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2024年1月26日9:00-11:30]保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起源并形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北方典型气候特点。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的命名表明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摘编自《第五大发明》)材料二: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墑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墑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在化肥与农药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凝结了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长期经验和智慧,它能够反映出北方典型气候的特点。B.虽然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对节气记述,但直到西汉时期《淮南子》才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C.中国古代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形成了基于把握农时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D.中国人民深厚的农耕基因不仅催生了天人合一哲学,还促使如今的中国农业引进西欧农业模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深受国际气象界推崇,我们要继续改进、完善、推广二十四节气,利用它宣传中华文化。B.“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然“三九”“三伏”并未成为节日,但我们可以依据节令参与民俗活动。C.如果中华文明不是以和谐理念为内核,而是倡导征服理念,那么二十四节气这类知识体系就不会产生。D.我们应利用二十四节气体系,更多使用传统有机肥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探寻可持续发展方式。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B.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C.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D.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4.请根据材料一用一个单句解释“二十四节气”。5.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别了,老家赵丽宏雪弟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来接他去上海。雪弟的阿爹和姆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雪弟是由亲婆带他长大的。亲婆,就是阿爹的母亲,也就是祖母。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就要在上海安一个家啦。可雪弟并不高兴,他不想离开亲婆,他喜欢乡下。趁长辈忙着招呼客人,雪弟一个人悄悄地从后门走了出去。后门外面是一条河,一条小木船泊在河边。等一会儿雪弟就要跟阿爹坐船去上海。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有几只鸟在鸣叫,它们躲在树里,可满世界都能听见它们快活的歌唱。鸟在树上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雪弟喜欢看它们在清澈的水里穿梭追逐的身影,他觉得鱼和鸟其实是差不多的,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飞,鸟会唱歌,鱼也一定会唱歌,只是人听不见而已。雪弟脑子里总有这样的念头,如果自己能像鱼一样潜水,一定能听到鱼说话。夏天的时候,雪弟跟着镇上的孩子在这条河里玩水。亲婆开始反对雪弟学游泳,雪弟说:“我不学会游泳,以后掉在河里会淹死的。”这个理由居然说服了亲婆,因为乡下每年都有小孩溺水而死。雪弟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时,亲婆就搬着一把小竹椅,急匆匆迈动着一双小脚,赶到河岸上坐着,目光紧盯着孙子的身影,直到雪弟能在深过头顶的水里手舞脚蹬往前游,她才停止盯梢。亲婆笑雪弟,说他凫水的样子像狗爬,不过亲婆还是很高兴,雪弟学会了游泳,尽管是“狗爬式”,样子难看,但掉在河里不会淹死了,这让亲婆省了很多心。雪弟正站在河边胡思乱想,肩膀突然被一只大手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看,阿爹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身后了。阿爹总是和颜悦色,脸上笑眯眯的。“雪弟,马上就要走了,你在这里发什么呆啊?”雪弟看着河对岸,板着脸不说话。阿爹仍然微笑着问:“是不是舍不得离开亲婆呢?”雪弟点点头。“等我们安好家,以后把亲婆也接到上海和我们一起住,好吗?”雪弟又点点头,脸上还是愁云笼罩。这时,亲婆也走出来了,那只叫芦花的花猫,跟在她身后。亲婆这两天脸上也没有笑容,雪弟要走,她舍不得。跟着亲婆一起出来的是住在隔壁宅上的一个老阿婆,她大声喊着:“雪弟啊,恭喜恭喜,你要做上海人啦!”雪弟看着一群白鸭子扑腾着翅膀从河里游过去,嘴里突然嘟哝了一句:“上海好什么好?上海没有河!”阿爹听到了雪弟的嘟哝,笑着说:“上海也有河啊,黄浦江,是一条大江,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住的弄堂后面,就有一条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呢。”雪弟没有心思听阿爹说话,他觉得阿爹是哄自己。一直闷着的亲婆这时开口了:“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还是去上海好,和爹妈住在一起,比和亲婆住在一起好。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对吧?开开心心跟你爸爸去吧。”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阖,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在雪弟的记忆里,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头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那只花猫,默默地站在她的脚边。阿爹拉着雪弟上船时,雪弟对着亲婆大声喊:“亲婆,我们以后会来接你的!”亲婆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站在岸上挥手。亲婆的身影在河面上浮动着,变得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雪弟闷闷不乐坐到船舱里。阿爹用手臂挽住雪弟的肩膀,收敛了脸上的笑,表情变得有点严肃。