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脊柱CT诊断学课件_第1页
头颈部脊柱CT诊断学课件_第2页
头颈部脊柱CT诊断学课件_第3页
头颈部脊柱CT诊断学课件_第4页
头颈部脊柱CT诊断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头颈部、脊柱CT诊断学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简称CT)是Hounsfield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CT总论基本原理基本概念1、CT值:物质的CT值反映物质的密度。即物质的CT值越高相对于密度越高。CT值的单位名称为Hu(HounsfieldUnit)某物质的CT值=1000×(μ物质-μ水)/μ水CT值水=1000

×(μ水-μ水)/μ水=0(Hu)CT值空气=1000

×(μ空气-μ水)/μ水

=-1000(Hu)注:μ为衰减系数μ空气近似为0CT值的定义:

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示一个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学阵列,由两个技术指标来说明矩阵的情况,一是矩阵的大小为320×320,512×512,1024×1024等,一是矩阵中数字的精度。

在CT中有两种意义的矩阵,一是重建矩阵,一是显示矩阵。

2.矩阵(Matrix)

象素实际上是体素在成像时的表现。象素越小,越可分清图像的细节,分辨率越高。3.象素与体素(Pixel,Voxel)X1(3)X2(2)X3(5)X4(7)51298重建概念示意图4.原始数据(RawData),显示数据(DisplayData)及重建(Reconstouction)X线人体X线衰减探测器A/D转换原始数据重建(AP)显示数据D/A图象CT的工作原理

CT工作简图部件及功能

典型的CT设备包括:1.扫描机架和病床2.X线系统3.数据收集系统(DAS)4.计算机和阵列处理机(AP)5.操作台(包括图像显示系统)6.照相机7.硬盘驱动器及其它种类的用于存储病人资料的外部设备准直器:位于x线管前端,其窄缝按扫描层厚要求分别可调为10mm,5mm,1mm等不同宽度。它的宽度决定了x线束的宽度即扫描层厚。探测器:是将x线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器件。有两种类型:固体和气体探测器。影响CT图像的因素

1.窗宽、窗位(windowwidth,windowlevel)

2.伪影(Artifact)3.部分容积效应和周围间隙现象4.CT的分辨率是指显示图像时所选用的CT值的范围,在此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等级(灰阶)。如窗宽为160Hu,则可分辨的CT值为160÷16=10Hu,即两种组织的CT值在10Hu以上都可以分辨出来。窗宽越小,对比度越强,可分辨密度较接近的组织或结构。窗宽是指窗宽上、下CT值的平均数。窗位的高低影响图像的亮度,窗位升高图象变黑,窗位降低图象变白。一般将所需观察的组织器官的CT值作为窗位。窗位窗口技术:即用窗宽和窗位来选择感兴趣的CT值范围。

窗宽窗位选择的意义为当CT值≥窗位的CT值+1/2窗宽,则为全白信号。当CT值≤窗位的CT值-1/2窗宽则为全黑信号。窗宽规定了显示CT值的范围。如窗位为0,窗宽为100,则显示CT值的范围是+50到-50。伪影在CT扫描中,凡小于层厚的病变,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病变的真正CT值,如在高密度组织中较小的低密度病灶,其CT值偏高;反之,在低密度组织中的较小的高密度病灶,其CT值偏低,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部分容积效应周围间隙现象:是指在同一扫描层面上,与层面垂直的两种相邻且密度不同的结构,测其边缘的CT值也不准确。

空间分辨率(spatialresolution)

是指CT对物体空间大小(几何尺寸)的鉴别能力。空间分辨率与像素大小有密切关系,一般为像素宽度的15倍。像素越小,数目越多,空间分辨率提高,图象越清晰。

密度分辨率(contrastresolution)

是指CT机对于密度差别的分别能力。以百分数表示。密度分辨率受噪声和物体大小所制约,噪声越小和显示物越大,密度分辨率越佳。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1.平扫(plainscan)2.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enhancement)3.造影扫描主要的后处理技术MPRMIPCTA3D4DPERFUSION--CT夹层动脉瘤曲面MPR球形肺不张冠状位MPR矢状位MPR胆总管下端梗阻脑动脉瘤MIPMIP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CTA腹主动脉瘤3D显示骶椎裂3D显示脑动静脉畸形4D显示胸椎压缩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4D显示颈4椎板骨折4D显示右肱骨骨折4D显示脑灌注成像4天后肝脏灌注CT分析与诊断

1.先了解扫描的技术条件,平扫/增强扫描2.具体的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3.了解病变的密度,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并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4.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和边缘5.造影增强扫描时应分析有无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形式,是否均匀。6.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7.结合临床及其它影像诊断资料综合分析头颅CT扫描概述

颅脑脑CT扫描技术和检查方法颅脑疾患的基本CT征象

扫描技术1.

X线的使用(mA,kV)2.摆位和层面的选择:常规取听眉线,后颅凹取听眶线,眼眶取听眦线。冠状位3.

层厚和层距:层厚、层距一般为10mm,可用5mm、2.5mm或1mm作薄层扫描。4.扫描野和扫描时间的选择5.后处理1.

平扫2.

造影增强扫描3.

脑池造影CT扫描4.

脑室造影CT扫描5.动态CT扫描检查方法

颅脑疾患的基本CT征象直接征象

1.密度:即CT值,分高、等、低密度及混杂密度2.大小3.边缘4.形态5.结构6.多少7.

部位8.

种植9.骨质增生和破坏

10.

增强表现:

a无增强b有增强(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环形增强、部分增强不均匀强化:中心增强、周边增强1.

正常结构移位及变形2.

充盈缺损或填充3.

脑积水4.

脑水肿5.

骨改变:变薄或增厚6.

蝶鞍改变7.

脑池扩大8.脑疝间接征象1.脑外征象:包括脑池扩大、脑表面脑白质内移、颅骨的受侵及病灶常基底于骨结构(“D”字征)2.脑内征象:包括脑池变窄、脑皮质紧贴于骨板、颅骨常无改变及病灶以锐角与骨结构相切(“O”字征)3.幕上/幕下:联合受侵征象

定位征象(脑内/脑外、幕上/幕下)(1)脑干(2)导水管(3)基底动脉(4)骨(5)小脑幕本身(6)脑池通道

幕上幕下联合受侵的六条通道:1.

CT值2.

钙化3.

增强前后病灶密度及两者的对比4.

病灶的部位5.

病灶的形态和分布6.坏死腔的形态

定性征象

1.

蝴蝶征(胼胝体肿瘤的特有征象)2.

靶征(胼胝体肿瘤的征象)3.

透明隔增厚征(>3mm)(透明隔肿瘤侵润)4.

白质推挤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特有征象)5.

三角征(上矢状窦栓塞后的高密度)6.

牛眼征(血肿部分吸收后的征象)7.

雾期征(脑梗死三周时的表现)8.

逗点征(幕上下联合受侵的表现)9.

带征

(Cordsign)(血管内的血栓显影)其它征象第二章颅脑解剖及CT正常表现第一节颅骨(skull)一外形:头皮:颅骨:颅缝:由额、颞、顶骨各两块,枕、蝶、筛骨各一块组成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二颅底前、中、后颅窝

(如图)第二节脑膜(Meninges)

脑膜分三层:硬脑膜(Dula)

蛛网膜(Arachnoid)

软脑膜(Pia)

在一定部位内折形成大脑镰、小脑幕、鞍隔、三叉神经半月腔等结构。(如图)一硬脑膜二脑池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内含脑脊液,称为脑池。

(如图)第三节大脑半球(CerebralHemisphere)大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半球以三个沟裂为标记分成额、顶、颞、枕四个叶及一个脑岛,这三个裂是:1.

