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班级和座号。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果蝇的红眼和灰身是相对性状B.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是等位基因C.植物异花传粉产生后代的过程属于杂交或自交D.纯合亲本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均为显性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①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②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③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④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的亲本杂交,在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详解】A、果蝇的红眼和灰身为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B、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若控制的是相对性状,则属于等位基因,B错误;C、进行异花传粉时所涉及到的两朵花,若均来自同一株植物,则产生后代的过程属于自交,若分别来自同种植物的基因型不同的两株植物,则产生后代的过程属于杂交,C正确;D、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D错误。故选C。2.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A.同源染色体联会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此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常常发生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并且随着细胞的分裂进入两个子细胞。【详解】A、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D、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B。3.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A.孟德尔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演绎推理”B.孟德尔对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不同性状的遗传是独立的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实验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D.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详解】A、孟德尔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通过测交实验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A正确;B、孟德尔对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不同性状的遗传是独立的,B正确;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实验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也能检验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C正确;D、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可以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不能解释细胞质遗传,D错误。故选D。4.下列有关人的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来自卵细胞B.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导致基因重组C.受精卵形成后会迅速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D.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形成受精卵【答案】B【解析】【分析】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详解】A、由于受精时只有精子的头部与卵细胞结合,故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来自卵细胞,A正确;B、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不会导致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B错误;C、受精卵形成后会迅速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进行胚胎发育,C正确;D、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形成受精卵,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D正确。故选B。5.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草鱼B.一块草地中的全部昆虫C.一座仓库中的全部蟑螂D.武夷山国家公园中的全部成年猕猴【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概念:一定区域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详解】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草鱼是湖泊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属于一个种群,A正确;B、全部昆虫包含了多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C、蟑螂是一个统称,蟑螂包括了多个物种,一座仓库中的全部蟑螂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D、种群包括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全部成年猕猴不能构成一个种群,D错误;故选A。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C.基因突变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6、基因突变不改变生物性状: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并将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而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③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的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等。【详解】A、基因突变一定能改变生物的基因型,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能改变表现型,A正确;B、基因突变一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空间结构不变,B错误;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C错误;D、基因突变方向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与突变方向无关,D错误。故选A。7.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B.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载体C.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D.每条染色体含1个或2个DNA分子【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一般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也可以是RNA)片段,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2、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详解】A、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也存在于细胞质中的DNA上。对于RNA病毒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A错误;B、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载体,B正确;C、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C正确;D、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所以每条染色体含1个或2个DNA分子,D正确;故选A。8.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质粒能作为运载体B.基因工程可以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C.限制酶只用于获取目的基因D.重组DNA分子的形成是在受体细胞内完成【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2、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3、基因工程四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详解】A、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动植物病毒,A错误;B、基因工程可以按照人类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B正确;C、限制酶可用于获取目的基因,也可用于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C错误;D、重组DNA分子的形成是在体外完成,D错误。故选B。9.下列有关双链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的两条链平行且方向相同B.每个磷酸基团都连接了两个脱氧核糖C.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如图所示:
