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要点精编+拓展提升】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1页
第1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要点精编+拓展提升】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2页
第1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要点精编+拓展提升】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3页
第1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要点精编+拓展提升】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4页
第1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要点精编+拓展提升】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一、知识要点二、基础巩固(一)(2023下·全国·四年级假期作业)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童孙未解供耕织,。(1)把古诗补充完整。(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绩麻:

供:(3)跟随着作者,我们看到了两组镜头,勤劳的乡村男女和天真可爱的儿童,请你任选一组人物,结合诗句,描写一下你看到的画面。我选的是(乡村男女

儿童)。画面:(4)写儿童“学种瓜”的细节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养成了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5)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2)把麻搓成线。从事。(3)乡村男女乡村里,村夫农妇都很忙碌。他们白天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一刻也不闲着。(4)热爱劳动农民的辛苦和繁忙(5)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书写时注意“家”“傍”“桑”“学”“瓜”的正确写法。(2)本题考查诗词的字词解释。“昼出田夜绩麻”意思: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绩麻:把麻搓成线。“童孙未解供耕织”意思: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供:从事。(3)本题考查想象画面。“乡村男女”相对应的就是诗句“昼夜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看到的画面: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农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画面。“儿童”相对应的就是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看到的画面:农家孩童在桑树地下学着大人栽种瓜果的景象。这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4)本题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古诗中可以看出,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劳动人民都不得空闲,从而体会到他们繁忙的生活状态。作者描述农民的生活,并刻画了小孩子的劳动场面,正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描写儿童“学种瓜”一是表明农家孩子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5)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诗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诗句清新轻巧,流畅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二)(2022上·全国·四年级假期作业)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2.从诗中的“”和“”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暮春时节。A.篱落疏疏B.新绿未成阴C.追黄蝶D.菜花3.“”“”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和好奇、好胜的心理。4.读画“”的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答案】2.BD3.急走追4.孩子们奔跑着,追逐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找不到它们了。【分析】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暮春:农历的三月,即是春季的末期。篱:篱笆。疏疏:稀疏。不能看出是暮春时节。新绿未成阴: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菜花:菜花丛。以上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暮春时节。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三句是人物动态描写。“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4.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学生可据此,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即可。如:孩子们奔跑着追逐那美丽的黄色蝴蝶,但是蝴蝶飞到了黄色的菜花丛中,和菜花融为一体,孩子们再也找不到它们了。(三)(2023下·四年级课时练习)课内阅读。清平乐·村居,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中儿正织鸡笼。,溪头卧剥莲蓬。5.把朝代、作者、词句补充完整。6.这是一首。其中,“清平乐”是,“乐”读,“”是这首作品的题目。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剥”读bāo,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的意思。()(2)“亡赖”指的是小儿子顽皮,淘气,一个“喜”字蕴含着作者对小儿子的喜爱之情。()(3)这里的“卧”字生动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8.这首词的上阕点明了老两口的幽美,精神。整首作品共三处写到,把五个人物的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5.宋辛弃疾茅檐低小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亡赖6.词词牌名yuè村居7.×√√8.生活环境愉悦小溪活动9.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词的默写。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全词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读yuè。7.(1)错误,“剥”在此种读“bō”,两个读音意思完全一样,但bāo一般用作口语、土语,是书面特别是这种诗词用语的读音的。故说法错误。(2)正确,“最喜小儿无赖”,“无赖”,调皮可爱。形容小儿子非常惹人喜爱,写出了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无邪和可爱以及对儿子的亲昵、疼爱之情。“最喜”表达了作者对小儿子的喜爱之情。故说法正确。(3)正确,“溪头卧剥莲蓬”中“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8.本题考查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意思是: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可以看出老两口所处环境的幽美和精神的愉悦。“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三句话中都写到了小溪,描绘了一家五口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正好将五个人物的活动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凝聚生活的喜爱。9.本题考查思想感情。这首词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表现出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安宁、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类文阅读(一)(2023上·四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从军行①[唐]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②,独领残兵千骑归。【注】①从军行:唐人以“从军行”为诗题,旨在标明诗歌题材属于“边塞”一类。②呼延将: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10.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百战沙场碎铁衣”中,诗人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B.第二句描写了守边将士身处边城被围的险恶处境,展现了战争局势的危急。C.后两句详写呼延将领的形象,表现其“三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勇猛气概。D.诗中的“独”字似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军的势气,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11.全诗没有一字的豪言壮语,但让人看到一位的英雄将领形象。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0.C11.不畏艰难、智勇双全、大破敌军12.抒发了诗人对战场中智勇双全、有爱国豪情的英雄的赞美之情。【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C.“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的意思: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句中的“呼吁延将”是指敌军的悍将,这两句描写的是我方勇武过人的将领射钉敌军悍将的内容。故题干叙述有误。故选C。1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及人物形象分析。结合诗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的意思: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可知,句中的“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故可以看到一位不畏困难的英雄形象;结合诗句“‘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的意思: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可知,这个“独”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智勇双全、大破敌军的英雄。12.本题考查诗句的情感赏析。结合诗句的意思“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可知,前两句塞外荒寒的景象以及征战环境之“苦”,后两句描绘出一位勇武过人的将军,渲染出格外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凸显出战争的惊心动魄。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以及诗人心中澎湃的爱国激情。(二)(2023上·江西九江·四年级统考期末)古诗词赏析。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3.根据内容,我们知道这是一首()A.边塞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 D.送别诗14.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出了将士们战前饮酒的宴席非常豪华、奢侈。B.第二节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转为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C.第三句写出了将士们只有喝够了酒才有胆量上阵杀敌。D.第四节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战争残酷的普遍性。【答案】13.A14.C【解析】13.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的写照,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所以这是一首边塞诗。故选A。14.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第四句暗示战争十分残酷,将士生死未卜,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故选C。(三)(2023上·四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注]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注】迥:远。15.这首诗歌虽没有直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但却能读出诗人的赞美之意,请简要分析。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玉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鲜明传神地塑造了寒梅的品貌和气质。B.“迥临村路傍溪桥”中的“迥”和“傍”字,展现了寒梅独自盛开的凄清环境。C.第三句是转折句,用惊叹的口吻点出了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D.第四句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写出了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品格。【答案】15.“白玉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鲜明传神地塑造了寒梅的品貌和气质;“迥”“傍”写出了寒梅远离村路,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高洁品质;“不知”“疑是”点出了寒梅之“早”,体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坚韧品质。这都表现出诗人对寒梅的赞美之情。16.B【解析】15.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据此整理可知,“白玉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鲜明传神地塑造了寒梅的品貌和气质;“迥临村路傍溪桥”写出了寒梅远离村路,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高洁品质;“不知”“疑是”点出了寒梅之“早”,体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坚韧品质。这都表现出诗人对寒梅的赞美之情。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B.“迥临村路傍溪桥”的意思: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迥:远。傍:靠近。“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突出梅的高洁。句中“展现了寒梅独自盛开的凄清环境”说法有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四)(2023下·四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7.《塞下曲》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从题材分,应属于。诗的前两句所描写的环境和事件是。诗的后两句表现了。18.“”一句写景,既交代了时间是在,又烘托出了战前的。19.“”一句写出敌人夜间的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20.卢纶的《塞下曲》中还有一首:“林暗草惊风,。,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写的是的事。诗中表现了将军的品质。21.理解《塞下曲》一诗,并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全诗语言简洁,作者以雪的寒冷更加衬托出将士们杀敌的热情。()(2)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可以通过领悟诗意想象出一幅战争的画面来。()【答案】17.唐卢纶边塞诗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首领偷偷地逃跑了雪夜作战的艰苦和将士们的英勇18.月黑雁飞高夜晚紧张气氛19.单于夜遁逃趁着夜色的掩护仓皇逃跑20.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昏暗的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拉开弓射箭,箭头插入石块中英勇神武、镇定自若21.√√【解析】17.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相关知识。《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原诗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内容写边塞征战,因此属于边塞诗,解释: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描写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观场面。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月黑雁飞高”,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一句写景,从“月黑”可知交代了时间是在夜晚,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单于夜遁逃”,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一句写出敌人夜间的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皇逃遁。2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卢纶的《塞下曲》中还有一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此句描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映衬出将军的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2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1)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说法正确。(2)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说法正确。(五)(2023下·四年级课时练习)阅读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一首________诗。23.这首诗中,我们知道王昌龄要送别的朋友是,他是在(地点)送别朋友的。诗的前两句中以“”和“”渲染了离别的气氛。24.用斜线画出下列诗句的停顿: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25.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寒”“孤”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的留恋和孤寂之情。()(2)“冰心”“玉壶”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26.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与朋友离别的(