中央沟2.

外侧裂3.

顶枕裂边缘系统(又称边缘叶)包括扣带回、海马回、钩回、海马杏仁核基底节为大脑半球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

第四节间脑(Diencephalon)

间脑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包括:丘脑丘脑下部丘脑底部丘脑上部第五节小脑(Cerebellum)

小脑位于桥脑和延髓的后方。借小脑幕与枕叶相隔,小脑的正中为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第六节脑干(Brainstem)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上接间脑,下续脊髓。脑干从上向下依次与3-12,对脑神经相连第七节脑室系统

(VentricularSystem)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和四脑室

1.侧脑室:分为前角(额角),体部,三角部,下角(颞角),后角(枕角)。

2.三脑室:宽约0.5cm,由间脑包围,侧脑室额角与三脑室前部的“Y”形通道称为门氏孔(F.monro)

3.四脑室:位于后颅凹,四脑室侧孔即Luscha氏孔与桥小脑角池相通。正中孔或称为Magenide

氏孔与小脑延髓池相通4.五脑室(透明隔间腔)、六脑室(Verga氏腔为穹隆间腔)为解剖变异。第八节脑的血供(VascularSupply)

脑供血动脉如下: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第九节正常颅脑断层解剖如图所示第三章先天性颅脑畸形

先天性颅脑畸形种类繁多,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颅脑畸形。一颅裂畸形颅内容物经枕囟或眉间囟等先天性颅骨缺损处突出于颅外,形成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

二胼胝体发育不良

其CT表现:1.大脑纵裂增宽与第三脑室前部相连2.双侧侧脑室扩大,分离3.第三脑室扩大并抬高伸至侧脑室之间4.室间孔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分离三DandyWalker综合征

DandyWalker综合征是菱脑先天畸形,为四脑室中孔和侧孔闭锁,四脑室呈囊状扩大伴小脑蚓部发育不全。小脑半球分离,小脑发育障碍,脑室系统明显扩大。四颅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Symptom)

也称为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以癫痫、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血管瘤和枕叶血管瘤为特征。

CT表现:主要位于大脑表浅部,可为宽大全层齿状或曲线状钙化,脑皮质明显萎缩,常始于枕叶,四脑室无扩大。

五结节性硬化(tuberoussclerosis)

临床表现有典型的三联征

1.皮脂腺瘤占90%2.癫痫发作3.智力低下CT表现为室管膜下多发或单发结节状钙化或未钙化的结节,并向脑室内突入。

六神经纤维瘤病(VonRecklinghausen氏病)为遗传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斑,周围或/和颅神经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可并发脑膜瘤、神经鞘瘤和胶质瘤。七先天性脑穿通畸形CT表现扇形脑脊液样密度区,边缘清楚与脑室或/和蛛网膜下腔相通。

第四章颅脑损伤

第一节简介

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常规CT检查应包括全部头颅,由枕骨大孔上至穹隆。采用骨窗和脑窗观察。

第二节头皮和颅骨损伤

一头皮损伤头皮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

1.颅盖骨骨折:包括线状骨折、颅缝分离、凹陷骨折、粉碎性骨折、穿通骨折2.颅底骨折:直接征象是骨折线,骨缝分离间接征象是颅内积气,蝶窦等副鼻窦、乳突气房内的“液平”及“混浊”3.脑脊液鼻漏:筛骨骨折所致,CT脑池造影可指出骨折部位二颅骨骨折第三节脑外血肿、积液和积气一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骨内板之间

CT表现:1.多呈梭形均一密度(50-70Hu)2.内缘光滑锐利3.急性期质地均一,但内可含气泡4.常有骨折5.中线结构移位较轻6.较为局限,常不越过颅缝(矢状缝除外)但可过中线,累及幕上下。二硬膜下血肿

血肿位于硬脑膜于蛛网膜之间,分为:1.

急性(3天以内)2.

亚急性(3天至3周)3.

慢性(3周以上)a.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1)均匀一致的高密度(70-80Hu)(2)血肿常呈新月形或“3”形(3)脑室受压变形(4)中线结构多向对侧移位(5)常不伴有骨折b.亚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早期表现:上半部为低密度和下半部为高密度晚期表现:血肿完全为低密度或高密度或等密度,诊断只能依赖于:1.

脑白质的推压征2.

脑室系统变形3.

皮层静脉内移4.中线结构移位而没有其他占位病变征象5.

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内板c.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1.

多呈梭形,也可为新月形、“3”形2.

多呈低密度,甚至脑脊液样密度3.可为均一密度也可为混杂密度d.硬膜下水瘤(积液):是指硬膜下只含脑脊液成分,其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脑脊液密度,多呈新月形位于受压的脑实质于颅骨之间,老年人双侧多见。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1.血肿由于蛋白含量高,CT值稍高于脑脊液2.血肿有包膜,增强可有染色3.血肿多呈梭形4.血肿有近期外伤史5.积液更好发于双侧三蛛网膜下腔出血: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蛛网膜下腔内的皮层静脉破裂出血所致。血肿常充填在脑沟和脑池内,以脚间窝及侧裂池多见,CT值较低(20-60Hu),且常在一周内消失。四脑室内出血:多继发于深部脑内血肿破溃入脑室或脑室穿通伤或由四脑室逆行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凝块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五颅内积气:颅内积气可见于蛛网膜下腔,脑室系统,硬膜下腔,硬膜外血肿内甚至脑实质内,积气是骨折的一个间接征象。第四节外伤性原发性脑损伤

一脑挫伤/血肿病理早期:(数日)

以出血为主的脑水肿和脑坏死中期:(数日至数周)脑组织液化,周围脑组织内含铁血黄素沉着,疤痕组织修复,蛛网膜粘连晚期:(数周以后)脑萎缩,血肿吸收不良者有液化囊肿形成CT表现:1.密度不均,中心多发高密度区为出血,周围的低密度为水肿2.好发于皮层下,也可位于白质深部3.占位效应4.晚期脑萎缩,软化,可残留一个囊腔二脑穿通伤

CT表现为弹道为出血充填,脑肿胀并见异物

三脑白质剪切伤脑白质剪切伤是由于脑灰、白质在头颅外伤中受到剪切作用,造成神经轴和轴突损伤,后者常伴有并引起血管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多发而少量。典型部位:中央或周边灰白质交界处,胼胝体和大脑脚

四脑干损伤:CT可显示出血灶

五脑肿胀和脑水肿

CT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移位,脑沟、池消失,灰白质界线消失,密度减低合并脑疝

第五节血管损伤

外伤后脑血管损伤包括外伤性脑梗塞、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动静脉漏、静脉栓塞等第六节脑疝脑积水

一脑疝外伤后由于占位效应,一个腔的部分脑组织被挤到另一个腔中就是脑疝,常见的有大脑镰下疝、钩回疝、幕下疝、脑外疝。CT表现为正常脑池被脑组织填充,消失和正常结构的移位。

