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课后作业】九年级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_第1页
6.3.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课后作业】九年级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_第2页
6.3.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课后作业】九年级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_第3页
6.3.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课后作业】九年级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_第4页
6.3.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课后作业】九年级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一、单选题“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到2060年,采取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措施不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是(    )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C.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D.循环利用CO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下列建议可行的是(

)A.开发太阳能 B.禁止使用煤

C.禁止使用汽油 D.禁止使用天然气保护环境,共建美丽地球家园。以下践行“低碳”生活理念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B.废旧书籍、报纸分类回收,再利用

C.提高煤的开采水平,推广利用煤进行火力发电

D.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约占21%

B.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

C.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下列气体含量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它的建设应用了智慧建造技术,采用当前最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通过压力变化使二氧化碳汽化实现制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由液态变为气态,会吸收热量

B.二氧化碳汽化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大

C.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符合“绿色奥运”理念空气和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B.空气中的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支持燃料燃烧

C.地球上的水总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我们要节约用水

D.电解水实验说明了水是由H2与O下列不属于CO2用途的是(    )A.灭火 B.作燃料 C.人工降雨 D.气体肥料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能用作灭火剂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

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B.

循环使用教科书

C.

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D.

大量燃放鞭炮,增加节日气氛我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坚持绿色出行 B.少用一次性餐具

C.倡导植树造林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到2060年,采取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措施不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是(    )A.鼓励民众植树造林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C.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D.循环利用CO“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能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以下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节约成本

C.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出行 D.研发新工艺,有效捕集二氧化碳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二、填空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②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③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

 ④用化学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

,氧化物

(任写一种) ;

 ⑤干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国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1)碳达峰、碳中和与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是同一物质:___________(填名称)。(2)生活中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请说出生活中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说一点即可)。___________。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图甲是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届时该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进而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______。如图乙是小科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______(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CO2,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

Ⅰ、碳排放

(1)查阅图1,动植物呼吸______(填“能”或“不能”)释放CO2。

Ⅱ、碳中和

(2)自然吸收:查阅图1,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______(填图中序号)。

(3)人为努力:工业上一种利用NaOH溶液实现“碳捕集”技术的流程如图2所示。

①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______。

Ⅲ、碳利用

(4)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实现以CO2和H2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三、探究题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1)甲:旋紧瓶盖后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______,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此时瓶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个数______加入澄清石灰水前瓶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个数(填字母序号)。

A.多于B.少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2)乙: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20.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大针对气候变化表示:“中国将力争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蜂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里的“碳”指的是CO2气体。

(1)降低“碳排放”以减弱温室效应。现阶段,下列措施合理的是______。(可多选)

A.全面禁止燃烧煤和汽油

B.研发新能源汽车

C.鼓励乘坐公交出行

(2)“碳中和”目的是使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平衡,最终实现“碳”的零排放。结合如图的思路,提出一种可行的“碳”吸收方式:______。(合理即可)

(3)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实现了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和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图为“氨法”捕集二氧化碳流程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反应①需控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原因是______。

②反应③除生成CH3OH外,还生成一种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④对“氨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认识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可多选)

A.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有利于变废为宝

C.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解:A、植树造林可以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合题意;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C、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合题意;

D、循环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燃料、尿素等物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合题意。

故选:B。

根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增大二氧化碳吸收的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2.【答案】A【解析】A、开发太阳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可行,符合题意;B、目前供人类使用的新型能源,还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还不能禁止使用煤,不可行,不符合题意;C、目前供人类使用的新型能源,还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还不能禁止使用汽油,不可行,不符合题意;D、目前供人类使用的新型能源,还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还不能禁止使用天然气,不可行,不符合题意。3.【答案】C【解析】解:A、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排碳量减少,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做法合理;

B、废旧书籍、报纸分类回收,再利用,可以减少砍伐树木作为原材料,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做法合理;

C、提高煤的开采技术水平,推广火力发电,会排放大量的废气,不利于环保,故选项做法不合理;

D、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做法符合环保要求,故选项做法合理。

故选:C。

4.【答案】D【解析】解: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21%,选项错误;

B、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选项正确;

故选:D。

5.【答案】D【解析】解:引发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故选:D。

6.【答案】C【解析】A、二氧化碳汽化实现制冷,说明二氧化碳在汽化过程中吸收了热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汽化是液体变为气态,过程分子间间隔变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利用了二氧化碳在汽化过程中吸收了热量的物理性质,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D、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技术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符合“绿色奥运”理念,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7.【答案】D【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地球上的总储水量虽然大,但是淡水资源少,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故要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答案】B【解析】解:A、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做燃料,因为二氧化碳没有可燃性,因此不属于CO2用途;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解析】本题以二氧化碳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物质的化学性和物理性的区别。;首先了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对ABCD四个选项做出正确判断即可。

A.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利用了它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利用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是物理性质,所以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故不可选;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升华时要吸受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降雨,是利用它的物理性质,故可选;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不可选;

D.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成葡萄糖和水,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不可选。

故选B。

10.【答案】D【解析】解:A、节约用电,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循环使用教科书,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循环使用会减少植物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D、大量燃放鞭炮,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选:D。

11.【答案】D【解析】解:A、坚持绿色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中和”,故选项做法正确;

B、少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中和”,故选项做法正确;

C、倡导植树造林,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碳中和”,故选项做法正确;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做法错误。

故选:D。

12.【答案】B【解析】解:A、植树造林可以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合题意;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C、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合题意;

D、循环利用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燃料、尿素等物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B【解析】解:A、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可保持大气中CO2含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正确。

C、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出行,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D、研发新工艺,有效捕集二氧化碳,可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解析】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中不含氧分子,故错误;

B.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错误;

C.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错误;

D.含碳燃料燃烧、呼吸作用等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正确。

故选:D。

15.【答案】NH2【解析】 ①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则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元素; ②在人体中,水的质量分数在60%以上,所以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③能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④2个氧分子表示为2O2,常见氧化物有二氧化碳、水等; ⑤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化学式为16.【答案】(1)二氧化碳(2)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解析】(1)碳达峰、碳中和与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是同一物质,该物质是二氧化碳;(2)使用节能电器、使用清洁能源等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17.【答案】温室效应

阳光

左【解析】解:二氧化碳会形成温室效应,故场馆将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为3000m2场馆供暖,从而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0t,会减缓温室效应;实验时应该在阳光下进行,由于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装置内温度升高明显,压强大于盛有空气的装置,会出现水柱左移的现象;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阳光;左。

18.【答案】能

④⑥

Ca(OH)2【解析】解:(1)查阅图1,动植物呼吸能释放CO2;故答案为:能;

(2)查阅图1,CO2的自然吸收途径有光合作用、海水吸收等;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