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1页
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2页
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3页
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4页
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缩本)中海石油研究中心1.总论1.1项目由来绥中36-1油田/旅大5-2油田(文中称SZ36-1/LD5-2油田)位于渤海辽东湾南部海域,油田西距绥中县50km,东北距锦州25-1SCEP平台约37.3km。油田所处海域水深为30~32m。绥中36-1油田是渤海自营开发的首个储量上亿方的常规稠油油田,I期的开发实践表明,该油田储量丰度高、储层连通性好,但纵向、平面非均质性强,在一套层系合采、合注的情况下,层间、平面水驱不均匀的问题突出,储量动用程度不一。为保证该油田的开发效果,提高其采收率,需尽快对I期实施开发调整,开发调整思路为----尽可能依托已有生产设施,对原井网进行调整,以加快开发速度,提高开发效果。部分新建设施为以后进一步调整留出余量。作业者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已委托有关单位完成了SZ36-1/LD5-2油田调整/开发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反复多轮的油藏、钻井及工程方案比选,确定了技术合理、经济效益最优的推荐方案,并以此作为开展总体开发方案(ODP)的编制基础。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的ODP报告。工程方案研究确定,SZ36-1/LD5-2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将充分依托本海域现有海上设施,在老平台旁新建平台,与老平台通过栈桥连接。共新建4座平台(SZ36-1CEPK、WHPK、WHPL、LD5-2WHPB)、6条海底管线以及2条海底电缆,同时对5座老平台进行改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作业者委托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承担并完成SZ36-1/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2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依据本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依据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FeasibilityStudy)以及总体开发方案(ODP)的相关数据、资料,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编制而成,具体编制依据如下所列。1.2.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告(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务院)•渤海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规定(农业部)•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海洋局)•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国家海洋局)•海洋石油平台弃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海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交通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注:以上法律、法规、条例及规定均按其最新版本执行1.2.2基础依据•SZ36-1/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合同•SZ36-1/LD5-2油田调整总体开发方案1.3评价标准与规范1.3.1环境质量标准油田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拟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参见表1-1。1.3.2污染物排放与控制标准油田开发过程中所产生污染物的处理与排放,应分别执行表1-2中所列标准。1.3.2其它标准与规范本油田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所采用的其它标准与规范,详见表1-3。表1-1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采用标准等级标准值适用范围石油类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I类£0.05mg/L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海洋开发作业区外环境影响评价IV类£0.50mg/L海洋开发作业区内环境影响评价悬浮物I类人为增量£10mg/L海洋开发作业区外环境影响评价IV类人为增量£150mg/L海洋开发作业区内环境影响评价石油类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同海水水质标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海洋开发作业区外环境影响评价悬浮物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的分析与评价海洋生物质量标准(GB18421-2001)《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程》海洋生物质量的分析与评价表1-2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采用标准等级标准值适用对象含油生产水