二脑积水

外伤性脑积水可分为梗阻性脑积水(急性期)及交通性脑积水(后遗改变)

第五章脑血管病

第一节

缺血性脑梗塞第二节

出血性脑疾患第三节

脑血管病变第一节

缺血性脑梗塞一脑梗死和脑栓塞

时间病理CT表现0-8小时细胞内水肿偶见灰白质界线模糊8-24小时水肿,脑细胞坏死B.B.B破坏低密度边界不清,轻微占位,脑沟消失,无强化1-7天B.B.B破坏严重,吞噬细胞增多,脱髓鞘更低密度,占位征2-3周中心坏死,血管增生,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大,水肿消退低密度、等密度“模糊效应”脑回增强占位效应减弱几周-几月水肿消失,囊性脑软化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楚,呈负压性改变脑梗死过程病变与CT表现的对照脑梗死CT表现:1.平扫为低密度,可为等密度甚至高密度和混杂密度,总的趋势是密度越来越低2.2-3周可出现“模糊效应”或“雾期”(faggingeffect)即病灶呈等密度3.增强后可出现脑回增强,周边增强,全部增强,中心增强或部分增强4.严格按血管分布区分布,以灰质为主,好发于分水岭地带5.梗死灶常呈楔形6.占位效应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直致负压性改变7.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出现高密度出血斑点8.“条带征”(cordsign):大脑中动脉梗塞,梗死区低密度脑组织内可见衬托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高密度影脑梗死CT表现:二急性小脑梗死小脑梗死往往不以密度改变为主,而表现为第四脑室受压消失,扁桃体下疝,幕上脑积水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表现:

1.两侧大脑半球半卵园中心的对称性低密度,无强化2.深部白质萎缩3.脑室系统扩大4.小的腔隙性梗塞四腔隙性脑梗塞1.好发于基底节区(豆状核,尾状核,内囊)、桥脑、丘脑,常多发2.大小平均0.5-1.5cm3.常为C.S.F密度,边缘光滑清楚

五Moya

Moya

氏病(烟雾病)烟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底出现异常毛细血管网(侧枝循环)为特征的脑血管病。可出现缺血性梗塞性脑萎缩及颅内出血。第二节出血性脑疾患

出血性脑疾患包括脑内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由高血压,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1.基底节血肿

4.脑叶出血:又称皮层下出血。好发于顶叶、颞叶和枕叶。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2.脑干出血:常见于桥脑,可破溃于四脑室3.小脑出血:可破入四脑室或造成四脑室受压引起幕上脑积水

基底节血肿CT表现:

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1)壳核外侧型出血:据内囊受累的情况又可分为内囊水肿受压或内囊截断损伤两类壳核出血:a血肿位于内外囊间,可破溃于侧脑室b内囊受压和水肿,甚至截断c血肿开始为高密度,境界清楚,质地均匀,而后血肿密度变低,直到脑脊液密度(液化)d占位效应e“牛眼征”:血肿开始溶解时,由于血肿周围的反应性血管增生,在亚急性期增强血管呈环形强化,内含一被溶解的高密度血块,两者由溶解的血液间隔(2)视丘内侧型出血尾状核头出血:血肿位于额角与内囊前肢之间丘脑出血:血肿位于内囊后肢与第三脑室之间。血肿可破溃于第三脑室(3)混合型血肿:血肿累及内囊内外第三节脑血管病变

一动脉瘤分类:先天性、外伤性、细菌性或动脉硬化或脑瘤所致的动脉瘤CT表现:除直接显示动脉瘤外,还有重要的间接征象即动脉瘤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腔:一般为等或稍高密度,依正常动脉密度曲线强化动脉瘤壁:可由钙化识别,无钙化者表现为等密度,且有强化

动脉瘤壁血栓:依出血时间不同可为钙化,高密度甚至低密度,不增强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内出血

血管痉挛:可表现为脑水肿或脑梗塞不同病因动脉瘤的CT表现有不同的特征

外伤性动脉瘤:有外伤史,脑内血肿明显但无动脉壁的增强细菌性动脉瘤:脑内血肿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支分布区

先天性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分支

动脉硬化动脉瘤:常为夹层或梭形动脉瘤或为单纯的血管迂曲,一般只累及颅底大血管新生物所致动脉瘤常有占位改变

巨大动脉瘤:直径大于2.5cm,好发于颅底有占位效应,可钙化但无脑水肿

脑血管造影可确诊动脉瘤

二脑血管畸形分类:动静脉畸形,静脉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增生症1.脑动静脉畸形(AVM)病理:好发于幕上(90﹪),畸形血管团间可有正常脑组织,无毛细血管,供血动脉增粗,引流静脉扩张CT表现:1.平扫畸形血管可为稍高或等密度不规则肿块,有时可见斑点状钙化2.占位征不明显,甚至有脑萎缩,脑水肿不明显3.引流静脉及/或供血动脉增粗4.合并出血脑静脉单纯扩张,无动脉异常大脑大静脉瘤又称Galen静脉瘤

2.静脉血管畸形3.海绵状血管瘤颅内硬膜外型脑内型

病理:血管瘤由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的海绵状血管窦构成,无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增粗

CT表现:颅内硬膜外型:常局限于鞍旁累及鞍内,常有颅骨受压侵蚀。明显均一增强,边缘清楚光滑,多无脑水肿

脑内型:除钙化外,平扫无法检出,偶可合并脑内出血,注射造影剂后:可不增强,轻微增强或明显增强

4.毛细血管扩张症如不出血则难以检出。常多发,好发于桥脑、皮层和脊髓

第六章颅内肿瘤

第一节颅内肿瘤CT诊断原则

一颅内肿瘤的CT定位诊断

CT定位包括幕上幕下脑内脑外脑室内脑室外1.脑内与脑外的判别

脑内病变脑外病变肿瘤边缘欠清楚或界线不清清楚、锐利内板骨质破坏罕见常见蛛网膜下腔/脑池受压变窄或闭塞扩大脑皮质位置正常受压内移肿瘤与骨板接触所呈角度锐角钝角2.脑室内与脑室外的判别当肿瘤较小时并完全位于脑室内时,定位明确。肿瘤较大时,CT定位较难。一般脑室内肿瘤邻近脑室呈“杯口”状扩张,脑室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脑室外肿瘤可引起脑室受压变形,闭塞及移位。

3.幕上及幕下的判别天幕增强显影有助于定位二颅内肿瘤的CT定性诊断

主要依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发病年龄,肿瘤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CT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一般统计颅内肿瘤诊断准确率为80-90%

三颅内肿瘤基本CT征象

<一>直接征象(1)密度:由肿瘤内部成分的CT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钙化、新鲜出血、富血管组织、瘤组织、胆固醇物质、囊液、液化坏死和脂肪等

1.钙化:CT值多在100Hu以上。少枝胶质瘤、颅咽管瘤、脊索瘤和生殖细胞瘤等多伴有钙化。不同类型的肿瘤,钙化表现不同。少枝胶质瘤的钙化多呈块状;颅咽管瘤钙化多呈弧形或“蛋壳”状;脊索瘤常为散在离心性钙化;软骨瘤则为毛线团样或聚合性钙化

