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重点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2.品味两则消息的话语,体会消息的特点。难点理清两则消息的思想,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合作探究、比较法。1.毛泽东画像。2.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照片。2课时毛泽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在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在芜湖、安庆线南渡长江,直取对岸,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的情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4月21日地点:安庆、芜湖之间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二十日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标题有何特点?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报道了消息的主要事实。2.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3.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的作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消息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实。4.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有正面描写。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有侧面烘托。如国民党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我们可以得出消息具有什么特点?“百万”是实数,其中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消息的生命。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3.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4.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1)从“二十日夜起”至“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为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2)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3)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衔接方式(1)时间上的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内容上的衔接: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第三层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7.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同学们,当你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时,当你们打开报纸阅读一篇篇文章时,是否想到这些内容都是由一种文体构成的?对了,它们被称为“新闻”。新闻这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本课就是两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要求:(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消息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消息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写消息应注意记叙的六要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课。1.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1)语言的准确、概括。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时。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地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既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当确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意思比较广泛,也可指陆路);“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限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当确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低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①“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②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2.比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异同。(1)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消息的文体知识)。②作者相同:两则消息的作者都是毛泽东。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⑤大背景相同:都报道渡江战役。⑥具体写法相同: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的神勇。(2)两文的不同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形,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形,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再分步叙写,多而不杂。这两则消息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形,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写得大气磅礴,充满了胜利的豪情。虽然两则消息涉及的事件已成为历史,但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两则消息时,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那种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气势,明白正义事业是不可战胜的。eq\a\vs4\al(我三十万大军)eq\a\vs4\al(胜利南渡长江)eq\b\lc\{(\a\vs4\al\co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概括交代\b\lc\{(\a\vs4\al\co1(时间二十一日,人物三十万大军,事件渡过长江)),主体\b\lc\{(\a\vs4\al\co1(国民党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侧面烘托,解放军突破占领进击正面描写)),结语英雄式的战斗))eq\a\vs4\al(人民解放军百万)eq\a\vs4\al(大军横渡长江)eq\b\lc\{(\a\vs4\al\co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总概\b\lc\{\rc\}(\a\vs4\al\co1(人数:百万,区域:一千余华里,气势:冲破、横渡(点题)))总述,\a\vs4\al(主,体)\b\lc\{\rc\}(\a\vs4\al\co1(20日,中路军首战告捷:突破、渡过(略),21日,西路军所向无敌:占领、扩展(较详),21日,东路军战果辉煌: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切断(详)))\a\vs4\al(分,述),特点及时、准确))1.议论性强。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2.文体性强。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是消息的三大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发电到发表,相距一天多的时间,及时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中路军渡江三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五万人,东路军三十五万人,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3.语言准确性强。准确,首先是范围限定准确。例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其次是程度限定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最后是地点限定准确。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使消息内容更明确、精准。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就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简洁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简洁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消息二则》的背景离现在比较远,预计学生会有距离感,不大喜欢这两篇课文。预设的时候考虑两个重点,一是消息的文体特征结构,二是消息语言的品味。第一节课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采用“媒体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通过“指导分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消息的结构。