)A.下着雨的清晨 B.下着雨的傍晚 C.风和日丽的早晨 D.风和日丽的傍晚27.理解古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多选)A.前两句在写景中融入了离别之情。 B.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思念。C.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 D.本诗写离别愁绪,悲愤幽怨之情十分明显。28.《芙蓉楼送辛渐》淡写,重写。A.朋友的离情别绪B.自己的高风亮节29.联系“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说说“洛阳亲友如相问”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答案】2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送别23.辛渐芙蓉楼寒孤24.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25.√√26.A27.ABC28.AB29.因何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什么或犯什么罪了?【解析】2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及作家作品。《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2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芙蓉楼送辛渐”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从诗题可知人物、地点。第一句中“寒”宇增添了冷清的气氛,第二句中“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24.本题考查诗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七字句古诗常见朗读节奏是“二/二/三”或“四/三”,作答时可根据惯有朗读节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语意连贯的词语朗读时不要分开。“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意思是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停顿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25.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此句描写了秋雨时节,诗人送别好友的情景,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寒”“孤”字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的留恋和孤寂之情。故表述正确。(2)“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作者自己冰清玉洁、坚守节操的信念。这句诗是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故表述正确。26.本题考查诗句关键词的理解。诗中“寒雨”表明了下雨的环境,“平明”指天刚亮,交代了时间。所以诗人是在下着雨的清晨与朋友离别的。故选A。27.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A.诗前两句写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将离别之情融入景中,题干表述正确。B.诗后两句写道: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题干表述正确。C.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了自己为官清白、廉洁,心地纯洁。题干表述正确。D.诗的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诗人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侧面烘托了诗人光明磊落、开阔的胸怀,从中看不出诗人悲愤幽怨之情。题干表述错误。故选ABC。28.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理解古诗可知,《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寒”与“孤”是移情手法,表面写“雨”寒“山”孤,实际是写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苦。后两句用冰壶自比,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构思别致,情感真挚。故这首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故选AB。29.本题考查语言组织能力。联系本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再结合古诗内容理解,最可能问的是诗人的境况或者被贬原因,据此表述即可。如:为何被贬?现在过得怎么样?(六)(2023上·四年级课时练习)课外阅读。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0.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31.“”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32.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3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30.B3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3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3.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解析】30.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按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本诗没有表达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心理。故选B。3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能力。“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这句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32.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畏”指畏惧,害怕。“缘”指因为。诗句解释为: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首诗是王安石鄞县任上过越州时所作。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由此抒发了不凡的抱负。诗的后两句寓哲理于形象,可见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诗句所蕴含的道理是: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33.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这首古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七)(2023下·全国·四年级假期作业)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