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撞击深度报道的本色摘要】本文立足《新闻调查》的发展实例,全面剖析深度报道的“文本”特性,引入“文本分析”方法论,深入阐释“文本形态”、“三个美学特征”和“意识形态”。运用对比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将《新闻调查》、美国《60分钟》和《焦点访谈》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这三档节目的探析,给深度报道一个很好的归宿——人文关怀!
【关键字】深度报道文本分析美学特征意识形态人文关怀
再现“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西方新闻学引进的有关写作样式的术语,它的前身是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解释性新闻。经历战争的洗礼,由解释性新闻蜕变而来的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当今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提升媒介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然而,国内外对深度报道的争议也莫衷一是,目前有50多种定义,较有根基的几种定义如下:
报道方式说,如:“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本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见程世寿《深度报道与新闻思维》,新华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文体说,如:“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见吴培恭《重视和开展深度报道》,载《新闻学探讨与争鸣》1998年第3期);
思维方式说,如“深度报道是讲究新思维方式的报道”,“凡思想深刻,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相互关系与某种发展规律的新闻报道,能充分体现时代意义、社会意义的新闻报道均为深度报道”(何捷《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报道的新思维》,载《新闻大学》1998年夏季号);
《哈钦斯报告》中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简洁、清晰:“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分析以上的定义,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摆出事件的背景,展示宏观态势,由表及里、由内到外,从点到面,横向、纵向的延伸,步步追踪,层层剖析。据有关资料,深度报道在英美等国也称为“大标题后的报道”,在法国则被称为“大报道”①。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当时复杂的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大量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事件的背景、用客观形势解释和分析来延伸、拓展新闻领域的一种报道方式,也是第三次新闻写作革命的产物。
在中国,有些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西风东渐”的舶来品。我认为,不尽然,毋庸置疑,西方的解释性新闻对中国新闻界有很大的影响,但辩证唯物主义坦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外因只是促进事物变化、发展的的重要条件。深度报道在我国的新闻报道实践与新闻教学实践中称之为“述评性新闻”、“研究性工作通讯”、“新闻性调查报道”。从中国的新闻史发展来看,20世纪初黄远生所采写的“北京通讯”,其中有一些报道如《闷葫芦之政局》、《张振武案之研究》等,被后来学者称为是我国深度报道的开端与雏形。后来,经过艾丰、林里、阎吾、长江等几十万新闻记者的探索、普及、推广,现在不仅成了记者们的“看见本领”,也是每个新闻单位的“拳头产品”和“制胜法宝”。如深度报道到记者的白岩松,现在有“岩松看台湾”、“岩松看美国”,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深度栏目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与新华通讯社,涌现了如《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有关大兴安岭火灾的“三色报道”(《红色警告》、《黑色咏叹》、《绿色悲哀》)等一批深度报道;1987年7月上海电视台创办深度报道栏目《新闻透视》,形成品牌,后来有学者称1987年为“深度报道年”;为响应江泽民在十四大中提出的“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央视于1994年4月开办了评论类深度报道栏目《焦点访谈》,开创了“记者主持人”和“评论型电视深度报道”的先河;1996年,鉴于《焦点访谈》时间较短、探讨不深,借鉴美国《60分钟》,央视又设立了时长45分钟的调查型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目的是为了客观的展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原因背后的原因”。这些深度报道的记者和节目,在当今社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重要性已成为世界的焦点,曾被西方学者称为“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1985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增设“解释性新闻奖”,借以表示“说明和解释复杂的,有时似乎总是深奥莫测的问题是新闻界的重大责任之一。”
深度报道正赶上中国社会转型、思想解放,在华夏大地上花开正艳。当下,深度报道在我国的收看率占73%,《焦点访谈》占81%、《新闻调查》占81.4%、《东方时空》占48.3%,可见民众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注,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以及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尤其贴近生活、针砭时弊节目最受瞩目。为此,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对新闻六大要素的“为什么”(why)、“怎么样”(how)两要素的报道,正如美国新闻委员会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一书中所说的:“只是真实地报道事实,已经不能令人满足了,现在需要的是报道事实的真相。”深度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炙手可乐的词儿。如此重要的一种报道方式,我们又该如何来解读它呢?