一直笑着的阿爹,很少有这样的表情,他说话的口气也像对大人一样:“到上海后,你很快就要上学,等学校放暑假,你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到新鲜,感觉自己被阿爹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也向阿爹发问:“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她担心去上海过不惯。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我们祖孙三代人,会住在一起的。”阿爹的语气很诚恳,他一边说一边抚摩着雪弟的肩膀。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还有那些在绿荫里出没的黑色屋顶,不再说话。他在想,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节选自《童年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弟喜欢在家乡的河边玩耍,河边景色优美,树上鸟鸣啾啾,水中鱼儿穿梭,他在这里总能感到自由活泼。B.雪弟用怕溺水淹死的理由说服了强烈反对他游泳的亲婆,可见亲婆虽然担心雪弟,却更希望他能获得快乐。C.阿爹和雪弟相处和颜悦色,既有耐心又善解人意,他能够及时察觉雪弟的情绪,并一一解决雪弟的疑虑。D.竹篙轻点雪弟便离开了乡下老家,随着房子和树一点点后退,离家的场景如画一般定格在了雪弟的记忆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交代了雪弟的家庭背景,点明父亲要接雪弟去上海这一事件,照应标题,奠定了文章忧愁伤感的基调。B.本文运用比喻,把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比作绿色的云,生动形象地写出家乡树木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景色。C.本文善于借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在雪弟和亲婆的对话中展现了亲婆慈祥宽厚的形象,流露出浓厚的祖孙亲情。D.本文以问句收束,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雪弟对苏州河的好奇,也引起读者对雪弟去到上海之后的生活的兴趣。8.文中画横线部分都写到了花猫,请分别分析表现了亲婆什么形象?9.本文的童趣在雪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节选自《孙子兵法·卷九·行军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兵A怒B而相迎C久D而不合E又不相F去G必谨H察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指横渡,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绝”意思不同。B.济,指渡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C.徒,指步卒,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徒”意思相同。D.缻,指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文中泛指炊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山地行军要注意:通过山地时要靠近谷地,驻止时要位处高地,敌人占据高地时不要仰攻。B.要观察景物来判断敌情,如很多树木摇动意味着敌军袭来,鸟儿突然飞起意味着下有伏兵。C.要观察敌兵的行为来判断敌军状态,如果敌兵要倚仗手中兵器站立,那就表明饥饿缺粮了。D.打仗不需要很多兵力,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14.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将领应如何治理军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追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首(其二)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望望青天入海流。舞罢翠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①。结绮临春②无觅处,年年芳草向人愁。[注]①故洲,指白鹭洲。②结绮临春,南朝陈后主于都城金陵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极为奢华。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则居结绮、望仙,并从复道交相往来。刘禹锡《台城》诗:“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点题,凤凰飞翔象征国运昌隆,诗人登上凤凰台却不见凤凰,感到失落。B.“望望”生动地写出诗人频频瞻望青天的动作和姿态,侧面体现了凤凰台的开阔。C.翠娥舞罢便离开国都,丝毫不顾战乱使白骨盈丘,正体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之悲。D.尾联化用刘禹锡诗句,写出陈国繁华已然消逝,深切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慨。16.请从善用动词的角度赏析诗歌颈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是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后,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算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月拟人化,想象月光照耀在思妇的妆奁上,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3)古人常以“鸟”入诗文来表情达意,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借“子规”表达哀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鸥”表达归隐之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气一冷,食欲就会上升。但是吃高热量的食品,不等于能让身上暖起来。如果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供暖工厂,这个工厂的燃料就是食物当中含热量的成分,包括脂肪、淀粉和糖;工厂的燃烧锅炉就是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工厂的产品就是人体制造出来的能量。吃大量的高热量食品,①。没有燃料工厂必然会停工,所以,长期来说,每天吃的食物太少,热量太低,人肯定是不抗冷的。但是,即便这些燃料堆积如山,也不一定能够顺利、高效地燃烧,让锅炉充分放出热量。假如人体细胞当中的“锅炉”——线粒体太少,那么,就算有足够的燃料,产出的热量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肌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多得密密麻麻,所以一个人身上的肌肉越多,越充实发达,细胞中的线粒体总量就越大。而身体中的脂肪比例越大,②,因为脂肪细胞中只有大量油脂,线粒体少得可怜。因此,③,而脂肪比例高的人产热能力差。18.