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积累与运用。(28分)1.(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B.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华宁县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C.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D.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2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葛老师的青春期教育讲座,使同学们提高了青春期自我保护的意识。B.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C.能不能合理安排自习时间,是提高自习课效率的根本保证。D.“为爱助力公益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节日是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B.南海可燃冰的成功开采,意味着中国在清洁能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C.我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老百姓对此拍手称快。D.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4.(2分)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A.⑤④②③① B.⑤④③②① C.④⑤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5.(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B.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然后能自强(qiǎng)也C.屋舍俨(yǎn)然下者飘转沉塘坳(ào)D.佁(yǐ)然不动凄神寒骨,悄怆(cāng)幽邃6.(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②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③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④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⑤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和意义。A.③④⑤①② B.⑤①④②③C.③⑤①②④ D.⑤③④①②7.(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喧哗打包票戛然而止振耳欲聋B.陷井乌托帮川流不息名副其实C.瞭望遥控器亭台楼阁轻歌慢舞D.漩涡马前卒自圆其说格物致知8.(2分)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C.下片结句“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D.“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9、(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伫立在壶口瀑布前,目睹着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振耳欲聋的轰鸣,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倏而,(升腾/腾空)而起,猛然俯冲向下,齐刷刷地跌进深渊。从深渊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飘落)。(即使/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或淌过石板,;或被夹在石间,。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黄河也就如此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挟(jiā)伫立(zhù)瞬息万变B.缕(lǚ)咆哮(xiào)振耳欲聋C.迂(yú)倏而(chù)张牙舞爪D.刹(chà)雾霭(ǎi)夺路而走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A.升腾飘落即使B.腾空抖落尽管C.升腾抖落尽管D.腾空飘落即使3.依次选用句子填入横线,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潺潺成溪②汩汩如泉③哀哀打旋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10、填空。(8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②衹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③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④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⑤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⑥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①白居易《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劳苦大众温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2分)11、(1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高明的人体设计⑴人体设计之高明,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文明已经达到的程度,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脑皮质中,思维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的。神经网络由大约六十亿个神经元蛆成,包含着数不清的连接.这些神经元排成六层,每层都有一百多万列;而每一列又有约一千个细胞。如此完美的设计,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其各部分之总和,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单从性能上看,大脑能把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码记忆存储在细胞构成的存储器中,任何时候只要需要,就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检索出来!⑵然而人体里虽然有数千个令人感叹的精美之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类似铁皮加钟钉的粗疏之作,有些甚至看起来是不可饶恕的!⑶近视,让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饱受其苦,而摆脱不了眼镜这个累贅,除非大着胆子去动手术,像眼晴这样高档的摄像机造物主都设计出来了,却为何不能再配备一只小巧的生物眼镜以便我们需要时,在眼睛中自动地“架上”?庞大而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能够将养分精确地输送到全身十万亿个细胞中的每一个细胞,却会忘记打扫沉积在动脉壁上的胆国醇,结杲使缺陷的设计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⑷大自然这样的旷世大师不可能留下如此多的败笔,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有缺陷的设计定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⑸为什么断掉的手指不能再生,而只能愈合呢?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自然选择无法精确地将极少数几个拥有断指再生能力的原始人选择出来第二,如若具备这种断指再生能力,那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权衡利弊,自然选择淘汰了这种过度的尽管是有用的再生能力,为什么我们的骨骼是空心的,而空心的骨骼更易被折断?原因是实心的骨骼会更沉重,使行动更迟缓,这对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类来说是致命的.他将无法逸脱猛兽追逐,也无法追上自己要捕获的佳肴,且实心骨骼将使体重增加,进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这对时刻处于食物短缺危机之中的原始人是不利的。⑹自然选择也绝不会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设计超标,因为那样做是不值得的.把身体的某个部分设计得比其他部分更耐用并无意义,当整个生物个体死亡时,那些还完好无损的部分也将随之变得毫无价值。⑺回望已经流逝的数百万年的时间,自然选择不屈不挠地对人体不间断地小修小补。