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框架结构简化计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1/10/wKhkGWXdMXyAXtPFAACq-fngrfc333.jpg)
![第4章 框架结构简化计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1/10/wKhkGWXdMXyAXtPFAACq-fngrfc3332.jpg)
![第4章 框架结构简化计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1/10/wKhkGWXdMXyAXtPFAACq-fngrfc3333.jpg)
![第4章 框架结构简化计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1/10/wKhkGWXdMXyAXtPFAACq-fngrfc3334.jpg)
![第4章 框架结构简化计算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1/10/wKhkGWXdMXyAXtPFAACq-fngrfc33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框架结构简化计算14.1框架结构概念设计4.1.1框架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1.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框架梁受弯为主,框架柱受压为主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框架梁控制截面的抗弯承载力设计框架柱控制其受压承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梁跨中挠度变形的验算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水平侧移忽略不计2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框架柱承担水平剪力和柱端弯距,并由此产生水平位移;由于协调变形梁端产生弯距和剪力;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框架柱控制截面的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设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框架结构水平侧移的计算3框架结构的水平侧移由两部分组成:整体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整体弯距-柱轴力)(图4.1b)弯曲型
整体剪切变形产生的侧移;(楼层剪力-梁柱剪切、弯曲变形)(图4.1c)剪切型(图4.2)45变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楼层剪力在框架柱中引起的剪力和弯矩,使柱产生垂直于杆轴方向的剪切和弯曲变形,另一部分是框架节点上下的柱端弯矩在梁中引起的弯矩和剪力,使梁产生竖向弯曲变形,并导致框架节点发生转动。层间侧移的大小与楼层剪力Vi的大小成正比;与梁、柱的截面惯性矩J成反比;64.1.2结构布置1.高宽比限值:高层结构主要是由水平荷载控制,水平荷载产生整体倾覆力矩,为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高宽比应符合下列要求非抗震设计抗震设计6度7度8度9度最大适用高度(m)7060504024高宽比限值543274.1.2结构布置结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应符合第2章的有关要求84.1.3梁、柱、节点等构件截面估计及选型1.梁构件的截面估算梁的净跨与梁高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当梁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除验算其承载力和受剪截面要求外,尚应满足刚度和裂缝的要求对现浇梁板结构,宜考虑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92.柱构件的截面估算
qk=12-14KN/m2;A-柱子的负荷面积;n-计算柱截面以上结构层数;α弯距影响系数1.1-1.3;γ—荷载分项系数1.25;同时满足: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450mm;柱剪跨比宜大于2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103.节点
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
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在计算中应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的不利影响,以及梁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113.节点
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非抗震设计和6~8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取增设梁的水平加腋等措施;设置水平加腋后,仍须考虑梁柱偏心的不利影响;1213梁的水平加腋尺寸取值梁的水平加腋厚度可取梁截面高度,其水平尺寸宜满足下列要求:
bx/ιx≤1/2(4.1a)bx/bb≤2/3(4.1b)bb+bx+x≥bc/2(4.1c)
式中bx——梁水平加腋宽度;lx——梁水平加腋长度;bb——梁截面宽度;bc——沿偏心方向柱截面宽度;x——非加腋侧梁边到柱边的距离。14梁采用水平加腋时,框架节点有效宽度计算2梁采用水平加腋时,框架节点有效宽度bj宜符合下式要求:1)当x=0时,bj按下式计算:
bj≤bb+bx(4.2)2)当x≠0时,bj取(4.3a)和(4.3b)二式计算的较大值,且应满足公式(4.3c)的要求:
bj≤bb+bx+x(4.3a)bj≤bb+2x(4.3b)bj≤bb+0.5hc(4.3c)式中hc——柱截面高度154.1.4材料强度选择及填充墙布置要求1.材料强度最低要求:现浇框架梁、柱、节点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时,不应低于C30;按二~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不应低于C20。最高要求:现浇框架梁不宜大于C40;框架柱,9度时不宜大于C60,
8度时不宜大于C70。162.填充墙布置要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避免形成上、下层刚度变化过大;2避免形成短柱;3减少因抗侧刚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转。
17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1)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采用砖或混凝土砌块时,砌块等级不低于MU5;采用轻质砌块时,砌块等级不低于MU2.5;墙顶应与框架梁或楼板密切结合;
2)砌体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左右设置2根直径6mm的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7、8、9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18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并应符合:
