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儿童社会教育课件_第1页
学案儿童社会教育课件_第2页
学案儿童社会教育课件_第3页
学案儿童社会教育课件_第4页
学案儿童社会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教育

2024-2-171第一節自我意識教育概述2024-2-172一、

自我意識教育的內涵(一)自我意識的內涵

自我意識主要是個體在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對自身特性以及周圍事物關係的認識。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是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即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切,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徵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2024-2-173從形式上看自我意識表現為認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種形式,分別稱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從內容上看自我意識可分為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從自我觀念來看又可分為現實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個維度。2024-2-171.自我意識的含義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指主體對自身的意識。它包括對自身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機體活動狀態的意識,對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意識。自我觀念、自我知覺、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和自我調節控制等是其重要的內容。2024-2-175首先,自我意識是一種意識活動。其次,自我意識是人所特有的區別於動物的心理特徵。最後,自我意識是個體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性形成水準的標誌。2024-2-172.自我意識的結構和特徵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調節三種心理成分構成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分別代表了知、情、意三個維度。這三種心理成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統一於個體的自我意識中,共同作用於個體的思想和行為。2024-2-177自我意識的特徵:(1)社會性(2)能動性(3)同一性2024-2-173.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自我意識從發生、發展到相對穩定和成熟,大約需經過二十多年的時間,直到青年中後期才能形成比較穩定、成熟的自我意識。2024-2-179自我中心期出生八個月~三歲左右一周歲以後,個體逐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感覺,能把自己作為客體來認識。客觀化時期3歲~青春期通過潛移默化的角色觀念的形成,開始意識到自己在社會關係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形成社會自我。主觀化時期青春期~成人期之間大約十年時間個體的自我意識趨於成熟,進入心理自我時期。個體的主觀性進一步增強,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2024-2-1710自我意識的發展經過三個階段:4.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首先,幼兒自我概念的發展呈現如下幾方面特徵:

第一,具有漸成性。

第二,呈現出具體性。

第三,認知維度簡單。其次,在自我概念的基礎上,幼兒開始形成自我評價。最後,3~6歲兒童性別意識的發展非常關鍵,在這個時期,兒童獲得了性別認同。2024-2-1711(2)學前兒童自我體驗的發展特點首先是自尊的發展特點。個體自尊體驗的年齡大約在3歲左右出現,且穩定於學齡初期。4歲是兒童自尊水準最高的時期,4~7歲兒童自尊水準開始下降。其次是自信的發展特點。學前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自信不足,通常是因為尚未充分形成自信,而不能冒然斷定為自卑。2024-2-1712

(3)學前兒童自我調控的發展特點自我控制的發展是一個“由外向內”的過程,可分為前道德、遵從、認同和內化四個階段4~5歲自我控制轉折2024-2-17新生儿完全没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3~4岁逐渐发展4~5岁自我控制转折5~6岁具有一定自控能力,但自控能力总体较弱處於遵從階段的兒童表現為能夠聽從成人的指令,遵守成人制定的規則。大部分3~4歲的兒童都會表現出對家長和教師的遵從,這是兒童學習自我控制的序曲。但是,兒童只有在成人直接監督下才能根據要求完成任務。2024-2-17處於認同階段的兒童能夠遵循一定的行為規則來控制自己的行為,但兒童並非是由於認識到了規則的社會價值而去遵守這些規則,而是為了與特定的人確立或保持一種令人滿意的關係2024-2-17根據科普(Kopp,1982)的研究發現,在學前期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要經歷5個重要的階段:

神經生理調節階段知覺運動調節階段外部控制階段自我控制階段自我調節階段1.康德的自我意識理論他主要將自我意識分為“經驗性的自我意識”和“先驗自我意識”(二)自我意識的經典理論經驗性的自我意識統一的、不變的,是經驗自我意識存在的前提條件先驗自我意識是現象的自我,是隨著經驗的變化而變化的。2.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理論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理論的意義就在於,他的自我意識理論把自我存在揭示為普遍的獨立的精神存在(精神實體),據此黑格爾論述了他的存在論的自我意識理論。3.埃裏克森的自我意識理論

埃裏克森將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他側重了社會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識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從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係,也可以看到自我與社會生活在個體人格發展中的作用4.奧爾波特的自我發展理論他將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即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出生到3歲以軀體為基礎社會自我3歲到十三四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被社會文化所影響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大約十年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經驗的累積,個體的主觀性進一步增強(三)學前兒童的自我意識教育主要包括學前兒童自我認識的教育、學前兒童自我體驗的教育和學前兒童自我調控的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學前兒童是自我意識教育的主體,教師或家長起主導作用。實施良好的自我意識教育要幫助幼兒建立自信、自尊的行為模式和典範;要以成功的經驗培養幼兒的自我觀;要尊重兒童的理智與情感,防止不當的褒貶;要教育幼兒正確對待家庭、學校或社會的貶抑;要關懷幼兒人格和學業的成長與發展。2024-2-17二、自我意識教育的意義社會意義

個體意義

1.促進社會道德的形成2.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1.促進幼兒認識水準的提高2.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3.保障幼兒身心健康發展4.促進幼兒意志能力的發展5.幫助幼兒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技能訓練面對挫折我不怕(小班)活動目標:知道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著困難,會遭受挫折,只有勇敢面對,才能獲得成功。通過努力克服困難,感受成長的快樂,增強自信心。活動準備:圖片一幅: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其他有對比的圖片若干;編排情境表演:摔倒了自己爬起來;粘貼“春天的花”所需材料、工具;平衡木一個。活動過程:1.出示圖片,看圖講述:摔倒了自己爬起來。2.講述畫面內容,讓幼兒談談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夠好,並說明為什麼。3.情境表演: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引導幼兒思考自己摔倒了、別人摔倒了,我們應該怎麼做。4.粘貼:“春天的花”。教師出示範例,示範粘貼過程,引導幼兒克服粘貼中的困難和挫折,體驗成功的喜悅。活動延伸:1.體育活動。過獨木橋,鼓勵幼兒克服困難,努力嘗試,從而獲得“過橋”成功的體驗2.在家庭生活中,提供幼兒在生活中面對困難、失敗並嘗試克服的機會,要提供適當的指導和鼓勵,使幼兒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根據下麵的活動教案,與同學模擬教學活動,活動後進行評價和反思。課堂練習試根據《小河馬找長處》故事內容設計自我意識教育活動方案。小河馬找長處森林裏進行著“看誰的本領大”的比賽,許多小動物都得了獎。小鳥得了唱歌獎,小猴得了爬樹獎。可是小河馬在各項比賽中都輸了,它羞得滿臉通紅,悄悄地躲在草從中哭了起來:“我,我真沒長處。”樹上的小鳥看見了說:“別哭,別哭,各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看你的嘴巴很大,就跟我學唱歌吧!’’小河馬一聽高興極了,就跟著小鳥學唱歌,可是,它的大嗓門讓大家捂起耳朵說:“真難聽,真難聽!”小河馬難過地流出了眼淚。中班幼兒的自我意識案例分析。小猴子看見了說:“別哭,別哭,我看你的腿長得挺粗壯,就跟我學爬樹吧!”小河馬就跟著小候學爬樹,可是,爬呀,爬呀,怎麼也爬不上去。小河馬傷心地哭了:“我,我真沒用。”小河馬沒精打采地來到河邊,這時來了一只小松鼠。小松鼠要過河,可是河上沒有橋,怎麼辦呢?小松鼠對小河馬說:“河馬大哥,你力氣大,又會游泳,請你幫我過河吧!”小河馬樂意極了,它馱著小松鼠過了河。小松鼠說:“河馬大哥,謝謝你,你真有本領。”小河馬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長處,它高興地說:“原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呀。”於是,它在河邊設立了服務站,掛了一塊牌子:“免費渡河”。2024-2-17第二節