【详解】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A错误;B、由分析中DNA图示可知,并不是每个磷酸基团都连接了两个脱氧核糖,DNA链3'端的磷酸基团连接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C、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错误;D、基因控制性状,所以DN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D正确。故选D。10.下列关于转录的说法,正确的是()A.转录的过程需要DNA聚合酶B.转录过程中基因的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C.转录过程中是以游离核糖核苷酸为原料D.转录形成的RNA与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以基因为单位进行)2、转录的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RNA聚合酶、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ATP。【详解】A、转录过程合成RNA,需要RNA聚合酶,不需要DNA聚合酶,A错误;B、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B错误;C、转录过程中是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正确;D、转录形成的RNA与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互补,D错误。故选C。11.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索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菌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形成的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格里菲思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C、T2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用普通的培养基直接培养,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先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让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有32P标记的噬菌体,C错误;D、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正确。故选D。12.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A.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B.DNA上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C.只有DNA复制过程是以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D.口腔上皮细胞核中能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DNA功能转录翻译定义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以基因为单位进行)以mRNA为模板合成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场所主要在细胞核,部分线粒体和叶绿体核糖体基本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模板:mRNA;原料:20种氨基酸;能量:ATP;酶:多种酶;运输工具:tRNA特点边解旋边转录一个mRNA上可连续结合多个核糖体,依次合成多肽链——加速蛋白质合成过程RNA聚合酶与基因结合,DNA解旋,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tRN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核糖体从mRNA上脱落【详解】A、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其次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转录的发生,A错误;B、转录的过程中,RNA聚合酶与DNA结合,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转录合成RNA,所以DNA上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B正确;C、RNA的逆转录过程、DNA复制过程都是以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D、口腔上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核DNA不能复制。翻译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D错误。故选B。13.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和乙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相同B.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极体C.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D.会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和丙【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甲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和乙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相同,都是8条,A正确;B、丙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故其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极体,B正确;C、睾丸中即可进行有丝分裂,又可进行减数分裂,所以睾丸内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C正确;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D。14.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32P标记的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很高B.用35S标记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能够检测到放射性C.用35S标记的实验中,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D.用14C标记噬菌体开展上述实验,与35S标记的实验结果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含有DNA。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是DNA的特征元素。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组装→释放。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A错误;B、用35S标记的实验中,蛋白质外壳经离心后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而子代噬菌体是利用细菌体内的未标记的物质合成的,不具放射性,B错误;C、搅拌、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若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其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C正确;D、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都有C,因此不能用14C标记噬菌体蛋白质,D错误。故选C。15.如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的合成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B.②③④⑤合成完成后的肽链氨基酸序列相同C.①的合成需要tRNA为运输工具转运氨基酸D.合成①②③④⑤的模板均为核糖核苷酸单链【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信使RNA,②③④⑤表示多肽链,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①的合成是转录过程,②的合成属于翻译,转录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翻译过程为AU,UA,GC,CG,不完全相同,A错误;B、②③④⑤的模板信使RNA相同,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相同,B正确;C、①的合成是转录过程,原料为核糖核苷酸,②③④⑤的合成才需要tRNA为运输工具转运氨基酸,C错误;D、①的合成的模板为DNA的一条链,是脱氧核苷酸单链,②③④⑤合成的模板为信使RNA,是核糖核苷酸单链,D错误。故选B。16.已知某基因含有碱基M个,腺嘌呤N个。下列有关该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A.含有胞嘧啶0.5MN个 B.A+G/T+C的比值等于1C.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 D.CG的含量越高结构越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已知某基因含有碱基共M个,腺嘌呤N个,即A=T=N个,则C=G=(M−2N)÷2。