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初高中衔接阅读题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见大)_第1页
2022届初高中衔接阅读题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见大)_第2页
2022届初高中衔接阅读题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见大)_第3页
2022届初高中衔接阅读题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见大)_第4页
2022届初高中衔接阅读题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见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初高中衔接阅读题中的“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考点:

1.(2020全国)于坚《建水记(之四)》(散文)一一两种百姓生活

2.董雪丹《英雄的情话》(小说)与文学评论一一接地气的日常生活

3.傅菲《星空肖像(节选)》一一物象与饮食文化

4.汪曾祺《炒米和焦屑》与文学评论

5.老舍《四世同堂》

【考点研究】

一、类型

1.接地气

2.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食文化、小巷生活

3.二项模式——大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

【考点示例】

一、(2020全国)于坚《建水记(之四)》(散文)——两种百姓生活

1.饭店——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

2.小巷——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示例(2020全国)于坚《建水记(之四)》(散文)

文本建水记陶(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

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

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

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

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

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

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

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

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

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

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

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

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

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

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

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

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

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

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

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

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

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

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

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

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

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

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

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

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

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

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

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葛笋、茄子、青椒、豆腐、

毛豆、肉糜、葵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

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

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

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

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问题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

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

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

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

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

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

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

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

铺陈,“草茅、葛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

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二、董雪丹《英雄的情话》(小说)与文学评论——接地气的日常生活

1.日常生活——接地气

2.时代性——文章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及前进的趋向,切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3.话题——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话题开篇并逐步深入,讴歌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的爱国牺牲精神。

示例董雪丹《英雄的情话》(小说)与文学评论

文本1英雄的情话

董雪丹

“接到了你的信,我的灵魂安慰极了,使我爱你的心头变成了一种不可思议和不可形容的状

态。”这情话是不是说得很甜蜜,很缠绵,很深情,甚至很文艺?

你能想象这话出自一个二十五岁就牺牲了的英雄之口吗?而且,在这一句后面,还有更温存、

更体贴、更让所爱之人放心的解释:“我自来到广东,已一载有余了,我的言语、我的行动都是

革命的,都是光明磊落的。尤其现在我担任了党代表工作,要为人家的模范,要去指导人家,一

举一动,都得特别地留心。”

当然,即便是在与爱人的柔情之中,我们应该也可以从他的言语之中体会到一种豪迈之气、

磊落情怀。

他是我在井冈山学习期间仰望的英雄。

到井冈山的第一天,在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一则“井冈山名言录”吸引了我,这则名言是这

样写的:“我天天跑路,钱也没的用,衣也没的穿,但是心情非常地愉快,较之从前过优越生活

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当时我就想,这该是怎样一个人,可以如

此无视无衣无钱的清苦,而保持如此乐观?看看署名:陈毅安。

对我而言,这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出于对这句话的尊重,我开始了解他,知道了他是湖南

人,参加了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井冈山。1930年在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在掩护军团机关

转移时,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五岁。

我查阅了一下资料,知道陈毅安上井冈山后,曾给未婚妻李志强写过四封信,在博物馆里的

那句名言,就摘自其中一封。在这之后,其实紧接着还有几句:“但最忧闷、最挂心、最不安心

的,就是不能单独同你坐在一起,而且信都很难同你通了。这是何等的痛苦啊!”在他充满爱恋

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来,物质上的艰难他可以乐观地不在乎,却独独放不下一份相思,侠

骨之中,又见柔情。

说起来那么巧,第二天上午,我看到一个“红色家书”的资料汇编,看到了1926年陈毅安写

给未婚妻李志强的信,其中打动人的句子有很多,陈毅安这样说道:“现在我进了学校,老实不

客气地对不起你了,也已经同别人又发生恋爱了”,看到这里,有些莫名其妙,正想他怎么跟李

志强交代呢?只见他又转折过来,说这个恋爱对象是列宁主义,并说,“你若明了他的意义,恐

怕你也要同他恋爱了,若是你能同他恋爱,就是我同你恋爱的真精神……”看来,这应该是他在

广州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写给李志强的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鲜活,甚至耍着恋人

间的“小阴谋”“小手段”的陈毅安,相信在他的调侃、调皮之后又归结于郑重的过程中,李志

强的心也一定会起起落落。也许,她拿着信纸的手会一次次地发抖,最后,看到“你亲爱的毅安”