自我意識教育的活動指導一、自我意識教育的目標(一)《綱要》和《指南》中有關自我意識教育的目標《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社會領域目標指出:“幼兒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同時在社會領域的內容與要求中又指出幼兒社會教育要“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主動地選擇、計畫活動,鼓勵他們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問題,不輕易放棄克服困難的嘗試。”2024-2-17《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社會領域中講述人際交往方面的目標時,特別提出了對學前兒童自我意識方面的要求:通過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不斷深入認識自我;通過自尊、自信、自主的培養使幼兒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通過對獨立性、堅持性、自我情緒的控制的培養幫助幼兒學會自我調節2024-2-17(二)各年齡班自我意識教育目標1.目標1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2024-2-1729小班(3-4歲)中班(4-5歲)大班(5-6歲)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別、年齡。1.能說出自己的身體特徵。2.理解性別差異的穩定性。3.知道自己的愛好。4.能對自己做出簡單的評價。1.知道自己的優缺點。2.能具體地評價自己。3.能比較客觀地評價他人。4.能對自己的性格做出價。2.目標2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小班(3-4歲)中班(4-5歲)大班(5-6歲)1.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遊戲或其他活動。2.為自己的好行為或活動成果感到高興。3.自己能做的事情,願意自己做。4.喜歡承擔一些小任務。1.能按自己的想法進行遊戲或其他活動。2.知道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對自己感到滿意。3.自己的事情儘量自己做,不喜歡依賴別人。4.敢於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1.能主動發起活動或在活動中出主意、想辦法。2.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後還想做得更好。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願意學。4.主動承擔任務,遇到困難能夠堅持而不輕易求助。5.與別人的看法不同時,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並說出理由。2024-2-17303.目標3具有獨立、堅持的品格,情緒穩定小班(3-4歲)中班(4-5歲)大班(5-6歲)1.在老師鼓勵和要求下能獨立做事情。2.能有始有終地完成一件簡單的事情。3.情緒較穩定,經勸說能控制消極情緒。1.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請別人幫助。2.能堅持一段時間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事情。3.能用較平和的方式表達情緒,較能控制消極情緒。1.喜歡獨立做事情、獨立思考問題。2.能在較長時間內主動克服困難,實現活動目標。3.能用恰當的方式對不同的情景做出適宜的情緒反應。2024-2-1731二、自我意識教育的內容(一)自我認知學前兒童自我認知教育就是讓幼兒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姓名、性別、外貌、身體特徵等,進而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社會關係等,讓幼兒能初步掌握自我的概念,認識到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正確的評估。(二)自我體驗學前兒童自我體驗教育即是對幼兒積極情緒的培養和體驗,是對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體驗教育,教師通過教育教學行為引導幼兒正面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能夠愉快地接納自己。2024-2-17(三)自我調控學前兒童自我調控教育即是指教師通過引導和啟發,使學前兒童學會自我控制,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處理自我意識問題上的困擾,努力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2024-2-17三、自我意識教育的實施(一)學前兒童自我意識教育的途徑1.通過開展角色遊戲活動,實施學前兒童自我意識教育2.利用繪本閱讀活動,開展學前兒童自我意識教育

3.組織趣味體育活動,進行學前兒童自我意識教育4.開展音樂教育活動,促進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2024-2-17繪本閱讀角色遊戲2024-2-17趣味體育音樂教育(二)對學前兒童開展自我意識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尊重幼兒,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幼兒的好奇心及探索行為。第二,積極創造機會讓幼兒體驗成功,體驗自我實現。第三,充分給予幼兒人際交往的權力和機會。第四,提供多元化的訓練,培養幼兒自控能力。四、自我意識教育的評價

(一)對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評價1.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2.從對外部行為的評價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3.從比較籠統的評價到比較細緻的評價幼兒教師應如何對幼兒的自我意識進行積極的評價

第一,對幼兒的評價應持讚賞性。第二,對幼兒的評價應持客觀性第三,對幼兒的評價應持區分性。(二)對學前兒童自我意識教育的評價1.幼兒是否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2.幼兒是否具有自信心3.幼兒是否學會自我評價4.幼兒是否學會自我控制拓展訓練閱讀故事《小豬學畫畫》,完成以下任務:1.根據故事內容設計自我意識教育活動方案。2.依據故事案例組織一次兒童自我意識教育活動。

3.對所設計、實施的活動進行評價。2024-2-1742美麗的森林裏住著四個好朋友,大象、小馬、小熊、小豬。有一天它們聚在一起,小豬問:“你們各有什麼本領?”大象說:“我可以舉起很重的柱子。”小馬說:“我五秒能跑一百米。”小熊說:“我可以寫出文詞優美的作文。”大象問:“小豬你呢?”小豬支支吾吾了半天,卻什麼本領也沒有說出來。小豬心裏很不是滋味,決定學本領。

他覺得大象舉重很輕鬆,就去跟大象學舉重,結果力氣太小了,連一根小柱子也舉不起來。他想:舉重太累了,我還是去學別的本領吧。他看見小馬每天早上都在跑步,既可以欣賞森林的美麗風光,又可以煆煉身體,覺得挺有趣。就自言自語地說:“上一次失敗了,這一次一定成功。”他就跑去跟小馬一起鍛煉身體。他們早上跑步,下午跳繩、跳高、跳遠,前幾天小豬堅持下去了,可後面越來越苦,他吃不了苦,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他想:鍛煉身體太苦了,我還2024-2-17是去學別的吧。他看見小熊每天都在樹洞裏寫作文,挺輕鬆的,也去寫作文。開始它覺得一點也不難,只寫一兩句話。有一天小熊告訴他:“你現在真正地寫作文了,一定要把作文寫兩百字以上。”小豬說:“知道了。”可想了半天也寫不出來。後來小豬覺得越來越難,再也不學了。一天,他們又碰到了一起。他們問小豬的學習情況,小豬紅著臉低下了頭不吭聲。大象說:“做什麼事都不能半途而廢。”小馬說:“一定要吃苦。”小熊說:“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學。”小豬決定學畫,每天都去找小兔學繪畫,不管出太陽、下雨、下雪他都去,經過半年的努力,小豬終於成功了。最後,大象當上了舉重冠軍,小馬當上了運動健將,小熊當上了作家,小豬當上了畫家。