第二节课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更深层地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通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消息没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讲的少一些,指引学生多说多练,并且多动脑,加以强化训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2.品味两则消息,体会消息的特点。学习难点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学法指导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合作探究、比较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今天,我们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撰写的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有《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政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诗词。2.背景链接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促使国共双方举行谈判。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本文两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3.文体知识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消息的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②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③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字词积累芜湖(wú)溃退(kuì)泄气(xiè)歼灭(jiān)要塞(sài)督战(dū)锐不可当(dānɡ)摧(cuī)枯拉朽(xiǔ)业已:已经。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歼灭:消灭(敌人)。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二则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二则消息都报道的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战况。2.再读课文,找一找二则消息中是怎样体现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4月21日地点:安庆、芜湖之间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二十日午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有何特点?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报道了消息的主要事实。2.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3.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的作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消息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实。4.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有正面描写。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有侧面烘托。如国民党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2.本文主体部分是怎样报道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的?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突破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3.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比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则消息有什么异同?1.两文的相同点: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②作者相同:两则消息的作者都是毛泽东。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⑤大背景相同:都报道渡江战役。⑥具体写法相同: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的神勇。2.两文的不同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形,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形,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再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二、语言赏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准确得体。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请从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挡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文中有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甚为”“然”“诸县”等等,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三、探究写法1.议论性强。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2.文体性强。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是消息的三大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发电到发表,相距一天多的时间,及时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中路军渡江三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五万人,东路军三十五万人,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3.语言准确性强。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使消息内容更明确、精准。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南渡长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经过,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出人心向背是我军胜利、敌军溃败的原因所在。教学板书eq\b\lc\{(\a\vs4\al\co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概括交代\b\lc\{(\a\vs4\al\co1(时间二十一日,人物三十万大军,事件渡过长江)),主体\b\lc\{(\a\vs4\al\co1(国民党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侧面烘托,解放军突破占领进击正面描写)),结语英雄式的战斗))eq\b\lc\{(\a\vs4\al\co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b\lc\{\rc\}(\a\vs4\al\co1(人数:百万,区域:一千余华里,气势:冲破、横渡))总述,\a\vs4\al(主,体)\b\lc\{\rc\}(\a\vs4\al\co1(20日,中路军首战告捷:突破、渡过(略),21日,西路军所向无敌:占领、扩展(较详),21日,东路军战果辉煌: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切断(详)))\a\vs4\al(分,述),))环节五拓展延伸1.本文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下面是毛泽东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谦虚的一句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2.找出下面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中国火箭海上发射将于今年“首秀”2018年3月1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由该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于今年实施海上发射演示验证,这有望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首秀”。目前我国几大发射场中,最南端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北纬19度。杨毅强说,对于倾角更小的发射任务,在赤道附近进行海上发射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填补我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的空白。标题:中国火箭海上发射将于今年“首秀”导语:第一段。主体:第二段。教学反思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如采用“媒体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通过“指导分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消息的结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更深层地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2.