的署名时,满心甜蜜地微微一笑。

真是巧到不能再巧,在井冈山的第二天下午,听一位老师讲课时,她也讲到了陈毅安,讲到

陈毅安与李志强书信往来相恋八年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讲到陈毅安写给李志强的最后一封情书,

是两张空白的纸,那是在陈毅安牺牲半年之后,是在他们的孩子刚刚满月不久。看到白纸的那一

刻,李志强的泪珠滚落下来:陈毅安在“蜜月”时对李志强说过,要是接到空白信笺,说明他已

离开人世。这无字的书信里,比起李志强珍藏的五十四封书信,有着多少没有说出、再也无法说

出的牵挂啊!陈毅安烈士牺牲后,人们在他胸前口袋里发现了被鲜血浸染的他与妻子的结婚照,

照片上的陈毅安和李志强,实在太年轻了。面对他们的年轻,我甚至有一刹那的疑问:“我们是

有阶级觉悟的青年,担负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神圣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

这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话,怎么就出自这么年轻的陈毅安之口?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他做出了那

样坚定的、超越了儿女情长的选择?

一遍遍地看陈毅安的家书,虽然我努力想把一个英雄还原成一个饱受相思之苦的年轻人,但

透过他真挚的爱的倾诉,我还是体会到一个革命者的爱情观、一种坚定的信仰:“你要做我的一

个同志,才可以算是我真正的爱人。”由此,我才真正地理解了陈毅安说的“爱情不能成为痴情”。

是啊,志向相同、信仰一致的两个灵魂,才会离得更近,相知更深啊。

在井冈山,信仰绝不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因为我们知道脚下的土地,曾经浸润着太多的鲜血,

那么多有名无名的先烈在这里长眠。在这里,怎么可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又怎么忍心去玷污他们

用鲜血和生命奠定的信仰?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怀揣一份景仰,不能不心怀一份尊重,不能不去

思考什么是信仰。

似乎为了加深“洗礼”的印象,我在井冈山学习的八天时间里,每一天都有雨,被雨清洗过

的天地总是一片澄澈。在这样的环境里,走在英雄曾经走过的土地上,倾听那些感人的往事,感

受那些高尚的情怀,感觉精神也是一片澄澈。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2散文的艺术品格,首先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这给散文带来了艺术的难度。而

这一难度,其症结就是真实与客观地进行艺术的描绘。在这里,不能够虚拟和变形,只能如实地

又有艺术裁剪地反映这个世界。这里就需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要学会分析现象与本质的

关系,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及前进的趋向,才能站立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写出接“地

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品。

(选自柏峰《散文的艺术品格》,有删改)

问题1《英雄的情话》是一篇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散文,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是怎样接“地

气”而又有“眼光”的。

答案(1)“接地气”:①文章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及前进的趋向,切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要

求;②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话题开篇并逐步深入,讴歌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的爱国牺牲精神。

(2)“有眼光”:文章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看问题,描述了先烈身上显现的坚定信仰及高尚的

情怀,对成长中的时代青年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解析由“首先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要学会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才能把握住现实

社会和生活的主流及前进的趋向,才能站立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

的的优秀散文作品”可知,接“地气”是指写作散文要真实客观,符合时代要求、读者要求。”有

眼光”是指作者由爱情层层深入到信仰、情怀、爱国等,可以启迪读者。

本文开篇说“接到了你的信,我的灵魂安慰极了,使我爱你的心头变成了一种不可思议和不可形

容的状态”,以“很甜蜜,很缠绵,很深情,甚至很文艺”的爱情为话题,比较吸引青年人的眼

球,切合他们的心理。文章由爱情谈到理想与爱国,写“一个革命者的爱情观、一种坚定的信仰”,

符合当今时代的主流和倾向,把我住了时代的节奏,因此很“接地气”。

本文写“我们是有阶级觉悟的青年,担负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神圣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

女的深情吗?”“这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话,怎么就出自这么年轻的陈毅安之口”“在这里,

怎么可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又怎么忍心去玷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奠定的信仰”,从中可以看出,

文章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看问题,文中对烈士信仰和情怀的叙写,对当今时代的青年有很好的

启迪作用,因此“有眼光”。

三、傅菲《星空肖像(节选)》一一物象与饮食文化

L见证物一一“酒”与祖父的生活息息相关,酿酒、陪客喝酒、酒后干活有力、生病戒酒,见证了祖父的

一生。

2.象征物一一对酒的体验和认知,就是对人生和时间的体验和认知。从刚开始的“辣口”到最后被“酒”