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GB4914-85)I级£30mg/L(月平均)£45mg/L(一次容许值)油田生产运营期非正常情况下含油生产水排放海洋石油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分级(GB18420-2001)I级³50,000mg/L油田生产运营期非正常情况下含油生产水排放泥浆、钻屑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分级(GB18420.1-2001)I级³30,000mg/L海上钻井/完井作业过程中排放的泥浆、钻屑船舶机舱水渤海海域船舶铅封程序规定/全部运回陆地处理渤海海域作业船舶所产生机舱污水塑料制品等工业垃圾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禁止投入海域海上施工、生产作业船舶的污染物排放表1-3其它标准与规范标准与规范适用对象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998)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91)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样品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生物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04)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环境风险评价1.4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目标1.4.1污染控制目标本油田开发工程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钻井泥浆和钻屑、含油生产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主要污染控制对象为含油生产水、钻屑、泥浆、以及风险溢油。污染控制目标分述如下:(1)含油污水:正常生产过程中产出水经含油生产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全部回注地层,不排放入海;非正常情况下所排放的含油生产水,其含油浓度月平均值≤30mg/L,一次性排放的最大浓度≤45mg/L(GB4914-85),其生物毒性容许值不低于50,000mg/L(GB18420.1-2001);作业船舶所产生的机舱含油污水禁止在海上排放,需全部运回陆地处理。(2)钻井泥浆和钻屑:钻井过程中使用无油水基泥浆,向海水中排放的水基泥浆及钻屑,其生物毒性容许值不低于30,000mg/L(GB18420.1-2001)。定期检测钻井液和钻屑中的含油量及荧光指标,若废弃钻井液及钻屑的含油量超标,则采用应急计划处理废弃物。若使用油基泥浆或合成基泥浆,则油基泥浆和使用油基泥浆钻井的井段所产生的钻屑,均禁止在海上排放,需全部运回陆地处理。(3)船舶生活污水和平台生活污水的排放应满足相关标准。(4)铺管挖沙:通过采用先进铺管技术和合理选择铺管施工期,尽量减轻或避免铺管挖沟作业对对底栖生物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5)垃圾:所有工业和生活垃圾都运回陆地处理,不得弃置入海。(6)事故溢油:采取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溢油事故的发生。1.4.2环境保护目标重要环境保护目标包括油田开发工程海域附近(沿岸)的主要渔场、鱼类产卵场、海水养殖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捕捞区、增养殖区等。油田开发工程正常运营情况下的环境保护目标为工程周围海域的海水水质,主要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的要求,确保工程运营期所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CEPK平台非正常情况下的含油生产水排放)不影响邻近功能区的海水水质。1.5评价项目和评价范围1.5.1评价项目根据油田开发工程的特点和污染源分析结果,采用列表清单法和专家判断法对评价因子进行了筛选,确定本次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为:•海上钻井/完井期排放的钻井泥浆和钻屑•海管/电缆铺设搅起的海底悬浮泥沙•生产运营期非正常情况下(如注水系统故障、维护、地层压力变化以及其它维护性操作时)的含油生产水排放•潜在溢油事故状态下的海面溢油评价内容包括水质环境影响评价、底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以及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等。1.5.2评价范围根据本次油田调整工程污染物排放数值模拟预测和研究结果,含油污水的影响半径不超过2.5km;泥浆、钻屑和悬浮沙的扩散、漂移范围不超过距排放点4km的范围。据此确定以平台为中心4km半径范围,以及海底管道两侧各4km范围内的海域,作为本次调整/开发工程在正常作业/生产情况下的评价范围。海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范围为油田工程设施周围约35x24km范围内的海域。事故性溢油的影响范围取决于溢油规模和应急处理效果。溢油对渔业资源、渔业生产的影响评价将考虑其实际影响范围,对其它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评价将扩展至沿岸海域。1.6评价工作等级本次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生产运营期,高峰日产水量为37,737m3/d(1245×104m3/a),平均日产水量约为32,447m3/d。产出水经含油生产水处理系统处理,满足回注水质要求后回注地层,正常情况下不排放入海。但鉴于目前渤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现状,油田所处海域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因而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沉积物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溢油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2.