家庭與社區的社會教育

2024-2-1745第一節家庭的幼兒社會教育2024-2-1746來自初入學兒童家長提及的積極品質對我們有何啟示?(資料來源:蓋笑松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一、家庭教育概述(一)家庭的內涵狹義的家庭是指一夫一妻制構成的單元;廣義的家庭則泛指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的各種家庭利益集團,即家族。2024-2-1748首先,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來的群體,社會成員相對較少,成員之間關係親密,有利於兒童獲得較為一致的行為準則。其次,家庭成員與外部環境的聯繫較多,有利於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發展其社會交往能力,為以後社會交往奠定基礎。再次,由於每一個家庭的長輩成員都承擔著撫養兒童的責任,兒童能獲得較多的關愛和安全感。2024-2-1749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理想環境(二)家庭教育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教育,一般指家庭內的教育,主要指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長輩對晚輩的教育。現代廣義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對家長的教育,甚至包括雙親之間、子女與子女之間、子女與祖輩之間相互產生的教育影響。家庭教育的過程是家長與子女之間進行的一種雙向影響的過程,這種影響包括顯性和隱性兩大類。2024-2-1750二、家庭實施社會教育的價值(一)家庭是幼兒社會化的起點1.兒童在家庭中的社會化是兒童不可選擇的。2.兒童在家庭中的社會化主要以情感為基礎。3.兒童在家庭中的社會化具有綜合性和教育生活一體化的特點。2024-2-1751(二)家庭在幼兒社會化中的功能1.性別角色的形成。2.社會行為的形成與發展。3.在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社會化方面,家庭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點。4.家庭對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如何對待成就和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2024-2-1752(三)家庭親子互動的雙向影響家庭是由家庭全體成員及成員間的互動關係組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兒童是家庭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家庭系統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主要通過親子間的互動來完成。一方面,父母通過自己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影響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另一方面,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的水準又反作用於父母的心理狀態、教養觀念及其教養行為。2024-2-1753第一,教導兒童基本的生活技能;第二,教導社會規範,培養道德情操;第三,指導生活目標,形成個人理想,培養志趣;第四,培養社會角色感和行為;第五,形成個性。2024-2-1754父母在兒童社會化進程中具有特殊的價值和作用父母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父母的期望來實現的。一是對兒童的期望;二是對自己教育成果的期望(即“自我效能”)父母的期望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機制如下:(1)父母根據自己的信念、觀察、成見等,對不同兒童形成不同的期望;(2)在父母與兒童的互動過程中,期望可能會做適當調整,最終形成對不同兒童特定的行為傾向;(3)這些特定的行為傾向,在教育中表現為不同的態度、情感與行為方式等;(4)兒童根據自己的判斷來解釋成人的行為,進而產生自我實現預言;(5)兒童根據自我實現預言對父母的期望與行為做出反應;(6)兒童的反應為父母提供了新的回饋資料,父母據此改變或否定最初對兒童的期望;(7)兒童重新認識自己,在此過程中,社會化進程產生變化;(8)上述過程是一個週期性迴圈的過程。兒童本身的發展及發展進程也影響著父母的教育心態和行為:(1)嬰兒的出世往往使父母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2)兒童的年齡和發展水準影響到父母的生活和教養方式。(3)兒童的行為特徵也影響父母的行為方式。三、家庭與幼稚園協作實施社會教育的方案根據活動的主導方及家長的參與程度,可將家園合作社會教育活動分為以幼稚園為核心的家園合作活動和以家庭為核心的家園合作活動兩種類型。以幼稚園為核心的家園合作活動:(一)家長開放日(二)幼兒學習成果展覽與彙報會實例鏈接:某幼稚園家長開放半日活動安排表

班級區域活動運動生活學習活動遊戲活動托班生活區:娃娃家(3個)內容:走跑區小手甩甩我們都是好朋友親子遊戲:捕魚小能手探索區:造房子、小汽車器械:拖拉玩具、七彩傘、小推車等遊戲:七彩傘小一班生活區:洗手帕、扭紐扣內容:鑽爬區我會自己擦汗找朋友角色遊戲:娃娃家(2個)、DIY小屋、公共汽車、銀行探索區:氣球娃娃、瓶寶寶找蓋子、玩水器械:墊子、手印等表現區:做花傘、小扇子、刻圖章遊戲:送小花回家小二班生活區:洗手帕、給瓶娃娃喝水等內容:走跑區我會自己喝水找涼快、熊貓媽媽過生日角色遊戲:娃娃家(2個)、計程車、菜場、銀行探索區:會變的水、誰的健身圈、小魚遊來了器械:拖拉玩具、滾筒易開罐表現區:吹畫、小涼帽、理髮、小舞臺遊戲:我帶娃娃去公園(三)接送交流與家庭訪問--以訪問、談話為主要方式的個別交流形式。(四)家長手冊(五)家園聯繫冊(六)即時通訊聯繫與網路互動(七)家長園地(八)家長簡報以家庭為核心的家園合作活動:(一)家長委員會(二)家長會議(三)親子活動(四)家長沙龍(五)家長志願者課堂練習[技能訓練]請選擇一本合宜的繪本,設計一次幼兒家園合作社會教育活動,自擬活動名稱與年齡班,並組織試教與評課。[學練結合]1.請根據所學習的內容,設計一份新入園幼兒家庭情況調查表並說明理由。2.請利用幼稚園見習或實習的機會,觀察一次家園合作活動,並進行記錄與反思。2024-2-1763第二節社區的幼兒社會教育2024-2-1764一、社區教育概述(一)社區一是社區要佔有一定的地域,如街道、集鎮、村落等,其社區形態都存在於一定的地理空間中;二是社區的存在離不開一定的人群;三是社區中共同生活的人們由於某些共同的利益,面臨共同的問題,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和其他活動;四是社區的核心內容是社區中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及其互動關係。2024-2-1765(二)社區教育現代的社區教育,則是由社區中心學校發展為普遍的社區機構與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學前教育專家梁志燊為:“社區教育是指社區內為兒童或全體居民設置的教育設施和教育活動,是多層次的、多內容的、多種類的社會教育。”2024-2-1766二、幼兒社區教育的價值我國2001年教育部頒佈的《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幼稚園同時應為社區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務。”社區在幼稚教育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服務功能、教育功能、宣傳功能三、社區與幼稚園協作實施社會教育的方案其一為以社區為主導的幼稚園社會教育合作活動是指以社區為依託,依靠基層社區政府各部門的力量,因地制宜地創設條件,組織實施各種教育活動,開展並實現社區與幼稚園、家庭之間的合作。其二為以幼稚園為主導的合作模式,即幼稚園依託併發揮社區內的各種力量(鄉鎮政府、企業、大學、中小學等),組織成一個以幼稚園為核心的園內外相結合的幼稚教育網路,開展並實現幼稚園與家庭、社區之間的合作。(一)社區幼稚教育委員會由社區內街道居委會、企事業單位以及社區內各種與幼稚教育有密切聯繫的職能部門和經濟實體參與組成。負責家長教育,出版幼稚園教育、家長教育材料,協助家園合作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參與教育決策和監督,組織大型聯歡活動等。(二)社區幼稚教育服務網絡