腐蚀,再强的生命力也耗不过时间,只有深刻理解了时间,才能坦然面对生死。

3.背景物——“酒”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乡土社会普遍的场景,酒量大即意味着生命强壮有力,

已成为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

示例傅菲《星空肖像(节选)》

文本星空肖像(节选)

傅菲

①打开后院的柴扉,拐过两条田填,弯过一个荒冢,就到了酒坊。酒坊围在一座宅院里,乌黑黑

的苍蝇在宅院的上空嘤嘤嗡嗡,酒糟的香气四散。

②出酒的那天,祖父肩扛一个大酒缸,我手提两个大锡壶,早早到了酒坊。锡壶是装头酒和尾酒

的。我坐在石灶前,负责添火。大铁锅上罩着一个两米多高的木瓶,木甑上压着一口盛满水的铝

盆。一根细长中空的竹管从木甑顶端的切口上,连接到酒缸。祖父端来小圆桌,摆上腌辣椒、酱

蒜头、南瓜干等小菜,坐在酒缸边,喝一口酒,摇一下头,说,辣口,辣口,这样的酒喝下去,

再辣的太阳也扛得了。蒸汽弥漫了整个酒坊,酒香引来四邻的酒客,小桌围满了人,有的站着,

有的坐在灶墩上,品着刚出炉的热酒。祖父酒量大,很少醉。假如他说话有些结舌了,脸色酱红,

不时地摸自己光光的脑门,手势略显夸张,他已经微醺了。

③矮小,强壮,宽厚的脊背像一堵墙。这是我年幼时记忆中的祖父。他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是打

赤膊的,穿一条宽大湛青色短裤,光着脚,腰上别着一个油亮亮的布烟袋。他坐在板凳上,躬起

身子,像一面牛皮鼓——我认识了男人的身体,饱满如牛,壮实如泥,浑身有瓷缸的釉色。

④其实祖父过了八十岁,就不能下地了,而祖母还是异样的强悍。坐在高脚凳上的祖父有点像个

孩子。每到吃饭,他会说,今天怎么没客人呢。有客人,就有人陪他喝酒了。客人来了,他坐在

上座,拉开架势,吆喝我:“把酒拿上来,我要开开酒戒。”其实他每餐都喝,谁都劝不住。他

说,酒都不能喝,还做人干嘛。我祖母就骂他,一个老不死的老头,饭都盛不了,喝起酒来有使

不完的劲。祖父是个乐观的人,即使下不了地,也还是清清爽爽的,他说,你别看我萝筐腿,我

一辈子走了三辈子的路,你看看,这栋房子的木料,哪一根不是我从高浆岭扛来的,一个晚上要

走八十里山路,走了整整三年。

⑤后院的枣树下,祖母坐在箧萝边,把旧鞋底拆下来,用米糊一层层地粘上布料,又一针针地纳

起来。祖父坐在地边上晒太阳。隔一会儿,祖父喊一声:“荷荣,荷荣。"我祖母应一声:“老

头子啊。”一个叫着,一个应着,但彼此都没有别的话说。柚子花开的时候,整个院子有一种粘

稠的青涩香味,给人潮湿温润的感觉。矮墙的瓜架一天天抽出丝蔓,撑开毛茸茸的瓜叶。一地的

枣花如蓝花布上斑斓的图案。

⑥1993年的秋天,是一个特别暖和的秋天。地气上抽,田地金黄。干燥的泥土很容易让人长夜瞌

睡,山峦下的村舍寂寂。祖母在酣睡中再也没有醒来。祖母面容慈祥,像一块被雨水冲刷多年的

瓦,纹理细密,手摸过去,有时间的质感。她的眼角有浑浊白色的液体。这是她每到秋天就有的。

每到秋天,祖父端一把锄头,提一个竹篮,到山涧边,挖一些金钱草、蛤蟆草,晒干,熬汤给祖

母喝。

⑦死亡变得不像我恐惧中的那般可怕个拒绝聆听和观看世界的人,不会介入喧哗。祖父睡

在另一个房间,他静静地听着我们干涸的痛哭,只有在沉睡的时候,他不断地叫:“荷荣,荷荣。”

