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栽培技术_第1页
茯苓栽培技术_第2页
茯苓栽培技术_第3页
茯苓栽培技术_第4页
茯苓栽培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茯苓栽培技术保康县训练中心刘应强

茯苓味甘淡,性平无毒,能入心、脾、肺、肾四经,具有利尿、安神、健脾之功效,能主治体虚浮肿、小便不利、脾虚虚弱、心神不安、健忘、心悸失眠、梦遗白浊、腹泻等症。除以上药用价值外,食用上也是一种佳品。茯苓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西南各省,世界范围内,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新西兰等国也有分布。人工栽培茯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茯苓属于食用菌类,所以茯苓的菌丝跟其他的食用菌菌丝一样,呈白色或者灰白色。我们采收的是它的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的像拳头那么大,大的直径可以达到35~45cm左右或更大。表皮较薄,呈浅灰棕色或黑褐色,粗糙呈瘤状皱缩,有时部分剥落,内部白色稍带粉红,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生长特性茯苓适应能力强,野生茯苓分布较广,海拔50—2800米均可生长,但以海拔600—900米分布较多。茯苓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多生长在干燥、向阳、坡度较大、有松林分布的微酸性沙壤土层中,一般埋土深度为20—30CM。

最适生长温度28℃。当温度小于18℃停止生长,1℃~5℃时即遭受冻害。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其菌丝既能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靠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树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茯苓栽培方法段木栽培、树兜栽培、松针栽培和室内栽培法茯苓栽培原材料1、菌种茯苓的菌种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茯苓有高温种、中温种、低温种。2、菌材以松木为主,主要采用的松树品种有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赤松、红松、黑松等,也可用杉树和枫香树栽培茯苓,但产量低。松树最好选择生长10~15年左右或者树干直径为10~40cm的松树。生长在阴坡的树木比生长在阳坡的树木栽培茯苓效果好一些。因为阴坡肥沃之地的松树生长高大笔直,松枝较少,材质适中,茯苓产量较高。阳坡的松树树多弯曲,枝多材硬,不利于茯苓菌丝生长。生长在山下的松树比生长在山上的松树栽培茯苓产量高一些。茯苓菌种的培养1、母种组织分离培养法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或升汞消毒后,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培养基斜面上,保温培养。

注意:菌核是贮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物质,只含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取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出菌种。

PDA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简称PotatoDextroseAgar(Medium)。它属于固体、半合成培养基。PDA培养基的配方:土豆粉200g、葡萄糖20g、琼脂15~20g、水1000mL、pH值自然。2、原种培养原种培养基一般采用棉籽壳、木屑(松木)、草类等。瓶装或袋装的原种培养基灭菌后,送入灭过菌的接种箱内,待瓶中的培养基冷至30℃以下,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接种。菌种瓶(袋)放入培养室培养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检查,一经发现杂菌污染,立即取出。培养成的原种,菌丝体必须健壮有力,紧贴瓶壁而不干缩,颜色纯正,具有一定清香味,生活力强,扩制成栽培种时吃料快。3、栽培种栽培种就是将原种进一步扩大培养成三级种,它和原种的接种及培养相同。栽培种要求料块不脱水干缩。菌丝体健壮有力、颜色纯正,有清香味,无老化现象,无杂菌污染,有的种许可有少量原基,接入栽培料后,发菌快,长势好,生活力强。