指社區通過提供不同層次、不同內容、不同途徑的幼稚教育服務,形成彼此獨立又相互呼應的立體網路,服務於社區內的居民和幼兒。包括成立社區幼稚教育基地,建立社區幼稚教育志願者資源庫、設立社區幼兒活動中心等。(三)社區幼稚教育資訊平臺社區幼稚教育資訊平臺是一種依託資訊技術,通過電腦硬體和軟體系統支持實現的社區、幼稚園和家長進行幼稚教育交流的遠程互動平臺。社區借助平臺建立社區幼兒資料庫,涵蓋幼兒自孕育、出生、成長的各類記錄,以及家庭家族史、父母以及家庭親近成員的一些基本情況;可在平臺發佈資訊,幼稚園和家長可以同時接收到資訊;可共用社區、家庭、幼稚園社會教育資源和利用規則,便於幼稚園和家長共用。[技能訓練]請結合案例,自擬活動名稱與年齡班,設計一次幼稚園與家庭、社區合作社會教育活動。案例一2024-2-17瑞吉歐幼稚教育模式是頗具特色的、堪稱影響世界的幼稚教育模式之一。它誕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因其發源於義大利北部一個名為瑞吉歐·艾米裏亞的小城而得名。瑞吉歐幼教模式的最大特色之一,即社區是推動幼稚園發展的強大力量,社區民眾全力支持、配合、參與幼稚教育。在瑞吉歐市,幼稚教育是全社會的事。0~6歲幼兒的保育和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市政工程,享有12%的政府財政撥款,社區公民進行監督。瑞吉歐教育體系中,大自然、大社會就是孩子學習的大課堂,家庭、社區中物質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幼兒提供學習的舞臺。教師們將幼稚園的環境稱為“第三位教師”。幼稚園物質環境的創設考慮如何增進它的開放和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幼稚園與周圍的社區密切互動。比如,教室向一個中心區域敞開大門,廚房可以隨時提供參觀的便利,大大的玻璃窗、教室後面的院落、開向外面的大門,也使幼稚園同社區保持隨時的溝通;入口處放著各種各樣的鏡子、照片和兒童的作品,便利他們的溝通,為幼兒提供充分的交往機會。2024-2-1773請閱讀案例《開放的瑞吉歐模式》,闡述從瑞吉歐幼稚教育的社區管理模式得到什麼啟示?幼稚園與社區合作開展幼稚教育有何意義?第三節幼稚園、家庭、社區協作的社會教育2024-2-1774一、幼稚園、家庭、社區社會教育一體化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U.Brinfenbrenner)提出的生物生態系統理論(BioecologicalTheory)指出,個體的發展受其身處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所制約。或者說,發展的個體處於從直接環境(家庭)到間接環境(幼稚園、社區、寬泛的文化等)的若干個環境系統之中,或嵌套於其中,每一個系統都與其他系統以及個體發生交互作用。這些系統表現為一系列同心圓(如下圖所示)。2024-2-17752024-2-1776(1)微觀系統(2)中間系統(3)外層系統(4)宏觀系統(5)時代系統圖6-2生物生態學理論的同心圓模式對於學前兒童而言,其生活的場所及周邊環境,如家庭、幼稚園、社區及鄰居就構成他們微觀系統(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的主要要素。處於微觀系統中的要素兩兩關聯,如幼稚園和家庭、家庭和社區、幼稚園和社區,就構成了學前兒童的中間系統。2024-2-1777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布朗芬布倫納進一步指出,這些系統中的每一個系統都對兒童的發展有著複雜的生態學意義;各個系統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其中任何一個系統的變化都會波及到另外一個系統;兒童的發展過程是其不斷地擴展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的過程,從家庭到兒童再到社會;兒童的生態過渡(即生態環境的變化)對其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24-2-1778幼稚園、家庭、社區教育的特點。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形式地對幼兒進行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幼稚園教育是根據國家教育方針,根據改革發展的需要提出教育目標,有目的有計畫地實施教育,具有幼稚教育的專業優勢。社區教育是按照國家教育方針和年齡特點,有義務地配合幼稚園、家庭教育,組織安排生活,防止和減少孩子受到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具有靈活性和自願性的特點。2024-2-1779二、幼稚園、家庭、社區協作的價值(一)有利於學前教育法規的貫徹執行(二)有助於與世界學前教育的接軌——關注家園社區合作共育,是我國學前教育走向世界、順應世界潮流的需要。2024-2-1780特殊家庭長期指導8-10場團體輔導對少數家長提供4次個別諮詢對部分家長提供1-2次個別諮詢通過傳媒手段向家長提供教養指導圖6-3

社會、幼稚園給予的家庭指導(三)有利於學前教育整體功能的發揮(四)有益於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2024-2-1781為什麼要三方協作?在幼兒五大領域學習與發展中,如果缺少三方協作中的任何一方,沒有哪個領域的學習會像社會領域一樣,可能面臨徹底無助或迷茫;在幼稚園五大領域教育中,沒有哪個領域的教育會像社會領域一樣,離開了三方中任何一方的協作,勢必面臨無效或失敗。案例分析:一位父親給夢鴿女士的一封信

家庭、幼稚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係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薰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指南》p22)三方協作氛圍關係安全與信任認同與歸屬自信與自尊三、幼稚園、家庭、社區協作社會教育活動的實施(一)家庭、社區的社會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形教育資源:人力、財力、物質等無形教育資源:政策、制度、時間、文化氛圍2024-2-17841.社區和家庭的物質資源

——可以被直接利用的有形資源。社區中的物質資源:自然物質資源和社會物質資源自然物質資源:山川河流、動植物等。(幼稚園社會教育可利用大自然這本天然的活教材培養幼兒感受能力、探索意識以及對家長、祖國的熱愛。)社會物質資源:公共場所和社會機構組織兩種,具體有廣場、公園、街道、醫院、銀行、郵局、住宅等。2024-2-17852024-2-17自然物質資源社會物質資源2.社區和家庭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指具有某種專業知識、技能的個人或組織。社區和家庭中的人力資源:幼兒家長、社區管理者、企事業單位工作者以及具有各種專業特長的居民等。其中,家長是社區人力資源的首要資源。家長的個人經歷、職業優勢、專業背景、興趣特長,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活資源、活教具,能夠在幼兒社會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2024-2-17873.社區和家庭的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是指人們從事文化生產或文化活動可利用的各種資源,一般來說,包括文化場所和行為文化。社區文化資源可分為“硬體”和“軟體”兩個部分。硬體:文化基礎設施,軟體:社區的文化環境、文化氛圍、人文傳統、人文景觀及社會文化網路(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區歷史、民族、風俗、景區、文化場館、方言、生活習慣、節日活動和娛樂活動等。)家庭文化資源:家庭文化活動、文化氛圍、學習資源、家長的觀念和言傳身教等。2024-2-17882024-2-1789社區文化資源(二)幼稚園、家庭、社區社會教育工作的策略1.促進家庭、社區對幼稚園社會教育工作的認識和理解(1)邀請家長、社區人士瞭解幼稚園各項活動——“請進來”策略2024-2-1790(2)幫助家長、社區人士參與幼稚園班級的社會教育活動——“一起做”策略。2024-2-1791實例鏈接家長當老師:飛行員爸爸大一班請來耿樂橫的爸爸一一一名飛行員來當老師。當耿樂橫的爸爸穿著飛行員制服,帶著飛機模型走進班級時,喧鬧的班級一下子就安靜下來,耿樂橫的爸爸用形象化的語言向孩子們介紹了飛機的結構和簡單的飛行原理,孩子們聽的是津津有味,許多孩子還好奇的問東問西,追根究底,耿樂橫不僅充當了爸爸的小助手,回答小朋友提出的問題,還主動把自己在飛機場看到的和自己瞭解的有關飛機的知識告訴大家。通過這次活動,許多小朋友尤其是男孩子,對飛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回家和父母一起查閱飛機的資料,去飛機場參觀,很多孩子都樹立了長大當飛行員、當科學家的理想。2024-2-1792其中變化最大的要數取樂橫小朋友了,他平時上課不認真,喜歡說話,不願意舉手發言,在班上的人緣也不好,可自從爸爸來當了老師後,他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僅上課認真聽,積極舉手發言,還主動和大家玩,好朋友也多了。他爸爸也反映在家無論是自控能力還是自我服務的意識都有所增強,變成一個有責任感的小小男子漢了。2024-2-1793(3)邀請家長、社區人士配合幼稚園班級的社會教育活動——“走出去”策略2024-2-17942.整合社區、家庭資源,系統制定社會教育工作計畫(1)建立社區、家庭教育資源庫周邊容易獲得的社區資源→家庭情況調查表→對社區和家庭教育資源進行匯總和分類,建立完善的可用資源庫2024-2-1795