3)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结;墙长大于层高的2倍时,宜设置间距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处(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楼梯间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19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楼梯间的布置应尽量减小其造成的结构平面不规则;2、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楼梯结构应有足够的抗倒塌能力;3、当钢筋混凝土楼梯与主体结构整体连接时,应考虑楼梯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并应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4、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小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20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214.1.5设计计算要点及程序框图1、框架结构纵横向均应设计成刚性连接框架;2、框架结构宜采用正方形截面和对称配筋;3、角柱及纵横框架的共用柱,应采取双向弯曲来进行柱截面设计;4、设计强柱型框架,尽量形成梁铰侧移机构;5、尽量符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弱杆、强压弱拉”的抗震设计准则;6、框架结构体系应避免采用大底盘建筑形式,采用时,主楼周围应设置防震缝;22框架结构设计框图
根据高宽比限值确定三维几何参数梁柱选型(初估)柱网布置计算单元选取计算简图选取及荷载计算荷载效应组合承载力计算构造处理竖向荷载下的分层计算水平荷载下的内力和变形计算234.2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的简化近似计算4.2.1基本假定每榀框架结构在其自身平面内提供抗侧移刚度,平面外的抗侧移刚度为零;平面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材料处于线弹性阶段;244.2.2计算单元和计算简图1.计算单元(平面布置较规则)252.计算简图计算简图是由计算模型及作用其上的荷载共同构成的框架计算模型用梁、柱截面的几何轴线确定,柱子在基础顶面按固定端考虑;当框架梁为坡度i<1/8的折梁时,可简化为直杆;梁跨度取柱轴线间的距离,当各跨跨度相差不大于10%,可简化为等跨框架,跨度取平均值;柱的计算高度:底层柱取基础顶至一层梁顶的高度,其他层取层高。2627当框架梁为加腋变截面梁时,若hend/hmin
<1.6,可不考虑加腋的影响,按等截面计算;柱按实际截面计算截面惯性矩;计算梁的惯性矩应考虑楼板的作用,现浇楼盖边梁:I=1.5I0,中梁:I=2.0I0,装配整体式楼盖边梁:I=1.2I0,中梁:I=1.5I0,装配式楼盖均取I0。28荷载的简化计算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时,按各跨简支计算传至主梁的集中荷载;可将作用于框架梁上的三角形、梯形等荷载按支座弯距等效的原则等效为均布荷载;294.2.3简化计算方法简化为平面结构进行内力计算分别计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然后叠加;304.2.4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法分层法的基本假定:梁上荷载仅在该梁上及与其相连的上下层柱上产生内力;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为零;3132分层法的计算要点将框架结构分层,每层带有上下层柱,柱的远端为固定端;除底层外,各层柱的线刚度*0.9;各层柱的传递系数取为1/3;对各层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杆端的弯距;杆端分配系数的计算;计算固端弯距;节点不平衡弯距的分配与传递,直到收敛;叠加各层弯距图得框架结构的弯距图;分层法适用于强柱弱梁型的对称框架结构;334.2.5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粗略计算—反弯点法1.基本假定: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3,可认为梁的线刚度为无限大;梁、柱的轴向变形可忽略不计;2.计算要点抗侧移刚度d—无角位移的两端固定杆件,单位侧移时所产生的剪力;(4.4)反弯点—弯距为零的点;34反弯点法与D值法的对比
反弯点法D值法不同点适用条件ib/ic
≥3—反弯点位置上层柱1/2底层柱2/3y=y0+y1+y2+y3抗侧移刚度d=12ic/h2D=α*12ic/h2计算步骤相同3536反弯点法与D值法的计算步骤计算柱子抗侧移刚度dij(Dij)计算各层总Vpj,按每柱的抗侧移刚度分配计算各柱的水平剪力Vij根据各柱的剪力及反弯点位置,计算柱端弯距:37反弯点法与D值法的计算步骤(续)根据节点平衡计算梁端弯距;由梁两端的弯距求出梁的剪力;由梁的剪力求柱子的轴力;38394.2.7框架结构水平位移的近似计算1.侧移的组成(4.10)ΔMQ—由于框架梁、柱弯曲和剪力变形产生的水平位移。
ΔN—由于框架柱轴向变形产生的水平位移,当结构高度大时,不能忽略;40梁柱弯曲和剪力变形产生的位移ΔMQ
第i层的层间位移:(4.11)第i层的水平位移:(4.12)顶点位移:(4.13)41框架柱轴向变形产生的位移ΔN只考虑边柱轴向变形对水平位移的影响Fn-由顶层柱与底层柱轴向刚度比SN决定的参数,与荷载形式有关(附表8.23)424.4框架梁、柱及节点截面设计4.4.1荷载效应组合434.4.2控制截面内力444.4.2控制截面内力1.最不利内力类型构件梁柱控制截面梁端跨中柱端最不利内力-Mmax+Mmax∣V∣max+Mmax
-Mmax+Mmax
及相应的N,V-Mmax
及相应的N,V
Nmax
及相应的M,V
Nmin
及相应的M,V45按轴线计算简图得到的内力要换算到控制截面处的相应数值;462.梁端的内力调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距进行调幅。调幅系数:现浇框架0.8-0.9装配式框架0.7-0.8梁端负弯距减小后,应按平衡条件计算调幅后的跨中弯距,且要求跨中正弯距≥M简支/2;
M0’=M-0.5(M1’+M2’)先调幅,再组合;47484.4.3框架梁设计剪力计算一、二、三级的框架梁和抗震墙中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4.25)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4.26)ηvb—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3,二级取1.2,三级取1.1494.4.3框架梁设计剪力计算式中V-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ln—梁的净跨;
VGb—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高层建筑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Mbl、Mbr—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一级框架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50Mbual、Mbuar—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并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51某高层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时,梁端弯矩设计值为:左端=273.1KN·m(),右端=448.5KN·m(),与地震作用组合时的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设计值=128.6KN,梁的跨度=6m。求:框架梁的剪力设计值。524.4.4框架柱设计弯距计算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4.21)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应符合(4.22)ηc—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框架结构,二、三级分别取1.5和1.3,;对其他结构中的框架,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取1.4、1.2、1.1、1.153
式中∑MC—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的弯距比例分配;∑Mb—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54
∑Mbua—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Mbua
