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农业的经济属性第三节农业、农村与农民重点:1、农业的范畴2、农业的特征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4、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关系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发展一、农业的范畴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二、农业经济学的发展研究对象、方法与体系第二节农业的经济属性一、农业的分类狭义农业与广义农业粗放农业、集约农业三色农业等等二、农业的特征1、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2、一般特征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生命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空间的分散性与地域性具有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三、农业的经济地位(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基础性的普遍性与长期性(二)农业基础地位的具体表现1、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2、农业对社会稳定的作用3、农业的生态功能第三节农业、农村与农民一、我国农村的特征1、血缘关系对农村运行的重要作用;2、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3、地区差距与收入分化4、农村市场潜在空间巨大二、三农问题的讨论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
土地与水资源第一节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和特点第二节农业集约经营第三节农业规模经营第四节地价与地租第五节农业水资源第一节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一、概念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要素;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和主要营养来源的地表层面;主要由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等要素构成。二、作用1、为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提供立足点和活动场所2、为作物制造、贮存和输送养料3、充当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三、特点1、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2、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的有价性3、位置的固定性和用途的选择性4、效用的持续性和肥力的可变性5、性能质量的差异性和收益的级差性第二节农业集约经营一、内涵与类型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劳动集约、资本集约、技术集约劳动集约: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活劳动,通过精耕细作、改良土壤、提高复种指数和加强生产管理等达到增产目的的集约经营方式。资本集约: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本,通过增加物质资料的投入来达到增产目的的集约经营方式。技术集约: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科学技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措施,依靠技术进步达到增产目的的集约经营方式。二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弥补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的不足采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措施,提高控制自然的能力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充实的优势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提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空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三、农业集约遵循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稀缺要素报酬最高原则生产要素替代原则四、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精耕细作,增强素质以科技改善农业生产要素品质,改进生产方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增加农用工业物品和能量的投入调整生产结构和布局,提高专业化水平改进耕作制度,改良土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三节农业规模经营一、规模经济与规模经营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引起平均成本的降低,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规模经营: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二、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1、非农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能顺利转移,并能获得稳定的收入2、农业劳动者具有较好的素质和新职业的适应能力3、具有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4、农民观念转变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5、有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6、生产项目有最适合及近似的自然条件要求三、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二、三产业充分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剩余劳动力能转移出去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加强农民的(非农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四节地价与地租一、地价的决定二、地租的类型第五节农业水资源一、水资源与农业发展水与农业生产水与农业布局水与农业生态环境水与农民生活二、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1、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时空差异较大2、水资源开发不均衡,贫水区开发过度3、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生态用水紧缺4、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5、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三、实现合理用水的途径1、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水资源2、合理配置,处理好地区、产业间的用水矛盾3、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效率4、保护水源,控制水环境恶化,防止水资源污染本章重点问题1、农业土地、农业集约经营、农业规模经营2、农业土地的特点3、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4、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和实现途径5、实现农业合理用水的途径第三章农业劳动力资源第一节农业中的人力资本第二节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三节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表1人口数及构成
年底人口数按性别分
按城乡分
年份
男
女
城镇
乡村
人口数比重(%)人口数比重(%)人口数比重(%)人口数比重(%)
1978962594956751.494669248.511724517.927901482.081980987055078551.454792048.551914019.397956580.6119901143335890451.525542948.483019526.418413873.5919951211216180851.035931348.973517429.048594770.9620001267436543751.636130648.374590636.228083763.7820051307566737551.536338148.475621242.997454457.01
表2
各地区人口数及构成地区人口数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人口数比重(%)人口数比重(%)
全国1306285615742.997447157.01
北京1536128483.6225216.38
河北6844258037.69426462.31
山西3352141142.11194057.89
吉林2715142652.52128947.48
黑龙江3818202753.10179146.90
上海1778158489.0919410.91
江苏7468374250.11372649.89
浙江4894274256.02215243.98
安徽6114217035.50394464.50
山东9239415845.00508155.00
河南9371287230.65649969.35
湖北5707246543.20324256.80
湖南6320233837.00398263.00
广东9185557360.68361239.32
广西4655156533.62309066.38
重庆2797126445.20153354.80
四川8208270933.00549967.00
贵州3725100126.87272473.13
云南4442131129.50313270.50
西藏2767426.6520273.35
陕西3718138437.23233462.77
甘肃259277830.02181469.98
青海54321339.2533060.75
新疆200874637.15126262.85表3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
经济活动就业人员
构成(合计=100)
人口(万人)
年份(万人)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22110620729173171531188183.57.49.119572397123771193092142232081.29.09.819784068240152283186945489070.517.312.219804290342361291227707553268.718.213.1198550112498733113010384835962.420.816.81990653236474938914138561197960.121.418.51995688556806535530156551688052.223.024.82000739927208536043162191982350.022.527.52005778777582533970180842377144.823.831.4