社區家庭社會教育資源庫簡表

2024-2-1796類別資源可利用情況物質資源自然物質資源陽光、江河、泥土、石頭、礦藏、花草、樹木等觀察自然界中的各類事物,或帶回幼稚園活動中。社會物質資源公共場所西城路步行街、象山廣場、遊樂園、球館、運動場、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超市、蛋糕店、菜場、農貿市巧、餐廳(油茶店、米粉店、面館、飯店等)等為幼稚園教育開拓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不僅可以在其中收穫可利用的活動材料,如廢舊輪胎、各類蔬果等,更豐富了幼兒的生活體驗、人際交往經驗等。社會機構與組織學校(衛生學校、逸仙中學、民主路小學)、醫院(中醫院、人民醫院)、部隊、警察局、消防隊、銀行、廣播電視臺、報社雜誌社、孤兒院、敬老院、福利院、法院等人力資源家長、居民、醫生、護士、軍人、員警、司機、消防隊員、教師、離退休幹部、廚師、會計、演員、藝術家、設計師、主持人、銷售員、工人、農民、裁縫等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或化區居民來園分享他們的工作,或帶領幼兒參觀工作場所,使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瞭解各種職業的義務、責任及價值,感受社會中的人和事。文化資源文化場所景區(象山公園、舍利塔景區、杉湖、雙塔公園、太平軍攻城營房遺址)、圖書館、藝術館、桂林三花酒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少年宮、影院劇院等各類文化場館為幼兒學習提供了各種文化空間和課程資源,讓幼兒感受不同地區人們的文化特點,培養幼兒的審美及文化鑒賞能力。行為文化語言:普通話;方言生活習慣:公園廣場內老人每天晨練進行太極拳、太極劍、柔力球、廣場舞等養生活動;毎天白天民間藝人及老人在公園內自發進行的彈唱表演等;節日活動:端午節龍舟大賽、重陽節慰問活動、毎年8、9月“水月金秋”“灕江之聲”大型文藝活動等;民族民俗:壯族對歌娛樂活動:節日組織的遊園活動等。(2)尋求社區、家庭長期聯繫與支持①與社區企事業單位等組織聯繫“共建單位”,如烈士陵園、蔬菜基地等,②與社區工作人員、不同職業的家長聯繫,建立“幼兒導師組”。2024-2-1797(3)制定社會教育工作計畫①從資源的特性出發②與社區人士和家長協作,共同商定③從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技能的培養三個方面來全面考量④考慮教育性的同時,還應當注意活動的娛樂性、趣味性。2024-2-1798案例鏈接:

參觀上海消防博物館活動方案2024-2-1799[技能訓練]端午節前夕,樂樂從姥姥家回來,帶了幾只小粽子到幼稚園來。一群小朋友馬上對粽子產生了興趣,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淩淩說:“這個粽子好小哦,外面賣的都很大!”萱萱說:“這些包上粽葉的糯米怎麼會變成三角的呢?”琦琦說:“我們去買點糯米和粽葉,自己來包吧。”沐沐說:“我不會包啊,好想知道大人是怎麼包的呀?”小宇說:“我家社區門口有家賣粽子的店,婆婆們都是一邊包一邊賣。”……壯壯說:“我吃過長方形的粽子,裏面還有肉。”芯芯說:“我只喜歡吃甜粽子。”……2024-2-17100請根據案例,設計一個幼稚園、社區和家庭協作的社會教育活動。[學練結合]1.請分組選擇到不同的幼稚園及所在社區,調查瞭解他們開展合作教育的情況,撰寫調研報告。2.請以“參觀社區XX”為主題,設計一個完整的幼稚園、家庭、社區協作的社會教育活動。2024-2-17101

2024-2-17102學前兒童常見的社會性發展問題2024-2-17103第一節

學前兒童常見社會性發展問題的表現一、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

(一)社會性發展問題的界定: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存在較強的可塑性和易變性,外界的不良影響及個體的消極因素極易促使兒童產生各種問題行為,在學齡前出現的心理和行為的失調或變態,即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十大常見問題行為:“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難以完成任務,在幼稚園坐不住,來回走動”“明顯多動”“過分依戀纏人”“孤僻,難以與同伴交往”“過分好強,處處爭第一,受不了一點挫折和批評”“違拗性嚴重”“有睡眠問題”。2024-2-17104(二)社會性發展問題的一般表現(1)從常模和發展規律看行為表現(2)從行為程度看行為表現(3)從適應環境看行為表現2024-2-17105(三)影響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因素1.生物性因素2.後天環境因素2024-2-171061.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遺傳、疾病、氣質等遺傳素質是個人身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有研究者發現有些行為障礙是由於染色體缺損或基因突變造成。疾病感染會使學前兒童健康水準下降,身心受到影響,從而可能會引發相應的問題行為,如流腦、乙腦的感染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使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增多。假如病毒感染聽覺神經或語言中樞,則會造成兒童的聽說障礙,導致其社會交。氣質是一個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包括活動的速度、強度、穩定性、靈活性、指向性等,它是人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的生物基礎。2024-2-17107近代比較廣為接受的是將人的氣質劃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四種類型,而巴普洛夫則認為高級神經活動有三個基本特徵,即興奮與抑制的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不同氣質類型的基本特徵和行為特點

神經類型(氣質)強度均衡性靈活性行為特點興奮型(膽汁質)強不均衡

反應快、易興奮、難於抑制活潑型(多血質)強均衡靈活活潑、靈活、好交際安靜型(粘液質)強均衡不靈活安靜、遲緩、有耐心、不好交際抑制型(抑鬱質)弱

行為緊張、刻板、敏感、孤僻2024-2-17108

研究表明,嬰幼兒的某些氣質特點會影響其心理活動和行為,同時影響親子、師幼、同伴等社會性關係。從早期與父母的親子交流到後來的同伴交往,由於兒童的氣質不同,也會導致社會交往上表現出迥然的差異。氣質影響了兒童的行為表現,進而影響到親子、師幼等人際關係和父母教養、教師教育的方式,而父母教養和教師教育的方式反過來又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影響。2024-2-171092.後天環境因素(1)家庭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行為方式、教養方式、心理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家庭結構等方面都在影響著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①行為方式幼兒天生喜好模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行為的習得主要依賴的是對身邊榜樣行為的觀察模仿。因此,父母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要特別注意發揮自身言傳身教的示範性榜樣作用。2024-2-17110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一般分為四種:忽視型、專制型、溺愛型、民主型。

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的發展不管不顧,不關心也不了解孩子,忽視孩子的需求,讓其隨心所欲,缺乏正確的行為規範指導。兒童以後多表現為自信心較差、冷漠、情緒消極、自由散漫、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問題。如飲食、睡眠的生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幼兒會產生暴躁或拒絕行為;而依戀、尊重、愛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則會導致拒絕行為、孤僻、喪失安全感的心理,這種情況在留守家庭裏面表現的尤為突出。②教養方式2024-2-17111農村留守兒童現狀2024-2-17112“被遺忘”的孩子們2024-2-171132013年,據金陵晚報報導,跟著爺爺奶奶在蘇北農村長到13歲的留守兒童小宇(化名)約了自己的好友,另一名留守兒童小麗一起喝安眠藥自殺,所幸獲救。原來,自一歲起,每年至多見到父母兩次的小宇在一次吵架中害怕父母離婚,絕望中選擇了自殺。

2014年1月20日,據新京報報導,安徽望江縣9歲的留守少年小闖在屋外廁所房梁上自縊,只因為接到媽媽電話,說今年不能回家過年。

2015年6月9日23時許,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坎鄉4名兒童在家中疑似農藥中毒,經搶救無效死亡。4名兒童為留守兒童,年齡最小的5歲,最大的13歲,父母均在外打工。大兒子張啟剛留下了一份簡單遺書,遺書大概內容是:“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的好,但是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實例鏈接2024-2-17114