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是一项是()A.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B.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C.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D.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在大地上生长,闪烁着光彩绚丽的历史文化色泽。相传由黄帝亲手裁植的一株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的古柏,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它至今仍苍翠挺拔,枝繁叶茂,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古树名木镌刻着时代印记,记录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伟大精神。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那①的荒漠里,仅有一棵树。60多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变荒原为林海,书写了一部②的奋斗史。如今的塞罕坝瀑布般的松涛声连绵入耳,这是对塞罕坝人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的最美赞歌。古树名木与险峰、幽谷、奇石、古迹等③,孕育出独特意境。黄山松,寿逾千年,历经沧海桑田孕育而出,它的种子在岩壁的裂缝中,以无坚不摧的钻劲,发芽、生根、成长,以特有的造型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黄山松上部枝叶虬结平密,树冠如幡似盖,且偏向一侧,下部有两大侧枝横空斜出,展现欲揽五湖四海、迎送八方宾朋的雍容俊美的姿态,又似颌首展臂向游人致意,令人叫绝。黄山松的代表“迎客松”,已成为中国人民拥抱世界、热情友好的象征。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依据“迎客松”的特点,写一副对联作为黄山的旅游宣传语,传达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不超过2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十大流行语,“搭子”入选。“搭子”就是“搭档”,原指一起从事某种活动的同伴。如今流行的“搭子”,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模式,“搭子”之间的互动控制在满足特定需求的范围内。这种精准陪伴,被视为一种无压力社交,不需要费心思维护,有更多自主选择空间。通过社交平台,年轻人万事可“搭”。吃饭有“饭搭子”,旅游有“旅游搭子”,运动有“运动搭子”……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考试时间:2024年1月26日9:00-11:30]保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起源并形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北方典型气候特点。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的命名表明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摘编自《第五大发明》)材料二: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墑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墑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在化肥与农药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凝结了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长期经验和智慧,它能够反映出北方典型气候的特点。B.虽然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对节气的记述,但直到西汉时期《淮南子》才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C.中国古代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形成了基于把握农时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D.中国人民深厚的农耕基因不仅催生了天人合一哲学,还促使如今的中国农业引进西欧农业模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深受国际气象界推崇,我们要继续改进、完善、推广二十四节气,利用它宣传中华文化。B.“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然“三九”“三伏”并未成为节日,但我们可以依据节令参与民俗活动。C.如果中华文明不是以和谐理念为内核,而是倡导征服理念,那么二十四节气这类知识体系就不会产生。D.我们应利用二十四节气体系,更多使用传统有机肥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探寻可持续发展方式。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B.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C.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D.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4.请根据材料一用一个单句解释“二十四节气”。5.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答案】1.A2.A3.D4.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一种用阳历(太阳历)划分的反映二十四时节和气候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5.①二十四节气能够指导农事活动,影响人民衣食住行。②二十四节气有助于研究我国农业历史文化。③推广二十四节气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但直到西汉时期《淮南子》才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错。原文是“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就有”不是“直到……才有”,选项曲解文意。C.“并形成了基于把握农时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错。原文是“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起点”是如何把握农时,不是“基于把握农时”,选项改变了句子意思。D.“还促使如今的中国农业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强加因果。