第一节农业中的人力资本一、人力资本二、人力资本的形成三、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望未来有所收益而作出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形成:投资的形式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农业人力资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影响第二节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一、农业劳动是农业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是农业劳动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控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改变自然物的过程。是农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重要来源。季节性、分散性、各阶段的关联性、艰苦性二、农业劳动生产率(一)内涵是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表达式:正指标与反指标构成:自然生产率与社会生产率分别由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某市部分年份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年份农业总产值(万元)农业劳动力(万人)农业劳动生产率(元/人)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35475269437205903402461111343614071111511573111.72114.44118.46138.01133.21121.38105.85490.08606.751738.162916.178358.5011592.6114280.33第三节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使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值时的部分。形式:隐蔽性失业,常年性与季节性计算方法:估算需求;生产函数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古典劳动供需均衡理论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2、哈里斯—托达罗模型3、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分析劳动力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制造业部门之间流动的特殊现象。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不是按边际产品价值决定,现代工业的工资小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如果劳动力流动不受限制,农业劳动力必然大量涌入城市和工业。局限两部门:1、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村部门;2、高劳动生产率的、剩余劳动力进入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框架(假定前提):1、现代工业部门劳动力与产出增长;2、产出增长速度决定于工业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3、假定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不变。两部门模型的图示现代工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L数量L数量实际工资总产品总产品平均(边际)产品APTPTPMLPWMP对刘易斯模型的评价:对假定的怀疑1、现代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其资本积累率成比例吗?2、在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实现了充分就业了吗?3、现代部门存在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以保证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以前城市的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吗?2、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用以说明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持久倾向转移因素:(1)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2)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动。讨论:城市存在一定的失业率如何评价?托达罗模型的内容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考虑,包括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工资差异3、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含义: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衡的现象2、所创造的城市就业机会不足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3、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和失业4、工资补贴和对稀缺要素的传统定价方式可能不是有效的方法5、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3、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1、就业途径农业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外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2、提高转移就业率的措施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目标还是手段?本章重点1、人力资本、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剩余劳动力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3、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的含义4、托达罗模型的内容5、解决农业劳动力剩余的途径第四章农业科学技术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概述第二节农业技术创新第三节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第四节农业教育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概述一、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科学: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两层含义。技术:是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手段或工(农)艺方法。二者的关系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农业技术体系、农业工程体系和农业经济体系:1、由育种学提供的有关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技术知识;2、有关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的技术知识;3、有关农产品收获、采伐、捕涝和贮藏加工的技术知识;4、为改进生产手段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有效实施各种农业技术的农业工程学知识;5、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分析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1、劳动节约型:以节约活劳动消耗为主,提高劳动效率的技术;2、资源节约型:以节约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为主,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3、中性技术上述两种技术的结合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农业技术进步的阶段: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与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1、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物化为生产资料,表现为有形的新品种、投入物、新设备等。2、农艺制度的变革与新农艺方法的出现,包括栽培饲养技术、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等。3、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的出现与应用(软科学)。4、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1、区域适应性2、综合性、相关性3、研究开发周期长、风险大4、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内在动力:产量、质量、利润、农产品竞争力外部动力:农业产业结构变革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引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农产品贸易的推进第二节农业技术创新一、技术创新理论二、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美国:首先广泛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再逐步推广资源节约型技术。1880年12公顷,1980年107公顷。日本:与美国相反西欧:劳动力稀缺,土地资源不充裕三、农业科学研究体系1、规模性与分散性的关系2、具体的体系五、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制度安排1、发展中国家农业研究的未来收益小而不确定,以至于无法吸引投资者。2、农业机械创新收益的保护与内部化比高产品种等生物创新更容易,使私人部门进行的任何农业研究可能偏重于机械技术。政府关注、受公共基金资助的非赢利机构承担。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1、高产、优质、高抗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2、节水、节肥、节省饲料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3、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4、农业生物灾害防治。5、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1287kg/亩南农创造第三节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一、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生产和网络化营销的活动。二、农业技术扩散创新的技术和科技产品被其他企业和经营主体通过合法手段所采用的过程,是将技术的潜在收益扩展到整个行业部门,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最优的途径。A、了解新技术,B、被说服、喜欢新技术,C、决定采用(或拒绝)新技术。第四节农业教育(讨论)一、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地位二、农业教育体系三、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目前全国肉牛平均胴体重133公斤左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每头存栏肉牛年产肉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甚至还低于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新疆呼图壁种牛场246头成年母牛创平均年单产牛奶9505公斤的我国最高记录