民主型家庭成員之間關係平等,家庭氛圍和諧融洽,父母尊重理解兒童,在一定的規則範圍內給孩子以自由。這種兒童較為自信,性格開朗,社會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較強。

專制型的父母對孩子干預過多,溫暖、關愛少。在家長的高壓專制教養中,兒童容易發展成為懦弱、順從、缺乏自信、性格壓抑、自卑的人,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表現得異常反抗、冷酷、殘暴。溺愛型多見於獨生子女家庭,家長過分寵愛孩子,無原則性地滿足兒童的所有要求,對不當行為也不加管束,容易造成兒童表現出依賴、膽小怯懦、任性、自私、驕傲、意志薄弱、自主獨立性差等不良問題。2024-2-17115

正常家庭結構的破壞會使學前兒童的心理適應發生困難,如父母死亡、離婚、再婚等,往往造成兒童心理的緊張和壓力。

家庭內的衝突往往會成為兒童心理創傷的背景,甚至還可能導致孩子在神經—心理上的某些病態。③家庭結構2024-2-17116包括家庭經濟收入水準、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心理健康狀況等。比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更容易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充分認識並尊重孩子的個性特徵,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出合理的期望值,並用其所擁有的知識影響和教育子女。相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對子女的幫助有限,甚至可能因其自身的不良習慣、教育態度與方式對子女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④其他因素2024-2-17117(2)幼稚園

與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幼稚園的教育功能性更加突出,它會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和社會的要求,開展有目的、有計畫的教育活動,培養目標的設定更符合社會化的要求。幼稚園主要通過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影響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兒童的成長以及交往是在一定的物質環境中進行的。

幼稚園的精神環境是指幼稚園的人際關係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氛圍等,包括教師與幼兒,幼兒之間,教師之間的相互關係。

同伴交往是幼兒社會化過程的重要途徑。2024-2-17118

對於還未真正踏入社會的學前兒童,影響其社會性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包括兒童所居住的社區環境、社會風氣、影視、網路等。(3)社會

開播於1969年的《芝麻街》是美國公共廣播協會製作播出的兒童教育電視節目。這個節目綜合運用了木偶、動畫和真人表演等各種表現手法向兒童教授基礎閱讀、算術、顏色的名稱、字母和數字等基本知識,有時還教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有關研究顯示,收看《芝麻街》的學齡前兒童在字母表、數字、身體部位、形狀和分類等知識方面較其他孩子有優勢。有項研究追蹤一批《芝麻街》兒童觀眾入學後的表現,任課教師評價這批孩子在閱讀能力、辭彙量、數學技能、對上學的態度和適應性、與同伴相處方面優於其他學生。2024-2-17119二、學前兒童常見的社會性發展問題的表現及成因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常見的主要有攻擊性行為、破壞行為、說謊、焦慮、自私、偷竊等。(一)焦慮1.焦慮的類型和表現焦慮是指個體因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而使自尊心受損時所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而又帶有恐懼的負性複合情緒。焦慮在認知、情感和軀體行為上都有表現。2024-2-17120

焦慮的類型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分離性焦慮、社交性焦慮、特異性焦慮、創傷後應激焦慮、廣泛性焦慮等。

(1)分離性焦慮

伴隨依戀關係的建立,幼兒與所依附的人或最初照顧者(通常是母親)分離時,會表現出分離性焦慮的情緒:傷心、痛苦,拒絕分離。2024-2-17121(2)社交性焦慮

在童年早期,當兒童遇到嶄新的、陌生的或具有社會性威脅的情景時,出現一定程度的擔心或焦慮是正常的,但當這種擔心和害怕持續存在,引起兒童對陌生人或社交場合的回避行為,影響兒童的社會功能時,這種情形即構成兒童社交性焦慮障礙。2024-2-17122(3)特異性焦慮

幼兒出於本能和自我保護,對黑暗、登高、雷電、動物等可能會有恐懼心理,但這類恐懼時間短,程度輕。如果恐懼體驗時間長,程度重,與外界刺激不成比例,明顯超過客觀存在的危險程度,且不能因安撫和解釋而消失,那麼可能就產生了對某一特定事物的特異性焦慮。2024-2-171232.產生焦慮的原因(1)遺傳和氣質(2)依戀關係(3)教養方式(4)其他因素2024-2-17124(二)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也稱侵犯性行為,是指一種有意傷害他人,給他人帶來不愉快和痛苦,且不被社會規範所接受和許可的行為,可造成被攻擊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傷害。1.攻擊性行為的類型與表現從形式上來劃分,攻擊性行為一般分為言語和身體攻擊,主要表現為抓人、咬人、踢踩、罵人等。2024-2-17125

從目的性來劃分,一種是為了爭奪某一物體的工具性攻擊,攻擊被當做一種手段來達到獲取物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給被攻擊者造成身心傷害;另一種主要目的是專門打擊或傷害他人的敵意性攻擊。2024-2-171262.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1)生物因素(2)家庭影響(3)大眾傳媒(4)社交能力(5)道德發展水準(6)人格2024-2-17127

《喜羊羊與灰太狼》問題臺詞:紅太狼常用肉麻的音調稱呼灰太狼“老公”,反復傳遞“老公”與“老婆”的關係。問題情節:羊羊們總是捉弄村長,不尊敬長輩;紅太狼經常對灰太狼施以家庭暴力;灰太狼烤羊、煮羊。問題道具:平底鍋。紅太狼動輒揮動手中的平底鍋毆打灰太狼。實例鏈接2024-2-17128

《熊出沒》問題臺詞:“我跟你拼了”“殺了你”“砍死你”。問題情節:光頭強與熊大、熊二之間有粗暴的衝突。問題道具:槍支。光頭強打不過狗熊就拿槍射擊。2024-2-17129(三)說謊說謊指兒童有意無意地說假話欺騙別人的行為。對於兒童的說謊行為,應有足夠的重視,要意識到說謊是一種不良行為,平時不要有意無意地教兒童說謊,注重對兒童的誠實教育,鼓勵他表達真實的情感和想法。2024-2-171301.說謊的類型(1)想像與現實的交融性說謊(2)為引起關注的有意虛構性說謊(3)逃避懲罰式說謊(4)創造性謊言(5)榜樣式說謊(鏈接)2024-2-17131(四)破壞性行為

1.破壞性行為的表現與類型幼兒的破壞行為主要表現為損害公共財物或他人的利益、擾亂集體活動等方面。破壞行為突出表現在損害公共財物和他人的東西。例如,在校園、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刻字、塗抹、打碎路燈、毀壞公共設施等。另外,擾亂集體活動,違反紀律,使活動難以進行,這在幼稚園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群體中總有些比較調皮的幼兒,戲弄或碰撞弱小同伴,搶奪別人的東西,故意踢桌子、搖椅子,甚至惡作劇、出別人的洋相等。2024-2-17132實例鏈接

樂樂,男,5歲,上幼稚園大班。身高略高於同齡孩子,動作敏捷,迅速。但是,近幾個月來突然變成了“破壞大王”,什麼玩具、什麼東西一旦到了他的手裏就不要想完整的還回來,就連衣服也是只要經過他的手就要遭到破壞,還喜歡在別人活動時搞破壞。給他一本畫冊,他會一頁一頁地撕破,給他一個玩具,他玩一陣便將其拆開或砸壞,頗令人苦惱。在和同伴一同玩遊戲的過程中,也常常將同伴剛做好的東西推倒或者弄壞,被人發現或指責之後,破壞行為有所收斂。但很快又會重複其破壞行為,繼續有意無意地摘花、撕書、摔東西。為此,小朋友們越來越不喜歡和他玩了,家長和教師對此都很頭疼,也很擔憂其以後的發展。2024-2-171332.學前兒童破壞行為產生的原因(1)身體發育不完善(2)正常的探索行為(3)情緒宣洩(4)報復性破壞(5)虛榮心的驅使(6)模仿2024-2-17134(五)偷竊