2.新鲜出血:CT值多在60-80Hu之间,最常见的伴有出血的颅内肿瘤为多形胶质母细胞瘤。次为转移瘤和垂体瘤,出血进入液化坏死腔,可表现为血-液平面

3.富血管组织:平扫多为稍高密度,明显增强。常见的包括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4.胆固醇物质:CT值多在10Hu左右,表现为稍高于脑脊液的低密度影,无强化。常见的有颅咽管瘤、表皮样囊肿

5.囊液:

当囊液蛋白含量较少、透亮时,其CT密度多与脑脊液相当(0-10Hu).这类肿瘤包括蛛网膜囊肿、血管网织细胞瘤、松果体囊肿和囊性脑膜瘤等当囊液蛋白含量较高或含有胆固醇成分及衍生物,则CT密度稍高于脑脊液,如囊性星形细胞瘤、囊性垂体瘤

6.液化坏死:表现为肿瘤内部的不规则低密度,CT值在(0-20Hu)之间。一般讲肿瘤体积越大,生长速度越快则出现液化坏死的机会越多。为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颅神经鞘瘤

7.脂肪:CT值一般在-100Hu以上。常见的含有脂肪类物质肿瘤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肪瘤

(2)部位:不同解剖部位所发生肿瘤类型不同

1.鞍内鞍上区:最常见的为垂体瘤、颅咽管瘤,次为脑膜瘤、动脉瘤、胶质瘤和表皮样囊肿。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可见。

2.鞍旁区:最常见的为神经鞘瘤和脑膜瘤,次为脊索瘤、硬膜外转移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4.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最多见,次为胶质瘤、脑膜瘤和松果体细胞瘤。偶见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

3.桥小脑角区: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脑膜瘤和化学感受器瘤等

5.脑室内:最多见为室管膜瘤和神经细胞瘤,次为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胶样囊肿、室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少见。

(3)肿瘤数目、大小、形态和边缘1.数目和大小:多发性肿瘤多为转移瘤。神经纤维瘤、脑膜瘤和听神经瘤也可多发。单发性肿瘤多为颅内原发性肿瘤,但单发较大的肿瘤,如病史短,位置较表浅时应考虑转移瘤可能性

2.形态和边缘:肿瘤的形态和边缘常可提示肿瘤的生长方式和部位。形态规整,境界清楚边缘锐利者多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的脑内肿瘤和脑外肿瘤,侵润性生长的肿瘤形态多不规整,边缘模糊。

(4)造影剂增强表现:肿瘤增强的程度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内部结构和良、恶性程度。增强可分为轻度、中度及明显增强,也可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形态上可分为中心增强,周边增强,环形增强,部分增强等

(二)间接征象1.瘤旁水肿CT表现为围绕肿瘤的低密度区,多位于白质内,很少累及皮质,外缘多呈指状。肿瘤恶性程度高或压迫静脉窦时水肿较明显。水肿的范围与肿瘤大小无直接关系。

2.占位效应占位效应是指由于肿瘤本身和/或瘤旁水肿造成邻近解剖结构的受压、变形,闭塞或移位等

3.骨变化包括骨板受压变薄,骨质增生,骨质侵蚀破坏等

第二节幕上肿瘤

一胶质瘤(Glioma)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瘤、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等。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40-45﹪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3.少枝胶质瘤(Oligodendroglioma)

4.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d)5.室管膜瘤(Epedymoma)

6.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PlexusPapilloma)

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起源星形细胞,占颅内肿瘤的12-17﹪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及脑内任何部位,但成年人多发生在大脑半球。儿童则多见小脑半球病理:星形细胞瘤呈侵润性生长,可囊变。组织学分型:纤维型原浆型胖细胞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CT表现:1.平扫为低密度,CT值多为20Hu.肿瘤与周围水肿不易区分,病灶内可钙化2.边缘多不规整3.占位效应和病变范围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占位效应越明显4.一般无增强5.囊性星形细胞瘤以小脑半球多见,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影,肿瘤的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多为等密度,常见瘤旁水肿,占位征象较明显,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强化

。鉴别诊断:1.小脑半球囊性星形细胞瘤需与血管网织细胞瘤鉴别:前者发病年龄小,瘤结节中度增强;后者发病年龄高于前者,瘤结节明显增强2.与脑梗塞的鉴别:脑梗塞位于脑动脉分布区内,多为楔形,而星形细胞瘤形态不规整,可累及一个或两个脑叶。属低密度恶性,占星形细胞瘤的35﹪,仅占颅内肿瘤的6﹪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间变性星形细胞CT表现:1.平扫为不规则低密度区,密度尚均匀,偶见钙化2.占位征,邻近脑室、脑池或脑沟可见受压变形3.边缘多欠清晰4.增强扫描可见环行或非完整的环行增强影,环壁薄而均匀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脑脓肿有时可有上述表现,但脑脓肿壁更薄和均匀,灶旁水肿更明显3.少枝胶质瘤(Oligodendroglioma)

起源于少枝胶质细胞,多见于成年人,生长缓慢,占颅内肿瘤的3﹪左右,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表浅灰质内并以额、顶和胼胝体嘴部最多见。血运不丰富,易钙化(50-80﹪)。可出血和囊变。CT表现:

(1)平扫多为混杂密度,边缘不甚清楚(2)钙化灶多为弯曲条带状或斑块状(3)可囊变和出血(4)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轻-中度不规则强化又称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多发于幕上,占颅内肿瘤的10—15﹪;中老年人多见,常有广泛退变和出血、坏死。4.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d)CT表现:

1.平扫多为混杂密度2.常见囊变、坏死的低密度区,可伴出血灶和钙化灶3.边缘模糊不清4.瘤旁水肿明显,占位征象严重5.增强扫描一般呈不规则花环样强化,环壁厚薄不均匀胶质母细胞瘤鉴别诊断:需与单发巨大转移瘤鉴别,临床资料很重要5.室管膜瘤(Epedymoma)中青年多见,起源于室管膜上皮,主要发生于脑室系统,以四脑室多见,次为侧脑室,三脑室及导水管少见。可发生于脑实质内。肿瘤突入脑室,可向脑室外生长,多呈实性,可囊变及钙化,可种植转移CT表现:

1.平扫多呈菜花状的混杂密度区,偶见钙化,可囊变2.增强扫描多为非均匀性中度强化3.常伴脑积水4.脑实质内室管膜瘤,以顶、枕叶多见,常表现为实性肿瘤伴较大的囊变区鉴别诊断:主要与脉络丛乳头状瘤鉴别。从年龄上看,幕上室管膜瘤患者年龄偏大,四脑室室管膜瘤年龄偏小,这与脉络丛乳头状瘤的发病年龄、部位的关系正好相反。较少见。成年人以四脑室多见,小儿则以侧脑室和三脑室多见。脉络丛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但可自发性种植转移。此病另一特点为脑积水6.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PlexusPapilloma)

1.平扫表现为四脑室或侧脑室内球形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影,密度多均匀,边缘清楚2.可有点状或团状钙化,偶见小坏死区3.脑积水4.病变呈中度到明显的均匀一致性增强CT表现:二脑膜瘤(Meningioma)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17﹪,起源于中胚层结缔组织。发生在蛛网膜颗粒。好发部位包括上失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幕切迹,前、中、后颅窝底和桥小脑角处,也可发生于脑室内,肿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脑膜瘤CT表现:

1.平扫多表现为椭圆形稍高密度影2.肿瘤以广基底与骨板或脑膜密切相连3.瘤旁水肿或多或少,占位征明显4.骨窗见骨板受压变薄或骨质增生,偶见骨质破坏5.增强扫描脑膜瘤呈均匀一致性中度增强6.3﹪—5﹪脑膜瘤呈囊性表现三恶性淋巴瘤常见于中线部位,可为多中心生长或孤立性生长,很少有出血、坏死或钙化,偶见囊变。1.平扫肿瘤为稍高或等密度.

