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内蒙古包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内蒙古包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而为人者,在于人有“觉解”;而“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的”。由此可见,“心”在冯友兰的境界论中占据首要地位。
概括起来,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心。他讲到心有四种功能:感觉、思议、了解、自觉。其中,了解和自觉又合称“觉解”。冯友兰论述人生境界的依据是心的觉解程度的高低,而觉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过程:第一,运用心的思议功能得到事物之理及其知识形态的概念(思);第二,站在事物之理的高度“以理观物”(观),并在实践过程中用经验、知觉去印证名言的概念知识(悟)。观与悟合称“了解”(解);第三,将心的“了解”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进行反观,使心处于明觉状态(觉)。第四,觉解其觉解。因此,思、观、悟、觉等概念所表述的都是心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状态,冯友兰将其合称为“觉解”。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明诚”“转识成智”的意思是一致的,其根本底蕴在于如何通过认识、知识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以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冯友兰所关注的正是由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由常人的心理转化为圣人的心理。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心”。他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一盏“宇宙灯”。
宇宙间有觉解,与宇宙间有水有云,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不过宇宙间有水有云,不过是有水有云而已。而宇宙间有觉解,则可使其他别的事物被了解。如一室内有桌椅,有灯光。就存在方面说,灯光与桌椅的地位,是相等的。但有桌椅不过是有桌椅而已。有灯光则室内一切,皆为灯光所照。宇宙间之有觉解,亦正如是。宇宙间的事物,本是无意义的,但有了觉解,则即有意义了。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近代科学兴起以来,原本充满神奇色彩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自然界”。冯友兰非常明确地说明,哲学上的宇宙不同于科学上的宇宙,哲学上的宇宙是一个意义宇宙,一个由心灵的价值意识之光所照亮的文化宇宙。如果我们把心灵理解为“意识”的话,这个宇宙就是一个“意照之境”—意境。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冯友兰的境界论与中国古代的意境论产生了共鸣。冯友兰所说的文化宇宙就是一个充满价值的意义世界;他之所以讲觉解,就是要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一个价值世界来,并在这个价值世界中安身立命,体现人生的意义。冯友兰将这个觉解而得的意义世界称为“境界”。他说,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我们知道,佛学一般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与心相对的只是依心而起的“境界”。与此相近,冯友兰所说的境界也是“依心而起”的。因为境界是由意义构成的,意义是从心对事物的觉解而产生的,没有心即没有觉解,没有觉解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就没有境界。但是冯友兰并不否定世界的客观存在。他承认在心之外有一个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公共的,每一个人都生活于这个客观世界之中。但是,每一个不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各个人所拥有的意义世界——境界就是不同的。
(摘编自程相占《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审美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友兰将了解和自觉合称为“觉解”,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高度取决于他的心的觉解程度。
B.人的觉解有思、观、悟、解等四个过程,其根本底蕴在于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
C.近代科学的兴起使原本神奇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而冯友兰却认为宇宙充满了意识性。
D.与佛学的“境界”是依心而起的观点相近,冯友兰也认为由意义构成的境界是“依心而起”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开篇,为下文提供了分析的依据。
B.文章运用喻证法,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宇宙灯”,证明了只要有灯光,宇宙间便有了觉解的观点。
C.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解释心,他认为心有四种功能并具体阐释了后两种功能即“觉解”。
D.文章结尾引用佛学观点是为了论证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人的境界也不同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是有心的,故而能有觉解,这也正是人不同于禽兽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心的重要性。
B.人通过增进知识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就能由常人转化为圣人。
C.宇宙间也有觉解,这种觉解可以使其他事物被了解,如灯光可以使室内的桌椅等一切凸显出来。
D.文化宇宙是充满价值的意义世界,人的觉解的意义在于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一个价值世界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一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一月一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一月一日”或“日一月一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述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述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述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述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材料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以时间整体性呼应天地之道,采用“年一月一日”的时间表述方式并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
B.中国人在古代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时间,指导劳作和生活,因而与天象亲近。
C.中国人在时间标示的关注点、思维方向和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优于西方人。
D.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更为主观,感知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比如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
5.根据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斧斤以时入山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体现了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
B.在古代,农民、士兵、男女老幼多懂得一些天象,现代人这方面的知识则普遍比较欠缺。
C.西方人通过动词复制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造成主客体分开的思维模式。
D.西方人仅以日、月、年计时而没有中国的节气文化,显示出他们只关注自身的认知局限。
6.观察材料三,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
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
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老奶奶!