1.偷竊的類型

兒童的偷竊行為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了滿足對於物品的需求而偷竊,這是在兒童早期最常見的形式;另一種是為了引起關心而偷竊。2024-2-171352.偷竊的原因(1)幼兒思維以自我為中心(2)自控能力弱(3)需要沒有得到及時滿足(4)家庭教育不當(5)錯誤榜樣2024-2-17136

作為幼教工作者,為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社會性發展,首先,要瞭解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的一般表現,理解導致問題的各種因素,做到在實踐工作中趨利避害,給幼兒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其次,瞭解一些常見的社會性發展問題的特異表現、類型和成因,這有助於我們對問題的鑒別、分析判斷以便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2024-2-17137

據媒體報導,在江蘇某地,8歲的李浩冉和5歲的弟弟李浩與8歲小夥伴李某,在村邊樹林裏模仿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烤羊肉串的劇情,做“綁架烤羊”遊戲。李某把李浩冉兄弟倆綁在樹上,點燃地上的樹葉。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導致李浩冉兄弟倆被嚴重燒傷。

結合本節內容,請分析導致案例中兒童被燒傷的原因。闡述在學前兒童健康成長中,社會傳媒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2024-2-17138

尋找一個經常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對其行為進行觀察記錄,並嘗試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學練結合]2024-2-17139第二節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的指導策略

用干預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的方法和針對一些常見社會性發展問題的具體指導策略,目的是幫助幼教工作者在實踐中正確運用這些方法,瞭解其實施策略,做到既有針對性,又能綜合性地解決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2024-2-17140(一)強化法1.選擇適當的正強化物2.正強化的關鍵在於正確的操作程式3.負強化物是使兒童產生消極情緒體驗的事物4.使用強化法還要特別注意,要注重激發行為的內在動機,形成自律一、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的指導方法2024-2-17141(二)懲罰法

懲罰與強化的區別

反應後呈現反應後消除獎勵性刺激正強化(負)懲罰厭惡性刺激(正)懲罰負強化

懲罰是剝奪幼兒獲得獎勵性刺激,或是當幼兒做出不適宜行為時給予厭惡性刺激的一種“教育”方式;而負強化則是當幼兒做出適宜行為時,取消厭惡性刺激的方式。2024-2-17142

懲罰種類有責備、剝奪、隔離

責備是指通過語言或肢體動作及時給予強烈否定性警告,以阻止或消除不良行為,一般適用於程度較輕的行為問題,通常譴責後跟隨其他懲罰性刺激

剝奪和隔離是指當兒童表現出不良行為時,停止其享用的某種權利或正強化物,或暫時隔離開,以阻止或削弱此類不良行為的再現。2024-2-17143剝奪和隔離具體實施需注意以下5點1.家中父母和幼稚園教師在使用懲罰法時要堅持一貫性原則,做到態度一致,措施一致,不半途而廢,避免因措施不統一而產生的負面效應。

2.懲罰要做到合理、公正、慎重,前後一致,對事不對人,不挖苦譏諷,不發洩個人情緒。3.在兒童隔離期間,不與他說話,也不看他,更不要讓其他兒童靠近他。4.運用懲罰要結合其他形式,具體處理,不籠統說教。絕不能採用體罰,避免打罵、恐嚇、罰站等摧殘兒童的方式。5.懲罰不是萬能的,懲罰法收效雖然立竿見影,但畢竟多數情況兒童是基於父母先天的權威地位而做出的妥協認錯,多伴隨消極情緒。2024-2-17144(三)模仿法1.正確選擇模仿榜樣2.當需要模仿的行為在榜樣身上出現時,要對兒童加以引導或暗示,使其注意觀察要模仿的行為。2024-2-17145(四)系統脫敏法1.確定患者的焦慮等級,將其各種焦慮反應按由弱到強的順序排列起來。2.患者接受肌肉鬆弛訓練。3.從最低等級開始,要求患者在面臨引起焦慮反應的刺激時放鬆肌肉,以對抗焦慮。成功後進入下一個等級,直至通過最高等級。2024-2-17146(五)代幣制代幣制法又稱標記獎勵法,是一種用精神或物質獎賞改變問題行為,塑造新行為的方法。2024-2-171471.實施代幣制首先是明確具體的目標行為2.要選擇適當的媒介物,簡單、便於發放3.在設計代幣兌換的強化物時,要考慮其對於兒童的價值以及強化物本身的經濟價值4.擬定代幣交換系統。規定兌換比例、時間、地點並進行監督5.當兒童的目標行為反應達到期望水準後,還應幫助其逐步脫離代幣制,以適應自然環境具體實施需注意以下5點2024-2-17148(六)消退法

消退法是指在之前某個情境或刺激條件下,某種行為曾得到強化,若此後在類似情境中強化消失,則該行為的發生率就會逐漸降低。使用消退法的關鍵是識別維持問題行為的強化物,然後消除它。2024-2-17149

消退法的正確運用情境反應立即效果長期影響麗麗晚上上床看不到媽媽就大哭媽媽不管她大哭的行為會慢慢減少同學相處明明喜歡告狀老師沒有反應告狀行為會逐漸減少晚餐安安不愛吃,動作慢吞吞媽媽不管她,時間一到就收拾餐桌不給她吃吃飯動作慢的習慣會改善父親在跟客人交談文文趁機吵著要錢爸爸沒有反應趁機要錢的行為會減少課堂上滔滔做鬼臉,又說又唱老師和同學們都不理他出風頭的行為會逐漸減少2024-2-17150具體實施策略需要注意以下五點。

1.首先找准導致行為發生的強化物,否則消退不僅不能起到應有作用,反而還可能加重問題行為2.對於受到正強化而形成的行為,取消正強化即可3.消退程式要與良好行為的強化相結合,不但可以促使問題行為更快地減少,使消退的難度降低,同時也能幫助個體建立適當的良好行為4.不能指望消退會使行為發生頻率很快降低,如同強化一樣,它是一個循序漸進,需要持之以恆的過程5.消退的錯誤用法是無意中消退個人的良好行為,或者誤認為消退就是忽視目標行為,造成不良行為的持續惡化(見下表)2024-2-17151

消退法的錯誤運用情境反應立即效果長期影響良好行為消失睡覺時間到了毛毛向媽媽道晚安媽媽沒有反應道晚安的行為會逐漸消失起床後童童自動整理被子媽媽漠然處之整理被子的行為會減少不良行為惡化早上起床菲菲賴床不起來媽媽不管她賴床的行為增強遊戲活動明明不停地說髒話老師不加阻止髒話出現增多同伴相處滔滔喜歡欺負弱小老師視若無睹欺負行為加劇2024-2-17152二、學前兒童常見的社會性發展問題的指導策略(一)焦慮1.分離性焦慮(1)幼兒情緒外露、易變,注意力易轉移,園內可通過開展有趣的活動、遊戲以及營造家庭式的物質環境和母愛般的精神環境,來緩解幼兒的焦慮情緒,激發其樂嬉戲的天性,感受教師的關愛,體驗與教師、同伴一起活動的樂趣,重新在幼稚園裏找到新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逐步實現對新環境的脫敏。2024-2-17153