声音低沉,像一股岩浆埋在废弃的井里。十多年之后,我仍然能听到这个声音,从井盖的裂缝里

突然冒出来,荡然回响。

⑧游热的夏天,南方的空气会冒出僻僻啪啪的火花。三哥背着祖父去饶北河洗澡。菟丝子缠绕着

柳树,西瓜地上的茅棚在旷野里显得孤零零。饶北河在村口形成半月形的河湾,洋槐像瀑布一样,

翻卷着向上喷涌。祖父的手臂干枯如藤条一般,搭在三哥的肩膀上,脚细瘦,弯曲,略有变形。

祖父的身体,在那漫长的岁月里,都涨满潮水,汹涌着力量,现在潮水已经完全退却,露出石头

嶙峋的河床。他甚至说话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祖父曾经是村里最好的水手。饶北河暴涨的季

节,上游冲下来浮木,他跳进水里,把浮木捞上来。他打个赤膊,泥碳一样壮实,阔大的脚板打

在地上,有噗哒噗哒的声音,大腿上的肌肉一坨一坨地晃动,晃动得那样有节奏。他扛着浮木,

竖直的腰板就是我记忆中的墙。根根浮木都可以做房梁,一个雨季,我家的后院堆满了木头。

⑨有一天,我祖父对我说,你把酒缸搬到你父亲房间去吧。我说,这个酒缸在你身边有五十多年

了,还是放在你这儿吧。祖父说,酒一点味儿都没有,倒像一把刀子,割人。我把手按在祖父的

上腹部,说,你可能胃受寒了。他戒酒没几天,整个人完全失去了知觉。他躺在床上,瘪着嘴巴,

眼晴蒙上一层灰白色的翳,额头冰凉。我们叫他,他喉结蠕动,好像他的声音从千里迢迢赶来,

汇聚在喉管里,再也走不了,彼此扭结,形成洪流,却冲不出那道闸门,被堵着。他厚重的眼睑

包裹着一个旷阔邈远的空星,星光细雨般撒落。瓦蓝深邃的星空,他反反复复地梦见它,他变得

越来越轻,一缕光一般与整个苍穹融为一体。

⑩我的女儿骁骗今年七岁,像螳螂一样害怕炎热的太阳,她不知道饶北河有多宽。或许她无需知

道,夏家墓矮小的荒冈上,是我记忆的源头。那是我庞大家族最高的山峰。山冈有常年油绿绿的

山茶树,荒草遍野,苦竹和巴茅被风吹动的时候,有呜呜呜的声响。我有多年没去那儿,仿佛它

与我的生活无关。

⑪时间是一种腐蚀剂,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被它腐蚀。人从出生开始,它就潜伏下来,像个伺机而

动的特务,随时准备摧毁一切。我们强大的时候,鄙视它,觉得它只是条蛔虫而已,吃一把韭莱

就可以把它排出体外。事实上,我们错了,时间是液体的,分布在我们的毛细血管里,它每天排

泄出我们无法察觉的腐蚀液,侵袭我们。毋庸置疑,我们都是时间的标本。能够衰老的人是有福

的。

问题1文章多次写到“酒”,有什么艺术意蕴?请分析。(6分)

答案(1)“酒”与祖父的生活息息相关,酿酒、陪客喝酒、酒后干活有力、生病戒酒,见证了祖父的一

生。(2)对酒的体验和认知,就是对人生和时间的体验和认知。从刚开始的“辣口”到最后被“酒”

腐蚀,再强的生命力也耗不过时间,只有深刻理解了时间,才能坦然面对生死。(3)“酒”是百姓

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乡土社会普遍的场景,酒量大即意味着生命强壮有力,已成为民族的审美

文化心理。(1点2分)

问题2文章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案(1)选择柴扉、田填等富有乡土气息的意象,以及荒冢、酒坊、乌黑黑的苍蝇等具有象征意蕴的意

象,来表达乡土人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终将走向死亡的主题。(2)通过对酒坊的描写引出后文祖

父的出场。(1点2分)

问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案(1)把祖父的眼睛比做星空,诗意化的笔法隐晦地写出了祖父去世的过程,暗示祖父的衰老和生命

力的消逝。(2)用“一缕”“轻”等词,来写生命的消逝在时间的伟力面前只是一个轻微的自然过

程。(3)用举重若轻的语言,来写生命的消逝和死亡这个厚重的话题。(1点2分,写满2点4分)

问题4怎样理解最后一段“我们都是时间的标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6分)