原文“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并没有体现是中国人民深厚的农耕基因“促使”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我们要继续改进、完善……二十四节气”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到“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没有谈到“继续改进、完善”的内容。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四段观点是: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A.把农作物的生长看作是在天、地、人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过程。不能证明观点。B.反映了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不能证明观点。C.比喻在优越的环境中,往往不会出现优秀的人才或者优质的作物。不能证明观点。D.体现了“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给事物下定义的能力。本题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下定义”,但实际也是考查的这个知识点。下定义是被定义对象=种差+属概念。首先找“二十四节气”的属概念。由“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可知,“二十四节气”的属概念是“一种补充历法”;再找种概差。由“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可知,是中国古代订立的;由“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可知,是用阳历(太阳历)划分的;由“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用来指导农事的”可知,反映二十四时节和气候、用来指导农事。最后用一个单句整理答案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阳历(太阳历)划分的反映二十四时节和气候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二段最后一句“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可知,二十四节气能够指导农事活动,影响人民衣食住行。②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知,二十四节气有助于研究我国农业历史文化。③由材料二第三段“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可知,推广二十四节气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别了,老家赵丽宏雪弟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来接他去上海。雪弟的阿爹和姆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雪弟是由亲婆带他长大的。亲婆,就是阿爹的母亲,也就是祖母。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就要在上海安一个家啦。可雪弟并不高兴,他不想离开亲婆,他喜欢乡下。趁长辈忙着招呼客人,雪弟一个人悄悄地从后门走了出去。后门外面是一条河,一条小木船泊在河边。等一会儿雪弟就要跟阿爹坐船去上海。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有几只鸟在鸣叫,它们躲在树里,可满世界都能听见它们快活的歌唱。鸟在树上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雪弟喜欢看它们在清澈的水里穿梭追逐的身影,他觉得鱼和鸟其实是差不多的,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飞,鸟会唱歌,鱼也一定会唱歌,只是人听不见而已。雪弟脑子里总有这样的念头,如果自己能像鱼一样潜水,一定能听到鱼说话。夏天的时候,雪弟跟着镇上的孩子在这条河里玩水。亲婆开始反对雪弟学游泳,雪弟说:“我不学会游泳,以后掉在河里会淹死的。”这个理由居然说服了亲婆,因为乡下每年都有小孩溺水而死。雪弟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时,亲婆就搬着一把小竹椅,急匆匆迈动着一双小脚,赶到河岸上坐着,目光紧盯着孙子的身影,直到雪弟能在深过头顶的水里手舞脚蹬往前游,她才停止盯梢。亲婆笑雪弟,说他凫水的样子像狗爬,不过亲婆还是很高兴,雪弟学会了游泳,尽管是“狗爬式”,样子难看,但掉在河里不会淹死了,这让亲婆省了很多心。雪弟正站在河边胡思乱想,肩膀突然被一只大手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看,阿爹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身后了。阿爹总是和颜悦色,脸上笑眯眯的。“雪弟,马上就要走了,你在这里发什么呆啊?”雪弟看着河对岸,板着脸不说话。阿爹仍然微笑着问:“是不是舍不得离开亲婆呢?”雪弟点点头。“等我们安好家,以后把亲婆也接到上海和我们一起住,好吗?”雪弟又点点头,脸上还是愁云笼罩。这时,亲婆也走出来了,那只叫芦花的花猫,跟在她身后。亲婆这两天脸上也没有笑容,雪弟要走,她舍不得。跟着亲婆一起出来的是住在隔壁宅上的一个老阿婆,她大声喊着:“雪弟啊,恭喜恭喜,你要做上海人啦!”雪弟看着一群白鸭子扑腾着翅膀从河里游过去,嘴里突然嘟哝了一句:“上海好什么好?上海没有河!”阿爹听到了雪弟的嘟哝,笑着说:“上海也有河啊,黄浦江,是一条大江,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住的弄堂后面,就有一条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呢。”雪弟没有心思听阿爹说话,他觉得阿爹是哄自己。一直闷着的亲婆这时开口了:“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还是去上海好,和爹妈住在一起,比和亲婆住在一起好。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对吧?开开心心跟你爸爸去吧。”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阖,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在雪弟的记忆里,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头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那只花猫,默默地站在她的脚边。阿爹拉着雪弟上船时,雪弟对着亲婆大声喊:“亲婆,我们以后会来接你的!”亲婆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站在岸上挥手。亲婆的身影在河面上浮动着,变得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雪弟闷闷不乐坐到船舱里。阿爹用手臂挽住雪弟的肩膀,收敛了脸上的笑,表情变得有点严肃。一直笑着的阿爹,很少有这样的表情,他说话的口气也像对大人一样:“到上海后,你很快就要上学,等学校放暑假,你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到新鲜,感觉自己被阿爹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也向阿爹发问:“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她担心去上海过不惯。