工程项目概况及开发方案概述2.1地理位置及开发方案概述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将充分依托本海域现有海上设施,在老平台旁新建平台,与老平台通过栈桥连接。共新建4座平台以及6条海底管线、2条海底电缆,同时对5座老平台进行改造。新建海上设施包括1座综合平台(SZ36-1CEPK,文中简称CEPK)、3座井口平台(WHPK、WHPL、LD5-2WHPB)、2条海底混输管线(LD5-2WHPB→CEPK、WHPL→CEPK)、3条海底注水管线(CEPK→LD5-2WHPB、CEPK→WHPL、CEPK→WHPJ)、1条海底天然气管线(JZ25-1SCEP→CEPK)以及2条海底电缆(CEPK→WHPL、CEPK→LD5-2WHPB)。油田调整/开发方案示意见图2-1。来自各井口平台(WHPK、WHPL、LD5-2WHPB)的生产物流经海底管线混输至CEPK综合平台,经过两级脱水处理后,含水15%的原油通过APP平台原有管线输送到已建CEP平台,然后通过CEP平台已有海管输送至SZ36-1终端处理厂进行进一步油水分离处理、储存和外输(物流流程WHPK/WHPL/LD5-2WHPB→CEPK→CEP→终端处理厂)。在CEPK平台上设主电站(采用天然气发电),为本平台供电,同时还通过海底电缆分别向WHPK、WHPL和LD5-2WHPB平台供电。SZ36-1油田调整方案:计划于2008年利用已有空井槽,先实施6口井的钻井作业,其余井的钻井作业将陆续进行。图2-1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方案示意图2.2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分析SZ36-1油田I期及LD5-2油田调整/开发工程在钻井/完井期、海上施工/安装期、运营期(油田废弃阶段的环境影响按照有关规定另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都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对油田周围的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环评报告书将根据各工程阶段的作业内容,分析油田开发过程中可能的产污环节、污染物排放种类以及主要污染因子,并采用物料衡算法和类比分析法,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源强进行核算。工程主要环境问题:a)海上钻井/完井期排放的钻井泥浆、钻屑和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对附近海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b)海管/电缆铺设挖沟作业所搅起海底悬浮沙;c)生产运营期非正常情况下含油生产水排放、生活污废水排放对附近海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d)事故状态下海面溢油对附近海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2.2.1建设期主要污染物钻屑:SZ36-1油田I期调整预计钻井48口,总钻尺约为91104m,平均井深约为1898m,钻屑总产量约为10176m3。考虑36口预留井槽,钻屑总产量约为17808m3。钻屑分别在WHPK、WHPL、WHPJ和WHPC/E平台排放。LD5-2油田调整预计钻井12口,总钻尺约为24144m,平均井深约为2012m,钻屑总产量约为2658m3。考虑10口预留井槽,钻屑总产量约为4873m3。泥浆:采用水基泥浆钻井,批钻井完成后一次性排放量为70m3,泥浆最大排放速率为35m3/h。SZ36-1油田I期调整(48口)共计排放泥浆约1806m3,若考虑36口预留井槽,则共计排放泥浆约3091m3。LD5-2油田12口井共计排放泥浆约469m3,若考虑10口预留井槽,则共计排放泥浆约871m3。悬浮沙:本油田开发工程预计新建6条海底管道(2条混输、1条天然气管线以及3条注水管线),新铺海管总长约为51.1km。2条海底电缆,总长度约为3.7km。海管/电缆直接铺设于海床上,采用后挖沟自然回填埋设,埋设深度距管顶1.5m。挖沟作业搅起悬浮沙量约为143,850m3,最大起悬率约为3938m3/d。建设期其它污染物:机舱含油污水共819m3,禁止在海上排放,全部运回陆地处理;生活污废水共21791m3,主要污染因子包括大肠菌群、SS、BOD5和COD,经生活污水装置处理达标后排海。食品废弃物等生活垃圾共155.5t,废弃食品粉碎至粒径小于25mm后排海,固体垃圾回收,运回陆地处理。工业垃圾主要包括废钢材、棉纱、污油及含油垃圾等,共33.6t,全部回收并运回陆地处置。2.2.2运营期主要污染物本次油田调整/开发工程生产运营期,最高日产水量为37,737m3/d(1245×104m3/a),平均日产水量约为32,447m3/d。产出水经CEPK平台上含油生产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全部回注地层。正常生产情况下,无含油生产水排放。只有在非正常情况下(如注水系统故障、维护、地层压力变化以及其它维护性操作时),才会有少量含油污水达标排放入海。生活污水:每年7884m3,主要污染物包括大肠菌群、SS、BOD5和COD,经生活污水装置处理达标后排海。生活垃圾:每年约65.8t,主要为废弃食品和固体垃圾,废弃食品粉碎至粒径小于25mm后排海,固体垃圾回收,运回陆地处理。工业垃圾:主要包括废钢材、棉纱、污油及含油垃圾等,每年约120t,全部回收并运回陆地处置。3.工程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分别于2006年12月6日、2007年5月26日,对本次油田开发工程所在海域以及周边油田海域进行了现场取样调查,调查范围约为35x24km。调查项目包括海水水质、沉积物和海洋生物。3.1海水水质现状2006年12月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海水水质监测要素中,溶解氧、pH、化学需氧量(COD)、挥发酚、硫化物、石油类、镉、砷、总汞、总铬等10项水质要素的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无超标样品。