深度报道的“文本分析”⑴
㈠深度报道的文本形态
文本(text),在意义上原指文章,或是与注解相对应的互文,而文本形态则是开放的、不完全的、不自足的,只有在读者主动排除什么或包括什么的企图下,才会形成一个系统的探讨对象②。罗兰〓巴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写道:文本和作品的差异在于作品是实在的,它占据书的空间的一部分,而文本则是一种方法论范畴,……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抽象空间,只有在阅读活动中才可以介入,才可以体会。由此可见,文本是通过语言来掌握的,它只是在作为话语时存在,相反的是作品是用来把握的。而《新闻调查》恰恰掌握了文本内涵的精髓,建构了栏目独具特色的文本形态。
《新闻调查》的文本本质上是“作品”属性的,它在深入调查、开掘新闻深度之时,还自觉地承担起了探索影像表达更多可能性的责任,它立足实际,又高于实际,且依赖于语言的存在,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语言来认识,甚至是理解节目的主旨和内容。然而,这样一档栏目的成长坏境却是人们想不到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教授曾经非常形象地用“宣传品、作品和产品”来描述中国电视40多年的内容生产①: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电视内容以党和政府主流价值的宣传以及公众教育为主要功能,呈现出典型的“宣传品”特征;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电视传媒从业者的个人职业化诉求和专业化追求得到普遍重视,他们把洋溢着个体创作的电视节目看作自己的“作品”;9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传媒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电视的内容与市场、与观众的收视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电视内容较前有了鲜明的“产品”或者“商品”色彩。“宣传品、作品、商品”,《新闻调查》的文本该何去何从?这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柴静的一期节目《丢失的孩子》,和普通文学作品不同,它不仅仅是给予读者心灵上的冲击和荡涤,更重要的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警示社会,给人民和政府一个提醒,形成一个系统的探讨对象,它超越了表层的内容。镜头背后的语言是观众初探节目的引子,它是开放的,但又是不完全的、不自足的。它是作品又高于作品的境界;而寻子联盟背后一张张焦急的脸庞、一个个忧伤的眼神、一排排艰深的问号,都给观众,给亲历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的反思,这就是节目的追中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为了提醒大众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去关注,以说明某种隐含其中的社会特性。它是宣传品但又脱离了宣传的“媚俗圈”。
《新闻调查》也有播出的压力,每周一期的播出任务从客观上就已限制了精雕细琢的空间;如果过于强调“产品”甚至“商品”属性,唯市场是图,则栏目的选题、视角、深度都可能受到影响发生偏移,成为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警告的“娱讯”——“在商品逻辑严重侵蚀条件下,(电视)文化生产出现了一系列的“内爆”,新闻和娱乐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以至于在西方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infortaiment,明眼人一望而知,这个词是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它预示了电视在收视率诱导下的发展趋向:娱讯。″《丢失的孩子》虽制作的略显粗糙,但还不至于陷入“娱乐圈”,它是商品,给央视增加了收视率,为那个时间的广告商带去了潜在利润,但它带给社会的震撼远远超过商品的价值。
《新闻调查》独具特色的文本形态:淡化“宣传”的政治色彩,遵循“产品”的生产规律而不受制于此,把个性化、创造性、独特性的“作品”追求作为节目主要的目标,即在导向正确、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在极力开掘新闻深度的同时,用创作的态度理直气壮地强调“作品”的可视性和感染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文本在制作过程中形成,制作过程受到社会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从而使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受众的解读才是新闻传播的完整结尾,这才是《新闻调查》文本形态应该秉持和追求的目标。
㈡深度报道的美学特征善恶。⑨“以人为本”不管在社会中的哪个领域,都是一个炙手可乐的宠儿。行走在“认为关怀”的路上,深度报道承担着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处,探及事件的始末,挖掘事态的内涵,预测事态的发展的责任,既真实的反映实际,又有理性的思考。下面我们从三方面来谈深度报道的“人文关怀”。