她一步步地移过院子,推开园门,贴着豆角架过来了。
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木。
“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
“我采猪食。”
“几岁了?”
“七岁。”
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我仰着头,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我分不清是不是梦,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
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搂住我!
“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可能她听到了我的哼哼声,她松开我,我终于可以大口地喘气了。
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
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再给你烤毛子嗑去。”
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
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
她翻出了扑克、跳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
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
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想笑。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
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
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
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股脑儿地扎向地面。我在想东头的老奶奶。她现在做什么呢?对了,她怎么就一个人呢?
我真想立刻就弄明白它。大雨停了。傻子满足得直尥蹶子,我穿上塑料凉鞋,向老奶奶那跑去。我屏住气推开那扇门,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
“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
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惊叫道:“是像喇叭花。聪明的乖乖!”
她抱起我,推开门,绕到房后,放我到地上。
这回轮到我惊叫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
“蜂子!我怕蜂子!”
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黄蜂不蜇我的小宝宝。给你花粉吃,给你好花粉,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
我笑了。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她端来一盘新煮的蚕豆,一颗颗地把皮剥掉,再把它一颗颗地送到我嘴里。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
“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
她略微仰了下头,眼窝里有什么东西亮了一下,又没有了。她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
“倒忘了问了,叫什么名儿啊?”沙哑的、夹着痰的、含糊不清的声音。
“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
她又发出一阵骇人的笑声。吓人的老奶奶!我一溜烟跑回家,死死地抱住傻子。
秋天过得太快了,八月十五,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
老奶奶正用胳膊拄着脑门,坐在桌子旁。她见了我,又像疯了一样把我抱起来,抡了一个圈,亲得我透不过气来。
“跟奶奶去江边玩玩吧。”
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
哗哗的水声,又轻又急。晚秋的江面,冷清清的一片。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她告诉我,她的家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她说,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
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都是出自于女作家之手,在创作题材和叙述视角上有着较为明显的相似性。
B.“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嗡嗡着飞到头顶”的黄蜂,写出了小院的生机和美丽,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
C.老奶奶“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这一表现,是对“我”的提问的回避,也使后文话题的转移更自然。
D.小说在老奶奶的歌声和“我”的泪水中结束,与上文唱歌欢笑的情节形成对比,一哭一笑,一悲一喜,情节起伏,富于变化。
8.小说以“北极村童话”为题,文中的“童话”特征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6分)
9.迟子建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哀而能持的人”,她的小说“忧伤而温情”,请结合本文,联系其中人物,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
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朕比A见隋代遗老B咸称高颎善C为相者D遂观E其本传F可谓公平G正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分,处理安排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处分适兄意”的“处分”意思相同。
B.见,表被动,“枉见诛夷”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徒见欺”的“见”含义不同。
C.表,是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通常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用来陈述请求事由。
D.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苏武传》中“副罪,当相坐。”中的“坐”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上奏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唐太宗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了做官要公平正直,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唐太宗虽然当时未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任命其为到部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5分)
(2)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①笺:解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5.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范仲淹《渔家做·秋思》一词中,暗用这一典故的两句是:“________。”
(2)“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龙”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17.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述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B.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8.下列选项中填入文中括号处没有语病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实每一个它们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合奏声成了人间的绝响。