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我们祖孙三代人,会住在一起的。”阿爹的语气很诚恳,他一边说一边抚摩着雪弟的肩膀。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还有那些在绿荫里出没的黑色屋顶,不再说话。他在想,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节选自《童年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弟喜欢在家乡的河边玩耍,河边景色优美,树上鸟鸣啾啾,水中鱼儿穿梭,他在这里总能感到自由活泼。B.雪弟用怕溺水淹死的理由说服了强烈反对他游泳的亲婆,可见亲婆虽然担心雪弟,却更希望他能获得快乐。C.阿爹和雪弟相处和颜悦色,既有耐心又善解人意,他能够及时察觉雪弟的情绪,并一一解决雪弟的疑虑。D.竹篙轻点雪弟便离开了乡下老家,随着房子和树一点点后退,离家的场景如画一般定格在了雪弟的记忆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交代了雪弟的家庭背景,点明父亲要接雪弟去上海这一事件,照应标题,奠定了文章忧愁伤感的基调。B.本文运用比喻,把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比作绿色的云,生动形象地写出家乡树木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景色。C.本文善于借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在雪弟和亲婆的对话中展现了亲婆慈祥宽厚的形象,流露出浓厚的祖孙亲情。D.本文以问句收束,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雪弟对苏州河的好奇,也引起读者对雪弟去到上海之后的生活的兴趣。8.文中画横线部分都写到了花猫,请分别分析表现了亲婆什么形象?9.本文的童趣在雪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答案】6.B7.A8.①第一次花猫跟着亲婆走出来,表现亲婆对雪弟的不舍。②第二次花猫默默地站在亲婆脚边,目送雪弟离开,表现亲婆对雪弟无言而深沉的爱。9.①雪弟觉得鱼会唱歌,只是人听不见,表现孩童丰富的想象力。②雪弟觉得上海不好,那里没有河,体现孩童的天真单纯。③雪弟对阿爹说的“你说对不对”感到新鲜,并觉得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体现孩童的自尊人格。【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却更希望他能获得快乐”错。亲婆不再反对雪弟学游泳,是怕他真的溺水时无法自救。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奠定了文章忧愁伤感的基调”有误,从选文“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就要在上海安一个家啦”可知,文章的开头透着一丝高兴意味。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第一次,雪弟不舍得离开亲婆,站在河岸边,“这时,亲婆也走出来了,那只叫芦花的花猫,跟在她身后”,亲婆走过来时劝雪弟的,“亲婆这两天脸上也没有笑容,雪弟要走,她舍不得”,花猫跟着亲婆走出来,表现亲婆对雪弟的不舍。②第二次,雪弟坐着船离开老家,离开亲婆,雪弟看见河面上的倒影,“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头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那只花猫,默默地站在她的脚边”,雪弟走了,亲婆还站在岸边目送他,花猫默默地站在亲婆脚边,目送雪弟离开,表现亲婆对雪弟无言而深沉的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童趣”是儿童的感情及兴趣,包括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事物的新鲜感,天真单纯幼稚的想法等。①“他觉得鱼和鸟其实是差不多的,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飞,鸟会唱歌,鱼也一定会唱歌,只是人听不见而已”,雪弟觉得鱼会唱歌,只是人听不见,表现孩童丰富的想象力。②老阿婆说“雪弟啊,恭喜恭喜,你要做上海人啦!”,可是雪弟并不高兴,“雪弟看着一群白鸭子扑腾着翅膀从河里游过去,嘴里突然嘟哝了一句:‘上海好什么好?上海没有河!’”,雪弟觉得上海不好,那里没有河,体现孩童的天真单纯。③坐在船上,阿爹“用手臂挽住雪弟的肩膀,收敛了脸上的笑,表情变得有点严肃。一直笑着的阿爹,很少有这样的表情,他说话的口气也像对大人一样:‘到上海后,你很快就要上学,等学校放暑假,你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到新鲜,感觉自己被阿爹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雪弟对阿爹说的“你说对不对”感到新鲜,并觉得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体现孩童的自尊人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节选自《孙子兵法·卷九·行军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兵A怒B而相迎C久D而不合E又不相F去G必谨H察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指横渡,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绝”意思不同。B.济,指渡河,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C.徒,指步卒,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徒”意思相同。D.缻,指瓦器,圆腹小口,用以盛酒浆等。文中泛指炊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山地行军要注意:通过山地时要靠近谷地,驻止时要位处高地,敌人占据高地时不要仰攻。B.要观察景物来判断敌情,如很多树木摇动意味着敌军袭来,鸟儿突然飞起意味着下有伏兵。C.要观察敌兵的行为来判断敌军状态,如果敌兵要倚仗手中兵器站立,那就表明饥饿缺粮了。D.打仗不需要很多兵力,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14.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将领应如何治理军队。【答案】10.CEG11.C12.D13.(1)总共这四种行军方法的好处,是黄帝能够战胜四帝的原因。(2)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人,势必被敌人俘虏。14.①要用“文”的手段(政治道义)使士卒亲附。②用“武”的方法(军纪军法)使士卒整齐。③平素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而”字连接“兵怒”和“相迎”,中间不断开,C处断开;“久而不合”是偏正结构,“久”是时间状语,“而”表转折,“不合”是状语和谓语,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又不相去”中“不”表否定,“去”是谓语,“相”偏指一方,意思完整,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横渡;断绝。