原种在接栽培种时,原种瓶口的一层菌丝体应挖去不用。茯苓栽培一、菌材准备1、砍树砍树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讲究的。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砍树备料,但以松树在老叶枯黄,新叶萌发期为好,也就是每年阴历9~12月份为最佳时期。特别应注意的是,打春后一般不能备料,因为打春后水分上树,砍伐的树木接种后容易脱皮,不适宜栽培茯苓。2、截断、削皮留筋将砍伐的松树干锯成40cm左右的段木,然后再根据树木的大小开始削皮留筋。树大的削6处左右,树小的削4处左右。纵向削去3cm宽的皮,见白均可,削皮对削,留皮对留。留皮宽度不得少于2cm。削皮的目的主要是有利于段木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木质部分和皮质部分抱合紧密,不易脱落,留皮的目的是等到接种以后能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将削皮留筋后的段木堆码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用砖头或石头将段木垫高30cm左右,堆成“井”字形,堆高1.5m左右。料堆顶上用塑料布或者编织袋盖好,千万不能让雨水淋湿段木,更不能让段木生霉,以免茯苓减产或传染病菌。堆码的目的是使段木风干,以防腐烂和虫蛀。一个月要翻堆一次,一般3~4个月的时候木料就能到达5~7成干了,这样的木料就可以进行栽培使用了。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准备栽培茯苓的海拔在200~1000米均可,未种过庄稼的荒地更好,林场可以选择东、南、西方向的坡地,切忌朝北,坡度在15~30度最好,场地要向阳、沥水、疏松的沙质土壤,含沙量在70%的油砂土、白沙土、黄沙土、粗砂土为最好,粘土次之。场地选好后,应清除杂草、树根和石块,也可将表土全部铲除。选择栽培茯苓的地要越瘦越好,千万不要选肥土栽培。深秋深翻40~50cm,经冬冻风化,杀灭虫及病菌,土面上撒些白蚁粉,每亩一公斤左右。三、栽培1、挖窖外界气温稳定在7~15℃时,即可进行栽培。挖窖要掌握“深挖浅窖”,就是挖窖要深,苓桐下窖要浅,料下的土壤要松,茯苓生长才快。顺山挖穴,开穴的方式为长条式或单穴式,宽40~60cm,深30~35cm,窖与窖相距20cm。穴挖好后先适当地撒点白蚁粉在穴里,以防蚂蚁和其他害虫侵蚀菌种和菌丝,大约每亩1千克左右。2、配料下窖前先配料,把主料(树干)、副料(树根)、次料(树梢),大小都要搭配均匀。大料放底层,细料放上层,按上三下二摆放。个别大料或树根一窖一根(个)。每窖中必须选一筒主料作为接菌种的料筒。3、接菌种接种前先把要接种的料筒一头3cm长的旧料锯掉,形成新茬口才便于菌丝传引。把主料放在窖坑中间,两边配两根副料,将料头并齐,料底垫平支稳,使料固定不得摇动。根据播种方式把菌种端头切平,按图示使菌种面与料面紧密接触,但又不能用力往下压,以免打乱茵丝的锁状联合,影响茵丝传料速度。四周用土将菌袋固定好,防止土壤渗进菌种袋内使菌丝无法传引。菌材菌种菌材

第1层栽完后,在底层上面再放两节次料,但不接菌种,面上盖9—lOcm土。1排种完后,挖第2排窖坑,将土盖在第1排窖上。全场栽完后,平整场面,使盖土均匀,并使全场形成中间高四边低,以利排水。每隔2-3排应开一条环山排水沟,坡顶应挖排水沟,使全场排水通畅,并防止暴雨洪水冲垮茯苓栽培畦。

排水沟必须低于木质部底部6~10cm,以防雨水进入苓穴,致使茯苓和菌丝、木棒腐烂发霉。接种后15天内不能淋雨,如果下雨需要及时盖上塑料膜,以防止淋雨后烂种,塑料膜还可以在雨天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50天左右茯苓菌丝就会达到生理成熟期,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红色,然后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大约70天左右,茯苓菌丝便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形成菌核,俗称“结苓”。初始形成的菌核只有大拇指头大小,随着茯苓菌核不断吸收松木和土壤中的养分,菌核就会逐步变大直至成熟。生长期间的茯苓在外形特征上几乎没什么改变,只是会逐渐变大,茯苓表皮里面白色的浆也会逐渐增多。接种后的管理俗话说的好,“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才是最关键。接种后的管理分为初期管理和结苓期管理两个阶段。一、初期管理接种一周后,在晨露未干时检查土表层的干湿状况,由于菌丝的存活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所以土表层较干的话说明菌丝已经存活,土表层较湿的话说明菌丝没有存活,没有存活的需要重新接种,也可以轻轻拨开木料,观察菌种上的菌丝在木料上生长是否正常。若菌丝没有生长或污染了杂菌,可将原来接有菌种的木料处理干净,晒干后重新接上菌种。