B.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C.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合奏出人间绝响的声音。
D.其实每一个它们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19.同样是表述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生理的特征及性格特点。反过来,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①,笔迹的动势、笔画的力度、速度、斜度、断连、呼应。各种结构形态、章法特点的综合关系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性格,并可以使书写人通过相应调整,改善自我个性。行草龙飞凤舞,狂乱不羁,如果②,有助于释放内心情绪,开阔心胸,使性格外向豁达;而正楷笔画平直,字体方正,练习时需要凝神静气,性格焦躁的人应多多练习,时日长久则有助于收敛心性,③。
对于书法,唐穆宗问柳公权“怎样才能把字写好”,柳公权对曰:“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所谓字如其人,即书法作品相当程度地反映出的性格、修养,也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柳公权正因其刚毅不阿的高尚情操及人品素养才使其清劲挺拔的书风耀然纸上。后人非但重其书艺,而且慕其人品,终至其书法与人格并垂不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谈谈你对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理解。(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小时候人们渴望长大,长大后常常向往小时候。
你对以上内容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蒙古包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考生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而为人者,在于人有“觉解”;而“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的”。由此可见,“心”在冯友兰的境界论中占据首要地位。
概括起来,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心。他讲到心有四种功能:感觉、思议、了解、自觉。其中,了解和自觉又合称“觉解”。冯友兰论述人生境界的依据是心的觉解程度的高低,而觉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过程:第一,运用心的思议功能得到事物之理及其知识形态的概念(思);第二,站在事物之理的高度“以理观物”(观),并在实践过程中用经验、知觉去印证名言的概念知识(悟)。观与悟合称“了解”(解);第三,将心的“了解”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进行反观,使心处于明觉状态(觉)。第四,觉解其觉解。因此,思、观、悟、觉等概念所表述的都是心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状态,冯友兰将其合称为“觉解”。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明诚”“转识成智”的意思是一致的,其根本底蕴在于如何通过认识、知识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以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冯友兰所关注的正是由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由常人的心理转化为圣人的心理。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心”。他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一盏“宇宙灯”。
宇宙间有觉解,与宇宙间有水有云,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不过宇宙间有水有云,不过是有水有云而已。而宇宙间有觉解,则可使其他别的事物被了解。如一室内有桌椅,有灯光。就存在方面说,灯光与桌椅的地位,是相等的。但有桌椅不过是有桌椅而已。有灯光则室内一切,皆为灯光所照。宇宙间之有觉解,亦正如是。宇宙间的事物,本是无意义的,但有了觉解,则即有意义了。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近代科学兴起以来,原本充满神奇色彩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自然界”。冯友兰非常明确地说明,哲学上的宇宙不同于科学上的宇宙,哲学上的宇宙是一个意义宇宙,一个由心灵的价值意识之光所照亮的文化宇宙。如果我们把心灵理解为“意识”的话,这个宇宙就是一个“意照之境”—意境。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冯友兰的境界论与中国古代的意境论产生了共鸣。冯友兰所说的文化宇宙就是一个充满价值的意义世界;他之所以讲觉解,就是要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一个价值世界来,并在这个价值世界中安身立命,体现人生的意义。冯友兰将这个觉解而得的意义世界称为“境界”。他说,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我们知道,佛学一般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与心相对的只是依心而起的“境界”。与此相近,冯友兰所说的境界也是“依心而起”的。因为境界是由意义构成的,意义是从心对事物的觉解而产生的,没有心即没有觉解,没有觉解就没有意义,没有意义就没有境界。但是冯友兰并不否定世界的客观存在。他承认在心之外有一个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公共的,每一个人都生活于这个客观世界之中。但是,每一个不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各个人所拥有的意义世界——境界就是不同的。
(摘编自程相占《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审美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友兰将了解和自觉合称为“觉解”,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高度取决于他的心的觉解程度。
B.人的觉解有思、观、悟、解等四个过程,其根本底蕴在于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
C.近代科学的兴起使原本神奇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而冯友兰却认为宇宙充满了意识性。
D.与佛学的“境界”是依心而起的观点相近,冯友兰也认为由意义构成的境界是“依心而起”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开篇,为下文提供了分析的依据。
B.文章运用喻证法,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宇宙灯”,证明了只要有灯光,宇宙间便有了觉解的观点。
C.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解释心,他认为心有四种功能并具体阐释了后两种功能即“觉解”。
D.文章结尾引用佛学观点是为了论证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不同,人的境界也不同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人是有心的,故而能有觉解,这也正是人不同于禽兽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心的重要性。
B.人通过增进知识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就能由常人转化为圣人。
C.宇宙间也有觉解,这种觉解可以使其他事物被了解,如灯光可以使室内的桌椅等一切凸显出来。
D.文化宇宙是充满价值的意义世界,人的觉解的意义在于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出一个价值世界来。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1)C.“冯友兰却认为宇宙充满了意识性”无中生有,结合“哲学上的宇宙是一个意义宇宙,一个由心灵的价值意识之光所照亮的文化宇宙。如果我们把心灵理解为‘意识’的话,这个宇宙就是一个‘意照之境’一意境”可知,并没有说“宇宙充满了意识性”。