【详解】A、由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可知,腺嘌呤+胞嘧啶=碱基总数的一半,所以C=M/2N,A正确;B、由于A=T,G=C,所以基因中(A+G)÷(T+C)=1,B正确;C、基因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的,每条链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所以共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C错误;D、CG之间为三个氢键,AT之间为两个氢键,所以GC的含量越高结构越稳定,D正确。故选C。17.基于对基因与生物体性状关系的理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B.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C.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D.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2、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素。3、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详解】A、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A错误;B、基因与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即一种性状不一定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B错误;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D、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D正确。故选D。【点睛】18.基因型为A1Al的个体,在DNA复制过程中,一个A1基因由于缺失了两个碱基对后变成A2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变异可能导致翻译产生肽链变长B.该个体的子代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C.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2的长度比A1的短D.正常情况下A1和A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详解】A、一个A1基因由于缺失了两个碱基对后变成A2基因,若该突变基因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则该变异可能导致翻译产生的肽链变长,A正确;B、基因A1中缺失了两个碱基对后变成基因A2,则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突变的基因传递给子代,则子代的遗传信息也会发生改变,B错误;C、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所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2的长度比A1的短,C错误;D、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因此正常情况下,A1和A2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故选A。19.一种抗生素使用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细菌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C.若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则感染的细菌不可能是抗药菌D.因为细菌具有抗药性,所以医院需对患者感染的细菌进行耐药性实验【答案】C【解析】【分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突变频率低但对于种群不低。(3)变异是不定向的2、突变的发生先于自然选择。【详解】A、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随机的产生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B、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细菌在生存斗争中的优势体现不出来,B正确;C、突变先于自然选择发生,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但是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可能已经存在,孕妇和新生儿仍有可能感染抗药菌,C错误;D、因为细菌具有抗药性,所以医院需对患者感染的细菌进行耐药性实验,以确定是否为抗药菌,进而判断用药类型,D正确;故选C。20.某动物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控制,用纯合的黑色个体和白色个体杂交,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黑色:灰色:白色≈9:3: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B.该动物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F2黑色个体中基因型不同于黑色亲本的占8/9D.F2中灰色个体和白色个体交配,不可能产生黑色个体【答案】D【解析】【分析】AaBb自交后代,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双显(A_B_)9/16:AABB1/16;AaBB2/16;AABb2/16;AaBb4/16双隐(aabb)1/16:aabb1/16单显(A_bb)3/16:AAbb1/16Aabb2/16单显(aaB_)3/16:aaBB1/16aaBb2/16【详解】A、由题可知,黑色为双显性个体,F1为AaBb,亲本黑色为AABB,亲本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B、后代性状分离比出现9:3:3:1,经分析,符合基因自由组合的遗传规律,所以该动物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F2黑色个体中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4AaBb,期中不同于黑色亲本的占8/9,C正确;D、F2中灰色个体和白色个体含有A和B基因,后代可能产生黑色个体,D错误;故选D。21.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每个染色体组中均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B.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C.每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一般形态各不相同D.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的全套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2、染色体组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②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等位基因。【详解】A、雌雄同株的植物细胞内没有性染色体,故其一个染色体组内没有性染色体,A错误;B、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其DNA的碱基序列不同,B正确;C、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形态一般各不相同,C正确;D、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的全套基因,D正确。故选A。22.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洋葱(2n=16)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制作装片前需将经卡诺氏液处理后的根尖用清水冲洗B.实验中将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C.低温处理洋葱根尖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视野中不可能有64条染色体的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2、方法步骤:(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详解】A、制作装片前需将经卡诺氏液处理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A错误;B、实验中将洋葱根尖进行低温处理后再制成装片进行观察,B错误;C、低温处理洋葱根尖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是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D、二倍体(16条染色体)经过低温处理后可变为四倍体(32条染色体),四倍体继续低温处理可以可变为八倍体(64条染色体),所以,视野中可能有64条染色体的细胞,D错误。故选C。23.科研人员测得非洲猴、大猩猩、黑猩猩与人类的DNA相似度分别为96.66%、98.90%和99.01%。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自然选择是四个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与人类亲缘关系由近及远分别是非洲猴、大猩猩、黑猩猩C.四个物种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黑猩猩与人类的DNA相似度最高,非洲猴与人类的DNA相似度最低,说明人与它们的亲缘关系不一样。【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自然选择是四个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A正确;B、与人类DNA的相似度越高,则亲缘关系越近,所以与人类亲缘关系由远及近分别是非洲猴、大猩猩、黑猩猩,B错误;C、共同进化是指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四个物种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四个物种起源相同,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D正确。故选B。24.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属于基因重组B.