(2)父母最好先收集一些新環境周圍的資訊,正面積極介紹新環境,找到新環境中幼兒熟悉的因素和同伴。(3)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感的喪失,父母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讓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漸增強獨立活動的能力。2024-2-171542.社交性焦慮(1)加強幼兒的戶外和社交活動,不封閉,不過度保護,針對有社交焦慮的幼兒,要利用並創造機會,鼓勵幼兒與親人、同伴甚至陌生人交往。(2)營造溫馨、和睦、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有助於幼兒形成開朗、樂觀、自信的性格,樂於而不畏懼與外界的交流。(3)成人的呵護、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勵,能有效地降低孩子的焦慮指數。2024-2-171553.對某一特定事物的特異性焦慮消除特異性焦慮的方法主要有模擬示範法和系統脫敏法。成人首先做到在任何情況下不要恐嚇幼兒,避免接觸渲染恐怖的影視作品。當孩子面對雷電、動物或醫生發生焦慮困擾時,他們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希望成人輕鬆地和自己一起積極尋找應對策略,這會逐漸淡化孩子對焦慮的感受。同時注意提高幼兒認識水準,瞭解自然界現象,養成良好生活習慣。2024-2-17156(二)攻擊性行為具體指導策略如下1.移情訓練2.鼓勵幼兒親社會行為3.榜樣示範和環境薰陶法4.合理宣洩情緒2024-2-17157(三)說謊具體指導策略如下1.學會判斷什麼才是說謊2.查找說謊原因3.避免濫施懲罰2024-2-17158(四)破壞性行為具體指導策略如下1.瞭解何為破壞性行為(實例鏈接)2.深入瞭解原因3.減少誘因2024-2-17159(五)偷竊具體指導策略如下1.提高認知水準和自控能力2.詢問原因3.正面教育,合理利用強化和懲罰4.通過物歸原主施加教育5.關注幼兒需要2024-2-17160

一個男孩在兩歲時生了一場比較重的病,常常會因為疾病帶來的痛苦而哭鬧。哭鬧是他向父母尋求安慰、幫助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哭鬧也正是由於父母的關注而被強化了。在生病期間,哭鬧常常發生,成為了一個高發生率的行為,而且,即使在其疾病痊癒、健康狀況得到改善之後仍舊被保持了下來。至此之後他總是要求從其父母那裏獲得特別的關注,尤其是在睡覺的時候,如果父母沒有提供關注,只是將其放在床上就離開,這個男孩就會大發脾氣,比如尖叫、大聲哭等,因此,每次睡覺的時候父母至少要花半個到2個小時的時間陪在孩子身邊,直到他入睡。請分析案例中男孩的哭鬧行為發生的原因?並根據本節內容設計恰當的矯正辦法。2024-2-17161

在見實習過程中,仔細甄別有社交性焦慮的幼兒,並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學練結合]1.在分析某種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問題時,可以從哪些方面尋找原因?2.試分析在矯正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問題時,強化法和懲罰法各自的優缺點。3.請分析案例中小蘭偷拿口紅的原因。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專家,你會給小蘭父母怎樣的建議。(見鏈接)[拓展訓練]

學前兒童的社會交往教育

2024-2-17162第一節學前兒童社會交往教育概述2024-2-17163一、社會交往教育的內涵(一)社會交往的內涵1.交往由於共同活動的需要而在人們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建立和發展相互接觸的複雜和多方面的過程。——《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2.社會交往能力人在與他人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運用口頭語言、身體語言、情緒和認知等方面的能力。2024-2-17164(二)社會交往的種類劃分1.以交往的廣義與狹義分類廣義的交往指人類社會具有普遍形式意義的抽象的交往,包括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資訊交往;狹義的交往則是比較明確的、具體的交往。2.以交往的情感狀態劃分心理學根據人與人交往中產生的情感特點將交往分為四種類型:自卑型情感交往自負型情感交往結合型情感交往分裂型情感交往2024-2-17165(三)學前兒童社會交往教育的內涵1.學前兒童社會交往的含義廣義地說,學前兒童社會交往是指學前兒童與成人及同伴在生活中學會表達自己的願望、瞭解別人的情緒,學會溝通,相互理解。狹義地說,就是指同伴交往,即學前兒童與自己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在遊戲、學習、生活中學會運用各種方法友好相處。2024-2-171662.學前兒童社會交往教育的內涵主要是為了鼓勵學前兒童積極交往,指導學習並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通過創造機會,引導、鼓勵學前兒童以主動、積極的心態交往,並在交往的過程中學習、掌握各種交往的技能。2024-2-17167從嬰兒期至學前期兒童遊戲活動的認知複雜性的變化遊戲類型出現的年齡描述平行遊戲6-12個月

兩個兒童進行相似的活動,彼此不關注平行意識遊戲大約1歲兒童進行平等遊戲,偶爾互相看看或監控彼此的遊戲簡單假裝遊戲1-1.5歲兒童進行相似的活動,同時,談論、微笑、分享玩具或者互動互補和互惠遊戲1.5-2歲兒童在跑-追遊戲或藏貓貓這樣的社交遊戲中有行為角色的互補合作性的社交假裝遊戲2.5-3歲兒童玩互補的假裝角色遊戲(例如:媽媽和嬰兒),但是對角色的意義和遊戲的形式沒有任何計畫和討論複雜的社交假裝遊戲3.5-4歲兒童積極計畫他們的假裝遊戲。給每個遊戲者分配角色並命名,並提出遊戲腳本,當遊戲中斷時可能會停下來修改腳本3.學前兒童社會交往教育的特點(1)實踐性(2)長期性和反復性(3)“交往”的互動性2024-2-17169二、學前兒童社會交往教育的意義1.社會交往有利於兒童學習社交技能和策略2.社會交往對兒童情感起積極促進作用3.社會交往有利於兒童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4.社會交往有助於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5.社會交往教育能增進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2024-2-17170案例分析當當是個個性和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但在動手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在操作活動時,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壞”,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師的批評對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當當與言言在結構區建構一輛很有創意的汽車,我及時地表揚了他。當當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十分自豪。當他們在為自己建構的汽車做最後的工序時,琪琪的汽車缺少一個輪子,就趁當當在尋找玩具時卸了他們汽車的輪子,而且在卸輪子時還把當當的“汽車”弄壞啦。一看到自己的汽車壞了,當當就與琪琪爭吵起來,而且哭得特別的傷心。看到這情景,我有意說:“你很傷心哦?”當當說:“我是很傷心,這是我和言言一起拼的汽車,琪琪把它弄壞了,我當然很傷心。”“真可惜,這麼漂亮的汽車壞了,是會傷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東西弄壞了,他們會不會像你一樣的傷心啊?”“肯定也會傷心。”……通過交談,我讓當當體驗了別人被他“破壞”作品時的心境。這樣,通過這種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變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漸懂得珍惜和尊重別人的勞動,學會了與人和諧相處。2024-2-17171

分析案例中幼兒社交行為的特點。作業通過對幼稚園大中小班幼兒交往情況實地觀察記錄,試分析幼稚園各年齡幼兒在社會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2024-2-17172第二節學前兒童社會交往教育的活動指導2024-2-17173對兒童來說,形成積極的交往態度,發展基本的交往能力,與周圍的人建立親密和諧的人際關係,既是當前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更是一生發展的重要基礎。2024-2-17174一、社會交往教育的目標(一)《綱要》和《指南》中有關社會交往教育的目標1.《綱要》中有關社會交往教育的目標(1)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2)善於與人交往(3)樂於集體生活(4)對周圍社會生活中的事物感興趣,並持有正確的態度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有關社會交往教育的目標根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