首先是主体。深度报道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行走在新闻一线的记者身上,是他们不怕苦为难的精神,为我们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闻节目,把我们的视野引得更加的开阔。不管是在愉悦的世界还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他们用行动感到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观众。《新闻调查》的记者尤为特殊,他们是从各个地方台和央视中挑选出来的精英,记者是该档节目收视率不断创新高的重要因素。这些英雄式的“可爱的人”没有尖兵利器、长矛大刀,但他们却用智慧和爱征服了观众。它以其对国计民生的人文关怀开辟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新时代。在调查过程中,处处都体现出新闻人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在《婚礼后的诉讼》节目中,记者董倩在节目开始就征求了采访对象的意见,“今天我们采访你,让你的形象出现在电视上,可能会对你造成很大的影响,你有这个心理准备吗?”这种提醒,不仅是对采访对象体现出的一种人文关怀,也是节目进行的道德基础。在《羊泉村的记忆》中,万爱花、刘面焕等几名50年前遭受侵华日军性暴力侵害的山西妇女,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日本鬼子的野蛮行径,当万爱花老太太叙述到伤心之处,情绪非常激动,眼泪慢慢渗了出来,老人掏出手绢擦了一下。董倩此时表现得非常得体,她没有打断老人的情绪,只是伸出手轻轻抚摸老人布满老茧的手,这一段镜头长达40秒,很好地表现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在《医保迷团》中,记者郭宇宽在片尾的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患者和他们所背负的负担,我又忍不住问自己,我们的调查是不是太冷酷了,而我们实际上真实的愿望是希望医保基金能够真正地公正、透明地使用,进一步讲,让更多的患者可以得到帮助,不会因为高额的医疗费而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当然,人文关怀色彩最浓的当属记者柴静,这位温柔典雅的女名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称为“温柔杀手”。据央视工作人员统计,柴静在节目中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申诉,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因此人们送个她一个“新闻女侠”的称呼;在我们看到的231次采访中,柴静的身体与地面成45度的倾角,她与采访对象相距最近的一次是十厘米;在我们看到的169次采访中,柴静流露关切的眼神为156次;在我们看到的187次采访中,柴静的声音平均为20分贝,这个声音曾被当地人民称为“长沙夜空唯一的安慰”。⑩他们是代表“真善美”的一族,“人文关怀”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他们就像海上的瞭望者,站在时代的前沿,高举“人文关怀”的大旗,为整个世界摇旗呐喊。
其次是客体。新闻作品,是人文关怀的文本形式,它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作品的处理上。艰深难懂的节目,是观众弹指间挥去的摁钮,新闻作品只有在受众的解读中才能生机勃勃,因为它存在于受众的理解之中,被受众所追求、所沉思,所以“新闻报道的完成,并非是新闻的完成,其实还处在新闻传播的中途,受众的理解和接受才是新闻整体过程的终结。这就是说,通过受众的解读和接受,记者才能将新闻作品的静态意义还原为鲜活的思想求索。”11考察历年来的获奖新闻作品,它们或言简意赅、或长篇大论、或大城小事、或大国风云,尽管它们体裁各异、视点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闪烁其间的“人文关怀”,它们都是新闻作品的灵魂,是整个过程的终结,是代表着着智慧的记者们将静态意义的作品还原为鲜活的思想求索,最具代表性的是《村官的价格》,以山西省河津市老窑头村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有人以200万竞选村委会主任为事实材料,层层深入,最终揭露出事实真相,是一则深度调查报道。其独特的选题、叙事结构、采访艺术以及节目透露出的人文关怀,使其成为调查性深度报道类节目中的典范。相同的作品还有《厦门特大走私案》、《国企改革》和《淮河水》,这些原本寻常的文字,在记者们的精心处理下汇聚成了一篇篇人文经典。