课文的背景离现在比较远,学生会有距离感。再就是由于互联网的冲击,很多学生对消息没多大兴趣,而课文中涉及的内容又较多,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讲的少一些,指引学生多说多练,多动手动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2.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重点理清课文的消息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学习难点学习消息“倒金字塔结构”。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概况。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助学资讯1.背景链接诺贝尔(1833-1896)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被誉为“炸药大王”。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2.文体知识倒金字塔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就是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因而得名。字词积累诺贝尔(nuò)遗嘱(zhǔ)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ó)仲裁(zhònɡ)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挪(nuó)威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仲裁: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同决定。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标题,看看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标题清晰简洁地交代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首次颁发,暗示了本则消息叙述的角度和正文下文需要详写的内容。2.朗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导读部分,在课本上标注出来。文章开头一段是导语。(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本段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和事情的结果。第二句交代了事情的缘由(诺贝尔的遗嘱)3.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主体部分,简要说说主体部分的内容有哪些?主体部分是文章的二、三段。第二段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贡献,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消息事实很准确。第三段交代新闻背景,明确了颁奖机构、拨款来源、授奖的时间和地点,交代了诺贝尔奖的基本情况,让人们明白诺贝尔奖颁发机构的组成。4.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背景部分,简要说说背景部分的内容有哪些?文章的第四段是背景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是在委婉地告诉人们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也正如诺贝尔遗嘱中所说: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深层探究1.本文是一则典范的消息,堪称“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文中是怎样体现的?电头和导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采用引述资料的方法介绍颁奖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既准确,又具有权威性。消息的主体部分依次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发机构及时间地点、奖金来源及运作模式。其中,获奖者信息是这则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详细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写完“谁获奖”,接下来自然要介绍“谁颁奖”“何时何地颁奖”,这些信息在重要性上不如获奖者信息,但又是报道颁奖活动(特别是首届颁奖)的新闻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合为一段,置于消息主体的第二部分。最后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2.《首届诺贝尔颁发》特别说明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用意?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奖的公正性,能有效防范“谁有钱谁就有权,谁有权谁就有理”的现象发生。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科技类奖项和文学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制度保障关系密切,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只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但如果明确写出,需要大量文字(比如介绍评奖者的专业水准及道德操守),并非消息所能承担,因此,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既客观,又简洁。语言赏析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①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首次”即第一次,在文中起强调作用,表明这次颁发诺贝尔奖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件,具有重要意义。②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从源头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③读诺贝尔遗嘱,体会一下表现了他怎样的伟大襟怀?“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里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资金颁发给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追求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三、探究写法从写作方法来看,本文选取最普通的报道角度,直接报道,属于标准的常规写法,非常注意信息的全面、准确、详尽,充分发挥了消息结构中各个部分的作用。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的语言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特别是在可能涉及主观评价的地方,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介绍伦琴和范托夫的科学成就,都用“发现”一词,突出了这两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方面的贡献。介绍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价是“颇有建树”,很有分寸。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获奖者、颁奖机构、颁奖资金来源等情况,使我们了解了诺贝尔奖这一世界性奖项的相关情况。教学板书首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届导语: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诺颁发了诺贝尔奖贝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简明尔主体和所做贡献及时奖明确颁奖机构及颁奖时间、地点准确颁背景:介绍了颁奖资金来源及资金管理权评议发权分离环节五拓展延伸1.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2.给下面的一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月22日,在刚刚结束的2018平昌冬奥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国选手武大靖表现强势!以39秒584的成绩再次刷新自己刚创造的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获得冠军!为祖国拿下本届冬奥首块金牌!标题:男子500米短道速滑,中国选手武大靖破世界纪录夺冠教学反思1.根据消息结构的特点,层层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且有前一课对消息文体的了解,学生对新文体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2.由于课文涉及较多外国人物和特有名词,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情感把握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知识与能力1.巩固所学消息的知识,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2.学习理清消息层次,品味消息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中培养快速阅读能力。2.运用所学的消息知识阅读消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诺贝尔奖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重点分析消息的结构,理解其内容,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难点品味消息准确精练的语言,学习写作消息。