故选C。
(2)A项“为下文供了分析的依据”分析错误,下文主要围绕“‘心’在冯友兰的境界论中占据首要地位”这一中心展开分析,并没有以“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为依据进行分析;B项“证明了只要有灯光,宇宙间便有了觉解的观点”分析错误,无中生有;
D项“文章引用佛学观点是为了论证”分析错误,应是“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
故选C。
解析:
(1)C
(2)C
(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一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一月一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一月一日”或“日一月一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述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述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述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述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材料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以时间整体性呼应天地之道,采用“年一月一日”的时间表述方式并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
B.中国人在古代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时间,指导劳作和生活,因而与天象亲近。
C.中国人在时间标示的关注点、思维方向和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且优于西方人。
D.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更为主观,感知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比如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
5.根据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斧斤以时入山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体现了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
B.在古代,农民、士兵、男女老幼多懂得一些天象,现代人这方面的知识则普遍比较欠缺。
C.西方人通过动词复制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造成主客体分开的思维模式。
D.西方人仅以日、月、年计时而没有中国的节气文化,显示出他们只关注自身的认知局限。
6.观察材料三,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C.“优于西方人”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重在阐述中西方时间标示之“异”,无优劣评价。
故选C。
(2)A.“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是珍惜时间,与时间的整体性无关。
B.正确。
C.“西方人通过动词复制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造成主客体分开的思维模式”强加因果,原文“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
D.“显示出他们只关注自身的认知局限”于文无据。
故选B。
(3)“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二十四节气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性和统观性。“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二十四节气依据日月的运行来确定,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天道和时间的交融。“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季节更替、万物荣枯,蕴含了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观念的生命感。
解析:
(1)C
(2)B
(3)①二十四节气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性和统观性;②二十四节气依据日月的运行来确定,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天道和时间的交融;③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季节更替、万物荣枯,蕴含了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观念的生命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童话
迟子建
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
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老奶奶!
她一步步地移过院子,推开园门,贴着豆角架过来了。
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木。
“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
“我采猪食。”
“几岁了?”
“七岁。”
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我仰着头,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我分不清是不是梦,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
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搂住我!
“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可能她听到了我的哼哼声,她松开我,我终于可以大口地喘气了。
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
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再给你烤毛子嗑去。”
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
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
她翻出了扑克、跳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
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
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想笑。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
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
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
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股脑儿地扎向地面。我在想东头的老奶奶。她现在做什么呢?对了,她怎么就一个人呢?
我真想立刻就弄明白它。大雨停了。傻子满足得直尥蹶子,我穿上塑料凉鞋,向老奶奶那跑去。我屏住气推开那扇门,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
“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
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惊叫道:“是像喇叭花。聪明的乖乖!”
她抱起我,推开门,绕到房后,放我到地上。
这回轮到我惊叫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
“蜂子!我怕蜂子!”