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并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55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7、1.5和1.3。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56
某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内力如图一所示,当抗震等级为二级时,求:节点上下柱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
574.4.4框架柱设计剪力计算二、三、四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4.23)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应符合:(4.24)ηvc—柱剪力增大系数,二、三、四级分别取1.3、1.2和1.1;对其他结构中的框架,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取1.4、1.2、1.1、1.158
Mcuat、Mcuab—分别为偏心受压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压力并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一、二、三、四级框架角柱按经调整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594.4.6框架柱受剪承载力设计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框架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4.27)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
(4.28)λ——框架柱的剪跨比。当λ<1时,取λ=1;当λ>3时,取λ=3;N——考虑风荷载或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轴向压力设计值,当N大于0.3fcAc时,取N等于0.3fcAc。604.4.6框架柱受剪承载力设计(续)当矩形截面框架柱出现拉力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4.29)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4.30)N——与剪力设计值V对应的轴向拉力设计值,取正值当式4.30或4.29右端括号内计算值小于时,应取等于,且值不应小于0.36ftbh0614.4.7框架梁、柱其他承载力设计计算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24.4.8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一、二、三级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四级框架节点以及各级抗震等级的顶层端节点的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各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均应符合构造措施的要求;63
一般框架梁柱节点
(1)一、二、三级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9度时和一级框架结构应符合:其他情况:ηjb-强节点系数,框架结构,一级取1.5,二级取1.35,三级宜取1.2;对其他结构中的框架,一级、二级、三级宜取1.35、1.2、1.1.Hc—柱的计算高度,可采用节点上、下柱反弯点之间的距离64(2)核芯区截面有效计算宽度当验算方向的梁截面宽度不小于该侧柱截面宽度的1/2时,取柱宽;小于时:(4.33a.b)当梁、柱的中线不重合且偏心距不大于柱宽的1/4时:(取(4.33a.b)、(4.33c)的最小值)(4.3c)
e—梁与柱中线偏心距65(3)节点核芯区剪压比要求:
节点核芯区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4.34)ηj—正交梁的约束影响系数:楼板为现浇,梁柱中线重合,四侧各梁截面宽度不小于该侧柱截面宽度的1/2,且正交方向梁高度不小于框架梁高度的3/4时,可采用1.5,9度时宜采用1.25;其它情况均采用1.0;
hj—节点核芯区的截面高度,可采用验算方向的柱截面高度hc;66(4)节点核芯区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
9度时:(4.35)其他情况:(4.35)N—对应于组合剪力设计值的上柱组合轴向压力较小值,其取值不应大于0.5fcbchc,当N为拉力时取N=0;Asvj—核芯区有效验算宽度范围内同一截面验算方向箍筋的总截面面积;672.扁梁框架的梁宽大于柱宽时(略)684.5框架结构构造4.5.1框架柱构造要求柱截面尺寸要求轴压比要求剪压比要求柱纵向钢筋要求:最小、最大配筋率;配置方式;柱箍筋要求:加密区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加密范围、体积配箍率;配置方式;框架节点核心区的水平箍筋配置要求;691.柱截面尺寸要求1.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四级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其他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截面直径非抗震设计及四级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50mm;其他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50mm;
2.柱剪跨比宜大于23.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702.柱轴压比限值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4.9的规定:表4.9柱轴压比限值(C60以下、剪跨比大于2)抗震等级结构类型一二三框架结构0.650.750.85板柱-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
0.750.850.90(四级0.95)部分框支剪力墙0.60.7—71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表内数值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框架大于40米,其余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72柱轴压比限值可调整的情况:
不利的情况,调低: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降低0.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降低0.10;
剪跨比在1.5-2.0之间,减小0.05;剪跨比小于1.5,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73柱轴压比限值可调整的情况(续)有利情况,提高:选用井字复合箍、复合螺旋箍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并达到表1的要求时,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配箍特征值按增大后的轴压比确定(附表8-24)74柱轴压比限值可调整的情况(续)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当芯柱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0.8%Ac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与上一条措施同时采用时配箍特征值仍按增大0.1后的轴压比确定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
;753.框架梁、柱,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4.40)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跨高比大于2.5的梁及剪跨比大于2的柱:(4.41a)跨高比不大于2.5的梁及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