答案“我们都是时间的标本”,正如标本一样,个体的生命,在时间面前终将消逝;同时,又是永恒

的,会长久存留在后人的心中。生命的终结是人一生经历的最后缩影,这一缩影见证了人一生的

喜怒哀乐、苦难与超脱。(生命会消亡;也将永存;从容看待生死。三个方面,1点2分)

【考题对接】

一、汪曾祺《炒米和焦屑》与文学评论

文本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

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

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

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

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

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

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

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

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

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

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

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

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瓠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

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

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

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

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

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

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

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

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

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

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

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

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馍,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

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

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

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

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

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

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

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

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

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文本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

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

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

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

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略有改动)

1.分析文本一为什么从《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叙述写起?

2.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谈谈文本一是

如何体现的。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多处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B.文中提到《项羽本纪》《易经》和蓍草算卦,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与文章其他部分描写的百姓生活

不够协调。

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了文章的年代感。

D.虽然文章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写焦屑相对很少,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

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汪曾祺的文字里,作者对故乡高邮的风俗人情娓娓道来,与他师承沈从文密切相关,小说《边城》叙

述了湘西边境小城古朴奇异的村风乡俗。

B.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之事,主要体现了父亲的朋友算得准,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性。

D.文章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家常。

一、汪曾祺《炒米和焦屑》与文学评论【答案】

1.①内容上:《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叙述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也体现了其背后

的温暖情谊。

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自己家乡的炒米的叙述。

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解析】内容上,“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

老温贫之具”,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及背后的温暖情

谊,使吃炒米这一风俗更具雅趣,表达出作者对故乡风味特有的感情。

结构上,《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用在文章开头,下文“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

是高邮,风气相似”“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是有关故乡炒米的介

绍,可见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效果上,开篇引用《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介绍,使炒米这一民小吃具有了文化的深层意蕴,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也使吃炒米这一风俗更具雅趣。

2.《炒米和焦屑》写的是极为普通的百姓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①作者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风俗,把急就之食写得富有情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②作者写舀炒米的器具柚子壳,是祖母亲手制成并用了一辈子,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舀炒米的工

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③作者写装炒米得坛子,讲了张仲陶的一段轶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这里就有了一点文化味道。

④家乡生活是贫穷和长期的动乱的,文章却流露出平淡从容的态度,也体现出面对生活的雅趣。作者说在

红十字会躲避打仗的晚上吃炒米睡蒲团,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他的幽默达观、淡定从容的人生

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炒米和焦屑》写的是极为普通的百姓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

通过“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舀

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用开水一泡,

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

心……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等可知,作者

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细节,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一一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瓢掏

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可知,作者写祖

母用柚子先舀炒米这一细节,既介绍了柚子壳这独具特色的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

之情。

通过“……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

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

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可知,作者写装炒米得坛子,讲了张仲陶的一段轶事,富有趣味,也使炒米在这里

就有了一点文化味道。

通过“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

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这

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可知,明明是躲避打仗的夜晚,作者却说是“浪漫主义的夜

晚”,体现了他的幽默达观、淡定从容。

3.C【解析】A.“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错误,作者在文中多处描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和吃法,

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并非”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B.“与文章其他部分描写的百姓生活不够协调”错,张仲陶的爱好增添了文章的雅趣和家乡风土人情的丰

富性。

D.“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表述错误,炒米之所以用的篇幅较多,主要是它的制作工艺和储存比焦屑复

杂,需详细介绍,而焦屑相比之下就简单多了。但二者所起“应急”作用是一样的,对于二者不存在厚此

薄彼。

4.C【解析】C.“主要体现了父亲的朋友算得准”错,主要体现“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

二、老舍《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

老舍

北平的天又高起来!八一三!淞沪抗战!胜利!上海的炮声把久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

祁瑞宣的眉头解开,胖脸上拥起一浪一浪的笑纹,不知不觉的低声哼着岳武穆的《满江红》。

瑞全扯着小顺儿,在院中跳了一个圈,而后把小妞子举起来,扔出去,再接住。弄得小妞子惊颤的尖

声笑着,而吓坏了小顺儿的妈。

“老三!你要是把她的嫩胳臂嫩腿摔坏了,可怎么办!”小顺儿的妈高声的抗议。

祁老人只晓得上海是个地名,对上海抗战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慨叹着说:“劫数劫数!这又得死多少

人呀!”