第五章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第一节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村产业结构第一节农业生产结构一、农业生产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及其产品品种的构成,包括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和运动规律。二、农业生产结构1、结构划分四部门与下一级层次其它标准:部门结合类型、分工类型2、结构调整:专业化生产与综合经营相统一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效率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统一(三)种植业经济种植业通常被归结为狭义的农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植物性农产品的部门,它是农业的主要部门。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和园艺作物等的栽培。种植业经济(1)1、种植业经济的特点种植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是农业其他部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种植业的作业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它依附于一定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科学技术在种植业中的研发周期长,增产效果具有不稳定性种植业主要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种植业经济(2)2、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其他作物的关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中各生产项目的关系单产与总产的关系产量与质量的关系(四)林业经济林业是广义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指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的生产部门。从生态角度看,森林具有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巨大作用,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持生态平衡。从经济角度看,林业能提供大量的木材、燃料、化工原料、药材、食品以及其他林特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林业经济(1)1、林业经济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低。单位面积劳动力需求量少。生产周期一般较长。林木的生理成熟期没有明显的界限,采伐时间伸缩性大,因此要保持生长量、蓄积量和采伐量之间的合理比例。林业经济(2)2、我国发展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森林覆盖率低,按人口平均占有森林面积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面积少重采轻造,伐多植少破坏森林情况严重林业经济(3)3、发展我国林业经济的任务扩大森林面积,改变林木布局提高森林的生产率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从经济政策及法律上促进和保护林业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林业生产的现代化(五)畜牧业经济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以取得畜产品(主要是肉、蛋奶)和提供役用畜的生产部门,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业和鹿、狐等经济兽类的驯养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高低的重要指标。畜牧业经济(1)1、畜牧业生产的特点畜牧业生产是包含双重生产的农业部门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对象—畜禽,本身也具有双重属性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和资金投入具有连续性,而产出却具有间隙性畜牧业产品对流通要求高现代畜牧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社会化服务畜牧业经济(2)2、我国发展畜牧业经济应注意的问题重视提高质量,不片面强调存栏数在畜群结构中要增加牛、羊、兔、鹅等食草动物的比重在注意抓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农区的畜牧业发展,因为农区条件较好,可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在饲养方式上,实行分户饲养与集中饲养相结合。(六)渔业经济渔业是指养殖捕捞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以及海藻类水生植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部门。渔业一般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按照经营方式可分为养殖业和捕捞业。渔业生产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体质有很重要的作用。各种水产品都是营养丰富的商品,并且是商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其他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渔业可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高质饲料,各种水产品是我国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发展渔业,利用淡水水面和浅海养殖水域、海洋来替代耕地,可以弥补我国耕地的不足。渔业经济(1)1、渔业生产的特点渔业生产与水域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渔业生产的饲料转化效率较高渔业产品的流通服务至关重要养殖渔业和捕捞渔业具有不同的特点:(1)养殖渔业是在淡水水域和浅海养殖水域,通过人工养殖水生动植物以获取水产品的渔业。(2)捕捞渔业是以天然水域的天然水生动植物为对象,通过捕捞作业获取水产品的渔业。主要特点具有①捕捞产量受天然条件的限制较大。②捕捞渔业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③捕捞渔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和装备的制约。④捕捞渔业一般原离市场,水产品的保鲜、加工、贮运要求较高。渔业经济(2)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应重视的问题加强对水产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实行养捕结合,以养为主。推广各种形式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加强水产品产后服务,搞好水产品加工、检验检疫、储藏保鲜和运销,特别要重视储藏和运销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流通损失。第二节农村产业结构一、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二、农业产业结构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结合阶段。第二阶段:以城乡产业分离为背景的单一农业型阶段。第三阶段:以农村产业分工协作为特点的综合发展阶段。三、农业产业结构的划分(一)纵向分层法纵向分层法是按农村各产业部门的垂直所属关系,把农村产业结构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次,是构成农村经济整体的产业部门结构,如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第二层次,是各产业部门所属的亚部门结构,如工业部门所属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部门所属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亚部门之间的结构;第三层次,是各亚部门所属的生产项目结构,如种植业所属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和园艺作物等生产项目之间的结构。(二)横向分工法按照农村经济的横向分工,把农村各经济部门分为三类产业部门第一产业,是由直接利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而取得物质产品的部门所构成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由对矿物资源进行开采和对初级产品(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部门所构成的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第三产业,是由农村的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所组成的产业,包括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邮电通讯业、信息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四、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非农业部门尚未充分成长,因而农业是最大的产业部门。