2.肿瘤较大时(大于4cm),边缘多为分叶状3.瘤周可见水肿,占位征较轻4.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5.肿瘤可至脑组织广泛水肿而类似脑炎6.肿瘤可自发的短暂的体积变小或消失CT表现:

四松果体区肿瘤(1)松果体瘤:包括松果体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占颅内肿瘤1﹪(2)生殖细胞瘤(Germinoma):起源于胚胎生殖细胞瘤,占松果体区肿瘤30—40﹪,可种植转移(3)畸胎瘤(Teratoma):少见,起源于内、中、外胚层,以松果体区最多见,次为鞍上池,后颅窝及前颅窝。肿瘤有完整包膜,内含毛发、脂肪组织,骨骼,软骨,囊液等(1)松果体瘤CT表现:

1.平扫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卵圆形或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2.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增强3.肿瘤可造成三脑室后部受压,并呈“杯口”状局限性扩大,前移4.松果体本身生理钙化可后移5.松果体母细胞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呈侵润性生长,可见出血或囊变、坏死。肿瘤形态多为卵园形或不规则形6.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2)生殖细胞瘤CT表现:

1.平扫多为球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偶见钙化或坏死灶2.三脑室后部闭塞或呈局限性杯口状扩大3.幕上脑室积水4.增强扫描肿瘤及种植转移灶呈中度增强

鉴别诊断:主要与松果体瘤鉴别:松果体瘤发病年龄稍大,松果体钙化常被推压后移。生殖细胞瘤发病年龄发病偏小,松果体钙化常被包埋于肿瘤中。(3)畸胎瘤CT表现:

1.平扫为不均匀密度影。内有脂肪密度、软组织密度和钙化影2.边缘清楚3.当囊腔破裂,囊液破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时,可见蛛网膜下腔散在“油滴”样影像,脑室内见油—液平面五瘤样病变

1.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好发部位依次为:桥小脑角区、鞍上池、四叠体池、大脑外侧裂池和侧脑室等2.皮样囊肿(DermoidCyst):好发于小脑中线部位、鞍上池和前颅凹3.脂肪瘤(Lipoma):少见,可合并其他部位先天畸形,如胼胝体发育不良,脂肪瘤多位于软脑膜下或脑池内1.表皮样囊肿CT表现:

1.平扫时,扁平型肿瘤位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囊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沿蛛网膜下腔蔓延2.团块型表皮样囊肿则多位于硬膜外的球形混杂密度影3.多无增强,偶见肿瘤边缘呈轻微弧形增强2.皮样囊肿CT表现:

1.平扫呈球形低密度影,边缘锐利,有“穿凿”感2.CT值低于脑脊液,高于脂肪密度,看不到囊壁3.无增强4.若囊肿破裂、囊内物可进入蛛网膜下腔,并引起脑膜炎1.脂肪瘤CT表现:1.平扫表现均匀性低密度影,CT值-40Hu至120Hu,边缘清楚2.周边可伴弧形钙化3.无增强六囊肿类

1.蛛网膜囊肿(ArachnoidCyst)CT表现:1.位于脑外,境界清楚,外形光滑2.平扫密度相当于CSF,无增强3.可压迫骨板,使之变薄,压迫颞叶,使之萎缩2.胶样囊肿(ColloidCyst):罕见,又称神经上皮性囊肿。此肿瘤多位于第三脑室前上方,靠近室间孔CT表现1.平扫囊肿为均匀性园形高密度影,边缘光滑2.侧脑室扩大3.无增强CT表现:平扫为圆形或椭圆形水样均匀性低密度影,边缘光滑,可有或无囊壁增强3.松果体囊肿(PinealCyst)4.肠源性囊肿(EntericCyst):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病变,多发生在椎管内,颅内罕见5.脉络丛单纯性囊肿(ChoroidPlexusCyst):少见,表现为单侧侧脑室扩大,并见脑室局限性扩张七转移瘤(MatastaticTumor)

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3-10﹪,中老年人多见。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皮层及皮层下,常为多发,可单发。CT表现:1.平扫见脑内多发散在小环形影或结节等密度影2.灶旁水肿十分明显3.病灶多位于皮层或皮层下,易坏死、出血4.轻到中度环形或结节样增强5.单发巨大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CT表现相似,但位置较表浅鉴别诊断:1.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灶周水肿2.脑内小脓肿,以青少年多见,结合临床第三节幕下肿瘤一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髓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高而预后差的胚胎性肿瘤,属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小儿多见,绝大部分发生在小脑蚓部,有种植转移倾向。CT表现:1.平扫于后颅窝中线见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影,边缘较清楚2.部分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及小囊变、坏死3.呈均匀一致性中度增强4.瘤旁水肿较轻,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5.幕上脑室可见明显扩大鉴别诊断:主要与四脑室室管膜瘤鉴别,后者的钙化、囊变、坏死比髓母细胞瘤常见,边缘多呈分叶状且不规整,多经四脑室向枕大孔区生长,而髓母细胞瘤细胞瘤位置较高,多延伸至上蚓部和幕切迹处二血管网状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良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左右,好发于小脑和脑干,约80﹪的肿瘤为囊性,囊壁上有圆形结节。CT表现:1.平扫囊性肿瘤表现为小脑或脑干实质内见球形低密度影,CT值10Hu左右,密度均匀,边缘光滑2.有时囊壁上可见等密度结节3.四脑室多受压移位4.实性肿瘤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瘤旁可有或无水肿5.增强扫描壁结节或实性肿瘤明显均匀增强鉴别诊断:主要与囊性星形细胞瘤鉴别。两者均可表现为一大囊和壁结节的肿瘤,壁结节的增强以血管网状细胞瘤为明显。三脑神经的神经鞘瘤(Schwannoma)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最常见的为听神经鞘瘤,次为三叉神经鞘瘤及其他脑神经瘤CT表现:1.平扫主要表现为等密度影,边缘清楚2.肿瘤越大,内部囊变、坏死越多见3.呈均匀性或非均匀性中度增强4.听神经鞘瘤常引起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肿瘤有一“蒂”伸入内听道,瘤体与骨板夹角呈锐角关系。少数肿瘤位于内听道外,内听道大小完全正常5.三叉神经鞘瘤可造成岩骨破坏或卵圆孔扩大,且跨越中、后颅窝的硬膜内外四其他幕下肿瘤脑干胶质瘤小脑星形细胞瘤第四脑室脉络丛瘤室管膜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脂肪瘤和转移瘤第四节鞍区及颅底肿瘤

一垂体腺瘤(PituitaryTumor)