天佑在感情上很高兴中国敢与日本决一死战,而在理智上却担忧自己的生意:”这一下子更完了,货

都由上海来啊!”

“爸爸,你老想着那点货,就不为国家想想!”瑞全笑着责备他老人家。

“我并没说打日本不好哇!”天佑抱歉的声辩。小顺儿的妈莫名其妙,也不便打听,看到大家都快活,

她便加倍用力的工作,并且建议吃一顿茴香馅的饺子。歪打正着,瑞全以为大嫂是要以吃饺子纪念这个日

子,而大加夸赞。“大嫂我帮着你包!”

“你呀?歇着吧!打惯了球的手,会包饺子?别往脸上贴金啦!”

天佑太太听到大家吵嚷,也出了声:“怎么啦?”

瑞全跑到南屋,先把窗子都打开,而后告诉妈妈:“妈!上海也开了仗!”

“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

“是呀!妈,你看咱们能打胜不能?”瑞全喜欢得忘了妈妈不懂得军事。

“那谁知道呀!反正先打死几万小日本再说!”

中国的飞机出动!北平人的心都跳起多高!小崔的耳边老像有飞机响似的,抬着头往天上找。他看见

一只敌机,但是他硬说是中国的,红着倭瓜脸和孙七辩论:“要讲剃头刮脸,我没的可说;你拜过师,学

过徒!说到眼神,就该你闭上嘴了;尊家的一对眼有点近视呀!我看得清楚极了!飞机的翅膀上画着青天

白日,一点错没有!咱们的飞机既能炸上海,就能炸北平!”孙七心中本来也喜欢咱们的飞机能来到北平,

可是经小崔一说,他就不能不借题抬几句杠。及至小崔攻击到他的近视眼,他认了输,夹着小白布包,笑

嘻嘻的到铺户去做活。到了铺户中,他把小崔的话扩大了一些,告诉给小商人们。他一手按着人家的脸,

一手用刀在脸上和下巴底下刮剃,低声而恳切的说:“我刚才看见七架咱们的轰炸机。好大个儿!翅儿上

画着青天白日,清楚极了!”人家在他的剃刀威胁之下。谁也不敢分辩。

小崔哼唧着小曲,把车拉出去。到车口,他依然广播着他看见了中国飞机。李四爷许久也没应下活来

——城外时时有地声,有几天连巡警都罢了岗,谁还敢搬家呢。今天,他应下一档儿活来,不是搬家,而

是出殡。他的本行是“窝脖儿”。到了晚年,他也应丧事:他既会稳当的捆扎与挪移箱匣桌椅,当然也能

没有失闪的调动棺材。在护国寺街口上,棺材上了杠。一把纸钱像大白蝴蝶似的飞到空中,李四爷的尖锐

清脆的声音喊出:“本家儿赏钱八十吊啊!”抬杠的人们一齐喊了声“啊!”李四爷,穿着孝袍,精神百

倍的,手里打着响尺,好像把满怀的顾虑与牢骚都忘了。

李四大妈在小羊圈口上,站得紧靠马路边,为是看丈夫领殡——责任很重的事一一的威风。擦了好几

把眼,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

小文夫妇今天居然到院中来调嗓子,好像已经不必再含羞带愧的做了。

今天,长顺告诉外婆:“不要紧了,我可以出去做买卖啦!上海也打上了上,咱们的飞机,一千架,

出去炸日本鬼子!咱们准得打胜!上海一打胜,咱们北平就平安了!”

外婆不大信长顺的话,所以大着胆子亲自到门外调查一下:倒仿佛由门外就能看到上海似的。老太太

的白发,在阳光下,发着一圈儿银光。大槐树的绿色照在地的脸上,给皮肤上的黄亮光儿减去一些。有皱

纹的地方都画上一些暗淡的细道儿。胡同里没有行人,没有动静,她独自立了一会儿,慢慢的走回屋中去。

“怎样?外婆!”长顺急切的问。

“倒没有什么,也许真是平安了!”

“上海一开仗,咱们准打胜!外婆你信我的话。准保没错儿!”长顺开始收拾工具,准备下午出去做

生意。

(有删改)

【注】祁老人,近80岁。儿子祁天佑,布店掌柜。长孙祁瑞宣,三孙祁瑞全。曾孙小顺儿,祁珊宜之子;

曾孙女小妞子,祁瑞宣之女。

1.本文匠心独运,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