所有能够改进的地方都改进了,所有必须妥协的地方都做出了最小的让步,强大的免疫系统让我们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但也会带来患风湿性关节爽的风险,为了保证必要的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甚至付出了可能会启动癌症的代价,但所有这些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明天,期待下一个微小却立竿见影的进化!1.下列对“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是指能够认识自身优缺点的意识。B.是指人的大脑产生的能认识自身肢体缺陷的一种意识。C.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思维活动。D.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完美组合而产生的高级自我修补的能力。2.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类似铁皮加铆钉的粗疏之作”的一项是()A.让至少四分之一的人饱受痛苦的近视眼。 B.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的动脉血管。C.容易折断的空心的骨骼。 D.把生活中经历的点滴记忆都储存起来的大脑。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自然进化,人体中那些“粗疏之作”的部分将可能得到改进。B.自然选择还将对人体进行不间断地小修小补,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C.当我们战胜旧的病症时,新的疾病有可能正潜滋暗长。D.优化人体部件的最佳方案,也容忍某些遗憾,过去如此,将来还会如此。12、(1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甲)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有删改)(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物候:以五日为候,_____________,六气为时,_____________。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乙)。(选自陶妍洁《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有删改)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对照图(春季部分)(材料三)德国人伊纳早在1859年就建议把一年分为八个物候季节。其他物候学者也主张这样划分,并且认为它必须从当地植物种属中选出适合于这目的的植物用来说明各季的特征。这样的分季,用之于农业生产,(丙)是显而易见的。以多年日平均气温和多年物候现象的平均日期为指标,北京全年共分为十一个季段。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便于安排农活的一种新的日历——自然历。北京自然历(部分)月份物候现象平均日期(日/月)观测年数最早日期(日/月)(年份)最晚日期(日/月)(年份)多年变幅(天数)仲春4月榆树始花山桃始花加拿大杨始花连翘始花杏树始花玉兰始花探春花始花小叶杨始花碧桃始花19/329/32/42/44/44/45/45/46/4122413724135969/318/325/330/325/325/32/425/32/4(1976)(1963)(1968)(1973)(1975)(1963)(1963)(1973)(1975)29/38/411/44/413/415/410/420/412/4(1964)(1964)(1964)(1976)(1957)(1964)(1976)(1965)(1976)2021175192182610自然历制作后,自然现象的顺序不会改变,人为的耕作制度改变时,只是农活日期有了改变,仍可根据自然现象作农时预测。在没有气象记录的地方,根据自然历和当年的物候观测,即可预测农时。不仅如此,反过来还可由物候现象推算温度的高低。这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多便利。(选自宛敏渭《论北京物候季节的划分与农时预测》,有删改)1.结合语境,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只填序号),使文意准确连贯。①必然性②必要性③重要性(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丙)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与图片,在文中横线处填写两个恰当的句子,分别说明候(物候)和气(节气)、时(季节)和岁(年)的对应关系。(句式要与前文保持一致,每空限4个字)3.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农业气象预报也更加及时准确,但从二十四节气到七十二物候,再到地方的自然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析物候观测不可替代的原因。13、(12分)一“香”情愿——从用香差异窥探中西方文化材料一: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古埃及和古中国开始收集香料,用于宗教祭祀或其他仪式盛典中,人们认为上升的熏香烟雾可以上通天地神明,带去人们的愿望和祈祷。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繁盛。隋唐时期,许多波斯商人以贩卖香药为职业,收售由西域经海上运来的香药;同时,许多朝鲜留学生来到中国,将中国的香文化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在漫长的香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用香的方式和对香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西方人将各种香料提炼出香油、香精,调和成香水,喷洒于身体、衣物或居室,而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则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并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我们发现,即使是用香历史悠久、公认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香水的国家埃及,也甚少有人像我们一样把香上升为一种类似于信仰的文化或“道”。材料二: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考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西方自从香水出现以后,人们慢慢习惯使用香水掩盖体味,彰显个性和品味,直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人注重直观性,喜欢某种气味就直接喷洒,芬芳满身,让别人直观地感受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他们更注重意会性,儒释道三家无不言开悟,最高深的思想是“意在言外”,最美好的意境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在用香上,就会在享受美好的芬芳之外,更注重思想的体验和提升。此外,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人所共知的。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热情奔放。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其他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西方多信仰基督教,其次是伊斯兰教,二者与香的传播关系并不大;中国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教对国民的影响力量不言而喻,而佛教对香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三:其实,不管是茶与咖啡的区别,还是香道与香水的差别,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侧面。而世界永远是开放的,变化发展的,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例如中国人也有很多已经习惯用香水。但是香道,如今即使在中国也相对小众。中国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以及受其影响的东方国家,保留并发展了燃香、熏香、佩戴香品等方式,形成了几千年的香文化。B.东西方开始使用香料大概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但只有中国人把香上升为一种内心的信仰。C.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物的精美、程序的讲究,直至精神境界的提升。D.如今即使在中国,香道也相对小众,中国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别的原因有哪些?三、写作。(50分)14、作文请以“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盏明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A【解题分析】

