒”错,杨青虽然很累,但她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劳动;后文还有“被正午的太阳晒蔫了的她,现在才像蓄满了精力。那精力似从脚下新地中注入,又像是被四周那些只在黄昏才散放的各种气味所熏染”,可以看出她对劳动的热爱。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B.“拟人”错,“好似一个个结实的大婴孩儿”是比喻,把麦个子比喻成大婴孩儿。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概括能力。①杨青发现自己干活敌不过周围的人,“要是四年以前……那时候过麦收,她怕自己比不过社员,有一回半夜就一个人摸到地里先割起来,天亮才发现那是邻队的地块儿”“那时候就是那时候。现在她好像敌不过这些麦子,这块地”,四年前麦收时杨青渴望证明自己到发现自己敌不过麦子和土地。(或者从“吃炸鱦子”的情节入手,“年年都一模一样。年年麦收最忙的几天,各队都要请社员在地头吃炸鱦子。四年前,杨青插队的头一年麦收就赶上吃鱦子”“地头上,人们散坐在麦个子旁边那短浅的阴影里,吃鱦子、喝汤,开始说闲话解闷儿。那解闷儿的闲话大多是从老光棍栓子大爹那双翻毛皮鞋开始”,四年前吃炸鱦子,如今又像四年前一样跟大家一起吃炸鱦子,听笑话,杨青的感觉应该是“从陌生到熟悉”。)②白天杨青收麦时感觉力不从心,“杨青先是弯腰捆,后来跪着捆,后来向前爬着捆。手上勒出了血泡,麦茬扦破了脚腕,麦芒在脸上扫来扫去,给脸留下一缕缕红印,细如丝线,被汗蜇得生疼”“四周没有人了,人们早涌到前边欢乐里去。杨青守着捆不尽的麦个儿想哭”;而晚上她的感觉发生了变化,“被正午的太阳晒蔫了的她,现在才像蓄满了精力。那精力似从脚下新地中注入,又像是被四周那些只在黄昏才散放的各种气味所熏染。又仿佛,是因了大芝娘那体态的施放”,由白天收麦时的挫败失落到黄昏时蓄满了精力。③结尾“杨青独自站在麦田里,只觉着脚下的大地很生”,然后“杨青在黄昏中挪动着脚步,靠了那矗立着的麦个儿的牵动……她感应到那里对她的召唤,那召唤渗透她,又通过她扩散开去”,由觉得脚下的大地很陌生到感受到麦个子对她的召唤。【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栓子和鞋的故事是端村人说闲话解闷儿的内容,“那解闷儿的闲话大多是从老光棍栓子大爹那双翻毛皮鞋开始。那皮鞋的典故,端村人虽然早已了解得十分详尽,但端村总有新来人。比如谁家从外村请来了帮工,比如谁家的新媳妇在场,再比如城里来插队的学生”,可以想象出人们围坐闲聊时的热闹场景,展现淳朴的民风;故事中提到文化大革命时,栓子因为这双鞋差点被批斗,“再后来,本村造反队包下了此案。栓子大爹把鞋亮给本村的造反队,他们却没有把它当作胜利果实拿走,就因为那是端村的造反队。眼下他们虽然造反披挂,但端村人的习性难变,他们生性心软”,表现了端村人的仁爱包容。这些内容交代了杨青的生活环境。②从叙述手法上看,关于栓子的鞋的来历,属于插叙手法,丰富文章内容;这段插叙既关联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也关联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样就拓宽了历史空间。③通过栓子和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端村的生活氛围,淳朴的民风,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包容,为杨青最后融入这片土地作了铺垫,提供了可能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言忧A而不伤B威而不怒C慈爱D而能断E恻然F有哀怜G无辜之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译为“用”,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意思不相同。B.所以,译为“用来……的”,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C.方,译为“违抗、违背”,与《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的“方”意思相同。D.已,译为“停止、止息”,与《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使用刑法要谨慎,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应从惩罚之列除去,不能超出道义的界限。B.作者引用尧不从皋陶执法杀人而同意四岳任用鲸的例子,体现先王宽仁为先,忠厚为本。C.作者结合“仁”“义”探讨“赏”“罚”,“仁可过,义不可过”说得透彻精辟,耐人寻味。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诗经》《春秋》之义,点题鲜明,同时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密而完整。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14.你是否赞同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并说明理由。【答案】10.BCE11.C12.A13.(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架着一条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引。(2)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用爵位俸禄都不足以来勉励;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用刀锯都不足以来制裁。14.赞同①深爱百姓,深切为百姓担忧(赏而咏歌,罚而哀矜,以君子长者的态度对待百姓,慈爱而能断,同情无辜的人)②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要广恩慎刑(以仁爱之心对待赏罚)③立法贵严,责人贵宽(“褒贬之义”——控制自己的喜怒)不赞同①治理国家要有法制精神,依法治国。②只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民众才能拥有规范的行为准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忧而不伤”“威而不怒”结构一致,各自断开,BC处断开;“慈爱而能断”用“而”字连接,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故选B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用;在。句意: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正确。句意:用来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C.错误。违抗、违背;当。句意: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当他攻下荆州。D.正确。句意:君子止息祸乱。/学习不可以停止。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作者提出使用刑法要谨慎”错,原文“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可见“使用刑法要谨慎”的观点是古书中提出来的,不是作者苏轼的观点。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友;“属”,劝酒。(2)“胜”,尽、完;“劝”,勉励、鼓励;“刑”,惩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观点态度,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赞同:①由“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可知,圣明君王深爱百姓,深切为百姓担忧。(或“赏而咏歌,罚而哀矜”,以君子长者的态度对待百姓,慈爱而能断,同情无辜的人)。②由“《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可知要广恩慎刑(以仁爱之心对待赏罚)。③由“《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可知,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或“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褒贬之义”——控制自己的喜怒)不赞同:①当今时代是法制时代,要讲究“依法治国”,不能随意改动法律规定,按照自己的喜好严惩或宽宥。②法治社会,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民众才能拥有规范的行为准则。参考译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用来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惩罚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欢喜和忧伤的感情,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善用刑罚。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给予不合常理的赏赐。”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过道义的边界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道义的边界,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镌镵①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②。[注释]①镌镵(juān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行至耒阳,因病卒于舟中,草葬耒江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一生辗转,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其诗和古代圣贤一样因发愤而作。