句意: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请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B.正确。都是渡河。句意:而要乘他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C.错误。步卒;同一类人。句意:飞尘低而广的,是敌人步卒向我开来。/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打仗不需要很多兵力”错,原文“兵非益多也”意为“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总共;“利”,好处;“所以”,……的原因。(2)“无虑”,没有深谋远虑;“易”,轻视;“必擒于人”,被动句,“于”表被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可知,要用“文”的手段(政治道义)使士卒亲附;用“武”的方法(军纪军法)使士卒整齐。由“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可知,平素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参考译文: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他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他;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地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些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总共这四种行军方法原则的好处,是黄帝能够战胜四帝的原因。大凡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回避阴湿,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高的地方,将士就不至于发生各种疾病,这是军队致胜的一个重要条件。丘陵、堤防驻军,必须驻扎在向阳的一面,并且要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辅助的。树林里很多树木摇动的,是敌军向我袭来;在草丛中设有许多遮蔽物的,是敌人企图迷惑我;鸟儿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走兽受惊猛跑,是敌人大举来袭。飞尘高而尖的,是敌人战车向我开来;飞尘低而广的,是敌人步卒向我开来;飞尘分散而细长的,是敌人在打柴;飞尘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军察看地形,准备设营。敌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饥饿缺粮;敌兵从井里打水而急于先饮的,是干渴缺水;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由于疲劳过度;敌方营寨上有飞鸟停集的,说明营寨已空虚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的,说明敌军心里恐惧;敌营纷扰无秩序的,是其将帅没有威严;敌营旌旗乱动的,是其阵形混乱;敌官吏急躁易怒,是敌军过度困倦;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是“穷寇”;敌兵聚集一起私下低声议论,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视敌人的人,势必被敌人俘虏。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追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首(其二)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望望青天入海流。舞罢翠娥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①。结绮临春②无觅处,年年芳草向人愁。[注]①故洲,指白鹭洲。②结绮临春,南朝陈后主于都城金陵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极为奢华。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则居结绮、望仙,并从复道交相往来。刘禹锡《台城》诗:“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点题,凤凰飞翔象征国运昌隆,诗人登上凤凰台却不见凤凰,感到失落。B.“望望”生动地写出诗人频频瞻望青天的动作和姿态,侧面体现了凤凰台的开阔。C.翠娥舞罢便离开国都,丝毫不顾战乱使白骨盈丘,正体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之悲。D.尾联化用刘禹锡诗句,写出陈国繁华已然消逝,深切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慨。16.请从善用动词的角度赏析诗歌颈联。【答案】15.C16.①“摇”“卷”富含动态,写出“落日”消逝之快和潮涌浪急之态。②“催”意为催促,将风拟人化,写出行人漂泊的无奈。③“换”写出“故洲”到“新沙”的更替,蕴含着时光流逝与今昔变迁之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丝毫不顾战乱使白骨盈丘,正体现了‘商女不知亡国恨’之悲”错。翠娥因战乱而被迫远走他乡,并非“丝毫不顾战乱”,也不能体现“商女不知亡国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描绘眼前日落催行船、新洲换故洲两幅图景,傍晚起风了,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便改换了故洲,如今只能见新洲了。“摇”,随着风动,夕阳眼见下落,写出“落日”消逝之快;“卷”,湖水卷来新沙,表明潮涌浪急之态。两个动词极富含动态;“催”,赋予风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向前,船不走也得走,写出行人漂泊的无奈;“换”写出“故洲”到“新沙”的更替,大自然的力量巨大,那湖水不断地拥来新沙,日久天长,便改换了故洲的结构,如今只能见新洲而不见故洲了。蕴含着时光流逝与今昔变迁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是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后,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算侵夺原来官吏职权。(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月拟人化,想象月光照耀在思妇的妆奁上,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3)古人常以“鸟”入诗文来表情达意,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借“子规”表达哀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鸥”表达归隐之意。【答案】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以授之于有司③.可怜楼上月裴回