(4.41b)76剪跨比的计算剪跨比应按下式计算:Mc—柱端或墙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计算值Vc
—
对应的截面组合剪力计算值;h0—截面有效高度;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按柱净高与2倍柱截面高度之比计算:取上下端计算结果的较大值;774.柱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1)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注:1采用335MPa级、400MPa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0.1和0.05采用;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加0.1;3对框架结构,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表4.10柱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柱类型抗震等级非抗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柱、边柱0.90.70.60.50.5角柱1.10.90.80.70.5框支柱1.10.9——0.778(2)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满足下列要求: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2纵向钢筋间距: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的柱,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设计时
,不宜大于350mm
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ρmax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抗震设计时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79(2)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满足下列要求:(续)5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6柱的纵筋钢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805.柱箍筋要求:加密范围: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三者之最大值:hc(柱之长边)或D
(圆形截面直径)
Hn/6
500mm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5一级及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81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4.11采用:表4.11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mm)箍筋最小直径(mm)一级6d和100的较小值10二级8d和100的较小值8三级8d和150(柱根100)的较小值 8四级8d和150(柱根100)的较小值6(柱根8)82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续):2)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适当放松)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适当放松)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适当加强)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一级时尚不应大于6d;(大约按一级采用)
83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1)
且:一级二级三、四级短柱:6-8度9度84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
表4.12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λv抗震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0.30.40.50.60.70.80.91.01.05一普通箍、复合箍0.10.110.130.150.170.200.23——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80.090.110.130.150.180.21——二普通箍、复合箍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三普通箍、复合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85体积配箍率ρv计算规定1.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ρv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2.计算复合螺旋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筋的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86各种箍筋的定义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或单个圆形箍;螺旋箍—指单个连续螺旋箍筋;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由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8788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的要求: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200mm二、三级≤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89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一、二级不应大于10d,三、四级不应大于15d;90非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的要求:1周边箍筋应为封闭式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且不应大于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和15d;
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4d,且不应小于6mm;91非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的要求:(续)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超过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箍筋直径;
5当柱每边纵筋多于3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可采用拉筋);92非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的要求:(续)6柱内纵向钢筋采用搭接做法时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0.25dmax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纵向受拉钢筋搭接:≤5dmin
且≤100mm;纵向受压钢筋搭接:≤10dmin且≤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5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端面外100mm的范围内各设置两道箍筋。