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黄蜂不蜇我的小宝宝。给你花粉吃,给你好花粉,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
我笑了。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她端来一盘新煮的蚕豆,一颗颗地把皮剥掉,再把它一颗颗地送到我嘴里。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
“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
她略微仰了下头,眼窝里有什么东西亮了一下,又没有了。她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
“倒忘了问了,叫什么名儿啊?”沙哑的、夹着痰的、含糊不清的声音。
“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
她又发出一阵骇人的笑声。吓人的老奶奶!我一溜烟跑回家,死死地抱住傻子。
秋天过得太快了,八月十五,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
老奶奶正用胳膊拄着脑门,坐在桌子旁。她见了我,又像疯了一样把我抱起来,抡了一个圈,亲得我透不过气来。
“跟奶奶去江边玩玩吧。”
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
哗哗的水声,又轻又急。晚秋的江面,冷清清的一片。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她告诉我,她的家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她说,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
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都是出自于女作家之手,在创作题材和叙述视角上有着较为明显的相似性。
B.“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嗡嗡着飞到头顶”的黄蜂,写出了小院的生机和美丽,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
C.老奶奶“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这一表现,是对“我”的提问的回避,也使后文话题的转移更自然。
D.小说在老奶奶的歌声和“我”的泪水中结束,与上文唱歌欢笑的情节形成对比,一哭一笑,一悲一喜,情节起伏,富于变化。
8.小说以“北极村童话”为题,文中的“童话”特征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6分)
9.迟子建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哀而能持的人”,她的小说“忧伤而温情”,请结合本文,联系其中人物,简要分析。(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同时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表述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1)B.“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理解有误,根据“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可知,老奶奶没有捉弄“我”,表现的是“我”与老奶奶的温情与美好的相处。
故选:B。
(2)结合“‘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几岁了?’‘七岁。’”“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可知,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七岁的名叫“迎灯”的小姑娘,以儿童的视角表现生活,叙述主体是儿童。
结合“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蜂子!我怕蜂子!”“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可知,小说采用儿童的口吻来叙事,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稚气。
结合“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可知,透过这些动作行为和语言的描写,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老奶奶”也有着纯真与童稚之气,是一位儿童化的人物,可见小说以儿童和儿童化的人物为主要形象。
结合“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蜂子!我怕蜂子!”“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可知,小说选取了这些属于孩子的典型的生活情节,以儿童的视角展现生活的美好。
(3)结合题干“忧伤而温情”从作品中找到对应的情节。
结合“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可知,“我”在姥姥家没有朋伴,渴望有人关爱,这是一种“忧伤”;结合“‘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可知,“我”有老奶奶的亲人般的关爱,有傻子狗的陪伴,这是一种“温情”。
结合“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可知,老奶奶命运坎坷悲苦,这是一种“忧伤”。
结合“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可知,“我”的出现带给老奶奶亲人般的感觉,这是一种“温情”。
结合“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可知,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有着各自生活的不幸,但她们面对生活却能从中感知生活的美,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这也是一种“忧伤与温情”。
解析:
(1)B
(2)①以儿童为叙述主体。通过7岁女孩迎灯的视角,呈现生活纯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②以儿童的语言叙事。语言浅易,简洁、多用叠词和短句、歌谣形象有趣。
③以儿童和儿童化的人物为主要形象。苏联老奶奶的言行和迎灯一样,呈现出孩子气。
④以儿童的眼光,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北极村有白夜极光,有“苞米”“毛子嗑”,有俚语歌谣,有老奶奶和“傻子”狗,它们是迎灯的美好童话世界。
(3)①从“我”的角度:在姥姥家生活单调,没有朋友,寂寞孤独令人忧伤;但苏联老奶奶将自己对对亲人的爱转移到“我”身上,充满灵性的狗分享“我”的秘密,“我”体会到了陪伴的温情。
②写苏联老奶奶:年轻离家,被丈夫抛弃、孤身一人,命运坎坷令人忧伤;“我”用儿童的纯真、真诚与老奶奶交往,让她得到安慰,体会到了人间温情。
③小说即使书写苦难,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温情。“我”与苏联老奶奶在孤独中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却始终能保持内心的纯真和爱,展现人性之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
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朕比A见隋代遗老B咸称高颎善C为相者D遂观E其本传F可谓公平G正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分,处理安排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处分适兄意”的“处分”意思相同。
B.见,表被动,“枉见诛夷”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徒见欺”的“见”含义不同。
C.表,是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通常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用来陈述请求事由。
D.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苏武传》中“副罪,当相坐。”中的“坐”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上奏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唐太宗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了做官要公平正直,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D.唐太宗虽然当时未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任命其为到部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5分)