快速阅读法、合作探究法诺贝尔图片、报纸。1课时消息要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消息的要素、消息的结构、消息的特点。今天,我们根据已掌握的消息知识,学习一则外国消息。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动。诺贝尔: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诺贝尔生前收购了Bofors(博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到军队广泛好评。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TheNobelPrize)于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个人和23个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籍诺贝尔奖获得者:①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②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2015年12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人物、获奖者、颁奖机构及相关背景。精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请你找出课文的结构。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导语:第①段主体:第②段结语:第③段背景:第④段2.请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1)标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简明、醒目、概括性强,写出了消息的主要事实。(2)电头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通讯社名称、来电的地点、时间。交待消息的来源,突出消息的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的特点。(3)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今天(即1901年12月10日)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事件: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颁发对象: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4)主体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及所作贡献。(5)结语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明确了诺贝尔的颁奖时间及颁奖机构。(6)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交待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3.文章最后写诺贝尔基金会和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有必要吗?很有必要。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资金管理和评奖权相分离的实际情况,使诺贝尔奖的评定更公平、可信度更高、价值更大,对世界的影响更深远,也更能激励人们努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消息特点突出。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是消息的基本特点。这两则消息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及时准确报道了消息事实。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待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得及时、真实、准确。又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实施起始时间、颁奖机构、资金来源报道得清楚明白。eq\a\vs4\al(首届诺贝尔奖颁发)eq\b\lc\{\rc\}(\a\vs4\al\co1(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交待时间、人物及报道的主要事实,主体:翔实报告获奖者,结语:明确颁奖机构及颁奖时间、地点,背景:介绍资金来源及资金管理权评奖权分离))eq\a\vs4\al(简明,及时,准确)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消息的有关知识,本课中,我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自学课文,适当点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效果好!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知识与能力1.掌握“翘首”“悄然”“屏息敛声”“眼花缭乱”“震耳欲聋”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2.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新闻特写的特点,培养快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健儿在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重点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难点体会新闻特写中的“特写”的方法及作用。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吕伟10米跳台的视频资料、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图片、课文音频朗读资料。1课时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了10米高台跳水的冠军。(播放吕伟跳水的视频),她跳水的这一过程,被记者夏浩然、樊云芳用生动的语言报道了出来。今天,我们来欣赏他们对吕伟跳水的精彩报道。1.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相同点: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都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消息,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只抓住新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手法。2.敦煌壁画: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1.老师范读或播放音频朗读,思考:这篇新闻特写报道的主要事实是什么?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赢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跳水动作的“妙极”。1.文章开头写她站在10米高台的姿态,为什么还要写“白云”、写“飞鸟”?用白云、飞鸟衬托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2.在这篇新闻特写中,作者扣住吕伟跳水时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1)作者分三步描写了吕伟跳水的动作,哪三步?走路、腾空、入水。(2)选用准确的动词,口述吕伟跳水的过程。动词的选用有什么特点及作用?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紧接着,向前翻腾一周半,在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突出了动作的舒展自如。(3)“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把吕伟凌空的姿态比喻为“凌空翔舞”的“飞天”,“飞天”是中国艺术中的精品,是中国人的骄傲,用它为喻,生动地展现了吕伟姿态的美妙,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与文题相呼应。(4)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①“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展现了吕伟入水动作的轻盈、迅速、完美。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②本段中写到了观众的反映,还写了“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吕伟动作的迅速、轻盈、完美。3.课文结尾写到一个外国记者的表现、观众的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出吕伟这一跳的完美,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1.新闻性强。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了吕伟赢得10米2.描写细致生动。文章选取吕伟跳水的过程这一片段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起跳——腾空——入水,动词选用准确,描绘细致逼真。3.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手法。(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动作疾如流星”、“像轻盈的、笔直的箭”等。(2)侧面烘托。开头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吕伟沉静自若。结尾用外国记者“跳起来”、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不已”从侧面突出吕伟这一跳的美妙。eq\a\vs4\al(“飞天”,凌空)eq\b\lc\{\rc\}(\a\vs4\al\co1(跳前的气氛\b\lc\{(\a\vs4\al\co1(吕伟:沉静,观众:期待)),跳水的过程:起跳—腾空—入水—妙,观众的反应\b\lc\{(\a\vs4\al\co1(跳起来,掌声欢呼声,惊讶不已))))eq\a\vs4\al(为国争光)eq\a\vs4\al(骄傲自豪)这篇新闻特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着重品味文章的语言,探讨文章的写法。