磷酸盐、无机氮、总汞、铅及锌5项评价因子在表层、中层和底层均出现超一类海水水质,表层超标率分别为100%、30%、15%、100%、40%,中层超标率分别为100%、25%、5%、100%、30%,底层超标率分别为100%、20%、15%、100%、10%。标准指数范围分别为1.63-4.73、0.61-1.68、0.50-1.45、1.85-3.12、0.16-1.22,油类的标准指数范围为0.14-0.94。2007年5月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海水水质监测要素中,除磷酸盐在表层、中层和底层出现超一类海水水质外,其它水质要素评价因子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磷酸盐表中底三层站位超标率分别为87%、9%和44%。磷酸盐、无机氮、总汞、铅、锌、油类的标准指数范围分别为0.41-1.88、0.17-0.58、0.50-1.45、0.49-1.00、0.62-0.84、0.08-0.69。3.2沉积物质量现状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沉积物的10个评价因子都未出现超标现象,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规定的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的要求。10个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分别为0.11-0.22(有机碳)、0.01-0.78(石油类)、0.07-0.18(硫化物)、0.23-0.73(铜)、0.13-0.44(铅)、0.10-0.20(锌)、0.17-0.50(镉)、0.10-0.33(汞)、0.06-0.77(铬)、0.27-0.71(砷)。各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均比较低,说明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质含量较低,沉积物质量较好。3.3生物生态环境现状(1)叶绿素a5月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分布比较均匀,其含量分布西部有高值区。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范围为(3.40-6.48)mg/m3,底层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90-6.34)mg/m3。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大于底层。12月调查结果显示,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分布比较均匀,其含量分布北部有高值区。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范围为(0.24-0.69)mg/m3,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略高于底层。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表层比较均匀,底层稍不均匀,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稍大于底层。(2)浮游植物5月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采到浮游植物27种,硅藻的种数占浮游植物种数的92.6%,甲藻的种类数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7.4%。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平均为80.44×104个/m3,其变化范围在(19.48~211.95)×104个/m3之间,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平面分布比较均匀,分布的变化趋势呈现中部海域的数量高于其它海域。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占细胞总数的59.56%)和中肋骨条藻(占38.40%)等。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丰富度(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43-1.26、0.12-0.33和0.40-0.86。12月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采到浮游植物31种,硅藻、甲藻、金藻种数分别占浮游植物种数的87.1%、9.68%和3.22%。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平均为3.03´104个/m3,其变化范围在(0.65~9.71)´104个/m3之间,平面分布比较均匀,东南部较低。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圆筛藻、辐射圆筛藻、虹彩圆筛藻、梭角藻和夜光藻。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丰富度(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61-3.00、0.49-0.82和0.68-1.03。两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硅藻,硅藻是浮游植物组成的主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特点为以近岸广温、广盐种为主。(3)浮游动物5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8种,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在(352.7-1152.8)mg/m3之间,平均生物量为609.65mg/m3,平面分布变化趋势基本呈现中间海域低于东部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墨氏胸剌水蚤、中华哲水蚤。