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步上升,而农业所占的比重则逐步下降,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变动的必然趋势。(一)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用劳动份额的变化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是第一产业将不断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会逐步增加。(二)库兹涅茨定理该定理用国民收入份额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作了进一步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则趋于上升。五、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城乡市场需求;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经济政策2、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各产业协调发展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六章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第一节农业生产专业化第二节农业生产社会化教学片超大集团第一节农业生产专业化一、农业生产专业化及类型二、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三、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一、农业生产专业化及类型各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逐步改变“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专门从事本身最适合的某(几)种产品或生产环节的生产,使生产活动趋于专一化的过程。类型:农业地区专业化、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专业化的类型1、农业地区专业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2、企业专业化:各农业企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发展最适合的生产项目,而其它生产项目趋于从属地位或逐步消失的过程。3、农艺过程专业化: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部农艺活动由一个企业完成的做法,将生产过程的某些环节分离出来,分别由专门的企业去完成的分工形式。二、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1、工业部门能向农业提供必需的物质技术装备。2、为农业服务的产业要配套发展,以满足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各种需要。3、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应当大体一致,以便充分发挥专业化生产的区域优势。4、具有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技术力量。5、保证专业化产区农民生活消费所需的各种农产品的供应,使农民彻底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三、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1、积极扶持与稳步发展的关系。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关系。3、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其产前、产后部门专业化的关系。4、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关系。5、借鉴国外经验与发挥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的关系。第二节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的过程。一、特征:建立在社会分工深化、广泛社会协作、农业系统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二、作用:1、能充分发挥协作优势,提高现代农业的总体功能。2、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3、有利于在农业中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和运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4、促使农民成为现代新型农民。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体系1、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机构和有关事业单位,在国家的直接支持下,向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经营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2、合作服务体系:A、农业内部的合作组织,基本组织形式为地区性农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性合作组织。B、来自农业外部的合作组织。3、经营性服务体系:各种涉农企业,自负盈亏,向农业提供有偿服务。(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1、产前服务: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2、产中服务:提供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指导3、产后服务:加工、检验检疫、包装储运、销售4、经营管理服务:经营方案、信息、法律5、教育培训服务:教育、科普、培训6、金融服务:融资、信贷、保险7、生活服务:住房建设及其他消费服务(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转变职能,大力发展政府机构和国家事业单位对农业的公共服务。2、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发展涉农企业对农业的服务。3、深化农村供销社体制改革,密切供销社与农民的经济联系,强化其为农业服务的功能。4、改革农村信用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5、强化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6、鼓励和支持农民联合兴办各种服务组织。第七章现代农业微观组织与宏观调控第一节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第二节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第一节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一、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二、现代农业中的家庭经营三、农业中的合作经济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1、产权与产权结构(1)产权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2)产权结构:产权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产权类型的划分是以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来划分的,其中所有权是最核心的内容。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个体产权私营产权联营产权其他产权2、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明晰化收益权实现多样化产权交易市场化二、现代农业中的家庭经营1、家庭经营:现代农业经营的微观基础(1)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主要决定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集中化程度不可能达到工业那样的高度。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而自然条件变化不止,要求其他要素必须重新组合。农业的生产周期长且和动植物的生命周期结合在一起,而农业生产经营成果要体现在最终产品上。(2)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三、农业中的合作经济农业合作经济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在现代农业中,农业合作经济是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联合起来,发挥协作的优势,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合作经济遵循的原则中,最基本的是公平、民主、自愿、互利原则。这四个基本原则体现了合作经济的本质特征。自愿原则公平原则民主原则互利原则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发挥协作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提高竞争能力减轻自然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四、农业产业化经营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农业的前部门和后部门),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上相互协调,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营方式。在经济发展史中,农业与其相关产业经历了“合—分—合”的过程。从微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与其相关产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抗御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从宏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政府加强对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专业化为基础实行一体化运作3、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在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称作农业一体化。按其联合方向可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指农业同其前部门(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等部门)和后部门(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部门)的联合。