学过之后,同学们对新闻特写这一文体的文章特点有了整体感知,激发了对新闻特写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新闻特写的特点,培养快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健儿在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重点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难点体会新闻特写中的“特写”的方法及作用。学法指导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问鼎冠军,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冉冉升起,现场响彻雄壮的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让我们把视野转向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姑娘吕伟用自己的实力拿下了十米跳台跳水的冠军,让我们跟随记者,一同回放她精彩的比赛过程。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背景链接《“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2.文体知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相同点: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都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消息,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只抓住新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手法。由于新闻特写的画面感特别强,因此常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二、字词积累凌空(línɡ)翘首(qiáo)屏息(bǐnɡ)悄然(qiǎo)潇洒(xiāo)轻盈(yínɡ)由衷(zhōnɡ)眼花缭乱(liáo)凌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翘首:抬起头来。悄然:形容寂静无声。屏息:暂时抑止呼吸。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写她站在10米高台的姿态,为什么还要写“白云”、写“飞鸟”?用白云、飞鸟衬托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3.品析第2-4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4.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5.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二、语言赏析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2.下面句子中动词的选用有什么特点及作用?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插进碧波之中。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突出了动作的舒展自如。3.“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把吕伟凌空的姿态比喻为“凌空翔舞”的“飞天”,“飞天”是中国艺术中的精品,是中国人的骄傲,用它为喻,生动地展现了吕伟姿态的美妙,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与文题相呼应。4.“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展现了吕伟入水动作的轻盈、迅速、完美。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三、探究写法1.新闻性强。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了吕伟赢得10米跳台冠军的新闻事实。2.描写细致生动。文章选取吕伟跳水的过程这一片段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起跳——腾空——入水,动词选用准确,描绘细致逼真。3.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手法。(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动作疾如流星”“像轻盈的、笔直的箭”等。(2)侧面烘托。开头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吕伟沉静自若。结尾用外国记者“跳起来”、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不已”从侧面突出吕伟这一跳的美妙。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这篇新闻特写记叙了我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夺冠的过程,描写了她在跳水比赛中的优美身姿和动作,表现了她高超、完美的跳水技艺及顽强拼搏、热爱祖国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由衷的赞颂、骄傲、自豪之情。教学板书吕伟:沉静跳前的气氛“飞天”观众:期待为国争光凌空跳水的过程:起跳—腾空—入水骄傲自豪跳起来观众的反应掌声和欢呼声惊讶不已环节五拓展延伸1.中国跳水梦之队中国跳水队是中国体育王牌中的王牌。奥运冠军团队,包括中国女子跳水队和中国男子跳水队,自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来,跳水队已经累积为中国军团贡献了27枚金牌,在各项奥运项目中高居榜首。中国跳水队1986年第一次参加世界游泳锦标赛,截至2007年第12届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游泳锦标赛,共夺得金牌38枚。截止2017年1月,中国跳水队在奥运会上一共获得了27枚金牌。“梦之队”的称号当之无愧。其中更是涌现了高敏、伏明霞、熊倪、郭晶晶等领军人物。2.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教学反思这篇新闻特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着重品味文章的语言,探讨文章的写法。学过之后,同学们对新闻特写这一文体的文章特点有了整体感知,这样激发了对新闻特写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知识与能力1.学习通讯的有关知识,把握通讯与消息的异同。2.学习通讯的写法,培养阅读通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2.在大声诵读中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舰载机着舰时激动人心的情景,感受我国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重点掌握通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通讯的兴趣,提高阅读通讯的能力。难点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情感。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1.辽宁舰入水的有关情况。2.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图片及资料。1课时2012年11月23日,渤海某海域,辽宁舰斩浪前行,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强大海军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舰载机着舰那激动人心的情景,定格在许多新闻记者的镜头里,定格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今天,我们跟随记者蔡年迟、蒲海洋一起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课文《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通讯与消息的异同。1.从时效性看,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通讯发稿件较慢,是因为对材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更详细、深刻、生动、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讯强调报道的完整性,有时还必须等新闻事件有一个较充分的展示过程或等事物发展有一个阶段性成果时,采写通讯的时机方成熟。2.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3.从篇幅上看,消息一般篇幅较短,通讯一般篇幅较长。4.从表达方式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常常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呼啸(xiào)澎(péng)湃(pài)桅(wéi)杆一丝不苟(gǒu)舰艉(wěi)咆(páo)哮(xiào)2.速读课文,概括通讯报道的主要事件。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3.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理清文章的思路。时间顺序着舰前,辽宁舰上庄严紧张的气氛。着舰时,舰载机着舰的情形。着舰后,舰载机着舰后人们激动的情景。1.通讯报道虽然在时效性上不及消息,但也要求迅速及时。本文的时效性表现在哪里?本文是登载在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上报道2012年11月23日我国舰载机着舰的事。2.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常对新闻事实的有关细节进行描写,请找出来,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1)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这是对海面环境的描写,“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展现出渤海海面景象,渲染了海面庄严肃穆的气氛,为后文舰载机的着舰做铺垫。