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C.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也可以遗传给子代D.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都是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1、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互换部分片段属于易位,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错误;B、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量的变化,B错误;C、无性繁殖的生物,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也可以遗传给子代,C正确;D、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杂合子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会产生不同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不同基因型的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出现不同的表现型,D错误;故选C。25.下列关于杂交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杂交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通过杂交育种选育隐性性状新品种所需时间较短C.在杂交育种的过程中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个体D.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培育出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杂交育种1、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2、原理:基因重组3、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具有杂种优势)4、缺点:不会创造新基因,育种年限长。【详解】A、杂交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B、通过杂交育种选育隐性性状新品种时,杂交后自交一代便可得到隐性纯合子,所需时间较短,B正确;C、在杂交育种的过程中,可以将多个优良性状结合到同一个个体上,可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个体,C正确;D、杂交育种只能将已有的性状通过杂交的方式结合到同一个个体上,但是不能培育出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D错误。故选D。26.下图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着丝点分裂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不存在生殖隔离C.三倍体西瓜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D.用二倍体西瓜花粉处理三倍体母本是为了完成受精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三倍体无籽西瓜的育种原理:【详解】A、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没有种子,高度不育,所以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三倍体西瓜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C正确;D、用二倍体西瓜花粉处理三倍体母本是为了通过花粉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D错误。故选C。27.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长颈鹿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定向的变异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改变使桦尺蠖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长颈鹿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桦尺蠖发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环境改变对桦尺蠖进行了定向选择,使其产生了适应性,D错误。故选D。28.某植物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对其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后代中高茎:矮茎=3:1是偶然现象B.后代中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C.若显性纯合子致死,则后代中高茎:矮茎=2:1D.若含D基因的花粉不育,则后代中高茎:矮茎=1:1【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高茎杂合子基因型为Dd,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产生的配子中D∶d=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详解】AC、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自交后代中理论上高茎:矮茎=3:1,若显性纯合子致死,则后代中高茎:矮茎=2:1,A错误,C正确;B、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B正确;D、若含D基因的花粉不育,则雄配子只有含d的一种,雌配子中D∶d=1∶1,则后代中高茎:矮茎=1:1,D正确。故选A。【点睛】29.果蝇灰身(B)和黑身(b)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10000只果蝇,其中黑身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9%,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10000只黑身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黑身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B基因频率由70%降为35%B.b基因频率由30%升为75%C.杂合子果蝇比例降低了50%D.黑身果蝇比例增加了45.5%【答案】B【解析】【分析】①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100%。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②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假设等位基因为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详解】AB、原果蝇种群有10000只果蝇,其中黑身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9%,说明原果蝇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黑身果蝇占9%,进而推知b基因频率与B基因频率分别为30%与70%。引入10000只黑身(bb)果蝇后,现有种群共有20000只果蝇,其中基因型为bb的黑身果蝇个体数量为10000只×9%+10000只=10900只,基因型为BB灰身果蝇个体数量为10000只×70%×70%=4900只,基因型为Bb灰身果蝇个体数量为10000只×2×30%×70%=4200只,所以B基因频率=(2×4900+1×4200)÷(2×20000)=35%,b基因频率=1-35%=65%。可见,引入黑身果蝇后,B基因频率由70%降为35%,b基因频率由30%升为65%,A正确,B错误;CD、结合对AB选项的分析可知:原果蝇种群中,杂合子果蝇(Bb)的个体数量为4200只,占42%;黑身果蝇的个体数量为900只,占9%。引入黑身果蝇后,杂合子果蝇(Bb)的个体数量为4200只,占21%;黑身果蝇的个体数量为10900只,占54.5%。可见,杂合子果蝇比例降低了50%,黑身果蝇比例增加了45.5%,CD正确。故选B。30.甲、乙、丙3个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色盲遗传的家庭可能是甲和丙B.家庭丙中女儿一定是杂合子C.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庭是甲和乙D.家庭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或儿子)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或女儿)正非伴性”可知,甲家庭为隐性遗传,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丙家庭为显性遗传,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显性遗传。乙家庭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也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但不能为伴X显性遗传。【详解】A、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而丙为显性遗传,A错误;B、丙家庭为显性遗传,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显性遗传,其女儿可能为纯合子或杂合子,B错误;C、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根据分析可知,甲和乙家庭都不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C正确;D、甲家庭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亲本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若为伴X隐性遗传,则母本为杂合子,父本为显性纯合子,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D错误。故选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31.