④.应照离人妆镜台⑤.万里归船弄长笛⑥.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廷”“授”“裴”“妆”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气一冷,食欲就会上升。但是吃高热量的食品,不等于能让身上暖起来。如果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供暖工厂,这个工厂的燃料就是食物当中含热量的成分,包括脂肪、淀粉和糖;工厂的燃烧锅炉就是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工厂的产品就是人体制造出来的能量。吃大量的高热量食品,①。没有燃料工厂必然会停工,所以,长期来说,每天吃的食物太少,热量太低,人肯定是不抗冷的。但是,即便这些燃料堆积如山,也不一定能够顺利、高效地燃烧,让锅炉充分放出热量。假如人体细胞当中的“锅炉”——线粒体太少,那么,就算有足够的燃料,产出的热量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肌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多得密密麻麻,所以一个人身上的肌肉越多,越充实发达,细胞中的线粒体总量就越大。而身体中的脂肪比例越大,②,因为脂肪细胞中只有大量油脂,线粒体少得可怜。因此,③,而脂肪比例高的人产热能力差。18.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是一项是()A.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门前。B.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C.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D.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答案】18.①就是给工厂提供燃料②线粒体总量就越小③肌肉多的人产热能力强19.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文“没有燃料工厂必然会停工”“每天吃的食物太少,热量太低,人肯定是不抗冷的”,说明“吃大量的高热量食品”是给人体工厂提供燃料的,可填:就是给工厂提供燃料。②由“而”字可知与前面形成转折,再根据后文“线粒体少得可怜”可知,“体中的脂肪比例越大”,线粒体反而少,可填:线粒体总量就越小。③“因此”表明是总结句,此句与后句“脂肪比例高的人产热能力差”相对,应该是肌肉多的人更能产生热量,可填:肌肉多的人产热能力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话题转换;B.表示语义的转折;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声音的延长。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在大地上生长,闪烁着光彩绚丽的历史文化色泽。相传由黄帝亲手裁植的一株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的古柏,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它至今仍苍翠挺拔,枝繁叶茂,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古树名木镌刻着时代印记,记录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伟大精神。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那①的荒漠里,仅有一棵树。60多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变荒原为林海,书写了一部②的奋斗史。如今的塞罕坝瀑布般的松涛声连绵入耳,这是对塞罕坝人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的最美赞歌。古树名木与险峰、幽谷、奇石、古迹等③,孕育出独特意境。黄山松,寿逾千年,历经沧海桑田孕育而出,它的种子在岩壁的裂缝中,以无坚不摧的钻劲,发芽、生根、成长,以特有的造型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黄山松上部枝叶虬结平密,树冠如幡似盖,且偏向一侧,下部有两大侧枝横空斜出,展现欲揽五湖四海、迎送八方宾朋的雍容俊美的姿态,又似颌首展臂向游人致意,令人叫绝。黄山松的代表“迎客松”,已成为中国人民拥抱世界、热情友好的象征。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依据“迎客松”的特点,写一副对联作为黄山的旅游宣传语,传达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不超过20个字。【答案】20.①无边无际②可歌可泣③交相辉映21.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的一株相传由黄帝亲手栽植的古柏,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22.示例:冠盖雍容揽五湖四海双枝横空迎八方宾朋【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此处形容荒漠,表明其广阔,可填“无边无际”。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②此处歌颂一代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变荒原为林海的奋斗史,可填“可歌可泣”。可歌可泣:值得歌颂和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③此处指古树名木与险峰、幽谷、奇石、古迹互相映照,有独特意境,可填“交相辉映”。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相传由黄帝亲手裁植的一株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的古柏”语序不当,多层定语,应先说表领属性的短语,再是表数量的短语、动词性短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冻干制剂行业供需现状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年国际旅游项目合作协议
- 2024年居间销售服务协议
- 2024年农村宅基地买卖合同
- 2024年婚姻终止财产及债务处理协议
- 2024年学生军训教官服务协议
- 2024城市夜景照明规划与实施合同
- 2024年工业厂房冷却系统施工合同
- 202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同》
- 2024年实木购销协议新编
- 典型草原割草场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内蒙古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 - 阿坝州羌族
- 转体梁施工技术总结(宝兰-陈明涛)
- 精细化工——洗涤剂的合成PPT课件
- 最新Tcpdump格式文件分析
- 小学缩句(课堂PPT)
- 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
- 出口退税风险点
- ZL10装载机的使用说明书(共27页)
- 肖邦《降E大调华丽的大圆舞曲》作品18曲谱
- 催化裂化装置结焦分析和防结焦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