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研+能力提升】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研+能力提升】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研+能力提升】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研+能力提升】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精研+能力提升】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环境问题:指人类在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放到环境中。人类社会环境物质能量废弃物环境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过度索取超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超量排放产

生产

生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原因对策水资源短缺1、水少---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2、用的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3、不能用---水污染严重;1、“开源”---跨流域调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2、“节流”---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发展耐旱作物。耕地资源短缺1、建设占用土地;2、生态退耕;3、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损失的土地;1、保护2、合理利用3、保护生态环境能源短缺1、分布不均;2、供不应求;3、利用率低;4、浪费严重;1、“开源”---开发新能源、多渠道进口、跨区域输送、加强勘探与开发。2、“节流”---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减少浪费。

(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大气等污染。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①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分消耗资源---消耗的资源、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主要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自工业革命以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特别是20世纪环境污染的“急性发作”,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从而引起了世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八大环境公害事件”:1930年1943年1948年1952年1953-1961年1955年1968年1931-1975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数千人中毒,约60人死亡;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汽车排放的尾气,导致约400人死亡。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的废气,小镇43%的居民患病,约20人死亡;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生产和生活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最严重的一次5天内死亡约4000人。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污染源为工业的含汞废水,导致2200多人患病,1000多人死亡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患者500多人,死亡36人。日本米糠油事件因食用米糠油受污染,导致1000多人受害,死亡15人;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含镉废水,确诊患者258人,死亡200多人。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澳大利亚土壤退化南极极地地区冰川急速融化非洲过度放牧南亚环境污染北美洲过度捕捞北海与地中海河道改造与污染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南美洲雨林破坏欧洲东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趋势举例有些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_______破坏、全球变暖等有些从局部向全球蔓延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____________等臭氧层水体污染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危及人类的生存。#当前环境问题趋势---越演越烈原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面积的减少;危害:海平面上升;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海水倒灌;使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世界各国转变经济结构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保护意识;发展耐旱作物全球气候变暖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太阳活动影响;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剂;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的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保护意识臭氧层破坏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天气阴雨,降水多;山谷或山区,污染物不易扩散危害:危害人体健康;使河湖水、土壤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保护意识酸雨a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

b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自然要素发生异变)人为原因(主导因素)

c

造成的后果

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

d

治理的措施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

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自然资源枯竭: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环境问题分析思路人地关系的演变01采猎文明环境制约人类崇拜自然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环境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尖锐人地关系反思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和谐生产力发展认识提高体系架构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绿色科技加强国际合作概念内涵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环境问题本质——发展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社会系统(含人口、科技)人的管理调控生态系统(含资源)经济系统生活废弃物环境资源物质产品、资金等劳动、科技等生活废弃物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具体做法: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具体做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同时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具体做法: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入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思考如何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从历史角度看,环境问题的出现有一个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中叶,在人类燃烧化石能源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从资源消耗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人口少,但人均资源消耗量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但人均资源消耗量少。两者均对环境问题负有责任。从开发和保护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环保标准高,资金投入大,生态环境好;发展中国家因为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提倡可持续消费发展绿色经济消除贫困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消除贫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具体措施: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教育扶贫政府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具体措施: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企业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具体措施:可从衣食住行举例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Beasustainableconsumer每个人都需要从日常生活出发,转变消费习惯,崇尚绿色消费,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对比24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满足当代人的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①原因:人口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今后还将增加,这对农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整个经济建设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资源问题:我国资源相对短缺分布不平衡,更为严重的是资源开采过渡和利用不足。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更不容乐观。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质量型转变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友好方式环境无害化技术提高生态效益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资源得以再生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循环经济实践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获得最大的一种模式,包括:1.清洁能源2.清洁的生产过程3.清洁的产品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特点:1.农业资源得到再生2.综合效益突出3.实现良性循环原则核心手段资源利用工业上推行清洁生产农业上发展生态农业特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②途径:清洁生产的特点: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具体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的效益:效益表现环境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借助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加强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生态农业含义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发展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实行综合循环利用效益生态方面大大减少了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生物资源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方面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生、相养规律,减少了化肥、农药和动力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29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化利用资源利用一次利用,利用率低多次利用,利用率高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大量排放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物质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物质循环流动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化利用资源利用一次利用,利用率低多次利用,利用率高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理解)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扬长避短)可持续发展分析思路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