(2)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转弯”“放下”“调整”“下滑”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将舰载机降落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像凌波海燕”比喻的运用,描绘出歼-15舰载机着舰时轻盈灵活的姿态。表现出驾驶员高超的技术水平,蕴含作者的赞美之情。(3)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的描绘了舰载机着舰后航母甲板上的“V”字形,象征着舰载机成功着舰,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情。(4)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人们的激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鲜花映衬笑脸、紧紧拥抱、争相合影,这些神情,这些动作正是人们激动喜悦心情的反应。通讯中通过细节描写,将舰载机着舰时的环境、着舰过程、着舰后人们的心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比消息描写得更详尽、更具体。3.这篇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穿插了议论和抒情。找出议论的文字,分别说说其作用。(1)第3段“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这段议论性文字指出了飞行的历史意义。“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指出了这次飞行对国人的重大意义。“已经等了近百年”“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表明国人“等待”“期待”的时间之久。(2)第4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这段议论性文字,揭示了这次降落的历史意义——攻克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突出了舰载机降落的风险极大,接着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突出舰载机降落极具风险,同时某国舰载机降落事故发生频率高与后文我军平稳降落形成对照,显示我国舰载机降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洋溢着作者的自豪之情。(3)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用一组排比句,深情的赞颂了中国海军人为实现航母舰载机上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作者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激动之情。1.及时准确的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事。舰载机着舰,让中国人民激动、让全世界关注的大事,作者在第一时间搜集整理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生动的报道。2.生动的细节描写。文章多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使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更具体,更能感染人。3.在叙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文章多处进行议论,揭示了事件的意义,展现了事件的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eq\a\vs4\al(一着惊海天)eq\b\lc\{(\a\vs4\al\co1(标题主标一着惊海天,副标——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事实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过程着舰前渲染气氛,展示背景,着舰时从容镇定,完美着舰,着舰后喜悦激动,热情歌颂))这是一篇通讯,学生首次接触通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作者通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报道,表现了我国海军强军梦终于实现,体现了海军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本文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并非易事。阅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阅读时及时地建立起有关信息的心理表象,因而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在“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肢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通讯的有关知识,把握通讯与消息的异同。2学习通讯的写法,培养阅读通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2.在大声诵读中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舰载机着舰时激动人心的情景,感受我国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学习重点掌握通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通讯的兴趣,提高阅读通讯的能力。学习难点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情感。学法指导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2分钟左右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视频短片)2012年11月23日,渤海某海域,辽宁舰斩浪前行,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强大海军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舰载机着舰那激动人心的情景,定格在许多新闻记者的镜头里,定格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今天,我们跟随记者蔡年迟、蒲海洋一起去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课文《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背景链接航空母舰(AircraftCarrier)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舰体通常拥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于右侧的舰岛,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它船只提供其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能力。发展至今,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战最重要的舰艇之一。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我国已经建成的航空母舰是两艘,辽宁号已经下水服役,001A号也已经下水正式服役。目前,第三艘航母正在建造,两年内就可以下水。2.文体知识(1)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2)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3)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二、字词积累着陆(zhuó)桅杆(wéi)凛冽(lǐnliè)舰艉(wěi)浩瀚(hàn)娴熟(xián)默契(qì)镌刻(juān)澎湃(pénɡpài)咆哮(páoxiào)殚精极虑(dān)镌刻:雕刻。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娴熟:熟练、老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一丝不苟:形容做什么事都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2.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岗位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 混凝土路面砖检测原始记录表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
- 2024年安装阳光房订购协议书模板
- 济南摆摊合伙协议书范本电子版
- 小班语言小乌龟上幼儿园教案
- 带有复写纸的工程意向协议书范文
- 七年级下册协议书范文范本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3 .Section B 2a-selfcheck导学案
- 公共卫生机构生物安全方案
- DB13-T 5958-2024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 医院康复科培训课件:《平衡功能评定及训练》
- 2024《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课件
- 2025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策略讲座
- 北京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 职能科室对医技科室医疗质量督查记录表(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功能科、内镜室)
- 2024至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 人教PEP版(2024新版)三年级上册英语Unit 3 Amazing animals教学设计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方案课件(112张)
- 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督导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