图1是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分裂图像,图2为该生物形成配子时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的数量关系图,请据图回答:(1)图1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处于图2中的__________时期,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2)图2中__________时期的细胞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3)若图1细胞继续分裂时,含Bb基因的染色单体未正常分开,移向细胞同一极,则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__。【答案】①.次级精母细胞②.乙③.4④.甲⑤.ABb和A【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1)有丝分裂: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分为间期(G1、S、G2)、前期、中期、后期、末期。(2)有丝分裂特点:间期:G1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细胞一分为二。2、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有丝分裂细胞在进入减数分裂之前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间期,称减数分裂前间期;前减数分裂期也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1)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形成,同时进行胞质分裂。(2)减数分裂Ⅱ:没有同源染色体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染色体;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移向细胞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染色体、纺锤体消失。【详解】(1)图1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说明发生了减数分裂Ⅰ,而且该细胞着丝粒没有分裂,所以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有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此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n:2n:2n,对应图2中的乙时期。(2)图2中甲时期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所以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3)若图1细胞继续分裂时,含Bb基因的染色单体未正常分开,移向细胞同一极,则另一极缺失一条染色体,则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Bb和A。【点睛】本题综合考察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熟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识别图2中柱状图代表的分裂时期。32.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下表为5个玉米品系的表现型、相应的基因型及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其中①品系的所有性状均为显性纯合,②~⑤品系均只有一个性状为隐性,其它性状均为显性纯合。品质①②③④⑤隐性性状(基因型)无粒色为白粒(bb)节长为短节(ee)果穗长短为短果穗(aa)茎高为短茎(dd)所在染色体I、III、IVIIIIIIV(1)研究玉米的基因组应测定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2)利用玉米果穗长短性状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可选择的亲本组合是__________(填品系序号,写出一种组合即可)。玉米杂交实验与豌豆杂交实验相比,相同的是:都要对母本进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处理,不同的是:对玉米母本可不做__________处理。(3)不能选择品系②和③作亲本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因是__________。(4)选择品系④和⑤作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重组类型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答案】①.10②.①×④(或答②×④或答③×④或答④×⑤)③.套袋④.授粉(此两空答案顺序可调换)⑤.去雄⑥.控制粒色和节长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或答“控制粒色和节长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⑦.4/5【解析】【分析】1、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体中决定某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孟德尔的分离规律。(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就是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也就是说,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挂标签。【详解】(1)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植物,体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因此研究玉米的基因组只需测定10条染色体上的DNA碱基序列即可。(2)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可以有自交和测交两种方法,需要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后自交或测交即可,如果利用玉米果穗长短验证亲本之一必须是④,另外一个亲本除④之外任何一个都可以的,即①×④,②×④,③×④,④×⑤;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在人工杂交时都需要套袋和授粉处理,玉米是雌雄同株单性花,不需要去雄,豌豆是雌雄同株两性花,需要去雄处理。(3)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控制粒色和节长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Ⅰ)上,因此它们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4)品系④和⑤的基因型分别是aaDD和AAdd,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AaDd,F1自交后,F2的表现型之比为9:3:3:1,重组类型占10/16,重组类型中纯合子占F2为2/16,重组类型中纯合子为2/10,杂合子为8/10,也就是4/5。【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组测序、遗传规律的计算及相关遗传试验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33.下图是负载tRNA和空载tRNA参与调控基因表达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过程,a、b、C、d表示合成的多肽链。请据图回答:(1)图中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_______(填序号),请写出该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______(用文字和“→”表示)。(2)a、b、c、d合成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少量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蛋白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3)向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入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一方面使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减少;另一方面空载tRNA通过__________途径抑制转录过程(填序号),还可通过_________抑制翻译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答案】①.①②②.③.a、b、c、d④.一个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⑤.④①(或答“④”)⑥.激活蛋白激酶【解析】【分析】1、基因的表达:DNA通过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的过程。2、一条mRNA可同时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少量的mRNA可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详解】(1)图中①表示转录,②表示翻译。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即图中①②,该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2)a、b、c、d为同一条mRNA上先后合成的多条肽链,长的肽链最先合成,较短的随后合成,所以合成的先后顺序为a、b、c、d。由于一个mRNA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所以,少量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蛋白质。(3)从图中可以看出空载tRNA通过④途径抑制转录过程,还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抑制翻译过程。【点睛】本题以基因表达的调控为背景,综合考察了转录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