横向一体化指专业方向相同的农业企业合作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和其他服务业而进行的经济联合。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按照联合所依托的龙头企业可分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型、农产品购销企业(主要是农产品专业批发企业)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等。按照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合紧密程度可分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三种类型。5、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营造发展环境第二节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1、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2、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农业中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农业的外部性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性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3、政府失灵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政府机构具有垄断性利益矛盾导致的寻租活动决策和执行的滞后性决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1、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规定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同时又是政府选择和运用调控手段、指定和实施调控政策、认定和评价调控效果、调整和优化调控过程以及检验和提高调控质量的依据。确定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两条基本原则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既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预期目的,又要不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实情况。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既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体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及其对农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2、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支持农业发展,保证主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增加投入,提供农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3、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农业宏观调控手段体现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三、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1、经济手段的运用2、法律手段的运用3、行政手段的运用1、经济手段的运用所谓经济手段是指国家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物质利益原则,通过激励或约束措施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杠杆的特点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体现着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自觉运用;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来引导经济活动,经济杠杆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不是强制性的直接调节手段,而是以诱导、刺激等方式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方法;主要通过市场信号和经济参数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利率、税收等经济参数变动来影响经济活动。经济杠杆的主要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利益分配功能激励与约束功能调控功能农业宏观调控中的主要经济杠杆:价格杠杆、财政杠杆、信贷杠杆(1)价格杠杆:国家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和市场供求状况,通过各种价格政策调节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手段。价格杠杆是灵敏度高、对经济活动影响力极强的经济杠杆。农业中常用的价格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政策支持价格政策或保护价格政策限价政策
价格补贴政策限量政策(2)财政杠杆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把企业和个人所创造的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然后在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加以分配使用的一种国民经济管理方法。因此,财政也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土地使用费)财政与农业的关系(政策转型期):一方面,国家向农业生产经营者征收各种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税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财政支出支持农业发展。税收杠杆和财政支农都是政府调节农业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一条途径,也是调控农业的有效手段。财政支农的途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3)信贷杠杆:信贷杠杆是国家通过信贷政策,规定不同的存贷利率、信贷方向、贷款条件和控制贷款额度等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信贷杠杆的主要特点:非强制性间接性偿还性灵活性2、法律手段的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的调控:指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等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指导、规范、监督和调控,把实践证明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一些规定和办法形成固定的法律条文,用以约束经济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规范化、法定化的经济手段。用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三个特点:强硬的约束性、明确的规定性、相对的稳定性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有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经济法律中与农业有关的规定或农业也必须执行的规定,如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公司法、食品卫生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等;另一类是专门针对农业经济的法律规定,如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等。
3、行政手段的运用行政手段是政府行政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按照行政系统,运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直接管理的方法。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特点:指令性、直接性、纵向性行政手段的优点:可以迅速及时地调节经济活动,特别是对于经济活动中某些紧急问题的解决较快,易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行政手段的缺点:容易出现“长官意志”,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的情况。在农业经济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必要补充,需要配合使用。其原因是:经济杠杆作为工具要有效地发挥作用,有赖于掌握它的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水平和自觉性,其行为规范除立法外,还要靠指定必要懂得行政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组织动员工作。经济杠杆的作用不能覆盖一切。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对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还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西藏电子劳动合同推广与应用信息反馈合同3篇
- 2025年滕秋离婚协议书保障婚姻解除权益6篇
- 2025年度高校与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协议范本2篇
- 2025房屋借住合同范本
- 个人抵押借款合同协议范文
- 2025电脑网络维护合同范
- 年度专业设计服务产业分析报告
- 场地租赁合同书范文
- 2025煤炭储运承包合同
- 专家聘用协议书范文
- 2024年黑河嫩江市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第22单元(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2)-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解析)
- 蓝色3D风工作总结汇报模板
- 安全常识课件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江苏省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表格型解题技巧讲解(含练习题及答案)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保安公司市场拓展方案-保安拓展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