垂体腺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15-18﹪,根据有无激素分泌而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影像学将小于1cm的肿瘤称为微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CT表现:1.平扫见蝶鞍扩大和/或骨质破坏,鞍内及鞍上池内见圆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肿瘤内可囊变,坏死2.鞍上池部分或全部闭塞3.肿瘤可侵犯海绵窦,突入蝶鞍4.呈均匀性或环形增强5.微腺瘤横断层扫描多无阳性发现,冠状位可见垂体高度大于9mm,垂体柄移位,垂体上缘局限性凸出或垂体内异常密度二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颅咽管瘤起源于颅咽管残存的鳞状细胞,属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6﹪,好发于鞍上,80﹪为囊性,20﹪为实性。85﹪以上的瘤体或囊壁可钙化颅咽管瘤CT表现:1.平扫于鞍上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光整,囊内密度均匀,CT值10-20Hu,囊壁可见斑块样或蛋壳样钙化2.实性肿瘤平扫为均匀性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缘光整清晰3.囊壁或实性部分增强4.肿瘤较大时可突入三脑室引起脑积水三颈静脉球瘤(又称副交感神经节瘤或化学感受器瘤)CT表现:1.平扫见颈静脉孔扩大,骨质破坏2.肿瘤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3.肿瘤内可囊变,坏死,偶见钙化4.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四脊索瘤(Chordoma)脊索瘤少见,来源于胚胎脊索残余,发生在脊柱和颅底两部分CT表现:1.平扫表现为蝶鞍部、斜坡及中颅窝较大的不规则混杂密度影2.肿瘤内有散在斑块钙化3.肿瘤边缘呈分叶状或模糊不清4.钙化以外的瘤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且可中度部均匀性强化或无强化5.无瘤旁水肿五软骨瘤(Chondroma)软骨瘤少见,颅内软骨瘤多见于蝶骨,岩骨尖和枕骨处。CT表现为低、等密度肿块内见斑块状钙化或骨化,多为毛绒团状,有聚合倾向六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七骨巨细胞瘤八粘液瘤九黑色素瘤鞍区的其他病:脑膜瘤、视神经和下视丘胶质瘤、生殖细胞瘤、表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Rathke囊肿、副交感神经节瘤、淋巴瘤和转移瘤第七章感染性疾病第一节化脓性细菌感染

一硬膜外脓肿二硬膜下脓肿三脑脓肿四急性化脓性脑膜炎CT表现:1.平扫表现为脑外棱形或双凹形内缘清楚的低密度区,伴占位效应

3.增强扫描示脓肿周围脑膜增强

2.脓肿可跨越中线,造成上矢窦及大脑镰移位

一硬膜外脓肿硬膜外脓肿为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脓液的聚集,常继发于中耳乳突炎,鼻窦炎及颅脑手术后二硬膜下脓肿

硬膜下脓肿位于硬膜和蛛网膜之间。感染常起源于颅骨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CT表现:1.平扫表现为新月形或豆状,边界清楚的脑外病灶,密度为脑脊液密度2.

占位效应,可至脑炎及血管源性水肿3.增强扫描示软脑膜、蛛网膜线样或带状增强,有的可有脑回样增强鉴别诊断:应与硬膜下积液,慢性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脓肿区分

三脑脓肿

病理分期:1.初期急性脑炎期2.中期脓肿形成期3.末期包膜形成期

CT表现:可分四期1.急性脑炎早期(4天内)——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占位不明显2.脑炎晚期(4-10天)——低密度灶,病灶有环形增强及占位效应,脑室扩大3.脓肿壁形成早期(10-14天)——可见完整壁和厚度均一的明显环形强化4.脓肿壁形成晚期(14天以后)——脓肿较小时,壁厚,水肿及占位效应轻,可呈结节样强化。产气菌感染脓肿内血肿可见气体鉴别诊断:应与恶性胶质瘤、转移瘤,术后肉芽肿形成、慢性颅内血肿等鉴别1.

早期无异常发现2.随病情进展,基底池及脑沟显示模糊,局限性或广泛性脑水肿3.软脑膜、蛛网膜可见线形钙化,脑回增强4.

并发症:交通性脑积水硬膜下积液或积脓5.

晚期:脑软化,脑萎缩四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临床上常可确诊,其CT表现第二节非化脓性细菌感染

一结核结核可引起a结核性脑膜炎和脑膜炎后遗症b脑结核瘤1.脑膜炎CT表现:(1)平扫见脑基底池、大脑外侧裂密度增高(2)增强扫描见基底池强化,凸面脑膜也可强化(3)脑实质内可见散在等密度粟粒性结核灶,结节强化明显(4)病灶周边可见水中带2.脑结核瘤CT表现:平扫表现:a早期为等密度灶,伴水肿带b中期为略高密度圆形灶,仍伴水肿c晚期结核瘤钙化,水肿消失增强表现:a环形(小环形、大环形,多环形)中心为低密度b结节状3.继发CT表现1.病灶周围可有大片低密度水肿2.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3.脑梗塞(脑动脉炎所致)二结节病

病理:进行性,多发性,多器官损害的小结节形成为其特征。小结节的性质是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肿。CT表现:1.肉芽肿样脑膜炎表现为脑膜增强及基底池增强2.脑实质结节平扫为等或略高密度,均匀强化,中心无坏死区,结节周围无或轻度水肿3.脑积水三其他非化脓性感染:梅毒,Lyme氏病等第三节病毒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一型:主要影响成年人,死亡率高。病理学特征为沿脑缘分布的广泛的出血性坏死,主要累及颞叶中、下部及额叶眶部。壳核不受累。CT表现为低密度灶,伴占位效应,可伴脑出血第二型:常见于新生儿,CT表现为双侧对称的颞叶为主的低密度灶,灰质为高密度灶,可伴出血、脑萎缩及皮层钙化二其他病毒感染1.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与乳头状瘤空泡病毒感染有关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一般认为是麻疹病毒所致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以肌阵孪发作及进行性痴呆为只要特征第四节霉菌感染

颅内霉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慢性或亚急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可形成肉芽肿或脑脓肿,可引起脑梗塞,坏死、出血。临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霉菌感染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第五节寄生虫感染

一脑囊虫病脑囊虫病是人体吞服链状绦虫的虫卵,经胃肠消化孵化虫蚴,进入脑膜脑实质,脑室等处,引起神经系统病变,我国以长江以北省份多见CT表现:根据囊蚴侵及部位的不同,将脑囊虫病分为:1.脑实质型2.脑室型3.脑膜炎4.混合型(1)

急性脑炎型(2)多发或单发囊型:典型的囊泡内可见高密度头节,囊直径5-10mm(3)多发结节型或环状强化型(4)慢性钙化型,钙化直径2-3mm1.脑实质型2.脑室型:以四脑室多见,表现为脑室内囊状圆形卵圆形低密度影,近似脑脊液密度3.脑膜炎:主要是蛛网膜粘连或交通性脑积水4.混合型

二脑包虫病脑包虫病是因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包虫(棘球蚴)寄生于颅内而发病CT表现:1.脑内巨大类圆形囊肿,边缘清楚,密度近似脑脊液2.囊周无明显水肿,但因囊大,占位明显脑室受压移位,可由脑积水3.囊肿与囊壁一般无强化4.硬膜外的囊虫可见脑膜强化5.囊壁可钙化,呈环形6.包虫囊破裂是,可在脑内形成多发囊肿(子囊)三脑血吸虫病脑血吸虫病由寄生在门静脉的血吸虫的大量虫卵通过血液循环栓塞于血管而致病CT表现:无特异性,急性型主要为脑水肿;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局灶性肉芽肿,呈等或略高密度,边界不清,有周边水肿及占位征象第八章髓鞘形成异常