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丰富度(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27-1.51、0.14-0.65和0.83-1.00。12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13种,生物量的分布相对均匀,平面分布变化趋势基本呈现西北部海域高于东南部海域,生物量的变化范围在(22.7-101.1)mg/m3之间,平均生物量为48.03mg/m3。浮游动物优势种有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真剌唇角水蚤。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丰富度(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91-1.78、0.39-0.80和0.51-1.32。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生态特点是以广温、广盐性的种类为主。(4)底栖生物5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底栖生物47种,生物量平面分布呈现西北部海域略高,波动范围在(0.9-14.3)g/m2之间,平均为4.8g/m2。构成高生物量的种类主要为多毛类动物、甲壳类和棘皮动物。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分布比较均匀,其波动范围在(80-250)个/m2之间,平均栖息密度为161.4个/m2,平面分布变化趋势基本呈现西南部海域较高。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丰富度(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2.16-3.64、0.83-0.98和0.63-1.69。12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底栖生物44种,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布不均匀,平面分布基本呈现西南部略高于其它海域,波动范围在(0.70-37.4)g/m2之间,平均为4.77g/m2。构成高生物量的种类主要为甲壳类、多毛类。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分布比较均匀,其波动范围在(80-250)个/m2之间,平均栖息密度为161.4个/m2,平面分布变化趋势基本呈现西南部海域较高。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丰富度(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58-3.64、0.8-1.0和0.41-1.72。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站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值较高,表明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种间个体数分布均匀,生物赖以生存的底质良好,属健康环境。(5)生物残毒5月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生物体质量总体良好,但贝类脉红螺体内的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中的第一类标准,其它生物体及监测因子状况良好,其含量均低于评价标准。12月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生物体质量总体上良好,但软体动物体内铅含量已超过《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其它生物体及监测因子状况良好,其含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4.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一节中指出:辽西-冀东海域主要功能为港口航运、旅游、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矿产资源利用。主要包括绥中、锦州、冀东等油气区。本区应重点保证秦皇岛港和锦州港码头的用海需要,保证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渔业资源利用的用海需要,发展滨海旅游,保护和保全海岸生态环境。因而本油田开发工程用海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据《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04年11月),油田工程周围海域及沿岸主要海洋功能区包括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旅游区、海洋保护区和矿产资源利用区。重点功能区有锦州港、葫芦岛港、绥中港等港口区,兴城海滨、锦州大小笔架山、菊花岛等旅游区,菊花岛海域、六股河口等海珍品养殖区,绥中碣石景观、六股河口沿岸沙堤自然保护区,绥中36-1、锦州、渤海等油气区。环境敏感区主要包括渔业资源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增养殖区等,其中距油田开发工程最近的敏感目标为为菊花岛滩涂养殖区、兴城海滨国家风景名胜区,距油田海域分别约为65km、75km。5.污染防治措施与清洁生产对策5.1污染防治对策对施工/安装和钻井阶段所产生的各种船舶污染物全部按国家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进行处理。水基泥浆和钻屑就地排放入海,含油钻屑按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处理后排放。