93框架节点核心区应设置水平箍筋,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配置除符合非抗震柱中箍筋的有关规定外,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400)对四边有梁与之相连的节点,可仅沿节点周边设置矩形箍筋;
94框架节点核心区应设置水平箍筋,且应符合下列规定:(续)(2)抗震设计时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符合抗震柱中箍筋的规定;箍筋体积配箍率:且λv取0.12(一级)、0.10(二级)和0.08(三级)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心区的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配箍特征值中的较大值柱箍筋形式,应考虑浇灌混凝土的工艺要求,在柱截面核心部位应留出浇灌混凝土所用的导管空间。954.5.2框架梁构造要求梁截面尺寸要求剪压比要求(同柱)梁纵向钢筋要求:最小、最大配筋率;配置方式;梁箍筋要求:加密区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加密范围、体积配箍率;配置方式;961.梁的截面尺寸要求: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当梁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除验算其承载力和受剪截面要求外,尚应满足刚度和裂缝的有关要求。在计算梁的挠度时,可扣除梁的合理起拱值;对现浇梁板结构,宜考虑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972.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抗震设计时一级二、三级2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ρmin=0.2和45ft/fy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4.13规定的数值;
表4.13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抗震等级位置支座(取较大值)跨中(取较大值)一级0.40和80ft/fy0.30和65ft/fy二级0.30和65ft/fy0.25和55ft/fy三、四级0.25和55ft/fy0.20和45ft/fy982.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续)
(3)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一级
二、三级
992.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续)(4)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4.14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表4.14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加密区的长度(取较大值)箍筋最大间距(取最小值)最小直径一2.0hb
,500hb/4,6d,10010二1.5hb
,500hb/4,6d,1008三1.5hb
,500hb/4,6d,1508四1.5hb
,500hb/4,6d,15061003.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2φ14且≮0.25(As或A′s)三、四级、非抗震2φ12
(2)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3)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ρmax);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配筋率不小于2.5%时,受压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1014.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构造要求:
(1)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级
二级(4.44)
三、四级ρsv——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1024.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
构造要求(续)(2)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支座边缘50mm处;
(3)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4)箍筋应有135°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和75mm的较大值;
1034.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
构造要求(续)(5)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
(同柱)纵向受拉钢筋搭接:≤5dmin
且≤100mm;纵向受压钢筋搭接:≤10dmin且≤200mm;(6)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1045.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配筋构造:(1)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
(2)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其余截面高度的梁不应小于6mm。在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偌;1055.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配筋构造:(续)(3)箍筋间距不应大于表4.15的规定;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
(同柱、梁抗震)纵向受拉钢筋搭接:≤5dmin
且≤100mm;纵向受压钢筋搭接:≤10dmin且≤200mm;表4.15非抗震设计梁箍筋最大间距(mm)hb
VV>0.7ftbh0V≤0.7ftbh0hb
≤
300150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参加涉密培训承诺书范文范本
- 2025-2030全球止吠项圈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新能源车和充电桩高压直流继电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消费后回收 (PCR) 薄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可回收金属瓶盖和封口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平板电动货车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制冷空调热力膨胀阀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电动门遥控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精度事件计时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相机腕带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隧道工程》(第二版)课件 第1、2章 绪论、隧道工程勘测
- 设计师绩效考核
- 西方政治思想史(全)
- 寒假计划表作息时间安排表
- 四年级上册简便计算专项练习(已排版可直接下载打印)
- 高考日语基础归纳总结与练习(一轮复习)
- 煤场用车辆倒运煤的方案
- 《预防犯罪》课件
- 【企业作业成本在上海汽车集团中的应用研究案例7300字(论文)】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6课巧妙化解冲突
- 化学用语专项训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