B.缺主语,去掉“通过”或“让”。C.一面对两面,去掉“能否”。D.语序不当,应为“策划与开展”。故选A。【题目点拨】解答病句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2、C【解题分析】

C.一面与两面,应在“是”的后面加上“能否”;或去掉前面的“不能”。3、C【解题分析】

C.拍手称快: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合语境。故选C。4、A【解题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本题⑤是总提中国画的风格,排除CD两项,再比较②③是举例说明④句“造型以线条为主”,④应随其后;而③是对②“线条”的解释,所以②前③后。排除B。故选A。5、D【解题分析】

D.怆——chuàng。故选D。6、C【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此段文字解说的是“语言”,③句为首句,排除BD,④句的“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只有……才……”是得出的结论,要放在段末,排除A,故选C。7、D【解题分析】

A.“振耳欲聋”应为“震耳欲聋”;B.“陷井”应为“陷阱”“乌托帮”应为“乌托邦”;C.“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故选D。8、C【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需要结合诗词逐项辨析。C项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掠岸飞”是对水鸟的动作描写,以此来衬托西湖的幽静,所以写法应是以动衬静,而不是以静衬动。9、1.D2.B3.C【解题分析】1.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jiā-xié。B:振耳欲聋-震耳欲聋。C:yú-yū,chù-shū。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B项正确,升腾/腾空:后文是“而起”,故用腾空。飘落/抖落:与上文“浑厚庄重”“飞毯”搭配,用抖落更符合语境。尽管:关联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即使:关联词,表假设关系,此处不表示假设让步,故用尽管。故选B。3.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C项正确,钻石觅缝,因为从缝隙流出,所以用汩汩如泉;淌过石板,流动顺畅,所以用潺潺成溪;被夹在石间,像人被挤住一样,所以用哀哀打旋。故选C。10、(1)①窈窕淑女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凄神寒骨④波撼岳阳城⑤溯游从之⑥天涯若比邻。(2)①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解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窈窕、骈、槽枥、凄、撼、溯、涯、贱、兀”等字词的书写。二、阅读理解。(42分)11、1.C2.D3.B【解题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能力。A、B、C三项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未能抓住本质属性。且由原文中“如此完美的设计……以至产生了‘自我意识’”,也可推知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所述为大脑性能,与题干要求不相符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中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B项中“直到最终十全十美为止”说法不妥,文中推断的结论是“所有能够完美的地方都完美了”。12、1.【甲】③【乙】①【丙】②2.答案示例:三候为气四时为岁3.答案示例:①物候观测用的仪器是活的生物,复杂而灵敏;②物候观测的数据综合全面且应用简便;③物候观测不断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细;④物候观测是对农业气象预报的有益补充和参照;⑤在没有气象预报或记录的地方,物候观测能够预测农时。【解题分析】1.必然性:指由事物本质决定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必定趋势。必要性:达到一定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是相对于选择性而言的一种事物倾向。是达到一定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因素。重要性:被认为有很大价值和影响的性质。甲处谈的是物候对于农业的价值和影响,所以选“重要性”。乙处是说明七十二物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必定趋势,所以选“必然性”。而丙处谈的是分季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所以选“必要性”。2.要求根据材料二的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在文中横线处填写两个恰当的句子。特别要分析好文字材料“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物候”与“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对照图”。要搞明白,“气”是节气,“时”是季节,五天是一候,三候是一个节气,六个节气是一个季节,四个季节是一年。可以用顶真的结构拟四字句,答案变为“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3.要求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析物候观测不可替代的原因。应学会筛选信息。其方法是: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准确把握。如可直接提取材料一“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等句作为答案,还可分析材料二的“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材料三“在没有气象记录的地方,根据自然历和当年的物候观测,即可预测农时”等句,这些语句说明物候观测越来越丰富与精细,物候观测是对农业气象预报的有益补充和参照,物候观测能够在没有气象预报或记录的地方预测农时。【题目点拨】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材料)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13、1.B2.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此外,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总结归纳说明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B项句子表述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原文句子是“甚少有人像我们一样把香上升为一种类似于信仰的文化或‘道’”。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材料二,根据“首先可以看出,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此外中西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也是人所共知的”“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许多其他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各自传统信仰的不同”三方面提炼作答即可。三、写作。(50分)14、参考例文书是一盏明灯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前途,点燃我们的希望。——题记书籍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能给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书籍就像饥饿中的一份美食,能让我们精神振奋的工作。“阅读让生活充实”,在不同的心境下,可以选择翻阅情调各异的文章。悠闲时不妨欣赏一些清雅脱俗的小品搜索或散文,刚烈时也可朗读几首豪情奔放的诗词,再不然,在阅读了一大堆西方的名著之余,也不妨顺手拈来一本《张爱玲小说集》,尝尝倾城之恋的滋味,又或者找来《余光中诗选》,洗刷一下呆滞的脑袋,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