采用先进的铺管技术和合理选择铺管施工期,尽量避开海洋生物的敏感季节,减轻或避免铺管挖沟作业对底栖生物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在生产阶段,除少量食品废弃物外所有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全部送回陆地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平台上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含油生产水则由生产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回注地层;平台上设置有开式/闭式排放系统,分别收集开式排放含油污水(包括初期雨水、冲洗水和集液盘液体等)和闭式排放液流。5.2清洁生产措施本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均采取了清洁生产措施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优化工程开发方案,在工程设计中优化系统参数、工艺参数(压力、温度、流量)选取、设备参数以及操作运行条件,综合考虑、贯彻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原则。(2)优化系统运行参数、设备运行/处理效率,将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原则落到实处。(3)采用无毒或实际无毒的化学处理剂:在原油处理过程中,必要时需要添加一些化学药剂(如缓蚀剂、三甘醇、破乳剂、消泡剂)以增强油水分离的效果或防止设备的腐蚀等。在筛选化学药剂时,尽可能选择无毒或实际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化学处理剂,并合理控制用量,避免剩余药剂对海洋环境产生二次污染。(4)污染物的资源化:来自各平台的产出液经海管输送至CEPK平台,集中进行油水分离处理,分离出的含油生产水进入CEPK平台上的含油生产水处理系统,回收大部分污油,并返回至生产工艺流程,使之转化为原油产品。(5)充分回收利用伴生天然气:来自各平台的伴生天然气经海管混输至CEPK平台,经燃料气系统分离、处理后,供透平发电,实现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同时由于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大大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6)平台上设置有开闭式排放系统,闭式排放系统收集平台上带压容器、管线等泄放的带压流体,开式排放罐用来收集溢出液、设备冷却、冷凝水、冲洗水、甲板冲洗水以及初期雨水等。从而避免开闭式排放含油污水造成环境污染,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7)生活污水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消毒后排放入海;含油生产水经CEPK平台上含油生产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注地层。正常生产情况下,无含油生产水排放,从而实现“增产不增污”。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次环境影响评价采用数模预测方法,对油田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泥浆排放(钻井阶段)、悬浮沙(铺管挖沟)以及CEPK平台含油生产水排放,进行了环境影响预测;并进行了风险溢油模拟预测。以下摘要给出其预测、评价结果。6.1污染物扩散数模预测结果(1)含油污水含油污水定常连续排放,排放速率为10000m3/d,排放浓度按30mg/L计算预测。根据石油类入海量,风频最大的16种风况以及静风情况下所计算的流场,对评价海域石油烃浓度增量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本底调查值进行迭加。分别计算出石油烃浓度超I(II)、超III、IV类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以及各类超标水域距离排放点的最大距离等。预测结果显示,石油类浓度超I(II)类水域的最大面积为3.898km2(等效半径约为1,100m范围海域),距排放点的最大距离为2.10km;静风情况下,超III类水域的最大面积为0.017km2,距排放点最远距离不超过110m。其它风况下,超III类水质仅局限在排放点周围60m范围内。(2)泥浆针对涨潮、落潮、高潮和低潮四个典型时刻开始排放泥浆时,悬浮物浓度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泥浆对水质的影响主要在表层主流向上,第二层以下几乎无超标区域。超I(II)类水质海域的最大包络线面积为2.4km2,距排放点的最大距离为2.5km。恢复到一类水质所需最大时间为17.3h(停止排放后15.3h)整个海域可恢复到I(II)类海水水质。钻屑的成分主要是地下砾岩和岩石碎屑,其粒径远大于泥浆中的固体颗粒,钻屑排放后沉降速度快,扩散范围相对较小,绝大部分钻屑的扩散范围在200m以内,在排放点周围300m以外的海域一般不会出现超标区域,且在钻屑停止排放后2-4小时内全部恢复I(II)类水质。6.2生物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6.2.1悬浮固体(1)钻井泥浆和钻屑、悬浮沙的排放,会造成局部海域悬浮物浓度增加、透明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体的浮游植物的生长与繁殖,降低海洋初级生产力,并减少鱼类的饵料;悬浮物含量增加对浮游动物的存活和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过量悬浮固体使其食物过滤系统和消化器官受到阻塞而导致死亡;另一方面,由于悬浮物快速下沉,有部分浮游生物被携带而随之下沉,使水体中浮游生物遭受一定的损害。在排放点附近海域,由于悬浮物连续排放,中心区域悬浮物含量过高,浮游生物可能损失100%。随着施工作业结束,泥浆、钻屑和悬浮沙停止排放后,其影响即很快结束,并在短时间内可恢复至正常水平。(2)由于采用环保型无毒/低毒泥浆,泥浆、钻屑排放对底栖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掩埋、覆盖效应,造成底栖生物损失。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钻井平台周围50m-200m的表层沉积物几乎完全由泥浆材料和钻屑组成,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很大,无大型底栖生物生存。