第一节髓鞘形成异常髓鞘形成异常是一组髓鞘形成障碍的疾患,其原因包括染色体先天缺陷,某些特异酶的缺乏,导致正常代谢障碍,使得髓鞘不能正常形成此组疾患包括:1.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变性2.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3.类球状脑白质营养不良4.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5.巨脑性婴儿脑白质营养不良6.先天性皮质外轴索再生障碍症第二节脱髓鞘病脱髓鞘病是一种髓鞘已正常形成但被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破坏了的疾患。病理变化包括髓鞘肿胀及破坏,不同程度炎性反应及神经胶质增生常见的脱髓鞘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炎症后脱髓鞘病(或免疫介导白质脑病),胼胝体变性及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等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其特征为大脑及脊髓发生多处散在的脱髓鞘斑块,主要见于白质,分:1.脊髓型2.脑干或脑干小脑型3.大脑型CT表现:三大特点,病灶小、多发、位于脑室旁第三节伴有深部灰质受累的变性疾患一

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二

脑豆状核变性(Wilson氏病)三

震颤麻痹(ParkinsonDisease)四

多系统变性五

苍白球黑质变性六

亚急性坏死性脑病七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第三部分五官和颈

第一章眼部疾病的CT诊断

第一节检查方法

扫描平面平行于外耳道上缘至眶下缘之间的连线,层厚3mm或更薄.第二节眼的正常解剖一眶壁1眶顶:大部分由额骨的眶板组成,后部由碟骨小翼构成.2眶底:主要由上额骨的眶板组成,也有颧骨和腭骨的成分3外壁:前部为颧骨,后部为碟骨大翼4内壁:由上额骨,泪骨,筛骨和碟骨体构成

二眶裂和视神经管

眶上裂位于碟骨大翼和小翼之间,内有眼静脉第Ⅲ,Ⅳ,Ⅵ颅神经及第Ⅴ颅神经的第一分支通过.

视神经管由碟骨小翼构成:内有视神经及眼动脉通过

三眼眶骨膜及眶隔:眶隔是眼眶前缘骨膜反折四眼球:眼球壁也叫眼环,厚2-4mm五视神经:全长35-50mm.断面直径3-4mm.六.眼外肌:六条;分别为内、外直肌,

上、下直肌,上、下斜肌

七眼眶内脂肪八.眼上静脉和眼动脉

第三节眼眶内炎症

一细菌性感染:

CT主要表现为眼眶内结构间脂肪间隙消失,出现异常密度

二原发性眼眶炎(假瘤pseudotumor)

患病年龄在10-40岁之间,典型临床表现有眼球突出,眼部疼痛,眼运动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显著疗效

CT表现:

根据原发部位和受累范围,可分为四型

1.

泪腺型:表现出泪腺肿瘤相似2.

眼外肌型:可单个或多个眼肌受累.眼外肌腱和肌腹都肿大,眼肌附着处眼环增厚,模糊并有强化.这是假瘤的特征性表现(甲状腺性眼病一般只引起肌腹肿大)3.

球后炎性肿块型:很难与其他肿物鉴别4.

弥漫性眼眶炎性假瘤:可为双侧性,同时累及泪腺和视神经.形成”冰冻眼眶”(眶内结构被硬纤维组织代替)第四节甲状腺性眼球突出(Graves′disease)

Graves氏病是除蜂窝组织炎和外伤外,单侧或双侧眼球外凸的最常见原因,机理不明CT表现:眼肌肥大,多为双侧,下直肌和内直肌最常受累,上直肌,外直肌较少受累.增大的眼肌CT值低于正常眼外肌,可明显增强甲状腺机能亢进第五节眼眶外伤和异物

CT能显示骨折,急性眼眶出血、气肿,异物和骨折碎片

第六节血管性疾病

1.血管瘤(Hemangioma)

所有的血管肿瘤均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血管系统相对隔离.肿瘤若以细胞成分为主则为毛细血管瘤,若以管腔为主则为海绵状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CapillaryHemangioma):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血管性肿瘤,常发生于新生儿或1岁以内.CT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影,且显著增强CT表现:平扫为均质性稍高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可有静脉石或钙化。增强后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一般不会使眼球发生变形(这个特征可与球后性转移瘤鉴别)。眶壁常有膨胀扩大,但不发生骨破坏,若有破坏,提示为恶性病变。②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多发于女性,多见于20-40岁之间,常位于眼肌锥内③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血管球瘤:

(HemangiopericytomaandGlomus

fumor)可为良性或恶性,CT表现无特异性.2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正常眼眶的眼隔后部分没有淋巴组织,但可发生淋巴管瘤,很可能这是一种错构瘤。CT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密度不均匀,可部分强化3静脉曲张(Varix):这是一种静脉畸形,特征性表现为间歇性眼球突出。CT可以显示静脉曲张软组织肿块的位置,并随呼吸体位改变,肿块大小、形态发生变化。4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Fistala)是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海绵窦发生异常交通,DSA可确诊。第七节眼球的钙化

3岁以前的婴幼儿,限局性眼球钙化必须首先考虑视网母细胞瘤,儿童还应考虑星形细胞错构瘤.成年人眼球钙化常见的原因为:视乳头玻璃样小体,脉络膜骨瘤,眼球痨

第八节视网膜脱离

眼底镜下有特征性表现,CT表现无特征性

第九节眼球肿瘤

眼球肿瘤开始的检查方法同前仍然是眼底镜和超声检查。CT的主要用途是诊断眼球后壁肿瘤是否累及眼球外,确定肿瘤范围,另外若因白色角膜或由于眼球内出血,不能用眼底镜检查时,CT检查就非常重要.CT还可显示钙化

一.

眼黑色素瘤(DcularMelanoma)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球内恶性肿瘤,好发于40-60岁,单侧发病。CT表现:

1.眼环轻度致密的局部肿块,如肿块较大,可呈特征性的蘑菇样表现.2.增强扫描,中度增强.3.不常有钙化

鉴别诊断:如肿瘤是扁平的,弥漫性的或小的则不易和转移瘤、脉络膜血管瘤等鉴别.原发或继发视网膜脱离.临床常易与黑色素瘤混淆。黑色素瘤密度与眼环相当,高于玻璃体,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积液,其密度较黑色素瘤低.,也比眼环及玻璃体低。二

脉络膜血管瘤(Choroidal

Hemangioma)和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RetinalHemangioblastoma)

脉络膜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颅面血管瘤(Sturge-Weber氏病)的一部分表现,CT平扫不易发现病变,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迅速增强的特征。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VonHippel

Lindau综合征的一部分,此综合征的眼外表现有:小脑或/或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肾和胰腺肿瘤,多发内分泌腺瘤

眼球内转移瘤最常见累及色素膜。乳癌和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肿瘤。CT显示眼环局限性增厚,呈弧形或结节状。显著增强,病变一般较小、扁平,位于后部。多发而又两侧发病是转移瘤的特点。四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是儿童常见的球内恶性肿瘤,肿瘤呈多中心生长,1/3的病例是两侧发病,有遗传倾向

CT表现:

1.

球壁上高密度肿块,边缘清楚2.几乎全部伴有钙化,未钙化部分可有增强3.

肿瘤突入玻璃体内,形态变扁或乳头状4.