接种后30天,菌丝可蔓延30厘米,50天可成网状连接包围木料,70天后穴内有小茯苓菌核生成。下种后注意穴内不能积水,防止人畜践踏,检查是否有杂草,如果有杂草要及时除草,还要保护苓穴并及时培土,以防止沙土流失、段木外露。接连下雨时,苓穴容易积水,可在天晴后将苓穴下端没有接种处挖开,露出段木晒穴半天,然后培土。二、结苓期管理一般接种45~75天就进入结苓期了,这段时期应注意随时检查。在茯苓生长旺季,即温度较适宜的6~9月,苓块生长迅速,地面可能出现龟裂,应及时培土填缝,否则雨淋风吹苓块很快就会烂掉,此时要防止人畜践踏,践踏过的地方应及时松土埋好。茯苓长出后,培土厚度应根据季节灵活掌握,春秋应薄一些,大约3~4cm;夏冬应培土厚一些,大约6~7cm左右。遇干旱严重时,可在早晚适当灌水保湿,但要少喷些水。1、要随时注意除草草根会抢夺茯苓的营养,影响茯苓的产量。2、随时培土进入结苓期后,土壤随时会有开裂现象,此时说明开始结苓或是茯苓正在不断的生长,所以必须培土。如果长时间对开裂处不培土,就容易积水或造成茯苓腐烂,所以无论是开裂还是雨水冲刷致使沙土流失或茯苓外露,都要及时培土。培土不能过厚,大约5~6cm左右就可以了。3、随时理沟将垅沟里的杂草、泥沙清理干净,这一步骤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在除草的同时一起进行。

注意:垅两边的排水沟要一直都有,否则容易积水,造成茯苓发霉腐烂。4、越冬由于茯苓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只要在选材和管理两个环节上把握好,越冬的管理就比较简单了。茯苓在零下几度的环境下也不会死亡,只是生长比较缓慢或者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到了冬天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选择适时加盖塑料膜,以防止过冷的天气冻烂茯苓。采收与加工茯苓接种一次可连续收获3~4年。段木接种后,快者4~6个月,慢者7~10个月就可以采收茯苓了。一般小的木料茯苓成熟较早,木料大的成熟较迟。生长期的长短除了木料大小这一原因外外,主要是受气温、土温的影响。到了采收时期,可以经常翻开土壤检查茯苓是否可以采收。凡是茯苓皮色开始变深,变为黄褐色或者呈黑褐色,皮外裂纹处渐趋弥合,呈淡棕色就可以采收了。凡是手按绵软的,说明茯苓中还是苓浆,这样的就不采收。采收时用刀子割断茯苓,不要伤及木料上的苓皮和树皮,以利于新茯苓的生长,采收完毕后再用沙土盖好穴,原来生长茯苓的地方很快又会长出茯苓。

由于茯苓的成熟期不一致,所以采收时应采取采大留小的原则,将长大成熟的茯苓陆续分批采收。下一批采收茯苓时,如果木料是白黄色就能继续生长茯苓,采收后将木料埋在土里,继续生长下一批茯苓。如果木料全部变黑或腐烂,就证明不能再生长茯苓了,就需要换木料重新接种。

采挖的茯苓刷去泥沙,堆在室内分层排好,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使之发汗,每隔3d翻动1次。等水汽干了,苓皮起皱时可削去外皮,即为茯苓皮。里边切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