C.“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的诗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D.古代诗人生活大多困窘,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16.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15.D16.①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崇敬。“自是古贤因发愤”,赞颂杜甫的诗歌是和古代圣贤一样因关心国运民生而发愤之作。③对杜甫际遇的同情和感叹。“碌碌当年不见珍”,同情杜甫虽有绝代才华,却不被珍视;“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耒江滨”,感叹杜甫只有身后浮名,孤零零草葬江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古代诗人生活大多困窘,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穷而后工’”说法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这是指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都是发愤而作。诗人的生活,也许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就说他们的诗歌是因“穷”而后才“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穷人”。可见,王令没有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也没有认为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气吞风雅妙无伦”,“风雅”源自《诗经》,“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代的正声雅乐,后世常用“风雅”一词作为高贵典雅的指代。可见诗人认为杜甫的诗歌,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却又能“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赞叹了杜诗的艺术水平,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颔联“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可见,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首联中“碌碌当年不见珍”是说,虽然杜甫诗才盖世,诗作能比肩《诗经》,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同情杜甫虽有绝代才华,却不被珍视,诗人对杜甫坎坷际遇寄予了真挚的同情。尾联“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滨”,这是诗人感叹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罢了。结合注释的内容“杜甫行至耒阳,因病卒于舟中,草葬耒江边”,可以看出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增加了对杜甫的悼念之情;一代诗人,贫病而死,诗作照耀千古,命运却如此多舛,抒发了对杜甫际遇的同情和感叹。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用侧面描写表现音乐魅力,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2)《虞美人》词中,李煜借助想象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古诗词中,作者常以“江山”铺成宏阔之境,同时抒发对英才的慨叹,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舞幽壑之潜蛟②.泣孤舟之嫠妇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江山如画⑥.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壑”“嫠”“砌”“豪”“竞”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臭氧层大约出现于6亿年前,它是地球生命的重要保护伞,吸收了绝大多数对地球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在臭氧层形成之前,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毫无遮拦地照射到地球表面,在致命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下,A________。因此,6亿年前的生命都匍匐于深海之中,演化非常缓慢。①大约5亿多年前,②地球上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寒武纪大爆发”,③突然涌现出了眼花缭乱的生物。④它们从深海到浅海,⑤又从浅海到陆地,⑥这才有了今天的人类和后来的恐龙。B________。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若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全球每年因白内障而失明的人将增加1万-1.5万人;若臭氧浓度下降10%,非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增加26%,人体免疫系统机能将会减退。此外,紫外线中的UVB还会破坏植物的叶绿素,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地球表面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B臭氧的稳定关乎地球生命(人类)的健康19.①改为“大约5亿年前”或“5亿多年前”③改为“突然涌现出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生物”⑥改为“这才有了后来的恐龙和今天的人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毫无遮拦地照射到地球表面,在致命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下”“6亿年前的生命都匍匐于深海之中”可知,太阳光中紫外线的长期照射地表对于生活在地表的生物是致命的,在地表上是不可能出现生命的,所以6亿年前的生物都生活在深海之中,故此处可填“地球表面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根据此空之后的文字可知,此空之后是在介绍臭氧对人和植物的影响,此空处应填总起性的句子,故此处可填“臭氧的稳定关乎地球生命(人类)的健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不合逻辑,“大约”和“多”语意矛盾,删去“大约”或“多”,故应改为“大约5亿年前”或“5亿多年前”。③用词不当,“眼花缭乱”的意思是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这个词的应用对象是“人”而不能用于形容“生物”的繁多,故应改为“突然涌现出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生物”。⑥语序不当,“今天的人类”与“后来的恐龙”先后顺序不当,应当先说以往再说如今,应将两者在句中的先后顺序调整,故应改为“这才有了后来的恐龙和今天的人类”。(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20.下列选项中的冒号与文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B.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是法国国立图书馆。C.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D.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一点。2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横线句。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表意效果?请简要说明。【答案】20.C21.(1)排比。由“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引导的分句构成排比,写出古园悠久的历史及历尽繁华后的平静,增强语势,使情感表达更加饱满丰富。(2)比拟(拟人)。“自在坦荡”赋予野草荒藤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草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也寄寓作者对生命深沉的感悟。22.①重复手法的使用,强调了两者距离很近。②前后语序的调整,从物理距离到心理距离,强调“我”与地坛的心理距离很近,是“我”的精神归宿。【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冒号的作用是引出解释说明的内容,与C项相同。A.表示提起下文。B.表示提起下文。D.表示总结上文。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1)排比。“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由“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引导的分句构成排比;写地坛“四百多年里”的变化,写出古园悠久的历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从颜色变化到“坍圮”“散落”,写出地坛历尽繁华后的平静;排比的效果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