(2)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5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隋代遗老”为“见”的宾语,其后断句;“高颎善为相者”为“称”的内容,中间不可断开,其后断句;“其本传”为“观”的宾语,其后断句。故在BDF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
(2)B.“含义不同”不正确,两个词均表被动。
故选:B。
(3)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错误。原文为“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是“李严”,廖立没有伤心病亡。
故选:C。
(4)①卿等:你们;慕:想;高位:尊崇的地位;长守:长久保有。句子翻译为: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
②俄而:不久;阙:空缺;妙:精心;累:多次。句子翻译为: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解析:
(1)BDF
(2)B
(3)C
(4)①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
②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嗟叹!汉、魏已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房玄龄对答道:“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百官中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最终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①笺:解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5.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把握诗歌主题,把握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由表及里,把握诗中蕴涵的哲理。
(1)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有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于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2)“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大意是“不要想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见桃花与李花,必须要到树头枝底欣赏桃李,这样才能见到其活泼的精神,看到桃李绽放的盛况”。卖花人的担子上的桃花李花虽然也缤纷灿烂,但它们已经被摘下,活力早已不再。颈联“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中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诗人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求学需“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了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底枝头才能体会搭配它们活泼的精神,即阅读经典只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解析:
(1)A
(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灿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译文:
通过解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反而会很难,如今人们逢人个个便会提及曾参颜回。哪知那些隐藏在皮毛之下的观点,并不会相互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禅理要自己亲自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需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见桃花与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先生鹤山。
赏析:
林希逸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他学识渊博、儒释道兼修,其作品传播广泛,更在域外产生过重大影响。经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令人赞赏的同时也收获匪浅。
诗人在闲暇时经常翻阅古人的优秀作品,尤其喜爱唐宋大文豪的名篇。有一次他偶然读到古人的诗句,颇有感悟,于是就即兴题写了这首七律,也顺便回答了友人的提问。
可是诗人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认为很多后世读者经常会断章取义,却容易忽略那些关键的要素。而此后还会以讹传讹,更加令人曲解先贤作品中的原意。
在此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他将那些被人遗漏、或者视而不见的观点,比作剥落的皮毛,从而无法口耳相传。言下之意,人们应该尽量地阅读原作,而不要一味地相信经过摘抄和口述的作品,不然就可能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颈联颇有理趣,“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
诗人认为,只有经过“自参、亲炼”的过程,方可深刻地懂得禅理之深奥、以及仙境之美妙。求学也是如此,就像唐代大文豪韩愈所言,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望文生义,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其《六一诗话》中记录了别人的两句诗: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林希逸在结尾不加修改地引用了第一句,然后又说自己读到这一句之后,就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理学家魏了翁(号鹤山),他曾提出“虚无乃道之害也”,甚至怀疑人们对朱熹作品解释的正确性。诗人希望借用魏了翁的观点,让人们懂得道听途书的危害。
全文语言质朴,却饱含哲理,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意在言外,读完令人深受启发。通过“卖花担”的故事,讽刺一些人见识浅薄,经常避重就轻,无法体会文章或作品的妙趣。这首七律不愧为南宋的佳作,值得人们赞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范仲淹《渔家做·秋思》一词中,暗用这一典故的两句是:“________。”
(2)“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龙”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测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
故解析为: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字:勒)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重点字:悔)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重点字:灵)
高考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新员工培训课件
- 春风十里才子归来
- 主播直播培训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垃圾清运合同示范3篇
- 珠宝瓷器知识培训课件
- “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的设计趋势
- 临床C1q 肾病病因、发病机制、关键诊断特征、病理三镜、鉴别诊断及病理图谱
- 儿科超声对小儿急腹症诊断要点和注意事项
-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2025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住宅设计效果图协议书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河南郑州市金水区事业单位招聘45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食物损失和浪费控制程序
- TCI 373-2024 中老年人免散瞳眼底疾病筛查规范
- 2024四川太阳能辐射量数据
- 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考核试卷
- 法人变更股权转让协议书(2024版)
- 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模板幻灯片
- 培训机构与学校合作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