最后是“灵魂”。新闻的主题是联系记者和作品的重要介质,主题的定位对深度报道尤为重要。曾在一个人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一项出色的选题,一个优秀的策划,不仅能使该电视节目有一个成功的开始,而该电视节目的播出甚至可能引起电视文化市场的冲击波。一次成功的策划,能使一个栏目跃上收视率的排行榜。长期的成功策划,就能成就出一个名牌栏目。《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也曾说过:“45分钟的调查性报道,既要做到深刻,还要讲得生动,最主要的技巧是选题。”不同的阶段,《新闻调查》的定位不同,选题风格也是不同的。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0年,栏目基本是针对一些正面或中性题材进行深度报道,或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研究。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02年底,《新闻调查》打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新口号。栏目的使命是将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挖掘出来,昭示于天下。选题的梳理非常清晰,?有没有内幕,有没有被遮掩的事实已经成为选题的硬指标之一。第三个阶段:从2003年至今,栏目确定“调查性报道”为核心竞争力,本着重大性、公共性、独家性、故事性的选题原则,将重大新闻事件,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问题,个人或特定群体的故事、命运等等,纳入了栏目的视野,为观众打开未知的大门,寻找“真善美”。相关节目有环境保护《淮河水》、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备忘录》、揭腐的《厦门特大走私案》、国家安全《揭秘“东突”恐怖势力》等。纵观《新闻调查》栏目的文本,节目的叙事安排大部分是开篇设置悬念,接着呈现事件的主要冲突,紧接着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展开调查和分析,在记者的带领下,让受众对事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新闻调查》主题的发展历程,主题的变更,凸显了人文关怀越来越清晰的脚印。在深度报道的舞台上,人文关怀绽放着它的魅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美国文艺批评家爱拉姆斯在他的艺术批评经典著作《镜与灯》一书中,阐述了“艺术品要素”,他认为,第一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产品,所以第二个要素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寻源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波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相关联的东西。12这三个要素同样是《新闻调查》类深度报道的主要要素,它们是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感情,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构成,我们将之诠释为世界。行走在“人文关怀”的路上,深度报道需要这样的世界,它将是又一个“美丽新世界”(不同于“娱乐至死”的世界)。
后记:
深度报道的世界很大,有人选择了谈它的一生,有人选择了别人对他的影响,也有人选择了探寻它的未来,甚至还有人去挖掘它那未知的领域,而我,选择了它的“文本分析”和“人文关系”,它让我感觉浑身舒畅,尤其使我兴奋的是“美学和意识形态”的思考上,全面解读了《新闻调查》,写下了心仪已久的文字,非常的过瘾。而行走在“人文关怀”的路上,是我对世界“真善美”的追寻。在很多点上《新闻调查》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在文章不同的地方放任阐释,尽抒胸中之意。深度报道,让我在这儿有路可走,有情可表,遂以此文寄之!
相关名词解释:
⑴“文本分析””(textanalysis)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的研究,最著名的角度是①精神分析学方法;②类型研究方法;③美学研究方法;④叙事研究方法;⑤社会学分析;⑥神话分析。
注解:
①《新闻理论基础》刘九州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21页
②《媒介批评论》陈龙著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3月版第73页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0页
④《优秀电视节目解析》魏南江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次印刷第95页
⑤百度/co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合同范本1995
- 办公家具订购合同范本
- pc构件模具合同范本
- 中学军训合同范本
- 共同抵押合同范本
- 中介和工厂合同范本
- 华泰期货合同范本
- 公司签订赔偿合同范例
- 修假山承揽合同范本
- 中国石化合同范本
-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 餐饮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5年房屋交易代持策划协议书
- 课题申报参考:“四新”建设背景下教育创新与课程数字化实践研究
- 2025年上半年赣州市于都县招聘城管协管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长沙卫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广东省《辅警招聘考试必刷500题》考试题库及答案【易错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