可球外蔓延,种植或血行转移鉴别诊断:

1.Coats病(渗出性视网膜病),是一种良性病变,为单侧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并发大量视网膜下积液,引起视网膜脱离。CT表现为相对均质性高密度,累及全部玻璃体腔,没有钙化,没有增强2.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属胚胎性眼内血管系统发育障碍3.早产儿视网膜病,又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4.眼犬弓蛔虫病第十节眼眶内眼球外肿瘤

视神经胶质瘤(OpticGlioms)

好发于儿童,有两种生长方式:(1)神经周围型(2)神经内膨胀性生长

CT表现:

1.平扫呈管柱型或梭形膨大,或偏于一侧的赘生物,钙化非常罕见2.半数有增强,但不如脑膜瘤明显3.颅内侵犯表现为视神经孔扩大,视交叉处有增强病变,肿瘤沿视束向后侵犯二

视神经脑膜瘤(OpticMeningioma)

最常发源于视神经鞘,CT表现为视神经外形扩大和变形。因为脑膜瘤位于视神经周围,密度较高,而位于中央的视神经密度较低,形成“双轨”征象

鉴别诊断:与视神经胶质瘤鉴别

1.

好发年龄不同,胶质瘤多发于儿童,脑膜瘤好发于20-50岁的女性2.

脑膜瘤可有“双轨”征3.

脑膜瘤沿脑膜蔓延,而胶质瘤沿视觉通道蔓延4.

脑膜瘤侵犯硬膜,边缘不规则5.

脑膜瘤很厚,呈鞘状,并可有钙化6.

视神经管内脑膜瘤除了引起骨性视神经孔扩大外,还常见附近前床突骨质增生硬化三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常见于儿童,CT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多位于眼球后,侵犯球后脂肪和肌间隙,有强化,肿瘤常呈膨胀性生长,呈圆形

原发性球后肿瘤还有血管平滑肌瘤,纤维脂肪瘤等,CT表现缺乏特征

泪腺肿瘤

泪腺窝位于眼肌圆锥以外,在眼眶的上外侧面。泪腺肿瘤中50﹪来自上皮组织,其中一半是良性混合瘤,另一半是各种癌瘤(如腺样囊性癌,),另50﹪为淋巴类肿瘤或炎性假瘤

眼眶转移瘤

儿童眼眶发生转移瘤的机会多于眼球,成人转移瘤多累及眼球

六朗格罕(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病

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及边缘锐利的骨破坏。病变可局限在眼眶,但更常见为全身多发病变中的一部分

第十一节眶壁和副鼻窦肿瘤

良性肿瘤

1.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2.

骨化纤维瘤(Ossifyingfibroma)3.

化牙骨纤维瘤4.

骨瘤(Osteoma)5.

皮样囊肿6.粘液囊肿(起源于额窦和蝶窦的粘液囊肿可累及眼眶)二

恶性肿瘤

1.

副鼻窦癌累及眼眶2.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或单发性浆细胞瘤(Plasmacytoma)第二章

耳-颞骨

第一节检查技术一轴位:扫描基线为眶耳线,层厚、层距1.0-1.5cm二

冠状位

第二节正常CT解剖

颞骨由鼓部、乳突部、岩部锥体鳞部和茎突组成

一外耳道二中耳:是充满空气的空腔,以鼓膜为标志,其内侧为中鼓室,其上为上鼓室,其下为下鼓室。耳咽管位于下鼓室与鼻咽腔相通。听骨链位于上鼓室内,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三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由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组成,也称迷路(分骨迷路和膜迷路)

第三节先天畸形

一外耳和中耳的先天畸形:

如外耳道闭锁(CT能辨别外耳道是膜性/骨性闭锁),听小骨发育异常或缺如等二内耳畸形:

如米切尔畸形(Michel):内耳完全不发育,只有外耳和中耳三其他畸形:高位颈静脉球:颈静脉窝与中耳腔之间的骨性分隔缺如,可有搏动性耳鸣等症状迷走颈内动脉:非常罕见,颈内动脉位于中耳内第四节外伤

颞骨骨折分为纵形和横行两类,可引起脑脊液漏,气脑及听小骨脱位或骨折

第五节肿瘤

外耳和乳突

1.

外生骨疣:常为多发,两侧性2.

叮咛腺瘤和叮咛腺癌3.外耳道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常见的有鳞状细胞癌4.

转移瘤二

中耳

1.血管球瘤(GlomusTumor)也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部化学感受器瘤根据好发部位可分为:

(1)

鼓室型(2)

颈静脉型(3)

迷走神经型(4)

颈动脉体型鼓室内血管球瘤CT表现为中耳鼓室内小的软组织肿物,显著增强。中耳腔内肿物并有搏动性耳鸣的包括:血管球瘤,迷走颈内动脉和颈静脉裸露。2.面神经鞘瘤(FacialNerveNeurinoma)生长于内听道内的面神经鞘瘤与听神经瘤不能鉴别。而位于内听道外的颞骨内的面神经鞘瘤主要引起面神经管扩大,软组织肿物和骨质破坏

3.中耳癌:CT表现为中耳腔内软组织肿物并有骨质破坏,于炎性骨质破坏不易鉴别

内耳:主要为听神经瘤

第六节炎症性疾病

一恶性外耳道炎(MaliganantExternalOtitis)

是指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和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假单孢绿脓杆菌的感染

CT表现为外耳道、中耳和乳突内的软组织异常,外耳道和颅底骨质破坏,鼻咽部和颞下窝软组织肿胀

中耳胆脂瘤(Cholesteatoma)

胆脂瘤是一种内衬鳞状上皮的囊肿,一般是炎症性疾病的并发症,但极个别可为先天性

CT表现为中耳内软组织和骨质破坏。特征性表现是鼓棘或外耳道棘骨质破坏,听小骨破坏消失。胆脂瘤可引起颅内并发症,如脑脓肿和侧窦脓肿等

内耳感染

骨化性迷路炎:常见原因是化脓性迷路炎。特征性表现是骨迷路腔隙减小或消失,周围骨质硬化。受累一侧的听觉和前庭功能丧失岩骨炎:岩骨尖气房的感染

第七节其他颞骨病变

一耳硬化症(Otosclerosis):

原因不明引起听力丧失和耳鸣,病变主要影响耳迷路二

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颞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为骨质均匀性致密增厚,可以累及外耳道和中耳乃至骨迷路

第三章

鼻和副鼻窦

第一节检查方法

1.轴位:基线为下眶耳线,层厚、层距5mm2.

冠状位:层厚、层距5mm第二节正常解剖

鼻腔:顶壁:由鼻骨、额骨、筛骨、蝶骨等构成,由筛板与前颅窝相隔内壁:鼻中隔由骨部(筛骨垂直板和梨骨)和膜部构成外壁:有三到四个鼻甲和鼻道下壁:硬腭

副鼻窦

1.

额窦:开口于中鼻道2.

筛窦:分前、中、后三组,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3.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鼻甲后方)4.

上颌窦:窦口经半月裂孔进入中鼻道三

颞下窝

位于颅底下,以颧弓和蝶骨大翼上的颞下嵴为界,以上为颞窝,以下为颞下窝,也叫咀嚼肌间隙。1.上界颅底,即蝶骨大翼和岩尖2.前界为上颌窦后壁,翼腭窝和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