钻井平台周围500m(3)悬浮固体对鱼类和鱼类饵料生物种群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分为4种:直接影响鱼类在有悬浮固体的水体中游泳,造成鱼类死亡或者是降低鱼类的生长速率,对疾病的抵抗力等;妨碍鱼卵和幼体的良好发育;限制鱼类的正常运动和洄游;使鱼类得不到充分的食物。(4)悬浮泥沙颗粒有可能粘附在鱼卵的表面,妨碍鱼卵的呼吸,阻碍与水体之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充分交换,会导致鱼卵死亡;影响幼体的发育,使发育不健康的仔稚鱼生存能力降低;悬浮物含量超标还能使浮游生物繁殖受阻,导致水域基础生产力下降,减少鱼类的饵料生物,从而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索饵;此外,悬浮物超标还有可能改变鱼类的洄游和摄食行为。(5)泥浆排海后,平台周围约1.5km海域范围内,表层海水超过I(II)类水质标准,可能会对鱼卵、仔鱼、幼虾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100m海域范围内,出现超IV类水质,可能会明显影响幼鱼、幼虾。(6)大部分钻屑将会沉积于平台周围300m范围内,对底栖生物造成影响的覆盖范围是有限的,不会对油田开发区周围的整个底栖生态系统造成明显危害,不会对活动能力较强的中上层鱼类及底层、近底层鱼类造成明显危害。钻屑停止排放后,沉积区的底栖生态将会逐步恢复。6.2.3含油生产水根据含油生产水扩散预测结果,非正常情况下生产水排放时,排放点附近海域石油烃最高预测浓度为0.365mg/L,超III类(≤0.30mg/L)水质的范围不超过60m(0.07km2),超IV类(≤0.50mg/L)水质的范围不超过30m(0.01km2)。生产水排放对该水域范围内海洋生物幼体和卵子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能对该范围内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等的种群结构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海洋鱼、虾类体中石油烃等污染物质的含量将可能增加,鱼虾类的畸变和病变率将有所升高。但影响的面积较小,影响时间短暂。(1)浮游植物是海洋有机质的初级生产者,石油烃污染往往会破坏初级生产者,不同浓度的石油烃对浮游植物将产生不同影响。根据含油生产水排放浓度场预测结果显示,评价海域石油烃最大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石油烃抑制浓度(1.45mg/L),因此油田正常生产期间含油生产的排放对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不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2)由于成龄鱼类对高浓度的含油水体具有回避能力,因此正常作业的排污对其危害是有限的,尚不至于导致鱼类洄游、索饵路线和渔场资源的改变。鱼卵和仔稚鱼由于回避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石油类的毒性危害。(3)经济动物卵仔、幼体是整个生命周期中对各种污染物最敏感的阶段,原油对其毒性效应主要有抑制孵化、滞缓发育、生理功能低下等。石油污染威胁海洋生物繁殖能力和幼体的生长与发育,直接影响了种群补充能力,从而对海洋渔业资源产生潜在和长期的影响。预测结果显示,石油烃浓度超I(II)类水域的最大面积为3.898km2(等效半径约为1,100m范围海域),该水域内海洋生物幼体和卵子受到一定抑制作用,但影响的面积较小,时间短暂。7.溢油风险分析评价7.1溢油风险分析本油田开发工程的主要环境风险是溢油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损害。建设期的主要事故源为井喷、火灾/爆炸、燃料油泄漏;生产期的主要事故源为海底管道、立管破裂和生产平台工艺设备受损等引发的溢油事故。但其发生的概率均很低。各种风况下溢油可能涉及的海域范围约为487.3-1497.1km2,影响鱼业资源(鱼类、头足类、甲壳类)损失量为413-1262t,约占所涉及渔区现存资源量的2.58%-7.89%。鱼卵、仔鱼损失量分别为(5.1-12.2)×109粒、(4.6-11.1)×108尾,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损失量分别为2700-8200t、230-720t。以N、NE和SW风向发生溢油事故的危害性为最大。7.2溢油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环评报告书从下述几个方面给出了风险防范措施,即严格的设计规范的采用,钻井事故防范措施,生产阶段的事故防范措施,海底管道事故防范措施以及溢油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在工程设计和安装过程中均应严格按照有关国际和国内规范及法规执行,并采取有效的事故防范措施。油田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油田各部分的保护措施并提供防火、防爆保护,提供充分的消防设备;精心考虑各部分的合理布局,对危险区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来降低危险程度;对易发生泄漏的管路全部根据最大压力和最高温度设计,并设有相应的应急关断系统。在生产工艺区装备火焰和气体探测器,以监测工艺流程中的火情和可燃气体浓度,发现异常及时报警。海底管线的设计采用双层保温管,整条管线无法兰或旁通等突出物,以防止渔网拖拉。另外作业者还将制定相应的管线保护和检测程序,由值班船对管线沿途进行巡视,对海底管线不定期进行局部检测和定期进行全面检测,以保证海底管线的安全性。8.其他评价内容8.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本次油田调整/开发工程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钻井泥浆、钻屑、固体废物以及非正常情况下含油生产水排放。泥浆和钻屑直接排放入海,排海泥浆和钻屑的含油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含油生产水回注地层,只有在注水系统故障、维护、地层压力变化以及其它维护性操作时,含油污水短期内达标排放入海(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